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规范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3 01:02:52

财务规范化论文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

2热点难点问题排查到位

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要及时深入各村组,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财务问题。对易出问题的环节深入排查和梳理,对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线索及时核实清查汇总,书写清查报告,上交镇纪委,为领导规划性工作的实现提供业务数据,当好领导的好助手。并妥善处理好清查结果反馈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导好各村组干部做好财务移交、接交、监交工作,督促财务原始资料的立卷归档及集体财务经济的连贯性和真实性。

3推进财务电算化进程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电算化将成为主导趋势,成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我镇自2009年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不断加强财务电算化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培训财务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电算化技能,探索实践财务电算化管理的新路子、新途径,扎实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进程。同时,加强检查力度,狠抓实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此外,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利用财务软件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以电算化来推动农村财务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4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

针对过去村组财务管理混乱,个别村组领导成员有挥霍浪费集体财产的行为,我镇严格执行审计监督职能,开展了农村财务常规审计、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等审计工作。每项审计工作完成后,对每个被审计单位都出具了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要求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切实发挥好审计监督职能作用。从近三年来全镇的审计结果表明,全镇违纪单位为“零”,未发现贪腐案件,说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在我镇财务规范化管理中取得实质性成效。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2)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认真搞好村级财务的管理,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之所以如此重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因为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已显得相对滞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迫切需要进行规范。如何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以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这里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考核,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一是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做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保持财会队伍稳定。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村的财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从而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农民也不必为财务问题而上访,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干群关系将更加密切,为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此,各级乡镇领导都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农村财务规范化就是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这样可使村级收入管理得到加强,有效遏制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村级各项支出均在村财乡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和透明,不仅避免了资金使用的盲目性,还可有效地杜绝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化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保证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3)

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新疆巴州乡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实施。为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旧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对全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摸底,并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77个乡镇384个行政村的563名村级会计人员进行了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集中培训。通过培训、考试,提高了乡村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对经考试合格的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443名村级财务人员颁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保障了全州农村财务核算的顺利开展。

一、新旧《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衔接顺利,过渡平稳

2008年8月,巴州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库尔勒、尉犁、和静、和硕、博湖等县的7个乡镇进行了调研,从2005年起,这7个乡镇所属村级财务已经100%委托乡农经部门进行核算;县财政、乡财局和农经局的同志提供的材料表明:全县其他各村集体经济财务也已经在不同年份全部由乡农经站统一、核算。

乡农经站财务岗位基本设置总会计1名、会计1名、电算化维护人员1名(采取电算化核算的乡镇);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到位,移交手续清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上岗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以前年度提高,会计账户设置合理,科目使用规范,制定和建立了财务制度,能够满足村级财务核算的管理需要。各村彻底杜绝了包包账、箱箱账、白条入账的现象。各村村民按照本村的人口、经济业务规模大小,推举5-7名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里的一切支出必须通过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各乡农经站对被的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支能够及时张榜公布,被访的村民都能对村里的支出说上一二,对村里的民主理财、支出和村务公开比较满意。

各县、乡、村正在依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农经发〔2008〕4号)文件精神,积极规范乡级农经部门记账业务。

在调研中发现,各核算单位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统一使用由青岛太阳软件公司开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版本的电算化软件,该电算化软件基本能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核算的需要,也能核算国家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核算的需要。该核算软件操作简单,便于学习掌握,全州村级核算统一配备同一套软件便于软件供应商统一培训和售后服务,缺点是无法用一套软件同时核算乡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

电算化软件的配备、普及使用程度各县也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各县、乡农经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县、乡财政的状况不同。在调研时发现,和静县、尉犁县的乡镇农经部门会计人员仍在通过手工记账、算账。

为了全面了解全州农村财会人员的情况,我州向各县发放调查表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全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机构目前在岗会计人员249名,持证人员200人,占80.32%,无证人员49名,占19.68%;无证人员主要为村级出纳、报账员。无证人员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荒漠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村,无证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基本不懂汉语言,个别村仍存在着一任村委会班子一任财务人员的现象,更换、变动会计人员比较频繁;无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知识主要靠乡农经部门的财务人员临时现教、现学、现用,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学历的会计人员没人愿去这种状况的村里工作。

二、当前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级账务核算内容不全面

村级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村级经济活动的全部经济内容,包括村集体收入、“一事一议资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

通过调查,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除个别年度划归村级核算、支付外,目前统一由乡财政所负责核算、支付。这种人为分割的核算体制,一是无法满足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审计要求;二是无法体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村级的关怀力度。

(二)继续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力度,加大在职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调研中,广大会计人员普遍诉求自己会计专业知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知识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农村难以配备微机专业维护人员、电算化软件维护人员。会计人员只有边干边学,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微机知识、微机维护、电算化软件维护知识严重缺乏,既渴求扩大知识面,更要求解决现实会计工作当中因知识不足而存在的许多棘手的难题。

对农村会计的业务培训,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和农业农经部门主要应侧重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规范、财务制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主。

(三)加强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核算的信息质量。通过调查,大多数核算机构基础工作良好,但个别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亟需改进。

巴州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农牧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村级出纳人员、报账人员长期仍将以当地少数民族人员为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务人员,汉语言文字、语言表述、沟通能力较差,会计业务知识相对不高,在账簿启用、文字书写、科目应用、经济业务活动的账务处理、职业判断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被调查的乡镇,村级财务大都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其中4个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乡镇,财务制度制定得相对完备;个别乡镇仍存在财务制度简单罗列几个岗位责任制了事,存在支出报销单据粘贴不平整,没有经办人签字,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签字,单据分项支出内容、单据份数都没有填写;账簿使用存在随意性,总账使用活页账本,没有启用单位名称,没加盖启用章;财务主管、会计都没有签字、盖章,普遍没有缴纳印花税;会计科目名称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性。比如制度规定科目为“应付福利费”,实际被改为“福利费”,“银行存款”被改为“银行”或“银行存”等;账户余额存在跨年度不结转,账户没有月结、季结、年结;发生记录书写错误,没按纠错规定采用“红线法”划一道红线更正,而是直接用“蓝笔”划二道线;凭证装订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个别村存在将“一事一议资金”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违反了《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调查组当场提出了批评,要求立即更正,并要求县级财政事后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紧制定和出台《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确保农村经济核算安全、完整

2006年,农业部发文提出将制定《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要求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据此建立和规范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但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仍未正式出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建立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其他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和经验探索建立。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显而易见。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促进村级记账健康发展

(一)立足当前,规范农村村集体经济会计核算队伍

当前,农村乡镇正在积极推行“村财乡管村用”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农经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财政所根据改革进度,目前是集中核算乡镇级财务收支。根据实际,建议现阶段我州应采取乡财政所和乡农经站并存,共同完成乡、村财务核算的方式,随着乡镇管理体制的推进,适时提出将农经站划并到财政所集中核算,这样既可减少人员,又可统一管理村级核算。

自从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乡农税所(财政所)工作人员从过去的收农牧业税,转为为农村服务、核算转变;这些同志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少数民族人员比例大,收税是专家、是内行,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是新手,需要重新学习。

农经部门长期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和核算,有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财会队伍,一些农经站从1993年就开始为村级财务记账;在调研中,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较高、制度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规范。

建议“村财乡管”目前仍由农经部门管理、记账;财政部门待条件成熟时将核算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拨付给行政村,由农经部门统一核算。

鉴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一步改革将到乡一级,财政所同志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建议财政所和农经站两个部门仍保持现状,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划并事宜。

(二)积极从法律方面探索乡级财政、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权限

乡财政所、农经站目前是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村财账务工作的,是遵从改革阶段的行政规定。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法制化建设正在步入正轨,村级账务机构也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审批和管理。只有通过规范的“记账”许可的申请和批准,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章第十五条之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之规定,通过修订《农业法》、《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的相应条款授予乡级核算机构法定记账权限,村级账务的核算才能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体现村民权益,保障机构合法运行。

2009年7月6日,在笔者修改此文时,获知新疆首届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班在博湖县本布图镇开班,该培训班包括汉、维、蒙、回等民族的114名学员参加培训,参加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员,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村民理财小组人员。新疆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吴解铭亲自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货币资金管理、家电下乡、会计委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农村综合改革、三项资金管理等涉农政策、业务。

期望国家能够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中国农村的每一个村落,惠及各族农民兄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S].1993.

[3]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S].

[4]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S].2005.

[5]农业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S].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4)

加强财务正规化建设,是当前军队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军队正规化建设对财务工作的客观要求。自军队财务实行正规化管理以来,各级部队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正规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务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财务正规化管理必须积极借鉴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及时总结、交流反馈财务管理的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将财务正规化推向深入,以适应部队的发展要求,切实保障好官兵生活需要。

一、新形势下军队财务正规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基础工作包括财务人员队伍、制度法规建设、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一是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各级财务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难抽出时间抓管理、抓指导。人员更换也较频繁,业务能力差。在财务管理中,越是基层部队,涉及的业务越多;经费开支的项目越细,遇到的问题也越多,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高,管理力度弱。二是制度法规不够完善,满足不了正规化管理的需要。财务法规制度的修订不及时,不能适应新事物、新情况的需要,存在钻法规漏洞或互相扯皮的现象。部分财务制度已经老化,需要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三是管理标准不高,掌握情况不够准确。财务保障任务多,经费科目多、标准多,关系复杂,如果管理的力度不够或者管理的质量不高,就容易出现差错。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单位对本级的数据掌握得还不够准确,人员实力不准、不细,发放、报销经费的错误率比较高。对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还不深入,切实可行的措施还不多。

(二)各职能部门关系协调不顺

军队财务费用项目多、涉及经费标准多,直接影响到个人福利待遇和经济利益,需要同各职能部门协调关系,这有时会给正规化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一是部门关系不顺,经费供应与管理相互协调不畅。特别是在供应手续涉及两个部门以上的岗位性、福利性、专业性补助经费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业务部门对其审批时间、范围和执行标准以及管理规定理解上的差异,往往造成经费或大或小、供应实力或多或少等现象,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二是供应与管理脱节问题严重。大多数伸缩性经费的管理,按现行管理规定由部门之间相互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各业务部门只批不审,标准就高不就低,享受待遇条件把关不严,财务部门只供不管、只发钱不管事等现象较为突出。

(三)财务人员数量补充受限

一方面,财务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突显。财务干部来源主要依靠军内财经院校补充,而军内财经院校每年给部队输送的财务专业毕业学员通常不足流出量的20%,且分配的毕业生多流向城市机关,部队基层有的单位几年也分不到一个毕业生,财务干部缺乏正常生长机制,补充无来源,进与出、走与留脱节。另一方面,基层财务干部由非财务专业改任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军队财经院校毕业学员不能满足部队需要,师、团单位相当部分财务人员是由非财务专业人员改任的。由军事、政工或其他专业改任财务干部,产生的副作用较大,首先是认为搞财务不如搞军政,财务岗位个人发展受限;其次是不懂专业难以胜任工作需要,不会记账、算账,直接影响部队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四)监督考评力度不够

在现行军队财务经费标准中,具有“弹性”性质的经费达200多项,保障性质各不相同,涉及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在管控环节上又涉及到司、政、后、装各个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权力交错、利益牵制,在审定人员实力、享受级别及提供保障依据方面,财务部门按这些部门提供的依据执行发放或实报实销等,缺乏应有的监控措施和明确的监控标准和依据,造成上述部门的权力失去应有的监督,直接影响到部队财务正规化管理水平。

二、新时期正规化管理对财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主席指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路子。”针对经费供应紧与管理工作松并存的现象,新时期正规化管理对财务工作提出了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行科学理财,解决损失浪费、重复建设的问题,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精细管理

总体上说,部队财务管理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正规化的要求。但是,要把财务正规化向前推进到新的程度,还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要细化经费管理。不能沿袭粗放式管理模式,应当针对每一项经费特点细化管理。要加强对各项经费标准的调研论证,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享受人员、享受条件、开支范围、发放标准、发放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二是要细化管理环节。如针对会议费、差旅费等难管易超经费,在借款、报销等环节制定出规范的程序,严格审核报销关,做到手续齐全、内容清楚,切实达到细化经费管理的目的。

(二)强化定量管理

定量化管理是从数量上进行考察。实行财务正规化,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态度办事,以数据为依据,以定量分析为方法。要尽量不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以前,要充分进行分析论证,对项目经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算准各个保障任务的经费开支需求,提高预算的准确度,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在答复和解决部队提出的经费问题时,不能凭感情用事,要对部队经费需求认真分析,将经费优先基层部队使用,保证部队需要。在财务正规化考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坚持动态管理

财务管理活动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始终运动发展着的。如夜餐费、岗位津贴的享受人数已核定准确,照此发放就是规范的。但由于工作调整,原来的人数、人员发生了变化,再照此发放就是不规范的。因此不能静态地看问题,而是要动态地看问题并处理问题。一是及时掌握信息。要了解基层经费开支情况,就必须下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增强财务管理的主动性。二是加强监督控制。由规范到不规范,再由不规范重新回到规范,这是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控制实现由不规范到规范。要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明确控制内容,突出控制重点。

(四)实行科学管理

科学理财,是军队财务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财务正规化的最终目标。实行科学管理,就是在财务管理中采用科学方法,如统计方法、管理方法、计算机编程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博弈论方法、模糊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现代生产、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适用于军队财务管理活动,只有充分发挥科学管理方法的效能,才能促使财务正规化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新形势下财务正规化管理应抓住的重点

(一)因地制宜,制定本级落实方案

各级财务部门应在落实总部出台的财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级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方案和经费管理规定,在难管易超经费控制上制定具体有效的办法;上级财务机关应加强对财务正规化的宏观管理,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会审,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正规化建设成果进行考评,推广好的做法,鞭策落后单位,促进财务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基层单位财务部门要认真编制年度预算,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加强具体经费项目开支的应用对策研究,主要分析日常工作中哪些经费容易超支,哪些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还存在漏洞,及时对各种问题提出具体建议等,认真落实,真正把财务正规化落到实处。

(二)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军队财务建设也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军队财务部门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搞好经费支出的调查研究,发现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寻找解决经费超支问题的方法。加强财务理论研究对财务工作的指导作用,针对财务正规化管理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深入开展对策研究,如财务正规化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和人员生活待遇等特殊问题,组织人力开展研究,为总部修订经费标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各级财务部门要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撰写学术文章,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形成文字,共同交流提高,为财务正规化建设出谋献策。

(三)加强培训,增强管理主动性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下大力气提高财务骨干的管理素质,夯实管理基础,提高财务正规化管理水平。一是对财务人员严格要求。财务正规化涉及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要求财务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履行职责,切实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二是落实定期培训制度。随着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正规化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开拓新的管理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部队要依托军队院校和培训基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三是切实搞好传帮带。由于种种原因,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财务助理员被更换,出现了人员成份新、工作断档的现象。针对这一客观现实,着力对新上岗人员在思想上、作风上、工作方法上进行帮带指导,使其能够尽快地胜任本职工作,防止“人员换了、程序变了”的现象发生。四是狠抓岗位大练兵。年末上级举办的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为财务人员培养训练提供了契机。要按照人员岗位能力新标准,认真开展达标训练,本着缺什么、练什么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类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增强管好用好经费的主动性,为全面提高财务正规化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改进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财务部门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健全人员实力档案,增强决算审核、经费保障综合分析功能,逐步建成系统功能齐全、信息资源共享、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工作平台。一是重点构建可视化财务信息平台,财务部门将财务信息在网上进行,各级人员可根据授权,随时在网上查询财务信息或打印财务资料,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二是提高网络运用水平,依托军队网络和财务数据中心,逐步实现机关到基层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广泛开展在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完善财务网络检查考评办法,细化检查考评标准,增强检查考评的针对性、有效性。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5)

一、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基础概念

规范以从事与评价某项活动的方式及标准为基本内涵,并延伸为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通俗地讲规范即组织明文规定的标准,又或者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做法,在归纳、总结、修订和完善此类标准或者做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被人们所公认并自觉执行的标准,此过程便是规范化的规程。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实则就是科学系统地归纳与总结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复杂而系统,甚至囊括了管理会计教科书的规范化、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以及管理会计实务工作的规范化等内容。

二、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必要性

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始终不够规范,管理会计的内容模棱两可,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在内容上出现了大量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加之,管理会计在现阶段出现了范围扩大、内容增加的问题,管理会计规范化显得迫切而必要。但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落后的情况下,很难真正、全面地规范管理会计,从近几十年来的会计理论研究著作来看,多数理论研究集中于财务会计方面,比较之下,国内会计界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缺乏相对的热情,国内缺少一个专门负责管理会计方面工作的权威机构,同时,管理会计不规范的现状成为制约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一大因素。管理会计人才紧缺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对企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可行性

根据西方管理会计规范化的先进经验,应成立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并使之专门负责管理会计相关的研究,还要对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工作加以组织和规范,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为例,其分别成立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特许管理会计协会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从这一角度讲,我国应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的负责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权威机构,并使管理会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到企业乃至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也因为凸显出管理会计规范化的迫切和重要。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管理会计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显著的关注和重视。自2008年经由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在2009年7月1日后便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实行,非上市中型企业则给予鼓励加以执行。此后,管理会计师组织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又于2009年9月在上海举办了全球年会,此次年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其不仅彰显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日益突出的地位,更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新阶段的一种标志。而且,当前国内诸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银行、海尔等诸多知名企业内部财务高管都开始努力考取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在管理会计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管理会计的不规范现象势必造成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滞后,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

四、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规范化包含了两大内容,即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和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的规范化,具体表现在:

1.管理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

从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框架的内容看,明确管理会计的属性,即管理会计实则是企业会计的一大分支,其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其过程是凭借特定方法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从而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实践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资源分配以及责任考核等各个职能;明确管理会计的目标,即管理会计活动所必须实现的目标,一则以提升企业效益并将信息提供给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目标,二则积极参与到企业决策并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为目标;明确管理会计的职能,其包括计划、控制、考核、有效的分配资源以及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根据现金流动论、价值量差论、资金总运动论等不同观点,管理会计对象各有不同。

2.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的规范化

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与交叉,但管理会计是以属于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无论在本质属性还是研究对象上都不同于会计。财务管理是与会计处于同一层次。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问题,应当采取不同的办法,本文认为应当对二者进行协调,使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着明显的工作侧重点。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二项内容。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参与决策,工作更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财务管理最主要的是负责资本运营,保证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财务管理是从如何获取低成本的资金,如何有效的运用资金的角度来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管理会计不仅是要考虑如何有效的运用资金,将有限的资金高效的物化,更要考虑物化的资金如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高效的进行配置。管理会计不仅包括对物的管理,对象还包括人力资源,它通过责任会计,通过业绩评价等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实现人财物的高效配置,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在最后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明确界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这两门学科的界限对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两门学科是不可能泾渭分明的,而且如果死搬硬套,将企业的筹、投资等理财活与生产经营活动割裂开来,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不能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6)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财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手段乃至整体研究视野不断扩展,各种新学术观点轮番登上理论舞台,为财务学提供了一幅幅精彩多姿的理论画卷。近年来,关于财务文化与财务管理关联的研究逐渐增多,财务文化理论似乎正在酝酿形成之中。对此有理由作一审慎追问:财务文化理论有研究价值吗?财务学者需要为财务文化理论的到来和加入财务学做好准备吗?

一、财务学研究视野的扩展

财务学者最初是从比较容易观测感知的财务活动来探讨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规律与奥秘。财务学者一直把资本(包括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等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生产要素视为财务主体财富生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财务学者进一步发现,一些不易被观测感知的非物质因素也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技术、知识、信息、法律、制度等。而且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测感知的纯粹主观精神因素也对财务活动从而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生成具有明显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主观精神因素由此也渐次进入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阈。财务学者还发现,乐观、充满希望的企业比悲观、失望的企业有更好的财务前景。诚信和信任也成为财务学者研究的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财务学者发现,诚信和信任有助于财富生成。因为诚信和互信精神可以显著降低财务主体的交易与管理成本,扩大交易与相互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促进财富增长。耐心也是财务学者观测到的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增长具有明显影响的心理因素,这在股票市场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系统地论述了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财务文化概念。然而,财务文化理论并没有得到财务学者们的积极回应与认同。现在一些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的财务学者无法在自身的经验实证理论框架内接纳财务文化这种主观理论元素。所以财务文化理论提出以后很久,仍然迟迟没有进入广大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野。

习惯于实证研究的财务学者虽然不屑于在自身的语境与理论逻辑中讨论财务文化,因为把财务文化这个无法通过经验把握的研究对象纳入财务学研究分析体系不符合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但是,财务学者又无法回避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会影响该国家、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所以,一些受实证研究理论教条禁锢较轻的财务学者,把财务文化作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他们沿袭了制度学派的基本理论立场,把财务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单位财务活动和管理的重要背景条件。他们认为,不仅明确的财务制度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而且看不见的习俗、价值观念、伦理精神、财务行为习惯等财务文化因素同样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财务文化表明财务行为人群体的主观文化精神禀赋是一个国家和单位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存在差异性,会显著影响其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路径与绩效,这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令人欣慰的是,财务文化概念提出以后,开始有更多财务学者关注和研究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文化难以融入财务学的原因

国家和单位的经济发展尽管难以排除财务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主流财务学理论框架内财务文化精神又始终被隐匿遮蔽,其主要原因有:西方财务学深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财务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新古典经济学思潮的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又受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他们主要关注土地、气候、矿藏、机器等物质要素和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几乎完全忽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财务学者普遍把具有丰富精神个性的财务行为人视为与物质资本一样的无差异的资源,财务文化的重要性在主流财务学者的理论视阈里几乎完全消失了。财务学将人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拟物化”处理是对财务运行过程作机械物理运动理解的需要。特别是流行的实证分析财务学,他们追求一种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但是,这种所谓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却无法用来分析和把握人的主观财务活动和管理,更无法用它来分析财务文化对财务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他们只有将人们的财务活动及管理“去文化化”,财务学作为“一门科学”才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却造成理论失真,从此人的财务文化因素对财务过程的密切关联、作用与影响,被排除到了财务学研究的理论视阈之外。其实经济学巨匠斯密、马克思、马歇尔都没有回避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从来不认为人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人”。脱离文化因素对经济学和财务学进行研究肯定是有重大缺陷的。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财务学又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经验数据计量检验成为财务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手段,也成为财务学者选择研究变量的基本准则。那些不具备客观经验表象的文化因素,受到财务学者的冷遇和排斥。财务行为人丰富的文化特质在主流财务学者分析视阈里基本上是缺失的。财务趋利性成为财务学中涉及的财务行为人唯一的人格理性特征。主流财务学对财务行为主体财务文化特质的舍弃,究竟是否科学合理?这是财务学者必须厘清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西方主流财务学忽视财务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同属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性。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价值取向是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因此,历史文化背景的同质性使得财务文化因素退隐为其他各种显性因素之后的隐性因素。但是,当西方财务学者的分析视野跟随着西方国家资本外拓延伸到西方之外的其他国家,并试图解释财务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其他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考虑这些国家的传统财务文化背景条件,仅仅用西方财务理论范式,无法对这些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出合理解释与准确预测。例如,以个人功利、完全理性为基本理论假定的西方财务学,就难以解释中国人在世俗财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为先”的财务行为。也无法理解中国民间社会所崇尚的“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好汉财务行为。所以,如果基本文化背景和财务行为价值取向出现显著区别,财务文化就成为财务行为解释的强关联变量。也正是在对不同财务文化背景国家的财务行为研究的过程中,财务学者们看到了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意义上的财务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发展所取得的所有财务文明成果。这些财务文明成果包括三种不同文化形态:第一种是有形的财务文化,如有形财务资本等实物形态文化;第二种是无形的主观财务文化,如财务信仰、财务道德理念;第三种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财务文化,如财务知识、财务技术、财务信息、财务法律和制度等。在本文的理论思维中,财务文化既不是指第一种有形的文化,也不是指第三种类型财务文化,而是指第二种财务文化。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是由这个国家、单位的人群共同分享和信奉的一种财务文化精神。这种财务文化精神是人们在长期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财务信念、财务准则、财务偏好、财务行为范式和财务思维习惯,并且经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地继承下来。

作为主观精神的财务文化是如何对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呢?人是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选择和财务运行过程是由人完成的。财务文化通过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财务行为选择从而影响财务活动及管理的发展与运行。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7)

军事财务实现电算化提高了军事财务工作效率,减轻了军事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对军事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为上级和单位领导分析、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单位管理控制。尽管成绩很大,但我军财务电算化水平还不高,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军事财务基础理论环境优化

财务基础理论是支持财务理论大厦的根基、支撑点。财务基础理论是通用于各种财务活动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是与财务应用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作为指导性的理论,财务基础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适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具体内容包括财务假设、财务要素、财务概念、财务原理、财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财务基础理论用于规范财务应用理论,进而指导财务实践活动。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财务假设、财务要素、财务原则等理论提出了挑战。网络经济对财务主体、持续经营、财务分期、货币计量等财务假设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就拿货币计量假设而言,网络经济对货币计量的要求相对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要求更高了,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计量,使货币出现无纸化趋势,军队不可能与社会隔离,因此,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另外,传统财务在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核算方面明显滞后,现行无形资产计量范围过于狭窄,军队在这方面则更加滞后,无形资产计量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待加强。网络经济的发展导致财务的原则重新分化与组合,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将会对不断涌现的新的财务事项束手无策;谨慎原则在财务理论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受到了冲击;对相关性原则必须重新认识等等。这些也都将对军事财务理论产生影响。

二、军事财务法规体系优化

早在1996年,财政部就颁发了财务电算化的相关规范(简称《规范》),指导和规范各单位财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要求开展财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包括财务电算化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军队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出与《规范》相配套的制度,以规范全军财务电算化工作,但很多部队沿用的是原来手工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电算化的实现同手工财务在记帐处理、报表计算、内部稽核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许多部队认为手工财务的管理制度已经很细致,足够涵盖电算化了。这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看待财务电算化所导致的问题。军队相关部门应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手工财务同财务电算化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到现有军事财务制度的不足,改进军事财务制度。并且军事财务制度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对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做出相应的规定。

三、军事财务人员环境优化

军事财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涉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一大批具有这些知识的高素质财务人员,而我军现有的财务人员大多是司务长出身,学历偏低,虽然具有一定的财务和经济管理知识,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尽管如此,但军事财务人员都还年富力强,可以继续学习,补充电算化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广大军事财务人员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发挥优势,加强学习,以便能够紧跟军事财务电算化的发展,适应财务工作。在充分重视、不断努力地提高素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这种“提高素质”需要有一个过程。任何期望一蹴而就(如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既不能等待,也不能冒进,要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落到实处。

军事财务人员电算化的水平如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财务电算化资格的确认和财务从业资格的管理,有利于督促军事财务人员加强对军事财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军事财务电算化水平。全军应建立以军事财务个人和单位为基础的档案信息,确保全军财务工作管理原则与方法执行的统一、规范,进而达到对军事财务人员的有效管理。建立军事财务人员档案库和网站,方便地为军队提供军事财务从业资格的真伪签别与查询服务。通过军事财务人员从业资格档案库的建立,进而组建军事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共享,达到科学管理,全面提升我军财务工作的质量。

四、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优化

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网络财务”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财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以电子单据为依据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下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促使网络财务成为一种趋势,军队应顺应这种趋势,探讨建立新的财务电算化平台。

一是建立军事财务网络化体系,实现财务数据的网上传递、处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充分发展是军事财务网络体系建立的技术前提。硬件方面,要求有稳定、高速的网络支持,软件方面要求有安全、完善的军队网络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软件,它要求将财务财务与管理财务有机结合,以财务财务报告系统为核心,对军队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进行事中事后动态管理。建立一个大型财务管理信息网,让每一个部队财务部门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最新的财务信息、财务政策,同时还可以共享其它软、硬件资源,消除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消除信息迟误现象。以便使财务信息的上传下达、左右交流更为迅捷,财务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以下几幅画面为我们勾勒了军队网络财务的美好远景:全军财务联网后,人员调动时,不必再像当前的这样打印《人员调动供给关系介绍信》,而是可以在网上将介绍信的内容一次性全部由调出单位直接传递到调入单位,达到人未到,介绍信先到的效果;全军财务联网后,在外出差人员能够登录单位网站,及时获取或发送资料,从而改变过去只能凭借电话、传真的方式与单位联系的情况;另外,如今每当单位的财务主管人出差在外,一些重大紧急的财务情况缺少审核领导的审定决策,这使得正常的财务工作无法按时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部门乃至整个后勤部门的工作。联网后,通过远程登录方式,负责人就可以及时在网上阅读文件,了解部队财务情况,并能与财务人员对该情况进行网上讨论,及时传达指示意见,使财务部门的工作得以连续、顺利的运转。

二是建立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相配套的大型财务资料数据库。军事财务联网后,传统的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ACCESS,XBASE、FOXPRO等已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其数据处理的局限,不能达到海量数据处理、高速运行和数据安全性的要求)。需要采用诸如SYBASE、INFORMIX、ORACLE、SQLSERVER等大型数据库,这些大型数据库有高达TB(1TB=100GB)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军事财务业务处理业务完全不受限制,不仅可以实现跨年度查阅,而且可以根据历年数据提供决策分析。

三是建立确保财务资料远程处理、远程传输的安全体系。网络财务本身存在影响安全的薄弱环节。首先财务资料传递处理依托的INTERNET/INE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被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听窃取,身份假冒。网络财务涉及到许多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其次,网络财务的分布操作使网络攻击可以从多个地方进行。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向外流失。鉴于此,网络系统的安全对策可以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网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网络财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财务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可以采用安全网卡(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隧道技术(VPIV)等。

五、军事财务监督环境优化

在经费供需矛盾突出,部队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军队经费管理,规范经费审批权限,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肃财经纪律。目前,有的部队对重大项目开支集体决策不够,缺乏必要的论证,宏观调控不力;有的经费审批随意性大,随意批条子,定项目;有的坚持经费统管制度不够好,不是“一支笔”批钱,而是“多支笔”审批;有的不重视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和监督作用,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往往被用各种方法加以掩盖,在财务资料中得不到真实的反映。虽然《中国人民经费使用审批权限规定》已颁发两年,但有些单位为了自己小集体的利益,往往违反规定办事。因此,必须加大执行《审批规定》的力度,不折不扣地遵循“党委统管、财务归口、按级负责、先批后支”的原则,真正落实党委管财制度,完善制约机制,规范财经工作秩序,在抓源头、治根本上下功夫,确保财务电算化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同时,在军事财务部门内部应建立监控与操作职责分离、相互牵制的机制。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手工财务系统中,军队通过把不相容的工作分派给不同的人员担当以达到相互牵制,但在电算化财务系统中,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的特点,许多不相容的工作都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这就形成了内控隐患。为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军事财务电算化系统内分设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对每一笔业务同时进行多方备份,当财务人员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帐务处理,其操作和数据也被同步记录在监控员机器上,并由监控人员进行及时备份、定期审查。一旦主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某些数据产生怀疑时,可利用监控人员备份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调查、辨明真伪,这样就强化了电算化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有效地预防作弊。

参考文献

[1]张前,贺翠芹.基于电算化环境的会计核算特点[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2)

[2]杜鹃,张于.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形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8)

财务制度构建一方面要涵盖规范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另一方面要包含企业内部财务治理结构的设计。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构建是规范虚拟企业财务活动、协调其各种财务关系的一组具体规则集合的构建。因为财务制度框架构建是针对财务进行的相关规范和约束:有些可以通过文字进行显性规定;有些则内生于企业财务行为之中,企业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为此,按照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财务制度划分为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同时,这两种财务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实施,需要财务治理加以保证。所以,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构建内容包括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以及财务治理三大部分。

一、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

(一)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内容

显性财务制度是明文规定、有统一标准的具有约束力的各种制度的集合。具体包括宏观财务制度和微观财务制度。宏观财务制度是由国家或政府机构制定的适用于企业并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它不但可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还可以节约各企业的制度建设成本。目前各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等都属该范畴。因为不同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经营活动存在差异,宏观财务制度不可能规范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所有财务问题。因此,针对企业微观主体的财务制度必不可少。微观财务制度即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企业财务制度与其他财务制度不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执行。

(二)构建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的构想

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深入了解技术、企业、产业甚至国家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已在企业管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为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虚拟企业往往是以市场机遇为驱动目标,从发现市场机会开始组建、运行到实现预定的目标、虚拟企业解散,有着更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鉴于此,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构建应从生命周期入手,分别探讨酝酿期、组建期、运作期、解体期的财务制度,构建一个动态的“纵”向制度体系。

1.酝酿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酝酿期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是未来虚拟企业运行的基础。核心企业是最先识别出市场机遇的企业,它是组建虚拟企业的发起者。所以,在虚拟企业酝酿期,显性财务制度的制定者应是核心企业,涉及的主要财务活动主要有识别和评估市场机遇、预计未来的期望收益等。

2.组建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如果核心企业决定通过组建虚拟企业来实现市场机遇,并为虚拟企业制定了目标、选择了适用的运行模式,就可以开始组建虚拟企业。此时,虚拟企业就进入了组建期。组建期主要是选择合作伙伴、构建虚拟企业的信息网络、优化重组各成员企业的资源等各项准备工作。此阶段,财务制度的主要内容有筹资制度(包括筹资目标界定、筹资方式选择)、投资制度(包括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财务计划监督执行制度、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制度)等。

3.运作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虚拟企业组建后就进入了运作期,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此阶段是虚拟企业运行的关键阶段,也是显性财务制度安排的重要环节。运作期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伙伴关系管理、任务分配与协调、运行反馈与监控等,具体财务制度安排要以运作期的管理内容为依托。这一阶段的财务制度主要包括筹资制度、投资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

4.解体期虚拟企业显性财务制度。一旦市场机遇基本实现或项目完成,各成员企业合作的基础已经丧失,虚拟企业就面临着解体。虚拟企业解体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项目中止识别、解体后的事项处理、利益分配等。由于虚拟企业是一种在法律上并不存在的企业,产权方面较为模糊,在其解体期更容易产生冲突。为了防微杜渐,需要在解体期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用于规范财务行为,避免出现成员企业之间的纠纷问题。

二、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

隐性财务制度,诸如财务伦理、价值观念等,是内生于企业经济活动之中,不能使用文字规定的,并对公司财务活动、财务关系等具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它比显性财务制度的约束力要弱,以无形的“软约束”力量构成企业财务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需要自觉执行。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构建主要从财务伦理、跨文化管理、关系资本的角度进行考虑。

(一)财务伦理角度

虚拟企业是由若干个独立企业形成的集合,各成员企业存在着各自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但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组合在一起,必然要求相互之间财务协调。这就要求虚拟企业比传统企业更加强调财务伦理。财务伦理是企业以财务活动为本质内容在处理财务关系中所形成的一种自律准则和价值观念。它为处理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提供无形的约束。应将财务伦理作为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构建的基础,逐步建立融资伦理、投资伦理和分配伦理,将公司治理融入伦理纬度并进行相应培育和完善,提升公司总体道德水平,为虚拟企业协调发展提供道德保证。

(二)跨文化管理

传统企业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创造、积累形成文化,并对企业产生稳定的影响;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跨越空间界限,精选出合作伙伴,保证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虚拟企业中的成员企业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需要管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会对其隐性财务制度产生影响。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财务文化是文化在财务领域的表现方面。创造彼此信任的财务文化环境,建立跨文化人员管理模式,培育财务文化,以文化提升促进虚拟企业隐性财务制度完善,依靠隐性财务制度的完善发挥财务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财务制度框架构建的预期效果。

(三)关系资本角度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企业集合,通过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的相互关系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并能产生一种大于单个企业收益之和的超额收益,即关系性租金。企业通过虚拟企业拥有独特的伙伴关系资源,成为其所占有的关系资本,并得到从中而来的关系性租金。正是这种关系性租金成为虚拟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源泉。基于此,虚拟企业的关系资本更为强调各成员企业之间专有并共享的相互信任、友好、承诺等组织中的独特性关系资源。虚拟企业关系资本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成员企业共同努力。在关系资本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对各伙伴的信息了解不够,各成员企业间难免存在相互猜疑、窥探情报、试探行动等行为,其伙伴关系也往往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伙伴根据对方在虚拟企业中的实际表现,会对虚拟企业的信心作出判断。若合作伙伴不断增加对其他合作伙伴的信赖,则相互的疑虑将逐步减少,开始萌发相互信任。此时,就形成了真正的伙伴关系。通过各成员企业间伙伴关系的相互协作可以促成关系资本的形成,并使虚拟企业更加稳定;相反,如果各成员企业无法合作获得关系资本和关系性租金,虚拟企业则直接面临解体。

三、虚拟企业财务治理

显性、隐性财务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合理的财务治理作为保证。财务治理是基于企业内部各权利组织财权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财务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制衡体系,保证规范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有效实施。通过财权配置形成的财务治理没有明显的文字表述,仅体现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组织的架构中。它从本质上确定了财务制度安排主体在企业这一复合体中的身份、角色及在各种财务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受到的约束。这几方面通过财务授权、分权、制衡、监控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对企业财权进行具体配置,从而起到约束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

虚拟企业不同于一般性企业,其财务治理需体现共同治理的思想。虚拟企业财务的共同治理机制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财务主体都有平等机会分享财权,并能够自动调节财务活动。具体而言,通过分享虚拟企业财务决策系统实现科学管理,引导并规范财务行为;通过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对财务权利配置原有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以协调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四、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财务治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显性财务制度和隐性财务制度都是对财务活动、财务关系的制度规范,而二者的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从财务制度的成文性来看,显性财务制度表现为具体的文字,可以按照法律条文、财务规范、内部财务制度等形式参照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隐性财务制度是无形的规范,执行与否完全取决于财务关系人的观念、意识。从实践中来看,显性财务制度是整个制度安排的核心,对指导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起到直接作用;而隐性财务制度是显性财务制度的补充,对在财务活动中增进共识、减少财务关系形成的摩擦具有辅助作用。此外,财务制度安排还需要财务治理来保证制度规范的顺利实施。财务治理通过合理配置财权,明确各财务制度主体的权限、职能,保证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只有完善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财务治理三个方面,才能构建出完善的财务制度安排。显性财务制度、隐性财务制度、财务治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虚拟企业财务制度框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财务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显性财务制度和隐性财务制度作为整个制度安排体系的主要内容,财务治理作为前两者的实施保证,这种设计呈现出“横”向的制度安排。同时,虚拟企业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纵”向显性财务制度,从而勾勒出虚拟企业“立体式”的财务制度安排框架。

【参考文献】

[1] Dyer,J.H & H.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1998):660-679.

[2] 陈晓平. 跨文化管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5-42.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9)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077-06

一、基本缘起

随着产权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权保护思想日益盛行。现代企业产权理论主要集中于物质资本产权的研究,而忽略了人力资本产权的系统研究。企业产权理论应包括物质资本产权理论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两个完整的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实现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的内在诉求呼唤其对企业所有权结构中的剩余分享,其核心就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那么,所有权结构如何安排、剩余索取权如何分配才会既公平又有效率呢,这必然涉及到企业产权优化问题。所谓产权优化,是指在既定条件下,要明确界定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使三者相互制衡,并以此为原则进行财权的动态配置,以达到既能维持现行契约,又能使现存产权主体分享企业剩余的边际效用不递减的均衡状态[1]。产权优化的终极目标是责权利制衡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之对称配置,它是一种不断向帕累托最优边界迈进的暂时满意的均衡状态。企业产权优化要借助公司治理来实施,公司治理的改善有助于企业产权优化,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企业产权优化是财务动态治理的重要前提。西方财务界并未明确提出“财务治理”概念,而主要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两方面展开研究,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的萌芽。尽管近年来两者融合研究的趋势不断加强,但并未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交叉领域――财务治理进行专门研究。我国财务学者充分借鉴西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结合中国特色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结构”、“财权”等概念,并剖析了其内涵,已初步建立起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框架,促进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但是,现有财务治理理论侧重于财务治理结构和权利分布状态等静态范畴的研究,忽略了财务动态治理的专门研究。对于财务动态治理问题,尽管以伍中信[2]和杨淑娥[3,4]为代表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未从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等角度对其展开专门而深入的研究。以下将在借鉴企业产权优化、公司剩余治理和公司动态治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财务动态治理”、“通用财权”、“剩余财权”等范畴,并对其展开系统探讨,以期能够补充和完善财务治理理论。

二、理论基础溯源

按照理论演进的一般逻辑,财务动态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企业产权契约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联结体,是要素所有者交易产权的结果。企业产生在人们无法拟订完全合同,从而权力或控制的配置变得十分重要的地方[5]。以Williamson 和Hart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或者交易费用,使得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incomplete)[6]。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因为合同是不完全的,所以,产权的初始配置和后续调整对效率的影响是重要的。产权优化的要义就在于提高产权效率,产权优化在微观层面就呼唤财务动态治理,以提高财务治理效率,从而最终实现宏观意义上企业产权高效率配置,进而推动企业产权优化。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所有权的不断配置特征。市场的权力是一次界定的,而对于企业来讲,权力的界定却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而需要不断地重新界定[7]。企业权力的不断界定表明依附于“权力”的“财力”(即“财权”①)也需要不断界定、不断调整。正因为合同不完全,才有了“产权优化”、“剩余公司治理”、“公司动态治理”、“剩余财权”、“财务动态治理”和“财务治理效率”等范畴②。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8]。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基于产权契约方(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综合谈判力对比与权衡的暂时动态平衡。状态依存权的企业所有权更能反映企业产权契约的动态性与演进特征[9]。因此,企业状态依存所有权在宏观层面是企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伍中信,曹 越等:财务动态治理论纲业产权优化相机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在微观层面就是财务动态治理的过程。总之,企业产权契约理论是财务动态治理的产权基础。

2.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是将公平原则内嵌于基于产权的强势原则中,通过权利配置来平衡投资者之间,以及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利益的制度安排,旨在释放公司组织的生产效率,同时通过“自增强机制”[10]形成“路径依赖”,为公司组织的持续效率提供制度保障[11]。现代公司治理的健康运作需要融入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人力资本产权优化,而人力资本产权优化又需要在公司治理的动态特性中去把握[12]。 可见,公司动态治理思想是财务动态治理思想的直接来源。陈汉文等将公司治理分解为基于社会公正的通用公司治理范畴和基于公司效率的剩余公司治理范畴,创新性地提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社会公正和公司效率的并行与平衡。通用公司治理是国家以公司法律、监管机构和法庭组成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平等地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其价值取向是社会公正,属于事前公共契约安排;剩余公司治理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在不违背通用公司治理的前提下,基于公司自身情况的剩余制度安排,它基于自由竞争理念、以股权强势原则为基础、以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博弈为手段,旨在追逐公司效率的制度均衡结果[11]。因而,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财务治理,公司治理理论中的动态治理思想,尤其是“二元价值体系”中剩余公司治理理论,是财务动态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3.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财政部最新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价值是财务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价值”的会计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13]。可见,对财产实施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后,理论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将无限逼近或相等。公允价值的引入对财产价值动态计量的重大变革,为财务动态治理奠定了计量基础。

4.财务治理理论。伍中信从“价值”和“权力”两个角度提出了“财权流理论”,认为“财权流”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2],主张建立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现代财务治理理论体系[14]。可见,企业财权的“流动”与“分割”无疑具有“动态性”特征,财权配置也应该具有“动态性”。“财权流理论”是财务动态治理的理论渊源之一。杨淑娥认为,财务治理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静态理解具体表现为财权配置结构和权力分布状态上;动态理解具体表现为财权配置中的相互制衡过程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契约的设计及再设计)、新的债权人和股东的加入(新的融资结构的形成和对现有资本结构的调整与改善)、由于扩容和收缩引致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由于需要适应经营发展使得公司财务集权与分权交替变化引起的财务治理结构的调整等。公司财务治理是契约不断协调、不断冲突,而又不断耦合、不断修正的过程[3]。企业财权配置包括内部财权配置和外部财权配置两个方面,为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财权配置应实行相机治理[4]。可见,财务治理静态和动态双维度理解以及财权配置的相机治理机制,表达了财务动态治理的基本思想,是财务动态治理的直接理论基础。

三、财务动态治理内涵:继承与超越

财权可以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通用财权诞生于企业不完全合同中明确规定并且其结果可由第三者验证(即其中的完备部分)的企业“财权”。剩余财权缘起于不完全合同中的不完备部分,是企业合同疏漏、未作具体规定或无法作出具体规定或虽作出明确规定但第三方不能验证其结果的企业“财权”。财务动态治理是将公平原则内嵌于基于财权的强势原则中,以剩余财权中控制权与索取权相匹配、财务权利与财务知识相对应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主要通过剩余财权的“流动”与“分割”,旨在释放财务治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它本质上缘起于合同的不完全,直接缘起于剩余公司治理。财务治理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企业公平和效率的并行与平衡。如果将财务治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理解,那么,财务静态治理侧重于企业公平的强调;财务动态治理则是在兼顾企业公平的前提下,侧重强调企业效率,其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治理效率。通用公司治理范畴是基于社会公正原则设计的强制性规定,具有确定性、一般性和普遍性[15],是为了实施事先确定的平等保护所有投资者(包括中小投资者)等社会公正价值目标的人造秩序。显然,通用公司治理在于保障一种抽象的整体秩序,而剩余公司治理诉求于特定公司个体的经济效率目的。因此,财务静态治理与通用公司治理范畴及剩余公司治理中企业合同明确规定并且其结果可由第三者验证的部分是对应的;财务动态治理则对应于剩余公司治理中企业合同疏漏、未作具体规定或无法作出具体规定或虽作出明确规定但其结果不能由第三方验证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③。合同不完全引致的动态性是剩余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剩余治理是企业产权优化的微观领域,财务动态治理是公司剩余治理的集中领域和公司动态治理的核心④。财务动态治理掌控剩余公司治理中公司章程等合同无法规制(即不完备部分)的剩余财权领域,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治理(财务静态治理)主要定位于通用公司治理范畴和剩余公司治理领域中合同能够规制(即完备部分)的通用财权领域。

传统财务治理理论(主要是静态财务治理)侧重于财务治理结构和权利分布状态等静态范畴的研究,忽略了财务动态治理的专门研究,它强调权责结构制衡,强调对产权契约各方的利益保护,这有利于在社会和企业两个层面实现公正与公平。但是,过分强调公正与公平容易导致财务治理效率低下,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实现企业目标。杨瑞龙、杨其静研究发现,企业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保留收入的创造和分配并不是企业的特征,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理性人参与任何一项经济活动所必然要求的权利;但是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却是企业(或经济组织)中独特的内容,是企业成员争夺的真正对象[16]。可见,保留收入是合同中已明确规制的内容,是不能轻易受到侵犯的。财务治理对这部分产权利益侧重于保护,它是财务静态治理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组织租金创造的多少及如何分配是合同中未予明确也无法具体明确的内容。创造最大化组织租金也是财务治理的根本使命,因为组织租金是企业总收益在支付所有组织成员保留收入之后的正剩余,是所有权收益的主要内容,其大小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产权契约的维系。对此,财务静态治理已难当此任,客观上呼唤注重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的产生。财务动态治理通过对剩余财权的运作,充分释放财务治理效率,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组织租金提供动态制度安排,提高企业效率。财务动态治理意味着财务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必须适应企业产权结构(资本结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固定不变和至善至美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万能型”治理结构与机制是不现实的。以“效率”为价值取向的财务动态治理是对传统财务治理的继承与超越。

四、财务动态治理若干问题探究

(一)剩余财权与剩余财权配置论说

财权可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由“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17]可派生出下面两个等式:“通用财权=通用财力+(相应的)通用权力”、“剩余财权=剩余财力+(相应的)剩余权力”。其中通用财力和剩余财力、通用权力和剩余权力等的涵义与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的涵义基本类同,这两个等式是将财权按照其在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所作进一步细分派生出来的。不完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制(即完备部分)的财权属于通用财权范畴,是财务静态治理(也是目前财务治理研究)的主要领域;不完全合同中未予明确规定(即不完备部分)的财权属于剩余财权范畴,是财务动态治理的集中领域。前者相对静止,后者相对动态。“两个等式”划分了财务治理的两个领域,从而使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各司其职。剩余财权是财务动态治理的核心概念,剩余财权配置是财务动态治理的核心。因为企业财务契约是不完全的,所以剩余财权的初始配置和后续调整是重要的。有关剩余财权的分配贯穿于财务动态治理的全过程。剩余财权配置模式奠定了财务动态治理的价值取向和一般逻辑,对财务动态治理各个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财务动态治理结构是剩余财权配置的载体,治理机制是剩余财权配置的调节装置,治理行为规范是剩余财权配置的剂。财务动态治理体系各个部分的有效运作都需要通过剩余财权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剩余财权配置直接关系到财务动态治理结构的调整、治理机制的运行和治理行为规范的效应。

要发挥剩余财权配置在财务动态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收益权)相匹配原则。现实中的合同都是不完全的,相对于合同条款列明或已作规定的特定财权中的控制权来说,合同条款遗漏或未做规制的财权就是剩余控制权。财权中剩余索取权也与此类同。在完全合同下,每一种结果的财富分配都已在合同中有了明确规定,不存在任何可视为剩余的收益;只有在不完全合同下,才有剩余收益存在,才有剩余索取权。把剩余财权中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匹配在一起,就可以让决策者承担决策的全部财务后果,实现激励相容约束。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原则能够体现剩余财权配置中作出财务决策与承担决策后果相统一的原则,更能体现剩余财权结构中权、责、利相互制衡,因而它是剩余财权配置中的基本原则。

(2)财务权利与财务知识对应原则。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权利分配的基础,权利与相应知识的匹配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在“成本”等条件约束下,努力寻求企业财务权利与相应知识的匹配是创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组织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原则之一[18]。剩余财权配置中“财权”的流动与分割需要权利与知识进行动态匹配,以提高剩余财权配置效率,进而提高财务治理效率。该原则是剩余财权配置的重要原则。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通用财权配置主要体现公平原则,即对基本财权、法定财权的优先保证;剩余财权配置主要强调效率原则,即追求企业组织租金最大化。“效率”的量度是原则的关键所在。剩余财权配置不实行效率优先,就无法完成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目标),所谓的公平也就没有保障,因此,缺乏效率的公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效率的提高本身就是公平的隐性实现机理。剩余财权配置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以充分释放财务治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兼顾公平,为效率的提高提供充足的后劲。该原则是剩余财权配置的根本原则。

(二)财务动态治理基本内容论说

杨淑娥认为,财务治理从动态上看,一方面表现为财权配置中的动态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新的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加入――融资结构的形成――对现有资本结构的调整和改善[20]。我们认为,财务动态治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动态治理结构、动态治理机制和动态治理行为规范三个方面,财务动态治理结构主要体现为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一方面,企业生产要素资本的不断投入、资本要素来源的多样化、内在要素结构与比例的动态变化、新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加入对现有债权结构和股权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分享“组织租金”的产权博弈,又会形成新的剩余财权制衡点,这都使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整合、不断演进的动态制衡之中。另一方面,从财务动态治理的计量基础来看,实施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之后,不断扩大或缩小的产权份额要更及时、更准确地度量(界定)出来,并以剩余财权配置原则为依据进行权责结构的再界定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再设计,最终都会反映到产权结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上来。这两方面都使剩余财权得到重新调整和重新界定,为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务动态治理机制集中体现于财务相机治理机制。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是指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某种重大变化时,为保护相关财权主体权益和提高治理效率,对企业剩余财权(主要是剩余控制权)进行有效转移的一种机制,它主要通过剩余财权中的控制权争夺和移位来改变既定的利益格局。从理论上讲,企业剩余财权归属于所有者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因为所有者承担决策的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能够充分释放所有权激励约束效应,创造最大化企业租金,提高企业经济效率;通用财权归属于经营者也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因为经营者按照合同明确规定行使既定财权,可以完整地解除自身的受托责任。但是伴随着“两权分离”引致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经理层作为理性经济人,其自身目标利益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利益函数存在偏差,由此导致的委托问题使企业所有者剩余财权逐渐移位于经理层。在产权的博弈过程中,经理层逐渐控制了剩余财权而将通用财权让渡给所有者。显然,对剩余财权的控制可以获得控制权收益,侵害所有者的产权利益,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为了保护所有者产权利益,法律赋予所有者特定的、具体的通用财权,并以“法权”形式颁布,具有极强的刚性约束。这样,在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剩余财权逐渐旁落于经营者,所有者主要拥有“刚性”通用财权,经营者则侵占了大部分剩余财权。当企业面临不同的财务状态时,就很有必要通过基于产权强势原则的制度规定,促使剩余财权重新流动与分割,以实现剩余财权的高效配置,提高财务治理效率。具体说,即在不同的情况下,剩余财权可分配给出资者、债权人、政府和员工等,相应的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就包括出资者相机治理机制、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政府相机治理机制和员工相机治理机制。这些相机治理机制反过来印证了剩余财权配置的状态依存性,也表明了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财务动态治理行为规范主要是诚信“隐性机制”。 由于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财务动态治理(也可称为剩余财务治理)存在制度的“公共领域”,需要“诚信”来约束参与者在制度“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诚信这种隐性制度是财务动态治理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隐性的诚信机制是用来约束投资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以便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15]。由于剩余财权配置中的“公共领域”并无明确的事前标准,所以,需要通过诚信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诚信机制事前标准的不明确且不具有可证实性,只能实施非正式的私人惩罚机制,如拒绝交易、影响声誉等。诚信非正式的惩罚机制是财务动态治理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各剩余财权主体对“公共领域”财权的争夺和分配无不受到自身“诚信”约束,这种约束使他们争夺“公共领域”剩余财权时的行为表现千差万别,体现了动态制衡。尽管如此,对特定企业来说,这种千差万别形成的企业问责文化(一种诚信机制)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为剩余财权的界定、调整和保护提供稳定的预期,通过提高财务治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率。

注释:

①伍中信(1998)认为: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

②完全合同存在于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由Coase Theorem可知,不管产权如何安排都是有效率的,也就不存在“产权优化”、“财务治理效率”范畴;而现实是正交易费用的世界,合同是不完全的,所以,存在“产权优化”、“财务治理效率”范畴。另一方面,罗能生、洪联英(2004)依据“不完全合同理论”提出了“公司动态治理”思想;柯武刚、史曼飞(2002)和陈汉文等(2005)在“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基础上,以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为标准提出了“通用公司治理” 范畴和“剩余公司治理”范畴。合乎逻辑地,我们以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备部分和不完备部分为标准,提出了“财务静态治理”和“财务动态治理”、“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等范畴,这些范畴是本文创新的重要体现。

③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矛盾。这里将剩余公司治理中企业合同明确规定并且其结果可由第三者验证的部分纳入“财务静态治理”范畴,后续论证则将财务静态治理的价值取向侧重公平。而陈汉文等(2005)论证了剩余公司治理侧重强调效率。其实,我们与他们的行文逻辑存在差异:我们从不完全合同出发,将其中的完备部分纳入“财务静态治理”范畴,而将其中的不完备部分纳入“财务动态治理”范畴,与此相对应也就有了“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范畴;后者则在公司层面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将公司治理划分为“通用公司治理”和“剩余公司治理”范畴。可见两者划分的标准是不一致的。按照我们的逻辑论证,剩余公司治理仅仅是在整体上侧重效率,因为剩余公司治理领域中不完全合同的不完备部分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完备部分。尽管完备部分的比例很低,但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的行文逻辑不存在前后矛盾,我们是以不完全合同中的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为标准对剩余公司治理“效率”说的更进一步的细分。

④我们的逻辑是:正交易费用不完全合同企业产权优化公司剩余治理(主要特征是公司动态治理)财务动态治理。

参考文献:

[1]曹越. 产权优化与企业财务动态治理[J]. 财会月刊,2006,(4).

[2]伍中信. 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J]. 财政研究,1998,(2).

[3]杨淑娥. 产权制度与财权配置[J]. 当代经济科学,2003,(1).

[4]张栋,杨淑娥. 论企业财权配置[J]. 会计研究,2005,(4).

[5]O.哈特著,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新1版)[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杨瑞龙,聂辉华.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 经济研究,2006,(2).

[7]李自杰,陈晨. 市场环境、控制能力与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J]. 管理世界,2005,(8).

[8]周其仁.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 经济研究,1996,(6).

[9]郭金林. 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第1版)[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0]Arthur. W. B. 1988. The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 中文编译文载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5).

[11]陈汉文,刘启亮,余劲松. 国家、股权结构、诚信与公司治理[J]. 管理世界,2005,(8).

[12]罗能生,洪联英. 人力资本产权优化与公司的动态治理[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13]谢诗芬. 公允价值:国际前沿问题研究(第1版)[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14]伍中信. 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会计研究,2005,(10).

[15]柯武刚,史曼飞. 制度经济学(第1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杨瑞龙,杨其静. 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 经济研究,2001,(3).

[17]伍中信. 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第1版)[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18]衣龙新. 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第1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9]杨淑娥,金帆.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2,(12).

Research on Corporate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WU Zhong-xin1, 2,CAO Yue1,ZHANG Rong-wu1

上一篇: 小学一年级德育总结 下一篇: 铁路技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