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17

收入实训总结

收入实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6―0040―07

引言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在决定个体收入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其对劳动报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各种关于社会结构转型趋势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随着产业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针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同。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部分人力资本如培训、健康等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甚至是负影响,与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着较大分歧。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市场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农民工市场中,关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分歧究竟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使然,还是由于研究本身存在着偏差?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对指导制定提高农民工收入的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农民工市场的调查,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影响的文献回顾

传统上人力资本是指影响人们经济生产力的教育和健康水平。而广义的人力资本则包括知识、技能以及人们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种种能力。在针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非农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中,前期的研究者主要选择了人力资本变量中的教育、培训、健康状况等变量。下面就常用人力资本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概述。

Gisser,Hufman和Hanson等以农业劳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工资性收入与农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国内,陈玉宇和邢春冰、陈至发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受教育时间越长,其外出收入越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与其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但是,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认为教育对我国非农就业者工资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为负值。如都阳和魏众的实证结果。

培训是影响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另一重要因素。研究者就培训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展开了调查和分析。侯风云对山东、河北、江西等15个省市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其他培训和工业技术培训对于增加农民工收入起了重要作用。平均而言,参加培训可增加27.89%的收入,并且认为培训的作用甚至大于正规教育所起的作用;蔡荣生、赵亚平、金驰华的研究显示,2000年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均汇寄款为5143.22元,比农村转移劳动力总体人均汇寄款4522.15元高出13.7%。但Yang的研究成果显示,培训对农民工非农工资的回报并不是很高;陆文聪、叶建利用1997―2002年浙江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研究发现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力的回报与普通劳动力的回报没有显著的差别。

有许多研究者就人力资本中的个体健康程度与其工资性收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Schultz&Tanselll钉对科特迪瓦和加纳的研究发现,健康和工资性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有的研究结论并不支持健康对工资有正向影响的观点,如Sum―ner[1 的研究认为健康对非农工资率的作用不显著。在国内,魏众利用1993年中国营养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中国农村地区非农就业者健康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对其收入的决定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影响。侯风云用霍尔沃斯(Halvorsen)和帕姆奎斯特(Palmquist)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健康状况对于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从以上可知,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地区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许多研究结论甚至相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在针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非农收入影响的先前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一,研究缺乏对实证结论尤其是有悖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结论即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没有影响或者有负面影响的解释。其二,在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影响时,没有剔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即没有考虑控制变量的设置。例如对行业变量的控制,即使人力资本几乎完全一样的农民工双胞胎,因为工作的行业不一样,收入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得到人力资本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净影响,必须对诸如行业的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其三,在缺少样本整体信息即全体农民工(包括参与和未参与打工的农民工)相关信息的条件下,分析人力资本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影响时,没有考虑选择性样本偏差的影响。

基于上述考虑,根据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以及调查走访信息,文章就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重新进行分析并推测如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和技能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理应越来越明显。因此,就教育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作如下假设:

假设1:教育对农民工的非农收入有正的影响,农民工受教育时间越长,其非农收入越高。

培训能够让农民工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其收入也应该得到相应地提高。但是在对农民工的调查中得知,部分农民工虽然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但是培训质量令人堪忧。部分受访农民工反映他们接受的政府培训就是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部分培训点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培训就给农民工颁发了培训证书。此外,农民工到工作单位接受的培训主要是熟悉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安全教育等,培训并没有使他们掌握一门专门的技能。因此本文推论,培训不一定对农民工的非农收入产生正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调查问卷中增设了受访者是否拥有非农技能的问题,用于对

照和比较。农民工如果拥有一门非农技能,无疑能够提高其收入水平,因此我们作如下假设:

假设2:农民工是否接受过培训对其非农收入的影响不一定显著;但是否拥有非农技能显著影响其非农收入水平,拥有非农技能的农民工的非农收入要显著高于没有非农技能的农民工。

劳动力的健康时间越多,人力资本也就越多,体能、精力就越充沛,相应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和收益率也就越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中,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相同工种、相同岗位的农民工收入基本相同。由于我们调查的都是在岗的农民工,既然在岗,说明受访的农民工在接受调查时的身体状况能够胜任当时的岗位,因此对处于同一岗位的农民工而言,即使自测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其收入也基本没有差别。而那些身体真正欠佳的农民工被排除在我们的调查之外,没有进入研究样本,造成了样本选择性偏差。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存在使得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与其非农收入间的关系难以得到真实的反应。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推断:

假设3:农民工自测的健康状况对其非农收入的影响不一定显著。

此外,工作经验是影响劳动者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农民工也不例外,工作经验越丰富,其收入也应该越高,在此我们假设:

假设4:农民工工作经验对其非农收入有着正的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案及数据来源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本文引入受教育程度、培训状况、是否接受过非农技能培训、工作经验(用在外累计打工时间代表)以及自测身体健康状况作为农民工人力资本变量。为获得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净影响,本研究加入了控制变量,这些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周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所处的行业等。围绕着上述相关变量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9个问题。

本次调查于2009年3月至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进行。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主要以采访和座谈的形式一对一进行,这样不但可以让每个受访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每一个问题的正确含义,保证所获取的数据能够代表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且能够获取在问卷中不能够反应的信息如培训质量等,从而有利于分析研究。

本次调查只限于在合肥打工的农民工,与其户籍所在地无关。按照农民工的严格定义:年龄在16―60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户籍人口。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21份,文章分析均基于这221份有效问卷的信息。

(二)实证模型

本文参照Mincer于1974年提出的半对数函数作为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影响的模型,检测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所使用的横断面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EDU、EXP分别代表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以累计工作时间代表);TRA、SKIJ和HEAL为虚拟变量,分别代表培训、拥有非农技能和身体健康状况,受访者接受过相关的技能培训,TRA取值为1,否则为0;受访者拥有非农技能,SKI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受访者自测身体状况良好时,HEAL取值为1,否则为0。SEX和AGE分别代表性别和年龄。考虑到农民工年龄变量对其收入的影响通常呈U形状,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因此把年龄的平方AGEz引入到模型中。考虑到不同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不同,因此引入周工作时间变量WTIM,作为控制变量。IND:表示受访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本研究中受访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建筑业、制造业、清洁工、门卫或保安、小商贩、街头临时工、家政服务业以及其他8个行业,因此本文引入7个行业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本研究的分析均使用的是SPSS12.O软件。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非农收入。在被调查者中,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有186人,占样本总数的84.16%,在这部分人群中,又以初中学历为主,有

从表1

和图1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专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收入最高的是初中学历,为1502.23元/月,最低的是高中学历,为1383.93元/月。但是学历为中技和大专的农民工收入水平要明显的高于文化程度在中专及其以下的农民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专及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以体力为主,对学历没有很高的要求,也不需要很专业的技能,因此收入间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学历为中技或者大专的农民工,通常学有所长,从事着对专业技术有一定要求的工作,创造的价值较高,因此获得的报酬也相应较高。

通过表2

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21个样本中,接受过非农培训的有84人,占样本总体的38.O%,平均月收入为1 596.43元;没有接受过非农培训的有137人,占样本总体的62.O%,平均月收入为1 443.87元,两组收入绝对差值为152.56元/月。拥有非农技能的有107人,没有非农技能的有114人,分别占样本总体的48.4%和51.6%,这两部分人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1 669.16元和1344.82元,两组收入的绝对差值为324.34元/月。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身体状况良好的有182人,一般的有33 94人,占样本总数的42.53%。表1列出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工资水平状况。

2.培训、拥有非农技能及健康状况与农民工非农收入人,差的有3人,比较差的有3人,身体状况良好的占总体样本的82.4%,平均月收入为1541.81元,身体欠佳的(非良好)占总样本的17.6%,平均月收入为l315.38元,两组收入绝对差值为226.43元/月。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其非农收入存在着差异,但是从统计意义上说,上述差异是否显著存在呢?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对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非农收入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对于培训变量而言,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接收过培训组与没有接收培训组的非农收入在统计意义上没有差别,但是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收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对于是否拥有非农技能变量而言,无论是独立样本T检验还是Mann―Whir―ney非参数检验,拥有非农技能农民工组的收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要高于没有非农技能的农民工收入组。对于健康变量而言,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良好组的收入水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高于健康状况欠佳组,但非参数检验结果并不支持上述结论。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参数检验还是非参

通过表3

中模型(1)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拥有非农技能、工作经验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上述各变量均对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男性农民工

数检验均支持拥有非农技能对农民工非农收入有着正的积极影响;但是关于培训和自测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并不一致。

(二)横截面回归结果分析

虽然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各人力资本与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粗略的判断,但是分析结果一方面没有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没有回答各个人力资本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非农收入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各个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本文按照第二部分设计的模型,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横截面回归模型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的收入在5%的显著水平下高于女性农民工;年龄变量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年龄的平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结果表明农民工年龄变量对其收入的影响呈U形状,结果同预期相同。受教育年限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回归系数为O.017,说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收入会上涨1.7%,结果同假设1相一致。

是否拥有非农技能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而且回归系数为正,表明拥有非农技能对农民工的非农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培训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且方向为负,不符合传统人力资本理论。考虑到模型(1)中同时纳入了培训和是否拥有非农技能变量,可能存在变量信息重合的问题,因此在模型(2)中删去了是否拥有非农技能变量。但从表3模型(2)的结果可以看出,培训变量的符号依然为负,且不显著。综合模型(1)和模型(2)的结果可知,培训变量对农民工的非农收入的影响的确不显著,实证结果同假设2相一致。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存模型的(1)基础上,删去不显著的培训变量,其他变量不变,具体结果见表3中的模型(3)。模型(3)同模型(1)、模型(2)相比,整体拟合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调整的拟合优度(Adj―R2)从O.32提高了0.33,F值也提高到了8.33,除了是否拥有非农技能变量的显著性所有降低外,其他各变量的符号及其显著性均未发生变化。

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均显示健康状况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结果同假设3相一致。此外,农民工的在外工作的累计时间,可视为农民工的工作经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说明农民工在外工作的时间越长,经

针对模型中健康变量不显著,文章推测认为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性偏差所致。目前主要有两种检测样本选择性偏差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以“参与”特征变量为对象,用二元统计的方法比较“参与者”与“未参与者”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到本文,就是用二元统计的方法比较调查范围内农民工群体与被排除在调查外农民工群体在健康变量的取值上是否存在着差异,若两群体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则认为存在着样本选择性偏差。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多元回归特别是二元概率回归或Logistic回归,该方法验越丰富,收入也越高,结果同假设4相同。

(三)推论的进一步验证与探讨

文章推论认为培训变量对农民工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培训质量不高所致,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文章利用调查问卷中的信息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一个农民工参加培训,如果培训质量良好可以使其掌握一门非农技能。因此,可以借助接受过非农培训农民工的非农技能掌握情况对培训效果进行判断。通过表4

可以看出,在接受过非农培训的84人中,有62人拥有非农技能,22人不拥有非能技能,分别占接受过培训样本总体的73.8%和26.2%。在未接受过非农培训的137位农民工中,有45人拥有非能技能,占未接受培训农民32,总体的32.8%,结果说明农民工拥有非农技能不一定都是通过培训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因此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组中,农民工拥有的非能技能也不一定都是通过培训途径获得的。在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组中拥有非能技能来自于非培训途径的比例等同于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组,即32.8%。这样可以测算得出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组中,拥有非农技能的农民工约有20人的技能是来自于非培训途径,剩下的42人拥有的非农技能为通过培训途径获得。经过培训获得非农技能的农民工仅占培训样本的50%,可见目前农民工的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可以检测多变量联合造成的样本选择性偏差。使用上述两种检测方法前提都必须知道“未参与者”的相关信息,具体到本文,就是要知道排除在调查外的农民工的健康信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问卷调查时并没有对不在岗的农民工进行调查。因此不能直接使用上述方法对模型中是否存在样本选择性偏差进行检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对模型中是否存在样本选择性偏差进行大致的判断。Goodfellow,Kiernan,Ahern,&SmyerE阳认为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那些“非参与者”不是从总体中随机产生的。正如我们在前文中分析的那样,目前我国的农民工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能够在岗的都是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个体,身体状况欠佳的个体被自然排除在相关岗位之外,显然这部分“非参与者”不是从总体中随机产生的。而且,排除在调查外的农民工主要为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身体健康状况与调查范围内的农民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无论是依据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机理还是二元统计比较法,均可以推测认为模型中存在着样本选择性偏差。

收入实训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04-02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教育的实施,已对数以万计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社会群体进行了多项多次培训。那么培训内容是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效果是否被社会认可,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的。本课题组已经根据刘红旗老师提出的“就业――增收――幸福”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调研数据建立“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1]的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进行实证检验。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研究方法

1.1 样本本研究是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进行的历次创业培训学员中进行的调查。采用问卷发放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以问卷发放的调查方式为主,剔除无效问卷12份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69份。其中培训后创业的占64.29%,月收入在6000元以X的占46.43%,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的人数占67.86%,共有95.24%的培训人员获得了培训真书,女性培训人数占60.71%。

1.2 测量工具我们在理论分析、访谈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的指标体系由创业培训、创业情况、收入幸福三部分组成,并编制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创业)培训模式评价量表》。量表以利克特五点量表测量,共有6个题目,计分方法为:1表示没有任何效果,5表示非常有效果。初始量表的编制在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并以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量表调查相结合进行。初始量表编制完成后,我们选取46位受训人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预研究,并根据预研究的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1.3 统计方法目前可用来分析SEM的计算机软件相当多,本文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2]和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3]进行相应分析。

2结构方程模型

2.1 效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做因素分析,选取原则是特征值的大小和抽取因素所能解释变量的大小。抽取3个公共因素,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创业培训、创业能力和增收幸福,共解释了总变异的68.31%。具体数值见表1。每个变量的因素载荷系数均大于0.5,这说明该问卷绝大多数变量能较好的测量它所在的维度,同时说明具有较好的效度。具体数值见表2。

2.2 信度分析在SPSS13.0中采用Alpha值测量问卷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信度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分别计算问卷各维度总体的Alpha信度系数。主要数据详见表3。

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0.713

结果显示,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713,说明量表需进行修订,但仍不失其利用价值;各维度具有一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0.88,说明各项目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上能较好地反映所在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接受。由此我们认为,这份问卷有较好的信度,依此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对问卷进行的数据分析也是比较可靠的。

2.3 结构方程模型在理论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职业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即观察变量的测量模型和潜变量的结构模型,并运用AMOS7.0软件按对该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到模型拟合的良好性检验结果列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拟合良好性检验GFI等指标达到了0.976,均方根残差RMR为0.022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这表明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察数据有较高的拟合度。图1是根据完全标准结果绘制的结构方程模型。

关于图1中数据的理解是这样的: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的系数比较高,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各个观察变量和潜变量。同时也说明潜变量的总体信度效度符合要求,对潜变量所做的预测是可信得。从附图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以及增收幸福都是正的影响,同时创业能力对增收幸福也是正的影响,相关系数达到0.40的效果。

3研究启示

3.1 关于问卷本身信息的讨论本次调研数据主要针对的是小老板、待创业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培训对象来说,文化程度普遍较高(67.86%是大专/本科),创业率高(64.29%创业)和收入高倾向(6000元以上收入占46.43%)等特点。因此,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创业培训的社会效果很好,我们需要在今后的问卷设计中进一步改进,继续提高我们的培训效果。

3.2 关于受训者的讨论通过对创业培训的调查总结发现,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学历较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培训后实施创业的学员首先可以使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改善,自信心增强等;其次在创业过程中处理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不再感到盲然了;而且在实际创业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是学员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在调研过程中,学员们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尽管有国家创业贷款,但是额度较小,不能满足创业者们的需求,有时候会影响到创业的效果;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到的是人才使用问题,毕竟初创时期的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有差距,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希望政策上能对小型创业企业有所倾斜,提供帮助。

3.3 关于职业培训的讨论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创业培训对创业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17,对增收幸福的相关系数是0.42,也就是每进行1个单位的创业培训,就会增加0.17个单位的创业能力,增加0.42个单位收入和幸福感。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创业培训是非常有效果的,教师授课和教材的满意度选择比较满意及非常满意的达到90.48%。目前社会上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创业培训成了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好创业培训工作,挖掘出新的创业培训内容,更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4文章创新

由于本次实证研究属于初探性研究,从问卷的设计到模型的建立都没有参考依据,因此,这次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也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从理论角度做的这次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调查问卷,发放了大量的问卷进行了跟踪调查,收集到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鲜活案例和丰富的培训效果数据,可为我校新阶段进行创业培训提供理论指导。②我们根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担负国家相关培训工作以来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培训(创业)模式的数据结构模型,模型验证了刘红旗老师等提出的研究模式“培训――创业――增收――幸福”模式。这一模式在相关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创新的培训模式,而关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也是第一次进行。

本文的研究比较粗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收入实训总结篇(3)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农村不仅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更缺乏有文化、懂技术、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部等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广泛的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地方农业高校,更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1][2][3]。职业农民培训近年来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通常的培训模式是以高校作为培训主体,在政府扶持下,组织各地市农民到高校参加时间长短不等的各种培训。现有文献中,对各地已有培训的基本情况、培训模式、培训经验及培训效果都有较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就职业农民培训效应来看,多数文献对培训效应的研究是基于培训期间或培训后的短期效应进行分析[4][5][6]。也有学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配合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培训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认为初期培训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收入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效应呈现明显下降态势,由培训引起的收入增长滞后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收入增长,培训的收入效应逐步弱化,但并未分析培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等[7]。

就现有文献来看,研究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效应,尤其是研究高校举办的脱产培训长期效应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在辽宁省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①,针对辽宁省内参加过高校脱产培训的职业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其参加培训的时间分为两组,采用统计和计量模型方法对职业农民参加高校培训的长期效应进行考察。

二、数据来源、概念界定与基本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两次实地调查。一是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相关人员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对参加农民企业家高级培训班②的两期学员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在几年前参加的高校全日制培训的长期效应,学员分别来自于辽宁省大连、丹东、阜新、铁岭、鞍山、营口等各个区县,分布较均衡,调查最终获得115份问卷,有效问卷108份。二是沈阳市科技局联合沈阳农业大学于2013年3月在辽宁全省抽样进行的职业农民培训调查,调查采用各区县配额抽样法,根据培训名单,分别在辽宁省锦州、鞍山、盘锦、葫芦岛、抚顺、辽中、新民等县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294份,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89.1%。全部合格样本为370人。

(二)概念界定

职业农民。本文所调查的农民在报名参加高校培训时均有筛选,要求主业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获利为目的的群体,符合职业农民的概念要求。

高校脱产培训:本文所研究的培训是指要求农民脱离农业农村到高校参加全日制学习,食宿由高校负责,培训课程、师资等由高校相关部门统一安排。而且特指培训时间为三个月以上③(含三个月)的在校脱产培训。

长期效应。指在高校完成培训三年或更长时间后的培训效应。采用三年的时间界定,是因为农业生产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种养殖产业的生产周期为0.5~3年,且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模仿和技术采纳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分析,根据经验,参加培训三年后所产生的后果可以看做培训产生的长期效果。本文研究2009年及以前参加的培训对2012年的影响。长期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效应。

培训组与对照组。要研究培训的长期效应,必然要有对照组样本,以控制因为非培训因素带来的效应。将参加过2009年及以前高校培训的农民作为培训组,将培训发生在2009年以后的样本归为对照组。

(三)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表1为分组别的样本基本情况统计。总体来看,培训组样本数约为对照组样本数的两倍;男性为女性的近两倍,培训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均值为39.6岁,培训组年龄均值为40.2岁,对照组为38.3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培训组比对照组稍高,大专及以上占比高达37%,不过很多人的学历教育多为工作后再培养;培训组中党员和预备党员占比高于对照组,而且培训组中被访者为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带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村干部比例基本均衡。

另外,对被访者的产业做了统计,从事种植业的人数为242人,养殖业为82人,其他产业(经营农资店或从事零售批发运输业务等)为72人,种植业中从事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种植的占到从事种植业总数的73.1%,养殖业中养猪的人较多,其次是家禽养殖。被访者中有一部分人兼营农资店或农村其他业务,多数人是从种养殖业开始发展,做到一定规模后才将产业链条向上或向下延伸,做农资产品经销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培训组和对照组所从事的产业差异不大。样本总体产业构成符合辽宁省农业产业总体特征。

三、职业农民高校脱产培训长期效应实证分析

(一)经济效应

经济效应一般以产量增加和收入增加指标来反映。表2给出了培训对产量和收入增加的影响。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培训后,其产量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就增加比率来看,中长期培训组的产量增加比率高出对照组15个百分点,收入增加比率高出了近100个百分点。可见,农民培训从长期看存在产量和收入增长的经济效应。

方程(1)中,Y为收入增加率;X1为培训长期效应;X2为农户产业类型;X3为培训质量,该变量用学员当时参加培训时的听课比例和对培训的满意程度两个变量来反映;X4为农民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身份、是否为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在此,加入2012年农户总收入变量,因为收入增加率是直接询问农户农业收入大概年均增加的比率,如果农户本身的年总收入(包括其他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等)很高,增加比率很小,其实际增加量也会比较高,但从增加率上则反映不出来。因此,将2012年总收入取对数,以控制绝对数差异带来的影响。各变量基本含义见表3。

被解释变量收入增加率为连续变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9.00,标准差为3.26。采用OLS对模型进行回归,软件采用STATA11.0,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培训的长期效应变量显著,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培训组的收入增加率比对照组高128.4%。而产业类型变量不显著。就培训质量来看,听课次数变量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变量集中度过高(有75.41%的被访者回答听课次数在80%~100%之间),更有可能是因为被访者虚报听课次数以迎合调查,实际培训情况也表明能坚持听课80%以上的人数远低于该调查结果;而培训满意度变量在10%水平下显著,表明随着农民对培训满意度每下降一个等级,收入增加率则下降35.6%,培训质量对农民收入有一定影响。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中,政治面貌变量显著,表明随着党员、预备党员、团员、群众依次降低,收入降低比率为59.8%;村干部变量显著为正,即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村干部收入增加率比非村干部高出198.7%;2012年总收入变量显著为正,表明2012年的总收入每增加1%,农业收入年均增加率提高119.3%。

(二)社会效应

农民培训的社会效应一般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度来反映,在不同条件下,对于组织化程度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本文的组织化程度,指在培训前后农民参加合作社或协会等农民组织人数的变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指培训前后农户参加农民组织的变化率,主要指因培训因素造成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率。计算公式为:

本文按照培训组和对照组分别计算其组织化提高程度,结果见表4。从表4数据可见,培训组整体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更高,有33.61%的被访者是因为培训原因加入了合作社或协会等组织,比对照组高出20个百分点,表明培训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效应

农民自身素质提升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及能力提升、行为习惯改变。这两个方面的提升不仅会促进职业农民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主动思考和改变,还可以在整体上反映个人素质的变化。

1.知识及能力提升

2.行为习惯改变

行为习惯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一般的农民培训更多注重于农业相关知识技能或认知改变,很少将行为习惯的改变作为培训内容。沈阳农业大学在长期班的职业农民培训中加入了一小部分行为习惯改变方面的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本研究就行为习惯方面仅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题目:“通过培训,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变”,并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改变例子,如遇到客人主动问候、刷牙次数增加、家里卫生情况好转等。调查结果发现,77.12%的农民觉得培训后行为习惯有改变,但培训组和对照组无差异。这个比例比前述知识能力提升的比例低很多,表明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培训仍然有待加强。

四、结论及建议

收入实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7-0064-04

应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决策。全国300个试点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实践模式及培育路径等。试点县经验表明,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形式,是传统职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的必由之路[1]。依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培训需求分析是实施职业培训的基础[2],受训者培训需求与其人口学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分析了河北省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需求的关联特征,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对策。

一、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调查方法

基于河北省部分培训专家意见,采用Delphi法制定了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经信度与效度检验,确认在可使用范围之内。调查对象限定为一年务农时间在8个月以上的农民,调查范围涵盖了河北省所有县(市、区)。依据201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数据,以调查县(市、区)人口基数测算,按农业人口万分之2.5的比例发放问卷1401份,回收问卷1338份,问卷回收率为95.50%;按多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1092份,问卷有效率为81.61%。

(二)分析方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汇总,并建立了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对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差异状况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使用“需求强度”表达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状况。“需求强度”本为营销学术语,指民众对某种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用对该类产品有需求的人口(目标顾客)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3]。本研究将“培训需求强度”定义为职业农民对培训服务这种“商品”需求的迫切程度。为便于比较分析,将“培训需求强度”分解为“相对需求强度”和“绝对需求强度”2种类型。

相对需求强度(RDI)=某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对培训某要素(问项)需求人数/相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对相同培训要素(维度)需求总人数。

绝对需求强度(ADI)=职业农民对培训某要素(问项)需求人数/职业农民对相同培训要素(维度)需求人数(即调查的职业农民总人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职业农民收入水平的总体特征

调查样本职业农民收入水平总体特征指标见表1。可见,河北省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3000~5000元、5000~7000元、7000~9000元和9000元以上5个区间的职业农民分别占职业农民总数的25.27%、22.71%、18.32%、12.09%和21.61%。可见,河北省职业农民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最多,7000~9000元的最少。

(二)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内容的关联

河北省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见表2。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新知识、经管知识、植保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其中,年收入在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与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一致;3000元以下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植保知识、三新知识、经管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3000~5000元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新知识、植保知识、经管知识、畜牧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5000~7000元、7000~9000元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新知识、经管知识、畜牧知识、植保知识、政策知识、其他知识。

年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职业农民对植保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其次为3000~5000元职业农民,其他收入水平均对三新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年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上的职业农民对经管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高于5000元以下的职业农民。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对政策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培训内容的相对需求程度是不同的。

(三)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形式的关联

由表2可见,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发送资料、电视广播、正规课堂、农村黑板报。其中,年收入水平在3000~5000元、7000~9000元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与绝对需求强度排序相同;3000元以下、5000~7000元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发送资料、正规课堂、电视广播、农村黑板报;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对各种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现场指导、发送资料、正规课堂、农村黑板报、电视广播。

不同收入职业农民对现场指导的相对需求强度均排在第1位;对发送资料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在第2位;对正规课堂的相对需求强度,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5000~7000元、9000元以上的职业农民均为第3位,其他收入水平的均为第4位;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对电视广播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小。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培训形式的相对需求程度是不同的。

(四)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教师的关联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县乡技术人员、经营大户、专家学者、其他人员。其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3000~5000元、7000~9000元、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与绝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5000~7000元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县乡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农业大户、其他人员。

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均对县乡技术人员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对其他人员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小;对专家学者需求,年收入在5000~7000元职业农民相对需求强度排在第2位,其他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均为第3位。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对培训教师相对需求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五)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时间的关联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及时安排、关键期、农闲季节、随时举办。其中,年收入在3000~5000元、7000~9000元、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与绝对需求强度相同;3000元以下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及时安排、农闲季节、关键期、随时举办;5000~7000元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关键期、及时安排、农闲季节、随时举办。

年收入在5000~7000元职业农民对关键期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其他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均对及时安排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对农闲季节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3000元以下职业农民排在第2位,其他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均为第3位;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对随时举办的相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收入职业农民对培训时间相对需求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六)职业农民收入水平与培训地点的关联

河北省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绝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现场、本村、县城、乡镇。其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3000~5000元、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与绝对需求强度排序一致;5000~7000元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均依次为:生产现场、乡镇、本村、县城;7000~9000元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的相对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均依次为:本村、县城、生产现场、乡镇。

年收入在7000~9000元职业农民对本村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最大,其他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均对生产现场培训的需求强度最大;对到县城培训,7000~9000元职业农民需求强度排在第2位,5000~7000元职业农民为第4位,其他收入职业农民均为第3位;对到乡镇培训,5000~7000元职业农民需求强度排在第2位,其他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均为第4位。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收入职业农民对培训地点相对需求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三、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职业农民年收入水平在9000元以上仅占两成,说明河北省职业农民多处于低收入水平状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实施职业培训,促进传统职业农民向新兴职业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各级政府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据职业农民的收入差异,合理安排相关培训事宜,尽力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一)准确把握职业农民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活动和评估培训效果的基础,对职业农民培训具有深远的、全局性的影响。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收入职业农民对培训的相对需求强度不同,各地政府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应依据不同收入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培训机构必须在准确把握职业农民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进而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

(二)依据培训需求安排培训活动

河北省职业农民年收入水平偏低,必须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对年收入3000元以下职业农民,应加强正规课堂学习,增加植保知识等内容培训;对年收入5000~7000元职业农民,应组织专家学者在生产经营的关键期进行培训,并增加农村黑板报的培训形式;对7000~9000元职业农民,应加强多媒体应用,活化培训形式,并尽力安排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在本村实施培训;对9000元以上职业农民,应增加发送资料的次数。

(三)构建职业农民培训优势团队

河北省不同收入水平的职业农民对各类培训教师的相对需求强度表现出显著差异。政府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及各类培训机构应针对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安排培训教师,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农业经营大户成员作为培训教师,建立一支能够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优势教师团队。

(四)逐步优化职业农民培训环境

世界发达国家为满足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均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确立了政府对为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服务的责任,规定了农民参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4]。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培训尚处政策鼓励阶段,应上升到法律保障层面。部分职业农民认为到县城或乡镇接受职业培训,既误工还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尽力减少职业农民的经济负担。

(五)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管理

世界发达国家中央及地方政府均设有专门机构组织协调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保证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5]。我国职业农民培训尚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均具有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的职能,导致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方面时有重叠,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建议建立统一的职业农民培训管理部门,协调各方面培训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共同参与的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参 考 文 献

[1]郝蕾.我省认证第二批182名高级职业农民[N].华商报,2015-04-19(2).

[2]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收入实训总结篇(5)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现状

一是留乡务农的劳动力中以妇女居多。据了解。如今许多农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外出打工,村里牲畜屠宰、老人丧葬等均由妇女操持。二是农村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三是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村出现青年夫妇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的现象。

(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劳务经济逐步壮大

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17%,农民收入年度增加额创新高。2007年,务农劳动力年均收入为1500元以下的占调查数的34.45%:年均收入水平以2000元左右居多,占47%,收入水平表现为中等偏下。如沧源县抽样的163名农村人口中,2007年年均收入1500~2000元的占40%,1500元以下的占43.3%,2000元以上的占16.7%。家庭总收入中,全省重点调查的480家农户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分别是67.44%和32.56%,其中澜沧、勐腊和沧源3个滇南县90家农户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高达96.97%。可见,农业是本省大多数农民的主业,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改变。

(三)农业科技培训与农民的需求差距较大

农民对生产技能、科技生产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上升。近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政府对农民加大了教育培训力度。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对农村骨干实施的“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针对性强,效果显著。100%的受访农民认为他们十分需要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只要有培训,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参加。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干了几十年都没有这样学习过,每年都能培训就好了!”

但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人均每年能参加的农业技能培训次数很少。调查显示:年参加培训三次以上的占17.9%,三次以内的占45.6%,一次没有参加的占36.5%。如嵩明县作为昆明市近郊的农业县。2008年全县大约有10万人参加农民培训,占总劳动力的30%永胜县永北镇灵源村委会作为该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比较好的行政村,全村2895名务农劳动力“年参加培训次数”的调查结果为:参加多次的占10%,三次以内的占75%,一次没有的占15%。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方式,参训人员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及重点户、种养大户,造成了培训面不大、科技普及率低的现象,加之培训经费缺乏。很多培训无法进村,很多农民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科技培训。

二、农村务农劳动力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受益面广、具有明显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而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期科目,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议全省按照每年每个农村劳动力6元的标准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对务农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农村骨干的学历教育。

(二)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收入实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笔者自任教以来,多次担任学校的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就我校两年制高技的学生为例,两年的学制中,四周的化工单元仿真,5周化工大工段仿真,两周的技能鉴定仿真培训,可以说占整个教学的25%左右,所以如何抓好仿真实训教学,直接影响的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让校门准确的与厂门对接,不能不说化工单元实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化工软件出自东方仿真软件公司,在该公司出品的单元仿真模块中,又分了5大模块,分别为反应器,动力设备,传热设备,塔设备和复杂控制。在5大模块中我校重点选取了反应器模块中的固定床反应器单元,动力设备模块中的离心泵单元和CO2压缩机单元,传热设备模块中的管式加热炉单元,塔设备模块中的精馏单元和吸收解吸单元共6个单元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提出几点我的建议,也可以说是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在我看来仿真实训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方面,在实训之前一定要准备充足,包括实训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全角与半角的识别,精馏塔压的超压处理,吸收解析的前后阀的打开顺序,泵的入口管线堵塞等等,不能为了某个单元实训而准备,因为化工本就有“大化工”之说,换而言之任何一个单元不能独立存在。学生学不好不能都怪教师教的不好,但是肯定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我想有的老师实训之前临阵磨枪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上好一堂实训课,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堂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我们一直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却往往犯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错误。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预习,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实训内容的不淘汰性,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性。

2.抓住在岗每一分中

学生进入机房,就如同进入车间,进入工作岗位,分秒间都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把这种意识自始至终的贯彻到整个实训过程。

仿真实训教学的重点不单纯在开停车的操作上,可以说开停车的操作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要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要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的包括该单元的原理,设备,流程,以及各参数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这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理论实践双到位,切实的做一个双师型的教育工作者。

我想很多教学工作者始终秉承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并且完好的把该理念运用于化工单元仿真实训教学过程,忽视了化工单元本身的基础知识,而一味追求操作上的高分,甚至本末倒置不惜采用违规操作,钻化工单元程序的空子,但事实上却反制了我们该项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开设化工单元仿真实训的目的是为弥补化工专业学生实习的不足,通过化工仿真软件的模拟现场图,DCS控制图,辅助控制等增加学生感官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3.实训后的反思

单元仿真是一门理论模拟实际的特殊课程,遗忘周期可能较纯理论要长一些,但是不回顾,复习,学生还是会最终忘掉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也不可或缺,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单元流程图的绘制,单元工作原理,单元操作事故的判断和处理等等。

(1)能力拓展

每一个操作单元都有正常开车,正常停车,事故,正常运行等项目,我们就是让学生能够及时判断事故,并作出准确的处理。在这个环节,教者要沉住气,让学生自己观察,一次次的摸索,总结,最终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回顾自己错误的原因。可以3-5人一组,大家讨论,尝试,通过操作验证,并自己实现理论上的论证。

(2)适时回顾

如何检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考试当然是一个好方法。

虽然这不能说明一切,都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采用循环式考试,保证学生能真正掌握该单元操作。

下面我就吸收解吸单元实训教学为例,简单说一下仿真实训过程的注意事项。

笔者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分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将吸收解析的基本概念进行回顾,穿插实例,并将单元实训的知识点穿插其中,然后以简单的流程(见1-1)为例,首先认识流程中的主要设备,并且总结各设备的主要作用,并回顾设备的种类,比如最常用的塔设备为板式塔和填料塔,吸收操作常用填料塔,以此扩展到不同种类的填料。

最后介绍总结该流程。引入基本概念像洗油,富气,贫气,富液,贫液等,通过对流程的观察,得到有利于吸收的条件是低温,有利于解吸的条件是高温。根据对此流程的介绍,由易到难,再开始我们本仿真单元的引入。

本单元正常开车操作一共81步,其中操作评分64步,质量评分17步,操作界面有4个,还有两个参数界面,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单元,大部分的学生刚接触的时候首先被如此繁多的步骤给吓倒,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教者一定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如何操作,如何学习,如何吸收新知识,方法最重要。

已经明确吸收解析的流程,并总结低温高压有利于吸收,高温低压有利于解吸。那么操作顺序应该是先做好洗油的初期准备及冷循环,然后调控操作条件,各工艺参数稳定后,进原料气,采出产品。然后再进行操作,和总结的步骤进行对比,找出不同,并找出原因,最终完成正确的操作,由此一来,操作讲完了,该单元相关的仪表类,化工原理类,生产技术类,化工制图类的相关知识也贯穿其中。同时要留下作业让学生画出本单元的操作流程图,并思考该单元的事故,并写出书面总结。以便于第二天讲事故的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入实训总结篇(7)

1.1组织实施新员工入职培训:严格按照新员工入职培训流程,7月至11月,新员工入职培训共组织实施了40期,受教育员工668人,平均每期参加17人,入职培训规章制度、质量管理、安全环保教育三门课程覆盖率为100%。

1.2关于公司级及单位培训:7月至11月公司级培训共实施15场,培训人数为436人,重点落在机动部组织的点检技能与案例分析、设备维护及检修操作规程培训,安环部组织的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煤气防护相关知识培训以及能源管理中心组织的节能技术培训;7月至11月各单位培训实施107场,培训人数为4688人,各单位的培训重点落在安全环保、工艺质量、技能操作等方面。

1.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证情况:在领导的指导下,7月组织炼钢厂锅炉培训考证,人数为10人;9月组织动力厂报考锅炉三级考证,人数为20人,报名完毕,等待对方培训考证通知;10月组织炼铁、烧结行车人员考证,人数为10人。与此同时,在领导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了在7月接收的平沙锅炉班学员20人来公司实操,待实操考试结束后优先录取了16人;8月接收了平沙行车班学员29人来公司实操,待实操考试结束后优先录取了21人,及时填补了锅炉工、行车工离职给公司带来的较大人员的缺口。

二、常规培训管理情况

2.1培训设施管理情况:所有培训南水培训教室7月-11月使用83场,培训设施依旧保持原样,教室每次培训结束之后都有要求单位进行清扫卫生,并且每星期都有去检查实施情况,教室在使用期间,通过对各单位的协调沟通,没有发生一起在时间上有冲突的情况;409培训教室的使用,除了每周二、周五定期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外,还用于了其余单位的培训、考试及会议,教室卫生每星期都有让阿姨进行打扫;关于电脑和投影仪的借用,由于培训设备欠缺,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有单位需要借用培训设备,每次单位借用都有要求其单位领导签字的申请单,至今没有发生培训设备异常现象。

2.2培训资料收集情况:每次培训结束之后,都会及时催交各单位培训资料,7月-11月,共收集培训资料纸制版52份,见表:

培训资料收集时,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完全按照了资料提交要求进行的,这是提交资料的不足之处;同时,各单位提交资料时,没有要求其提供电子版,这是今后一定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2.3关于特种作业台账的管理:自从8月份特种作业人员信息台账出来之后,依据台账的信息,都及时通知了单位需要复审的人员进行复审,没有因为一人由于通知不及时导致证书失效的情况发生。由于公司离职和入职的人员每天都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要求了各单位将部门台账每两个月将更新的信息发来汇总,等到年,即将由两个月提交一次新台账改为到一个月提交一次,以便更及时的掌握公司特种作业人员信息。

三、培训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年度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于公司领导批准的年度培训计划,一般情况下应该按照计划执行,若不能执行,应该提前告知并用纸制材料说明原因,这方面不少单位没有这样做。在年,培训管理员将加大对年度培训计划的落实监督力,每月月初将通知有计划的单位进行计划的落实,如不能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将要求其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以备查验。

第二,培训资料提交不完整的问题。至目前为止,不少单位提交的培训资料并未完全按照规定要求提交,这也于单位培训管理员换人速度比较快有关系。年,将加大力度对这方面的管理,按照年检的要求,一步一步教会单位培训管理员怎么装订合格的培训资料,提交怎么样合格的电子版培训资料。

收入实训总结篇(8)

1.1 组织实施新员工入职培训:严格按照新员工入职培训流程, 7月至11月,新员工入职培训共组织实施了40期,受教育员工668人,平均每期参加17人,入职培训规章制度、质量管理、安全环保教育三门课程覆盖率为100%。

1.2 关于公司级及单位培训:7月至11月公司级培训共实施15场,培训人数为436人,重点落在机动部组织的点检技能与案例分析、设备维护及检修操作规程培训,安环部组织的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煤气防护相关知识培训以及能源管理中心组织的节能技术培训;7月至11月各单位培训实施107场,培训人数为4688人,各单位的培训重点落在安全环保、工艺质量、技能操作等方面。

1.3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证情况:在领导的指导下,7月组织炼钢厂锅炉培训考证,人数为10人;9月组织动力厂报考锅炉三级考证,人数为20人,报名完毕,等待对方培训考证通知;10月组织炼铁、烧结行车人员考证,人数为10人。与此同时,在领导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了在7月接收的平沙锅炉班学员20人来公司实操,待实操考试结束后优先录取了16人; 8月接收了平沙行车班学员29人来公司实操,待实操考试结束后优先录取了21人,及时填补了锅炉工、行车工离职给公司带来的较大人员的缺口。

二、常规培训管理情况

2.1 培训设施管理情况:所有培训南水培训教室7月-11月使用83场,培训设施依旧保持原样,教室每次培训结束之后都有要求单位进行清扫卫生,并且每星期都有去检查实施情况,教室在使用期间,通过对各单位的协调沟通,没有发生一起在时间上有冲突的情况;409培训教室的使用,除了每周二、周五定期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外,还用于了其余单位的培训、考试及会议,教室卫生每星期都有让阿姨进行打扫;关于电脑和投影仪的借用,由于培训设备欠缺,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有单位需要借用培训设备,每次单位借用都有要求其单位领导签字的申请单,至今没有发生培训设备异常现象。

2.2 培训资料收集情况:每次培训结束之后,都会及时催交各单位培训资料,7月-11月,共收集培训资料纸制版52份,见表:

培训资料收集时,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完全按照了资料提交要求进行的,这是提交资料的不足之处;同时,各单位提交资料时,没有要求其提供电子版,这是今后一定要进行改善的地方。

2.3 关于特种作业台账的管理:自从8月份特种作业人员信息台账出来之后,依据台账的信息,都及时通知了单位需要复审的人员进行复审,没有因为一人由于通知不及时导致证书失效的情况发生。由于公司离职和入职的人员每天都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要求了各单位将部门台账每两个月将更新的信息发来汇总,等到20xx年,即将由两个月提交一次新台账改为到一个月提交一次,以便更及时的掌握公司特种作业人员信息。

三、培训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年度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于公司领导批准的年度培训计划,一般情况下应该按照计划执行,若不能执行,应该提前告知并用纸制材料说明原因,这方面不少单位没有这样做。在20xx年,培训管理员将加大对年度培训计划的落实监督力,每月月初将通知有计划的单位进行计划的落实,如不能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将要求其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以备查验。

第二,培训资料提交不完整的问题。至目前为止,不少单位提交的培训资料并未完全按照规定要求提交,这也于单位培训管理员换人速度比较快有关系。2xxx年,将加大力度对这方面的管理,按照年检的要求,一步一步教会单位培训管理员怎么装订合格的培训资料,提交怎么样合格的电子版培训资料。

收入实训总结篇(9)

(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县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05年度X县粮食生产意见》和《关于做好2005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加大政策措施和检查督促力度,坚决制止耕地抛荒,狠抓早稻面积的落实,全县落实计划早稻播种面积1.8万亩,在保持原有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基础上,各乡镇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如桥头镇、桥下镇、西溪乡对种粮大户每亩追加补助100元,上塘镇每亩追,加补助50元,瓯北镇、乌牛镇、沙头镇等乡镇每亩追加补助10元。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①春粮生产。全县春粮总面积13.56万亩,同比减少3.4 %。

②畜禽生产。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县肉类总产量5089吨,同比增长1.4%。其中生猪产量3855吨,家禽产量990吨,禽蛋产量926吨,猪的存栏数达15.1万头,家禽存栏162万羽。

③蔬菜生产。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约5.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5700亩,比上半同期增加300亩。

④特产经济。由于受“3.12”雪灾影响,今年我县乌牛早茶叶损失严重,乌牛早茶叶总产量170吨,同比减少80%,产值损失近1亿元,水果总产值2万吨,水果产值估计损失5000万元。

⑤渔业生产,第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340吨,其中:养殖产量260吨,捕捞产量80吨,稻田养鱼面积2万亩。

二、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围绕畜牧、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五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特产优势农产品基地。第一季度新增蔬菜基地面积1800亩,优势特产基地面积900亩,其中乌牛早茶叶基地面积2000亩,名优水果基地2000亩,东魁杨梅5000亩。另外,建设乌牛早茶叶无公害示范基地1万亩。

2、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市场。①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通过调查摸底,确认全县农业龙头企业60家,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扶强、扶大、扶优。②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今年我县发展了3家专业合作社,涉及药材、水果特产等方面。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9家,其中专业合作社29家,协会10家。

三、“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有序推进。

1、明确今年的工作思想和总体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整合部门力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沿路沿江的环境整治,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所有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全面推进15个示范村建设,新启动55个村的环境整治。

2、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今年乡镇上报要求启动环境整治的80多个村进行调查摸底,把村班子团结,群众有信心,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确定为今年启动村。

3、开展自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县申报第二批“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的15个已基本完成整治任务的村进行自查考核。第一季度共启动了15个村的环境整治,拆除旧房2300平方米,新建房屋5700平方米,新增道路7100平方米,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4600人,新增绿化面积9200平方米、公厕7座、垃圾箱475个,消除露天粪坑249个,投入建设资金785万元。

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进一步深入

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根据市委工作任务,我县第一季度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严格考核,认真总结。一月份,对全县各乡镇和四个专业培训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体办公室成员会议,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

(二)调整机构,制定计划。为了加强工作力度,适当调整了我县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根据市委要求制定了《永嘉县2005年度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落实培训经费250万元,明确各专业培训小组和各乡镇的培训任务。

(三)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出台了《X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对各培训基地进行了充分的整合。2月份县教育局成立了永嘉县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开展泵阀实用操作技术培训,培训经费由县农培办、乡镇、学员各承担1/3。目前第一期50名学员已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培训结业后,由瓯北镇的较大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县人事局、经贸局、农业局等部门也按照县委要求和部门实际,针对农民需求,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第一季度我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70人。其中技能培训260人,农业实用技术410人。

五、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抓好全县1.5万亩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我县“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第一度新增灌溉面积0.1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万亩,新建、改建乡村供饮水工程21处,受益人口3.2万人。完成河道治理21.7公里,开展小流域治理面积0.32平方公里。春季造林成绩显著:全县完成迹地更新3.1万亩,四旁植树20万株,林木育苗70亩。结合楠溪江旅游开发、青山白化治理、村庄整治工作,完成了5公里沿江防护林带的建设任务。

总的来看,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县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江经济发展迅速,沿江6个镇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收入均占全县总额的97%,山区32个乡镇仅占3%。这种差距仍然在逐步拉大,山区经济发展的缓慢,已经严重影响我县全面发展奔小康的步伐。

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制约因素有增无减:1、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2、山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售成本较高。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就业难,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贷资金难和水、电等生产资料供应不足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

三、新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由于我县山区集体经济增收困难,有400多个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村很少,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步伐缓慢。用地指标的控制,严重制约了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收入实训总结篇(10)

二、培训目标任务

今年培训任务是200人。培训对象,具有农村户口、年龄在16周岁至55周岁,且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或普通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回乡青年。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决定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渔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人员由县农业局同志担任。

四、组织实施

1、培训基地认定,根据2014年省农业厅出台《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认定办法》,结合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的培训需求和办法,重新认定了县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力元职业培训学校和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我县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育实施单位。

2、任务分解

①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力元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培训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00人(其中:镇村培训割胶工100人,什运乡三联村培训割胶工50人,上安乡长安村培训黄鳝鱼养殖50人,吊罗山乡什插村培训山鸡养殖50人的培训实施任务)。

②县农业局阳光办委托新阳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培训生产经营型农民创业50人,

3、培训实施、各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编制培训规范要求,结合下达的培训任务,认真编制教学计划,选择或聘任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从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确保学时数、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各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或编写内容规范,表述通俗易懂、实作具体、有针对性,一学就会,适宜农民的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各培训班需要指定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通过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要根据分类培训规范和教学情况组织结业考试(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并将考试试卷和成绩归入培训档案,以备省农业厅检查抽查。

4、项目监管

①公示制度,通过张贴公示认定实施培训基地和单位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的办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公示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工作、培训时间、收费标准、补贴方式等相关信息内容、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②“三堂课”制度,建立“三堂课”制度,坚持“三堂课”和月报制度。第一堂课由阳光办向农民申报政府补助金额,第二堂课阳光办监管人员随机抽查,如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最后一堂课,对结业考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认真执行“三堂课”制度。

5、信息报送制度.继续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为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县阳光办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系统,按要求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在每个培训班结业10天内将该班培训学员相关信息录入到项目监管系统。

6、台账等级制度。各培训基地必须建立阳光工程培训台账作为检查验收培训情况的重要依据,台账必须写明学员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助金额、收费情况等,培训单位法人代表对台账的真实性负责。

7、检查验收制度。县阳光办在上好“三堂课”的基础上,组成检查验收组(原则上不少于3人),对各培训班次进行逐班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主要通过检查培训档案,核实培训台账,走访或电话访问培训学员等方式进行,其中走访或电话访问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学员总数的10%,验收合格标准如下:

①培训档案:培训资料完整,有详细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培训教材和完备的考试考核资料以及培训签到册和照片资料,培训台账记录的学员信息完整、真实。

②培训实施:认真落实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课时,选

聘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

③学员反馈:培训情况属实,就业技能有所提高,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培训时间。阳光工程各专业具体培训时间由培训基地结合技能,专业培训规范以及乡镇实际自主确定,但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课3天,实践操作4天),要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获证率达到70%以上,各培训基地必须在2014年12月底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2、培训要求。阳光工程培训继续实施,不同专业可实行差别补助的办法,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各培训基地实行降低收费标准的补贴形式,保证财政补助资金让农民直接受益,要严格把握项目资金只能用于学员的资料费、教师授课费、培训耗材费、学员的生活补助费、组织宣传费等。

3、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阳光办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和加强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日常督察,做好培训日常工作,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 风险管理硕士论文 下一篇: 产业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