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3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篇(1)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一、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二是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一80%的平均水平。

2.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我国目前有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90%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二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三是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0%,薪柴占25%,两者合计比例高达55%,一直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燃料的主体,而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年产农作物秸杆62亿吨,其中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杆未被利用,开发前景广阔。

3.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250亿公斤左右。三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用不上电。目前农村电力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还比较薄弱,全国还有约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四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尚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农村显得无可奈何。

二、科学界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个“新”,突出表现在能够让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城里人一同享受现代文明进步成果,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进农民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

1.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土地质量保持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优化。

2.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生活,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和人居环境,美化村庄风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物质文明进步水平,促进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村庄安全建设、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

3.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条件、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会覆盖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品质和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服务性物质技术条件。它主要包括:农村交通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等。

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项惠及10亿农民的伟业,也是一项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投资量大、持续期长的宏大工程。组织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有政治热情、政治责任心,而且要有长期进行的决心和恒心。当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一些地区通过试点,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盆景工程等一些苗头性问题,值得警惕。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长效,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1.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如此。规划搞不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中央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订和完善带有全局指导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和专项规划。各省(区、市)要结合组织实施中央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以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同时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单打一,避免一些工作的重复、浪费。

2.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激发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尽可能地寻求到国家明确支持,综合财力、技术条件可行,农民愿望强烈、能力许可这样一个结合点。为此,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山区、丘陵、平原都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顺序、建设标准肯定也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只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在重点项目上,发挥引导作用。3.明确职责积极推进,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职责划分主要是明确划分政府、乡村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机构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得不好,就会形成各方喊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却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搞好规划、制定政策,抓好试点示范,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宏观指导与管理。政府要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并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解决,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依法提供保护、鼓励和支持。要在搞好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能搞运动。要尊重农村意愿,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切不可背离农民意愿,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村级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好实施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则应对规划和建设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围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先进、实用、经济、受农民欢迎的新技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从实际出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背景下,一定会在短期内得到各方面极大的重视,也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实施。但如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在集体化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功能丧失殆尽就是最好的反证。建立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是解决谁投资、谁管理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主体到位问题。只有主体到位,才有可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制定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让投资者放胆投资、放心受益、放手管理。因此,特别要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时,要建立明确的产权归属制度,确保谁投资谁受益。就是那些完全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形成的设施,也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主体缺位问题。当然还要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置一些现代技术方法,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投资主体能够较稳定地、合法地获得应有受益。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并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他们是基础设施的主人。

四、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巨额资金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如此巨额资金的筹集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1.要规范和稳定中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从目前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提高到3%,并最终能稳定在5%以上,且中央财政的该项资金投入要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财力持续增长相适应,不断增加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对全社会发挥引导作用。2.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要把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要在较大幅度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确保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3.要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入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和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近20多个部门;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也有10多个。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要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程。实行市管县体制,就是为了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帮扶农村,增强都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工共同繁荣的局面。为促进工业资金向农村实施投资,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

5.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支持,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基础设施建设篇(2)

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区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心,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切实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创新社区环境,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标准,超前规划。按照市委关于两室建设的意见,超前规划,严格标准,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社区两室面积全部达到160平方米以上。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根据分类情况和建设标准,坚持从各社区的实际出发,科学决策,每年完成2-3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个社区都要有新发展、新变化,不断提档升级,全面、整体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三)共驻共建,整体联动。要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通过机关对口帮扶、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广大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等各种形式,整体联动,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管并重,强化管理。在抓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加深对社区的管理,把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社区工作。

三、所需资金及筹措办法

办事处8个社区,除花园社区不用重建外,其它7个社区全部需要重建,按1200元/平方米计算,每个社区所需资金为1200元×160(平方米)=192000元,每个社区办公设施更新需5万元,活动室健身器材需要5万元,一个社区共需投入29万元,7个社区共需200万元左右。

建设资金按市两室建设意见,区财政投入60%,市财政30%,共建单位10%,同时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四、工作目标及实施步骤

总体目标:到年,力争8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活动室用房面积不低于160平方米,每个社区都拥有一处设施完备、工作规范、环境优美、空间宽敞、服务齐全、标识醒目、办事方便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彻底解决社区无办公室、活动室问题。真正把每一个社区都建设成为居民群众生活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依据上述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办事处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基本目标是:对育才社区、万达社区年内完成社区两室建设,并在年底投入使用,花园社区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硬软件设施,办公条件、活动室条件要进一步改善

第二阶段,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基本目标是:对果园社区、华融社区完成两室建设,并保证投入使用,黄金社区要通过上级支持和各部门配合,形成共建社区的合力,完善黄金社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阶段,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基本目标:要对韩庆坝、井坪两个新建社区完成两室建设,保证投入使用。并把社区相关服务设施统一列入社区建设规划中。

五、主要措施

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要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积极因素,掀起社区建设新的高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社区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办事处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充分提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加大领导力度,尽快形成领导重视、各部门参与、全社会投入的良性机制。从解决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硬件设施入手,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打好解决硬件设施的攻坚战,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目标。

(二)落实责任,协调配合

基础设施建设篇(3)

仙岩风景区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天河(秀垟)景区是仙岩风景名胜区三大景区之一,素以“奇岩天成”“水景浩淼”闻名于世,近年来经过不断宣传扩大知名度,景区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据统计,20XX年游客达20多万人次。但是,随着客流量增加,景区旅游接待能力日趋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已明显跟不上景区发展步伐,由于缺乏资金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尚在起步阶段,条件简陋,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天河(秀垟)景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加快天河(秀垟)景区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旅游接待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位于天河(秀垟)景区入口处,总用地面积7965m2,道路广场4300m2,绿化用地为3138m2(包括停车场1485m2),建筑占地面积550m2,总建筑面积为1171m2(包括服务用房876m2、大门亭廊155m2和旅游公厕140m2),以及景区监控设施60万元,共需建设资金420万元;由于我区财政资金缺口较大,恳请省住建厅、财政厅给予补助180万元为盼。

妥否,请批示。

XX

XXXX年XX月XX日

基础设施建设请示二江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双塔街道位于江山市东北部,江山港两岸,市政府驻地。境域面积75.9平方公里。下辖2个经济合作社、5个社区、20个行政村,人口约6.2万人。20XX年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依托“一基地二小区”工业平台(纺织服装基地、赵家工业小区和社后工业小区),形成东西两翼并行发展的格局;有工业企业138家,其中销售额20XX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7家;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5元,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北新城欣欣向荣;强村富民,幸福乡村创建扩面提质,“一村一品”、“一社一品”培育增点连线,民生事业得到持续投入和长足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不断深入的同时,双塔街道特别是规划区内村庄建设面临着农民建房、道路交通、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困忧,特别是原拟征迁项目村庄建设更为滞后,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建房需求,严重制约村庄建设发展。为了尽快改善现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居民生活。执行中心城区村庄建设发展新规划,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双塔街道办事处拟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1.项目名称:江山市双塔街道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2.项目业主:双塔街道办事处。

3.项目建造地址:双塔街道缸甫底村。

4.建设周期:20XX年12月—20XX年5月。

5.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涉及缸甫底村范围内向江东大道延伸路段衔接的辅助道路六条共2KM,路宽9米路段进行市政排水排污、道路硬化及道路两边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6.计划投资及来源:计划总投资365万元,全部自筹解决。

由于街道财力有限,为加快项目建设,保障民生需求,恳请省发改委在公共建设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妥否,请批复。

双塔街道办事处

20XX年9月30日

基础设施建设请示三潼南县人民法院:

别口镇花院村辖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734户,总人口2873人,耕地面积3762亩,水田1650亩。

本村土地贫瘠,坡耕地易旱缺乏水利设施,急需修建水利工程,确保抗旱用水和人畜饮水,交通落后,急需新建。

(一)、水利设施:原胡豆湾水库提灌站设施老化,确保农业灌溉,急需维修。由于袁家湾等25口山坪塘属六、七年代修建,多年雨水侵蚀,坝坎已属病害工程,急需整治硬化。为了充分发挥杨家沟水库抗旱功能。减少灾害损失,新增杨家沟水库提灌站一处,灌溉3、4、5、6、7社,受益人口1600人左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亩。计划新增囤水田工程150亩,新增蓄水5万立方米。整治山坪塘25口,新建10口,共需资金300万元。水库堤坝整治,胡豆湾水库坝坎渗透严重,蓄水水位下降,坝坎已成危坝,急需硬化,需资金39万元。

(二)、加快产业转型:对现有的果林进行有计划的补种3万株,再新增种植核桃5万株壮大庭院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致富步伐。

(三)、改善公路、道路设施:硬化生基嘴至铜梁高楼出境公路4公里,宽4∙5米,马老壳至铜梁县维新镇哨楼垭口的出境公路2∙5公里,宽4∙5米,共需资金400万元,整治人行便道80公里,宽1∙2米,共需资金320万元。整治乡村碎石公路10公里,需资金

150万元。

(四)、土地整治:我村地处别口镇海拔最高,水土流失严重,急需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肥力。

(五)、文化建设:新建文化活动场所需资金10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篇(4)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围绕基本烟田规划,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烟草补贴、资金直补、烟农投劳、多方受益”的建设原则,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思路,突出“工程数量、工程质量、资金管理”的工作重点,落实“整片推进、因地制宜”的工作要求,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护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建后工程的持久效能。

(二)目标任务

全县完成烟水工程建设项目1531件,其中管网工程1件,水窖1530件,改造机耕路3.2公里;烤房密集式改(建)造1650座。工程总投资1835.16万元,其中烟水工程建设1007.16万元,烤房密集式改(建)造总投资825万元。

(三)完成时间

*年度烟水工程建设项目务必于*年9月15日前完成建设任务,并向县领导组提请验收,县领导组于9月25日前组织验收完毕;烤房密集式改(建)造任务务必于*年7月20日前全面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二、建设措施

(一)坚持项目责任制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制。

1.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的职责:

(1)负责全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

(2)负责全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安排;

(3)负责领导全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确定施工队伍;

(4)负责组织全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

2.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的职责:

(1)负责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

(2)负责组织全县烟叶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工作,确定施工队伍;

(3)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与市烟水办对接,搞好联系;

(4)负责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料整理,规划汇审、报批和档案管理;

(5)负责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的检查、督促、落实;

(6)负责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决定的其他事项的贯彻落实。

3.县烟草分公司的职责:

(1)负责筹措资金,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按时拨付工程款;

(2)准备有关模具,对采购物资进行管理;

(3)参加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检查验收;

(4)委托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

(5)负责烤房密集式改(建)造工作的计划下达、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档案收集编制;

(6)负责水窖建设所需模具的经费落实和制作。

4.县水利局的职责:

负责规划、勘测、设计、预算,拟定实施方案报告,工程管理,质量监督,参加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检查验收。

5.县烟办的职责:

负责协调、检查、督促和参加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检查验收。

6.县城管局的职责:

负责质量监督并提交质量监督报告。

7.县审计局的职责:

负责对建设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提交审计报告。

8.县监察局的职责:

负责监督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检查、验收工作,提供纪检监察报告。

9.县财政局的职责:

负责按时、足额拨付工程管理、办公经费。

10.项目乡镇的职责:

负责成立领导组,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群众按时、按要求完成规定的群众投工任务,做好项目实施所占土地、山林、取沙、取石、安全责任以及其他矛盾的协调工作,组织实施水窖建设,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和按时竣工。

(二)坚持阶段性目标责任制

*年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持阶段性目标责任制。

1.*年7月30日前,各项目乡镇必须组织群众投工完成水窖的坑塘、管网的管槽、渠道沟槽开挖工程;8月10日前完成水窖的沙石备料工作。责任人:项目乡镇的乡镇长

2.*年9月15日前,所有工程竣工,乡镇申请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验收。责任人:项目乡镇的乡镇长

3.*年9月25日前,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组织验收。责任人:胡泽华、程胜碧

4.*年9月30日前,完善有关申请验收的文件材料:

(1)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全面清整项目档案资料,并按要求立卷归档。责任人:胡泽华

(2)办理工程结算,支付工程资金。责任人:程胜碧

(3)进行项目资金审计,提交审计报告。责任人:王学俊

(4)提交纪检监察报告。责任人:郭健

(5)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现场签证、施工日志、变更处理等工程质量管理痕迹资料由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办公室督促施工队或者驻工地质量管理人员提供。责任人:胡泽华

5.*年10月10日前,申请市领导组验收结束。责任人:胡泽华

(三)坚持建设监理制

有关建设监理事项和监理报告由县烟水办联系落实,监理单位要按照监理要求和规定,认真做好监理工作。

(四)坚持招投标制

材料采购和管网工程、改造机耕路要依法实行公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由县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领导组组织,按基建程序实行招投标;水窖建设由乡镇或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简易招标就地选择比较专业的施工人员统一组织施工。

(五)坚持建后管理制

水窖、烤房由受益烟农自主管理维护使用,其它烟水工程管理要成立用水户协会,建立乡规民约,收取水费,以水养水,提高管理使用年限,充分发挥效益。

(六)坚持群众投工投劳制

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实行民办公助。工程土石方开挖、回填和水窖材料的搬运按照谁受益谁投工的原则,由乡镇、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受益群众完成。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要注意方法,禁止采用简单粗暴行为强行要求群众投工,禁止将发包范围内的工程量分摊给受益群众,无端增加群众负担。水窖由受益烟农自行开挖,技术人员指导浇筑;改造机耕路、管道安装、灌桩预制、安装工程组织专业队施工,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资金筹措与使用

(一)资金来源

1.烟水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322.48万元,省内烟草补贴336.30万元,烟农投工折资348.38万元;

2.改造机耕路申请国家烟草专卖局补贴16.13万元,市、县烟草公司投资29.95万元,烟农投工投劳及占用土地折资18.25万元。

3.烤房密集式改(建)造按《*县人民政府关于抓好*年烤烟生产的通知》(巧政发〔*〕5号)文件明确的来源渠道做好筹措。

(二)资金用途

烟草行业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补贴(包括项目开工前所发生的项目规划论证、勘探、设计、咨询等前期工作费用补贴);县政府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管理、办公经费;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和临时占地费用由乡镇政府协调解决,不计入工程投资,不列入烟草行业补贴范围。

(三)补贴标准

1.烟水工程水窖按建造标准25m3/个补贴资金1600元,管网工程和机耕路改造按批准的设计预算标准执行。

2.烤房密集式改(建)造按《*县人民政府关于抓好*年烤烟生产的通知》(巧政发〔*〕5号)文件规定的补贴标准执行。

(四)工程建设管理费

工程建设管理费主要用于工程建设开办费(会议、招投标费用)以及工程建设开工后的经常费、项目管理费、工程建材质量检测费、奖励费等。按照《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年度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昭政发〔2007〕42号)的规定,工程建设管理费由县政府和县烟草分公司共同承担。项目开工前所发生的项目规划论证、勘测、设计、咨询等前期工作费用不包含在工程建设管理费中,由烟草分公司直接支付相关部门。

四、组织措施

基本烟田建设不仅能大大改善烤烟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烤烟生产能力,降低烟农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增强烤烟产业发展的后劲,而且对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基本烟田建设的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按质、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一)加强领导,推行行政问责制

各有关乡镇要成立基本烟田建设领导组,抽出专人组成工作组,驻村、组、农户搞好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做到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布置,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组人员分片、分户包干,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到项目、到户,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根据问责办法的规定,县政府将烟水工程建设情况纳入行政问责内容,对各项目乡镇、县直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工作不力或不作为,乱作为的,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问责。

(二)严格奖惩,建立激励机制抓落实

烟水工程建设完工后,要按照目标管理责任状所确定的建设任务和奖惩办法,进行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即:对按时完成烟水工程建设任务,质量达到合格,软件资料齐备,通过检查验收的项目乡镇,按总工程量的1.2%计算奖励。其中,奖金总额的40%用于烟水工程管理费用,30%用于奖励参与抓烟水工程的有功人员,30%用于奖励责任人。烟水工程不按时竣工,施工质量达不到合格工程的,县人民政府将从乡镇财政包干经费中扣罚30000元,每个责任人处罚1000元。同时,在*年度“争先创优”考核中扣除该项得分。

(三)强化督查,实行定期通报制

基础设施建设篇(5)

同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相比,BOT投资方式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在BOT的法律关系中不仅是社会管理者,而且是直接参与者。政府作为当事人一方直接同BOT项目承办公司签订特许专营权合同,这是整个项目运作的前提和核心,所有的BOT方式项下的其他合同,都必须以此为基础。由于BOT项目涉及到公众利益并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交通、能源、通讯、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因此,这决定了一方面其对运作方式的协调具有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容易受到地方利益、地方势力的影响和干扰,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2.BOT项目通常为东道国带有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等,其投资数额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经营风险大。这也决定了其需要多方有利害关系的人参与进来,如项目投资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承建公司、经营管理公司、用户、保险公司等。其中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与项目承办公司的特许专营权合同;项目承办公司的各个股东之间的合资或联营公司;项目承办公司与工程设计公司的设计合同;承建公司与项目承办公司的承建合同;项目承办公司与供应公司的物资供应合同、与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与政府主管部门的产品回购合同及项目设施移交合同等等。程序复杂,需要各方的良好协调与合作。3.双方风险分担的形式不同于传统投资方式,其并非合作双方共担经营风险,而是东道国政府在特许期间内一般不承担风险,项目的全部或大部分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2]

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方式,BOT在许多方面具有传统投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为:促进东道国的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且BOT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全部由外商解决,不能以项目作抵押,也无需由政府保证或承诺支付项目借款,不会增加财务负担;有利于突破利用外资模式,丰富了原有的贷款、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及补偿贸易等利用外资形式;有利于提高东道国政府对重大项目的宏观管理,采用BOT方式,项目的整个决策、签约都由政府负责,政府可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反复比较,可避免项目的盲目性;有利于东道国引进管理人才、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产生综合效益。同时,BOT投资方式使投资者获得其他方式投资难于涉足的东道国基础设施项目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加之BOT为东道国政府特许的项目,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保证性,即使遇到风险,因政府的保证也易于化解。

正由于BOT投资方式具有以上这些优点,加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待发展其基础设施但又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于是就使BOT方式成为促进政府和国际私营企业合作,以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的有力工具。例如英法海底隧道、香港地区的东区港九海底隧道等一批耗资巨大的项目,都是以BOT方式集资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在我国,广东大亚湾沙角火电站也采用了BOT方式。1995年和1996年国家计委又批准广西来宾电厂二期工程、湖南长沙电厂一期工程作为中国第一、第二个BOT试点项目。BOT方式已成为近年来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新型投资、融资方式。[3]

二、BOT投资方式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十五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就强调,力争用五到十年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为此中央提出,要从经济全局和战略需要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因地制宜,统筹协调,适当超前,先行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西部大开发的全局。但长期以来西部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足,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据统计,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部地区,公路里程只占全国总量的30%,而且93%在二级标准以下;铁路网密度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电话的全国普及率为10.68%,而西北5省区平均比全国水平约低4个百分点。[4]加快发展公路、铁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当前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东中西部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相互沟通,为日后全面展开的大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必须赶在别的开发项目之前加以实施。为此中央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围绕三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一是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包括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在内的交通运输建设;二是加强电网、电信、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的道路、供排水、供热等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抓紧做好若干重大骨干工程(例如天然气的“西气东输”)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迫切要求。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一方面要靠西部各地区自力更生,但考虑到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一直是我国经济落后和较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又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5]因此,更重要的应该是吸引外资,借助外资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长期以来,西部吸引外资可以说做得并不理想。如“八·五”期间,东部地区批准的外商投资合同个数是西部地区的15倍,批准的外商投资金额是西部地区的4倍。西部的一些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吸收的外商投资则更少。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宁夏仅为0.03%,甘肃为0.06%,新疆为0.16%,贵州为0.17%;云南为0.21%。[6]到1998年底,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7.3%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仅占3.28%。[7]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必须拓宽思路,寻求更灵活、更有效的筹资方式。

三、西部地区实行BOT投资方式的障碍及对策

在西部地区实行BOT投资方式,虽然对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其中的障碍也是明显的,如果不立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在西部地区实行BOT投资方式就几乎是一句空话。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观念、体制及法律各方面。

观念方面:BOT在我国尚是一件新事物,人们对BOT需要一个熟悉、了解、认可、实行的过程。由于在BOT项目中,项目的运作一般要求所在地方政府对投资的收益进行担保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而投资者一般可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西部地区就容易产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地方主义思想。

体制方面: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如果BOT投资方式都由中央政府来承办,地方政府必然有意见,要求中央政府放权,且我国地域广大,中央政府在各地实行BOT投资方式时难于考虑到各地的特殊性,无法做到一视同仁。而如果BOT投资项目由地方政府分别承担,又容易出现各地为吸引外资而恶性竞争,竞相攀比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条件,这又反过来损害了国家、地方的利益。

法律方面:首先,政府保证方面。我国《担保法》规定任何政府部门不能为企业提供经济担保,而BOT投资项目的特点之一就是政府出面签约,甚至进而作出保证,纵使各地方政府可以突破这一法律障碍为BOT项目作出担保,这仍可能碰到另外一个难题,即我国一贯坚持国家财产豁免原则,能否以国家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会碰到极大困难。其次,外商投资方向限制问题。1995年我国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明确禁止外商投资电网建设、经营,城市供排水、煤气、热力管网的建设、经营等,对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引进外资也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国对外资的准入采取了限制或禁止的态度。再次,中方控股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对外商投资的基础产业项目如铁路、机场、码头等,中方控股必须在50%以上,这同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设施的基本运作相冲突。最后,外汇管制和外汇平衡问题。目前新的外汇管理体制,虽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的兑换却严格管理,项目公司在境外融资多采用外币形式,经营所得则多表现为人民币形式,这就使项目公司面临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风险。且我国对外来投资向来有外汇收支平衡的要求,而BOT合同却很少能自行做到外汇平衡。

要想使BOT在我国西部地区得到推广适应,就必须:第一,观念更新,认识到BOT方式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和水平,并最终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加强对BOT投资方式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第二,在地方具体操作的基础上,加强中央统一管理。地方政府洽谈的项目必须报中央政府审批,国家应明确规定BOT方式的政府签约部门及管理部门。第三,立法的整体改进。有针对性地调整现行立法并放宽政策限制,给BOT投资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投资环境。具体说来,政府在参与BOT合同谈判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民事主体身份和资格,在合同中具有的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可以考虑给予外商以一定的政府保证并放弃一定的政府豁免权;放宽投资限制,这在我国加入WTO后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外汇方面,国家应保证BOT项目的外汇兑换;在股权问题上,我方可适当放开对控股权的限制,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外商独资经营或控股经营。鉴于人们在BOT方式上认识的落伍和现行法律的不协调乃至冲突,最重要的改进措施,本文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BOT法规性文件,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可循的。[8]

[1]杨松.BOT投资方式的法律保障及其管理[J].法学评论,1997(5).

[2]慕亚军,赵康.BOT的法律问题与我国的BOT立法[J].法学研究,1998(2).

[3]孙潮,沈伟BOT投资方式外汇风险的法律分析[J].法学评论,1997(4).

[4]人民日报[N].2000-04-05(1).

[5]杜平.西部开发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5.

基础设施建设篇(6)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趋势明显下行,外贸出口持续下降,房地产市场持续趋冷,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大幅下降。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今年四季度追加1000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出,今后三年增加4万亿基础投入,其中1.8万亿中央财政投入,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中央今年四季度增加的1000亿元财政支出中,增加水利基础建设和民生水利方面投入200亿元(其中,我省争取到6.7亿元,总投资规模21亿元,涉及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海堤达标、水库加固改造、水环境工程等6个方面)。在今后2-3年内,中央财政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和民生水利方面的投入规模估计年均在1200亿元左右。省委、省政府最近也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省政府也加大今年的财政支出力度,并排出今后2-3年加大财政支出,带动社会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水利基础建设和民生水利也是省委省政府扩大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水利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这既是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体现,也是水利事业又一次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是,任何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水利发展的特点表明,每一次发展机遇来临时,我们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能不能超前,前期工作质量能不能保证,是争取国家立项审批和下达投资计划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分秒必争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组织推进前期工作,争取我省有更多的重要水利建设项目进入国家盘子,推动新一轮江苏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潮。

二、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为了抢抓这次国家宏观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和民生水利建设,省厅根据我省实施太湖治理、沿海开发、苏北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并对照国家水利投资方向,及时提出了十个方面、800多亿的水利重点项目向国家申报立项审批。一是推动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在基本完成上一轮治淮规划在我省境内11项骨干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洪泽湖大堤、分淮入沂等治淮“新三项”工程,抓紧启动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标准,打通苏北地区入海水道。二是全面加快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榆河北延送水、泰东河整治等重要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积极启动引江河二期工程,确保2013年前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全线通水,2010年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完成通水,为我省苏北振兴和沿海开发提供更好的水资源保障。三是抓紧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开工走马塘工程,争取明年开工建设新沟河工程,2010年开工建设新孟河工程,实现长江、太湖之间的畅引畅排;5年内基本完成太湖生态清淤工程规划任务,加快改善太湖地区水生态环境。四是全面启动沿海四港整治和川东港工程建设,实施里下河地区水源调整工程,进一步提高我省沿海地区和里下河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改善里下河和沿海地区水生态环境。五是加快推进长江重点河段治理,抓紧实施滁河、水阳江和重点低洼地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积极做好黄墩湖蓄滞洪区蓄滞洪能力复核工作,适当调整滞洪区规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六是加快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2010年全面完成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水库防洪标准,增加水库蓄水保水能力,改善山丘区的水源条件,全面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改造任务。七是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今年完成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明年完成4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0年全面完成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居民供水全面达标。八是持续实施城乡河道和区域重要河流疏浚整治工程,2010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城乡河道疏浚整治任务,加快启动实施区域重点河流的整治工程,显著提升城乡河网水系的生态环境。九是加大农业灌区改造建设力度,争取明年全面启动全省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建设,积极争取把我省里下河地区纳入国家大型灌区改造计划,着手启动中型灌区改造计划,为全省粮食安全奠定更加坚实基础。十是全面实施农村小型泵站改造工程,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灌排设施老化失修问题,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排条件。以上十个方面,既是我省今后几年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国家加大水利基础建设和民生水利投入的重点方向。目前,部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有效进展:明年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项目初步设计已经初审,走马塘工程可研报告已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已经水规总院审查,水库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明年计划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前期工作也基本完成。各地水利部门要根据省厅的部署要求和前期工作分工安排计划,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区别轻重缓急,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任务,为下一步向国家立项争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这次省厅和各地提出的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多、分布广、前期工作要求高、难度比较大,需要系统上下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工作协调,保证前期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这里提几点具体要求: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前期工作是抓住这次政策机遇最为关键性的工作,从省到市到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以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班子,认真开展前期工作的组织部署、任务分解、力量调度、责任落实,及时协调解决前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保证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二是要加强工作协调。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既涉及专业设计,还有环保评价、土地预审、移民安置以及节能等专项设计;一些重大项目不仅要做主体工程的设计,而且要开展影响工程的设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加强前期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力度。省厅规计处、农水处要切实加强对前期工作的协调指导,定期召开业务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相关前期工作中业务技术和工作配合问题。各项目的牵头设计单位要主动与承担配合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主动通报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会商讨论解决前期工作中的相关业务问题,提高前期工作效率。三是要加强质量把关。省厅决定成立前期工作专家组,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提前介入,开展重大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加强对设计单位阶段性成果的预审查,保证前期工作质量。各市县也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前期工作中重要技术问题的研究讨论,努力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四是要加强工作经费落实。大量的前期工作,需要经费投入。请各市县水利局要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增加前期工作专门经费,保证前期工作需要。五是要加强责任制度。这次中央扩大基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时间性。前期工作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决定申报国家立项的成功率,对本次会??分解,按项目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和设计力量,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必要的奖惩制度,确保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高质量按期完成,为争取国家尽早立项审批赢得主动。

基础设施建设篇(7)

二、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为实现居者有其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下岗职工、低保户等困难家庭的住房难,投资3000万元的经济适用房这个“民心工程”正在规划设计中。二是大力激活房产市场,改善居住条件。投资3548万元的时代广场即将完工,住宅小区、住宅小区工程在全面提速。今年房产在建项目6个,总投资9750万元,建筑总面积12.96万平方米。三是依托依山傍水自然区位优势,张扬个性,凸现魅力,打造园林城市,今年先后对东风大道、万里大道两旁的主要建筑和硬化后的小街小巷,实行了亮化;对县城区要道口下沉水道和万里大道、东风大道无障碍工程进行了改造,修补路面146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6000平方米,清淘下水道6900米;对街心花园、工业园区大道、万里大道绿化带的绿化进行补植,新增绿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四是投资480万元的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改善了城市供水能力和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篇(8)

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的生态安全期待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化速度之惊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经或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件,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7%达到65%。

正如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早在一百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 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接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密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的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丁,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

从普遍意义上讲,对未来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构成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景观战略。

2 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与技术纲要

2.1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翻开每一个小国古代城市史志的开篇——形胜篇,都在字里行间透出对区域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古代的城市地理学家们甚至把整个华夏大地的山水格局,都作为有机的连续体来认知和保护,每个州府衙门所在地,都城的所在地都从认知图式上和实际的规划上被当作发脉于昆仑山的枝杆山系和水系上的一个穴场。明皇朝曾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脉不受断损。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扩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

2.2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直到最近,我们才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受到关注或即将灭绝,而被认定为一类或二类保护物种的生境的保护,如山里的大熊猫、海边的红树林。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

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级具有良好森林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但这些只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几或十几的面积,不足以维护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末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其中包括:

2.2.1 将被城市吞没的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或一丛风水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对本地人来说,它们是神圣的,但对大城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说,它们却往往不足珍惜;

2.2.2 坟地,在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可叹的是,在全国性的“迁坟”运动中,这些先辈们的最后安息之地中,幸存者已为数不多;

2.2.3 被遗弃的村落残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涌人城市,城郊的“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地方由于长期免受农业开垦,加之断墙残壁古村及水塘构成的避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种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很容易成为“三通一平”的牺牲品,被住宅新区所替代,或有幸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往往也是先被铲平后再行绿化设计。

2.2.4 曾经是不宜农耕或建房的荒滩、乱石山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在推土机未能开入之前,这些免于农业刀锄和农药的自然地是均相农业景观中难得的异质斑块,而保留这种景观的异质性,对维护城市及国土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3 第三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下列种种:

2.3.1 大错之一: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蚌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就连蚂蚁也不敢光顾。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河床衬底后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从而为多种水生植物和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水泥衬底后的河床,这种异质性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处安身。

2.3.2 大错之二: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厂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形态至少有三大优点:

其一,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其二,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其三,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2.3.3 大错之三: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决非高垒其坝拦截河道,这样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事实上,河流是地球亡唯一一个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通过大小河流,使高山、丛林、湖泊、平原直至海洋成为一个有机体。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反思,迫于能源及经济生活之需,已实属无奈。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以求提高水位,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 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包括:

其一,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丧失生态和美学价值。

其二,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受阻。

其三,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

其四,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于人的精神价值决非以量计算,水之美、之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及其与生物、植物及自然万千的相互关系,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亲切动人之美的需求,决不比生硬河岸中拦筑的水体更弱。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其它对待河流之态度包括盖之、填之和断之,则更不可取。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

2.4 第四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牛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这些生态服务包括:

2.4.1 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其牛态环境独特,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

2.4.2 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湿地还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的热容量大,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消耗热量就越多,导致湿地地区气温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2.4.3 减缓旱涝灾害:湿地对防止洪涝灾害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了湿地的严重退化,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是生动的反面例子。

2.4.4 净化环境: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2.4.5 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湿地丰富的水休空间、水边朴野的浮水和挺水植物,以及鸟类和鱼类,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这体现了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来表达,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  2.4.6 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禅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

当然,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湿地还有生产功能。湿地蓄积来自水陆两相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食品、工农业原料、燃料等。这些自然生产的产品直接或间接进入城市居民的经济生活,是人们所熟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

2.5 第五大战略: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与“大地园林化”和人民公社化的进程同步,中国大地就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护林实践,带状的农田防护林网成为中国大地景观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华北平原,上,防护林网已成为千里平涛上的唯一垂直景观元素,而令国际专家和造访者叹为观止。这些带状绿色林网与道路、水渠、河流相结合,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农业气候等生态功能,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薪炭和用材。1978年以来,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防护林体系则是在区域尺度上为国土的生态安全所进行的战略性工程,到90年代初,京津周围的防护林体系,长扛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及最近的全国绿色通道计划相继启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干旱风沙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和环境保护林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启动了十大生态防护系统工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堪与中国如此大型国土生态系统相比美的也只有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工程,40年代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70年代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建设。

但是,这些国土生态系统工程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伐去。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

事实上,只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具体的规划途径包括:

2.5.1 沿河林带的保护: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和防洪标准的提高,加之水利部门的强硬,夹河林道往往有灭顶之灾。实际上防洪和扩大过水断面的目的可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如另辟导洪渠,建立蓄洪湿地。而最为理想的做法是留出足够宽用地,保护原有河谷绿地走廊,将防洪堤向两测退后设立。在正常年份河谷走廊成为市民休闲及生物保护的绿地,而在百年或数百年一遇洪水时,作为淹没区。

2.5.2 沿路林带的保护:为解决交通问题,如果沿用原道路的中心线向两侧拓宽道路,则原有沿路林带必遭砍伐,相反,如果以其中一侧林带为路中隔离带,则可以保全林带,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理想的设汁是将原有较窄的城郊道路改为社区间的步行道,而在两林带之间的地带另辟城市道路。

2.5.3 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

2.6 第六大战略: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当汽车尚未横行,步行马车还是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时,1865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在伯克利的加州学院与奥克兰之间规划了一条穿梭与山林的休闲公园道(Parkway),这一公园道包括了一个沿河谷的带状公园,其最初的功能之——是在乘马车的休闲者在到达一个大公园之前,营造一个进入公园的气氛,并把公园的景观尽量向城市延伸。之后,公园路的概念也被Olmsted等人广泛应用于城市街道甚至快速车行道的设计,它不但为步行和行车者带来愉悦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其社会经济效益:公园可以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公园路的两侧的地产可以增值,对投资商更有吸引力。

20世纪中页之后,在北美,汽车普及,并成为道路的主宰,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饱受尾汽、噪音和安全的威胁,所以,早在60年代,William H. Whyte就提出了绿道(Greenway)的概念,主张在城市中建立无机动车绿道系统。在70年代,在 Denver实施了北美第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绿色道路系统工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居民必然将遭受同样的折磨。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一个追求理想,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的步行或非机动车联系,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追求。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

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于城市设计过程的把握,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2.7 第七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从早期山区先民用于交通的古栈道和河边的纤道,到秦始皇时期中华大地上的驰道和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众多具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如明珠闪烁。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开放空间的丧失、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横行,这些线性历史景观被无情地切割,毁弃,即便许多节点被列为地方、国家、甚至世界级的保护文物,但它们早已成为一些与原有环境和脉络相脱离的零落的散珠,失去其应有的美丽与含意。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样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起,通过绿地联系起来,可以构成城市与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步道和自行车道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

2.8 第八大战略: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学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大工业社会形态很不发育,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等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但现代的保安技术早已突破围墙和铁丝网的时代。事实上,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比封闭的院绿更加安全。

2.9 第九大战略: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公园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这就使公园仍带有花园的特质。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作为对工业时代拥挤城市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那是需要全家或携友人长途跋涉花上一天时间,作为一项特殊活动来安排的。作为游逛场所的“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如同其它性质的用地一样,被划出方块孤立存在,有明确的红线范围。设计者则挖空心思,力图设计奇景、异景,建设部门则花巨资引种奇花异木,假山、楼台,甚至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而公园的管理部门则以卖门票为生,以养一大批公园管理者,并称此为“以园养园”。这实际上是对公园性质的误解。把公园同娱乐场所,主题公园和旅游点混为一谈。

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就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

2.10 第十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城市绿化的一个方针是园林结合生产,尽管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个口号,但在现代看来却可以有新的理解和实践意义。然而,无论是农田保护政策也好,田园城市或园林结合生产的理念也好,在现代中国城市扩张模式以及规划及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都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除了政策和法规外,这当然是由于土地价值和开发利益所驱动的。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正如公园在溶解一样: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人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人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11 第十一大战略: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至少从汉武帝造上林苑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热衷于到大江南北引种奇花异木,并成为各地进献朝廷的贡品。十六世纪以后,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以此为代表的地理大发现,引种和驯养异国植物和珍禽异兽,成为欧洲皇宫贵族之时尚,曾从美洲、非洲、大洋洲,特别是中国引去大量奇花异卉,装点花园和城市,尤其是中国的杜鹃独霸英国的园林,因而才有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一说。然而,上世纪初即见端倪的环境危机,60~70年代的环境主义运动,80—90年代以来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强调,使世界各国把乡土物种的保护作为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篇(9)

奋斗目标:二零零九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20%;7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力争突破3亿元;年内完成前期项目可研46项,立项60项。提前启动“十二五”规划,力争“十一五”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到“十二五”末,交通道路建设实现对外通道全面改造升级,乡镇道路实现柏油化,村社水泥路和柏油路达到70%以上,形成贯通内外、连接城乡、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水利建设实现农村人饮自来水化、川地水利化、河道治理化和梯田节水化,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荒山、荒坡、面山全面绿化、重点流域坝系化和耕地梯田化,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热普及率达到80%,城区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入学率达到99.8%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群众“入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重点工作

(一)交通道路建设要在对外畅通、乡际通油和村道硬化工作上集中突破

二零零九年实施交通道路建设项目5项,完成投资14337万元。一是全力配合实施庄莲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力争10月底建成通车。二是积极争取庄静公路改扩建项目,做好水洛至通化至峡山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开建一条;积极争取天平高速过境庄浪,配合设计单位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三是通乡油路完成大庄至阳川至卧龙公路改造铺油工程,做好卧龙至岳堡、菜子湾至水洛、朱店至良邑至杨河3条通乡油路前期项目的衔接,力争年内开建一条。四是通畅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开发,重点在水洛、朱店、万泉、南湖等川区乡镇建成通村硬化路、油路100公里。五是通达工程年内建成村社道路100公里。

“十二五”期间,完成庄静、苏庄2条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畅通全县的对外通道;改造铺油乡镇之间公路320公里,铺油硬化村社道路600公里,打通乡镇、村社之间的断头路;建成18个乡镇客运站,全面改善全县交通运输条件。

(二)水利建设要在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川地水利化、河道治理化、梯田节水化目标上集中突破

二零零九年实施重点水利项目5项,总投资3547万元。一是开建漳麻河调水人饮工程,解决卧龙乡1万人的饮水困难;二是实施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成水窖1500眼,增加节水补灌面积3000亩;三是治理水洛河万泉段河堤3公里,保护耕地650亩,恢复耕地110亩;四是完成贾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十二五”期间,围绕实现全县自来水化,建成漳麻河调水、庄浪河川和水洛河川人饮工程,解决11.6万人的饮水困难;围绕实现川地水利化,争取实施埂塄水库除险加固、竹林寺水库水资源利用、庄浪河川灌区维修改造、水洛河川中型灌区改造和阳川渠首拦河闸项目,在万泉田坪、崔坪、马川、西坪,水洛徐碾、李碾建成一批节水灌溉工程;围绕实现河道治理化,争取实施韩店段、水洛至通化段河堤治理工程,完成水洛河、葫芦河和庄浪河全段治理;围绕实现梯田节水化,在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庄、阳川、卧龙、水洛、万泉、朱店、南湖、岳堡、盘安、南坪、赵墩等乡镇修建水窖12000眼,发展梯田灌溉面积2.4万亩。

(三)生态环境建设要在治理水土流失、加大耕地梯田化改造和提高林草覆盖率上集中突破

二零零九年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16项,完成投资5360万元。一是全力抓好县城北面山1200亩的生态绿化示范区、二郎山生态公园二期工程和华庄、平庄、庄静公路行道树栽植;二是完成所有退耕还林区域的补植补造,高标准绿化乡村道路,全县完成三荒造林2万亩,天然林保护5000亩,建成林果产品基地5.3万亩;三是实施三北四期陇东丘陵水土保持林建设和重点公益林建设项目,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年度任务;四是实施水洛河耕地整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葫芦河流域庄静大示范区项目,加快庙龙沟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年内新建淤地坝7座,治理水土流失28.5平方公里;五是全力抓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年内建成沼气池6500口,改造节柴灶2749个,建太阳灶2545个。

“十二五”期间,围绕实现荒山、荒坡、面山全面绿化,争取实施炭汇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护岸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围绕实现重点流域坝系化,组织实施乐正川流域坝系建设工程,争取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庄浪县民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和庄静大示范区淤地坝配套工程;围绕实现耕地梯田化,争取实施葫芦河水毁耕地整理和庄浪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岳堡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保障城乡低收入人群住房、提高电力通讯服务能力上集中突破

二零零九年实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3项,完成投资26728万元。一是全面落实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2034户5174间77610平方米,改造维修3245户8061间12.1万平方米;二是在良邑、盘安、岳堡、南湖、杨河等5乡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当年建成住宅小区7个,搬迁贫困群众446户2600人;三是实施好城镇居民廉租住房建设,当年建成廉租住房300套1.98万平方米;四是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年内完成23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使5126户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环境得到改善;五是在东城区开建住宅楼8.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万平方米,建成占地52亩的东城区绿地公园;六是全面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综合大楼、供电公司客服营业综合楼和社会福利院;七是改造铺油城区道路6公里,新建橡胶坝2座,全面建成2.5公里洛河风情线;八是新建柳梁、杨河、通化三个供电所,架设35千伏线路2条22公里,完成通化变电站增容改造;铺设城乡通信管道1000米,建成通信基站50个。

“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城市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城区污水处理、供水管网改造和集中供热管网改造七大工程,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完善城乡电网和通讯网络,争取开工建设华能庄浪电厂。

(五)社会事业建设要在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上集中突破

二零零九年实施社会事业建设项目15项,完成投资8036万元。一是教育事业,排除中小学危房1万平方米,全面建成南湖中学教学实验楼;新建庄浪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促进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把水洛镇小学改建为县第三小学,秋季开学投入使用。二是卫生事业,开建县医院住院综合楼和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全面建成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完成南湖、朱店、卧龙、阳川、岳堡5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新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三是计生事业,全面建成南湖、朱店、韩店、卧龙、通化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并配齐服务设备,建成2个市级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争创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四是文化体育事业,开建县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年内建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农家书屋”和*寺文物管理所。五是广播电视事业,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工程,继续实施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旅游档次,促进全县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组织实施农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8万平方米;争取实施20所中学教学楼和生活用房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和信息化教育工程;在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方面,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庄浪县妇幼保健院建设和庄浪县疾控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在改善计生基础条件方面,组织实施庄浪县计生服务站装备项目、县计生服务站和乡镇计生服务所设备配备项目、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工程;在旅游、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组织实施*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寺-*文物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在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组织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影工程。

(六)项目建设要在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资金争取上集中突破

二零零九年完成前期项目106个,其中完成可研46个,对城区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廉租住房、农村小学危房改造、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妇幼保健院、计生服务站装备项目、农家书屋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中心敬老院、孔沟至韩川公路改造、通村公路硬化、民乐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庄静大示范区淤地坝配套工程、田家坪节水灌溉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葫芦河水毁耕地治理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村推进、农村沼气等60个前期项目争取在省上立项。对投资基本确定的项目要提前着手,能开工的力争年内开工,不能开工的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待投资计划下达后立即开工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把项目前期工作摆在项目建设的重要位

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精心论证储备一批能促进产业深度开发、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并积极向上争取,使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投资政策计划,我县都有对应的实施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三、保证措施

(一)靠实工作责任。全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主管领导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认真找准各自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细化工作任务,推行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特别是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分解工作任务,靠实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责任,督促项目实施单位认真执行项目标准,抓好任务落实。

基础设施建设篇(10)

一、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武警*市支队主动服从大局,积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人民群众是满意的,武警陕西总队也是满意的。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用兵单位与武警部队密切配合,坚持从大局出发,不断加强武警部队建设,想了不少办法,下了不少功夫,投入了不少财力,为武警部队解决了一些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先后对7个中队营房进行了新建、扩建、改建和维修,使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配套率从以前不足28%提高到了50%,一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概括起来讲,去年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到部队视察,市财政投入武警基层基础设施的经费逐年有所提高。各县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武警部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深入武警中队,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积极帮助武警中队解决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组织协调计划、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落实建设任务,想方设法为中队筹措建设经费,有力保障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设经费得到落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用兵单位,把落实建设经费作为加强武警部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积极把建设经费落到实处。20*年,全市落实武警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性经费198万元。有五个县区安排经费达到20万元以上,有效地解决了武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市公安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武警部队基层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公安局每年为武警中队提供一定的补助资金,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广大官兵工作和学习环境。三是工作措施扎实有力。各县区从实际出发,本着“够用、实用、耐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武警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有的县从实际出发,调整部分土地,解决营房面积不足的问题;有的县结合武警中队搬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起点;有的县根据县城的统一规划,拟对武警中队营房进行新建,扩大训练场所。

虽然我们在武警部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解决了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但与武警部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各县区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地方重视不够,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有的资金迟迟到不了位,建设进度比较缓慢;有的在建设安排上不尽合理,营房和生活设施、文体设施建设抓得紧,而执勤设施隐患治理和训练设施建设比较缓慢。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任务的完成,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必须在二期工程建设中切实加以改进。

二、扎实做好二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省委、省政府对武警部队建设极为重视,要求省、市、县要加大投入,继续抓好二期基层基础建设。针对我市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二期工程的任务是:全市筹措733万元,彻底治理5处执勤设施安全隐患,新建、扩建营房3800平方米,到10月底前,使武警支队基层“四项设施”建设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一)切实增强抓好二期工程建设的责任感。武警部队是党和国家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也是一支实行部队和地方双重领导、双重保障的部队。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武警部队建设,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一贯的重要思想,也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市武警支队不仅担负着全市各县区看守所和*监狱的看守、看押固定勤务,而且承担着武装押解、押运、警卫、保卫、城市武装巡逻和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反恐等诸多临时勤务。搞好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既是部队生活、学习、训练和完成任务的基本保证,也是构建平安*、和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用兵单位份内之事、应尽之责。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卓有成效地改变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和用兵单位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武警部队在维护全市社会稳定和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带着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感情,切实增强抓好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解决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问题,促进武警支队执勤能力不断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委、政府和用兵单位,要把武警支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范围,摆上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密切与武警搞好协调配合。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对本地区武警中队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现场研究解决,尽快制定建设方案。各县区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财政、计划、公安等部门,形成合力,抓好建设,保证按期完成规划建设任务。

(三)切实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根据各中队的实际情况和设施配套要求,解决全市武警支队二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预计总投入733.4万元,按照省总队支持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资金来源为:一是省武警总队支持446万元;二是市财政安排80万元,*监狱解决21.6万元;三是各县区配套投入185.8万元,其中,汉滨区8万元,汉阴县30.2万元,石泉县30.6万元,旬阳县26.8万元,紫阳县25万元,白河县16.2万元,镇坪县4.2万元,平利县22.4万元,岚皋22.4万元。各县区财政投入的经费不是太多,无论怎么困难,这笔钱都必须解决,迅速到位。

(四)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今年是武警总部规定完成武警中队执勤、训练、文体、生活“四项设施”配套任务的最后一年,现在距10月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了,这次会后,各县区和用兵单位,必须立即启动二期工程,抓紧部署,尽快实施。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要目标执勤设施建设标准》和《武警中队执勤、训练、文体、生活设施建设标准》,抓好工作落实,不得降低标准,随意减少项目,保证建设一项达标一项,建设一个合格一个。新建武警中队营房要一律按照武警总部颁发的《武警内卫部队执勤营房建设面积标准》执行,力争“四项设施”建设一次性达标,坚决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武警支队要确定专门班子,加快警勤中队和机动中队的建设进度,尽快解决官兵无营房、无训练场地的实际困难,市直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各县区分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要在设施建设竣工后,及时组织公安、城建等部门,会同支队一起,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和设施建设质量,逐一核查验收,确保投入资金全部用到实处。各县区公安局长是各级政府监督资金投向使用、严把设施建设质量关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建设质量合格达标。

(五)切实治理执勤安全隐患。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要把治理执勤安全隐患作为重点,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当前全市还有执勤安全隐患5处,其中宁陕县看守所2处、镇坪县看守所3处,这两个县这次“四项设施”配套的任务不重,要安排专项资金,迅速治理执勤安全隐患。各县区政府要始终关注武警中队的执勤工作,要从细小入手,不忽视一个现象,不放过一个问题,不遗漏一个地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影响执勤安全的硬隐患和软隐患抓紧进行治理。对安全隐患治理要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特别对现有5处隐患,要采取得力措施,尽快予以解决,确保执勤目标绝对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进一步加强武警部队全面建设

武警部队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和“双重保障”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切实加强武装力量领导与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便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直接指挥、使用这支武装力量,有利于武警部队全面建设。各县区委、政府和用兵单位一定要以二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领导好、保障好、建设好所属武警部队,既要支持阶段性工作,更要关注长期性发展。

第一,要正确实施对所属武警部队的领导。要认真落实省上提出的定期召开“议警会”的要求,及时向武警部队通报地方重点工作和社会维稳形势,有重点地吸收武警部队领导参加重要会议和维稳、综治、反恐等领导机构,政治上多关心、多爱护、多指导,为武警部队完成好以执勤、处突和反恐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

第二,要慎重合法地使用所属武警部队。在武警部队担负正常执勤任务的情况下,当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和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时,要严格依法使用这支部队,尤其是在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自觉尊重和执行武警部队的有关规定,慎重合法地动用武警部队。

第三,要主动关心支持武警部队建设。驻各县区武警中队是县区政府唯一的一支武装力量,是各县区可以直接指挥和使用的部队。按照中央关于武警部队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和“双重保障”机制的规定,各县区政府要把加强所属武警部队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使用部队的同时,一定要承担起部队建设的责任,切不可“重使用,轻建设”。各级领导要积极参与武警部队重要活动,经常到部队走一走,看一看,关心部队建设,解决实际困难,这既是加强军民情谊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责任。

上一篇: 基层党建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