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25

背景音乐论文

背景音乐论文篇(1)

电影中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表现在钢琴音乐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渲染,如电影中《C小调夜曲》的运用。导演把1939记录的真实的黑白纪录片作为电影的开头,镜头记录了无辜百姓在战争前平静恬淡的生活。这时响起了肖邦的《C小调夜曲》,平静悠闲的生活景象加上《C小调夜曲》的优美旋律,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的生活场面,《C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乐曲规模宏大,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还有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平静,中间部分积聚力量,第三部分极具动力性。这种三部曲式在各个部分中也十分常见。例如第一部分就包含了A、B、A三个乐段,是一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旋律听起来像低沉的叹息,伴奏部分也是均匀、平稳而沉重的。整个乐曲音色庄重严肃,营造出一种忧郁、悲伤的氛围,悲伤之中还有一种不安定的因素。这些都缘于A段乐句中使用的深沉浑厚的八度低音声部和显得凝重的和弦。随着琴声的奏响,黑白画面随着钢琴曲调的变化逐渐转变,变为彩色的图像,镜头也由远景回到了室内。一架纯黑色的钢琴上,男主人公的手指来来回回在琴键上流转,娴熟地弹奏出背景音乐,眼前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画面中弹奏钢琴的男主人公,有着清秀俊美的脸庞,有着忧郁凄迷而又深邃的眼神,他衣着考究,演奏技巧高超娴熟,这一切都让他透露出高贵的气质。音乐家俊美的外表和他弹奏的优美的乐曲让周围的人都为之陶醉,这时德国的炮弹从天而降,将这种宁静之美破坏殆尽。钢琴家被迫停止演奏,与其他市民一样开始四处逃散,寻找可以躲避战火的地方。这时出现的背景音乐《C小调夜曲》有三个层次的形式结构。第一层次弹奏的是平静而又哀伤的优美旋律,接着出现了一个大跨度的转变,使得平静渐渐消失,哀伤越来越浓。这时播放的故事情节正是整个华沙被战争困扰,人民表现出不安和无奈。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德军炮火,音乐发展到第二层次,音乐不再舒缓平静,音节跳跃不止,这与第一层次有着明显的不同。跳跃的音符不仅弹奏出了动乱的社会状况,更展现出一种积极昂扬的反抗力量。战争期间人们纷乱不安的内心活动也在《#C小调夜曲》中得到了很好地反映。乐曲结构进入第三层次后,节奏变得急速活泼,不再有第二层次的不安和忧虑,这些华丽顺畅的节奏展示的是华沙人民坚毅的品质和必胜的信念与信心。同样,影片的结尾处也选择该区作为背景音乐,随着舒缓的音乐声响起,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辛酸都随琴声飘远,为故事营造了一个虽悲伤却充满希望的氛围。

2、推动情节发展———《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

这首曲子肖邦在1830年9月至1831年7月创作的,曲风开朗向上,坚毅富有活力,这些都显示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的骄傲感。最初的战争局势,华沙人民一直处于不利状态,德国军队攻克了华沙,并血腥屠杀犹太人民。主人公音乐家不得不四处辗转躲避德军的追杀。每天的生活对音乐家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对这种缺乏活力、看不到未来的生活感到痛苦。每一次炮弹后的侥幸脱险,每一次德军追捕下的虎口脱险,都使音乐家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次躲避中,钢琴师在一间早已废弃的厂房里,找到了一架钢琴。在一阵激烈的斗争和紧张的逃亡后,影片选择了《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将情节过渡到对犹太人民的心理描写上,同时也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就在主人公打开钢琴的那一刹那,乐曲随之奏响。这首曲子不同于小夜曲的宁静舒缓,音符如流水般汹涌奔放而出,是一首透露出豪迈之情的曲子,传达出一种豪迈开阔的情感,人们的心境慢慢开朗,之前战事连连失利的苦恼郁闷在这时回归平静。镜头首先给了钢琴家因饱受苦难而日渐消瘦的脸庞一个特写,然后转移到了钢琴家的手和他弹奏的键盘。我们可以看到,钢琴家并没有真的在弹奏钢琴,只是手指做出了弹奏的姿势。并不是钢琴家不想弹奏,而是在这个遍地敌军、危机四伏的地方,弹钢琴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所以钢琴家用手指做出弹奏的姿势,音符自心中流畅,他在心中尽情地演奏了自己最爱的曲子。这一画面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大大地提升了。这里,《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作品22号》既使两个节奏风格迥异的片段很好的衔接起来,使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同时,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为故事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3、塑造人物形象———《g小调叙事曲》

在危机四伏中寻找一线生机所要面对的压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影片中钢琴家为摆脱死亡,日夜奔走与荒无人烟的废墟,长时间缺衣少食,这样悲苦、凄凉的生活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终于在一个有淡淡月光的夜晚,钢琴家坐在一座黑暗破旧的建筑里,接受着那一点点月光的洗礼,周围寂静无声。在那样一个残酷动乱的环境下,能寻求到这片刻的宁静对钢琴家来说就是莫大的享受。饥饿难耐的钢琴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罐头,激动而又饥饿的钢琴家握不住罐头,打翻在地。钢琴家难过地盯住地上的罐头,这时一双光亮的皮靴出现在钢琴家眼前。电影镜头集中到德国军官身上,观众不由得为钢琴家捏了一把冷汗,气氛突然凝固,似乎男主人公的牺牲就在眼前。而导演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反转故事情节,让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此增加电影的感染力。德国军官并没有处死钢琴家,而是让他为大家弹奏一首曲子。钢琴家依旧上下翻飞地舞动起手指,只是此时的他已经衣不蔽体、又饿又冷,并且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应德国军官要求,主人公为其弹奏了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于1831年创作成功,当时的肖邦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困境,乐曲的创作背景与影片中讲述的故事高度一致。乐曲以自由奏鸣曲的结构展开,曲调舒缓凝重,风格沉郁肃静,将观众带入了叙事的情境中。乐曲采用富有跳跃性的音符节奏,从a到g再到a,表现了内心的不安和悲愤。之后开始E大调演奏,音乐变得柔美,仿佛人们在历经苦难之后内心变得更加坚毅。后面迎来了电影的高潮部分,音乐中加入了高音成分,调性升高,如同战争时的呐喊,喊出必胜的信念,震撼所有人的内心。从一开始哀转久绝、如泣如诉、低沉舒缓的琴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深受战争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他惶恐不安,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恐惧和憎恨。但是随着节奏的跳跃舒展,主人公变得从容自信,恐惧和痛苦消失不见,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看到他将心中的痛苦和仇恨都化为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念,看到了他勇于直面苦难的伟岸身躯。

4、诠释主题———《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

影片最后奏响的是《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第二小节分析过这首曲子坚毅刚劲,富有活力,开朗向上,豪情满怀,庄重和肃穆。故事的结局是战争结束,德国军队战败,犹太人民终于在历经磨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由。这时钢琴家释放完痛苦的情绪后重新振作了起来。影片中,钢琴家在逃亡过程中遇到种种磨难,作出的种种求生的努力,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最低谷。就在此时,激情壮志取代了前面悲伤暗淡的情绪,主人公不禁回忆起逃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并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生命的力量。所有人都亲眼目睹美好被无情地打破、被黑暗恐怖所压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生活的宝贵。历经磨难的主人公终于走出战争的阴霾,他选择用华美的乐章演奏出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用激昂地乐章对民族不屈的精神表示赞扬,用多彩的旋律诠释历经磨难后的光辉人生。

背景音乐论文篇(2)

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所独有的形式来表现艺术美,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教唱歌曲,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美好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中,学生就能生动形象直观的看到作品所描摹的景象和多姿多彩的活动场景,这样使音乐课堂提高了感染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只凭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共悲共喜,真正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1.2丰富教学信息内容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程涵盖面非常广。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知识,歌曲和欣赏等都有所涉及,这实际上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这个要求还不是很协调,很多教师对此还不是很了解,造成了课堂讲解的失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全世界资源的共享很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音乐教师通过上网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的材料,从而获得自己不理解和教学参考书中所没有的信息内容,这样就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避免了失误的发生。

2.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构建一个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那将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教学氛围,课堂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合适的小学音乐情境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枯燥,更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把网络和多媒体运用到课堂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境界,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并且使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过程显得形象生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声像具备的音乐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1.1创设情境导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器。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并且对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短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一年级音乐《小鸭子》这首歌曲时,一上课就给孩子们播放有关小鸭子的的flas创设情境:碧绿的田野,逶迤清凉的小河,灿烂的阳光。同时再配上《小鸭子》的伴奏背景音乐,通过眼睛和耳朵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候再让学生为动画编歌词,最后再把原歌词加入到flas中让学生鉴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小鸭子当时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歌曲所要表现的信息,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上的兴趣,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这样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利用情境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音乐教师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乐谱要自己制作,黑板上还要写很多板书,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现代的信息技术应有尽有,实物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用电脑制作课件,可以把乐谱直接放大显示出来,并且能通过变换不同的颜色和形式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冲击,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和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一些不太熟悉和外来的乐器时,把这些乐器的图片直接放大投影出来,可以使教师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合理的想象教学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方面,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绪,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红帽》是小学二年级音乐的一首童话歌曲。这首歌曲也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里面主要叙述了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上大灰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把《小红帽》的音乐配上故事画面,并编制成动画,创设了演示的情境。上课时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随着不同的风格乐曲做不同的律动,然后在大屏幕显示出做好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让学生模仿它们。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性格特点,并且让他们说出故事的结局。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模仿,增强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律动中学习和在快乐中,在想象中学习。

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在小学音乐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的重视度不高,也形成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实践应用中的误区,教师们一味的追求现代化,自动化的教学模式,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将多媒体当做录音机,投影仪来使用,忽视了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思维,没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本和教学课件相脱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死板;还有些教师过分的追求声像效果的变换,却忽略了多媒体技术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的辅助教学本质,他们仅停留在表面的视听效果和动画效果的欣赏设计上,却淡化了音乐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

背景音乐论文篇(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按照音乐教师自身的素养来进行,这一素养不仅包含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包含有教师的综合素养,只有教师能够从全面的、整体的视角来看待、认识音乐教学,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出完整、科学的、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胆怯,不愿意与教师一起演唱,在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自身在音乐中的专业素养,以让学生伴唱、为学生伴舞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同时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有重大的影响,因为现代音乐教学不再单单是音乐问题,而是涉及到教法、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活动,教师的综合素质对音乐教学的目标设计也有较大的影响。

2.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材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来源,大部分的音乐教学活动都要按照标准教材的要求来进行。但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加贴近音乐教学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需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还不能完全按照音乐教材的内容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系统、科学地理解音乐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要求出发,结合音乐教学的实际、学生学习的实际设置体现音乐教学要求,设计更加具备操作性的、接地气的音乐教学目标。

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1.以新课标为依据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要求,成为各个阶段、各个科目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参考标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并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同时也是对音乐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的历次教师国培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并不是一种限制性的要求,也基本没有钢性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标准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其指明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保证什么样的前进方向,学生在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音乐基本素质,这些对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指导,让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同时这一框架还不会限制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发挥。

2.以音乐为核心

音乐教学活动,顾名思义是对音乐艺术的教学活动,其包含的是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教学诠释,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音乐教学活动在我国教学体制中一直都处在非重点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其在教学内容上的异化现象。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等等附加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异化,本身就是对音乐教学活动的不重视,是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以音乐为核心,一定要认识到音乐本身才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而不是从音乐艺术散发出去与其他领域的结合。

3.以学生为重点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主体地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效果,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的音乐素质又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主体的这种特点下,音乐教学活动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认识,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需求来设定音乐教学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效果。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备课的,也就是说无论教师教几节课,其教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对不同音乐素质的学生来说明显是并不公平的,其所能起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朗。

背景音乐论文篇(4)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兴趣则能促成动机,兴趣的强弱决定着行为的结果。为此,有了积极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研究表明:有80%的高中生比较喜欢上体育课,20%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部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同学或是觉得体育课单调乏味,或是懒惰成性,害怕疲劳。但是,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音乐作为练习的背景音乐,就能将枯燥的练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功能音乐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倘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表明,如果把音乐结合到教学中去,让音乐来配合教学,由于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具有规律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律动来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此外,音乐还能消除学生学习动作时的枯燥感,让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三)音乐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

学生在上紧张而又富有强度的体育课时,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倘若把音乐引入体育课堂,让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伸展肢体,均匀地呼吸,就可以达到放松学生心情,缓解学生身心疲劳的目的。那些舒缓柔和,经典纯净的音乐,必能给学生带去愉悦。

二、如何让功能音乐走进体育课堂

每堂课都要经历开始、发展、巩固和结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使用功能音乐时要有针对性,要学会在不同的课堂阶段使用不同的音乐来让学生练习体育运动时的节奏和速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就是课堂的开端。在准备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地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动感的音乐来进行“热场”,如《踏浪》《兔子舞》等,这些节奏感强的DJ音乐可以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阶段,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在发展阶段,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决定是否用音乐,如果是比较枯燥的教学,老师就可以使用功能音乐来调动气氛。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老师就可以借用《耐久跑》《飞得更高》等有激情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三)巩固提高阶段

在巩固提高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熟悉了教学内容,这时老师就可以采用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情绪,放松他们的心情。

(四)结束阶段

当体育课进行到结束阶段时,学生们的精力已经不再旺盛,他们非常期待下课。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例如,老师可采用《荷塘月色》来作为课堂的结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疲劳得以消除,并为下一堂体育课的开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背景音乐论文篇(5)

    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由保定抗战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8部之多。它们分别是:《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平原游击队》(1955年)、《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小兵张嗄》(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白求恩大夫》(1964年)、《地道战》(1965年)。这些电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和毛泽东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它们历经建国初期的试探摸索,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最终走向六十年代的经典确立。这一时期,电影音乐主要采用了配乐的形式,用器乐演奏或无歌词的人声哼唱来表现影片内容。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仅限于渲染气氛和烘托情绪,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千人一面”。电影配乐呈现出依附于影片内容的特点,且创作形式单一,艺术性不强。究其原因是时代政治要求电影为抗战主题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歌颂服务。在简单意识形态功利目的的绝对支配下,过于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淡化了审美娱乐功能,电影的宣传教化作用被无限放大,从而制约了电影音乐参与剧情创作的深入。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自1959年后迎来了创作高潮,较为宽松的政策激发了作曲家们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热情。此时,《白求恩大夫》和《地道战》的影片配乐一改惯用的西洋乐队编配,转而采用新的中西混合乐队形式。作曲家对器乐音乐的民族化探索构成了影片配乐创作成功的关键。

    2 新时期

    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保定抗战影片《烈火金刚》。影片音乐《大平原》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电影主题歌。全曲以“情”为主线,旋律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歌颂了对故乡、对战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流露出爱憎分明、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这一时期,电影《敌后武工队》(1995年)和《少年英雄》(2004年),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和《烈火金刚》(2004)的影视音乐均有出色表现。这些影视剧的音乐多采用歌曲的形式,既有高度概括剧情的主题歌,又有用于重要场景抒情言志、烘托气氛的插曲。英雄世俗化的创作理念,摒弃了高、大、全的审美观点,成功定位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歌词内容由单纯歌颂、教化转向对人性的探索和真善美的体味。剧中音画配置的关系已不再囿于音画同步的层面,音画对位、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交替运用拓展了影视音乐的表现作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影片内涵。新时期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歌曲)的创作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对英雄主义的描绘由过去歌颂“神”变为歌颂“普通人”。歌曲表现的英雄形象有情有义,也有缺憾,呈现出追求自然、真切,具有情感共鸣和亲和力的生活化内容。影视歌曲成功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参与到剧情创作中来,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与消费社会的迅速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相联系的,是时代与变化了的观众在(影视)创作上留下的印记”。

    二 特点和文化内涵

    1 感情真挚,与时俱进

    这些电影音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由于作曲家大多历经枪林弹雨,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他们对生死、对和平的体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深厚的生活积淀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中,他们把对国家、人民、故乡的挚爱融入艺术创作,创作出威震敌胆的李向阳、质朴憨厚的高传宝等多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经典的电影音乐犹如战斗号角鼓舞了全体国人的革命斗志,既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抗战记忆,又有以史为鉴、激励现世的意义。它所体现出的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2 燕赵风骨,历久弥新

    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保定地处燕赵腹地,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等地貌。历史上这里曾是农耕族和游牧族对峙、交融的前哨。频发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不但蕴育了慷慨悲歌、刚柔相济的燕赵风骨,也赋予保定人重义任侠、安土重迁的品格。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最突出的莫过于根植于乡土艺术中的燕赵风骨。《烈火金刚》里凄楚悲壮的冀中吹歌,《小兵张嘎》中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唢呐、管子、梆笛、板胡等特色民族乐器的运用,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即使是细腻、哀婉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少年英雄》的主题歌),也浸透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风貌。这些歌曲和配乐与影片出殡、结婚等燕赵风俗描写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增强了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它所传达出来的燕赵风骨虽历经时间的磨砺却愈发生动鲜活。

    3 抗战文化,意蕴深远

    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作为保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影视剧播出以来,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广泛地传播了抗战文化。它们中有歌唱领袖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爱国爱家的《大平原》和《在太行山上》;有反映斗争生活的《地道战》、《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有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子弟兵和老百姓》;有宣扬正义反对侵略、赞颂革命大无畏精神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五月的鲜花》;还有表现燕赵儿女勇敢正义、不畏强暴的电影配乐。这些影视歌曲和配乐融入时代、地区、民族和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真实地记录了保定抗战历史,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如火如荼的抗战生活。激昂、悲壮的音乐深刻地揭示了影片所蕴含的抗战文化,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影视音乐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深层叙事元素与画面同步存在。音画同步共同塑造的综合视听艺术形象营造出超时空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 红色旅游与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开发

    保定抗战文化挖掘由来已久。早在“十一五”规划和第九届党代会,保定市就提出把红色抗战文化品牌培育作为一项战略列入文化名城建设。2007年1月10日,保定市旅游局推荐的红色旅游线路——“跟着老电影去旅行”,被中央电视台完美假期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由此揭开了保定抗战影视旅游的序幕。与此同时,保定市委审时度势以抗战文化为龙头,深入贯彻《2005—2010保定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抗战影视文化内涵,提出组织创作一批反映保定历史文化和主流人文精神的影视、艺术作品,推出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原创型文艺精品,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诵经典、唱红歌、读红书、讲传统”活动,开启保定首届“红色文化季”,启动“跟着老电影到保定旅行——群星璀璨映保定”活动。2010年8月2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保定日报社联合推出,以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为创作主旋律的大型交响乐史诗《太行魂》,再次掀起抗战文化建设的高潮,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保定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对抗战影视旅游的开发还仅限于影视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许多景点还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走马观花式的行程很难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中,旅游产品简单化、程式化,客源老龄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虽然拍摄了《水上游击队》、《狼牙英雄》等一批反映保定抗战的新作品,组织排演了新剧目和文化节,但是对抗战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没有形成品牌,忽略了影视文化的传播功能,特别是影视音乐文化的传播。究其原因是思想认识不足,整改措施不到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完善对影视音乐文化的认识

    影视音乐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音乐文化创造。它包括影视音乐本体研究、文化和音乐的有机联系两个方面,具有群众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影视音乐文化开发,旨在把影视音乐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和阐释,探讨其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根植于闻名中外的保定抗战文化,对它的研究不能囿于影视艺术的本体层面,应运用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更多地关注时代文化、经济教育、社会民俗、民间音乐等领域。一方面从时代、社会、文化的宏观层面剖析燕赵文化环境对抗战文化的孕育,探究保定抗战文学的成因及对影视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影视音乐是人的一种文化选择、一种文化行为的认识,围绕作曲家、剧作家的创作活动,追溯保定抗战的历史轨迹。

    2 依托影视科技,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

背景音乐论文篇(6)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大力投入电视广告预算。中国产业信息网对2011-2015年国内外电视广告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中指出,中国电视观众人均观看电视的时长有所上升,整体在250分钟左右,不过观众的平均达到率出现了较大下滑,由2011年的69.5%下滑到2015年的62.3%,下降了7.2个百分点。忠诚观众的流失将会影响电视广告效果及收益,未来中国电视广告收入会出现下滑。2016年中国广告市场下降0.6%,但较2015年2.9%的降幅已有所收窄。观众接触到的广告越来越多,但是选择性跳过广告导致的观众流失率也会越来越高。如何让应接不暇的广告在众多观众心中发挥最大效果越发重要。

一、文献回顾

(一)背景音乐

国内外学者对背景音乐的分类标注各不相同。国外学者YalchandSpangenberg(1990)根据是否现场表演和歌词的有无等分为前景音乐(foregroundmusic)和背景音乐。ChebetandMorin(1995)等学者认为为渲染广告气氛而使用的没有歌词的音乐才算作背景音乐,而ParkandYoung(1986)等学者则认为和歌词的存在与否无关,只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而使用的音乐都可以认为是广告背景音乐。国内学者金立印(2005)提出背景音乐的三种分类标准:根据音乐创作的有无可分为“无创作(既有音乐的使用)”“部分创作(对现有音乐进行部分改变)”“完全新创的音乐(专门为特定广告而创作的全新的音乐)”三种;根据歌词的有无可分为“无歌词”“有歌词但歌词和产品信息无关”“有歌词并且歌词和产品信息有关”三类;根据音乐的使用范围还可分为“全部使用的音乐”和“部分使用的音乐”。本论文采用ParkandYoung对背景音乐概念的界定,只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而使用的音乐都可以认为是广告背景音乐。

(二)广告效果及背景音乐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广告效果是指通过广告媒体传播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受众对广告效果的最终反应,包括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广告的销售效果。从传播的角度分析广告效果,会发现广告的效果不是立即产生购买行为,而是通过内心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最终导致购买行为。Sullivan(1990)在研究广播广告中广告音乐与低介入产品的广告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时表明,成人当代音乐对广告态度、品牌态度和消费者购买意向产生最为有利的影响。国内学者宋晓兵、董大海(2006)在其论文中基于Lavidge和Steiner提出的阶梯步骤模型3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向维度),认为广告效果也应该相应地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销售效果。于君英(2007)关于音乐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得出音乐对广告及品牌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效果,即情绪效果、信息记忆效果和态度效果。黄晨雪、刘丽芳(2011)总结广告音乐的作用包括影响观众情绪和注意度、品牌标识作用、影响广告效果、影响品牌态度以及隐喻认知。郑晓红(2015)从品牌塑造、品牌传播两方面入手,对电视广告音乐对品牌的影响展开探究,为当前的广告音乐设计提供借鉴。

二、研究假设

本文旨在研究背景音乐对电视广告效果的影响,基于文献的认识和探讨,提出以下假设:

(一)背景音乐会提高广告的接受度

学者大都一致赞同电视广告中的音乐确实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邵青春(2009)在论述有关音乐对广告效果的影响途径时提出:音乐之所以能增强广告效果,是因为音乐通过对消费者的情绪反映和信息记忆两方面的途径来影响广告效果。吴文瀚(2008)在研究中也认为,广告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和生活方式会给消费者的搜集信息阶段以参考性软信息,这种信息如果被消费者所喜爱会增加对产品的注意度。背景音乐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感情,相对于画面来说更能激起情感的波动,情感的波动也就更能激起人们对广告的接受度。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假设背景音乐与广告的接受度有一定的影响,能提高广告的接受度。

(二)背景音乐会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

旋律简单、歌词朗朗上口的广告音乐,比起复杂的图片,更容易唤起受众的记忆。HahnandHwang(1999)从资源相配假设的观点入手,认为音乐速度与节奏同记忆间存在着倒U字型关系,即节奏和速度太快或太慢的音乐都不能最好地促进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记忆。杨国栋(2015)在研究音乐在电视广告中的作用时指出,音乐把特定的旋律、歌词与某产品或公司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听众对信息的记忆度。部分学者认为与不太熟悉的音乐相比,消费者比较熟悉的音乐对记忆和理解广告信息更为有效。提出假设二:背景音乐会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度。

(三)广告背景音乐会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背景音乐的使用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有着一定的联系。美国学者海克尔(1984)认为当消费者对广告音乐产生好感时,能把这种好感转移到广告或产品上,进而对广告商品产生购买欲望。金立印(2005)分析音乐对购买行为影响时,总结关于音乐和购物行为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广告音乐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实际购买情境中音乐的行为引发作用;第三,实际购买情境中音乐的信息提示作用,实际购买情境中传出来的音乐会让消费者联想到与该音乐相关的广告和品牌,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和购买。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假设,广告背景音乐也会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四)消费者更喜爱有背景音乐的广告

背景音乐作为一个欣赏的工具,如涓涓细流,在不经意间给观众以美妙享受,也透露出广告想要表达的想法。广告背景音乐可以影响消费者情绪,增加其对广告的接受度,即降低对广告的排斥。由此提出假设:消费者更喜爱有背景音乐的广告。

三、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主要为定量研究。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被访者的主要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3个问题。问卷的第二部分消费者收看电视广告及对广告背景音乐感知的行为基本特征调查,设计了9个小问。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实证广告效果调查,对步步高音乐手机、美好时光海苔两个含有背景音乐的广告做调查,设计了10题。(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发放电子问卷进行收集,调查时间为2017年8月。调查对象为微信好友、QQ好友。发放问卷共87份,收回80份,回收率为92%。(三)问卷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EXCELL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调研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受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受访者中,31%为男性,69%为女性。85%的受访者年龄在19~25岁之间,26~35岁的占5.6%。50%的受访者教育背景是大学本科,39%的受访者是硕士及以上的学历。

(二)相关假设分析

调查结果中显示,53.7%的受访者在节目中遇到广告时会选择不换台、但做别的事或离开,27.8%的选择立即换频道。对于有背景音乐的广告,66.7%的受访者选择不换台,看了试试。不难察觉,消费者对广告或多或少有着排斥的心理,而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缓解这一现象。假设一:41%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同意“会因为背景音乐而愉悦心情”,18.5%的表示非常同意,不太同意以及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占15%;“会因为背景音乐而不排斥并接受此广告”:43%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同意,18.5%表示非常同意,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占16%。显然发现,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使消费者减少对广告的排斥心理,提高广告的接受度。假设二:“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使我更容易记忆起该广告”,基本同意的受访者占48%,28%的受访者非常同意。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受访者仅占11%。该假设成立,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使消费者更容易产生对广告的记忆。假设三:“有背景音乐的广告会增加我对该产品的购买意愿”,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受访者占33.3%,35.2%的受访者表示不太确定,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共达31.5%。所以该假设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证实。假设四:“希望广告有背景音乐”,31.5%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同意,2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不太同意以及很不同意的受访者占20%,这个假设基本可以得到验证。更多的消费者还是青睐看有背景音乐的广告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了两个有背景音乐的典型广告进行实证分析。步步高音乐手机,其背景音乐是《我在那一角患过伤风》,全曲歌词是“darlingdarling”。以及美好时光海苔广告,其背景音乐是由《吉祥三宝》改编。在步步高音乐手机的案例中,72%的受访者表示听到《我在那一角患过伤风》广告音乐,会愉悦心情;63%的受访者表示听到该广告音乐,会促使其不排斥而接受步步高音乐手机广告;57%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喜欢《我在那一角患过伤风》的广告音乐,喜欢该广告。然而,在美好时光海苔广告中,33%的受访者表示《吉祥三宝》的音乐旋律会使其愉悦心情,而3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愉悦心情;30%的受访者表示听到该音乐会使其不排斥而接受广告,41%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因为听到《吉祥三宝》的旋律而接受广告;22%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喜欢《吉祥三宝》的广告音乐,喜欢该广告,而41%的受访者则表示不会这样。这样的实证结果与假设一分析得到的结果矛盾,综合得出结论,背景音乐会提高广告的接受度,但背景音乐的类型、消费者对背景音乐的个人喜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在步步高音乐手机的案例中,81%的受访者表示“darlingdarling”的背景音乐,会使其更容易回忆起该广告;在美好时光海苔广告中,56%的受访者表示《吉祥三宝》的旋律,会使其更容易回忆起广告。假设二得到验证。两则广告中,认为背景音乐对增加该产品购买意愿影响不大的受访者占多数,均超过40%。假设三无法得到证实。

背景音乐论文篇(7)

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音乐叙述性”,这种性质是自足的、内在的、结构性的。作为电视节目中的背景音乐,它具备一般音乐的共同特征,也会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本文试从背景音乐的特征、功能等方面,论述背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一、背景音乐的特征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两者缺一不可。背景音乐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节目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一期电视节目就是一个综合体,是时空艺术的视觉艺术。因此背景音乐不是一个独立体,它要以电视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为服务对象,有机地和电视画面解说词融合在一起,达到编导意图的整体艺术效果。

跟一般音乐相比,背景音乐具有结构上的不完整性,背景音乐受到了电视节目的制约,只能根据电视作品的需要来分段进行编配,间断出现,并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来展示。背景音乐在听觉上也有不完整的特性,听众在欣赏普通音乐时,会注意音乐的旋律和音响效果,但电视观众对背景音乐的存在一般视作当然,看完一期节目后,一般观众很难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音乐;人们欣赏普通音乐时获得的乐趣是来自音乐本身,而从电视片中主要得到的是电视画面与背景音乐结合所产生的效果。另外,在电视节目中,为了节目内容的需要,背景音乐往往要进行一些技术处理,比如渐起渐隐来烘托解说词,连接片子等,是“扭曲的”。在电视节目中背景音乐不是立体的,不具有丰富的层次,一般来说编导们借助的往往是你配器中所选用的乐器,也就是其音色特征和符合片子的音乐旋律特征,音乐本身的主题内容往往不被重视。

二、背景音乐的功能

从背景音乐的功能上来看,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电视画面用事物的外在形式来叙事,通过可视的直观的事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解说词会使节目的整个故事趋于完整,但解说词说得太满往往会影响节目的整体风格,背景音乐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2009年我在内蒙古电视台做了一期《爱心接力》讲述性的故事类节目。本片讲述的是一位单身母亲在一次意外车祸中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在全体医护人员还有女儿、母亲及网友、朋友们的关心照顾下,用勇气和毅力战胜死神的故事。其中一段是伤者的母亲在讲述抢救女儿的过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忍不住痛哭的画面,此时这位母亲的心里是非常复杂的,任何的语言解说词都无法描述她当时的心情,所以我选了一段配器中有大提琴音色的音乐,因为大提琴本身就具有哀婉的感彩,再加上旋律的舒缓多层次,更能丰富节目的内涵。

此外,电视节目的创作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就是作品是否创造了统一独特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应该是让观众能够在节目中充满想象,身临其境并让其产生共鸣的一种感受。意境的营造并不单是屏幕上展示了什么,而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形象思维,从而切身感受到屏幕上并没有直接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意境的营造就是如何做到情与景的相互交融渗透。适当合理的运用背景音乐,就能事半功倍地做到这一点,音乐能把人从图像化的视野中解脱出来,即便其成为了背景音乐,内涵存在着被简化的可能,但其固有的特征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每个时代的乐曲和歌曲都有其时代的内涵,其演奏技艺等都弥漫着时代的氛围。每部片子都有自己的风格,而音乐风格的差异会对节目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的画面如果使用不同风格的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论文联盟达效果。如《诺恩吉雅》、《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能渲染民族的或地域的氛围;我们欣赏舒伯特的《小夜曲》,会让我们变得安静,心情舒畅。这就是音乐的内在力量。音乐的这种功能使我们能够闻声见景,具有煽情和思辨的力度。电视节目中从听觉领域切入画面,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会强化环境与时代等气氛的渲染,达到深化视听的效果,增强画面视听感染力的目的。例如,在蒙古族地区,母羊生下了小羊后,不要自己的小羊了,也不给自己的小羊喂奶,这时蒙古族老阿妈就会唱一曲《劝奶歌》给母羊和小羊听,之后母羊就会神奇般地接受了自己的孩子,此时的这段音乐,就具有了地域文化的民族性和故事性。

背景音乐还具有调节电视节目节奏的功能,电视节目中节奏主要表现为,对时空处理的长短快慢张弛的变化形式。节奏的合理处理,要依据创造者情感的表达及观众的接受心态。如果我们把整个片子当作一部交

转贴于论文联盟

响乐,那么音乐就是其中的一个声部,在一部音乐作品论文联盟中,包括主旋律在内的任何一个声部都不会是从始自终都存在的,它要从作品的总体结构出发去设计,使每一个声部都成为整个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孤立存在物。从头到尾灌满音乐不仅不能发挥音乐强化感情的作用,反而会减弱片子的真实性。因为在某些纪实性的场景中,运用同期声的感染力会比音乐使观众感觉更加真实。因此“背景音乐”要用得简约凝练,比自始至终的音乐填充更具新鲜感。

背景音乐论文篇(8)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背景音乐论文篇(9)

一、研究背景

从2004年至2014年,发表于国内各类刊物的关于背景音乐走进高校图书馆的文章主要是背景音乐进入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大致为背景音乐的功能与作用和背景音乐的选择与使用两个部分。本文将结合前期研究从分析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绪入手,在结合背景音乐的新近研究成果的同时,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讨背景音乐走进高校的可行性。

二、背景音乐引入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途径无非是音乐欣赏类的公共选修课和自己根据个人喜好从同学、媒体等处获取的音乐。而这些音乐却无法给高校学生带来较为全面的艺术熏陶。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除课堂外地另一个集中学习和阅读的场所,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多媒体、影音资料、音响设备等)在不同厅、室,按不同的时段播放适宜的音乐,应该是一件令学生愉悦身心之事。但背景音乐要进入高校图书馆,与进入商场与超市有着较大差别,需要经过多方面、和长时间的考察、调研和尝试不可。其中大学生的阅读心理、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播放的技术要求等因素均不能忽视。

(一)再议背景音乐

对于很多人来说, 背景音乐已融入当代社会环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它的规律, 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 就谈不上科学而有效地使用背景音乐了。背景音乐是通过对人的听觉产生了相应的刺激, 部分地转移了人们对当前活动的注意。适宜的背景音乐, 应当是一种以改善人们听觉环境,同时不干扰人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 又不以满足人们听觉审美需要为核心目的的音乐。对于阅读这种需要集中注意的工作,背景音乐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它的作用应该是读者愿意被背景音乐分配部分的注意以缓解期间的枯燥、疲乏。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阅读,背景音乐的速度和音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原因如下:其一,从人的生理的角度看,音乐中的行板到中板(约72/分――96/分)与人的正常脉动节律吻合,因此,一般情况下听中速的音乐,人的血压、呼吸都处于平稳状态,心平气和。而听慢速度的音乐,人的生理节奏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听快速的音乐则能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进入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情绪高涨。其二,音量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幅度及其对人耳鼓膜的作用。若音波振幅过小,不足以引起耳鼓膜振动,人就感觉不到音响;而若音波振幅过大,以至耳鼓膜无法承受,人会明显感觉不适、听觉会受损。在音乐作品中,音量的大小常常与情绪情感表现有关,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能影响人对音量的使用,所以反过来,音乐力度的变化也能引起人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反应,引起情绪情感的变化。弱的音量既可以传达特别宁静的心境,也可以反映一种深藏心底的强烈情感,还可以表现神秘、孤寂等。总而言之,背景音乐的音量和速度一定要具有“阈限性”,它要让读者在专注于阅读时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又要在注意被分走的短暂时间内,感受到背景音乐的存在从而给他们带来的愉悦身心的感觉。

(二)阅读心理简析

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伴随着文字符号的产生而出现。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其动因,即为一定的动机所驱使;而在该过程中,又总会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阅读动机属于心理性动机,有研究曾将阅读的原始动机归纳为“为了广益知识和启迪智力”、“为了完成学业和应对考试”、“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了休闲娱乐和消遣时光”四大类型,并分别以“求”、“急”、“专”、“随”四字来概括其阅读心态的特点。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是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和心理状态和行动的倾向性。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动机所获满足的程度和文献内容对自己的心灵的冲击,常常会产生喜爱、厌烦、浮躁、执着、快乐、忧愁等强弱不同的情绪。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审视,前者是阅读心理产生的本因,后者是产生阅读情绪的诱因。因此,阅读与情绪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也才会有阅读中的“浅尝辄止”与“手不释卷”的明显差异,其原因之一便是未能及时地调适自己的阅读情绪。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阅读动机比较明确,主要分为学习型、应试性和娱乐型三类,而对应的阅读情绪也就分别为专、急、随。其中学习型的阅读由于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所以背景音乐应以中速、轻柔为主;而娱乐型则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对于注意的分配也没有要求,背景音乐自然可以富于变化,以愉悦身心为主;应试型的阅读当然也应考虑其阅读情绪,分而对之。

三、结语

在高校图书馆使用背景音乐毕竟是一件新兴事物,需要经常长期的探讨和实践,才能在已有研究成果上推出使适宜的背景音乐,以供参考。据笔者近两年的调研结果,目前四川省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图书馆使用背景音乐,而国内使用背景音乐的高校图书馆也为数不多。但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背景音乐的推广其优势已经逐渐引起了高校的注意并在初步探索中。把高雅音乐当成背景音乐在适当的时段和厅、室播放,是对寻找普及高雅音乐有效途径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对高校普及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的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肖爱艳.“背景音乐”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6-77

背景音乐论文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ckground music of TV programs, the influence of the audience that accept for the program itself and add more meaning,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music in the television life service programs dissemination in the role.

Key words: background music music function audienc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是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音乐叙述性”,这种性质是自足的、内在的、结构性的。电视音乐是“电视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具有独立表现力的电视艺术形式,在“声”、“画”相结合的电视节目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

语言、音乐、音响效果是电视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元素,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本文所论述的背景音乐属于音乐范畴,它主要是作为背景来烘托画面的内容,不仅要配合画面,也要配合其它重要的音响。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本文着重以内蒙古电视台《生活早知道》栏目为例进行分析。《生活早知道》栏目是一档全天由五个三分钟制作量组成的栏目,其定位于即时播报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信息类节目,不同时段播报的主题内容即协调统一又相对独立,公共信息滚动交叉播出。从早七点到晚十九点,穿插于生活频道各个节目之间,打造各时段生活服务新闻即时播报的概念。背景音乐作为电视声音中最重要的视听元素之一,当它融入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思之后, 它就变成了电视艺术和谐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中的一部分。

一、背景音乐可以深化主题。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两者缺一不可。背景音乐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节目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因此背景音乐不是一个独立体,要以电视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为服务对象,有机地和电视画面解说词融合在一起,背景音乐也有着自己特定的涵义和主题, 有表现慷慨激昂的, 也有表现悲壮雄浑的,用哪种类型的背景音乐, 都要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题相吻合。

恰当的背景音乐极富表现力, 能够突出主题, 给人带来心灵的共鸣,比如我曾经做过一期梦幻歌舞秀《圣诞之魂》的节目,节目为观众介绍了在内蒙古乌兰恰特保利剧院即将上演美国大型圣诞音乐剧《圣诞之魂》,带朋友们提前过圣诞的一个娱乐资讯。《圣诞之魂》是一部绚烂迷人的充满节日欢乐的圣诞演出。为了突出这期节目的主题,我们所选用的背景音乐有白色圣诞节、冬季仙境、祝你有个快乐的小小圣诞、铃儿响叮当,都是经典圣诞歌曲,这样会让观众更容易进入那个用纯粹的、魔幻的、神奇的歌舞演出提前点亮青城的圣诞之夜!

二、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情绪,加强与受众的情感沟通。

在背景音乐的功能上来看,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电视画面用事物的外在形式来叙事,通过可视的直观的事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解说词会使节目的整个故事趋于完整,但解说词说的太满往往会影响节目整体风格,背景音乐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背景音乐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 使其产生共鸣, 从而造成观众与电视节目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运用得当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观众的感官, 诱发观众的想象, 达到意境延伸、回味无穷的作用。

电视工作者对音乐的理解是否合理, 理解的音乐表述是否流畅, 表述的视觉语言是否到位就决定着生活服务节目视觉信息质量的成与败。比如,我曾经做过的一期生活服务类节目《网上叫早》,现代人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早上,明明醒来了,就是不愿意起来,就喜欢在床上多趟一会儿,通常被叫做赖床。赖床对人身体构成的潜在危害是不浅的。在网上有个非常热的小组,据说人气已经达到了200多万人,只要您加入这个小组,了申请,叫醒起床的服务信息,就会有很多网友在你需要的时间内,打电话叫你起床。真是帮了不少懒人的忙。那么这一段的开头背景音乐是一段公鸡叫,这样的听觉冲击会一下把观众吸引住,然后是公鸡版的一首节奏比较快的歌曲,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与观众的感情互融。

三、背景音乐可以提升节目整体艺术性。

电视节目的创作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就是作品是否创造了统一独特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应该是让观众能够在节目中充满想象,并让其产生共鸣的一种感受。

背景音乐还具有调节电视节目节奏的功能,电视节目中节奏主要表现为,对时空处理的长短快慢张弛的变化形式。节奏的合理处理,要依据创造者情感的表达,及观众的接受心态。比如我做过的一期《母爱创造奇迹》的节目,节目讲述了一位曾经三次被医院下发病危通知书,并被多家医院的医生定论为一辈子都不会走路的脑瘫女孩,但是在妈妈焦凤茹的努力下,每天坚持为女儿按摩脚腕、膝盖、大腿根部等。女孩紧紧闭锁的大腿根部,硬是被母亲按摩的能够容纳一个拳头,痉挛的腿部慢慢舒展开,僵硬的脚腕能够弯曲了,长期下来,她的心脏出现不适。即便这样,在焦凤茹的接送下,女儿上了6年的学。如今,女孩已经二十三岁了,不仅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还将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期节目的背景音乐分了几个部分,但整体风格是统一的,节目一开始,要突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孩子按摩,我选择了一段大提琴音乐,旋律舒缓,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的坚持着。当孩子能自己站立,奇迹出现的时候。是一段钢琴曲,既有大家的欣喜在里面,又有着母亲在背后艰辛付出的影子,而在步入婚礼殿堂时,一曲经典老歌《甜蜜蜜》会让观众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含义。

音乐在抒发人类感情方面所发挥的威力,是任何最好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音乐赋予了画面以灵魂和生命。这并非夸大其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就是他的灵魂,而节奏和韵律所象征着的不就恰恰是生命的运动吗?音乐情绪的烘托渲染不仅会使画面形象更加突出和丰满。同时音乐还具有影响画面情绪基调的作用,能够使人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可见音乐之于画面情绪的强化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它对电视节目创作来说是最有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2、杨秉林主编《电视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

3、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 银行保险业务论文 下一篇: 预防职务犯罪自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