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2:41

金融学类论文

金融学类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15-02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快速上升,金融工程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作为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财经类院校,却应该深思如何培养市场所真正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如何把金融工程专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成未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引领者。

金融工程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产品,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金融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进中国,教育部2002年开始批准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中国有近40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这其中有综合性大学,有工科院校,有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归属院系也五花八门,有的归于金融学院,有的归于管理学院,有的归于数学学院等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更不相同。究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工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因此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去把握方向,从而出现了学校之间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较大差距。作为财经类院校,应该在借鉴国内外金融工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构建发挥自身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借鉴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时美国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大学教育,其作为金融工程的发源地对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本文要首先借鉴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和商学院,又因为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以本文对这三种学院培养模式结合他们的课程设置特点分析他们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是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工程学院的代表。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是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该校学生必修七门课程,即金融工程随机模型、金融工程统计工具、金融基础原理、金融工程最优化、蒙特卡洛方法、资产定价与投资、连续时间序列,特别强调统计学知识与金融工程知识的融合。该类院校可能定位与高级金融工程师的培养。

(二)数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是将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数学院的代表。这类大学对学生的数学要求很高,学习难度大,侧重于对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课程设置上侧重于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以及对衍生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他们应该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数理金融理论型人才。

(三)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在美国金融工程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Hass商学院还是全美商学院主导下唯一提供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Hass商学院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经济金融领域中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分析、金融创新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都在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内。Hass商学院的定位也很明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统计学的高深知识,但他们有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经验,毕业后可以较好的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二、中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一)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中国财经类院校普遍的特点是具有扎实的财经类课程基础,与业界联系紧密,缺点则在于数理基础薄弱。如果要学习工程学院或数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模型,无论是学生素质还是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干能力。从金融工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支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金融理论,然后是其他学科理论,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因此金融经济仍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我们财经类院校在此方面有优势,要以此为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理论功底的投资理财型专业人才,突出现有金融工具的运用,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服务。

(二)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工程专业是交叉学科,金融工程专业打造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但结合中国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对于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他们首先应该是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背景,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计算和建立模型的合格的金融人才。这个目标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不是数学天才或计算机高手,他们只需适度的数学训练,主要学习金融工程中经常运用的数学方法,不需面面俱到,强调数理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其次,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中的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学科带有技术色彩,这正是它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所在,学生应该学会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金融学类论文篇(2)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金融学类论文篇(3)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金融学类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33-02

一、引言

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个体交易行为研究一直是金融学理论关注的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金融理论原有的理论框架、传统的数理运算或量化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解释新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无法在研究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很多研究者开始大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中关于个体认知、判断、决策的理论成果运用到现实金融市场现象的解释中,进而形成后来的所谓的行为金融学。然而,这些新的视角和原来的金融理论一样,都带有本身的局限性。目前的心理学解释大多倾向于将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讨论止于个体本身,而忽视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忽视了社会整体结构或群体文化类型对于个体心理的决定作用。社会学视角则大多仍然偏重量化研究。心理学视角与社会学视角均倾向于抽象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推导与演绎,而不重于具体市场个别性的研究。两者均试图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市场中皆适用的普遍准则。人类学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其质性研究中主观主义、整体主义、个别主义的研究方法。人类学将金融市场的个体交易行为放到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考察,重视主体对现象的主观解释,不试图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而关注他者之地的“地方性知识”,在每个不同的市场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深描”下的交易行为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在其《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中描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人一种古老的斗鸡活动:在一个50平方英尺的场子上,人们让两只爪子上装了刀刃的雄鸡博斗,直到一方断气为止才分出胜负,人们则可以在斗鸡过程中下注。格尔兹认为,巴厘斗鸡是巴厘岛男性的隐喻,斗鸡是巴厘岛社会中的重要的活动,男性的荣誉和价值都被赋予到了斗鸡的撕杀中。格尔兹对人群中的行为进行了分类,一种是斗鸡场中央双方斗鸡者及其亲属分别组成集团的大;另一种是在斗鸡场观众中个人之间的。他发现前者总是以同等金额下注,后者双方的赌注总是不均等。他认为这种差别反映了巴厘岛更广阔范围的社会结构。实际上,人们在下注的过程中总是将赌注下给自己的亲属、同一群体或同村的鸡,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身份的认同和忠诚,而不是为了单纯获得经济回报,巴厘岛人通过斗鸡争夺着这个等级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格尔兹在分析巴厘岛斗鸡的过程中使用了他所说的“深描”的阐述方法。格尔兹民族志描述方式的独到之外在于:第一,它是阐释性的;第二,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第三,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第四,微观的描述。观察者必须深入到巴厘人的内心世界去解释他们的世界里出现的事件和象征符号,而且外来观察者对土著人的解释跟土著人对于土著人世界的解释性质上没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外来观察者的解释实际上远远谈不上科学,只不过是一种对主观阐述的主观阐述。

格尔兹对巴厘人斗鸡的观察案例为研究者提供了对金融市场交易考察的良好态度和方法。现代金融市场就是现代人的斗鸡场,人类学视角引导研究者更多的去观察每个社会中的“地方性知识”对于人们交易行为的深刻影响,这种甚至有时会超载所谓的普遍的市场规律的影响。就像每个社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斗鸡场”,每个社会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资本市场,而且这种独特性并非量化的“理性”和科学所能够揭示。作为金融市场基础的货币本身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对于人们生活的实际价值并不相同,因此造就了现代普遍的市场规律在每个社会、每个市场中所发挥的程度不同。实际上当我们把现代经济学的“理性”只当做众多“地方性知识”中的一种时,我们所持的态度更有助于对交易行为的全面了解。

三、作为“仪式”的交易行为

金融学类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3-02

一、高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金融理论课程是高职国贸及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相关其他专业的先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与信托、国际收支、利率与汇率、外汇市场与管理、金融市场与储备、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体系与制度、金融理论课程机构等。由于此类金融课程偏重理论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很难产生学习兴趣,预期的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最终发挥不了金融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应有的支撑及服务作用。

二、金融理论课程影响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本质上是阐述“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一点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笔者认为,对于专业学习,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素养,显然也会陷入“无缘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对于经济类专业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因此,金融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改善本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想法,笔者对自己任教的班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随机对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的内容,可以分析出:

1.首先从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性来看,分别只有10%与15%的同学认为一般,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占到调查学生的90%和80%。

2.从专业关联度的角度来看,有40%的同学认为一般,表示基本满意的只有20%而表示不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也占到调查学生的10%和30%。

总之,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总体对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不满意的,其中本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可以归于以下原因:

以我校目前选用的主讲教材为例,内容选择上虽然比较注重和贴近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国际金融知识,但基本阐述是目前金融界比较流行的理论,讲课案例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偏大。如果从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角度出发,是非常合适的教材,但对于我校这样的高职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上述问题,我校也选入了一下辅助教材。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和金融专业在专业上同属经济学专业大类,但专业侧重点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所以使得许多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缺乏扎实的金融理论课程知识基础,同时对于金融理论课程形势变化的感觉不敏锐,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单调,乏味,案例教学不具体,没有说服力,无法做到课堂教学的生动与新颖。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课程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降低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形式

以我校为例,目前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授法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些诸如案例讲解,问题讨论的方式方法,但多流于形式,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统一认识和缺乏开拓创新,教学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灌输形式。学生仍然是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国贸专业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现行高职教育理念与金融理论课程相结合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转向实际能力培养,几乎每个学校都把技能训练当做首要目标,有些院校甚至提出了“学生只要知道怎么做,而无需知道为什么”的教育教学方针。 基于这种理念,有些院校认为作为理论课程的金融学基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笔者认为这种理念未免过于简单化而有失偏颇。

(二)紧密结合国贸专业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是以培养在外贸洽谈、商务谈判、产品货源组织,跟单结算,资金收付、融资等广泛领域里的实际操作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金融课程。

其次必须在教学安排中注意分门别类,主次分明。教学课时的1/4可以设置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这包括货币银行、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三)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部分以课堂教师讲述为主,问题解答和案例分析为辅。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在教学开始阶段中,仍然要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务必讲透。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与案例分析等综合教学方法。

2.主要内容以互动教学法,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述为辅,这也是我院“职业人发展模式”所倡导的精神。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当中适时提出。

(四)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1.目前高职类院校普遍都已经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实训教室 ,在承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室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存在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完善,利用率低 ,形式化严重等问题。

2.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金融类相关企业、单位,以我校国贸专业为例,目前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中小型外贸公司,商业营销类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接待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容量较小的问题,而普通金融类企业则具有服务网点广泛,实习实训岗位数量较多等优势,因此在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适时引入金融类企业对国贸专业建设将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丹.高职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教学研究,2010(7).

[2]刘任重.金融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课程与教学,2011(4).

[3]王静怡.浅析高职高专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阅读,2012(8).

[4]彭华.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金融学类论文篇(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金融学类论文篇(7)

《商品,能源和交通运输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The Commodities,Energy&Transport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1 edition (April 14,2000)

ISBN:0471831506

《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Foreign Exchange & Money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ne25,1999)

ISBN:047183128X

《金融衍生工具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Derivative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April 16,1999)

IS8N:047183176X

《债券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Bond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3,2000)

ISBN:0471831743

《股票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Equity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ly 30,1999)

ISBN:0471831719

《技术分析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Technical Analysi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19,1999)

ISBN:0471831271

推荐理由:路透集团(REUTERSPLC)编撰的这套“路透金融培训

系列”丛书由6本组成,涉及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外汇与货币、商品与能源等诸多领域,对这些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如此运作都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同时也解释了有关行业术语。读者学完此书后应该有能力对外汇与货币市场上的各种工具进行考察,特别是那些加以定义方能使各种工具有价值的参数和一些基本评估技巧。

相对于其他金融入门书籍来说,“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具有以下特色:包括专业术语解释、介绍理论背景、附有说明的图表样例(从中可得知如何解读每个图表)、每章结尾有总结与复习(重达要点与定义)及提供小测验的问题与答案(可以强化学习)等。该系列书籍还列有其他相关书籍名称、文章以及互联网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理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该丛书得到威利――路透金融培训中心网站的协助支持:定期更新,提供直接从路透终端机上接过来的屏幕图,各类专业考试的信息,与各金融机构网站的连接等许多内容。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特别适用于初级交易员、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中搜寻导论性教科书的培训者,对于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高等院校和商学院学生也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由国内经济出版界声誉卓著的梁晶工作室策划引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刘振亚教授牵头的翻译团队的译校质量也很过关,使“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在同类书中出类拔萃。

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购买2005年6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路透金融词典》。该书从路透在全球198家分支机构的财经记者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中提炼而成,附有关键术语的网址及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词汇译法对照,实用性强。

教材类

《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

(金泉文库――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查里斯-R-吉斯特(CharlesGeisst)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InvestmentBanking in the FinancialSystem

出版商:Prentice Hall;1edition(August 18,1994)

ISBN:0023414316

推荐理由:本书是国内第

一部介绍现资银行业务的专门译著,全面回顾了投资银行业的历史,涵盖证券承销、金融工程、并购顾问、零售经纪等具体业务,并展望了投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由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先生撰写的序言也很精彩――贝多广兼有长期理论研究和中外著名投资银行的实务运作经验,他的评论见解自然不容错过。

《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

(第3版)

弗兰克J.法博齐(FrankJ.Fabozzi)、弗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Capit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lnstruments

出版商:Prentice Hall;3 edition (June 15,2002)

ISBN:013067334X

推荐理由:本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弗兰克J・法博齐和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莫迪利亚尼合著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金融市场的知识点,主要论述了美国市场的运作规则。

《金融工程学(修订版)》

(金泉文库一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洛伦兹―格利茨著(LawrenceGalitz),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FinancialEngineering:Tools andTechniqueS to ManageFinancial Risk

金融学类论文篇(8)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十年以来(2001-2011),正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服务贸易也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进出口迅速增长,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结构也渐趋优化[1]。这十年之间,我国进出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也飞速发展,这既体现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也体现出我国切实履行加入WTO时所做出的逐步开放金融服务的有关承诺。那么,十年来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呢?

二、文献综述

谈儒勇(1999)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和宏观经济增长进行的研究,得出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中介体系的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2]。危旭芳、郑志国(2006)通过计量分析得出服务贸易总额、服务贸易进口额和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我国经济增长有存在正相关性,并且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与GDP的相关性大于服务贸易出口额与GDP总额的相关性[3]。张小峰、官沧海等(2009)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4]。

以上研究涵盖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服务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服务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到没有提及到国际收支平衡表当中“金融服务”一项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通常采用经典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方法。

三、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及其发展现状

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统计中金融行业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分为“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两类。其中“金融服务”一项,有一些经济学家称其为银行和金融服务(不包括保险服务)。为了避免与金融行业的服务贸易(包括保险服务)概念混淆,本文称其为“非保险类金融服务”。

数据来源:国生产总值(GDP)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季度数据计算整理得到;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2010年我国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进口额达1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0.72%;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出口额达13亿美元,占服务出口总额的0.76%。图2.1为我国入市十年来非保险类金融服务(BOP中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同样,入市十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图2.2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情况。

四、实证研究

谭学瑞、邓聚龙(1995)研究发现:回归分析主要是数据幂、和、积和等的运算,计算过程中的误差可能导致严重错误,使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受到歪曲[5]。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采取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2001-2011)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PD)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里的“金融服务”一项的数据。以GDP值代表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BOP中的“金融服务”值即为本文所研究的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其中GDP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金融服务”额(包括“金融服务”净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三项)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二)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一种利用灰色关联顺序(称为灰关联度,GRO)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的数学方法[5]。

灰色关联分析(GRA)的基本公式为:

根据经验,通常取ξ=0.5,灰色关联系数大于0.6便认为满意了(因变量序列和自变量序列关联程度较大)。

(三)基本假设与数据处理

非保险类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中较重要的部门,本文以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包含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三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以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为基础进行数学分析。

本文为研究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关系,设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参考数列X0,分别以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为比较数列X1,X2,X3。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ξ=0.5的情况下,求出三个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系数,进而求出三个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γ01=0.7902,γ02=0.8096,γ03=0.8051,均大于可以认为结果理想的临界值0.6。

(四)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即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有比较大的关联程度。入世十年来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对三个比较序列(非保险类金融服务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对参考序列(GDP)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

出口额 > 进口额 > 净出口额

综上所述,入市十年来我国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并且非保险类金融服务的出口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金融服务净出口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其他两项素相比相对较小。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入世十年来(2001-2011)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入世十年来我国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额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非保险类金融服务的出口额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强于非保险类金融服务的进口额以及非保险类金融服务的净出口额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以来,正积极履行承诺,逐步放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为外国提供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发展过正中,我国可以进一步放宽非保险类金融服务贸易政策,尤其是增强非保险类金融服务的出口,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陆燕.加入WTO十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11(9).

[2]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3]危旭芳,郑志国.服务贸易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4(3).

[4]张小峰,官沧海,柴彩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9(10).

[5]谭学瑞,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统计研究,1995(3).

[6]郭根龙,冯宗宪.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J].国际金融研究,2000(1).

[7]韩龙,周茂荣.论WTO框架下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J].世界经济,2002(4).

金融学类论文篇(9)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我国所有的独立学院中,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而在经济管理专业里,金融学又是独立学院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之一。然而,从这几年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并不成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尝试对独立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的定位

因为一本和二本院校是培养研究型金融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金融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定位为培养应用形金融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含义是:

1、知识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理论知识够用,比一本和二本学生知识方面要精,就是掌握金融核心理论,掌握以后工作中用的上的知识就可以,放弃过于深奥的金融理论知识。比高职院校学生要深,这样独立学院学生比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发展上就更有后劲;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知识结构:(1)工具类知识,指英语、C语言、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2)人文类知识:指政治理论知识、文史哲知识、艺术体育知识、素质拓展等;(3)自然科学知识:指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4)专业基础知识: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资本市场,保险学方面的知识;(5)专业知识,指一些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2、能力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4)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金融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一本及二本学生相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上手快。

3、素质方面: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文理渗透,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好,有创业意识,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外语表达能力好,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爱心和责任心等素质。

二、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必须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和理财类方向,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一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年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需要的变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和独立学院本身的师资条件分专业发方向进行培养,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一年是继续学习几门专业选修课程和做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照搬一本、二本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理论学时过多,实践环节太少,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感觉消化不了,难度大,枯燥无味,学习金融的兴趣大大下降。

2、没有针对三本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照搬重点院校的授课方法,导致教与学脱节,一头热一头冷,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脱节,学生毕业后难于上手。

(三)策略选择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面问题,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该选择如下策略:

1、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对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必要进行讨论,如果要开设,讨论怎么开设,不同课程的关系怎样,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如何搭配。

2、坚持大类培养,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里可以加入企业需要的考证课程,比如可以开设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的培训选修课程。

3、重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软件模拟上机参观实践的学时数。

4、轻理论和数理,重实践和应用,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进行反复训练,选择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进行重点学习。比如可以选择保险营销和理财进行重点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毕业后不至于找工作都困难,至少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存在下去。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1、调整学习内容

金融学里深奥的理论很多,有些金融理论需要用到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这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如果在金融实务中应用不多,可以直接删掉,跳过不讲,有些金融理论虽然从整个学科理论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金融实务部门中的应用却并不多。如果该理论在金融实务部门应用较广泛,我们可以使用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的方式把该理论介绍给学生,很复杂的理论也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介绍。金融学科里实务性的知识也很多,这些知识在老师眼里可能觉得很简单,甚至有教师感觉太简单了不值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其实三本学生恰恰是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实务知识最感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反复讲解。

2、因材施教

三本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一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差点,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和重点院校学生相比也要差点。因此,对他们授课时教师要主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千万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破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中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制作的教学课件,使用的教学案例,学生讨论的材料都要有针对性,即要适合三本学生的特点。

3、重视案例的应用

金融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几乎每一个金融理论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金融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尽量选择我们国家自己的案例,或者和我们国家有关系的案例,甚至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的案例,总之,要使学生感觉到案例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这样的案例才更有吸引力。讲解案侧不要就案例讲案例,我们使用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些深奥的金融理论,可能一个案例可以引出好几个金融理论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金融学科实务性非常强,因此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就要重视社会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进行:模拟操作、参观学习和社会调查。

(1)、模拟操作

金融里面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外汇交易等业务都可以在试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三本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非常感兴趣,这些业务的模拟操作不需要什么高深的金融理论做基础,有的金融业务可以在没有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下直接操作。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太有很可能到金融实务部门去真枪实弹地进行实习操作,所以使用一些金融软件进行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就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的每一个金融业务的模拟操作都要有历史记录,并且要有成绩,模拟操作的每一步教师都要进行指导。

(2)、参观学习

金融学类论文篇(10)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上一篇: 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 下一篇: 文明企业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