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6:10

信息调查报告

信息调查报告篇(1)

报告内容声明

应 XX 公司的委托,以为公司降低招聘风险为目标,按照应聘候选人提供的信息,通过专业调查流程,为 XX 公司提供以下员工背景调查报告。

以下是对于 XX 公司拟招聘员工 XXX 背景信息调查的结果。

以下信息均通过符合法律法规的途径获得,其信息均为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相关机构提供,由顾问记录整理而成,且不代表顾问公司及顾问公司任何员工的主观意见。

基 本 信 息

调查报告编号********

委托方XX 公司报告提交时间2018-03-31

被调查者姓名:王 XX

身份证号220102197802169XXX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8-02-16调查员张 XX

背 景 调 查 报 告

概述

身份调查

身份证号码已验证

专业资格验证

思科认证已验证

学历验证

学历证书 1已验证

学历证书 2已验证–----

与提供证书不符;

工作履历验证

北京 XXXXXX 有限公司已验证

雇主公司名称和雇佣时间不符;

北京 XXXXXX 有限公司已验证

身份验证

被调查者身份内容真实性说明

身份证号码XXXXXXX是

验证来源: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一〉 专业资格验证

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真实性说明

认证机构思科认证是

国家中国是

获得认证日期2005-07-03是

认证内容Java 工程师是

证明人/机构:XXXX

〈二〉 学历验证

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真实性说明

学校名称西安大学是

所在国中国是

学习时间1999.09—2003.06是

专业计算机信息工程是

证明人/机构:王楠 女士 职位:校学籍处工作人员

〈三〉 工作履历验证

注:此部分与被调查者历任雇主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核实

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真实性说明

雇主公司名称

北京 XX 有限公司

否北京天际网络有限公司

公司的行政人员 XX 女士透漏被调查人是 XX 公司的雇员而非XX 公司,尽管两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样的。

雇主公司注册地中国是

雇佣时间2003.10~ 2017.09否2004.03—2016.09

职位名称技术顾问是与销售人员配合进行项目的竞

标,产品的销售,和后续技术服务

直接上级职位未提供—-项目经理

离职原因未提供否被调查者由于工作表现差被公

司解雇

被调查者是否与贵公司有劳动争议否

被调查者是否有违纪违规行为否

证明人:李丹 女士 职位:人事经理

是否适合再次雇佣否调查时间2018 年 2 月 27 日

〈四〉 工作履历复核

注:此部分与被调查者工作履历中供职部门员工进行复核

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真实性说明

雇主公司名称北京 XX 有限公司否

雇主公司注册地中国是

雇佣时间2003.10~ 2017.09否2004.03—2016.09

职位名称技术顾问是与销售人员配合进行项目的竞

标,产品的销售,和后续技术服务

直接上级职位未提供—-项目经理

离职原因未提供否被调查者由于工作表现差被公

司解雇

被调查者是否与贵公司有劳动争议否

被调查者是否有违纪违规行为否

信息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

市场调查报告;信息化;教学设计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普及并飞速发展,基本的读写技能是每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能不能应付日常生活所需的写作,能不能写好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应用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市场调查报告》课,从课程定位、内容选择、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资源五个部分来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职业能力。

一、课程定位

《应用写作》课程是学院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按照实用写作指导与塑造职业能力的新型课程方向开发设置,在设计思路上,注重与专业对接、以培养塑造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动力,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人文素养、塑造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二、内容选择

1.简要介绍教材

《市场调查报告》选自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语文教研室教师编写的《应用写作》(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教材的内容,共2个学时。

2.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目标:①市场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用途;②掌握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写作要求、写作技巧。能力目标:①能够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各类问卷设计与调查;②能够对市场调查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最终写出规范的市场调查报告。素质目标:①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②培养调查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思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调查问卷设计;调查与市场调查报告的特点、写作格式、写作要求。教学难点: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报告的规范写作。

三、教学组织设计

1.教学准备与时间

①教学准备:课前项目工作任务的布置与调查,布置成立学生创业公司文种写作项目。课前作业布置:根据你对本市或者校园内市场需求的了解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创立何种形式的公司是否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作一番市场调查,为自己进行创业做准备。②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案例、课件。教学过程:二课时(90分钟)

2.教学策略与设计

①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要求,以项目驱动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②将写作教学与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密切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创设“工学结合”教学情境;③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化的教学;④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案例引导进行基础的应用写作练习,采用工作任务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拓展;⑤借助多媒体、新媒体等教学资源,采用情境模拟、工作现场等多样化教学环境,形成多样化、综合性、立体型教学模式。

3.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根据项目教学要求——布置工作任务——市场调查——获得资料——案例分析——写作实践——检查评估——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①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项目教学要求,布置工作任务,将每班分成4个项目小组,通过讨论确定各自市场调查和应用写作任务;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在课前开展市场调查;③收集并整理分析调查材料,让学生提炼观点并进行阐述;④在课堂上教师导入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情境模拟,明确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⑤学生小组讨论,明确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和技巧,进行课堂写作训练;⑥最后教师对各项目小组的调查报告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以上教学程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学之间通过交流、协作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还促进了团队协作、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做到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通过探讨交流达成共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按照7个阶段进行组织。①第一阶段是:导入新课(5分钟)。本堂课采用“校园书屋”创业成功的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成立学生创业公司,从应用写作的角度出发,需要做哪些文书准备工作?从而明确进行市场调查和写作调查报告的重要性。②第二阶段是:导入企业真实案例,情境模拟(10分钟)。给学生展示一份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使下一阶段的知识讲解更有针对性、更形象。③第三阶段是:调查报告知识讲解(10分钟)。依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知识讲解,了解市场调查的作用、特点;明确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和要求,使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④第四阶段是:各项目小组根据讨论确定后的创业项目,依据课前的市场调查问卷收集及分析的结果讨论并写作市场调查报告(40分钟)。此阶段采用思维、表达、合作三位一体的捆绑式训练方法。针对新课导入时创设的情境,学生分成4个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各学习小组根据课前的市场调查情况及整理分析获得的资料,通过讨论,最后拟定一个创业公司项目,每位同学完成各自的市场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师巡视指导、随堂答疑。⑤第五阶段是:各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市场调查问卷、调查情况和市场调查报告(15分钟);⑥第六阶段是:教师总结点评(8分钟);⑦最后是:布置作业,进行课外延伸(2分钟)。每个项目小组将本次市场调查的经过和市场调查报告做成PPT的形式,在下节课由各项目小组的负责人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市场调查的过程,展示市场调查的结果。

四、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今后任职岗位要求收集一些实际的案例、包括写作典型案例、企业真实的案例、学生作业中的优秀案例用于教学。本堂课导入了企业的真实案例,并且所选案例专业特点鲜明,有较好的针对性,适应于学生今后任职岗位。

2.情境教学

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让学生置身今后工作的职业环境中来进行写作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本堂课设置了职业情境,在职业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3.项目教学

本课程以“成立学生创业公司文种写作”这一项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职业岗位工作状态、环境,通过合作完成特定项目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创业公司负责人的角度去考虑成立学生创业公司在应用写作上应当做哪些准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完成项目任务,最终将基础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实际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4.小组研讨

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由每组组员选出小组负责人,各项目小组通过共同研讨、团结协作,完成市场调查和调查报告的写作任务,最终制作PPT文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汇报。这种协商交流、分工协作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协作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

本课最后推荐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参考书目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1.职教新干线教师主页。

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探讨课程内容并向老师请教,教师可将一些个人感想、写作经验、作业要求供学生浏览,实现师生互动和课后的进一步学习完善。

2.学院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

将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自由浏览网页,进行自主学习。

作者:范果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信息调查报告篇(3)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日照市中小学一线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各学科、各学段中随机抽取,回收有效答卷544份。

2.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一级指标4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等;二级指标20项,具体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对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意识、态度、技术、能力,以及对信息道德和安全的理解和看法等。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问卷采用随机发放方式,从本市数百所中小学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14个学科,跨越30余岁年龄段,样本具有普遍随机性。

二、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态度,是信息素养的前提。调查结果如下:

91.5%的教师认为信息素养非常重要,已成为当今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71.1%的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能主动关注和学习;50.6%的教师能经常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加工利用;44.1%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及时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信息意识强烈,普遍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教师掌握常用的办公、教育教学软件和工具,并能应用、服务于日常工作的技术和能力。调查结果如下:

在办公软件使用方面,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4.9%、54.2%、54.6%;完全不会使用者为0、1.5%、0.4%。结合被调查者其他信息可知,后者基本是年龄较大(≥50岁)的老教师。

在网络使用方面,66.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下载所需资源;73.5%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聊天软件,并能用于家校、师生间的联系或问题的讨论;90.4%的教师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熟练并经常使用。

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有22.6%的教师可熟练制作动态网页,有20.4%的教师能熟练制作Flash动画,有45.0%的教师能熟练使用多种常规电教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上三项完全不会使用者分别占34.6%、38.2%、0。

此外,在安装软件方面,能熟练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完成一些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的教师占46.3%,不会安装任何软件者占7.0%;在掌握新概念和新工具方面,能主动关注和学习、熟练使用者占20.8%,不关注、不会使用者占7.0%。

结果显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我市中小学教师已经普遍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目前,正在向熟练化、常规化、深层化、广泛化发展。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创造等[1]。信息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信息技术能否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是衡量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39.2%的教师能积极获取可用的信息,对信源有较多的了解,能制定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并能确认所获信息的有效性;45.2%的教师能正确评价信息,对所获信息有分析、批判性的思考,有较强的敏感度;36.2%的教师能有效加工、处理、利用信息,积极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结果表明,我市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信息有较强敏感度,并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但整体水平不是太高。

4.信息道德和安全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1]调查显示:86.6%的教师表示遵守信息道德,不使用或转载他人资源,引用信息时,会注明出处,保护作者版权;但是,也有6.3%的教师表示对信息道德一无所知。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信息服务不中断。调查显示:79.6%的教师对信息安全常识非常了解,并能主动采取防范措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但目前尚有7.7%的教师对信息安全知识不了解。

结果说明,多数教师普遍具有积极、健康的信息道德素养,对违背信息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能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保护信息安全。但尚有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非常薄弱,需要加以培养和引导。

三、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手段,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要充分考虑广大教师的现有水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切实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教师认识信息、理解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强化教师的信息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2]。

(4)经常举办各类讲座,通过实际案例等,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信息道德和安全的重要意义,并能以身作则,时时注意、事事注意。

[参考文献]

[1] 刘明龙,刘鹂.西部五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报告

信息调查报告篇(4)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深化的攻坚时期,各级领导通过信息把握时局,预测走势,抢抓机遇,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党委系统信息工作者必须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提高准确把握新时期信息工作重点的能力。一是提升把握党委需求重点的能力。党委系统信息是各级党委了解情况、掌握动态的主要渠道。作为党委办公部门和信息工作者必须培养总揽全局的意识,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区委的决策部署出发,认真研究当前工作重点,深刻分析形势,科学确定阶段性报送重点,结合党委信息报送要求、服务领域的方位角度、工作对象的需求层次,及时提供党委需要了解的重点信息。二是提升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能力。领导的关注点就是信息工作的着力点。党委办公部门和信息工作者要经常、主动地去思考、琢磨与领导工作有关的各种问题,把领导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作为信息工作的切入点,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信息反应的重点放到推动跨越式发展上来,把注意力集中到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全面加快“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建设上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信息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三是提升准确把握群众和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能力。党委系统信息是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加大社情民意的调查和了解,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生活的诉求和期盼,筛选、甄别网络舆情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情况,探索舆情趋势分析和研判的新方法、新途径,准确反映影响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各种因素和倾向,为领导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信息。

二、着力提高信息质量,在提升党委系统信息工作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信息的质量是信息的生命,直接影响着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影响到工作的效果。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必须从“实、快、新、精、深”五个方面,不断提高质量。一是“实”。坚持喜忧兼报,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全面反应,对重要信息的主要事实和数字,要反复核实,多角度对比分析,既不能无原则的夸大事实,又不能人为地缩小事态规模,实事求是的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二是“快”。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做到收集快、编写快、传递快。特别是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紧急灾情、疫情等,信息人员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时间采编,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传递,切实缩短中间环节,辅助领导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情况,做出科学决策。三是“新”。围绕中心工作和领导决策需求,善于从个别情况中发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信息,注意从细枝末节中发现大问题,抓“苗头”、抓“焦点”,充分反映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四是“精”。从标题到内容都要充分体现短、平、快的特点。标题要用最短的语言集中概括和揭示信息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目了然;在内容表述上,要惜墨如金,用最精炼的文字准确概括事物的全貌,抓住事物的本质,防止“过门”太长、“插曲”太多。五是“深”。就是要善于分析整理,总结提炼。对分散在各条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聚合,对内容不具体不完整的信息通过调研进行补充拓展,对大量信息中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三、着力健全制度机制,在促进党委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上实现新突破

制度是保证信息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按照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才能推动新时期党委系统信息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一是健全信息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信息工作会议,学习上级关于信息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具体要求,交流信息采编经验,通报信息采用情况,明确信息报送要点。对一些重要的综合性信息,采取会商研究的办法,确定编报内容、时间和要求,既可避免信息资源流失,又能提高信息质量。二是健全信息工作考核制度。把信息工作纳入党委目标管理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分解任务,形成人人肩上扛指标,层层考核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采取积分考评制,制定统一考评办法,细化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从报送信息数量、质量、结构和采用情况等方面,设定不同分值,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三是完善信息工作奖惩制度。健全奖优罚劣机制,采取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的办法,结合考核积分情况,对排名靠前的单位和信息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严重滞后,取消年终评先选优资格。同时,将信息工作情况作为信息工作人员提拔任用、岗位调整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四是坚持信息通报和分析制度。定期通报信息报送和上报信息采用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信息报送任务和要点。加强对党委系统信息工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及时整改,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在提高党委系统信息人员综合素质上实现新突破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工作出色的信息员队伍,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一是抓好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加强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定期组织信息工作者开展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经常对信息工作人员提要求、出题目、交任务,鼓励他们多调查、多研究、多思考、多动笔,不断增强信息工作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二是大力支持信息员开展工作。重点在办公设施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努力为信息工作的优质、高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根据信息工作人员收集、采编信息的需要,可通知他们参加或列席相关会议,阅读上级非文件,为拓宽信息渠道提供有利条件;对本辖区重大突发性事件、社会重要动态、紧急情况等,要及时告知信息人员,以便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和上报。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管理。加强对信息工作人员的选配、培养工作,保证信息员队伍相对稳定,确因工作需要变动工作岗位的,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并选配好接替人员。切实抓好信息员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信息工作人员在交流互动中总结经验,提高信息工作技能。重视和关注信息工作人员成长,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工作上来。

五、着力强化调查研究,在打造党委信息工作精品化特色化上实现新突破

信息调查报告篇(5)

众所周知,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和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司法信息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同时,案件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新型案件更是层出不穷,这样的客观事实要求我们的法官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法学理论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大量的案件压力,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手工模式处理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办案速度和效率根本无法保障,法官们会感到力不从心,筋疲力尽。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仅就法院审理案件中的裁判文书制作,传统方式完成撰写、核稿、签批、印发,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反反复复,挤占了法官大量的办案时间,现在通过网络,文书的撰写、审批和分发工作均在网上实现,节省大量时间和办公费用,自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还有,以前法院办理的案件数量较少,没有相应的统计软件,完成每月的司法统计工作都是统计员手工完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准确度也不高,目前,法院全年审理的案件成百上千件,手工操作根本无法想象,而且核对表与表之间的关系非常困难,报表的准确度更是无法保障,现在有先进的司法统计报表软件使得这一工作变得轻松多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提高审判效率,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法院管理,践行司法为民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对法院工作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件审理高效、公正

目前我国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根据需要我国制订和修订完善了很多的法律条文,出台了很多新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官尽快消化这些新的法律知识,提高驾驭庭审,处理疑难案件的能力。

依据有关的诉讼程序,运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设计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该系统中我们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所有诉讼活动全部记录下来,包括立案、分案、排期开庭、主要证据材料(图片格式)、裁判文书、宣判情况、上诉情况、结案和案卷归档等信息,相关人员通过浏览电子卷宗可以全面了解案件流转情况,严格控制审理期限,规范法官审判活动,是案件流程管理强有力的监督工具,通过设置审限预警机制,杜绝超审限案件发生,确保审理案件程序公正,法官将主要精力用在审理案件上。利用案件质量评查体系,监督法官办案质量,通过证据展示、庭审笔录、庭审录像等技术手段,规范了庭审行为,提高了庭审效率。异地办案,法官可通过专有网络实现法律文书签批和授权电子签章,方便快捷审理案件,及时将法律文书送达到当事人手中,减少来回奔波,劳顿之苦,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如当事人上诉,通过内部专用网络即可自动向上级法院提交电子卷宗等,重大疑难案件提交审委会,可以在通知召开审委会的同时,将案件的电子卷宗和相关信息发送给每位审委会成员,便于提前了解案情和查阅相关法律,提高审委会对案件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通过随机摇号程序产生的评估、拍卖机构,规范对外委托工作,这些都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法院司法行为公正高效。

(二)信息服务多样化,全面落实司法为民

我们这里讲到的信息主要指非保密的法院审理案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开庭公告、送达公告等,以前这些信息多以报纸、法院(法庭)外的公告栏、电话或直接送达等形式实现,目前,除上述方式外,法院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触摸屏)、网站(互联网上)等面向大众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这些信息出去,方便当事人查询,同时,网站上还可向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布与诉讼有关的其他信息,如:诉讼指南、法院审判流程、生效裁判文书等。这些信息窗口都拓展了法院公布信息的渠道,扩大了法制宣传的范围,同时让社会更加了解法院工作、监督法院司法行为,使当事人体会到方便、快捷、公开、公正。

(三)信息资源共享

应该说,法院审理案件形成的卷宗是非常宝贵的档案资料,是进行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源,是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法院审判活动的重要资料。

法院审理诉讼案件,包括一审、二审、再审程序,每一诉讼过程在卷宗中都有记载,同时也形成与实际卷宗完全一致的电

子卷宗,卷宗数字化管理就更加便于信息资源的共享,首先我们要求已经审结的案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还有就是在实现法院上下级之间互联互通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实现上级法院法官直接调取下级法院审理案件的电子卷宗,减少案件移送的时间,提前了解案件的一些情况,再有,对于审理生效归档的案件,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电子卷宗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这些案件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分析,形成统一标准的法院审判信息资源库,供相关人员调阅和研究。

通过调阅法院审理的案件信息,可以形成反映法院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这里面包括:收结案情况,案由分布情况,结案方式,法官办案效率等信息,作为法院领导决策的依据,对法院下一步重点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这也是信息共享给法院工作带来的好处。

(四)改变传统庭审模式

远程视频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各方诉讼参与人必须同处一个物理空间的束缚,目前正在探索运用的远程开庭模式,正是借助于网络技术、视频技术、证据展示技术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开庭审理方式。所谓远程视频庭审是指依托法院与法院之间的专用数字通讯线路,利用视频会议技术,采用数字音视频系统支持,实现法官和各方诉讼参与人同处一个逻辑法庭空间内,通过双向可视系统进行开庭审理的一种庭审方式。特别是在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和二审案件开庭审理中尤为有用,可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奔波劳顿以及差旅费用。办理案件异地庭审的案件平均审限33天,而本地庭审的案件平均审限仅为17天。另一方面也会增大了办案成本,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办案数量比较低,但人均出差达 XX天,支付差旅费就多达XX多万元。利用远程视频庭审系统审理案件仍然是通过公开开庭的方式进行,这种通过网络搭建起来的审判平台,并不违背公开开庭审理和直接、言词原则,所有的审理程序包括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都是在所有庭审主体要素同时参与下进行的。只要网络平台和硬件设备合理配套,全面实现这一目标,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实时庭审直播进行庭审考评工作以及重、大要案件的远程观摩。

近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进展,相当数量的法院已经初步完成了局域网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我们的法官们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大量案件信息,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给审判活动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好处。司法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已经在人民法院的各项业务工作中日益体现出了实时、高效、科学管理的优势。

法院信息化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全面落实司法为民要求所必需的现代化科技手段。然而我们应当看到,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革命。

三、法院信息管理运用现状

成铁中院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审判、执行工作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受当时的硬件条件和技术力量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其高效、快捷的优势一直未能在法院工作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年我们在信息技术运用上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省院和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不断实践,搭建内部局域网和两级法院专网,全面推广使用省院指定的统一的应用软件,通过网络实现所有案件的审查、立案、分案、审理、结案、归档、查阅全过程网络处理。

自我院正式启用四川XX软件开发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对其进行了功能完善,在网上成功实现办公、办案,实现了对案件的流程化管理,提高了办案效率。

1、公文流转电子化、程序化

我院在使用上坚持全员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计算机知识,熟悉操作要领,院长和部门领导亲自带头使用,做到人人会用,除保密信息外,所有公文信息及签批手续均通过网络实现。

公文流转模块主要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通过自定义流程图和处理人员,实现了将公文从撰稿、审核、签发、格式审定、承办和归档等环节顺序流转,完全符合日常公文签发的流程,网络实现解决了时间和人员等问题,使其流转过程全部电子化、网络化、程序化,无纸化,同时,对目前我院正在使用的各类公文格式模式化,直接套用,方便了撰稿人员后期排版操作。

2、后勤管理现代化

这主要包括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申请车辆不再像以前拿着单据到处签字,也不会为驾驶员出车情况统计犯愁了,网上申请用车,用车记录统计轻松实现,通过车辆修理记录、加油和出车记录全面了解车辆状况;申请办公用品只需点击需要的物品,在完成必要的签批手续后,发放人员就会在申请人的桌面显示领用物品的信息,你可以领到办公用品了,同时,如果库存不足,也会自动提示库管员及时补充,物品的进出都有准确记载,方便查询统计。

3、案件流程规范化

案件自立案登记开始,即自动生成与原始卷宗完全一致的电子卷宗,通过授权,相关人员可以在网上实时监控案件流转的具置,掌握了每个流程环节停留的时间,查看案件材料,必要时提示承办人完成审理、结案操作,实现了立案登记---案件审查---立案审批---编号---分案到庭----庭长分案----承办人办案----审结----结案----归档等环节网络化操作和管理,引入审限预警机制,避免超审限案件的发生,保证了案件审理的公正和高效,同时我们要求将每个环节收集和产生的案件信息都添加到电子卷宗内,包括扫描材料,可通过审查电子卷宗完成案件质量评查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案件,减轻了法官管理大量案件的压力,计算机可以清楚显示每件案子的开庭时间、地点和案件临近审限的期限。裁判文书和执行案款的签批直接通过网络实现,财务根据执行案款审批表(有相关人员电子签名)退还当事人案款,同时,案件审限管理、对外委托鉴定也通过网络实现。

案件流程动态管理,以及案件监督部门实时参与,有效地改变了承办法官被动集中录入卷宗信息的现象,电子卷宗成为能实时反映案件审理过程的窗口,引入了案件审限管理和中止、延期审批制度,有效控制审限,避免了随意性,规范了办案人员操作。

4、司法统计智能化

法院司法统计工作是法院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报表反映法院审理案件的情况,要求准确、及时,运用智能的司法统计软件,随时都可以生成报表数据,只要各部门严格按照软件设计要求及时录入案件信息,就能保证报表数据的准确,目前,我院每月都是通过该系统自动完成报表的汇总、打印、上报工作。

5、综合信息系统辅助办案

我院及其基层法院案件管辖范围覆盖四川、重庆、贵阳等地,出差是常有的事,交通工具自然以火车为主,异地开庭必须根据火车的始发、终到时间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在网上及时更新最新的火车时刻表信息,大大方便了办案人员的出行。法官在审理案件自然会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通过安装的网络版中国法律应用支持系统,包括基层法院法官在内的所有法院工作人员都可以直接将查阅相关条文并复制到电子文档中,不再像以前逐字录入,方便、准确、省时。还有,在法院干警的主页上设有公告栏,张贴通知和注意事项,电子邮件系统可以实现院内和院际之间的信息互通,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交流沟通方式,在内网上还能查阅各类文件和部门信息以及大事记、院务会等,及时了解法院工作,通过授权可以查询各类案件信息。

6、其他

法院网页上还设有:法官论坛,法院干警登录后可发帖,回帖,对某一论题展开网上讨论,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外出留言及工作委托,可以让你外出期间仍然可以实现文件签发和处理,不影响法院工作正常进行。通过专网可以直接点击浏览其他法院的信息(包括省院、其他中级法院、基层法院)

四、信息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应用存在不连续性

近年来,我们在两级法院推行使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由四川迈维公司开发的《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这套软件对于目前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应该说功能齐全,运行比较稳定,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技术规范要求,我们要求使用该系统实现网上办公、办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两级法院与省院数据结构一致,便于今后信息交换,但从使用的情况来看,层次不一,效果不是很好,个别法院案件信息只是停留在立案阶段,更谈不上案件流程管理,软件使用上要有连续性,要尽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管理大量的案件信息,并且要达到录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

(二)异地开庭中问题

中院经常到异地开庭,部分案件都是当庭宣判,但是一般为口头宣判,裁判文书五日内送达,也有将单位公章带到案件审理法庭的情况,但这样增加了携带公章的危险,非常不便,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异地案件审理软件,配置远程登录参数,利用网络签批法律文书,使用授权电子签章软件,达到异地办案的需要,使得法律文书及时送达,从目前技术难度上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软件完善不足

软件公司开发的这套法院信息管理软件,具有一般性,各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更改需求,尽可能地通过这套软件实现案件流程管理,这些年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较好的法院反映的问题较多,软件更新较频繁,反之则法院使用情况一般。

(四)部分实现司法统计报表自动生成

目前,除中院、成都院利用迈维公司开发的司法统计软件直接生成报表外,其他的法院仍然采用手工方式,录入的案件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有将法院审理的所有案件都准确录入到计算机,并完成所有必填信息卡的填写工作,才能自动生成准确的司法统计数据报表,漏填或误填信息都会影响报表的准确度。

(五)网络管理模式落后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大多数法院对于网络架构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停留在普通用户组管理的模式下,采用先进的域模式管理计算机和用户,设置不同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通过管理安全策略完成权限设置,可有效保障核心数据库的安全和网络的安全。

(六)数据安全意识不强

法院案件信息是反映法院工作的重要的电子文档,平常都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两级法院中除中院对数据库采用异地双机备份外,其他法院没有配备备份数据的服务器,数据库存在严重安全问题,一旦系统崩溃,硬盘损坏,数据根本无法恢复,同时,按照最高法院《全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建设指导方案》的要求,单一数据保存方案也是不可行的,建议各院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尽快完善数据备份方案。

(七)人员培训

软件应用中常见的问题是操作问题,操作人员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和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操作,经常不使用的功能就会比较生疏,操作培训非常有必要,而且应是经常性的,特别是安装了新的功能以后,通过举办讲座、开展讨论和现场指导,让办案人员更加了解软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部门),然后由他们将需求与软件公司开发人员及时沟通,尽快解决问题,职能部门的人员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自身就要熟悉软件,学会基本的软件调试技能。应该说,人员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软件的应用。

五、信息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成铁两级法院在使用《信息管理软件》和网络应用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对法院近期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解决认识问题

在2007年8月召开的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刻认识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法院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法院整体工作之间的关系,信息化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必须现在就开始抓,长期坚持抓,认真抓的工作,需要领导亲自参与从而带动全员参加。

目前,两级法院基础网络建设(内部局域网和专网)已经完成,软件系统平台也得到统一,关键在于运用上,要求通过使用,使其达到有效管理案件的功能,提高法院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规范网络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网络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安全系数,搭建起为审判应用系统提供高性能的支撑平台,确保应用软件安全正常运行,确保法院信息资源安全,完善信息备份方案,将域管理模式应用于网络管理中,坚持统一设计,分布实施,全面推广使用的原则,发挥法院专网优势,建立起与省高院信息互通的高速信息通道。

(三)加大软件应用力度

积极全面推广使用统一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使其更好地服务审判、执行工作和行政事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我们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开发的软件如果不能有效使用,那么我们损失的不光是资金投入,还有时间和法官的辛勤劳动,大力加强在网上实现流程管理和案件质量评查的功能,规范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确定信息卡片中必填项目;增加必要的扫描设备,实现原始卷宗和电子卷宗完全一致,要求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加强承办法官操作培训工作,同时学习其他法院现代化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开发适应办案需求的软件;坚持司法统计报表自动生成的做法,取消手工统计,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公文流转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取消纸质公文流转;增加电子签章系统,提供异地办案的软硬件条件,实现远程庭审观摩、案件信息录入和裁判文书的签发工作。

同时,要加大软件运用调研力度,各部门都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提出科学的需求方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日常工作,完善该系统的功能。

(四)拓展信息服务范围

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除了提高法院管理水平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利用快捷的网站平台,实时公布相关的案件信息,向当事人提供必要的司法救助和服务,如:诉讼指南、风险指南、网上立案、裁判文书查阅、留言咨询、公布举报电话等,我们要让当事人感受到到法院除了参与诉讼,而且还能增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这也是司法服务的目的所在,应该加大信息公布的范围和力度,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加强人员培训工作

我们要大力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包括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纳入法院干警业务培训范畴,计算机操作技能列为法官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要让每位干警熟练掌握计算机。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离不开参与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技术公司的鼎力支持,而且是长期的支持。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同时也需要懂审判、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钻研技术、熟悉操作流程,开拓创新,将成熟的信息技术与法院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技术和应用,提出合理的需求。

信息调查报告篇(6)

我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自2003年10月正式启动以来,硬件、网络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325万元,拥有计算机2434台、服务器15台、路由器21台、交换机120台;网络方面使用100M带宽的线路1条、50M带宽的线路1条、15M带宽的线路1条、10M带宽的线路24条、8M以下带宽的线路51条;现有49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计算机信息类工作;共有各类软件35套。这些硬件、软件和网络等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以及对信息管税工作的不断探索,我局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积累了一定的信息管税工作经验,已初步具备信息管税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信息管税的理念初步形成。以前我们不谈信息管税,强调比较多的是以票管税。因为在当时环境下还没有更多的电子信息,也没有更多的第三方信息,以票管税还算比较好的办法。现在我们逐步意识到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信息处理能力是适应信息管税的必备素质。

(二)软硬件的建设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地税系统人均拥有计算机1.13台,硬件基础建设得到夯实。现已形成以征管系统为核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省以下全面覆盖,网上办税系统、“两业”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货运发票系统等一批专业征管软件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大格局。

(三)治税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一是地方政府推动信息管税的决心更大,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源控管工作意见》的文件,使实施信息管税的举措更加坚决。二是建立了社会化协税护税体系,与工商、房管、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定期到相关部门采集、获取涉税信息,为税收征管和税收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四)税收征管的质效不断提高。现在,我市从市局到县(市、区)局、从税务分局到税收管理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税源管理格局。全市18302户企事业单位、86815户个体工商户已纳入征管系统管理;有10991户企业正常实现网上申报,网报率达60.05%;92.45%的个体户实现了银行批扣;安装POS机105台,近八成税款通过网络和POS机征收入库,通过推广使用信息化办税手段,拓展了纳税服务范围,提高了纳税服务能力。

(五)监督保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应用系统的运行,尤其是2009年以来征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发票预警系统的成功上线,实现了税收征管各环节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相互监督制约;上级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与基层税务人员的征纳行为实现了监管,有效制约了税务人员征管随意性,推动了税务干部队伍建设。

二、信息管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我局在信息管税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和有益尝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的程度不够深。有的税务人员“以偏概全”,认为购置了一些设备、建好了几个网络、开发了几个软件就是信息管税;有的税务人员“置身事外”,认为信息管税是信息中心和征管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税务人员“心存顾虑”,担心信息管税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削弱自由裁量权。

(二)信息管税队伍的力量不够足。从专业素养看,我局共有干部1799人,其中各级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只有49人,占全系统干部的2.72%。从综合素质看,信息管税既要有很好的税收管理知识和经验,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这就使我局的信息管税人才显得更加的薄弱和匮乏。从动态情况看,我局人员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这就很难适应信息管税工作的要求。

(三)信息质量的标准不够高。一是没有一部省、市、县、分局的信息采集职责和数据采集标准的制度规范,致使信息采集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二是地税部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无从掌握,对企业的账户资金难于监控,对股份转让或扩股增资信息则根本不能及时掌握。三是信息交换平台尚未建立,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第三方信息难以采集到、采集全,地税部门仅仅依靠协调来实现外部借力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四)信息应用的能力不够强。一是由于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彼此独立,资料不能共享,浪费了现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二是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不高。在信息的横向比对、纵向分析、深度利用等方面,只能完成“表对表、账对账”的简单比对分析,不能够透视数据查问题、通过信息找税源,信息管税的水平还停留在一般化和浅层次。

(五)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不够紧。一是业务与技术融合存在脱节。在制定、税收政策时软件修改未能同步,造成部分政策制度游离于信息系统之外;在征管软件投入运行后,各项税收业务发生变化时,没有再对税收业务规程进行更新,导致出现错误的操作。二是信息化软件种类繁多难共享。目前办税服务厅岗位需要在征管系统、货运发票系统、个税扣缴系统、网上报税系统、发票税控系统操作5个互不兼容的软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推进信息管税,提高征管质效的思路和建议

(一)更新税收管理理念,强化信息管税的意识

一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这个理念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税务机关就是通过纳税服务,通过税收执法促进纳税人能够遵从税法;二是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对风险高的一种策略,对风险低的另外一种策略;三是把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在风险比较大的纳税人身上,而不是平均分配管理资源,避免因纳税户的大量增加而使每个税收管理员所承担的任务直线上升。

二要树立“数据质量为本”的理念。数据的采集是信息管税的基础,原始数据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信息管税工作的成效。所以,我们要知道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在哪儿,另外还要知道这个数据收集起来后给谁使用并把它用在什么地方,不要以为把数据往数据库里一放就完事了,我们一定要有质量就是数据生命的意识,宁缺勿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数据质量。

三要树立“业务与技术相融合”的理念。信息管税的过程,实际上是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业务与技术的关系好比是大脑和神经的关系,税收业务是这个大脑,我们建立的信息系统是神经,大脑离不开神经,神经离不开大脑,离开以后就没有用了。同样业务跟技术也是互相推动的过程,在一个时期可能技术发展相对快一点来推动业务,在一个时期可能是业务推动技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二)健全工作管理机制,保证信息管税的有效实施

一要完善内部信息管税工作机制。要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信息管税的领导和管理;要调整部门职能和职责分工,理顺信息管税职责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工作由征管部门牵头,信息中心由技术服务中心的单一职能向“技术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风险评估中心”的职能转变;要制定信息采集职责和数据采集标准的制度规范,防止异常数据进入系统,严把数据入口关;要制定数据审计规则,实行系统自动纠错和校正,及时发现异常数据,以清理垃圾数据,提高数据质量;要建立数据处理分析制度,定期出具数据处理分析报告;要建立信息管税内外部考核制度,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研究分析、定期督导通报、严格落实奖惩。

二要建立外部信息交换协作长效机制。要加大研发推广使用“市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交换平台”的力度,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源控管工作的意见,推进与工商、房产、国土、发改、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交换,努力获取第三方信息,推动信息管税落实;要建立本地企业主管税务机关与异地有关联业务关系的上游或下游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换协作机制,防止税款流失。

(三)拓宽数据采集范围,为实施信息管税奠定基础

一要全面采集纳税人在征管过程中形成的涉税信息。要遵循真实、完整、及时的原则,全面准确采集纳税人设立日期、经营范围、投资总额、开户银行、账号、总分支机构、投资方等各项基础信息,使用“两业”管理系统网络开具发票、税控装置开具发票等各项发票信息、使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纳税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的申报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等涉税信息。

二要尽最大努力拓宽渠道搜集第三方涉税信息。要加大研发推广使用“市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交换平台”的工作力度,通过信息交换平台的实时传输功能,广泛搜集工商、房产、国土、发改、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涉税信息,以拓宽涉税信息来源渠道。要通过与异地有关联业务关系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间的涉税信息交换协作机制,定期获取与本地企业有关联业务关系的纳税人的各项收入等涉税信息。要积极采集纳税人的对外投资、利润分配、投资分红等其他涉税信息。

(四)加强数据质量监控,提高信息管税数据质量

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各地要指定专人通过省局征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和发票预警系统对税收征管数据进行监控,充分发挥其预警提示作用,及时对疑似问题数据进行处理。

二要定期开展征管数据检查和巡查。征管部门要按季对税收征管数据进行巡查通报;基层一线税务人员要认真做好错误或不符合逻辑数据的修正和垃圾数据的清理工作,确保数据质量。

三要提高搜集的外部涉税信息的质量。要采取人机结合比对的方式对外部搜集的涉税信息进行逻辑性审核和进一步加工整理,确保搜集的外部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五)深化数据分析利用,提高信息管税质效

一要深化内部涉税信息分析利用。要依托“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各业务部门要对征管基础管理、税收与经济宏观关联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涉税风险点进行认真梳理,定期开展征管状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征管状况分析指标体系。要发挥征管系统的主体作用,开展对纳税人领购发票、纳税申报等涉税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充分利用分析结果对纳税人分类实施信息管税。

二要深化外部涉税信息分析利用。要利用工商、质监的户籍信息,进行登记信息比对,从源头上加强纳税人的户籍管理,防止漏征漏管。要将从国税部门搜集的增值税管户收入申报信息与征管系统申报收入信息进行比对,对存在问题及时核查,防止税款流失。要将从房地产管理部门搜集的房地产企业的房屋销售、预售信息、产权办理情况等信息与纳税人申报销售收入进行比对,对其差异及时进行核查处理。要利用发改、住建、交通部门的项目审批、核准等国民经济安排计划及其投资信息、建设进度及完工信息,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税源监控管理,努力堵漏增收。要利用与异地有关联业务关系的纳税人涉税信息与本地企业纳税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检查处理。要将从其他渠道搜集到的企业投资、利润分配、投资分配等经营盈亏信息与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其收入、成本、费用及所得情况,加强对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三要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实现内外涉税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做好纳税评估通用模型的应用工作,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工作中,做好市局已下发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纳税评估通用模型的应用工作。

(六)推进业务技术融合,为信息管税提拱技术支撑

一要建立软件“通用平台”。要由信息中心牵头,各业务部门配合,按照“口径统一、信息共享、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现有使用的30多套软件进行优化整合为“通用平台”,简化操作流程,提高软件应用效果,服务信息管税。

二要构建信息管税工作平台。在建立软件“通用平台”的同时,一是加快研发推广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与工商、房产、国土、发改、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涉税信息交换机制,解决第三方数据信息的来源问题,为实现社会综合治税的信息化支撑奠定基础。二是构建三方数据信息应用平台,要依托省局征管核心系统和信息交换辅助平台,建立功能强大的三方税收数据信息应用平台,利用“三方数据信息应用平台”,注重涉税数据信息增值利用,将数据信息转换成涉税成果。三是研发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建议省局在积聚全省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将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转变成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业务流、工作流、任务流,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四是搭建全省统一的综合纳税服务平台,将12366纳税服务热线、门户网站、短信平台“三网合一”,拓展网上在线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认证、网上申报、批量扣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扩大网络发票范围,为全省纳税人提供集互联网申报、认证、网络开票、扣款、咨询和投诉等省集中、一体化的纳税服务。

(七)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保障

信息调查报告篇(7)

(一)建立门户网站,开拓信息化载体

我局于2011年6月18日正式开通门户网站,设立公告通知、工作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安全常识、下载专区、办事指南、反兴奋剂专栏、网上购药安全警示等多个栏目。通过完善管理、专人维护、及时更新,对公众关心的查假打假一线战况、监管动态、政务工作、办事流程、假劣食品药品及时权威性信息,在促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局门户网站共收集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网上购药安全警示信息等信息130余条,工作动态、政务公开、公告通知等信息150余条。最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资源集约化、业务流程化”的工作目的,将网站办成政府机关对外宣传的窗口、政府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监管部门之间交流的信息平台。

(二)运用政务邮箱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

为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自2012年6月1日起,我局开通了政务邮箱系统,为全局人员及各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站长每人设立一个政务邮箱。通过政务邮箱系统发送各类通知、文件,不再使用邮寄形式。局各室队、各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在工作日期间,每天上班之后,下班之前登录邮箱系统及时收发和处理邮件,方便了文件的上传下达,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快捷化。

(三)加强农村药品监管,规范农村药品供应

一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充实基层监督力量,完善我县药品监督体系,聘请农村药品协管员(镇)、信息员(村),形成县、镇、村三级药品监督网络;二是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加强对基层涉药人员、协管员、信息员的法律培训,提高经营协管水平;三是采取措施促进代购分发单位的药品购进储存硬件、软件的建设与完善;四是以规范购进渠道、改进储存条件、建立购销记录、加强对农村涉药单位、零售网点的检查,规范代购分发行为,制止以代购分发为名变相经营药品的违法行为,严禁假劣药品流向农村。

(四)创建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打造“数字稽查,数字监管”新平台

我县于2012年3月起着手谋划建立“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2012年6月份开始正式投入运行。按照“先行试点、积极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原则,全面推广运行“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目前全县已经有21家药品经营企业入网,各企业购进、库存、经营药品的品种、数量、规格、有效期、生产厂家等基本信息已录入实时监控系统,并每天更新,保证了录入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至2012年底,将实现全县镇驻地以上药品经营企业全面运行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创新思路,搭建信息化建设架构

近年来,随着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建立和职能的确立,系统内信息化建设也呈快速发展之势,办公现代化、政务电子化、监管数字化等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平台正逐步建立。然而,由于缺乏宏观引导,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信息应用技术低水平。二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性差。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标准化程度低。由于缺乏既懂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通才,信息研发不能做到数据、业务和系统的标准化整合,交叉开发、重复开发现象严重,浪费巨大。对此,如何确保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应从“四化”要求合理搭建信息化建设新架构:

1、一体化。应以省为单位,根据职能要求,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做到统一系统开发,统一监管标准,统一操作方法,统一升级换代,以实现经济、先进、规范之目的。实现信息系统一体化是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信息化。信息系统应具备各类监管的基础信息、上传下载信息、电子政务信息。信息系统能否具备较强的信息储存能力是衡量系统适用性的重要标志。

3、功能化。在信息系统设计中,应同时具备网上稽查办案功能、日常管理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对外接口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管理等功能。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否齐全是检验系统先进性的主要指标。

4、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统计口径的标准化,数据业务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和发展基础。

(二)创新方法,破解信息化建设难题

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科学、合理的架构是前提,解决各类“瓶颈”问题是重要保障。因此,选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教育引导机制,切实消除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观念瓶颈。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还是监管相对人,都因缺技术、无人才、资金少、难度大等原因,存在着严重的思想阻力和抵触情绪。因此,一是强化教育引导,推进思想入轨。阐明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实施科学监管的裨益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深深打上科学监管的烙印,切实消除因认识不到位而出现信息化建设的“肠梗阻”现象。二是落实各级责任,推进行为入轨。要把推进信息化建设列入食品药品监管“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责任,进行严格的考核评比。三是要制定工作制度,推进制度入轨。信息化建设能否健康、持久发展,制度建设是保证。

2、建立技术人才培训机制,努力克服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瓶颈。

信息技术人才缺乏,是监管部门和监管相对人因“不会干”而出现“不愿干”的主要原因。克服“电脑盲”、“技术盲”的瓶颈,已成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第一要务。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我们主要做到“三个突破”。一是举办涉药人员电脑基础技术速成班,在基础上求突破。二是举办实用技能学习班,在应用上求突破。三是举办监管软件安装操作培训班,在学会上求突破。

信息调查报告篇(8)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xx省xx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

信息调查报告篇(9)

一、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有效信息

在调查报告中,有70%的中学数学教师认为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需要传授的知识较以前有所增多,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总是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工作,往往会通过占用学生其他时间来进行授课,且效率不高。仅有1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采用的多媒体设备教学方式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收效明显,减少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有所提高。还有20%的教师已经采取了多媒体设备教学方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5%的学生认为中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靠在黑板上进行手写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进度,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教师在课后过多占用学生的其他时间,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抗拒感。在教学工作意见和建议这一栏选项中,有70%的学生明确提出建议,教师应加强多媒体教学,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师中,仅有不到一半的数学教师能够把授课课件做好且上课讲得好。

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结论,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必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优势,促使中学数学课堂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

下面笔者就从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优势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建议。

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授课培养

在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够把PowerPoint做得好的同时又讲得好,讲得好的教师不一定会用多媒体设备,会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师不一定课讲得好,这就是教师授课方面应该改善的环节。学校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师对全校的数学教师进行有组织的授课,让不善于使用多媒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得以提升。另外,学校还可多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让数学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让有能力的教师担当主讲,传授一些教学方法,促进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优势展开教学

1.进行多方位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能够通过多样的声音、图形、动画图片、文本等多方面对学生造成感官刺激,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得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有很大优势。在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课本内容脱离实际,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以往许多教师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发现学生还是难以接受。在新课标下达之后,一些教师意味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映了同一个问题,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而当前教学内容增多,教学节奏颇快,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教学环境了。中学生正是处于精力旺盛、接纳能力强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学,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刺激学生钻研新事物的劲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而如上述所说,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劲头被调动,这时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好时候。只有在学生对求得知识的欲望之火被点燃时,才可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数学学习思维是一种较为抽象、发散的思维,传统的黑板板书授课模式比较枯燥,对于当代学生膨胀的好奇心来说,这样的授课方式已经远远不足了。例如在教授一个全新的函数概念f(x + t)时,只从字面上解释已经显得较为吃力,教师不妨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设备上运用数学制作软件让函数式变成活跃的动画形式。在PowerPoint上提出一个弹动式的问题“已知今天为星期二,5号,那么本月的星期二都是几号呢?”然后让学生列式讲解自己的算法,再引入该道函数式:“式中的x即代表5号,而t则代表周期7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式子很快算出结果。”教师还可以在其中插上一些声音,例如在学生答题正确时配上喝彩声,这时同学们会觉得十分新颖,也感受备受鼓舞,跃跃欲试。通过多次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从中得到扩展。

3.多媒体授课传达的内容多,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有效的多媒体授课,教师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在多媒体授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致就高、接纳得快,教师就可加快教学进度。因此,往往在同样的一堂课时间内,教师可以传授更多的知识,传达更多的教学内容,以争取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应练习。在高效率教学的促进下环环相扣,教与学相助长,课堂教学就能得到良好的收效。

本文笔者基于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对中学数学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进行解析。为了顺应新时代教学大纲新要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进行适当改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信息调查报告篇(10)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思考调查报告范文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上一篇: 家庭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下一篇: 会计与审计关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