国际贸易案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15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1)

近年来,大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探讨成为热点。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即教学活动的一元是在学校教学另一元是在企业实训,加拿大的CBE(Competenc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外贸企业的减少矛盾突出,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导致外贸公司不愿接纳学生实习…,使得企业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配合学生规模、训练强度和教学时间等,拟景教育引已成为实践类课程广泛应用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原先的教材,而是需要根据真实交易资料和课程训练要求来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案例,并配以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来运行,探究实践教学案例的特点,能让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优化这类新型教学资源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学案例应切合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虚拟的中国贸易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动手完成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因此,高质量、仿真度高的教学案例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它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电子版的动态开放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训练教材;从实习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份完整的出易业务资料,包括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交易善后的全过程中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相关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文件。

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教学案例前充分认识关键两点:第一、学生在TMT课程中能学习到什么?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第二、学生该如何参与TMT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训练、“做中学”、发现问题时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充分认识上述两点的基础上,TMT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共制作教学案例20多套,全部以拟景操作形式呈现于课程平台www.scicib.conl,已有近万名本科学生利用TMT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实习。

二、全面把握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

在实践和总结中,T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该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和把握,不断优化教学案例,以更符合课程目标、更利于学生自主训练、更切合实际工作要求。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具备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完整性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不能只是出口业务涉及的某个方面、某个阶段或某个片段,而是一笔出口业务完整的操作流程及涵盖的全部操作文件。教学案例的设计内容完整地涵盖实际业务中的每~个操作环节,包括l2周次的实习任务,按照此笔交易的进程依次完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一笔出易的全部流程和各环节具体操作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除了在整体上把握流程外,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个操作环节中根据业务信息制作每个具体文件,共20个操作文件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需的六大操作技能:商务信函拟写、出口价格核算、出口合同填制、信用证操作、出口货物托运报关、出口单据填制审核。

(二)仿真性

TMT教学案例尽可能地与实际的外贸业务相符合,包括远程实习的平台环境及现场实习的办公环境、交易商品、费用信息、客户、出口履约中各受理机构的办事程序及机构文件的样式和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模拟实习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贸易实战。这种高度的仿真性会让学生更投入公司实习生这一角色,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从一个贸易理论的学习者向外贸工作人员过渡。而在整个教学案例的编写过程中,始终以真实的出口业务资料为参考,结合模拟实习的需要进行整理、设计和编写,以交易进程为主线,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去考虑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教学案例尽可能地呈现出客观真实性。

比如在进行出口认证时,出口商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申领不同的认证文件,若客户要求的是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学生则应在课程平台下载相应格式的申请文件,填制好后交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签署,随后会收到受理机构反馈的已签署的浅绿色底的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这就充分体现了该履约过程的高度仿真性:第一、办理流程、受理机构及提交文件完全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二、即使是同一个履约环节,由于客户的要求不同,其办理的相关文件也不同,这也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三、上述两种原产地证明的样式、颜色、填制内容与实际业务完全相符。

(三)实践性

TMT课程利用教学案例运行教学过程,全过程模拟实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按照课程平台的“操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判断去跟进业务,理解每个环节“做什么”,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提供每份操作文件的示范样本,让学生查看后反思自己的文件“做得如何”,同时通过阶段讲座、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这样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工作的态度。

比如客户需要产品插页,教学案例中已通过课程平台为实习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商品信息库。学生在课程平台的“商品查询”栏目中根据商品类别查询,然后在下载的实习公司信纸上自行制作各种直观生动的产品插页以提供给客户,待学生提交文件时间截止后教师会在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中提供一份规范的产品插页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后通过查看示范明确自己制作的产品插页是否符合要求,包括信息是否齐全、格式是否工整、图片是否清楚美观。

(四)可控性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2)

二、问卷调查及教学效果分析

在已经完成三次案例汇报之后,教师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对案例汇报的态度及感受;二是对案例汇报如何影响双语教学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所有参与听课的在册学生,共51人。运用问卷星进行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所有题目为必答题,问卷发出51份,回收51份,有效问卷数5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100%。

1.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与感受。

首先,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其学习效果有所帮助,13.73%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72.55%的同学认为“有所帮助”,两者相加总比重为86.28%;而回答“不知道”和“帮助很小”的同学比重只有7.84%和5.88%。与尚未做过案例汇报的同学相比,已经做过案例分析的同学更倾向于认为“有帮助”。仔细分析发现,在已经做过案例汇报的共计39名同学当中,认为“帮助很大”和“有所帮助”的分别为6名和30名,两项加起来占总体比重为92.3%,而在尚未参加案例汇报的同学中,这一比重为66.7%。可见,有过案例汇报体验的同学更能够体会到这种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在被问到“案例教学法为什么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帮助作用”时,回答从被选率最高到最低的是“增加了我的主动学习投入”(72.73%),“案例中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5.91%),“督促了我对课堂内容的预习或复习”(50%),“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31.82%)和“增加了我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机会”(29.55%)(见第3题)。在认为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当中,认为“案例题目与课内知识相关度不强”以及“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均占57.14%;认为“团队合作意愿和效果不明显,大家基本各做各”的占42.86%,另外认为“题目太难”、“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太少”的分别占42.86%,28.57%,14.29%。可见,虽然回答这两项的学生数量很小,但是仍然可看出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在选题及互动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2.案例教学法对于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评估。

为了评估案例教学法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估,调查问卷中针对已经做过的三个案例汇报题目分别出了3道专业知识选择题(共计9道),让所有同学对所有问题都加以回答。将同学们分为四组:小组1为参与案例1的同学;小组2为参与案例2的同学;小组3为参与案例3的同学;小组4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参与案例的同学。接着分别统计各小组对所有问题回答的正确率,然后观察每个题目的答题情况。我们的假说是“小组N的同学在回答与案例N相关的问题时,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并用实际数据来验证这一假说。统计结果如下:小组1在回答与案例1相关的3个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76.9%;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1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分别为56.7%,43.75%和69.4%。而且在这三个问题当中,除了问题7,小组1的同学的回答正确率低于小组2和小组4之外,其他两个问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其他所有小组。所以总体上来说,“小组1在回答案例1相关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是成立的。小组2在回答案例2的相关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53.3%,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2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为56.41%,54.2%和72.22%。而且除了问题10,小组2的正确率高于其他所有小组外,另外两道题的正确率均低于其他小组。因此“小组2回答案例2相关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其他组”的说法不成立。小组3在回答案例问题3的相关问题时,平均的正确率为68.4%,而其他三组在回答案例3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分别为64.1%,66.7%和52.7%,所以小组3在回答案例3相关问题时,平均正确率高于其他小组。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三个组别中,“小组N在回答与案例N相关的问题时,正确率较高”的假说的验证情况分别是“成立”、“不成立”和“成立”,虽然有两组同学的结果都是“成立”,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因此仍不能明确地认为案例教学法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得到了证实。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3)

[摘 要] 案例教学能够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为在校学生找到一条获得国际贸易业务经验的捷径。教师不仅要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单一的理论、原理的解释,同时也要运用能再现国际贸易全程的综合性案例,整合国际贸易专业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案例教学中迅速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 案例教学 课程设计 实际运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能够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为在校学生找到一条获得国际贸易业务经验的便捷路,同时整合了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英文函电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员学会如何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类群知识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及在我国国际贸易教学中的现状 案例,是描述管理决策或人们试图解决的管理问题或实际问题,和执行决策所依赖的周围的环境、事实、意见、偏见等,简单地说,案例是一种包括若干疑难问题和/或解决方法的实际情境。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会处在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人的境遇,对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探讨、分析、讨论,作出决策。通过反复的个人分析、与他人讨论,确定问题并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阐明目标和讨论标准、选择行动方法、预见可能出现的结果、实施的计划等,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而真正作为教学方法来运用是在1910年的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接着逐渐应用在商业和企业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教育学学界。我国很多高校也将案例教学法列入了教改计划,但主要在法学、工商管理类学科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 1.案例教学法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国际贸易专业实用性强,高校一般都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但对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未加重视,也未将其列入教研教改计划。 2.案例使用无计划,随意性大 在国际贸易专业讲授过程中,教师为了说明某些新讲授的原理,也会随堂使用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而,案例使用这个环节却往往没有列入授课计划,也未要求学生作任何准备工作。 3.案例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或放任自流两个极端 由于课时有限,很多时候是教师自己将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讲解一遍,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种做法只能达到让学生片面理解相关原理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或者,放任学生全程讨论、分析,教师不给予任何提示,讨论结束也不归纳总结,这种做法虽然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但也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 4.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绝大多数案例都限于片面解释相关的理论、原理,而侧重于策略、思维习惯训练、知识整合的综合性案例却少之又少,这无疑与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相悖。 5.案例库源不足,质量欠佳 教学中使用的还是多年前的案例,资料陈旧,观念落后,脱离实际。 二、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流程的优化 如上所述,目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制约了其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而优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流程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围绕专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法律知识和贸易规则,基本的业务技能,能够较熟练地开展外贸业务和办理业务手续;“外贸单证实务”目的是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业务人员,要求各位学员掌握各种单证的制单要点,学会根据来证要求、合同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单制单,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确定课程教学重点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性较强,学生在学校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只是从理论层面上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实践、实习机会少,学生毕业后常眼高手低、业务技能差,更缺乏实践操作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经验 ,而恰恰这些问题又是现阶段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解决的问题。因此,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其操作能力,应作为教学重点。 3.编写授课计划 围绕教学重点,在相应的章节应体现出案例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考虑课时是否充足的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会面临时间紧迫的问题,必须把握教学时机,因此,思考、讨论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主导权和教师控制权的平衡,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应对此种挑战,教师必须针对每一个案例确定合理和详细的授课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讨论时间。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思考、讨论过程的熟练,教师应以渐进的方式,赋予学生讨论主导权,由他们自己主导讨论,直至提出结论。 4.案例准备 包括案例搜集和编写。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必须提供足够的讯息,能够引发多层次的讨论分析和行动,教导给学生批判分析以及仔细规划行动的技巧。实施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与课程结合,呈现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清晰易读,适合学生的阅读程度,同时又具备适度复杂性、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于事件的深切感受,并且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反思,以及产生新思考和概念。 目前应用的国际贸易案例多是从网络或图书馆搜集的,信息趋于过时,综合性案例极少,甚至与现行法规惯例有不符之处。应该拓宽案例来源渠道,比如近期的报纸期刊、电视广播报道或者直接从企业搜集案例等,这类资料数据新颖、真实,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教师也可以自行编写案例。尤其要注意搜集和撰写能再现国际贸易全程的综合性案例,整合国际贸易专业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案例教学中迅速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案例教学法和其他的教学法一样,重视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熟知教材内容,方能选择或撰写适当的案例,将主要概念和所设计的相关问题紧密联系,将内容与过程充分整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探索、发现及应用已学知识。 5.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至少须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以学生自评为主。为尽量真实地反映效果和便于操作,各项评价指标应该量化。 学生的行为是展现其学习收获也即教学效果的重要证据。教师评价范围包括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总结。在综合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将学生课前的准备,列入教学效果评量,以增加学习者学习动机。课堂参与主要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总结的评价可通过小测验或练习题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自评主要针对课堂参与环节。案例教学的重点是课堂参与,学生参与的程度和效果是此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此项评价宜采用定期的调查问卷方式。一方面,学生自我评价能帮助学生从仰赖教师的评价标准中解放出来,提升其独立学习的能力,促使其养成缜密思考、诚实自省的习惯,追求个人自我成长;第二方面,调查结果可以清楚显示学生在哪方面需要协助,需要提升,从而了解学生的专长及弱点,有利于教学的改进;第三方面,学生评价更能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4)

在讲解商品数量条款中对“溢短装条款”的理解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同条款:“10000吨,溢短装5%”,问学生卖方交货9700吨或10200吨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答案是肯定的,但9500吨?9200吨?还是11000吨呢?学生就开始讨论了。进而再问多的商品买方收不收?如果收,价格如何算?少的商品损失怎么赔偿?这时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如卖方交货数量大于约定的数量,买方可以拒收多交的部分,也可以收取多交部分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但应按合同价格付款;如卖方交货的数量少于约定的数量,卖方应在规定的交货期限前补交,不得使买方遭受不合理的不便或承担不合理的开支。即使如此,买方也保留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此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溢短装5%的计算,他们的答案就明确了。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增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二、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既精通对外贸易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目前对外贸易业务操作的适应性较差。这就要求《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师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就业要求,因此本文力求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1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内容更加接近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真实情况,从而一方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后对对外贸易业务的适应性更强。

1.1 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在此方法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不积极动脑思考,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学生遵循角色扮演的原则,充当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买方或卖方的角色,面对对外贸易实际经营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运用所掌握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参与案例讨论,了解实际的对外贸易业务的基本运作流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工具,但《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对外贸易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要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进行完美的结合,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案例教学法可以检验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比单纯的“注入式”教学法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1.3 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参与案例讨论之前,要写简要的发言提纲;在案例讨论之后,要写出本案例的分析报告,其文字表达能力在写作中逐渐得到提高。实际上,案例讨论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劝说、聆听等与人们沟通的技巧,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增强学生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1 耗时费力

案例教学要耗费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是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案例教学的准备,主要涉及准备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案例)、学生分组(把学习较好和活跃的同学与不太活跃的同学搭配在一起)和制定讨论计划等三个方面。其次是学生也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主要是案例预读,包括研读案例和阅读参考书。案例教学的效果则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耗费的时间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来说更多,如果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积极主动参与的话,就会打击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2.2 案例教学效果难以控制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案例教学从案例选择到课堂组织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对案例研讨内容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准备、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对理论知识的使用程度等都十分重要,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很好地把握。对于那些从教时间短且对课程内容掌握不深入的教师来讲,案例教学的效果不见得好过“注入式”教学的效果。由于案例教学的开放性,使得案例教学的评估容易变得主观化。

2.3 案例资源及材料获得性差

对于《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来说,要想搞好案例教学,应该有一套完整地从建立贸易关系开始到交易合同履行完毕后所涉及的所有的书面材料,最好这些材料是一笔交易的,交易标的物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商品,但是一般的贸易公司或是由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是不愿意把这些书面材料无偿地给一个教师,除非你与这个公司或企业的某个个人有关系。即使是找不到这样的真实的贸易资料,能找到空白的这些单据和合同的文本也是好的,实际上,空白的书面资料也是不容易得到,教师要到各个相关的部门去索取,人家还不一定愿意给。

2.4 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适应性差

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长期使用,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案例教学。实际上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得出的认识很可能是“过度概括化”的认识,因此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很不稳定的,有的学生嫌理论课枯燥无味,在案例教学中,也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仅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还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3 克服《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局限性的建议

案例教学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选择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案例资料

案例的种类很多,一般针对本科生,国际贸易的案例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一是综合性的案例,一次真实地、完整的交易过程,从买卖双方建立贸易关系开始,到交易合同的履行,买方取得货物,卖方取得货款,让学生对国际贸易交易过程有所了解,以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二是对实际案例中的各种复杂、灵活的做法,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证,以说明这些做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给定一些特定的对外贸易案例,让学生按照有关的国际规则、惯例和相关的国际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方案。以上三方面的案例,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阶段使用,要做到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2 科学组织案例教学

授课教师在上课前对要使用的案例进行精心地准备,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地讨论,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课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要成功地开展案例教学,授课教师需要对整个案例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组织。案例应提前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预习;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授课教师作一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写出发言提纲,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案例分析的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按小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达到利用案例教学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

3.3 教师参与案例讨论的程度要适当

课堂上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平等自由讨论的案例教学环境。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案例分析的听众,利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次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要注意听学生发言,做到学生的讨论是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如有偏差,必要时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如重新把讨论集中到某些被忽略的关键问题上,或指出某些敏感的因素,或鼓励大家认真分析某个学生分析的前提假设,或在小组里的大部分同学都不以为然的时候赞同某个人的意见引起讨论等等。

3.4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并不普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教学的特点、作用和教学安排,让学生对案例教学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告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另外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因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课堂上踊跃发言是搞好《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导,选一些平时爱钻研的学生当小组的组长并重点发言,另一方面通过分数这一常规的“指挥棒”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因此,检查并审批学生课前准备的为案例分析与讨论时所使用的发言提纲,是教师必须做的工作,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实践表明凡在上课前对案例分析材料进行预习并撰写发言提纲的学生,课堂讨论时就比较活跃,对问题探讨也显得比较深入、系统,案例教学的效果也让教师与学生满意。

3.5 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各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和国贸易组织机构的对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新变化,使得《国际贸易》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客观实践性,必然要求授课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水平,还要具有相当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国际贸易实践问题及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更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这样才能使所选的案例具有客观现实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寻求更多的背景资料,联想到更多的观点,为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案例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兆华,赖勤,傅智园.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152-154.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WANG Ruiwei

(Xinhua Vocational School, Tianjin 300070)

Abstrac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de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in teaching to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s monotonous, poor teaching,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be good overcome such defects.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ill be the problem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veryone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se teaching method

1 国际贸易及其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1 国际贸易课程概述

国际贸易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国际间劳务和商品的交换,是国际金融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经济类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国际贸易和实际生活又有着密切联系,在其中可以找到许多实际经济现象的理论依据。这一系列因素都为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1.2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2.1 师生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理念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这种理念的形成也决定了其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像是在强攻学生的大脑,学生被动接受外来知识,降低了师生的互动性。国际贸易这门课程所含内容广泛:既有贸易政策的内容和分歧,又有贸易常识的经典模型、理论;既有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新理论假设,又有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深入剖析。思想深邃,理论博大,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务实性和理论性。而传统教学中对这门课的讲授主要集中在抽象的理论上,而理论知识的抽象和难以理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打击,从而使学生积极性降低,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1.2.2 理论与现实脱节

作为一门理论课,国际贸易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其与实际贸易现象的联系密切,又印证了它在实践活动上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往往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尤为重视,而对实践较为疏忽,这就导致了学生学得的知识与现实脱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在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走向实践应用的道路中遇到了巨大屏障。国际贸易课程中的知识,不仅需要从理论上为学生进行讲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及如何用理论解释实践情况。

2 案例教学法

2.1 通过对案例的展示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这种方法指的是,老师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并以案例带动知识学习的途径为学生传授课程内容。例如,老师可以“温州打火机事件”为引子,为学生讲授我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技术性壁垒问题及相关内容,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到:(1)在对外贸易中遭遇到技术性壁垒对我国对外出口构成的巨大阻力,并让学生在感性层面上认识到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客观状况;(2)在知识层面上,让学生学习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包括:合格评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等。在学生对这些知识和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再向他们讲授技术性壁垒的相关内容,学生们就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了,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对国际贸易有更深刻、真实的体会。又如,以某公司精密机床的进口为例,提出关于国际贸易合同的问题,从而切入对贸易合同相关内容的讲解。

在使用此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对案例的选取,正确和经典的案例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在对案例进行精选时应做到:(1)以目标为导向,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筛选;(2)以现实为依据,在选择案例时,老师还应考虑学生现有的能力和学习程度是否能够接受此案例,以及课时对案例长短的要求;(3)以原则为准绳,在选取案例时,要注意案例应涉及不同的领域和类型,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一种方法中,案例是作为课程内容的引子出现的,而在结合实际讲解理论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中,所选的案例应是完整的,能够贯穿整个课堂内容的。在对案例的使用上,既可以用案例来推动理论知识的讲授,也可用案例对已讲授的理论进行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对“比较优势”原则的讲解为例,如果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对其原理的理解较为模糊。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分工策略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在贸易伙伴的选择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比较优势原则在同类产品出口、进口的时机抉择上也有重要应用,随着汇率的变化,贸易形势会呈现多变的状况。在对原理、原则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案例为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仅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和有吸引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做出点评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实践性较强、理论性不强且学生较容易掌握的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否则学生会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倍感压力,适得其反。例如,向学生介绍WTO最惠国待遇等概念时,就可以美国克林顿时期在国会上对中国是否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史实为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由老师对案例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向学生展现出了我国进入WTO的重要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更为学生理解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的内涵提供了依据,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如,在对外贸易信誉证的问题上,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双方责任和赔偿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让学生了解有关信誉证的相关内容。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国际贸易有关的政策、措施、理论、效应等有基础了解,对应用和分析外贸规律的知识有基本掌握。老师在对案例进行点评时,要注意时刻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为主进行点评,通过点评让案例的内涵和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

3 总结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在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上,首先应做到以教学理念的革新为前提,真正在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彻底革新。其次,在革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奇新.案例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张娇.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3] 陈勋宇.主题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23):67-68.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7)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案例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需求。

1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1案例设计与选择: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设计合适的案例。科学合理的案例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可以来源于教材,可以是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也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案例。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能够全面体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学生职业实践联系密切,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1.2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教师选择设计好案例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以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和问题的多少把握好讨论案例的时间,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纸张或多媒体展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并控制现场,让学生在不偏离讨论主题的情况下,自由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1.3撰写案例报告:学生对教师精心选择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之后,要把分析的过程、结果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案例中知识的掌握,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2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只有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难以理解时,才会引用案例为教学增加趣味性,方便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补充,教师对案例教学环节没有完整系统的设计,案例也只是随意选取的。此外,很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及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在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时在很多环节都有随意性,使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2.2选取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质量不高:国外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其案例不适用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国内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可选范围窄、数量少,质量高的案例更是稀少,这些案例大多信息量和涵盖的知识少,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难以独立展开讨论。2.3学生缺乏积极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缺乏学习的自主自觉性。他们习惯于教师直接传授给他们知识,对案例教学法这种需要自主探讨的教学方式不习惯。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商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例中的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容易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质量关系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全面深刻的体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国际贸易相关新闻作为案例不仅真实经典,而且具有时效性,可以让学生在通过案例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形式、国际惯例法规的变化。同时对海关、银行、保险公司等工作人员的访谈获取的案例更符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和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的案例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加工,使案例尽可能全面呈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有进行讨论的兴趣。选取的案例还应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因为这样的案例中有对外贸易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业务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3.2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手段配合:只有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增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多媒体教学法相配合,多媒体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生动的图片、视频,使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国际贸易中的业务流程和当事人的关系。如托收、信用证支付等章节,里面的主体众多、关系复杂、业务流程繁琐,就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其中主体的权利义务、彼此的关系以及业务流程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将角色扮演法与案例教学法配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案例中银行、工厂、买方等角色,加深对案例的理解,熟悉国际贸易中的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3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贸易实践: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实践工作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曾经参与其中,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再以此进行案例教学法时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会加深学生对其中知识的理解。如银行审核信用证的工作流程、企业根据贸易合同审核由议付行转递的国外信用证的工作流程等实践的参与,都会使学生在接触相关的案例时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案例质量不高,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精心设计选取案例,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践,以促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5(12):12-13.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8)

[作者简介]李晓毅(1975-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庆 400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1-02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局势发生重大变迁,国际贸易冲突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培养掌握更多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以及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国际商法作为培养和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管理能力和贸易纠纷应对能力的学科也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多都开设了国际商法课程,在教学改革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国际商法教学模式,先后提出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实务操作能力。但由于课程定位的不确定性,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至今还流于形式或探讨中,成效并不显著。

一、国际商法课程定位的模糊性

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决定着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学时科学设置。国际商法课程性质的归属,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有的学校将其定为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将其定为专业平台课,有的学校将定为专业选修课,这种定位困惑直接导致了整个课程设置处于混乱状态。

1.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设置的非科学性。国际商法属于法学类课程,理论程度深,知识专业化,体系庞大,理解和掌握国际商法知识需要一定的法学知识背景。很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来代替了国际商法课程的先期课程。但是,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内容属于普及性知识,无法达到国际商法课程对先期法学课程的专业性要求。同时,忽略了知识的渐进性、持续性,随意安排国际商法授课时间,从而加大了国际商法授课和学习的难度。同时,国际商法缺乏后续实践类课程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训练。

2.教学学时的非充分性。国际商法调整对象尚未统一,从当前国际关系发展来看,国际商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际商事主体法;二是国际商事行为法;三是国际商事救济法。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内容重点在国际商事行为法和国际商事救济法,具体表现为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票据法和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国际制度、国际产品质量法以及商事仲裁。这七大知识模块与国际贸易操作程序相呼应,都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现在实行的32个教学学时难于进行完整的、系统性教学,同时也加大了案例教学运用难度,成为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的原因之一。

3.教学大纲的非特色性。国际经贸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目的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呼应的,但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方式设计未能体现出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分层教学中偏向于理论教学,弱化案例教学的指导和设计。而且,教学大纲对授课教材和参考教材缺乏研究,所选教材产生三个误区:一是倾向于法学专业教材;二是随意选择经管类国际商法教材,忽略各自特有专业方向的特有需求性;三是教学内容理论色彩浓厚。

二、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①。近几年,案例教学也成为国际商法教学倡导的主要方式。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施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1.对案例教学内涵的肤浅理解。现在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将其片面理解为课堂小案例的穿插讲解和多媒体演示,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小案例穿插讲解知识仍未摆脱传统教学式“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的阴影。

2.案例选择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为方便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都建立了国际商法案例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案例库从抽取相对应的案例运用于授课中。现行国际商法案例库的建立多倾向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经典案例。这种国外经典案例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研究国际商法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法律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很难理解国外经典案例的法律价值,而且国际商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归属于实务性课程,国外年代久远的案例对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意义较弱;同时,国际贸易的变迁促使国际贸易制度在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案例库的滞后性与新的国际贸易纠纷和国际贸易制度严重脱节,不符合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新颖性要求。

3.课堂实施的形式化。案例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授课中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国际商法案例教学课堂实施远远未达到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流于形式化。首先,课前准备严重不足,直接将案例带入课堂。面对陌生、复杂、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学生抵触性较大,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导性的案例教学无奈转变成了传统式的教师满堂灌。其次,组织手段的单一化。现在大多数国际商法教师在授课中很注重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身很灵活,信息量大。但这种通过观看实际案例解决过程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间接经验,很难给学生带来亲身经历的感受。最后,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的脱节。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多数教师很难具备“双师型”素质,工作重心仍是专业理论研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评析和总结仍是以理论为主导,难以给予学生更多的直接经验。

三、关于“国际商法”课程定位以及教学的几点思考

1.理性、科学确立“国际商法”的课程定位。国际商法作为一门法学类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的应对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其课程定位应属于专业平台课中的拓展课类别。首先,扩展授课学时。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国际商事行为制度、国际贸易支付制度和国际商事纠纷救济制度,知识点覆盖了国际商事领域里国际公约、国际条约、商事习惯以及两大法系代表国的特别法。科学的教学学时分配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知识体系的完整;二是案例教学方式的充分开展。教学大纲根据章节内容的重点科学分配教学学时,而不能一概而论。其次,合理建构先期课程和后期课程。经济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等先期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学习国际商法提供充分的法学知识背景和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事仲裁模拟和国际贸易合同案例模拟等后期实践课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注重教学大纲的针对性。国际商法属于法学类课程,为区别于法学的理论性,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大纲应当具有独有特色性,因此,科学的国际商法教学大纲应当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课程性质。国际商法课程为拓展性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了解、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中要突出国际贸易操作环节的重要性。第二,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大纲应当在重点教学内容部分体现出案例教学手段和设计。第三,专业方向。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需求增加或删减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实现专业的特色性。最后,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国际商法考核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国际商法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现在国际商法考核方式存在两种:一是传统试卷考查和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论述题和简单的案例分析题);二是单纯的案例分析题。前者根本没有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性质,后者加大了学生的考核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门专业平台课,国际商法考核方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通过平时课堂案例讨论、分析、书面报告等进行考核,可占总分的50%,甚至更多;一部分通过期末试卷和两道或三道综合性案例进行考核(注意,案例一定要包含整个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可占总分的50%或更少些。

2.优化“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案例选择方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国际商法案例选择应当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代表性。国际商法知识体系很庞大,而授课课时很有限,案例教学无法运用于每个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案例,引起学生模拟、分析、讨论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兴趣。二是新颖性。国际商法案例总是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国际商法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反映现代国际贸易中所出现的国际商法新问题,避免给学生造成法律误区。其次,案例准备阶段。相较于其他法律案例,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案例中所涉当事人、经济关系、法律问题等都具有国际性,覆盖的知识很广。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让学生知晓案例,阅读、查询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了解案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先行进入案例分析,充分给予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最后,课堂实施阶段。这是案例教学最为重要的步骤。在这个阶段,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宗旨。基于课前的案例准备,教师在课堂中就学生为主导,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中,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商法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对国际商法进行深度思考。第二,手段的多样化。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多样化,如多媒体、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根据课时的安排,教师可在每个章节中选择两到三个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仍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情景模拟手段更能展示国际商法的魅力,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但是情景模拟教学占用学时较多,不适合在每个章节进行,可选择在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制度和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进行。同时,加强与国际贸易实务领域的精英人士和律师的联系,精英进讲堂,以他们的实战经验丰富案例教学。第三,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国际商法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应当把握好两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案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尽量避免提供案例分析的标准答案,以适应现实中国际贸易纠纷在诉讼判决或仲裁裁决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第四,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中要体现理论知识的连贯性、渐进性以及系统性,并非是单纯的就案例分析案例。因此从案例选择、案例内容的设置、案例分析过程要体现出一个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过程,保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冷旭.对案例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0(12):32.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9)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国际贸易案例论文篇(10)

一、 教学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学会实际处理外贸业务,并通过实务、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加强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举例式的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经常错把举例当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教学不是举例。虽然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地位不同、目的不同、二者的进行主体不同、涵盖的范围不同。

第二,教学的案例陈旧。由于国际贸易条款的调整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早期的国际贸易案例问题分析已经不再适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三,案例教学仅限于书本,往往教师所讲授的是与学生相距甚远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案例,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构建

(一)实地调研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关系

实地调研是相对于案头调研而言的,是对在实地进行市场调研活动的统称,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方法之一,实地调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微观基础,它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又以实地调研为依托。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以往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采用此方法,教学效果颇具成效。但是,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通过实地调研来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不在局限于教材并且可以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能力。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

1、案例的选择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教学的案例陈旧、案例教学仅限于书本等问题,案例已经不再适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实地调研让学生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的实践中来,通过贸易洽谈、合同签定、争议解决等贸易过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判断和综合分析思考能力,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还能通过实地调研为基础来收集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思考性和时效性的案例来教学。案例要求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学生对案例进行灵活、科学、合理的分析,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指导意义,才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建设

实地调研的基本主体有教师、学生、学校和企业。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课程,共同设计教学环节,为实地调研创造学习的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贸易活动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对周围企业和贸易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学生则需要通过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实际接触,收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对实际面对的事件分析和解决,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参与精神。

3、教学方法

上一篇: 会计学原理论文 下一篇: 生物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