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29

微课程教学论文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1)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

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

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知识要点:

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

(2)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2)

(一)通过课堂知识的延伸调节课堂气氛

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将知识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使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微积分知识的同时,可联系知识背后的故事,解说数学家、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奋斗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不断向科学巅峰进发的勇敢精神。实践证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

电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书本讲解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如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微积分计算题的计算过程,这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运算方法的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叫“破而后立”,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敢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辩证思维的一方面,这种思维在数学上也同样适用。高职微积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突破,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时刻把握前沿科技的动向,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在先进的数学知识探索学习突破点,增强教育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加入情境教学,在课本中寻找情境设置切入点,用设置情境的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如在讲解“微积分的定义”时以求解球体的表面积为原型,设置“科学家本着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探索欲望,准备测量地球的表面积。他们把地球分成很多个区域,首先来测量分出区域的面积再求和,便可以算出地球的表面积”这一情境,使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产生一个初步浅显的概念性理解,并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小区域相对地球来说面积非常小,因此在求普通球体表面积时如果将球面分为极其小、趋向于零的小区域,求这些区域部分面积然后求和,得到的便是球体的面积”,进一步引出“微积分”的概念,使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除了情境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引入“头脑风暴”这一时下流行的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以相互探讨、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然,创新教育方式的途径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极思考,从细节出发,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不断突破创新,为自身教育方式的创新而不懈努力。

三、注重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利益、关心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利益为本。”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其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过度责骂、处罚,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基础较为落后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培养他们善于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他们勇于挑战,主动去接触较难、较深的微积分相关习题,培养此类中等水平学生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导他们戒骄戒躁,从而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应该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心系学生,以生为本,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3)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41-02

1 微课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社会竞争方面来看,其本质为人才竞争,而信息素养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素质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现阶段,大学生在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均有较大变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高等院校思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予以进一步更新,还可以对教学方式予以改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面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具备的信息素养。

1.2 有利于教与学的推进

微课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要求教师有步骤、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对教学方案予以制定、实施,能够为学生创造并提供一个活跃、宽松的互动学习氛围,充分展现出隐形与显性知识,进一步推进师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使教与学能够交替进行,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持续互动,推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1.3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微课应用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使思政教师对教学思路予以创新,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对“学会”与“会学”之间的关系予以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积极主动,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微课的合理应用,鼓励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不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处理、收集以及整理资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问题的提出、分析以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

2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微课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策略

2.1 重视科学理论的全面渗透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将个人社会价值与个体的实现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社会的现实性与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连接在一起。

首先,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将相关教学概念及关系理清,根据社会时政状况,备好相关的教材,然后对基本原理予以阐述。同时,还应当坚持“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教学价值导向,指导学生对“新”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对“真”问题予以准确的判断,并对“大”问题予以聚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科学的理论,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反动、没落、腐朽以及落后的思想文化予以主动抵御,同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继承与弘扬。

2.2 重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充分调动

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其身心还处于不均衡发展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三观”还未确立,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而且自我调控能力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需要更多的理解与认可。因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应当按照学生在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与信息社会发展特点,根据大学生具备的品质特征与人格特性,对学生参与微课教学活动、整理微课资源、收集制作微课以及微课形式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予以认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面的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高阶能力;同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有机结合学生具备的信息水平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成果予以展示,并进行交流与讨论,对自身学习成果予以分享。

2.3 重视思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互动能够顺利实现,思政教师应当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提出一系列假设,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评价以及验证,最终获取合理结论。同时,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对相应的教学情景予以合理设置,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从提供微课资源转变为共享信息资讯,由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超控者角色向合作者转变。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目标与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对微课教学方案予以合理制定,上课之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为其提供信息咨询,创造并提供一个畅通的微课成果分享圈,要求学生对微课成果予以展示,并对整个过程做好详细的记录,鼓励与支持学生对不同的微课作品形式予以提供,如不同幻灯片、相关网页、多种图片、录像片段以及录音等,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微课材料。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还应当对一系列教学资源予以合理整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予以优化结合,选取讲课法、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学习、问题分组讨论、讲座以及主题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效果。

2.4 构建健全的微课评价激励体系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过程中,在坚持开放性、差异性、科学性、整体性以及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构建一个健全的微课评价激励体系,对评价目标予以明确,还应当对多渠道微课评价系统与校和院系教学微课评议督导组予以建立。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在对评价标准予以制定的时候,应当严格遵循微课教学规律,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确保学生、班级小组、班级以及教师四位一体,还应当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对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对小组成效予以评价,还要对个人价值予以肯定。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结果,还应当重视过程,从多个方面予以准确评价,如情感、技能以及知识等,评价方式可以选取加权求和、问卷调查以及常规测试等,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3 结语

微n具有信息传播准确、迅速等一系列优势,其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必然的趋势;微课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确保教学信息互动交流渠道的通畅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率、质量,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因此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6)

摘 要:微课程在教育领域诞生不久,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欢。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的应用和教学教研的提高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微课程研究的理论缺陷、制度缺乏和平台缺失,保持微课程快速发展的脚步,同时加紧微课理论研究、制度建立和平台建设。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制作;教师成长

一、微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研究

1. 国外的研究及现状

关于微课程的翻译有很多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扬,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①国外对“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核心构成资源不统一;课程结构较为松散。

2. 国内的主要研究

张静然发表的《微课程之综述》中提到了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三个关于课程的词,认为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都是微课程的发展都归于微课程的发展。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 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有很多创新的认识。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②李玉平老师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③

总之,国内对于微课程的概念有些模糊,但是引用较多的一种观点是:“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术语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④

二、微课程与传统教学视频比较研究

微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微”,张宝君指出之所以被冠以“微”的词头,是因为该课程具有短、精、便的特点”,短指的是微课程自身时间比较短,精指的是微课程的内容精,便是指微课程方便传播。⑤

微课程的共享的特点表现在网络资源建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方面,优秀的微课程可以供全国各地的教师共用。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微课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用,即使不是自己做的,也是可以将微课程下载下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微课程还具有创新性,高效性。通过将微课程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微课程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对教师成长的价值和对学校发展的价值四个方面。

1. 微课程对学生学习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泛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生发性。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微课程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并且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提升。”⑥

2. 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体现微课程价值的最直接表现,刘文忠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文章中,阐述了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多样化的作用。作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推进微课,能够有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 微课程对教师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微课程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不断专研业务,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精讲精练,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

4. 微课程对学校的价值研究

微课程服务于学校的微课程重点在于学校层面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校校本研究质量的提升、简单有效的研究工具的开发、特色学校的打造和学校知名度。

四、微课程的开发制作

国内最早关于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的描述是来自于关中客的《微课程》,国内微课程的开发是在一线教师的专研下,总结出来的开发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刻板的操作流程,没有规定的开发周期,没有指定的开发工具。

关于微课程的制作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只是对微课程制作的硬件和环境提出了一些要求。保证微课程录制的环境的安静;保障基本的声音、图像、文字的输入设备以及多媒体处理设备,保证微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成果。

五、结语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7)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的迅速普及,大学生身边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内容、新元素被日益“微”化,微博、微信、微视、微公益、微电影、微课程等“微”事物层出不穷,深受他们的追捧与喜爱,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时代的来临。

一、微媒体对PBL教学优化及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如果只运用传统教学载体,教学实效就会受到影响。

微媒体指的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由此衍生的新型软件如微博、微信、QQ等。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推进校园微信公众账号,运用微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微媒体以独特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参与PBL教学模式的程度更高,关注度更强,优化和提升了PBL教学。

(一)微媒体提供多元化平台,形成更自由的PBL学习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学习环境应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多媒体课件及因特网上的信息等)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按照这种理念,PBL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当前,微媒体以数字杂志、微博、手机微信、4G网络、触摸媒体等多样化形式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学习平台与环境。学生在PC端的课程网站、手机APP或浏览器、微信公众号、微信等都可以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二)微媒体具有超时空优势,强化PBL教学模式的互动交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证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并进行讨论。微媒体的超时空性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传播的速度更快、更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程度,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微媒体平台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沟通。

(三)微媒体产品服务功能新颖多样,丰富PBL教学的各类资源。

在PBL教学模式中,为了支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微媒体,如开发手机版课程网站,各门课程的APP课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当前微媒体环境产生的网络服务产品逐渐增多,包括优酷视频、土豆视频、微视和美拍等新型服务产品都能够为PBL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

(四)微媒体贴近生活,增强PBL教学实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微媒体是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发展论坛上,有嘉宾坦言上网现已当代大学生除吃穿住行外的第五大件事[2]。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局限于传统课堂,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因此,PBL教学要与大学生热情追捧、喜爱的微媒体教学相结合,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效。

二、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动课堂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4]。微媒体是“互联网+”的有力推手,如果将微媒体+PBL,就是把新的教学载体与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会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推动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我们运用“PBL+微技术”,创建微动课堂,即利用微技术,设计研究性或探究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动起来。

(一)体现的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与微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然强调“以学生为本”,重点围绕如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而设计教学环节。

2.微媒体带动PBL教学的多维互动,成功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新媒体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及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PBL教学模式提供了多渠道的互联互动,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互动、传统对话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互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相互动。微媒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图文并茂、以传统媒介纸质课本为载体的教材体系由单一的文字、图表等冷冰冰的互动,转向了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体系的互动。

(二)实施的教学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推行“PBL+微媒体”的新模式之前,必须按照以下三个原则做好相关工作。

1.整体性。

以传统课堂为主阵地、主渠道,依托微媒体,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课人文关怀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起联动的整体性课堂。

2.教师主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的教学新模式一定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大学生成长的问题了如指掌,确定恰当的题目。并且,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尊重学生,引导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即使“问”不对题,也以鼓励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网站或微信上出现漫无边际的“聊天”或过激、消极言论,教师要及时把这些“脱缰的野马”拉住,以问题意识为牵引,通过科学的理论剖析和具体案例的举证,“寓事于理、激浊扬清”,帮助学生在正确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辨明是非美丑、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3.团队协作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比其他教学方式付出更多,对他们参与的自发性、主动性要求更高。他们需要在课前课后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借助微媒体自主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个难题,组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微媒体”教学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微媒体,组建研究团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途径发表观点,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以观点组成3―3人的研究小组,分工合作,探讨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分工协作,自由讨论、互相启发,彼此激励,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建立成员之间的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睿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的流程及思路(如图所示)。

图 微动课堂的流程

(四)实践的路径。

1.录制微课或者播放微视频,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要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生自我学习探索的P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提出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PBL教学模式存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的难题。

微课是教师自选一门高校课程的一章一节里的某个知识点,精心设计,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成时长在6~10分钟的视频。微课主要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或易错点,能有效帮助不同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课非常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目的。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不断录制高质量的微课,组织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旨在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各门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课录制处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全覆盖。因此,精心选择、剪辑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的难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4+1”的教学体系在基于PBL的教学模式设置问题环节当中,在“原理”课上播放卓别林所演的人变成劳动机器的经典滑稽视频的5分钟片段,让学生在欢笑当中,不自觉地发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为什么会变成劳动机器”的疑问;在“概论”课上播放华西村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学生很容易在艳羡华西村的高水平物质生活的时候,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纲要”课播放中国近代的视频,“西方侵略者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是有功的吗?”等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呼之欲出;在“基础”课中播放马云针对网友要求他给2015年8月12日天津特大爆炸案进行捐款的演说视频,在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什么?”等问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播放以“我的滑板鞋”流行歌曲所演绎的对APEC蓝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感的音乐中了解了什么是APEC蓝,提出了“新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绿色、环保?”等问题。

2.点击微信,随时随地进行PBL教学。

当今大学生喜爱玩的是微信,微信可以尽可能满足他们多样化通讯的要求,既可以通过微信号申请添加好友,进行聊天,又可以实时对讲,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扫一扫等多种方式,进行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的传输。微信智能,节省资费,功能强大,传输信息快,用1M的流量,就可以播放约1分钟的视频,传送16分钟的语音信息,编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微信与移动终端结合,具有4A元素的特点,即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one(任何人)、Anything(任何事),从而进一步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5]。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常局限于课堂。但微信的出现,便捷的沟通,灵活的信息传输,延长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PBL教学,使学生无论在课间、教室、餐厅、宿舍,还是乘车、行走在路上,都在浏览微信或使用微信中,对所选取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且随时发表观点,不断更新、跟进。

3.拍摄微电影,学生体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形成PBL教学成果。

微媒体时代,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可以自编、自导、自拍,制作出一个人也精彩的微电影。积极利用微媒体,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举行微电影大赛,这是成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改革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PBL系列教学流程设计的成果展示。

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理论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学生自身成长问题: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爱国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以青春、进步、爱国、道德、文明为主题,拍摄作品。

例如,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观看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微视频后,在任课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提出了“西安事变是一次偶发的事变吗?”,继而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引发了“如果不是,推动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不是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的爱国之心有关?”等一系列疑问。课后在班内微信圈发表看法,引发同学们参与讨论。在微信上与同学讨论后,可以在微信上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在互动中逐步形成了正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拳拳爱国之心发动西安事变,最终促进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经过查阅资料,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拍摄旨在弘扬爱国精神的《西安事变》微电影。学生在微电影中通过扮演张学良、杨虎城,领略两位将领的爱国情感,其中一些对话让他们感同身受,如,“日本人觊觎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加大对华侵略,照这样下去,家必破,国必亡,我等真甘愿做亡国奴吗?”、“为了中华民族,我们的也是逼不得已才走此路。”、“我张学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抓蒋只为了逼蒋抗日。”等。学生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体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西安事变是一次偶发的事变吗?”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解答,教育了自我,提升了思想。

4.教师提升微技术运用能力,创造PBL教学新生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PBL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微媒体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微动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可以多方式、多途径地共同探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一”引向“多元”,由“灌输”引向“沟通”,创造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PBL教学的新生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动课堂还处在探索阶段,将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真正转变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2]高山,胡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16-11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97-03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步入“微”时代,微博客、微信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自从“微课程”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已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12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相关微课程应用研究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章的期刊来源分析、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年有关微课程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旨在考察当前微课程研究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为微课程的后续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概述

1.1 样本来源

中国知网是我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知识管理网站之一,本文所选样本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以“微课程”检索词在”篇名”中对近五年(2008年8月-2013年8月)的文献内容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报道、通告新闻等不符合要求的非学术文章,最终确定了52篇(其中相关硕士论文有5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

1.2 类目系统建立

本文主要结合前人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围绕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设计出相关的类目分析表格,向本方向专家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后确定本研究的类目系统。

1.3 内容评判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的题目、摘要以及研究框架进行研究。

1.4 数据统计

本文数据统计及图表的生成是通过Excel 2003应用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数量变化分析

微课程是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但对图1中分析可知,2008年8月-2010年底,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自2012年起,微课程的研究数量急剧增加,2012年为12篇,2013年8月31日前已增至39篇。

从微课程研究数量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来看,微课程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所熟知,对其关注程度正日趋上升。

2.2 期刊来源分析

通过对52篇期刊论文的出处分析,发现共来自32种期刊,其中载文量大于2篇的有6种,如表1所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等杂志为近几年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期刊,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也是微课程研究的重要来源。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

2.4.1 按主题分析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分为5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依据教育技术的5个范畴分类,微课程的内容主题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从现有的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综合、应用这两个方面,关于评价与管理的研究还非常少。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微课程的研究领域还可以更加广泛,具体的设计、开发、评价、管理都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拓宽的领域。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的微课程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现有微课程研究在数量变化趋势、期刊来源、地区分布情况、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研究数量上来看,从2008年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以来,我国学者并未及时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而是从2011年起国内才开始了解”微课程”。近几年对微课程的关注度明显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

(2)从期刊论文来源上来看,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较少,文章的质量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3)从研究者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江苏、上海两地对微课程的关注度最高,浙江、福建、内蒙古、广东、河南等其它地区应加强对微课程的应用和推广,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4)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来看,首先,在微课程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均衡现象,研究者侧重于设计、开发和应用3个层面,但由于微课程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阶段,因此这3方面的研究需继续加强,同时还应考虑评价体系和管理方面的建设;其次,微课程在学科上的应用还比较少,应勇于尝试和探索,寻找适合微课程教学的学科,使其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最后,从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来看,国内一贯以重思辨、轻实证的传统为主流,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等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尚未成为主导[7]。微课程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符合这个规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应用方法为主,缺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

微课程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新事物,其在探索和推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希望通过对近几年微课程期刊论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微课程论文质量,进一步明确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锐,黄浩.站在教育的云端——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会侧记[N].中国教师报,2012-11-28.

[2]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袁振国,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69-02

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即微视频加微设计。为推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促进信息教学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展示平台。慕课及微课教学逐渐在高校推广开,其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备受关注。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作者将微课应用于《绿色包装》的课程中,并通过两届学生课堂效果及学生反馈,对微课程与传统教学复合的混合式教学在《绿色包装》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改进,开展课程设计。

一、《绿色包装》“混合式教学”构架的搭建

1.《绿色包装》的课程特点。绿色包装一门课程包含包装学、材料学、环境学和食品学、工业设计等各类课程的知识,同时随着国家包装联合会“十三五”重点发展六大包装工程,其中涉及绿色包装安全包装等,这些都与本课程有关,因此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跨学科、知识面广、前瞻性强、知识主线明确、需要工具多、后续影响大的特点。

这类课程讲深、讲透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33个学时,基本只能讲解部分内容,微课的出现为该课程的讲解带来便利。

2.《绿色包装》的知识主线。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程设计前,课程知识主线的梳理至关重要。绿色包装课程的知识主线清晰、明了。包含了包装材料、包装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包装回收合绿色包装设计。

3.“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微课程为基础与传统教学模式共同构建混合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计最为关键。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绿色包装,让学生会用绿色包装武装未来包装;

设计原则:明确知识主线;以知识点掌握为基础;以难点知识讲授为重点;以知识的应用为目的,让学生真正掌握绿色包装,会用绿色包装。

课程设计:

(1)微设计[2]:主要介绍微视频内容设计及录制(以教材重点知识、前置知识、延伸知识为设计对象);

(2)课堂设计:①以微视频所展示知识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②以案例分析为核心;③微视频中的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④分组讨论结果评价:采用“亮考帮”的模式分组进行讨论结果汇报;

(3)网络平台设计:以本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学平台进行网络平台设计,平台设计的原则在于便捷性、互动性、合作性、公平性、全面性。①播客的设置;②资料库的设计:教师资料库+学生资料库:便于教师将课堂教学资料传至网上,供学生课后查阅或未到课的学生查阅;③互动平台设计:本课程利用平台中的“研究性教学”作为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分组将课堂讨论结果传至网上,同时每组内的每位同学还可以将本人的讨论观点发至网上;另外各组之间可以相互查阅上传资料;进行平台内讨论;任何学生上传的资料都可以被所有同学以及老师查阅,讨论。

二、微设计

1.“微设计”的构成。“微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部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的脉络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1)“任务单”的设计:目的、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2)“微讨论”的设计:针对视频,提出问题,进行讨论;(3)“微视频”与“微讨论”的关系:在微视频的最后针对知识点提出小问题,供同学课前讨论,为课堂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供基础。

2.微视频的基本要求。(1)微视频均小于10分钟;(2)只包含一个知识点;(3)后期添加字幕。

3.微视频录制的基本要求。(1)微视频录制必须具有视频的要素,所录制的视频不能是PPT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将知识点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看视频时的感觉不同于看PPT,否则就失去了微视频的意义。如图1,在微课视频中,将绿色包装制作的视频穿插其中,并讲解,使学生清晰明确什么是绿色包装设计。(2)微视频必须就有简洁、明了的字幕,每屏文字不能太多,主要教学环节要有字幕提示。如图2所示。

三、课堂设计

如上所述进行课堂设计,课堂过程中以案例讨论为核心,进一步来巩固微视频中的知识和微讨论的内容,下面以“生命周期评价”课堂教学案例为例来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简述学生课堂讨论模式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从“生命周期评价”的各个阶段来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并要求其达到能够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任何工业产品的目的,应用过程通过后续网络平台跟踪进行检验。

四、后续跟踪网络平台设计

根据上述内容可见,后续跟踪的亮点在于设计了“研究性教学”模块,来使学生全面掌握、消化所学内容。如图4所示“研究性教学”在课堂问题中的延伸。

五、结论

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结合的体现。如何很好地应用在教学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探讨的关键。经过《绿色包装》课程对混合式教学的探讨,可以发现对学科专业跨度大、前沿性强、知识体系明确或者知识点非常细、非常多,难点多、应用性强、案例多的课程都均非常适用。

最后,根据本学院2012级本科毕业生的检验,学生进行《红酒绿色包装设计》,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较快进入课题,获得较好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绿色包装》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微课程教学论文篇(10)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化工中级职称论文 下一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