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6:30

乡村旅游业发展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紧紧抓住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全区“1235”发展战略为总纲,围绕建设“**最美丽城市”的工作要求,以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旅游镇村建设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逐步构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工作目标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历史文化,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一批独具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抢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休闲旅游纳入全区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五项工作重点”的历史机遇,以规划标准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领,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狠抓重点、突出特色、扶持龙头、创造品牌,指导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市场导向,逐步推进。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有强大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精品,在保证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在产品建设中强调环保性、持续性和安全性。

5.“农”字当头,服务“三农”。加强协调、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强领导,明确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职责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全区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特成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和促销活动,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

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兼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

各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应工作方案,既要分工负责,又要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以镇、街为单位,各相关部门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农村基层组织、旅游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区政府办公室:要切实做好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区旅游局:要切实担负起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职责,抓好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指导、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管理服务和人员培训。

区发改委:要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库,做好项目审核和投资计划安排,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区国土房管局:要积极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搞好土地流转。

区建委:要负责做好乡村旅游有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开发管理工作。

区规划局:要负责做好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审批工作。

区交通局:要按照乡村旅游环线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与环线建设相关的旅游交通项目的计划安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环线公路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提高公路等级和质量,重点推进**镇**村至**镇**村公路、**镇至国道212线路段、**

区水务局:要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治理,统筹解决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农业灌溉和人饮工程问题。

区农业局、区农办: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负责做好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三农”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把高质、优效、高产的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之中,集中人力、物力、科技大力发展以“赏农家景、观农家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事、采农家果、玩农家乐、体验农家风情”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区文广新局:要积极做好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的挖掘、开发指导和文物保护协调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地域文化综合研究,挖掘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等,包括巴濮部落及后裔的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因素,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科学编制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区林业局:要抓住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周期延长的机遇和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打造“森林城市”、“最美丽的城市”的机遇,根据乡村旅游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林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关镇街:一是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要按照旅游“六要素”配套的要求,坚持“一镇一品”的原则,编制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三是要依托场镇、景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以及国道省道交通干线优势,面向市场,打造精品;四是要按照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服务到位的要求,充分挖掘民俗民风、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特色,注入文化灵魂,切实搞好乡村旅游开发。

三、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

(一)编制规划

根据《鲜花盛开的村庄—**区乡村旅游总体策划》要求,立足资源优势,由区旅游局牵头,相关镇街人民政府配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规范有序。

(二)20**—2009年工作重点

**镇

1.凭借**航电枢纽、**老街和陶行知纪念馆等特色旅游资源禀赋,依托计划实施的**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编制乡村旅游开发实施规划,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力争将**片区打造成为我区融“古镇休闲、大坝观光、素质教育体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2.依托滨水资源优势,打造1家鱼美食餐馆。

3.开发1—2种乡村旅游商品。

**镇

1.完成**龙潭村至**镇江北村公路建设。

2.依托丰富桃李资源和自然风光,策划包装1至2个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将**打造成为我区赏花、采果、农事体验的新型旅游社区。

3.改造现有农业合作社和农村房舍,打造5到10家农家乐。

4.完善主会场及区内道路、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积极筹备2009年桃李赏花、采果节。

5.开发1—2种乡村旅游商品。

6.完成保合街道至关口盐三路公路硬化。

**镇

1.依托**场镇及新农村建设,围绕锅盖山和龙家湾石林等旅游资源,策划旅游招商项目,积极对外招商。

2.开发1-2家农家乐。

3.深入挖掘白橙糖资源,将其打造成为**的特色乡村旅游商品。

4.在**村建300亩荷塘。

**

**街道

1.结合**及半岛开发,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2.按照“近郊依城、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辖区,特别是整合思居片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化环境,提升素质,实现产业升级。

3.依托**城景区及思居片区乡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以“花卉苗木”和“滨水”资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2)

1.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

2.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集农业生产过程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成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乡村旅游是城乡居民的互动,必然带来城乡居民在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必然会打破农村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要有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旅游目的地受市场影响和驱动,必须进行道路、环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二、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贡献突出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挥了旅游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

1.乡村旅游具有很好的产业集群带动效应,关联带动性强。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大问题,而乡村旅游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消费的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可以让农民在当地就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至7个间接就业机会。河北安新白洋淀,就通过发展旅游使该县2万渔民转向了旅游产业。

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能够有效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对于弱势群体的就业有着很好的包容性,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乡村旅游就业方式灵活,劳动力需求季节性强。由于大多数地区旅游业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较强的季节性,旅游旺季时,农村劳动力可分出较大精力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亦农亦旅、农旅结合,有利于农村就业,有利于农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管理有度,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都应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立足本地实际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在项目立项、环境综合评价、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合力。

(2)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出台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利用各种专项支持政策,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农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发展。

(3)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特色文化开发、客房接待以及卫生标准等方面制定出台统一规范的要求,整合旅游资源,进行规范的管理,保障游客的权益和自然资源。

2.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素质、保护生态、适度开发、立足长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

(1)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人是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造成农村缺乏开展乡村旅游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要千方百计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一定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制定的功能分区开展生态旅游。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遗迹独特性,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矛盾,合理确定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受四项指标限制,即:乡村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管理能力环境承载力。应当科学测算乡村旅游的承载力,适当控制游客数量,妥善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3.大力改进农村职业教育,明确定位、健全体系、模式灵活、内容实用,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1-0027-05

一、引言

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缘于工业时代的现代人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拥挤、喧嚣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纷纷到乡村去欣赏、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和生活,乡村旅游因此蓬勃发展起来,从最初的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并成为改变和塑造乡村景观和乡村社区的主要因素。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其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旅游观光和休闲功能,而且被看作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许多欧洲国家,乡村旅游成为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它替代了林业、种植业、渔业等衰退中的产业,尤其在为农村妇女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在乡村旅游中妇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妇女为乡村旅游打开了大门。日本的调查研究发现,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是女性,乡村旅游没有妇女的参与将是不可思议的,她们是乡村旅游的推动力。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农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从城市近郊向农村腹地推进,发展十分迅速。在乡土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乡村旅游除了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扮演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角色。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妇女已经占到60%―70%,她们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潜在和现实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所以,解决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关注乡村旅游中的农村妇女问题,是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而且从更深层次,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妇女的全面发展,为农村妇女发展水平指数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围绕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以江西婺源为案例,进行实地抽样调查,对农村妇女就业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二、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1.乡村旅游的乡村性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男性劳动力广泛外出移民打工赚钱,将越来越多的农田劳动留给了妇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普遍的“农业女性化”现象。然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反映出中国农村妇女非农转移的明显滞后性,它映射出农村社会中家庭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准则。它使家庭内外的社会性别劳动、空间及权威分配产生了明显的分野,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却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可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它强调塑造一种氛围,倡导友好、淳朴与真实的态度。对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不是一种“乡村空间”里的旅行,而是一种“乡村生活文化”中的旅游,是一次“乡村魅力”的体验活动,因此,这种乡村性使农村生活场景中的聚落、风景、农田、民俗、民情、民风、农耕文化等都转变成了旅游资源,使其具有旅游经济价值,农村妇女与土地和家园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耕作与居家的关系,而是附加了文化、景观和旅游经济功能,重构了农村妇女与乡土资源的关系;其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更多地转向了家庭层面,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把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劳动与旅游活动联系起来,妇女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乃至管理者,形成了新的生产与管理关系,在乡土资源开发的权利与责任上出现了显著的社会性别再分配,农村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2.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从而使劳动分工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农村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速度加快,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化初显端倪,非农领域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同时也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分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农业现代化时期。它使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不断改进,农业劳动力需求下降,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人的现象。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以男性外移人口居多,出现了“男工女耕”的家庭劳动分工模式:二是农村工业化时期。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非农化转移,但是,由于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本累积相对比男性低,因此,在技术、技能型就业机会选择时,农村妇女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男性享有更为优先的选择机会和利益秩序,技术和技能型就业岗位仍向男性倾斜:三是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它不仅带动了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农村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分化,农村妇女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主要参与者。因为乡村旅游不同于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它的社区性、服务性更加适合劳作于家庭和农田的农村妇女,同时,乡村旅游的季节性特征与农村妇女工作的季节性和劳动时间的弹性特征相一致,因此,乡村旅游产业中的许多岗位适宜女性劳动者就业,并使女性的劳作经验得到发挥,改变了农村妇女在家庭劳动分工中的劣势地位。

3.乡村旅游突显农村妇女的独立价值

关于女性价值的评判一直是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更多的是以男性指标作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结果是女性成为父权社会中的“男性化”女人,进而使女性价值沦丧,而男性价值却席卷社会。同所以,女权主义学者认为在两性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本身就有差异,不同的客体用同一标准衡量

是不科学的,因此,对女性价值的评判应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建立女性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女性的独立价值可以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等领域得到具体的体现。

在中国乡村旅游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变化,经营农村的主体构成正经历着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原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妇女群体,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逐渐崭露头角,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在农村已形成了不同的妇女利益群体,这些群体分布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同时,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也使家庭经济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妇女的收入在家庭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许多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农村,农村妇女已承担起了挣钱养家的角色,使她们在经济地位上有了较大的翻身,并且使她们在旅游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了自己的潜力,从而提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突出了农村妇女的独立价值。

三、婺源县乡村旅游与农村妇女与发展实证分析

1.婺源县概况及抽样调查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人口33.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万,占总人口的80.6%,农村妇女人口16万,占乡村人口的59.3%。

婺源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00年,旅游资源以徽派古村落、田园风光以及生态资源为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该品牌的效益日益凸显,乡村旅游业成效显著,并逐渐发展成婺源县的支柱产业,2000-2005年乡村旅游业的统计情况见表1。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婺源农村妇女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在那些以古聚落为开发对象的村镇,农村妇女就业率和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此,笔者于2006年7月15日至22日带领学生在婺源县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地点选在江湾、李坑、晓起、思溪、延村、理坑等村镇,这些村镇均是目前婺源县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地区,具有代表性。调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情况调查,包括就业人数比、就业岗位、妇女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率等;二是就业质量调查,包括受教育程度、健康、妇女非农就业率、参与企业和社区管理决策的妇女人数比率、妇女家庭的经济支配权等。为了保证抽样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采取现场回收方法,共发放问卷470份,收回有效问卷383份,有效率为81.5%。对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了相关的统计资料,其中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见表2。

2.乡村旅游中的农村妇女就业状况

根据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被调查居民中妇女人数为190人,占被访人数的49.6%,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有145名妇女从事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占调查区服务行业就业人数的71.4%,可见,在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地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全县平均比例为11.2%)。从就业的岗位来看,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销售、服务人员及农家饭店等,有少部分从事导游、客运及旅游管理工作,就业岗位偏于知识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见图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妇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占就业妇女的58.4%,小学及不识字的妇女也分别占到8.9%、8.4%,这三部分人群的比例高达75.7%,所以,文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妇女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农村妇女从事旅游行业的月收入和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率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月收入200-500元的占30.8%,500-1000元的占45.4%,1000―2000元的占21.2%,2000-5000元的占2.6%,调查结果与当地经济收入水平比较相符。农村妇女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见图2。

图2的数据显示,调查区的农村妇女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20-50%的人数比例为52.2%,占家庭收入50-70%的人数比例为24.3%,可见,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收入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本研究对就业质量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表3统计数据显示,没变动过工作岗位的农村妇女人数占到一半,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可供选择的就业门类不多;二是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决定了经营主体的本地化和小规模化,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员工的变动相对较小。同时,家庭式经营方式也使工作安排的自由性加强,大多数经营户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主,74.5%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从就业相关保障来看,参加就业培训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前者反映出中国乡村旅游经营市场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后者是由于乡村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员工多为家庭成员或亲属,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少在家庭成员内签订劳动合同。

四、结语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4)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2018年乡村旅游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2%。葛雪峰和武春友[1]通过离散选择模型证明乡村旅游者会因为个人特征与行为特征不同对旅游产品产生自己的偏好。黄震方等[2]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上,张颖[3]以文化创意视角思考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认为存在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低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朱琳、姜卫兵与魏家星[4]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的方式能够连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到延伸产业链的作用,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转型升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能够推动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基于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农旅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反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参考国内对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结果,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构建了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统计公报等的官方数据,对2013—2017年指标数据构建原始数据矩阵,采用熵值法[5]确定指标的权重,得到的权重值如表1所示。

1.2耦合度模型的建立

利用耦合度模型反映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协调关系,该文参考吴大进[6]的研究方法,计算方法如式(1)~(3)所示。式(1)中G代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式(2)中C代表耦合度,C值越大代表耦合程度越好。但是单纯根据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度判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可能存在两者发展水平低但耦合度高的情况,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两者发展水平,该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如式(3)所示,D代表耦合协调度,其中T为协调指数,α与β分别为待定系数,参考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研究结果,α与β分别取值为0.4和0.6。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参考相关文献确定[7],如表2所示。

2结果分析

利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据式(1)~(3)计算得到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2013—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2013年和2014年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数低于休闲农业,说明此阶段江苏省农业发展水平均高于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此时期内江苏省重点发展农业,乡村旅游并未受到太大关注。而从2015年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开始超过休闲农业,并在2016年和2017年两者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此时期内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高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主要原因是全国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区域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提高。从耦合度C值的变化可以看出,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13年低度耦合阶段和2014—2017年中度耦合阶段。2013年休闲农业系统中,休闲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就业人数等指标较高,而乡村旅游业系统中各指标值较低,此阶段耦合程度较差。2014—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耦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由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D可以看出,2013—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调关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2015年两者处于严重失调到中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状态,跨度非常大,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来看,说明此阶段江苏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在增大,针对两者在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矛盾性进行了高强度的调整,从而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性在两年内快速提高。2016—2017年江苏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关系从失调状态到初级协调状态,得益于一系列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将两者的内涵进行统一,形成整体性的研究对象与框架,促进了两者的协调发展。结合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数据可以看出,两者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协调发展趋势,预计在今后两三年将进入中极协调发展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35-01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因历史等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大量的资源均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被闲置浪费,令人惋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各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不断重视,这一情况正在扭转,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农村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风光,以及当地所特有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民族风情等方面为资源,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虽然各地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场所等,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得广大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发展乡村旅游业,就要有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水电、通信、服务等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一切则无从谈起,则无法实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下,这一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建设和完善,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与生活条件,还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用来娱乐休闲。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竞争愈加激烈,造成了人们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闲暇及假期,人们需要暂时摆脱压力,缓解情绪,放松心情,调整好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颖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不同的风土人情,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加快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为农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纷纷创办了农家乐、观光游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不仅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使城镇居民耳目一新,放松愉悦心情,更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祖国的美景。尤其是一些年轻有为、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放弃在大城市打工就业的生活,纷纷返乡开始发挥潜能、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容村貌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等方面都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维护了我国社会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6)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7)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8)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乡村旅游业发展篇(1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长白山、珲春防川、敦化正觉寺、朝鲜族文化风情的特色独一无二。作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旅游板块之一的乡村旅游将会成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排头兵。

1.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近年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乡村环境和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而展开的一种以生态旅游为理念的乡村旅游活动。

1995年前后,乡村旅游活动在我国出现,并于世纪之交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的旅游形式之一。“绿色庄园”、“都市农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省市渗透发展,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昆明等主要城市周边,旅游活动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旅游活动与传统村寨、古老习俗相结合,创造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类型。

2.政策方面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区域内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和边境游为主题,突出景区升级改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高品位旅游景区,深入开发一批吸引力强的知名旅游线路,策划宣传推介一批全国一流的名牌旅游产品,建成融生态、民俗、冰雪于一体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内旅游活动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长吉图旅游产业带。

为加快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旅游局组织编制《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根据规划,吉林省将对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总体实施创新引领、特色崛起、产业激活和区域共荣四大战略,打造以长白山旅游区为龙头,构筑大长白山旅游圈、长(春)吉(林)旅游圈、延(吉)珲(春)旅游圈三大旅游圈,形成长吉图旅游发展“金三角”的格局。

同时,依托长吉图旅游资源特色,重点构建五大旅游产品品牌,即生态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文化旅游和产业旅游(乡村游)。长吉图区域重点延边州的敦化市雁鸣湖镇腰甸村、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汪清县汪清镇春和村、延吉市朝阳川镇仲坪村、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成为农业部确定的1100全国“美丽乡村”的试点乡村。敦化市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2013年加强整合资源、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等工作,重点建设了5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

3.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是我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延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毗邻,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有5个边境县市、22个边境乡镇、642个边境村屯。延边依托吉、黑、辽三省广阔的腹地,是中国东北沟通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在联结亚、欧、美海陆运输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丰富的自然资源。延边地处长白山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22.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4.9%;现有耕地21.8万公顷,占5.1%,其中水田4.3万公顷,旱田17.5万公顷。人均拥有耕地1.5亩,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延边的大米、烟叶、苹果梨、黄牛等驰名中外。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韩国、日本、俄罗斯的旅游者就近实现参与有朝鲜族特色的农事活动,品尝各种朝鲜族传统美食,体验冰天雪地热炕头的东北乡村生活成为可能。

4.乡村旅游在延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4.1增加外汇收入

旅游创汇换汇成本低,不受一般的贸易保护限制,节省运输成本,物资商品消耗少。延边地区海外客源市场构成中,外国人市场占绝对优势,占海外旅游者总人数的95%以上,延边地区独有的东北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更能吸引广大的国外游客,成为延边旅游经验发展的生力军。

4.2扩大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积极性,相应带动农村其他行业的发展,减轻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压力,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以及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了经济结构,吸收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4.3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乡村旅游业促进了乡村的对外开放,更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使人们与外界的接触增多,由此带动了当地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通过接触学习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禁锢的观念,思想认识和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学习与创新开拓意识。

4.4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从各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加深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旅游者中有大量的各阶层的社会精英,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信息交流,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4.5保护提高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引导农民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乡村的自然风貌、田园生活和绿色饮食等吸引着大量的乡村旅游者,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农民增加了保护生态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对自然资源提供积极的影响,很多自然资源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自然资源也就是保护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就是保护农民创造财富的根本。

4.6丰富延边地区旅游业旅游产品的开发

基于乡村旅游,可以促进长白山生态、冰雪与文化旅游;促进以珲春为中心的商贸、民俗边境旅游;以延吉、龙井为中心的历史民俗文化生活旅游;以敦化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园区”休闲、教育、示范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模式的乡村旅游、以黑木耳等特色种植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深厚的佛教文化、清始祖文化和古渤海文化为依托,六顶山正觉寺金鼎大佛精品佛教旅游线路等。

5.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5.1休闲形式单一,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

休闲凡是过于单一,通常只提供娱乐性休息,并没有结合耕种、收获体验,没有使消费者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丰富多样的休息活动不仅有利于游客的身心放松,也有利于乡村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

5.2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营建

服务意识缺乏、技能低、管理乱,垃圾随意丢弃,使旅游景点周边环境不堪入目,以户为单位的简易建筑使景区“土洋结合”,不伦不类。旅游策划者把乡间风俗表演化和快餐化,造成游客对民俗文化的误解。

6.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6.1政府应给予乡村旅游足够的支持

延边州各级政府应给予乡村旅游足够重视,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宏观经济发展序列,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绿色通道,努力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2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注意保护和创新

乡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城市然向往农村的生活方式,所以农村的乡村生活方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应加以保护和发展。而乡村旅游所需要的集中的、新颖的、有强烈展示性的乡村文化必须要有所创新。

6.3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民俗文化;所以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必然要对原有的民俗文化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改造,如果这种改造将原有的民俗文化弄得面目全非是不能容许的。

6.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绿化建设、日常生活卫生环境等。

6.5健全管理体制

实施规范化管理,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指导、监督、管理的方法。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

7.结束语

延边地区乡村旅游业具有资源、人文、政策生态等优势,自身蕴藏着无限潜力,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延边地区要在优势产品开发、宣传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延边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促进延边地区旅游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2]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上一篇: 银行小企业工作总结 下一篇: 零售业务部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