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就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1:51

中职就业论文

中职就业论文篇(1)

l新形势下学生就业观的变化及特点

在招生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的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直接面向劳动用人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观念发生了—些变化。

一是对国有、集体、私营之间的等级观念逐步淡泊。以前,毕业生大都愿意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不愿到集体和私营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学生对企业的公私身份不再过于看重,但也有部分学生偏重国有单位和大企业,旧的体制观念仍然存在。

二是追求热门职业。学生“只面向第二产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就业的热门。

三是依赖国家、学校统分统配的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观。

四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究实惠,利益并举。学生在毕业或重新择业时,更偏重于高薪职业。

五是力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既看重经济利益,又看重社会地位。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白领髟罢等职业是学生就业的重点。

六是愿意到知识或技术型岗位就业,不愿从事—线工作。各类专业人员、行政事业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学生的理想职业。

七是期望能够按个人爱好与条件选择职业。不少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考虑哪些职业、哪个部门符合自己意向、兴趣、爱好和条件,并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八是社会职业的发展对青年学生择业亦有影响。新职业种类的大量出现,扩大了学生择业的范围,并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证热成、0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形式的变化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变,也反映了我国旧计划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弊端的影响依然存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着就业方向的多元性,扩大毕业生就业率,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以适应改革和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发展。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所谓就业指导,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融入职业指导的内容,通过对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帮助未步入社会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定职业目标,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好就、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创业观念指导、心理咨询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重点要做到三个结合。

21坚持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职业指导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为学生选择职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放开就业视野匕,增强就业的信和信念。

22坚持就业指导与各科教学相结合。要把职业指导有意识地渗透到各科教学大纲中,尤其是要加强职业指导与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职业劳动技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职业个性和潜能。

2.3坚持就业指导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课外、校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职业爱好,锻炼职业特长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创造感性条件。

3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的有效措施

3.1开设好指导》课。《职业指导》课是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指导》课的开设,要求任课老师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并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方面有—定的经验。通过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职业理论、择业观念、就业技巧和国家攻策等各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3.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专门成立招生与推荐指导办公室,负责收集劳动市场用人需求信息,建立劳动用人需求信息网络。同时,构建起以专职职业指导教师为主体,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多方面的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就业率。

3-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尽早组建企业与学校联合咨询委员会,学校通过对各类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把用人企业按其眭质、类型、规模、经营状况、用工种类、用工时间、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及员工的待遇等进行归档管理,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并通过劳动力市场调查、供求分析、问题咨询、信息、指导报名等多种活动,有效发挥学校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

34开展咨询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就业中介机构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与职业中介的联系,与各地的劳动力人才市场、职介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架起与职业中介机构的桥梁,多渠道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35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坚持产教结合,积极聘请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校务会,积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并推荐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生产。

3.6从容面试。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实用的砥跋的方法与技巧:

a良好的第一印象

—位企业领导说过:“求职者给人的第一印象简直是谋事求职的先决条件。’l求职者应聘面斌时衣着打扮要自然大方、朴实得体,干净利索。站相坐姿要保持轻松自然,给人一种具有朴实气质与从容风度的感觉,无疑也会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认认真真的对待面试,时时刻刻的注重自我形象。毫无疑问,那些衣冠整洁,谈吐得体,彬彬有礼的求职者要比那些长发蓬乱,不修边幅,出口成‘‘且庄”的求职者更会让招聘者有深^交谈的欲望。

B卒【貌的问候

在进行自我介绍之前,求职者首先要跟主考官打个招呼,道声谢,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比如,可以这样说:“经理,你好。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现在请懒向你作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要注意向主考官及在场的其他面试人员致谢。

c旦诚的态度

面试离不开交谈,面试时问虽然不是太长,却是考察—个人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项目。坦诚的态度将成为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回答问题时既应该充满自信又要态度谦虚,留有一定的余地。即要介绍自己的能力,也不要把自己搞的事事皆能,以避免自己陷^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在自我介绍中,不要用保证似的口吻:“我绝对胜任这项任务”、“我保证让部门改变面貌”,这些话常常是因为情绪冲动发出来的,在这些话下面往往没有具体内容,往往会使招聘者认为你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要尽可能客观的显示自己的实力,l/IJav~-唯唯诺诺,毫无自信,也不要乱夸海口,自恃高傲,那样注定要坏事。:

中职就业论文篇(2)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中职就业论文篇(3)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 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 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 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性功 能,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二)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等上百 个研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 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三)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性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 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性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材整合上,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 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 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 的目的。再如,进行劝说口语训练,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筛选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在旅游专 业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旅游高峰期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遇到大塞车,你们的车被堵1个多小时不能开动,有几个游客要投诉你和你的公司,你怎么劝 说游客?”而在幼师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目:“课间,本来一起玩得好好的两个小朋友扭打起来了,原因是他们要玩孙悟空打妖怪的游戏,但谁都想扮演孙悟 空不肯演妖怪,你怎么劝说这两个小朋友?”

(二)在学习地位上,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 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 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 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 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 有,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三)在教师作用上,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 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 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 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 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四)在教学策略上,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让学生在“行”中获得亲知的教学方法逐渐被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向导教学法是其中运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行 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教学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等应用性强 的内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学习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口语教学,笔者一改过去常用的先提供方法再做练习的教学习惯,多次运用行为导向 教学法,探索出如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运用职场或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模拟情境一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担当角色获得体验一将体验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知识和方法一教师补充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应用知识和方法形成经验和能力一反思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比之传统教学,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如下优点:由于没有事先提供方法,学生少了束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大;由于没有现成的方法作参考, 学生必须自己寻找办法,思考态度更主动;由于自己的发言能概括成某种方法,学生更有成就感;也由于自己的发言需概括为某种方法,学生更注意借用在其他话题 训练中用过的方法,说话质量意识更强;更关键的是,养成学生在做中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无定法,有利于提 高实用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只行动导向教学法一种。只要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五)在教学组织上,重视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协作

中职就业论文篇(4)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

目前,陈旧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以理论知识学习为重点,十分强调计算机知识所具有的理论性。该教学模式当前已经不再适合于社会对于计算机实用型人才之需求。中职学校计算机课要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为主体,从而形成专业基础课加上专业技能课再加实践知识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以专业基础,为计算机实践操作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要运用操作与实践来切实巩固中职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所具有的认识。比如,在教学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内容时,计算机课程要设置成审美与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课,再加Photoshop软件等相关的图片处理软件方面的课程。其后,要让中职生们运用自主设计与自主性操作来完成设计作品,并且上交作业。审美学习与设计基础课学习主要是为中职生们的自主性设计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并且帮助中职生们形成新型审美观。同时,计算机软件课程则主要是教育中职生们怎样把自身思想运用软件加以表现。与此同时,要合理地进行作业布置,让中职生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作品。与此同时,熟练掌握课堂中所教的软件,通过理论课加上技能课,再加上实践课设计,这是我国中职教育中十分接近于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各所中职学校要进行积极应用。

三、积极开发计算机校本教材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要想找到一本真正适合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教材非常难。一旦依据目前的教材一章一章地上,那就根本无法调动起中职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鉴于此,积极开发计算机校本教材十分必要。但是,要想开发计算机校本教材,说起来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却并不简单。怎样让所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能够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学习,并且能够真正地提升中职生群体的实际就业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先是在教研组当中划分不同的备课组,分别实施各门不同计算机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总体而言,是由教授同一门课程内容的数位教师讨论、分工来共同加以完成;其后再让计算机教师进入到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中进行调查,从而努力做到让教材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相互结合,让中职生们在学了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能实实在在地使用。最后,在计算机课程实践当中进行反复实践,并且持续加以健全完善,尽可能地提升中职生们能力的提升。

中职就业论文篇(5)

理念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努力钻研并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的理念是必须得深入学生心中。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还有自身全面发展的理念都必须有深刻的意识。在中职的教育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正确发展的基础。

2.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能力本位理念的职业教育理念意境占据了中职教育的统治地位。在国家产业需求和大多数学生都厌学而希望掌握一种谋生手段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有根本的改变。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必不可少。

二.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

1.内容方式体系方面的设计

内容方式体系主要由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部分组成。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专业设置应是以市场需求为主。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对市场需求做好调查,并对市场的前景做好相应的估计。开设对口的并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比如说,据本人所知道的一些中职院校,它们目前开设的有财会.计算机.机械和化工四大类十几个专业,但真正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并不多,从我们所了解的就业情况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在目前模具类人才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有很多中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个专业,真是美中不足。

2.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

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与流程框架,是对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系统概括。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顺序安排的“三段式教学”。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教.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校教学—企业实习—学校教学为序列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将时间.地点.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单元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的。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专业设置好后课程设计就要围绕着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规格来开设。因此学校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要发挥那些有能力.有干劲的骨干教师发挥其作用,本着“基础课必须够用,专业课针对性.实用性要强”的原则.形成“宽基础.活模块.多实践.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学校具体情况教学模式。

3.人才培养的方式的设计

培养方式是指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方式。比如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人才;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学.练习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再好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在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考虑人才使用的成本,企业一般不太愿意参与其中。,如何克服和解决这种问题,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学校方面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学习,再加上国家给予的很多很好的政策,是改善这一问题的有力基础。

三.教学模式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有的学校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名誉,不注重培养和关心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中职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中职学生的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而且是一种在极端自尊掩盖下的自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强。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中职学生:一个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能掩盖他其他的所有缺点。相反,如果成绩不好,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各方面都不好的坏孩子。所以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中职的教育对这方面所关注的程度不够深,因此导致了这么多问题的出现,我们身边的家长,身边的朋友也应当正视中职的学生,给她们一个更好的成长和发挥的空间。对此,我认为这些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辅导。现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选修课,应该将其作为必修课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因为心理行为问题主要靠自我调适来改善,个别情况才需要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目前已经有很多省市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中职学校也应如翠。其次,学校要营造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体系。帮助中职学生鼓足信心,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和学习心态,是当前学校迫切应该解决的题。

中职就业论文篇(6)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对于一个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对人才市场份额的占有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索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开拓就业市场,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了95.23%,有效地促进了我省的职业教育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国已处领先地位,并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然而,在突出的成绩面前,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分析,冷静思考。研究对策,不断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就业和招牛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在狠抓招生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因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和永恒主题。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就业机构、人员、场所、经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另外,有些学校尽管就业机构健全,但与招生工作相比,就业工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存在着重“进口”轻“出口”的现象。

(二)缺乏完善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机制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各种平台,尽可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如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加强毕业生跟踪服务等等但从社会经济发展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和问胚。一是缺乏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有些学校由于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把就业指导工作视为是学生毕业前的一项工作。不能较早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二是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就业指导师和职业咨询师还很少,一般是由就业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做学生管理的人员来担任,因此,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内容目前仅限于就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三是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就业培训内容很少,一般主要搞对口升学培训和就业技巧培训,而职业资格培训、出国培训等则很少开展。从而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调整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及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学校由于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的不合理,结果无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中等技术人才,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同样,职业教育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也不完全一致。对于每个中职学生来说,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如果不参加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依然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无法顺利地实现就业。

二、建议及对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总理在最近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捌.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不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只有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实现,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担复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因为它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校来说,只有“出口”畅,才能“进El”旺,衡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主要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工作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学校才能谈得上扩招和发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摒弃“重招生,抓教学,轻就业”的思想,站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站在办好让人们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高度,深刻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并切实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抓紧抓好。

(二)健全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中职就业论文篇(7)

1.2就业指导的全面性建设。而且学生的就业指导任务不应该只由招生就业部门来负责,还需要全校的教师参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职学校要能够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使其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要全面,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又包括心态方面的引导,还要涵盖就业保护力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能力指导以及创业指导。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化建设是指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在的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所有信息资源,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网络信息快捷的优势,使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更快捷、方便,使就业指导的方式更先进。

1.3要突破学科的束缚。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要能够满足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求职需要以及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发展的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教学重点是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能够利用网络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1.4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它们对学校、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取向的概念还十分模糊,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职业的选择范围。其课程内容安排主要是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好职业规划。对于学习中的学生已经对专业和职业方向有了一定认识,对于即将面临的用人单位的挑战其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求职途径的选择、调节学生的就业心理、面试应对、求职技巧等。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明确了工作方向,也对未来的规划有一定的认识,这时候的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关于劳动合同的签订、自我权益的保护等方面。

2、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策略

2.1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这也是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常用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展示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对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和启发,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

中职就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55-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全面认识自我,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职业的确立发展、实现人生理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和理论研究综述两个层面入手,探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及与之相应的理论发展方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

(一)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驱动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近几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据麦可思公司在其“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7月月度报告中称,截至7月25日的数据显示,应届大学生的全职工作签约率为49.5%。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逐年递增,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明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等,但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根据智联招聘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9年毕业生中有56.7%的人没有职业规划。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客观现实,更需要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能动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实力,从而促其顺利就业并实现个人的成功。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并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取向,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扎堆”现象。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主动开发潜能。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实力,促进其顺利就业。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职业选择,避免随波逐流、频繁“跳槽”,实现职业的可持续终身发展。

(三)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推动力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增强大学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其认识到自身素质与社会人才要求的差距,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提早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能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提升相统一,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实现高校教育目标。

(四)社会进步和职业的发展变化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层原动力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社会的进步也极大地加速了职业的发展变化,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许多新鲜职业应运而生,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和现代职业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在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综述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尔后,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我国学者才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虽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学者从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归纳、整理阶段,发展到开拓实践领域,把职业生涯规划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我国学者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阶段。如《职业生涯理论述评》(李璧辉,2003)、《西方职业生涯理论发展脉络》(王本贤,2006)、《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进与启示》(李建设,沈阅,2006)等文章主要是介绍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状况,缺乏深入的辨析与研究。其中提到的具体理论有:帕森斯(Parsons)和威廉姆斯的特性――因素理论;金兹伯格(Ginsberg)与萨柏(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施恩(Schein)的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职业锚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人职匹配理论;Schneider的人组织匹配理论(即吸引-选择-磨合模型,ASA模型)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决策理论等。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应用研究

任何实践以理论为先导才不至于偏离方向。我国学者从多学科、领域、角度出发,研究了现有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指导体系。关于如何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郭蕾,2005)、《运用NPL理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余彬,2007)、《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林国建,2009)等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NPL理论(即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论)以及职业锚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并论述了如何运用各自的理论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确定大学生的职业类型,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特定的职业发展目标。

2.管理学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顾永东,2008)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出了知识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灯笼”模型,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要素和知识流程有机结合,并提出了使“灯笼”模型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当代营销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倪杰,2008)一文提出将SWOT分析、4P理论、精准营销理论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知、环境分析和合理定位中,为高校很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木桶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罗德明,2009)一文则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的核心环节―――知己、知彼和抉择,分析了木桶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在于要善于扬己长避己短,善于分析职业环境中的“长短板”,并将“己”与“彼”有机整合,实现木桶盛水量的最大化,也即自身职业发展的最优化。

3.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仅《人才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分析》(朱伟俊,2008)、《心理测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杨树亮、樊学峰,2009)等两篇文章提到要运用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评价中心技术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其他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洪宗训、马新建)一文运用系统论方法,指出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原则,通过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职业测评与职业咨询辅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途径,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理论研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学科视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领域,学科视角不平衡,领域研究不够全面,大部分文章理论不够深刻。第二,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方法上看,对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理论的研究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第三,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简单介绍与研究,未能结合中国特色加以改进和创新,所以适应性不强。

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素质有待提升、高校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上,要拓宽领域、深入研究,要与实践相适合,用理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步入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璧辉.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2):60-63.

[2]李建设,沈阅.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进与启示[J].企业管理,2006,(3):204-205.

中职就业论文篇(9)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职就业论文篇(10)

课 题: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重点课题成果(项目批准号JYA2012013);获中国就业促进会2012年度优秀职业指导论文二等奖。

一、我国职业咨询历史演变

我国早期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 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初创职业指导。192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杂志第100期《十年来之中国职业指导》一文介绍职业指导。1996年,朱启臻所著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内地职业指导理论的深化、发展以及向职业生涯理论的转化,具有筚路蓝缕之功。2000年前后,我国职业指导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999年,《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出台,标志着职业指导人员作为一个新职业从社会中分离出来。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的职业指导训练,推动了我国《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实施和职业指导的全面开展。同时,北森测评公司引进的美国职业咨询技术,促进了我国《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的培训和认证工作。这两项资格认证工作,在我国职业指导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国职业指导的历史演变表明,职业指导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措施,受社会人力资源调配方式的直接影响。职业指导是服务社会就业、提高社会劳动力职业素质的有效载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咨询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对职业咨询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

二、对职业咨询理论的审视与思考

1.职业咨询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适配性不足

由于我国职业咨询起步较晚,职业咨询应用的理论大部分是“舶来品”,如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明尼苏达的工作适应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皆是建立在西方社会规范之上的。其主要特征是: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抽象人性论;学科基础畸偏心理学;研究样本西方社会化;职业指导理论各有局限性。价值观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职业规划理论不能很好匹配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咨询工作主要是依赖美国传统职业咨询理论,而职业咨询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及知识的范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职业咨询理论知识,是关于人本身的知识,则更明显地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传统西方职业咨询理论依仗其世界地位获得超越文化的权力的同时,必定给其他本土文化带来不适应。这种对咨询理论与其应用对象的文化适配性的不足是当前大学生职业咨询的一大误区,是需要反思与改变的。

2.职业咨询的操作程序、方法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适应性不够

(1)对充分尊重来询者决策自由的反思。大学生来询者会无意识地将职业咨询师当作导师,当作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专家,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的决策或具体规划。因此常用的职业咨询技术,如共情技术、来访者至上的态度就很难被一般的大学生所接受。如果过分平等尊重来访者,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不予以明确指导,常常使他们对职业咨询产生失望情绪,影响咨询效果。职业咨询让来询者自我抉择的原则 ,对中国大学生而言是值得反思的,不考虑中西方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性的差异,生硬照搬“让来询者自我抉择”则会严重影响咨询效果。

(2)对职业价值观差异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等级观根深蒂固,存在体力、脑力劳动的观念差异,“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生尚有余存,因而会出现“国考第一考”的现象。相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职业平等意识较强,行业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小。而职业咨询技术是建立在职业平等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大学生职业辅导过程中应加以考量。

(3)宏观调控政策对职业咨询的影响。欧美国家实施完全市场化制度时间较长,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相对成熟。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不断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人力市场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需要我们在职业信息探索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4)家庭社会关系对职业规划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在就业信息上存在着信息通道的差异性,来自学生父母、亲属的信息和就业推荐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很大。同时,某些招聘单位还对职工子女在就业上给予一定优先照顾。同时地域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因素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也存在影响,这种社会因素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因素,与职业规划理论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在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应给予考虑。

(5)职业规划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审视与反思。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职业咨询师(相当于我国的高级职业指导师)约16万余人,平均一位职业咨询师面对1250人;2010年我国获取《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有1万余人,加上职业指导师这一级人员,不过15万余人。按照2005年美国的标准,我国尚需100万高级职业指导师,与社会需求相比,数量不足。另一方面,职业指导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背景多元化,职业指导学术底蕴和指导经验不足,直接影响我国职业咨询技术的本土化进程。

三、走出职业咨询误区的对策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咨询理论

职业咨询理论的本土化改造,首先要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咨询理论。需要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国家体制等实际出发,探索大学生职业抉择的动机、职业抉择机制以及职业发展路径。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经济和传统的职业理念,摸索出一套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咨询可行且实用的实践模式,包括高校职业咨询机构的建设、专业队伍和资格审查、职业道德、督导制度、学术制度、质量评价等。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咨询程序与方法

(1)去商业化操作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职业咨询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商业化的流程和运作。而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义务提供的服务,可以简化程序,突出重点。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咨询的流程是:觉知网上测评团体咨询个体预约面谈形成共识制定行动计划。具体来说:通过职业生涯报告会,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目的和意义;而后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职业测评;根据职业测评的结果,分类进行团体咨询辅导,解决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对于团体咨询不能解决的个性化问题,由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预约;学生与职业咨询师面谈,解决职业规划问题,形成共识;由学生自我制定职业规划、行动计划、调整方案。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多,职业咨询师少的矛盾,也可以提高职业规划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2)职业咨询模式的改造。一是师长关怀式。大学生普遍尊重师长、信赖师长。从学生学业、就业出发,以生为本,按照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指出大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必要的职场体验。教育学生从大学学业开始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定期总结,合理调整,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通用职业技能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二是专家指导式。在我国,大学生们若求助于职业咨询机构,则他们会希望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是有特别的专业背景、有职业咨询的经验和方法的专家型权威的职业咨询师。而我国目前具有专业学科背景而又熟悉职业规划理论、方法的专家型职业咨询师较少。因此,我国要加大力度培养大量专业性强的职业咨询人员,并不断加强职后教育,不断提高职业咨询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

三、对职业咨询测评工具的改造

1.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测评工具

我国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不断地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兵役计划等,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在大学生职业咨询测评软件制作中,应给予体现。

2.建立体现我国高校层次结构的测评工具

我国普通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类别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不相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咨询测评工作应该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3.三个维度的就业能力模型

2004年,福格特提出了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三个维度的就业能力模型。社会和人力资本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例如教育经历、工作经验、情商等,其可以拓展个人身份并影响个体职业生涯机会。而当前大学生职业咨询测评系统中,很少涉及社会和人力资本因素。在大学生测评工具本土化改造中,必须给以补充完善。

四、对职业发展路径的完善

1.“论资排辈”现象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在我国职业发展的路径中,往往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如:公务员升职需要一定的岗位工作年限,专业技术人员升级需要一定的岗位技术工作年限等,同时还有轮岗、二线工作的等特殊的职业发展路径,外职业生涯对个人内职业生涯发展影响较大,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2.行业之间人员流动的障碍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单位的用人制度不同,尤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还受到岗位编制的限制,影响了人员的自由流动性。因而,在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上,要适应组织的要求。

3.户籍制度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为保持城市的健康发展,部分城市实施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与就业、购房、孩子入学等挂钩,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姜献群.师范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践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0(12).

[3]魏丽青.英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09).

上一篇: 人防工作总结 下一篇: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