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6:30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1)

我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在此情况下,零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在关注收入的同时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而零售业的成本核算问题是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环节,对于零售业节约商品经营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商业零售企业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购买产品、向最终消费者(分为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商品销售行业,具有交易次数频繁但数额较小、经营品类繁多且规格等级复杂和勤进快销的特点,该行业多数为填写销货凭证,“凭交款收银条取货”。零售业成本核算即将一定时间段内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段时间内企业总的经营费用及每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零售企业制定企业计划提供参考,成为评估销售部门业绩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绩效的依据,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活动提供借鉴,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有助于零售企业把握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零售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经营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查出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作业活动和商品类别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成本比重过大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对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不可忽视。

二、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费用为采购费用、库存费用、销售费用及人工费用,因此,对零售业进行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购成本核算

采购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商品采购的实际成本,包括商品的购买价格和进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进货费用包括企业在进货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燃料费等费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进货费用归于商品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单独归集计算,期末在已销商品和期末库存商品中分配,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中,通常将商品的进货费用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中进行核算。

2、库存成本核算

由于零售业具有商品库存数量繁多、金额较大的特点,库存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企业必须购买充足的产品作为存货以保证销售部门销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库存又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库存面积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及为保持合理库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零售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对库存成本的核算也是零售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销售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为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额,为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必须对企业的销售成本进行核算。销售成本指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即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零售业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的购进成本、为实现销售活动所产生的房租、销售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销售费用以及销售环节发生的税金。目前,通常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法来核算销售成本。

4、人工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房租和人工成本在零售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为3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该比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人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费用支出,零售企业通过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人工成本核算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决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商业零售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零售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将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零售业中,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从整个零售行业上看,目前零售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零售企业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

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在相关的成本核算组织和人员配备上过于简单,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程度不够清晰,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不断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地开展。

2、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不足

由于零售业经营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以及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收集到的费用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分类错误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成本核算方法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3、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不当

目前,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在售价金额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善的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类型。例如,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虽然节约了填制销售凭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但是,该方法不易发现商品溢缺情况且难以查明原因,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综合性(如百货商店)和部分专业性(如经营工业品)的零售企业。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选择不当,从而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

成本核算是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零售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项重要举措。

1、增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意识

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增强成本核算的意识、明确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企业高层和财务部门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成本核算置于企业统筹经营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将成本核算的理念和重要

性传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应注重成本核算部门和企业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得成本核算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此外,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将成本核算工作专业化、精细化。

2、积极做好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

零售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对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所进行的核算工作,企业的各项经营费用的归集是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因此,费用信息的准确性是成本核算的基础,积极的准备是顺利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除了思想准备外,还需要更多的准备工作去做。首先,应该确保零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分类和会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严格要求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提高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和正规化。其次,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就要求成本核算人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认识,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所了解,结合零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经营类别选择适当的方法或将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成本核算。

3、完善零售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是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的条件,因此,必须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全面性。零售业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计划、分析、考察和改进等过程,其中,零售企业首先根据成本管理的历史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成本管理的目标以及具体的流程和方法等,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成本管理完成的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方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流程和方法等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此外,应加强成本核算的制度建设,特别是监督体制的建设,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4、加强零售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逐渐成为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零售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手段,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特别是连锁超市零售业,一旦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会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根本无法运作。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仅仅出于探索阶段,针对成本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建设,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财务相关系统引入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

五、总结

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问题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提高财务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核算结果的分析发现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良斌:高档百货企业成本核算初探[J].财会通讯,2009(10).

[2] 王昕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及特点分析[J].北方经济,2010(5).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零售企业 成本核算 重要举措

我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在此情况下,零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在关注收入的同时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而零售业的成本核算问题是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环节,对于零售业节约商品经营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商业零售企业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购买产品、向最终消费者(分为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商品销售行业,具有交易次数频繁但数额较小、经营品类繁多且规格等级复杂和勤进快销的特点,该行业多数为填写销货凭证,“凭交款收银条取货”。零售业成本核算即将一定时间段内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段时间内企业总的经营费用及每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零售企业制定企业计划提供参考,成为评估销售部门业绩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绩效的依据,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活动提供借鉴,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有助于零售企业把握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零售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经营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查出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作业活动和商品类别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成本比重过大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对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不可忽视。

 

二、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费用为采购费用、库存费用、销售费用及人工费用,因此,对零售业进行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购成本核算

采购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商品采购的实际成本,包括商品的购买价格和进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进货费用包括企业在进货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燃料费等费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进货费用归于商品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单独归集计算,期末在已销商品和期末库存商品中分配,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中,通常将商品的进货费用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中进行核算。

 

2、库存成本核算

由于零售业具有商品库存数量繁多、金额较大的特点,库存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企业必须购买充足的产品作为存货以保证销售部门销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库存又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库存面积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及为保持合理库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零售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对库存成本的核算也是零售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销售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为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额,为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必须对企业的销售成本进行核算。销售成本指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即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零售业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的购进成本、为实现销售活动所产生的房租、销售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销售费用以及销售环节发生的税金。目前,通常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法来核算销售成本。

 

4、人工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房租和人工成本在零售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为3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该比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人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费用支出,零售企业通过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人工成本核算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决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商业零售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零售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将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零售业中,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从整个零售行业上看,目前零售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零售企业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

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在相关的成本核算组织和人员配备上过于简单,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程度不够清晰,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不断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地开展。

 

2、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不足

由于零售业经营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以及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收集到的费用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分类错误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成本核算方法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3、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不当

目前,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在售价金额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善的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类型。例如,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虽然节约了填制销售凭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但是,该方法不易发现商品溢缺情况且难以查明原因,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综合性(如百货商店)和部分专业性(如经营工业品)的零售企业。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选择不当,从而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

成本核算是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零售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项重要举措。

1、增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意识

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增强成本核算的意识、明确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企业高层和财务部门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成本核算置于企业统筹经营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将成本核算的理念和重要

性传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应注重成本核算部门和企业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得成本核算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此外,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将成本核算工作专业化、精细化。

 

2、积极做好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

零售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对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所进行的核算工作,企业的各项经营费用的归集是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因此,费用信息的准确性是成本核算的基础,积极的准备是顺利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除了思想准备外,还需要更多的准备工作去做。首先,应该确保零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分类和会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严格要求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提高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和正规化。其次,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就要求成本核算人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认识,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所了解,结合零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经营类别选择适当的方法或将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成本核算。

 

3、完善零售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是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的条件,因此,必须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全面性。零售业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计划、分析、考察和改进等过程,其中,零售企业首先根据成本管理的历史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成本管理的目标以及具体的流程和方法等,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成本管理完成的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方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流程和方法等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此外,应加强成本核算的制度建设,特别是监督体制的建设,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4、加强零售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逐渐成为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零售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手段,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特别是连锁超市零售业,一旦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会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根本无法运作。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仅仅出于探索阶段,针对成本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建设,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财务相关系统引入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

 

五、总结

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问题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提高财务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核算结果的分析发现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良斌:高档百货企业成本核算初探[j].财会通讯,2009(10).

[2] 王昕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及特点分析[j].北方经济,2010(5).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零售企业 成本核算 重要举措

我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在此情况下,零售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在关注收入的同时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而零售业的成本核算问题是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环节,对于零售业节约商品经营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商业零售企业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购买产品、向最终消费者(分为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商品销售行业,具有交易次数频繁但数额较小、经营品类繁多且规格等级复杂和勤进快销的特点,该行业多数为填写销货凭证,“凭交款收银条取货”。零售业成本核算即将一定时间段内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段时间内企业总的经营费用及每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零售企业制定企业计划提供参考,成为评估销售部门业绩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绩效的依据,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活动提供借鉴,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有助于零售企业把握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零售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经营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查出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作业活动和商品类别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成本比重过大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对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不可忽视。

 

二、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费用为采购费用、库存费用、销售费用及人工费用,因此,对零售业进行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购成本核算

采购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商品采购的实际成本,包括商品的购买价格和进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进货费用包括企业在进货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燃料费等费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进货费用归于商品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单独归集计算,期末在已销商品和期末库存商品中分配,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中,通常将商品的进货费用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中进行核算。

 

2、库存成本核算

由于零售业具有商品库存数量繁多、金额较大的特点,库存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企业必须购买充足的产品作为存货以保证销售部门销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库存又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库存面积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及为保持合理库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零售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对库存成本的核算也是零售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销售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为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额,为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必须对企业的销售成本进行核算。销售成本指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即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零售业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的购进成本、为实现销售活动所产生的房租、销售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销售费用以及销售环节发生的税金。目前,通常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法来核算销售成本。

 

4、人工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房租和人工成本在零售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为3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该比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人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费用支出,零售企业通过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人工成本核算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决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商业零售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零售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将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零售业中,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从整个零售行业上看,目前零售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零售企业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

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在相关的成本核算组织和人员配备上过于简单,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程度不够清晰,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不断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地开展。

 

2、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不足

由于零售业经营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以及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收集到的费用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分类错误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成本核算方法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3、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不当

目前,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在售价金额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善的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类型。例如,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虽然节约了填制销售凭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但是,该方法不易发现商品溢缺情况且难以查明原因,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综合性(如百货商店)和部分专业性(如经营工业品)的零售企业。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选择不当,从而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4)

    商业零售企业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购买产品、向最终消费者(分为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商品销售行业,具有交易次数频繁但数额较小、经营品类繁多且规格等级复杂和勤进快销的特点,该行业多数为填写销货凭证,“凭交款收银条取货”。零售业成本核算即将一定时间段内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段时间内企业总的经营费用及每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零售企业制定企业计划提供参考,成为评估销售部门业绩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绩效的依据,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活动提供借鉴,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有助于零售企业把握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零售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经营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查出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作业活动和商品类别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成本比重过大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对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不可忽视。

    二、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费用为采购费用、库存费用、销售费用及人工费用,因此,对零售业进行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购成本核算

    采购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商品采购的实际成本,包括商品的购买价格和进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进货费用包括企业在进货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燃料费等费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进货费用归于商品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单独归集计算,期末在已销商品和期末库存商品中分配,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中,通常将商品的进货费用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中进行核算。

    2、库存成本核算

    由于零售业具有商品库存数量繁多、金额较大的特点,库存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企业必须购买充足的产品作为存货以保证销售部门销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库存又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库存面积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及为保持合理库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零售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对库存成本的核算也是零售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销售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为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额,为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必须对企业的销售成本进行核算。销售成本指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即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零售业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的购进成本、为实现销售活动所产生的房租、销售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销售费用以及销售环节发生的税金。目前,通常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法来核算销售成本。

    4、人工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房租和人工成本在零售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为3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该比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人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费用支出,零售企业通过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人工成本核算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决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商业零售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零售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将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零售业中,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从整个零售行业上看,目前零售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零售企业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

    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在相关的成本核算组织和人员配备上过于简单,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程度不够清晰,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不断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地开展。

    2、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不足

    由于零售业经营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以及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收集到的费用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分类错误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成本核算方法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3、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不当

    目前,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在售价金额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善的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类型。例如,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虽然节约了填制销售凭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但是,该方法不易发现商品溢缺情况且难以查明原因,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综合性(如百货商店)和部分专业性(如经营工业品)的零售企业。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选择不当,从而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

    成本核算是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零售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项重要举措。

    1、增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意识

    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增强成本核算的意识、明确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企业高层和财务部门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成本核算置于企业统筹经营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将成本核算的理念和重要

    性传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应注重成本核算部门和企业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得成本核算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此外,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将成本核算工作专业化、精细化。

    2、积极做好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

    零售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对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所进行的核算工作,企业的各项经营费用的归集是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因此,费用信息的准确性是成本核算的基础,积极的准备是顺利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除了思想准备外,还需要更多的准备工作去做。首先,应该确保零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分类和会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严格要求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提高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和正规化。其次,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就要求成本核算人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认识,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所了解,结合零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经营类别选择适当的方法或将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成本核算。

    3、完善零售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是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的条件,因此,必须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全面性。零售业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计划、分析、考察和改进等过程,其中,零售企业首先根据成本管理的历史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成本管理的目标以及具体的流程和方法等,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成本管理完成的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方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流程和方法等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此外,应加强成本核算的制度建设,特别是监督体制的建设,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5)

零售银行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实现了迅猛发展,由于资本消耗较少、业务规模庞大、创新空间广阔,能更好地分散风险,因此日益为现代银行所重视,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零售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支柱

在全球范围内,零售银行提供以账户、支付、消费银行、银行卡、电子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为代表的多类金融服务,服务于包括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在内的广泛零售客户。在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中,零售业务的贡献比重越来越高,已成为与对公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并行的三大经营核心。在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保持强劲优势的各家银行集团大多依托零售银行业务提升公司收入和利润。近年来,美国排名前10位的大银行零售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到30%,提升至目前的50%左右。

在国内,伴随着金融市场及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2010年,工、农、建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均达到1000亿元左右,在全行收入中的占比约为30%。这与国际领先银行同类数据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同时也表明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广大的客户群体、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完整的产品线、多年沉淀的良好品牌等众多优势,在零售业务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众多中小型股份制银行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零售业务创新,立足于中高端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

零售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方向

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从外部看,美国次贷问题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从内部看,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调整增长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出于把握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增强经营战略前瞻性的需要,纷纷将零售业务作为推行高效、资本节约型经营战略的主攻方向。

资本监管趋紧。“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预计“十二五”期间对商业银行准备金成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将日益严格,银行传统上依靠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结构,转变传统以速度和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经济周期冲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知名银行发生破产、并购和重组,整个行业实现了重新洗牌。与之相对的是,零售业务成为不少银行的救命稻草。例如,富国银行一直坚持零售市场定位,交叉销售独具特色,营销渠道体系完备,在行业洗牌中转危为机,迅速提升了竞争地位。2006年,富国银行资产总额分别为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的33.02%、25.58%;净收入分别为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的39.84%、39.09%;危机之后的2008年,富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000亿美元,净收入26.55亿美元,同期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的资产总额和净收入分别为19400亿美元、-276.84亿美元;18200亿美元、40.08亿美元。同年,富国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是美国银行的2倍多,资本回报率是美国银行的近3倍。实践表明,零售银行业务与经济周期关联度较低,客户和收益基础较为稳定,是商业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稳定源泉。

金融脱媒深化。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持续壮大,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金融脱媒趋势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日益显现。从金融脱媒综合指标(CBDR)看,美国的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程度最高,约为20%,日本和德国分别约为40%和60%。我国的CBDR自1996年以来波动较大,基本处于80%左右(如图2所示)。这表明我国的金融脱媒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脱媒程度将继续深化。零售银行业务涉及居民生活、消费和投资等各领域,种类丰富,收益多元,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市场交融性强,创新和盈利空间巨大,有助于银行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开辟竞争蓝海,由间接融资商转变为全面金融服务商。

利率市场化推进。“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目前利息收入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长期垄断的资金价格,不但会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还将使银行面临重新定价、储蓄分流等诸多风险。这将给银行带来巨大利润压力,迫使其尽早转变发展方式。零售银行业务利润率相对较高,有助于银行减少对息差收入模式的依赖,因此成为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下的一个主要改革方向。

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

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向好。首先,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增加是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零售业务的根本保证。中国经济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促进零售业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其次,我国城镇化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零售金融需求。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仅为46.6%,远低于国际城镇化率成熟标准。我国城镇化仍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在我国“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广大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融需求必将稳步扩大和逐步升级。最后,我国“人口红利”规律将推动零售业务提速发展。人口中的青壮年和中年群体是积极理财和活跃理财的主要客户群体,对个人贷款、投资理财类产品等也情有独钟。研究显示,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预计在2017年出现,当前正是零售业务发展的受益期。

客户需求日益旺盛。在扩大内需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富裕阶层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为零售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零售负债业务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储蓄存款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余额从2002年的9.4万亿元增加为2010年的30.7万亿元,同比增速围绕15%上下波动,个别年份达到了30%(如图2所示)。

从零售资产业务看,受益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中国银行业个人贷款快速增长,余额从2004年的2.8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1.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份额也从17%提升至22%。在个人贷款业务中,消费信贷发展潜力尤为巨大。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占信贷总额的比例为15%至20%,对比发达国家高达30%的同类数据,还有十分可观的增长空间。

从零售中间业务看,理财、银行卡、结算、等业务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上市银行这几项业务的增长速度均已超过20%;信用卡交易金额连续几年增长超过100%(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业务维度不断拓宽。我国零售银行业在持续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不断提高非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2010年,我国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2003年增长了12.7个百分点,远超利息净收入增速。银行卡、理财、保险、第三方支付、贵金属交易等产品的快速发展,保证了非利息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总量的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4.15亿张,人均持卡1.81张;当年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超过7万亿元,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了近万款理财产品。此外,为适应我国建立信息化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各商业银行纷纷倡导低碳金融发展理念,以客户、营销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拓展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在线金融业务,积极研发三网融合相关的金融产品,并将物联网的金融应用作为探索重点之一。目前,有关创新型业务在促进零售业务经营转型、节约经营成本、衍生经济效益、刺激消费需求等方面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迅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日益丰富、规模逐步扩大,收益占比显著提升。但对比已进入成熟阶段的国际零售银行业,我国零售银行业务仍处于成长初期。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产品体系、业务流程等正在逐步构建,各项业务基础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零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管理体制

国际领先银行大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零售业务管理体制,例如,花旗集团的事业部制和汇丰集团的控股公司制,专业化经营和内部协作程度较高,有利于市场开拓和业务增长。而我国商业银行多实行总分行制的管理体制,上下级行相互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部门结构和岗位体系,发展合力不足。同时,银行内部系统资源整合不力、联动协作能力不强,“部门银行”文化浓厚。前台部门在设计产品和作业流程时以自身业务为中心,缺乏统一规划和板块联动。中后台部门没有充分的激励来协助、支持前台部门拓展市场。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联动营销机制缺乏,造成客户信息分散、多头营销及资源浪费。

队伍建设

国际领先银行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视为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专业客户经理进行客户营销和服务,为高端客户配备专业化的客户经理团队,并设置理财专家为多个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支持,同时派驻专业团队在网点负责对公营销、信用卡、个贷等条线业务。目前,汇丰的零售银行营销队伍占比高达55%。相比之下,我国零售银行业营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营销队伍占比普遍低于40%。同时,我国零售银行业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知识结构需要优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不足50%。零售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例如许多大堂经理仅仅发挥引导作用,没有承担现场管理、危机处理和营销推介的职能。

渠道配置

国际领先银行已实现电子远程平台对零售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产品销售的全面分流,物理网点更专注于为高端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等高附加值服务。例如,巴克莱银行的个贷电子渠道销售占比已接近1/3。此外,花旗等先进银行已可根据客户价值,实现电子渠道的客户分层服务。而我国零售银行业务营销高度依赖物理网点等传统渠道,物理网点资源被大量结算和现金业务占据,高端理财和复杂产品销售能力不足。同时,我国零售银行的网银、客服中心等电子渠道与物理网点渠道的合力不足,销售支持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产品体系

国际领先银行大多具备综合经营优势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覆盖全球各个市场、各个币种的投资工具,提供完整的结构性负债和中间业务产品线;能够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分析,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产品;能够凭借反映灵敏、高效的产品研发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而我国零售银行业综合经营经验相对不足,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范围有限,尚未完全建立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部产品序列。同时,产品功能相对较弱,缺乏差异化、个性化产品,难以完全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零售服务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其市场研究能力不强,研发效率不高,创新前瞻性不足,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业务流程

国际领先银行已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运作,具备了流程银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优势:建立了客户数据全面集成、管理信息高度整合的零售业务综合应用系统,形成清晰的客户、员工、机构管理视图;明确了前、后台分工,前台专注于业务分流、客户服务和产品营销,后台集中业务操作、审查审批和后勤配送,实现业务专业化和规模化处理,有效降低业务处理成本。而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业务流程相对复杂,业务环节有待优化。在流程管控上,采用以部门为中心的“竖井”模式,前、中、后台业务无法有效贯通,缺乏全流程归口管理,致使流程设计、维护、修改衔接困难。在流程应用上,以风险防控和业务处理为中心,造成网点全功能运营,柜台全过程操作,客户全流程陪同,束缚了网点经营效率和营销能力的提升。

我国零售银行业务改革与发展探索

零售业务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投资价值、品牌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抢抓历史机遇,尽快缩小与国际领先银行的差距,有效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零售业务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高效的一体化组织架构

在目前的总分行体制框架内,国内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事业部制,辅以矩阵结构的有关优点,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的市场方向建立一体化的零售板块,打破职能部门界限,归口管理总分行零售板块,实现板块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共享营销资源,开展零售产品多渠道销售。

为避免事业部制可能导致的人员膨胀问题,可采用模拟分权制度,不必在板块内单独设置人事、财务、风险等支持部门。板块内的业务部门按产品线设置。在这种组织模式中,零售业务总部要从管理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统筹全行零售业务资源,为零售业务发展提品研发、技术支持、业务制度和产品设计等综合管理功能。在分行层次,设置直属总部的零售业务单元,负责组织执行、实施各项工作措施。零售业务单元的各部门由一个副行长统一领导,使之能在分行层次与公司银行等协调合作。对该副行长的考核只限于零售业务,分行行长仍对开展零售业务有责任, 对其考核为辖内所有业务。在支行层次,削减管理职能,将其改造为直接的营销平台,专注于客户营销。

总部业务部门和各地分支行中的人员可按产品、行业和客户设置产品经理、业务经理和客户经理,分别针对产品、市场和客户。这些经理分不同等级,各级经理之间建立直线联系,从而可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在横向上,这些经理也受地区和职能部门主管的管理。在业绩考核上,需要按产品来核算业绩,同一笔业务同时在产品和地区上记账,从而可相应体现纵向和横向的业绩。

加快零售业务渠道转型与整合

零售银行通过渠道将产品与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渠道既要传递营销信息,如业务推介、价格与促销、谈判与订货、风险规避与冲突解决; 还要完成销售交易,如产品购买、结算款项及售后服务等。因此,渠道是零售银行市场营销的关键载体。从零售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以ATM、网银和电话银行为代表的电子渠道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零售银行客户习惯于通过电子渠道办理业务。同时,物理网点仍然以其能够实现和客户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独特优势占据着服务客户、营销产品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随产品的复杂性而提高,是抵押贷款、财富管理、投资和理财业务的关键渠道。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服务体系

现代银行零售业务经营理念的一项核心内容是“以客户为中心”。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应谋求实施一种全面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培育顾客忠诚度,与贵宾客户建立长期甚至终生的合作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广泛搜集客户群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数据仓库等信息技术,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求,发展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域之间客户关系定价能力,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品和服务,以提高各层次客户与银行的粘合度,最大限度的发掘客户金融资源,并争取更多的潜在客户。

创新产品和营销服务方式

零售产品的数量、功能和有效的营销服务方式,直接决定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基础和发展能力。国内银行应在产品整合与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等方面重点推进,建立能够敏锐应对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和营销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零售业务需求。

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我国银行应结合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来进行产品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向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的研发。因此,有必要理顺产品研发机制,明确负责产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针对市场需求急切的新产品,建立零售产品创新快速响应机制。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来设计、研发金融产品,加强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的分类管理,重点发展关联性大、综合服务功能强和附加值高的、理财、财富管理及信息咨询等业务,通过丰富的综合零售产品组合及优惠方案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同时,应该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综合经营经验,发展覆盖各种市场、各种投资工具的产品研发能力,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各类产品之间的壁垒,实现产品共享、信息共享以及新产品的参数化设置,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产品超市”服务。

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科学的定价方法是拓展零售产品营销的有效工具。国内银行有必要建立一套准确、科学的成本测算机制。合理确定各种零售产品的成本。同时,借鉴国外银行关系定价的方法,以向顾客提供的整体服务为核算对象,科学制定产品的价格,提高零售业务的盈利水平。在建立定价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以保证金融产品价格体系内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创新和丰富营销服务方式。首先,实施推广零售产品标准化营销。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建立标准化营销服务模版、产品介绍,推行标准化的零售产品销售流程,开展标准化的营销活动,统一品牌宣传,推广产品组合套餐。其次,推动交叉营销和联动营销。通过向客户交叉销售个贷、信用卡、电子银行、理财、基金、黄金等各类零售产品,增加对每个客户出售产品的平均数量,实现收入的最大化与单位固定成本的最小化、获得范围经济利益。在营销模式上充分发掘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以及信托、租赁等条线蕴含的零售机会,推行联合营销,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化处理。

打造优秀的零售业务团队

零售银行业务是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综合性业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可以说,人才队伍的多寡和素质高低,已经成为衡量现代零售银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国内银行要提高零售业务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的优秀人才队伍。

改造和完善零售业务流程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30日

引言

在电子商务全面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仅使零售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行业,同时对整个流通业和经济运行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浙江省商品和交通流动中心枢纽城市的金华,近年来随着电商和物流等新型第三产业的迅速,给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却也同时引发巨大的挑战。本文以金华实体零售百货店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

一、金华市零售业运营现状

(一)金华市近5年GDP总体情况。根据调查得知,金华市经济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从2008年至2012年近5年的GDP增长百分比分别为14.84%、4.90%、18.80%、16.49%及10.28%,人均生产值逐年上升,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到2009年增长较缓慢,之后因赋予政策和战略的支持,在10年又急剧回升。随后每年经济都在平稳中逐渐发展,但是增幅却逐渐下降。

(二)金华市近5年批发零售额统计。对金华市近5年批发额、零售额和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得知,从2011年开始金华市的销售额开始有明显增长,占90%。但是总体上零售额仍少于批发额,2012年相比较更是少了一半之多,只占15%,由此看出零售业在金华市场发展并不理想。根据销售数据分析可推测可能有一部分零售商家退出了金华零售市场,还有原来的一部分客源被网上电商给吸引走了,这造成了金华零售额的增长相较于批发额少了很多。

(三)金华市各零售卖场基本情况

1、产品种类。根据统计得知,金华市各大卖场主要以七大类商品为经营主体。其中服装和鞋、百货、超市、美食这类涉及日常生活的产品所占比重最大,分别占到71%、50%、50%、36%;其次才是家电、影院、KTV这类发展层面的娱乐性产品,占有率分别只有36%、14%和7%。

2、日均客流量。对金华市各大卖场日均客流量统计得知,表示基本不变的所占比重最大为46%,增加一些的仅占一小部分是23%,其次还有31%的比例表示日均客流量有所减少,说明现代零售卖场实体店客流量正在缓慢而细微的流失。

3、总销量。对卖场销售量统计,发现卖场总销售量总体还是均衡发展,基本不变占43%,增加一些所占百分比为29%,仍有28%的比例表示零售卖场由于受到电商网络影响,其实体销售量有所下降。

4、年平均利润率。统计卖场年平均利润率得知,金华市零售卖场年平均利润率增长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减少部分总占50%,达到一半,其中增加的百分比也仅14.29%,说明近来金华市零售企业利润额正成不断下降趋势,形势不太乐观。

5、租金。了解金华市零售卖场近几年租金变动情况,发现整体比较平稳,基本不变占50%,但仍有近42.85%的卖场表示租金有所增长。在零售利润额下降的情况下,租金却在增长状态,说明金华市零售产业当前形势急需改进。

(四)电商网络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卖场电商使用情况了解金华市各类零售卖场已使用电子商务这一销售模式的企业占64%,远超过未使用的36%的百分比,说明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风靡并越来越被更多零售商使用。

(五)新型电商与零售实体匹配情况。根据调查,商家普遍认为电子商务对卖场很重要,认为有必要使用电子商务的比率为79%,但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由此得知他们不是不想开展电子商务而是有心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毕竟开展电子商务需要考虑到对于电子商务是否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同时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二、金华零售业现存问题

(一)零售额与GDP增长情况不相匹配。根据调查了解,金华市当前零售产业均以实体销售为主,部分引用网络化销售方式。同时,金华市近5年GDP和零售额增长并不匹配,在经济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零售额增长率大于GDP,说明零售业经济水平呈正比例增长。但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等风险的冲击,导致零售额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表示金华市零售产业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行业竞争者逐渐增多,竞争力过大。近几年,零售业这个大蛋糕的大小基本没有变化,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怎样把蛋糕分好,怎么把蛋糕做得更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无论是提高服务还是走企业文化道路提高自己企业的内涵都是一种手段,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潮流的脚步走。

(三)缺乏新型销售渠道的推广。现下,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单一的销售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尤其金华市作为电子商务产业的中心地带,信息的传递是很快速的。部分零售卖场在进行产业推广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增加更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

三、措施建议

(一)市场宏观方――注重结构和品牌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实体和无店铺销售协调发展。优化零售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和实施工作,引导商业网点向总量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民利民方向发展。同时,稳步推进无店铺销售,促进网络、电话、手机、电视、自动售货机购物等无店铺销售业态规范发展,促进线上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品牌优势。转变经营模式,鼓励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提高自主经营比重,健全员工培训制度,扩大商品经营范围,依据顾客消费需求开发自有品牌,提升赢利能力;发挥网点优势,拓展国内外名牌产品的经销、业务,努力扩大规模;加强品牌建设,鼓励零售企业完善对消费者、供应商的服务功能,大力加强零售企业自身服务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3、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一方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征集、应用、共享制度,形成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约束机制,为各类企业创造更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应规范促销行为。规范发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对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进行监管,督促其遵循合法、公平、诚信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禁止违规促销行为。

(二)零售企业微观方――提高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

1、确立价格体制和多渠道销售模式。要想顺利开展市调工作,首先要制定一套较完整的价格监督体制,包括价格监督项目、监督方法、工作程序、结果统计等。其次可以适当扩大营销渠道的规模,给顾客一定程度的刺激和诱导;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趋向保守时,应适当进行渠道收缩,以减少对渠道的管理成本,并且相应降低产品价格,在销售原产品的同时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

2、增进奖励政策,落实体制监督。零售卖场可以适当调整岗位奖励政策,增强员工责任感,激励市调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扩大市调的范围,更好地监督商品进价情况。同时,可以设置一套完善的市调监督体制,也就是说将市调的部分工作从人员监督转移到机制监督上来。监督体制应在随着市调工作不断深入的同时逐渐的完成,也只有这样才从整体控制商品的成本。

3、建立市场商圈的档案,加强沟通。在采购环节,为更方便地查找到市场商品的分布情况,应建立市场商圈的档案资料,利于明确市场的分布,避免时间浪费,提高市场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了解供应商在市场上的衡量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之进行协调。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应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政府职能部门是垂直一体化管理,而调控零售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又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收到实效。例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流于形式,就与商务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的配合缺失有关,零售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与服务提供,涉及到许多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而任何单独一方的管理都难以真正达到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只有横向结合,联合行政,零售领域的经营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2、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内需。伴随GDP增长相应提高工薪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医疗重新纳入到公共物品的范畴,减少社会公众对就业、就医、教育、养老等问题的忧虑,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消费的乐观预期,在根本上扭转消费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彻底改变GDP增长,消费反而与之渐行渐远的失调的格局。

3、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零售企业处于最活跃的终端市场,市场易变使经营风险极大。政府主管部门在推广、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上,应承担重要职责,与科研单位应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利用科研院所掌握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向企业界进行推广与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陷入日常经营事务而忽略所产生的眼界狭隘、安于现状等问题。

四、总结

当前,零售业市场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和宏观调控的双重引导是分不开的,在信息化程度快速发展的今天,零售业市场应更多融合信息化的销售手段和经营方式,借助电子网络的快速便捷等优势来帮助其保持稳定健康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于伟,杨帅,郭敏,宋金平.功能疏解背景下北京商业郊区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2.1.

[2]张向阳.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网上零售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2.6.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7)

多渠道零售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推动力,向传统的实体零售业提出挑战。除了渠道选择,消费者还要求得到便捷无缝的跨渠道服务。他们往往通过某一个渠道开始交易,以另一个渠道完成交易,并希望每个步骤都能提供连贯的客户体验。习惯在多渠道进行交易的客户比传统客户转向其他银行的几率要低20%,而且那些被归为“多渠道”的顾客比其他顾客的开销要高出30%。此外,银行通过提供多种交易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还可以通过渠道互动提供创新。

顾客越来越需要一个能融入新技术、智能设备、社交媒体的多渠道零售环境。然而,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95%的零售购买行为仍然是在商场和实体店铺中进行的。因此,如何在一个密集的POS环境中,做好POS系统的部署平台管理和升级,适应网络和移动通讯对消费需求带来的新变化,为顾客提供一种可靠的低成本运作模式,是零售业面临的关键课题之一。

随着中国零售业态更加多元化、营销渠道多样化、电子商务呈现不同的细分模式、移动互联高歌猛进、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业务结合)模式异军突起,这些日新月异和不断滚动的变化,最终以滚雪球般的速度演变为变革性影响时,POS也在承受巨大转变所带来的周期性阵痛。其中,向多渠道零售转移是对POS部署影响最大的一股力量。

作为全球领先的支持和管理服务提供商,NCR一直致力于在自助服务领域为消费者和客户提品和服务。NCR多渠道融合的服务要求大量部署于店面的POS必须能够充当店内的中枢和骨干,能够追踪顾客最初在网上或移动设备上下达的订单、更改或完成交易、处理店内提货和退货事宜,同时涉及订单管理、库存控制、财务报表汇总、订单履行、现金管理、定价和促销等一系列关乎零售店铺经营的各个环节。

“能够实现这一点需要成功地进行POS部署。”NCR零售行业亚太区副总裁Ross Checkley说。

部署POS关键点

毫无疑问,零售商正在从各自的 POS 解决方案中寻求灵活性。日前《零售信息系统新闻》(Retail Information System,RIS News)报道指出,零售商在POS上的主要“痛点”包括:“无法满足未来需求”(占受访者的39.5%)、“难以添加功能、模块”(占受访者的34.2%)和“难以升级、更新”(占受访者的 26.3%)。2011年6月的一项研究指出影响下一代 POS 购买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受访零售商(占56.4%)选择“便于将来升级”,表示关注“特性和功能”和“支持移动性”的受访零售商数量相当,且持有这两种观点的总人数最多,占74.4%。

“POS部署本来就面临很高的风险,而未来POS系统需要的新功能使得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业务需求、购物者偏好和商店技术的快速变化,零售商要部署的POS系统不仅要提供当今关键任务系统所需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还必须具有各种功能,这些功能或许暂时还不会投入使用,但很快会产生商业利益,并且在此后数年带来商业利益。”Ross Checkley说。

“成功部署POS需要几个关键点。首先,确定当前和未来的目标客户群。在POS 部署的最初阶段,零售商要认真审视自己的业务策略,尤其要关注目前已有和未来潜在的目标客户群。通常POS的部署,从最初规划到部署完成需要长达2年的时间,而POS的替换周期则需要7年甚至更久,因此,了解未来的购物者‘可能想要什么’至关重要,零售商应该着眼于 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客户群,如果不能及时掌握与新世代消费者的需求和互动方式,只看眼前的POS部署战略很快就会让零售商倍感压力。”Ross Checkley说。

事实上,不少零售商已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POS更适应未来的需求。据调查,37% 的零售商正在寻找可在移动屏幕上读取优惠券的系统,而14% 的零售商则考虑采用近场通讯设备,一旦开始大规模使用移动支付工具,这一比例将有所提高。

“其次,根据差异化要素的需要选定供应商。在选择POS供应商时,NCR对零售商提出的建议是‘制定策略和自我提问的流程’。要知道,即使是经营最广泛的零售商也无法做到为所有消费者提供所有的服务,实在不必为了追求完美而让POS‘无所不能’。目前中国市场上大量使用的POS产品,有些功能的确会让零售商与众不同,而有些则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顾客需求,零售商要在制定POS部署战略前,分析POS具备的功能和用户需求,重点针对以下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供应商。”Ross Checkley说。

“再次是层级测试。在不同的店面部署POS时,零售商要选取若干个具有其连锁店特点的商铺进行试点测试,不同商店的品牌、规模、位置(如独立门店或商场内门店),以及内部零售空间和配置都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准确选择试点店铺就非常重要。试点测试内容不仅包括网络策略和软件性能,还包括 POS 硬件的分阶段使用和最优的维修策略等。我们认为,试点必须足够多,必须能够反映现实环境的各种状况,并满足管理需要,才能衡量 POS 推出之后面临的风险。”Ross Checkley说。

在Ross Checkley看来,当零售商选中POS产品时,意味着多层测试就开始了。因为即便是最灵活的POS 解决方案,也不能简单地现成安装,即便是同一家零售商,也会因其连锁店铺所在地区或具体店铺的不同而有差异,都需要对新的POS系统进行多层级测试,从而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未来方案实施过程中方案的变更。

“最后是配置试点以提供零售商需要的数据。”Ross Checkley说,“试点的一个关键功能是‘找到黄金标准’,即已创建可重复配置到所有店面的 POS 硬件、软件、设备和驱动程序的POS配置标准。黄金标准适用于POS系统部署、安装、支持和维护的各个环节。例如,如果零售商要设立问讯台,在试点阶段,要监控POS平台与问讯台之间所有的通话和互动是否运行正常,以便零售商清楚针对常见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Ross Checkley强调说:“POS部署工作的结束,也是产品生命周期使用阶段的开始。零售商要考虑财务目标、部署预期,进行顾客及员工满意度调查,并修改和完善POS 解决方案。不可否认的是,即便通过了最严格的测试,并对部署进行了最好的规划和实施,POS上线后,还是有可能暴露出未能达到预期的状况。此外,零售商要不断检验新技术带来的效益,能够恰当地应用新技术来增加销售和降低成本。”

零售自助结账体验

每逢假日超市总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你绕过人工结款台前长长的S型队伍,径直走到一台自助结账设备前,将挑选好的一推车食品和家庭日常用品放在扫描仪下逐个过检装袋,结账屏幕上实时显示每件单品的价格和汇总金额。清点无误后,你掏出信用卡在POS卡槽上一刷,你便完成了一次快捷、便利、愉快的购物体验。这就是现实生活中NCR自助结账系统带给人们的购物体验。

根据行业分析公司零售银行研究(RBR, Retail Banking Research)2011年6月公布的“全球EPOS和自助结账系统”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市场自助结账系统出货量为26600台,与2009年相比增长17%。RBR预测,到2016年,全球自助结账系统的发货量每年将增长14.7%。中国零售业在全球自助结账系统迅速普及的趋势推动下,也开始重视引入和应用那些便捷性高、互动性强和个性化突出的自动化技术。

“对于国内的超商而言,采用自助结账系统最大的考量来自投资回报,毕竟进入自助服务的门槛不低,而逐年上升的劳动力成本,让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认真考虑引入自助结账设备来解决高人工成本问题。”Ross Checkley说。

一直以来,人力成本都是零售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部分之一,2011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零售百强企业的抽样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零售企业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零售从业人员流失率上升造成企业招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而在零售业态中,用工密集程度最大的超市业态是人力成本上涨的主要冲击对象。

据悉,使用自助结账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零售企业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投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现有的工作人员从基础的结账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其分配到其它工作岗位,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销售额,增加收益。全球零售及餐饮业知名分析机构IHL Consulting Group的调查数据显示,自助结账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7%的人均劳动力利润。

“毋庸置疑,网购正在成为中国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零售企业正在面临网络购物带来的严峻竞争态势,而自助结账是零售业的一个新利器。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一个门店一天的平均客流量约为1.5万人,而每天就有近900万人上淘宝网‘逛街’,相当于600家店的客流量,而且网购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没有打车难、停车难的麻烦,同时价格优势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传统超市排队长、结账慢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诟病,是消费者最无法容忍和抱怨最多的问题,网购则加快了商品的物流速度,减少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消耗,是最便利的消费方式。”Ross Checkley说。

目前,面对网购带来的巨大冲击,商超纷纷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停车、结账甚至退换货的服务水准,以提升购物体验,吸引顾客。其中自助结账系统能够让购物者自行扫描、装袋,并通过现金、银行卡,甚至日渐流行的非接触式付款等方式支付。NCR的客户报告显示,自助结账系统可以减少40%消费者结账等待时间,将店内结账速度提高20%。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8)

一、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

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基本分为四类:实现企业利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业绩,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

(一)实现企业利润

人工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费用支出,对员工来讲则是收入,是实现零售企业内部员工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员工为获得收入必须提供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来为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实现产品增值,获取利润。

(二)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业绩

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又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不仅仅考虑如何减小支出,更要考虑如何在员工之间实现差异化报酬,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根据业绩和服务质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惩。

(三)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力成本的高低可以调节人工在企业各部门的流动,实现最优配置。因此,如何使企业员工发挥最大的效用,仅有激励机制是不够的,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要求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特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同时对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进行高薪回报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四)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

根据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不在岗职工生活费、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等。因此,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团体,为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医疗费、住房费等,实际上是贯彻执行了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福利政策,起到了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的作用。

二、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零售业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其经营运作方法经常随着季节、区域以及人们偏好的不同而调整,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程序较复杂,须掌握的细节更多。但总体而言,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必须本着事前、事中、事后的程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进行。

(一)实行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

即在参考行业等人工成本控制体系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的人工成本预警指标。此外,企业在制定人工成本预警体系的同时,必须遵照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人工成本增长率不能超过销售收入增长率。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原则

一个企业要想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仅仅依赖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是不够的,需要财务,计划,作业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并贯彻实施。所以,在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同时,必须确保各部门都能够通力合作。

(三)最大效益原则

多数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怎样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化的效益。人工成本控制不是怎样缩减人工支出而是怎样合理配置员工和安排薪资,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基本目标。这样即使人工支出增加,但企业利润也增加,完全可以弥补增加的成本并且有节余。

三、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实施

零售业的行业性质要求员工与顾客面对面地接触,需要更多的员工人数和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一方面从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开始对企业人工安排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另一方面从员工出发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

(一)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行效率、机构及人员的配置并影响人工成本的管理水平。尤其对于零售业,人工需求大且多样化,合理的组织结构更加必不可少。目前零售业大多为连锁经营,总部与连锁店的关系,总部对连锁店的放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方式。因此,零售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既要考虑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实行专业分工的同时又要重视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总部、地区及各连锁店应适当的集权和分权,努力做到既不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影响积极性。

(二)建立最优的用工方案

决定企业用工方案时,不能考虑招聘单一的人工,可以在用工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对核心员工可以签订长期合同,保证骨干核心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基层工作者合同期限一般半年到一个月,这主要是考虑劳动法规规定无故辞退员工需支付经济赔偿,如果基层员工经常出错则可以短期内更换,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人工支出;合理使用促销员,促销员由供应商或引厂进店的厂家派驻到超市负责产品的促销,薪资福利由供应商或厂商提供,超市负责日常管理,合理有效的使用促销员,有力的弥补了超市人力的不足,节约了人工成本;使用小时工,小时工工作时间随意,非工资型成本低,人员配置灵活,零售业可以根据岗位特点在销售旺季,灵活使用小时工,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工成本。

(三)提高培训的质量

零售业的员工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效益,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不同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培训,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督促员工的进取心,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9)

一、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

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目标基本分为四类:实现企业利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业绩,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

(一)实现企业利润

人工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费用支出,对员工来讲则是收入,是实现零售企业内部员工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员工为获得收入必须提供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来为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实现产品增值,获取利润。

(二)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业绩

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又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不仅仅考虑如何减小支出,更要考虑如何在员工之间实现差异化报酬,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根据业绩和服务质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惩。

(三)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力成本的高低可以调节人工在企业各部门的流动,实现最优配置。因此,如何使企业员工发挥最大的效用,仅有激励机制是不够的,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要求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特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同时对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进行高薪回报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四)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

根据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包括: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不在岗职工生活费、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等。因此,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团体,为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医疗费、住房费等,实际上是贯彻执行了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福利政策,起到了为员工提供社会保障的作用。

二、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零售业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其经营运作方法经常随着季节、区域以及人们偏好的不同而调整,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程序较复杂,须掌握的细节更多。但总体而言,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必须本着事前、事中、事后的程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进行。

(一)实行人工成本控制预警机制

即在参考行业等人工成本控制体系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的人工成本预警指标。此外,企业在制定人工成本预警体系的同时,必须遵照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人工成本增长率不能超过销售收入增长率。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原则

一个企业要想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仅仅依赖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是不够的,需要财务,计划,作业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并贯彻实施。所以,在进行人工成本控制的同时,必须确保各部门都能够通力合作。

(三)最大效益原则

多数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怎样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化的效益。人工成本控制不是怎样缩减人工支出而是怎样合理配置员工和安排薪资,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基本目标。这样即使人工支出增加,但企业利润也增加,完全可以弥补增加的成本并且有节余。

三、零售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实施

零售业的行业性质要求员工与顾客面对面地接触,需要更多的员工人数和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零售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一方面从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开始对企业人工安排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另一方面从员工出发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

(一)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

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行效率、机构及人员的配置并影响人工成本的管理水平。尤其对于零售业,人工需求大且多样化,合理的组织结构更加必不可少。目前零售业大多为连锁经营,总部与连锁店的关系,总部对连锁店的放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方式。因此,零售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既要考虑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实行专业分工的同时又要重视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总部、地区及各连锁店应适当的集权和分权,努力做到既不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影响积极性。

(二)建立最优的用工方案

决定企业用工方案时,不能考虑招聘单一的人工,可以在用工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对核心员工可以签订长期合同,保证骨干核心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基层工作者合同期限一般半年到一个月,这主要是考虑劳动法规规定无故辞退员工需支付经济赔偿,如果基层员工经常出错则可以短期内更换,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人工支出;合理使用促销员,促销员由供应商或引厂进店的厂家派驻到超市负责产品的促销,薪资福利由供应商或厂商提供,超市负责日常管理,合理有效的使用促销员,有力的弥补了超市人力的不足,节约了人工成本;使用小时工,小时工工作时间随意,非工资型成本低,人员配置灵活,零售业可以根据岗位特点在销售旺季,灵活使用小时工,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工成本。

(三)提高培训的质量

零售业的员工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效益,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对不同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培训,可以直接或间接的督促员工的进取心,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篇(10)

一、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贯彻落实商务部*年第23号令,依据商务部《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成品油仓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成品油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结合《自治区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现有成品油经营企业设施状况、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进行整改,通过完善成品油企业经营条件,规范成品油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全市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

二、专项整治工作的范围与内容

(一)范围:凡取得商务部核发《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的批发企业,商务部或自治区商务厅核发《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的仓储企业,自治区商务厅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零售企业(加油加气站)、*市商务局核发证书的农村牧区加油站点;未经商务部、自治区商务厅审批的在建油库、加油(加气站)和未经商务部、自治区商务厅核发证书的成品油仓储、零售经营企业均也在本次检查整治范围之内。

(二)内容:根据商务部、自治区商务厅有关规定,重点核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核查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资质。

2、核查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设施、安全设施情况。

3、核查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4、核查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行为。

5、了解成品油市场管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了解、掌握当地成品油市场供应情况,加油站布局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成品油规划进一步补充完善。

(三)整改方式:

1、对于私自进行油库建设、改造,私自新建、迁建和正在建设的加油(加气)站,属地商务局必须立即下达停建书面通知。对于无成品油经营资质而从事成品油批发、仓储、零售经营活动的,原则上协调工商部门予以取缔。对于确属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和政策连续性的原则,视具体情况协调处理。

2、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设施、安全设施不符合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及经营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在当地商务局下达整改意见通知书后5个月之内整改完毕,并报市商务局组织验收。届时未按规定进行整改的,由发证部门吊销其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

3、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具体经营行为不符合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及经营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当地商务局在下达整改意见书后3个月之内整改完毕并报市商务局进行复查。对于存在不合法、不规范经营行为、受到举报并经有关部门查实的,根据情节采取停业整顿、处罚、吊销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等方式进行处理。

4、对于批发企业、仓储企业、零售企业长期未开展经营活动的(停歇业超过6个月),并经核实已无法正常经营或不具备经营成品油条件的,由当地商务局报请市商务局注销其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

5、对于成品油库、加油(加气)站已不存的,当地商务局经核实报请市商务局注销其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

6、对于非特殊原因未进行上一年度年检或上一年度年检不合格的,根据情节采取停业整顿、处罚、吊销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等方式进行处理。

三、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

(一)时间进度安排

本次整治工作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调查摸底阶

段,时间为*年1月16日到*年3月6日;第二个阶段为整改阶段,时间为*年3月1日到*年9月1日;第三阶段为验收阶段,时间为*年9月10日到*年11月11日。

(二)组织安排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由*市商务局牵头,具体工作流通体系建设科统一组织。各*县市区商务局负责具体实施,并在具体工作中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当地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消防、环保等部门。

(三)职责分工

1、成品油零售企业由各*县市区商务局核查,填报成品油零售企业核查情况表(附件一),并将汇总表(附件二)及处理意见报市商务局后下达整改意见书(附件五)。对于成品油零售企业,*县市区商务局必须进行现场核查,同时要把本次整改工作于*年度成品油零售企业年审工作结合起来,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企业资料库。自治区商务厅和*市商务局将选择部分地区进行抽查。

2、成品油批发、仓储企业由*市商务局进行现场核查,填报汇总有关材料(附件三、四),自治区商务厅将对相关核查结果进行认真审核,并将对部分企业进行现场复核,在此基础上对不符合要的企业下达整改意见书(附件五)。

四、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

上一篇: 乡村旅游业发展 下一篇: 验收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