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10

艺术市场论文

艺术市场论文篇(1)

二、文化艺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变

著名经济学者张敦富认为区域就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特征②。笔者认为,对于区域的基本内涵,更符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状况的理解与归纳,应该是理解文化艺术和区域产业的联系与合作的主要方式,重点分析掌握区域产业在发展条件、发展基础、经济结构、资源赋存、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因素或具体要素又不能或不能完全与自由地流动。在这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面前,为了以最有利的条件、最低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益来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就必然会在区际关系格局中,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己和最具有优势的文化艺术产业或项目来发展。可见,在探索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布局与运营所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现象和规律中,文化艺术作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在不可阻挡地向一切可能的产业中渗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得艺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还大大刺激拉动了区域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协同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艺术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运作对艺术市场协同发展的指导

面对秦皇岛文化艺术相关产业来说,区域产业在艺术市场的规划中,无论是整体的市场机制还是营销策划,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初始阶段。在艺术市场与产业协同方面都要遵循行业惯例,进行必要的运作与策划以此维护艺术市场发展的动态和区域产业向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为此,根据目前国内外艺术市场动态变化,有效规划区域产业与艺术市场协同发展的运作,是当前秦皇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趋势中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我国艺术品成交规模来看,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AMF)曾报告: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提高,推进了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经营模式已开始转向进入国际艺术市场。例如国际长城节、国际葡萄酒节,俄罗斯度风情文化园的有效运作,它不仅仅是局限于当下的市场需求,更是迎合了多种合作的发展方式,确定了合理的国际渠道来适应区域市场经济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行业龙头目标,实现了旅游业、会展业、广告业等多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和谐发展。

艺术市场论文篇(2)

一、中国油画市场的历史演进

中国油画市场的起步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内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一些常驻中国的外交家、外企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游客开始零星地购买中国艺术家的油画作品。所以,早期的交易行为经常发生于外企、外交人员的家里或领事馆举办的聚会或小展览中。当然,也有部分作品挂在酒店中同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一起销售。那时的画价非常低,除了当时市场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低以外,在很多人心目中甚至是艺术家本人也从没有想过作品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在我们的传统理念里,艺术与商业毫无瓜葛,艺术是纯粹而高尚的。油画作品开始频繁交易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港、台地区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历经七八十年代的迅猛发展,积累了一定量的财富,并且,中国的艺术品价位较之上述其他地区的价位要低廉得多,品质与功力又相当不错,所以一些经纪人、画廊与藏家纷纷将目光投到中国艺术家身上。中国当代艺术品或者说中国油画艺术品正式进入海外艺术市场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和1994年、199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推出的中国油画拍卖。正是世界顶级拍卖行的专场拍卖为中国油画艺术品的市场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开始,商业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开始渗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与商业再也难以分离。在90年代的前半期,我国港、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油画艺术市场逐渐由盛转衰,来自于我国内地的油画作品也渐趋饱和,质量更是良莠不齐。正是此时,欧美市场趣味开始取代东南亚市场,前卫画风开始抢滩欧美艺术市场,艺术品价格更是迅速飙升。从此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开始闪现于欧美国际艺术舞台,引起了欧美市场的关注与反应。这一进程的背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中国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希望参与中国的发展。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真正启动,是以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的。它率先推出的中国油画雕塑专场拍卖第一次全面地将油画呈现在世人面前,置身于中国艺术市场中。也正是“专拍”的不断努力,迅速地扩大了油画的知名度,促进了中国藏家与投资人对油画或当代艺术的了解,嘉德拍卖公司亦成为中国油画拍卖市场中的领头羊,成为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重要风向标。拍卖是中国艺术市场中的一件大事,它以其集中的、大规模的、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及强有力的宣传,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速度地促进了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画廊业的兴起进一步夯实了油画艺术市场的基础,开始引导艺术市场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并与拍卖业形成了互补的局面。画廊是整个艺术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石,在艺术家与收藏家、个体与社会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它们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这些画廊都是市场初期与海外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到90年代中期,一些更具有主动性与多样性的画廊涌现出来。有相当部分的画廊是由外国人开办的,90年代后期,由于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出现了很多私人画廊,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画廊从数量上超过了先行地北京。进入21世纪,一些海外画廊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开始纷纷涉足中国艺术品市场。①

二、中国油画市场兴起的原因

中国艺术市场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突进式的发展,目前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整合期,一些积累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比如作品的真伪、价格的炒作等等,尤其集中于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上,使艺术市场的风险性增大,也使进入书画领域的收藏与投资的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这里除了有市场初期不可避免的机制不健全、投机分子作祟、中介机构的不规范操作之外,也与一些收藏者、投资者的急功近利、盲目投资有关。正是在此背景下,油画市场开始兴起。油画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资金的需求量与书画市场相比较少,书画市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尴尬在油画领域内几乎还没有到来,易于进入。因此,部分资金从书画市场投向油画市场,这是油画市场兴起的主要原因。第二个重要因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的产业阶层与白领阶层日益崛起,社会审美风尚改换。由于这个阶层日益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无论在资金能力、文化水准、审美趣味上,都乐于接受充满新意、具有挑战性的当代艺术,他们的年龄与知识背景决定着他们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和力。所以体现时代气息、色彩丰富、充满节奏感的油画逐渐成为这一阶层的需求对象。由于目前视觉环境、视觉符号无论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都在向着现代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口味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这也促使中国人对油画、雕塑等原本来源于西方艺术体系的艺术品并不觉得陌生,从简单了解发展到欣赏的层面。第三个因素是中国油画艺术体系的自身发展。油画从海外传入到今天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却在中国生根开花,产生了像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中国油画大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艺术空前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局面,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资源,为我们进行收藏与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个因素是近年来拍卖业、画廊业等中介机构逐步走向规范化,大力推陈出新,培育了新兴市场。虽然从市场份额上与传统书画市场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其发展潜力决不可小觑。

三、中国油画市场的现状分析

以嘉德的油画专场拍卖图录为例来加以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是由以下几大板块构成的:1.早期油画作品,大致占整场比例的15%;2.东方格调的华人经典画风,比例约占6%;3.写实倾向的学院派画风,包括现实主义画派比例约占40%;4.青年油画家的多元化风格,包括部分前卫艺术作品,比例约占39%。(一)早期油画作品——20世纪初期留学海外的前辈画家作品

他们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奠基者,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拥有崇高地位。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玉良、吴作人等。徐悲鸿的作品《风尘三侠》在2001年中国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以704.37万元港币成交;林风眠的作品《丰收图》2002年在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以556.50万港币拍出。

(二)东方格调的华人经典画风的代表者——赵无极、群、吴冠中等

他们的作品得到海内外华人收藏家的广泛而有力的支持,是目前市场上最炙手可得的艺术家。赵无极的作品《1.4.66》2002年在香港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以755.41万港币成交;吴冠中的作品《鹦鹉天堂》在2005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以3025万元成交。

(三)写实主义倾向的学院派画风——国内最早,也是最容易为市场所接受的绘画风格

其一是中国写实画派,其中的代表者有陈逸飞、陈丹青、王沂东、艾轩、杨飞云等。他们得到我国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的认可,作品单幅价格均已超过百万元。其中王沂东的作品《深山里的太阳》在2005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拍出了506万元的个人最高价。其二是中国现实主义画派,其成员包括孙为民、徐惟辛、忻东旺、郑艺、王宏剑、孙向阳和陈宜明七人。其中徐惟辛的作品《打工图》在2005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中,拍出308万元,创出个人最高纪录。

(四)青年油画家是目前中国艺坛最具创作活力的一群

他们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技术扎实,思维活跃,注重个性风格,形成多元化的创作格局。其中的代表性画家有刘晓东、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祁志龙等。刘晓东的作品《三峡新移民》在2006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中以2200万元成交,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世界纪录。张晓刚的作品《血缘系列:同志120号》,在2006年3月31日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全场最高价97.72万美元成交。

结语

中国油画市场未来依然会呈现上升趋势。我们提取一个样本来分析:北京中诚信拍卖公司是一家专事油画拍卖的机构,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次拍卖会。首拍油画专场是2004年底,总成交额为2167.1万元;2005年春拍总成交额为2585.1万元;2005年秋拍总成交额为3212.7万元。把北京中诚信拍卖公司的三次油画拍卖会的总成交额作一纵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市场的上升进度是呈台阶状的。

中国油画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市场,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它所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是显而易见的。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品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就是当代艺术品。目前中国油画艺术品市场份额在整个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小的,与书画、古董等传统艺术品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设立艺术投资基金,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汇聚起来,通过专门管理人员的运作、多种艺术品类组合投资,最终实现收益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市场理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市场的交易,给更多人参与投资艺术品的机会。如何将近一百年来、数代艺术家探索与创造的油画艺术成果以及丰富宝贵的文化资产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跟艺术市场发生良性互动,进而有益于艺术创作,这是一个有待各主流美术团体、艺术史研究者、艺评家,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画廊、拍卖行等商业中介机构以及传媒、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深思的问题。市场的发展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总结近现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关注当代文化艺术建设,进而能够为市场发展提供明晰的参考体系以及建立博物馆等公共收藏体制。这是油画艺术市场得以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美)林悦熙,陈伟梅.美国艺术收藏市场管窥[J].画廊.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04.第2期.

艺术市场论文篇(3)

二、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绘画的基础课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为主,此外,还有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教育内容一直沿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用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导致高校学生的绘画语言苍白,缺乏创造力。当代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绘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般会强调要避弊端及取长补短,即使是这样,每位学生的绘画作业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布置作业是油画静物,有的学生会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学生进行苏俄式的写实,还有的学生会使用浮世绘的平涂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绘画作品徘徊在写实与表现之间。另外,由于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进行模仿,使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的单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国强的“烟火系列”等作品都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内容,而这些艺术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三、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艺术市场论文篇(4)

广西艺术市场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与地缘优势。广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带。尤其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其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山水资源,为艺术品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山水画成为了广西山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广西书画永恒的主题。广西与东盟相连,处于东盟大市场的前线,CAFTA的设立和发展为广西书画走向东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便利。

2.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的政府支持

广西地方政府在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了广西艺术文化品牌——“漓江画派”,把打造“漓江画派”文化品牌列为广西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之后的第五个文化发展战略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广西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广西气息、东盟元素的各类艺术品,通过举办中国-东盟书画艺术展,建设中国-东盟书画艺术产业园等一系列举措,加强推进书画作品的艺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并通过中国东盟博展会等商业平台,积极促进美术工艺品和书画作品产业链的形成,打造广西艺术品牌。

3.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

广西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引导、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在产业制度方面,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支行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签订了《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政银合力,对解决广西艺术市场的投融资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CAFTA和国家西部建设大开发的发展,广西的艺术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书画市场而言,近年来硕果频出。广西美术馆、中西名人美术馆、如意画廊等十多家艺术场馆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广西三益、广西泓历、广西正槌等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也逐渐发展壮大。2003年,广西从大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打造的“漓江画派”更是整合了广西整体的美术力量,共同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牌,在全国书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的广西,近年来还不断加大与东盟国家的文化贸易。随着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及中国-东盟收藏文化论坛相继在南宁召开,广西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的文化交流在不断加强。近年来,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了“魅力广西——广西美术精品展”“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漓江画派精品展”“无尽江山——中国油画邀请展•南方的风景展”等一系列展览,让画家们的作品一次次亮相国内外。漓江画派在打造壮族文化品牌的同时,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把漓江画派的作品推向东盟市场。

三、广西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西艺术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总体产业水平不高,仍处于培育成长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层次不高,精品短缺

目前,广西艺术市场的发展层次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市场中缺乏精品。以山水画为例,阳太阳、黄格胜等尽管都是广西画家,但他们的作品主要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艺术市场流通,极少在广西市场出现,广西艺术市场名家作品短缺,名家精品更是一画难求。相反,以阳朔西街为主的低端市场却非常繁荣,西街等市场流通的大多是价格低廉、作品水准低的“阳朔的农民画”“通俗行画”,对于成熟的艺术品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来说,市场出现了“高不见、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市场培育不够

对于一个完善的艺术市场来说,画家、画商、消费者、鉴定评估者等相关市场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广西艺术市场的建设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仍然处于培育和初级阶段。就消费者和画家这两大市场要素而言,其市场观念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许多非美术界的广西人来说,艺术往往只是一种爱好而不是一个行业,其艺术品消费的意识比较弱;而对于一些美术人来说,尽管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艺术市场工作,但主动走向市场、积极成为市场主体的人并不多。即使具有市场意识,这些艺术家也大多只是通过自己开办画展或者把收藏者带回工作室交易,市场经营的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这些掌握文化资源、美术资源的个体大量游离于市场之外,阻碍了广西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此外,画商——艺术市场经营者更是发展滞后。一方面,经营者数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艺术市场。当前广西艺术市场的从业人员十分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相对于其他文化市场来说,书画市场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化程度落后。另一方面,懂画的画商更少。广西的一些书画经营者鉴赏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一些市场经营负责人的思想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观念上,用人机制不灵活,社会投资不积极,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创意活力,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不理想

目前,广西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推动艺术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艺术市场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签订并实施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合作协议》,但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顾及艺术品作为精神产品的特殊性,银行对市场发展中的资金、人才、技术保护和创新,投融资和市场格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市场资源的开发、整合及资本的积累还处于一种初级状态,未能形成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市场机制。此外,政府和组织自身对于形成品牌的艺术产品缺少品牌保护意识,没有对新创作的优秀产品进行商标注册或专利保护,打击了新产品升级的积极性。

四、广西艺术市场发展策略

1.提高艺术品质

艺术作品的优化、精品化是激发艺术市场生命力和活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便利和鼓励政策,引进大师级人才,在艺术市场中的鉴定、交易、展览、拍卖等环节层层把关,为艺术品特别是艺术精品走向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本土艺术家走向市场。不仅要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要积极促进“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引导广西的艺术家特别是名家认识到东盟市场的前景,积极参与广西的“文化唱戏”。此外,还应发挥艺术经纪人这个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他们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艺术品投资知识和经验以及高超的市场运作能力。

2.提升艺术品牌

继续打造漓江画派艺术品牌,带动南方画派的持续发展。漓江画派和南方风景画派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快,在国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应该继续努力将这两派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广西书画的名牌。一方面,两大画派集聚了广西本土画家中的精英,本身就是广西书画家的代表;另一方面,他们把漓江、广西的自然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当做对象进行创作,其作品带有强烈的广西地方色彩。因此,打造“漓江画派”和“南方风景画派”艺术品牌,积极支持两大画派的发展,以具有民族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本土名家和名作为支撑,可以大大地推动广西艺术市场的发展。

3.充分发挥CAFTA的市场功能

建设展示交易平台。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举办美术作品产业论坛、优秀美术作品巡展和交易会等活动,高起点搭建广西艺术市场与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广西相关文化部门还可以与其他国内外相关组织合作开展“民族特色书画、工艺美术文化行”的巡展活动,汇聚广西优秀的精美艺术品,开展展览、销售、洽谈、拍卖活动,共同开发艺术品市场、美术工艺市场和消费市场,不断开发广西艺术市场的发展战略。同时,依托CAFTA积极发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重点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艺术文化产业合作,让广西的艺术市场成为出口基地、产品和服务贸易与中介服务中心的市场平台,并且利用区域优势,引进东盟乃至国际企业以及国际资本入驻区内,对美术作品产业进行投资、发展,为艺术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因素。

艺术市场论文篇(5)

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我国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是西方的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因导致我国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使用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联系。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结合、艺术感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仍旧沿袭旧有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操作能力要求

不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体相同,即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出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

2.设计意识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艺术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充分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提出应对方案。优秀的设计意识能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及时产生设计创作的灵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设计意识,实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分析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知固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应从多方面实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突出地域设计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最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民族特点、保留区域特色。如,苏州地区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可加入当地园林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印染工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对民族特色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边缘性和极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历史人文因素、文化特征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为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高校可与有关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有批次、有顺序地安排学生到教育基地实习,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可安排具体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艺术设计实践操作,自主完成课题任务,可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善自我。3.提高教学内容高效性理论知识始终服务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改进固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保持教学的时代性。首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结合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后,调整既有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添加与市场联系度高的课程,提高课程实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重复教学的问题,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环境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艺术市场论文篇(6)

教师是教育市场的核心,但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机构的教师认定资格不明确,其中有的是各大院校的教师,有的是艺术院校的在读学生,兼职教学是艺术教育机构老师的主要工作方式。分析教师的组成部分,全职多数是熟人介绍,高学历者比例不大。而兼职教师的情况更加复杂,艺术水平差别很大,多数情况下教育机构只选用他们“认准的人”,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机构之间的师资力量更是千差万别。同时,在对外宣传上,教育机构往往对教学人员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等进行夸大描述甚至有编造现象。事实上,正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师资格认定机制,为教育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契机。

(二)艺术教育应试主导性明显

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艺术教育规划,艺术教育应当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但事实证明,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脱离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出现了过于偏重考试类培训的运作机制。这种运作机制在培训过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应试技巧,对心灵的塑造与情感的激发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同时,这种运作机制的出现促使艺术教育脱离了既定目标,艺术学习的工具性被过分强调,更有甚者把其看做进入高校的“捷径”。一般而言,升学类艺术培训中存在的经济价值更大、利润更高,人们通常愿意花费更多的成本而获得升学的“敲门砖”,艺术教育的主体也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而赚取高额利润。

(三)艺术教育机构地区分布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艺术教育机构及市场的方向。据统计,我国艺术教育机构主要集中于中东部较发达省份,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越密集,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地区则分布很少。在我国、新疆等省份,很多地区没有一个艺术类教育机构。而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有上百家机构存在。更为夸张的是,广州大学城附近的一个村庄就有超过30家的艺术培训机构。这种市场分布的失衡状态,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低,艺术教育水平更低”的恶性循环。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知识更是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助推剂,能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柏拉图曾经就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过深刻探讨,马克思也曾经提出过“教育水平应当是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的论断。因此,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不均衡发展只会进一步扩大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四)行政机关监管不力

尽管国家法律对民间办学的监管问题有相关规定,但实践中,行政机关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屡屡发生,尤其是诸多无证办学的机构,只有出现严重问题、被曝光在公众视野后才会引起行政机关的重视。根据相关法律,我国民办教学在审批之前需要到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化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行政部门办理手续。而目前,各个职能部门对艺术教育市场主体却持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对于经济效益好的机构交叉监管,竞相分得其中一杯羹,而对于经济效益较差的机构,则互相推诿。

二、艺术教育机构及市场困境的法律分析

如果在一些问题上形不成某种共识,社会上的人就不能互相交往。人类的相互交往,尤其在市场中的经济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需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为了增加现代经济生活的可靠性,大量成文和不成文规则成为了必需品,法律应运而生。在规范艺术教育市场的运行中,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它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组织和活动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从2003年适用以来,对培养艺术人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诸多困境,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法律原因。

(一)中央立法不完善

1.模糊性规定较多,不利于操作

从中央立法角度来看,目前涉及民间办学的国家性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没有专门规制艺术教育市场的法律。《教育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兜底性条款的规定把艺术教育纳入到其管理范围之内,它通过第二十六条对教育机构设立的条件进行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从法律规定发现,在少有的有关民间教育机构设置的国家立法中,“合格”“符合规定标准”“必备”等模糊性词语较多,这种没有严格和明确标准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为行政机关的执法带来了困难。《民办教育促进法》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相关规定,但仍然没有达到严格、明确的标准。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立资金、场地要求等都没有明确限制,从这点来看,艺术教育机构及市场的不均衡发展有了合理的解释。法律模糊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行政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立过程中,权比法大,行政机关的文件比法律条文管用的现象就出现了。政府行为的空间有时会超出立法的宗旨和原意,更有甚者利用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进入艺术教育市场的资格。很多人希望通过政府、领导的干预,更直接、更有效地满足自己对利益的追求,这必将破坏艺术教育市场的秩序。

2.行政登记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在民办教育相关法律中规定了登记制度,但相比之下,我国艺术教育的登记制度仍然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国艺术教育机构的登记机关为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行政登记是为了行政机关的管理而进行,除了发生争议或者权利人主动要求之外,行政机关没有义务将登记情况主动公开,同时,这种登记不存在特殊的效力,即使实际情况与登记的内容存在差异,这种登记也不能产生任何的效力。登记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艺术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保护。完善登记制度,公开艺术教育机构的必要信息,能够给学生在选择之初就提供相应保障,同时也能够避免教育机构相互之间恶意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3.立法滞后

法律应当随经济的发展而进步,教育相关法律作为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法,对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法》于1995年开始实施,随着教育问题的日益增多,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立法滞后必然带来立法空白与立法漏洞,不利于艺术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地方立法不普及

国家立法的缺失,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给地方立法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国很多地方对艺术教育市场的准入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更高的可操作性。如《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中第二章第六款:“举办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机构的,其校舍建筑总面积应不少于1000平方米;设备总值应不少于100万元,图书资料不少于1万册。按照不低于20:1的生师比配备专任教师,参照有关规定配备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地方性立法体系的完善,能够为艺术教育市场提供更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立法,通常与地方的市场经济状况相适应,一方面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的艺术教育市场情况,同时能够更加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但这种地方性立法的普及性还有待提高。

(三)行政性立法空白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行政机关的重要地位。他们通过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及行政司法等手段,在发展经济、维护秩序、保护公民利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立法是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与司法很难顺利完成。而在艺术教育相关领域,我国几乎没有相应的行政立法,这就决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与司法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的职责,行政监管的缺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行政立法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实施国家性法律。为了更好地促进维护民办教育市场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而全国性的行政立法至今尚未颁布,行政立法的空白导致行政机关针对艺术教育市场无法可依。缺乏行政机关身影的艺术教育市场必然出现混乱的景象。

艺术市场论文篇(7)

1.1政策环境优势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扶持和支持性政策,而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就进入了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其中杨柳青年画还作为文化部牵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专业性试点之一。天津市也先后出台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专门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在天津的发展。目前,天津市初步形成了包含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出版发行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累计实施了160项重点文化项目,总投资873亿元。

1.2艺术资源优势

(1)丰富的书画资源。

1)古代、近现代书画资源。天津书画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天津就是书画重镇。有据可查的天津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家有二百余人。其中代表人物有戴明说、金玉冈、朱岷、查为礼、查为义、陈靖、沈铨、张赐宁、张兆祥、徐世昌、刘奎龄、刘子久、陈少梅、张其翼、穆仲芹、王颂余等人。天津书画家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也占据了领先位置。2)当代书画名家资源。天津当代书画名家资源丰富。阎秉会、李津、张羽、李孝萱、何家英等水墨名家都是经由天津走向全国。例如,阎秉会作为观念水墨的领军人物之一;李津作为实验水墨的重要代表,也逐渐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受到了学术界和市场界的双重肯定。此外,天津也不乏众多从天津美院国画系毕业的水墨新秀,如马兆琳、崔雪涛、王琳、窦良羽等等。天津丰富的当代书画名家资源,也形成了很好的书画鉴赏、交易、拍卖的氛围。

(2)特色明确的民间美术资源。

天津民间美术资源丰富,种类包括绘画、雕塑、剪纸等等,其中传承有序并具备一定名气的有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刻砖刘(并称为天津工艺美术四绝),此外还有剪纸、玉雕、灯彩、绢花等等。在这些民间美术中,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较多,也引发了相应的研究和产业化实践。

(3)其他艺术资源。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程度,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初年,天津既是清朝遗老遗少的避难所,也是很多军阀的驻扎地,正因如此,天津的古玩资源非常丰富,曾经一度成为北方文物的重要集散地,无论在古玩收藏还是在古玩交易方面都非常活跃。天津有古文化街古玩市场、鼓楼商业区北方古玩城、沈阳道古物市场等众多古玩市场,交易品种除了传统书画之外,还有大量瓷器、杂项等,是北方重要的古玩交易中心。

1.3地域优势

从元代起,天津就是重要的京师门户。从元代开始,由于兴盛的漕运,天津工商业获得了迅猛发展。19世纪,天津开埠通商,使得对外交流更加频密。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是四大直辖市之一,毗邻首都北京,东临渤海,是从海上向北方若干省市的交通枢纽,连接了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同时,天津还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1.4收藏传统

天津自古以来就是收藏强市。天津历史上就有很多大收藏家如张书诚、查日乾、周叔弢、张霖、安歧等。此外,梁启超、罗振玉、周叔弢、方若、徐世昌等等都是清末民国时期天津著名的大收藏家。而当代的天津也不乏收藏家,如方纪、林崧、冯骥才、王学仲等,除了收藏大量艺术精品,也对自己的藏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天津这种从古至今传承良好的收藏传统,也是市场能够有效发展的重要前提。

1.5金融创新

在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艺术金融化和艺术产业化相伴而生。天津率先创办了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这一创新之举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发展模式,虽然文交所自身存在众多问题并被叫停,但是必须承认,天津文交所在艺术品领域的这一大胆创新,点燃了全国的艺术品金融化风潮,同时也大大加快了全国艺术品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

2天津艺术品市场差异化发展策略

2.1大力培育艺术园区,充分发挥艺术品市场集聚效应

艺术园区是艺术产业集聚效应的重要体现。目前,天津已经建成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区49个,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集群,但是特色化、专业化的艺术园区仍然十分缺乏,这使得天津的艺术市场发展相对零散,在吸引艺术人才,形成产业化效应方面比较欠缺。在发挥集聚效应方面,北京成都等地的经验可资借鉴。北京宋庄、798、草场地等都是重要的原创艺术集聚区,在艺术园区内,画材业、画廊业,以及艺术经纪业等产业链随之形成,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成都是油画和当代艺术家资源丰富的地区,2007年,成都正式启动“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项目,至今已吸引何多岺、周春芽、赵能智、屠洪涛等百余艺术家驻扎于此,成为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群落之一,也是成都文化艺术名片之一。艺术基地的成立,使得不少远赴北京、上海等地发展的四川籍艺术家重新回到成都,进行艺术创作,反哺了成都艺术品市场。天津可尝试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艺术品园区模式,即由政府划拨一定的土地,建立艺术园区;对于进驻艺术园区的艺术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扶持部分进驻艺术园区的艺术家及企业;加强艺术园区产业链建设,在艺术园区内,设立美术馆、公共艺术机构、艺术家工作室、艺术衍生品生产基地,并发展时尚业、旅游业等,形成艺术园区的全产业链化,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2.2挖掘优势资源,形成艺术品市场品牌效应

优势资源的挖掘和传播是艺术品市场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南京对“金陵画派”,上海对“海派书画”,广州对“岭南画派”的挖掘、梳理和推广的经验都值得天津艺术品市场借鉴。天津主要的优势艺术资源一是书画资源。二是民间美术资源。这两类资源仍应是今后几年天津艺术品市场的主打资源,要促进这两类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持续化发展。针对天津丰富的书画资源,一是要重视学术梳理和研究。要对近现代和当代书画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作品风格等进行系统化的学术梳理,找到其异同性和内在规律性;要继续开展津派书画梳理和研究。二是加强对天津书画家特别是书画名家的推广宣传,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对于民间美术资源,要分类进行挖掘和发展。对于一些濒临灭绝且难以产业化的民间美术资源,要注重保护其传统工艺和生产工艺,结合现代化手段,如摄像、拍照、民间艺术口述史纪录等形式,纪录民间美术资源工艺和生产过程。而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力较高,且有产业化可能性的民间美术资源,要以传承和产业化为主,一是发挥上游的创意力量和设计力量,把民间美术现代化、设计化。二是和相关企业结合,将创意发展相关的艺术衍生品,把民间美术产业化。

2.3构建多元化艺术人才队伍,增强艺术品市场的人才驱动力

健全的人才队伍是艺术市场健康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天津目前共有44所高等院校,还有百余家文化创意专科学校和实训基地,在教育资源上有其优势。但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虹吸效应,导致天津市培养的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加上绝大部分院校在艺术相关专业教育上尚显不足,造成本地培养的艺术品市场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引进的人才又远远不足,使得相关行业的发展受到掣肘。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培养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人才。针对书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人才,要建立以高校培养为主,社会培育为辅的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化艺术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对于民间美术人才,要结合其世代相传的家族传承特点,及现代化产业发展要求,加强培养和保护。同时,通过政府牵头、企业支持等形式,适当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成长,促进艺术创作人才的全面发展。第二,培育专业化的艺术管理和艺术经纪人才。一要在部分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艺术管理、艺术经纪专业,并增加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艺术管理和艺术经纪人才。二要提升现有艺术管理和艺术经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到其他先进国家及地区交流学习,举办各类培训,召开业内交流、研讨会等形式,促进艺术管理和艺术经纪队伍理念和专业水平上的提升。

2.4加强宣传引导及艺术教育,提高大众艺术收藏和消费意识

天津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一定程度上虽然给了城市商业发展的活力,但也使得本地文化比较杂糅,高端文化相对欠缺。按照国际经验,当某一地区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后,对于文化艺术品的消费会获得飞跃式发展。而2012年天津人均GDP为15069美元,排名位居全国第一,北京、上海人均GDP分列第二、三。但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看,2012年,北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为2481.7元,上海为2482.4元,天津仅为1329元,其文化消费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水平并不匹配,潜在艺术市场消费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通过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加大对本地艺术家、艺术品及艺术市场其他相关知识的宣传引导,提升大众的艺术审美水平和消费意识。

2.5加强京津冀地区文化艺术领域合作,助推天津本地艺术品市场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区,但是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京津冀的合作程度远远不够,同时,天津市场受到了北京强大吸附作用的影响,对此,天津应加强和京冀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的合作。一是创造良好的共同发展环境,实现优势互补。在政策上保证各方市场的互动开放,同时吸引北京、河北相关企业进驻天津并获得良好发展。二是借鉴北京地区的艺术市场拓展经验,如文化艺术博览会、双年展等,增加天津大型国际化展览活动频率,打造艺术品牌和文化品牌,提升地区艺术市场的整体水平。三是共同建设艺术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加强艺术市场领域的各类高端人才的互动与交流。

艺术市场论文篇(8)

在我国,1997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引入市场经济,经济在长期压抑之后飞速发展。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剧增,造成广告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人员紧缺,顺应这种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在市场经济中,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培养出具备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艺术教育模式呢?

一、明确艺术设计教育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艺术设计与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艺术学、社会学、文化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相关技术知识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说:“……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指出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设计是我们工业前途的根本,优秀的设计是成功企业的标志。”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又要求艺术设计必须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必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必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存要求的变化,大众审美趣味的转移等,促使设计必须时时以新的姿态不断演变。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当今,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活动逐渐转向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等形式,这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优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应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灵活化。结合本校本地区特点,系统规划、组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强艺术理论、专业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中的类型选择和比重设置。当代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营销与市场、时尚与地域文化高度结合的设计;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纲和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们不但要体现应用性,更应突出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应对市场的变化,随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态之中。那种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标准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教育体系的想法只能是空想。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设计界的新思维、新流派为我所用。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对设计师的具体要求衔接;借鉴发达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我们发展。总之,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课程设置的安排应该是将设计作为一种高度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彼此的潜能,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法,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的转化,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设计艺术教育与相关行业、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的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设计管理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1.工作室教学模式

所谓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让学生贴近专业、企业、市场、社会。当然,在建设设计实践教学基地时,我们应与当地和周边地区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毕业生在当地和周边地区为企业从事产品开发与设计。各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点。在此之前,要先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为理论教学的应用提供现实参照;二是通过调研,搭建互动平台,增进彼此友谊,培养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感情,为友好合作奠定基础;三是了解企业的合作意向,明确校企双方的需求,通过合作办学,实现双赢,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有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就可以利用假期到实践基地参与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实践经验。由此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也使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化设计教育模式得以真正实现。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可以运用兴趣法将学习变成愉快的创作体验过程;营造主动思考的学习氛围;运用讨论法使课堂变成教学互动学术气氛浓烈的研究场所;建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教学相长,重视历届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总结等等。

四、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学生成功推入市场

在校期间不仅要重视学习成绩,还要重视考察各地、体验生活、课程交流以及参与项目、合作课题等一系列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重要方法。各教研室应围绕着“怎么准备实习”、“怎么安全实习”、“怎么顺利毕业”三个问题展开实习动员,处理好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稳得下”。还要求学生在实习当中要做到“三练”——练应变能力、练综合素质、练知识运用;做到“三找”——找问题、找差距、找方法;做到“二带”——带着任务去、带着收获回。动员会普遍呈现“教师热情高、学生收获大、现场气氛好、整体效果佳”的好效果。对于就业较困难的专业,还应该研究讨论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比如:

第一,书记、主任带头寻找困难专业的就业渠道,找突破口,广泛联系,发动教职工找渠道,派出人员到各地挖掘资源,传递信息,落实具体的就业办法。

第二,系上再次修改有关就业的奖励措施,重点是要奖励做出突出业绩,做了实际工作的老师,不再吃大锅饭,不搞照顾政策。

五、结语

根据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为了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产学研结合体系和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高校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高校与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条件,扬长避短,走体现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应勇于创新,结合实际、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机制,并为提高高等教育对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起到积极作用。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认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是一种生产力。它像其它生产力一样,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出真正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就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把科学理性思维纳入到艺术设计思维之中。只有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创意能力的问题。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创意设计。只有这样,我国的设计教育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目标与特色.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11

艺术市场论文篇(9)

2.艺术设计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在一些美术设计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们认识到许多学生没能够真正站在市场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其设计的作品包含太多理想化与艺术化成分,缺乏实践性。由艺术设计产生的作品最终会因其经济性而成为商品,而对商品进行审美的主体是消费者,而不是艺术设计者。同时,商品审美的客体是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在设计课程上,其艺术设计作业呈现形式只是效果图或者模型,设计草图或者各种实际解决方案比较少见,设计变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概念。从评价基准角度来说,产品设计可以对各个设计要素进行最适合的调整,而不是对效果图或者模型制作优劣进行比较。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能靠艺术美的造型来实现。提出了最新优秀产品设计审查基准,即为审美性、安全性、独创性、功能与操作性、品格、品质、妥当的价格以及同使用环境协调等。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与教学设计存在一定差异,而教师和学生对实际开发程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了解,会用美的造型设计来取代其他设计要素。而艺术应该与技术相统一,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且还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用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实现艺术设计的自身发展。

艺术设计的本质目的在于人,而不是商品。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类创造理想的生活条件。另外,艺术设计必须遵循客观法则以及自然规律。艺术设计不能缺乏科学性,而且应该先考虑其科学性,再对其艺术性进行考虑,否则会使得设计落空。艺术可以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是设计其必须为经济提供服务。然而设计与艺术之间并不等同,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尤其是艺术设计学,应该给予经济原理的应用指导作用足够的重视。艺术设计可以将产品的科技含量、艺术含量与审美附加值提高,创造更理想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较为重视材料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更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用性,为了配合市场经济,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上做出了很多的改革。以高职艺术类《装饰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例,将工作情境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掌握,依据工作内容组织教学,摒弃传统单一记背的方法,合理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每个学习情境都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些装饰材料。以在各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性应用来设计依据业务谈判、设计、施工等工作任务中装饰材料应用的情况,侧重选购材料、鉴别材料、应用材料、概算成本等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任务项目及相应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就完全反映了以市场需求和发展为基础,摒弃了普通艺术设计学校曾经单纯的模式,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将知识经济的社会特点把握好,让艺术设计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同时,运用艺术手段与科学手段实现生活文化中精神空间的拓展,从而完成艺术设计的时代使命。

艺术市场论文篇(10)

二、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产,并且富有强大的文化艺术创作力,因而积淀了可观的产业力量。目前,在努力“盘活”文化艺术资产的同时,切需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积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是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同时,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极有潜力成为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

2.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可能性

艺术金融产业面临重要机遇期。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声音,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殷切期望与迫切期待,需要有力的“国家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业态,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部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文化艺术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是文化艺术产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艺术经济融入现代经济与世界艺术经济的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必由之路。

三、山西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山西的艺术品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艺术金融的需求与结构、艺术金融产业的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对艺术金融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艺术金融产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影响了艺术金融产业健康运行;宣传力度不够,推介不够,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理念与环境滞后;缺乏相关艺术金融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投资期待;艺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文化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艺术金融产品的服务功能不完善,限制了艺术金融产业消费需求的增长;艺术金融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抑制了艺术金融产业消费需求的释放。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有艺术金融产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因此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融资需求服务体系的建立尚不健全。总体来说,山西的艺术品市场还不够成熟。

四、山西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发展建议

上一篇: 景区档案管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青年奖章集体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