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41

科研管理论文

科研管理论文篇(1)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科研管理论文篇(2)

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直接反映着一个高校的学术水平,是一所高校实力的凭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和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在整个高校档案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高校的科研档案,能够完整认识到它的作用的论述并不多。多年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档案工作者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而对教师,尤其是个人自由独立形成的学术著作、手稿等不够重视,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比较苍白、贫乏,这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的大量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1987年颁发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何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摆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科研综合交稿日期: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对科研档案中有著作权的作品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

(3)在利用有著作权保护的学术档案时,使用者如不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应与著作权所有者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证,或征得本人的同意。

总之,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加大科研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做好高校科研档案的平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档案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科研管理论文篇(3)

科研管理的内容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管理学、信息学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明确科研项目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但是个科研管理者、临床工作者,同时还是个较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从管理层面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具备数据分析、判断、信息捕捉、传达的管理能力,还要能够用专业人员的眼光对于课题的创新型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合理化建议,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之间的科研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了解科研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存在潜在的合作和转化。

1.2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为医务人员做好服务,体谅同时作为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力,给予更多的激励,尽量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为其争取更多的机会,想方设法增加申报渠道。同时在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在申报项目之前要帮助科研人员仔细分析解读申报指南和要求;在申报过程中要认真审核项目申报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申报成功后要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完成合同要求并积极帮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在项目完成后还要积极协助科研人员申报成果。工作细致、工作量大、加班加点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常态,而且没有显著的目标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只能从科研人员的成功中分享他们的喜悦,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有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的精神。

2重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科研管理中容易出现“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主线,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需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1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与辅导

强化科研申报服务制定“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一览表”,便于科研骨干提前启动申报工作,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培训和专家辅导、经验交流、政策解读等,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高层次的申报项目,可请院内外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在项目推荐前,组织院内学术委员会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进一步修订申报书,必要时,对拟推荐项目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审阅,进一步提升申报项目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中标率。科研管理部门则着重在申报书的书写规范、附件材料的齐备等形式审查上下功夫,确保申报项目更加缜密完善。

2.2定期进行项目的检查与监督

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除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立项、成果管理以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切实抓好在研项目年度进展和结题的督促工作。严格依据项目任务书,定期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递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同时检查科研项目的原始实验记录,包括实验场所、实验数据、统计资料、实验照片、待发表和已发表的论文等。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验收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偏差,改进质量。对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可能地予以解决,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3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动态高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这时需要建立一个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将过程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实现信息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和展示。课题负责人、财务部门、科研部门3方联网,将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产出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平台管理等放在同一个信息界面下操作,使分散的不同信息之间建立紧密的动态联系,使科研信息沟通更加简洁和及时。项目负责人对自己项目的研究时间、经费到账情况、进展情况、任务分工、经费使用等关键信息了然于心。财务部门及时了解课题经费的到账、预算和支出情况,消除经费使用审核中的盲点,简化后续经费使用的审批流程,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实现对科研经费使用全程的跟踪与监管。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进行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有利于及时跟踪和把握科研项目进展,及时发现项目研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补救,同时科研管理者能准确掌握科研成果情况,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促进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医疗、科研、教学工作量大,导致临床科研人员间很少有时间或机会能坐在一起沟通或交流,而科研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科研合作,激发科研创作的灵感,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以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平台,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畅谈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工作心得、经验总结等,推动科研环境的建设,促进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部级重大项目负责人等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院讲学,利用专家学者来院访问交流的机会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在读研究生等举办学术讲座或座谈,开展博士沙龙,设立医师论坛,鼓励中青年专家走上讲台,以切身经历和工作体会为基础,介绍医、教、研等方面的经验。总之,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与竞争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并且以实际行动和喜人业绩体现自身的价值。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4.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科研计划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细化科研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各方面工作,调动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医学科研水平。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如对于、授权专利、获得奖项、成果转化等给予相应的奖金或科研基金,鼓励科研工作者多拿课题、多出成果,这样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在项目计划期限内不能完成研究任务的,应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晋升、年终考评、研究经费和课题申报等方面挂钩,给予一定的限制。

科研管理论文篇(4)

二、艺术院校科研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就艺术院校的科研而言,其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这与艺术学科性质的模糊与涉及的内容庞杂有关。虽然整体上艺术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因其“技艺”的学科属性,又使得其兼具“文理”的特征。另外,门类的艺术学科包括了5个一级学科,涉及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及艺术学理论等众多领域,艺术学科的科研也将涉及这5个一级学科的相关研究。艺术学科的学科性质还将这一研究分设为两大类型,即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基于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艺术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以下策略与手段:

(一)围绕重点学科,规划研究目标与方向无论是哪一级重点学科,都有清晰的学科建设目标与规划。那么处于本学科之下的科学研究就一定要规划好研究目标与方向。按理说,这是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的核心工作,科研管理不可越俎代庖。但事实上,科研管理的策略正在于如果通过管理的细化来配合首席专家工作思路的实现,甚至做好帮手提醒与修正模糊的目标与方向。科研管理工作者具有更为宽广的管理视野,其更清楚同类学科的高校目前的状态、研究推进的力度、所达到的高度。管理工作的优势在于通过各种量化指标的搜集、整理,为首席专家提供分析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席专家了解更多的是学科前沿的研究与本学科团队的研究实力,而科研管理者则更清晰本学科国内外同行的整体状态、占有更为全面的数据。或者说,前者了解的是结果,偏于静态;而后者掌握的是过程,处于动态之中。科研管理正是重点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得力帮手。

(二)立足基地,推进科研的实效基地的获取和建立本身就说明我们在某个学科领域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研究实力,通过基地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那么,就基地而言,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展开哪些工作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科建设呢?基地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实施平台,每年度都有会一定量的资金支撑相关研究。这些资金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大多以课题经费形式进行校内外课题与招标。科研管理工作就是要利用好这种形式,借助基地平台服务于本校学科建设。作为管理部门,我们首先要为基地首席专家做好信息服务,其中包括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专家队伍、研究成果的统计、研究动态等;其次要参与课题前的遴选工作,确保所公布的招标课题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在课题设计方面要使其研究和成果符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有益于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再次,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努力使研究成果有序推进,保证质量;最后,做好基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的与宣传工作,在舆论层面辅助学科建设的推进。

科研管理论文篇(5)

大部分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工作量大、工作繁复,各种原因大致如下:①科研管理部门编制少、人员配备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科研工作量的飞速增长。②上级领导部门的标准化管理、全程化监管增大了高校科研管理实际工作量;③科研部门内部工作分配机制问题。④单位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许多管理人员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工作状态。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⑤科研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在申报立项时,不能够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项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很低。

1.2科研人员

由于质检单位对科研能力的考核不太严格,而且许多检验项目属于法定检验,不用去争夺市场。其次,科研奖励机制不能落实。这就导致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创新,不愿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只有迫于职称评定或领导压力时,才不得已为之。另外由于单位本身的科研管理制度基本是集权式管理模式,这就导致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呈现一窝蜂往前上,立项后,基本无人问津,快结题时,实际工作只有一两个人负责。大部分的项目参与人员只是名义上参加,所以这样就会对项目实际负责人员造成压力。由于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工作对于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增大了工作量。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压力,很多青年骨干对项目的付出和获得的成绩是不成正比的,这也就导致许多青年骨干力量不愿意去干。

1.3管理制度

对于并非专门科研机构的事业单位来说,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许多相关制度只是依据上级制定,不符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执行起来也有难度。比如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另外项目专项经费不能由项目负责人合理支配,科研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等因素,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在项目验收环节,缺少一整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奖励机制更是滞后,虽然已经颁布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是相应的奖励办法却一直处于难产之中。这势必成为抑制科研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

2现代科研管理的思考

2.1更新科研管理观念

管理要摆脱传统的“管”的思想,强化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与时俱进。科研管理并不仅仅是上传下达,还包括为项目提供一定的信息平台,监督项目的实施、结题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培养青年人才。以服务项目、服务科研人员为目标,促进科研的顺利进行。作为质检系统,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一线从事检验,要完成检验任务。所以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管理就要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2.2管理应该是积极和主动的

这是现代科研管理的时代要求。管理不能停留在按上级通知要求项目提交资料或汇报进度。管理要主动出击。要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对项目的立项、实施、进展的提出合理的建议,监督和促进课题的顺利执行和完成。管理还要走出去,例如多举办或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科研活动,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科研发展思路等,可以让科管人员了解本单位的问题、需求和变化。2012年8月,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就承办了“第一届压力管道元件产业发展技术交流论坛”。此次论坛吸引了众多检验机构、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高校的领导和业内知名专家。通过此次论坛,该院更加了解其它单位的情况以及上级部门科研信息,知己知彼。同时也提高了该院的知名度。

2.3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要打破原有的传统的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间、环境、人员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机制和公平环境。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科研人员。科研基金也要用来对科研成果和进行奖励。对按计划完成科研项目、经过成果鉴定者,要根据不同评价结论,发奖励。激励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研中。这样将有利于科研成果和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继而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2.4增大经费投入,培养青年人才

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科研经费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还包括提供各种机会让青年人才走出去参加研讨、交流等科研活动,开阔视野。为了激励科研热情,该院鼓励青年人才尤其是学历较高者积极参加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组织的科技活动周的征文活动。

科研管理论文篇(6)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源、资金、科技、人才的世界性流动已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及农业种质资源“引进来”或“走出去”是有效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与国际间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和考察访问等活动也日益频繁。目前,国内很多农业科研院所与国外农业部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长期稳定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的今天,与国外组织、机构开展积极稳妥的交流与合作能够给农业科研院所带来持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农业科研引进先进理念,提高学术水平。

农业科研单位尤其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21世纪面临各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加强科技外事工作,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做好科技外事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把握机遇,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长期、稳定地开展国际合作与科技援外工作,是当前地市级涉外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涉外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及涉外科研人员除了与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外,还应与其他一切可能合作的国内外机构联系,特别是在申请国际合作项目方面,渠道和网络的拓展显得特别重要。在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及拓展研究中,对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是关键,成果供需对接是基础,寻找项目源来拓展项目是核心所在。

1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

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联。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声誉、形象和地位。外事管理人员必须透彻认识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应的职能,从宏观上把握外事工作的整体功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组织管理手段,对每个工作环节做出合理规划,以建立运转效能最佳的外事管理机构。抓好涉外农业项目管理,促进科技外事工作健康发展[2]。

1.1涉外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涉外管理工作通常由院、所长直接领导,院、所科研管理处全面负责,承担所有的对外交往工作,并按照国家和科研院所外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同各有关业务部门一起完成各项外事任务。主要的外事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根据本所科研发展战略,制定外事工作相应的具体政策和工作计划,使外事工作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科研和生产;组织安排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各种培训班及科技合作、洽谈等,并负责外国专家的接待工作;按有关政策规定审批、选派每年公派出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考察、培训、进修、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出国手续(护照、签证);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及长期或短期在科研院所工作、培训、交流、考察、访问等的外国专家、学者的管理工作。

1.2制定行之有效的外事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作为地市一级的农业科研院所如何使外事管理工作能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大胆进取,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促进交流、合作工作的不断发展,为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当中一是要靠科研院所的正确指导,二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三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监督检查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令必行,有错必纠,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全面提高外事管理水平和外事服务质量。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国家的外事法律法规,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外事工作管理办法》。在今后的外事管理工作中将严格按照该办法执行。

1.3抓住重点涉外科研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进行跟踪管理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服务,作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责,并对项目文件进行跟踪搜集和管理,使得重点项目和关键工作环节能够顺利完成,保质保量地完成国际合作和科技援外任务。

1.4做好保密和安全工作,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强化涉外科研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性技术秘密、涉及国家安全的政治性机密等绝不允许在工作和交往中丧失原则,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必须提高科技人员这方面的素质,使他们要时刻警觉在涉外合作中避免此类失误。

1.5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人才的流失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在历史上曾经有世界各地高精尖人才向其转移[4]。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的管理绝不容忽视。所以在外事管理体制工作中,应注意科技人员在涉外研究中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所爱家乡的观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把他们的心留在单位,避免人才的流失。[]

2涉外农业科研项目的拓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3]。与国外组织、机构开展积极稳妥的交流与合作能够给农业科研院所带来持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外事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现行政策法规也鼓励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要想真正全面开展并做好科技外事工作,需要在各方面不断努力,积极寻找项目源来拓展涉外农业科研项目,长期稳定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2.1把握机遇,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国际合作和科技援外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所在加入WTO等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十五”期间我所除继续承担中国-越南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及新型农机具在东盟(越南)示范应用外,还承担了商务部批准的中国援助瓦努阿图农业技术项目(一期、二期),开展种植水稻、蔬菜方面的技术培训,在瓦国成功试种了水稻、蔬菜,受到了瓦国政府农业部、中国商务部、驻瓦大使馆的好评,极大地提升了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已经同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一方面在原有渠道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多边、双边和民间的合作,同瓦努阿图农业部,越南南定省、河西省等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订长期友好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援外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间、民间及专家往来等形式继续寻找合作研究项目,从而保证涉外农业项目可持续良好的发展。

2.2立足自身科研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合作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科技援外工作,提高科研生产的总体水平。在外事管理工作中外事管理人员除加强科研人员的这一意识外,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措施,鼓励并支持各研究室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与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有着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1996年开始,我所下属企业盐城名特优农副产品开发公司通过边境贸易形式,与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有着业务上的往来。2003~2005年我所承担科技部中越长期合作项目“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在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的试验田进行。2004年,我所与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合作执行了“设施栽培蔬菜、花卉在越南的示范应用”项目,在越南南定省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所多次派人前往南定省进行水稻栽培和育种的技术指导。2005年7月,越南南定省良种栽培中心派技术人员来我所学习水稻育种和制种技术,为期2个月,中心经理阮文还先生也来江苏进行农业考察,希望和中方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05年12月,“杂交稻新品种及新型农机具在越南示范应用”项目被江苏省科技厅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获准立项,同年也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目执行期两年。因双方的合作基础良好,目前双方又有了新的农业合作意向,新一轮的合作又将要展开。通过合作,能带动江苏杂交稻种向越南乃至东盟国家的出口,使我所的科技成果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3促进科技外事和外经贸相结合,把科技成果推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必须打破关起门来搞科研的被动局面,不但在科研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要充分利用外事渠道,发展外经贸合作。农业科研单位应突出自己的科技特色,发展外向型科技产业,在促进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注重引进外资,创办和发展技术和贸易,加大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使科研与开发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利用一切有利机会,努力促成合作。

多年的实践证明,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促成,但最重要的是先有投入,合作后才有回报。一是精力的投入。科技人员选准了合作意向后,就要努力实现意向中的合作,这就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比如,宣传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借用科技论坛、座谈会、会等展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让国外同行相信你是一个高明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展示会、洽谈会、恳谈会、招标会等场合和活动展示课题的先进性,招揽外国同行涉足于共同的课题之中。二是资金的投入。我国的经济状况虽不如发达国家,但有时候缺少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人才,这类情况,要借用外脑,就应在借用条件上予以优惠,以吸引外脑介入[5]。三是感情的投入。即和外国人交朋友,或借助于同学、亲属或其他关系,使他们投身于我国的科研工作中,把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咏梅.省级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工作之我见[J].农业科技管理,2000,(6):50~51.

[2]周汝芹,右春山,葛兆健,等.试论地市级农业科研外事工作的管理与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9):152~154.

科研管理论文篇(7)

1.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数据库是任何系统都不可避免的。本研究在设计数据库时尽量满足第三范式,减少数据冗余,尽量设计比较精简的数据库。(1)人员信息表:有机构、人员编号、姓名、出生日期、性别、职称、最后学历、最后学位、学科、研究方向等字段。(2)科研成果信息表:有机构、成果编号、成果名称、第一作者、成果来源、成果形式、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刊号、关键字、成果字数等字段。(3)科研项目信息表:有机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批准号、负责人、立项时间、完成时间、项目状态、批准经费等字段。(4)管理员信息表:有用户名称、密码。管理员登录的时候要进行验证,表单获得的数据和数据库中该表的数据对比如果成功,则登录成功,否则,登录失败。对以上所有表的添加、删除、修改、读取等数据操作都设计相应的存储过程来实现。

2系统实现

2.1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的要求是:(1)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容易上手;(2)功能相似的页面,采用统一的布局;(3)方便操作,尽量减少数据录入量;(4)具有较好的录入容错功能。用户工作界面由三层组成:上方是图标栏;左下方为事务菜单;右下方为操作界面。页面主要采用webForm来进行设计。如校级管理员用户通过验证后的登入界面。

2.2数据库的实现本科研管理系统采用了三层结构的框架,将访问数据库的一些底层方法封装在DBUtility这个类库中,其中DbHelperSQL类和DbHelperSQLP类是连接数据库字符串和一些公用的方法,如简单的SQL语句,带参数的SQL语句,存储过程的操作等,DES-Encrypt类是数据库的安全性,加密解密等操作。PubConstant类是动态的配置数据库的连接字符串。

2.3配置web.config为了方便数据操作和维护,可以将一些数据库连接配置参数放在web.config文件中,代码如下。

2.4科研项目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主要针对已通过审核的项目提供管理功能,能提供项目的信息,对项目实现增加、修改、查找等功能。点击项目管理,可以出现项目一览和新增项目两个功能模块。这时候点击项目一览,可以出现项目的一些基本信息,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增加、修改、查找等相关操作。系统管理员有最高权限,可以查找全校的申报项目,可以模糊查找,有修改、删除的权限,还可以导出所要的项目资料。以下是校级科研项目管理设计界面,如图4所示。

科研管理论文篇(8)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二、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从各系统接口导出、导入的数据正确可靠

系统基础数据来自用友系统,收入科目是按部门核算的,支出科目是按项目、部门核算的,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收入科目与支出项目中的课题号相同。由于用友系统对会计数据的采集、编辑、加工都是通过编码进行的,只要编码不同就可视为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同一课题号重复出现的情况。为此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二)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的数据通过导出、导入、建立关联、进行分析计算等过程,最后导入凭证库,每个细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若有一步出错,可能导致整个过程失败,出现数据错误,需要重新开始。这就要求系统设计尽可能稳定可靠,保证多次的数据导入、导出不发生错误。

(三)操作简单、减少人工干预

在用友系统众多复杂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基础数据构建满足我院要求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简单、方便、直观,避免操作人员对数据的修改,减少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多向交流功能

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模式,系统的报表数据应能够生成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分别生成SQL、VFP、ACCESS、EXCEL等数据格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系统的可扩充性良好

系统的设计应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适应业务迅速发展、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要求。

三、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

作为研究院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核算系统,实行主辅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和构架,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科研课题管理信息的需求,全面反映科研课题的收入、支出基本情况。系统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一)数据导出

从用友系统将数据导出为所需的格式文件,有三个收入科目、三个支出科目、三个项目目录,由于各科目的设置格式、核算方式不同,分别导出到不同的表中。数据导出流程图见图3。各种报表格式见表1、表2、表3(以横向课题为例)。

(二)数据导入

将各个表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导入该系统。

首次数据导入:由于从用友系统中导出的数据,各字段长度过于长且复杂,数值型字段长度20位,小数位数5位,字符型字段都比需要的长度要长,有的字段是不需要的。因此要将数据通过接口系统转换为已制定好的标准格式,减少数据冗余度。

二次数据导入:将各部门填制的结算表,输入或自动导入各对应字段,与前面数据表合并,产生新的数据表。

(三)统计计算

分科目、项目、部门按课题号进行关联计算,统计出每个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正确性,克服用友系统中课题号重复不提示,部门不对应不提示等弊端,分别采用计数法、正负数相抵法、以收入部门为主与支出部门相比较法,及时提示会计人员查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四)输出报表

随时可按部门、科目性质输出各课题收支余情况表,并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提供给各部门。报表的形式有:打印纸质、E-mail、导出至载体见表4。

(五)按比例计算

年底除正常运算外,按一定比例再计算出各课题成本、留存、结余等,数据全部正确后,按部门、科目性质生成各标准数据模板,以备生成凭证需用。

(六)导入凭证

导入成本:将生成的标准数据模板,通过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由数据接口系统分科目、项目、部门等导入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见表5。

结转成本:各课题成本全部进入用友总账系统后,系统登账生成全年数据,将数据导出为标准模板格式,通过接口软件冲销成本、抵销收入、自动得出结余,生成所有科目的记账凭证数据见表6。

(七)输出凭证

全部数据导入完毕,凭证已自动生成。进入用友系统,按凭证号输出各个凭证。

(八)历史数据

将各课题收入、支出科目的所有发生数据及各课题二十七个专属要素按部门、科目性质等规律追加到历史数据库,形成历史数据。

(九)数据综合利用

对历史数据、当年数据通过整合,实现对数据不同方式的利用,满足各个时期、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四、应用效果

(一)数据清晰、直观,所见即所得

凭证数据经过组合、分解、再组合等过程将数据融合在一张表格中,随时查询、输出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特别是年终结算所需大量数据按部门、课题名称、课题编号、管理费等多项数据排列,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集核算、管理、凭证生成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系统间的数据传递实现无缝连接。

(二)年底结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应用本系统使科研课题年底结算、成本结转、制作凭证,由8~10天缩短为2~3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三大类课题共计779个课题,每个课题有8个成本项,结算后有数据5530个,结转成本数据2230个,冲减收入数据779个,再加上辅助数据,总共数据9500多个。在年底结算、决算,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若一笔一笔录入数据,其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每笔凭证都要输入部门、项目辅助核算)。

(三)主辅系统结合,搭建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用友系统搭建了一个科目、项目、多功能辅助核算齐全的核算、管理平台,其基础数据丰富、多样,科目编码多级设置,是一个多层面的核算体系,但是只靠商业软件提供的核算,即使再精细也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只有靠主辅核算互补、编码内外结合,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该系统的建立为科研课题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粗放型到精细型,全面覆盖各个课题。

(四)动态设置,系统操作灵活方便

通过配置参数、修改公式,即可计算出各课题对应的成本项及其他各项数据。数据达到最大限度共享,做到一次输入多次应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为各部门及时提供每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核算工作。

五、结语

本系统以基础数据为起点,经过数据的多次应用、组合等流程,得到必需的数据,可以随时获取大量动态信息,满足了科研课题管理的需求,解决和弥补了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它集管理、结算、凭证生成于一体,将众多课题的收入、成本直接写入用友系统凭证表及其他相关表中,极大地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课题的相关数据不受年度限制及时、准确地转存到“历史数据库”,便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利用。本系统的开发和成功应用对提高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把科研课题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薇.我国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浅析[J].会计之友,2007,(6):60.

[2]侯志军.浅析银行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6):200-201.

科研管理论文篇(9)

1.2统一的精神科研团队一定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有畅通的沟通渠道。这样,团队成员在执行科研任务的时候才能相互沟通与协调,以保证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提升团队的行动效率。

1.3统一的制度科研团队必须有统一的制度,因此要求团队成员共同遵守团队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关系。

1.4梯队化的成员结构科研梯队是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最根本的财富。外语院系创新型科研团队主要由研究生导师、教师和教辅人员组成,并且这种团队大多是“师徒型”的,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成员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的知识结构,成员的年龄搭配、职称搭配合理,创新活力比较强,这直接决定了外语院系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成效,容易产生创新成果。

2外语院系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

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团队不能称之为团队。外语院系要实现其科学研究工作的目标,就应根据外语院系科研团队的特点,加强外语院系中科研团队的制度管理,调动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打造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研究群体。

2.1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机制学术带头人是创新型科研团队的“领头羊”,因此学术带头人必定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是所从事项目的领袖,有较强的研究、指导和组织能力;同时,学术带头人还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品德,这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的产生,而且还关系到教育的品性。为促进团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机制。(1)学术带头人必须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稳定的、明确的研究方向,能代表外语院系本研究方向的最高水平,同时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2)学术带头人要同时具有教授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实行岗位聘任制,一般聘期3年,任期结束,外语院系将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重新选拔学术带头人。(3)学术带头人要为人正派,无学术不端行为。(4)学术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够组织、规划和协调各环节的研究工作,建立规范的科研秩序,调动团队成员的科研热情。

2.2激励机制激励以团队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期望理论为指导,是团队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一方面促进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增加了团队成员的满意度。提高激励有效性的对策如下:(1)目标激励。作为“诱因”,目标是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可以达到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从而实现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法的注意事项:首先,注意团队目标和成员目标尽可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目标的难度要适当,即要符合实际又要具有挑战性;最后,目标的内容要具体,既要有阶段性目标,又要有总目标,使团队成员工作有方向感。(2)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手段。外语系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要构建多元化的团队奖酬体系,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形式,体现出差别。首先,要做到以岗定薪、优岗优酬;其次,做好薪酬的二次分配,即在团体内部,将因科研研究而获得的团体奖酬,依据个体的科研贡献再次划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最后,薪酬激励既要分开档次,又不能差距过大,要考虑到团队成员的心理承受力。(3)竞争激励。竞争激励是行为激励法的一种,它是团队成员间相互的强化激励。在创新型科研团队内部引入这种优胜劣汰的激励原则,实行赏勤罚懒,赏优罚劣,有利于增强团队成员的自觉性,调动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团队的最优结构配置,激发出团队成员的最大潜能。(4)榜样激励。就提高个人积极性而言,除了物质激励,还包括精神激励。榜样激励法就是精神激励法的一种,它是指学术带头人对在实现团队目标中成绩突出、科研方法先进的个人,加以表扬和奖励,从而提高榜样的效价,激发团体成员学习榜样的积极性。外语院系的学术带头人可以积极地为团队成员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其通过竞争获得省高教学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社会科学奖和高教科学研究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5)人才培养激励。为了保证外语院系科研人员的储备,更好地实施科研后备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外语院系要制定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例如,外语院系可聘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到本校做讲座,也可以外派学术骨干出外进修。(6)塑造良好的激励环境。一切激励法都应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所以应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2.3目标考核机制目标考评机制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各项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行。对于外语院系科研团队的考核,外语院系应秉持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态度,坚持总目标考核与阶段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在考核依据方面,外语院系应与科研团队鉴定目标责任制,然后由学术带头人将团队目标落实到个人。在考核内容方面,首先考核目标项目达成度,如论文的发表、项目的承担、奖项的获得和科研价值等;其次考核协作情况,包括院系与团队、团队与团队、团队中个人与个人等。通过目标考核,可以检验目标成果,预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改进领导工作,从而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科研管理论文篇(10)

员工对薪酬认识模糊化,既不清楚决定自己工资与他人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清楚自己怎样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企业的薪酬系统鼓励什么,与企业的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二、科研院所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科研院所目前在薪酬管理方面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科研院所的自身发展,对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对科研院所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职能,受传统薪酬管理的影响

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得不到发挥,不能为院所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2.薪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在许多科研院所,薪酬管理依靠经验管理,工作分析、岗位评价、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基础工作薄弱,实施方法不科学。薪酬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使员工满意度较低,积极性不高。3.薪酬总额难以突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受到硬性条件的约束,难以突破。目前国有企业工作总额调控的主要方法依然是功效挂钩,没有系统考虑行业投入产出水平等综合因素,往往会造成国企年度工资总额的基数过低,无法实现与市场水平挂钩。

4.平均主义思想严重。

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分配倾向是历史产物,对企业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体力劳动者一视同仁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没有体现奖勤罚懒,使优秀员工缺乏动力,后进员工缺乏压力。同时也会扼杀员工的创造力,对优秀员工的培养和保留是不利的,对组织的损害也是长久和深远的。

5.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

员工的薪酬考核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多数科研院所员工完全是考核指标的被动接受者。公司无法让员工融入形成凝聚力。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了解,一方面容易对制度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6.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

科研院所以开展科研创新创新活动为主,其员工大部分是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称之为知识型员工。其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性外,又具有其特殊性,蕴含了丰富的人力资本,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其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

三、科研院所薪酬改革的思路

鉴于当前科研院所薪酬管理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完善科研院所的薪酬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薪酬管理理念,加强管理者在现代薪酬管理理论方面的学习,正确认识薪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通常认为薪酬的作用往往是人才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必须使管理者意识到薪酬管理要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及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薪酬管理策略,不能简单的以成本的高低来判断薪酬制度、薪酬策略的优劣。

2.科学的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和测量,建立系统公正的薪酬考核体系。

通过工作分析可以判断该项工作对企业的价值或重要性,以及执行这些工作项目所需的资格条件作为核定薪酬的依据。做好工作分析,对每一职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量、权力关系、考核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确保薪酬与业绩挂钩,将职工工资增长状况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

3.加强薪酬调研分析,取得相关行业企业的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的对比资料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和劳动能力的分析。

合理控制薪酬差距。收人差距是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确定合适的收人差距比例,更好的维护企业整体稳定。

4.建立有效途径和渠道及时沟通薪酬,加强薪酬体系运行的监督。

优秀企业的实践表明:与没有员工参加的绩效付酬制度相比,让员工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能令人满意且能长期有效。一方面如果与员工之间能建立合理充分的沟通渠道,则会使员工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企业出台的政策,而且万一出现问题,也可以较快的得到反馈并解决。另一方面工资分配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经营者收人考核办法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职工公开,实现职工对经营者薪酬的监督,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

上一篇: 茶文化与茶健康论文 下一篇: 教师禁毒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