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4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168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使我国商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连锁经营异军突起,其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增长速度较快。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而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该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期更好地提高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连锁经营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管理工作几乎涵盖了连锁经营运行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全面性、系统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不仅可以确保连锁经营的高效性、稳定性,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预测连锁经营阶段潜在的风险,从而实现连锁经营发展的条理化、系统化。在连锁经营管理阶段,需要对各个时期的运行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记录,这些信息和数据不仅能够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为连锁经营方案的制定和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大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正在面临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而且还会影响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此时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效率,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交换模式

交换模式在高职院校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通常是指经营内容相同的连锁经营机构采用交互式来对连锁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其他机构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并对其优秀的地方进行吸收。交换模式下,连锁经营机构需要根据对方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签订相应的合同,避免管理内容及管理技术外泄,对于培训结果与预期结果差距较大,还需要提供相应的金额培养,如果所培训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该连锁经营机构的发展,则需要该连锁机构为培训方提供额外收益的10%~20%。因此,交换模式不仅可以增加连锁经营机构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

2.2定期模式

定期模式通常是指阶段性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一般分为5个阶段进行培养。第一阶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进行吸收和巩固,从而对其有个系统化、完整化的了解,在大脑中构建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框架,以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在该阶段能够对经营管理的基本技术、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为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短时间的实践操作,有效提高管理人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效率;第二阶段:注重对各个方面的操作技术和专业性的经营操作进行培训,主要包括管理的方案制定、管理的流程、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注意事项、管理的重点等,并注重对管理技巧的传授,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管理能力水平;第三阶段:对连锁经营管理新研究内容进行培训,主要包括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保证每一位管理人员都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应对更为细节、更为复杂的问题,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连锁经营管理的整体质量;第四阶段:综合性培训,主要是对各种管理成功的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并引导和鼓励管理人员对案例进行分析;第五阶段: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试,以实践效果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根据测试结果来判定其是否胜任连锁经营管理工作。

2.3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常是指高职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課、基础文化课及校内实验实训课后从事校外实践性教学的培养模式。实际上,通过顶岗实习培训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确保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则需要高职院校尽可能实现与企事业单位开展“零距离”培养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亲自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要求等,更好地检验自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弥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此外,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能够使学生注意相关工作细节,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胜任连锁经营管理工作。

3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对策

3.1注重培训效果和模式创新

作为高职院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要对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给予考虑,而且还需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考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一些实践环节及选修课程,以确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效果。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对培训效果和模式的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互动教学专题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培训的效果。当然,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他们构建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提高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3.2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可以适度介入人才培养之中

实际上,连锁经营和高校教育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连锁经营过程中,行业、企业掌握了工作环境和岗位对高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要求的第一手信息,此时通过在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之间构建平等的合作关系,并鼓励职业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可以适度介入人才培养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

3.3重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到连锁企业进行现场实践,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连锁经营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同时,构建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聘请连锁经营企业的管理专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课内实践课指导教师,将一些管理经验、管理技巧和管理理念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提高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进而推动连锁经营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江霞,蔡春江,何武香.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药房,2017,5(9):89-90.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2)

同时,国家信息统计中心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零售业在未来几年里各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而市场供应量仅有约40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近600万人。另外,我国零售企业众多,零售从业人员有8000万到1.3亿人,庞大的总量掩盖不了结构性需求缺口日益拉大的事实。具体表现在: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组长稀缺;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鉴于连锁经营人才目前奇缺的情况,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如何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连锁经营人才奇缺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拟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和能力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特色和能力需求分析

(一)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基本特点集中表现在规模化的经营方式、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三个方面。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是连锁经营的核心内容;网络化的组织形式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是获得连锁经营规模效益的基本保证。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科技含量较高。由于连锁经营的特点,使得连锁业态均大量使用先进的配送、物流、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得连锁经营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的传统商业,因而该专业的教学要突出较高的技术要求,多门专业课程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三大特点,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模式。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素质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的适应现代商业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要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连锁企业迅猛发展对此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分析

连锁经营的成功,就在于它较为完善地解决了流通中规模与灵活、效率与方便之间的矛盾,而连锁企业成功运营需要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二是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三是连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对多店铺进行全局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为此,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在学习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及工商企业的现代化连锁经营理论和技术基础上,要具备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分析

为了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的能力,就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严谨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培养思路,在培养思路下构建人才的培养流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下面就从人才的培养流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才培养流程

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流程应从连锁经营专业的特色来设计,从连锁经营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构建连锁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基本教育素质、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基本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创新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块,可有针对性地实现“双证”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流程见图2:

(二)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连锁经营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连锁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如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重组,做到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教学上(包括模拟实验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做到实践性课程单独设置,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在人才市场导入模块教学上,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就业前辅导与培训。在师资建设上,重点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的素质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这项素质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过程则以素质模块为依托。

(三)课程设置

连锁经营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明确,因此应从岗位的具体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连锁经营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实用型、技能型课程。人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局部应用能力的养成阶段、连贯应用能力的养成阶段和应用能力的熟练阶段。按照这一规律,在安排课程的开课程序时,可以逐步推行“332”工学交替弹性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原有两个学期之间,利用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小学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各为3个学期,并按照岗位能力递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第1、3、4、6个学期依次掌握操作技能、仓储配送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4类岗位核心能力;第三学年的2个学期均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分别为毕业综合实训学期和顶岗实习工作学期。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目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形式

目前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学院式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由高校开设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商业运营管理高级人才。其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严重缺乏连锁经营实践经验,且培养周期长,无法满足我国连锁经营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二是各类培训咨询机构及连锁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培训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方式灵活、程序简单,故可以迅速培养出大批连锁企业所需人才。但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训周期短而使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更关键的是各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水平不一,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三是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这种方式由于引入了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方式,培养评估体系具有科学性,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我国已经开始产生了这种培养模式,如中国商业联合会所举行的“店长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但这类培养模式目前还不够普及,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前两种模式,特别是学院式培养占了主导地位。下面着重谈谈学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二)学院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常规培养思路

这种以普通高中生为生源背景的常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是:遵循“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岗位实践三大模块教学”培养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为目的。在素质教育中,强调人才的思想道德、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基础知识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则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按连锁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内容,专业公共课为主,专业技能课为辅,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岗位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常规培养思路中,要注意拓宽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因为,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运作的一种跨行业的宏观运作模式,一般的服务行业都可以进行连锁运作,目前的餐饮与零售是连锁经营的两大主要行业。所以,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应较为宽广,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其将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专业提供支撑。

2、订单培养思路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作为培养方的高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业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定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办学模式,将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二是它能体现校企更紧密的关系;三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四是公司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基础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在教学实施中,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在连锁经营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要有破旧立新的观念,建立和完善连锁经营专业培养模式所要求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三大职能结合在一起。要保证产学研结合教育持续有效开展,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培养模式。可将实践教学分为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等四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学计划的特色是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课时40%以上,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如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系连锁专业在同“好又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综合性课业一一假日工制一一现代准学徒制的模式。

①综合性课业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要求学生完成的技术应用性项目。

②假日工制,是学校调整校内教学时间安排,把学生推向企业工作的制度。

③现代准学徒制指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学院在部分专业配套试行了建立相对稳定师徒关系的准学徒制。

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种形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地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3)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4)

就天津市而言,截至到2012年底,天津市连锁企业已经发展到150多家,连锁经营型店铺近6000多个,连锁销售总额超过600亿元,占全天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35%,成为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大型综合超市经营面积大、商品品种繁多、价格低廉,已经变成各方面资金进入天津连锁型市场的首选业态,形成了连锁经营业的领导地位。根据调查分析得知,全天津共有建筑面积在5000平米以上、经营情况形成一定规范的大型综合超市百余个。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我院开设六年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以说是非常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企业调查中,很多连锁企业都对我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高的期盼和渴望。

2 人才需求分析

参与调研的15家企业中,从事传统零售的企业有9家(包括便利店、超市、百货、大卖场),从事茶叶、电器等行业的有6家(包括茶叶、医药、电器、等)。

15家被调研企业中,拥有门店数量总数约为1000个,企业员工总数约为3000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约有100人,占总员工数的0.21%;本科学历员工约有2000人,占总员工数的4.46%;大专学历员工有5000人,占总员工数13.61%;高中及以下学历员工为20000多人,占总员工数81.72%。总体上代表天津连锁企业学历构成。

从天津市现有的连锁企业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同的岗位和层次的人才需求,这些连锁企业的岗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绝对量较高,但是要求也很高,现有的毕业生在短期内很难达到,现成的人才又很难挖到,由于企业快速扩张的需要,普遍认为如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和发展速度要更快一点,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或其他途径的人员更快得到提拔和重用。连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现在最难直接得到的人员,所以企业更关心可能的后备人选的提拔,也就很注重基层人员的高素质和高能力。

通过对物美、人人乐、苏宁、津乐园等企业的走访,发现企业对高职高专连锁专业的毕业生的定位为基层管理人员。也就是毕业生基本上是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提升为基层甚至是中层的管理人员,但也有在顶岗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毕业后甚至是在顶岗实习中就被直接提拔为管理人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连锁企业对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人才需求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区域管理人员、门店管理人员和总部管理人员。区域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地区督导、区域营运主管、区域人力资源主管、区域开拓人员;门店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主要有:柜组长、门店部门主管、店长助理、店长;总部管理人员主要缺乏营运部门主管、品类主管、采购主管、网店开拓主管、以及特许经营部主管等岗位人才。

3 岗位能力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连锁企业对现有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求较高的,可能即便是连锁专业的学生也很难企及,要求低的岗位,似乎不是连锁经营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胜任。但总体说来,基本上包括学历层次、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核心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学历方面,连锁经营企业的中高层职位要求大专以上的学历,在天津市连锁企业高端人才相对缺乏的现实状况下,多数企业变得更加务实,除了个别知名的大企业的高端职位外,企业的基层岗位,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岗位们都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基本素质上,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表示认可,但认为需要提高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由于是对连锁经营的专业进行的调查,因此,企业认为既然是专门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核心职业技能这三个方面,应该也确实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的更多,期望也更高,多数企业希望在就业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特别的准备,比如零售业会希望学生在商品管理和门店运营方面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综合分析所调研各连锁企业中对各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应该具备包括知识结构特征、综合能力特征和性格特征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图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5)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无法替代的高等教育类型,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且高职教育将进入一次重大调整的阶段,这既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调整,也有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调整。这对我们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的,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的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广大教师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广大教师要眼光向外,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另据《法制日报》2011年5月5日报道:因生源枯竭导致高校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大学生厌学。原因或许很复杂,但关键还是大学教育失去魅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我没遇到过真正不爱学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石中英认为,厌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消极”状态。这种“消极”状态的形成与高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密切相关。高校“量变”能否引起高教“质变”? 大浪淘沙。让一部分高校“安乐死”不是坏事。当高校面临“生与死”的挑战时,就会倒逼高等教育的彻底改革。“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二)连锁经营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连续三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纵观连锁业的发展态势,连锁业呈现五个趋势:

1.从自由连锁向正规连锁转化。即形式松散型的合作社式向正规连锁即直营店、直营店中店、加盟店等方向发展。

2.从连锁业态的区域发展看,一方面,部分连锁企业开始从局部性向全国性、国际性连锁转化,另一方面,一部分连锁企业正逐步从全国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经济活跃的乡镇发展。

3.连锁业态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一般商超、家电、医药到酒店、服装、教育培训等,形式更加多样。

(三)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校在重视技能培养同时,要关注诚信、爱岗敬业教育,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比专业能力培养更为重要。就业时要有工作经验,减少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时间。

(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必要

职业能力一般而言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层面基础上,能熟悉企业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并能以积极的心态,按照相应的规则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只有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也就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根据连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来自于各个行业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宝贵意见,确立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为:依托衢州本地市场需求,面向浙江地区及华东地区大型连锁企业从事连锁经营管理等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现代零售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现代营销思想,熟悉连锁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为:连锁企业总部营运管理岗位群、配送中心营运管理岗位群、门店开发与管理岗位群、门店服务岗位群的岗位需求。

(二)具体措施

1.重构专业课程体系。(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连锁企业(本文以超市为例)的主要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群。即主要岗位群为总店营运管理岗位群、配送中心营运管理岗位群、门店开发与服务管理岗位群。同时,通过专业教师顶岗实践经验,连锁超市的工作岗位分布在防损部、百货部、食品部、生鲜部、收银部、收货部、客户服务部等。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结合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建设,重新构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2)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职教精神,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树立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打破传统的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树立围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教学模式,树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景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情景中完成工作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职业能力、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持续不断的革新教学方法。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学生考进学校时的录取成绩都比较低,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文化基础的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如果老师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 课件、Flash 动画、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教学容量和密度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们深感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不够,而暑期的社会实践,为我们课堂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素材。

3.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现行专业课程看,本专业绝大多数课程采取的是闭卷考试,而且考核标准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而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有很多缺陷,考核内容片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是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学习质量评价与考试方法的有关精神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不及格,不是吓唬学生,同时不要把评价视为老师独有的权利,不要把评价当成“尚方宝剑”,而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教育部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要注重人才质量观念转变与调整,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及“应对考试检查学生能力方式进行一些改革,把重视知识考改为重视能力考核。”因而,可以将考核分成由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基本知识和平时课堂管理能力的考核两大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占成绩的50%;课堂参与的实训表现作为另一部分占成绩的50%。两部分的结合,使学生既注重能力培养,也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成了课程的考核,更加合理。

4.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利用咨询、培训、科研、顶岗实践、产学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教师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联系,挖掘深入合作的机会,培养企业兼教师,并不断在备课、授课、咨询、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不仅要建设好,还要充分利用好。只有充分利用好、建设好校内外两处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高。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 “多轮实训、递进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商场管理等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创建包含“专业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训模块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纵向形成体系,横向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 “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参考资料: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6)

中图分类号: G424

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要求

目前,随着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如一枝独秀,在逆势中迅速发展,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加上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急需在本土招聘员工,使得原本就很稀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加炙手可热,在相关行业均出现人才供大于求时,连锁企业却常有“人才荒”现象发生。但是,在竞争性非常强的零售业,连锁企业无时间顾及员工的培训,他们更需要的是能立马上岗就任的熟练员工,而另一方面,在学校我们这些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大学生却苦于找不到工作,这暴露出我们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模式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培养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我们高职连锁经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就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1.2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

初级职位有收货员、收银员、理货员、导购员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品类经理、部门经理、店长、营运经理、采购经理等。各职位所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具体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销售、促销、收银、收货、理货、盘点等技能,掌握这些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零距离上岗,稍微高层次的专业职业技能包括门店开发、商品陈列、物流配送、门店运营等技能,掌握这些学生既有了在基层工作的技能,又具备了向中高层管理岗位提升的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众多技能足以说明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些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只能靠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践教学必不可少。

2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

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门店运营与管理”“特许经营原理与实务”“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等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高校都对理论教学较重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较低,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较低等。

2.2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配套教材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一本好的实践教学教材是成功的实践教学的保证,然而,纵观市面的相关教材,很难找到专门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材,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都是相关任课教师编写实训大纲或实训指导书,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内容,实践教学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师间差异很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内容上很容易形成一些内容交叉重叠和漏洞,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2.3 学校相关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支撑实践教学

模拟教学软件仅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更多的动手能力是要到现场完成的,因此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相应的实训超市、商店是必不可少的,但有很多学校由于思想不重视、专业建设经费少、学校场地有限等,还未建立起相关的实训基地,导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2.4 实践教师师资有限,影响实习效果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很多学校都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该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还不是很强,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大多数专业任课教师都是直接走出校门的相关专业研究生,或是从相近专业调入的教师,或是一些返聘的退休教师,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实际进入连锁企业工作,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去完成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实训任务,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5 缺乏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相比实践教学而言,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由于时间长,较重视,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甚至还有相关的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程序,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质量。但对于实践教学,相关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评价,这样一方面各实践教学教师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标准,导致实践教学五花八门,另一方面也很难控制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 连锁经营专业实践教学意见

3.1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根据教学经验,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如“连锁企业门店开发”、“连锁企业门店运营与管理”,实践教学学时应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恰当,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应相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

3.2 加快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服务好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组织相应的一线连锁企业专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所需求的新技术新技能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更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一线调查,看看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实践能力,以及又加入了哪些新技术,例如商品陈列又有哪些新趋势,品类管理又用了哪些新技术等,把现实中需要的编进实践教学大纲,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实践教学“实用、够用且不落后”。

3.3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场所

根据学生超市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同时,还可通过与本地连锁企业合作,厂校联合,学校与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的作用。

3.4 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1)引进有工作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招聘高学历的教师,更需要聘任一批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研究生到学校担任教师;(2)向企业招聘兼职教师。到连锁企业聘请有成就的商业管理者做兼职教师,让他们与学生分享工作经验,有助于及时提高“双师型”的比例,迅速提高教学质量。(3)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学校要下大力气,舍得投入,安排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学习,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学会与连锁经营专业相关的应用知识,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5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态势也迅猛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连锁行业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本文就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

依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岗位(群)为:大型商场的中高级营业员;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管理人员、业务员及分店信息管理员。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合格的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常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这部分能力要求对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1)注意力;(2)分析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判断能力;(5)抽象能力;(6)准确性。二是社会能力,包括(1)责任心;(2)独立能力;(3)执行能力;(4)团体能力;(5)交流能力;(6)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1)求知欲望;(2)自学能力;(3)收集信息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就是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及实践性强的特征给连锁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国高职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传统本科很相近,课程设置结构也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段组成。从课程名称来看,也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和通用性;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来看,基本占到30%左右,这与高职所应具有的培养模式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二)教学环节中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或学院培养条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多数也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

现阶段存在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一张试卷就终结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今电子商务时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要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努力尝试以下方法:

(一)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连锁企业管理众多岗位使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和传真机,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进货、存货、销售、配送方案及销售分析等各种技巧,体会连锁经营管理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对关系商业秘密或经营核心部分的岗位不愿意外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生超市的建设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必不可少。学生超市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是真正的实践,而非实验室,为保证能力培养质量,应完全按照正常公司的运作来要求学生。超市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根据学生超市的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考查有极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卷面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强。既然抱残守缺,不如选择能反映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程考核放在岗位中进行。如采用岗前考核、岗中总结和岗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通过学生超市和校外企业,在学生正式上岗、实行顶岗作业前,以学为主,在现场各岗位上跟班学习,从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定期考核,以确定能否上岗;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总结,作为学生岗中实训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一组别的同学根据各部门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课题,在部门学习结束后共同完成该课题,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对课题进行评审,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积极与当地连锁企业合作,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上午学生进行顶岗,企业支付学生劳动报酬,下午由连锁企业总部在每星期组织一至两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每个门店也将在下午组织一至两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对本周工作进行讲评,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这种做、学统一的方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经营服务第一线,把实践当做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实践中发展专业能力。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保障

(一)教师较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较高的职业理论水平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懂得高职理论的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高职理论的学习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商务仿真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在校外与雅家乐集团、时代超市、盐阜人民商场的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8)

1高校连锁专业学生面临问题

根据对近年连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的跟踪调查发现,连锁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门店基层管理岗位、门店基层运营岗位、营销管理岗位、采购管理岗位等。从目前高校连锁专业对连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培养来看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职业迁移能力相关的关键能力培养很少研究。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迁移互相影响,为了学生具备工作岗位迁移能力,应把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及迁移作为重要的问题来考量。

2现存问题原因

目前高校连锁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等,其中与连锁专业相关的课程占总课时比例达到75%以上,由此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片面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这不仅关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

3高校连锁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迁移力影响要素分析

3.1构建知识结构要素

第一,专业知识基础化。通过对连锁行业全面深入的调查,对连锁岗位的所需技能,根据连锁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迁移的需求,梳理出各岗位的工作任务,明确各个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学习内容,从而确定连锁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知识综合化。知识的综合化是指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网。基于连锁专业职业迁移力的角度,知识综合化包括知识结构和内置内容两方面,本质是要从被过度细分的知识、不成体系的知识中转变成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解决连锁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

3.2构建能力结构要素———连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关键能力

(1)自我学习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要从这几点着手:首先,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学习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其次,院校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再次,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透过外部引导完善学生自我管理的行为;最后,借由参加各类比赛等活动再一次延伸,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快乐的满足感,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学习,从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实感、满足感,从而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2)沟通表达能力。在未来的职场中,连锁专业的毕业生将要与同事、上司、客户进行不断的沟通,因此沟通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连锁专业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和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

3.3连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基于职业迁移能力角度,连锁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在专业岗位上发挥职业技能、处理岗位事务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第一,货品管理能力。货品管理的能力是从分析货品组合、货品采购开始,对货品进行陈列、销售、定价、促销、配送、储存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管理工作的总称。货品管理业务是连锁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货品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第二,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是利用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及分析企业经营各项指标,掌握各商品销售信息。作为现代连锁企业的员工,必须对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了如指掌,熟练使用现代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第三,仓储物流管理能力。仓储物流管理的能力是连锁企业对仓储配送岗提出的要求,包含了对仓储的计划组织及操控能力。仓储配送是现代连锁企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是连锁企业能够进行有效品类管理的基础。第四,供应商管理能力。供应商管理的能力是现代连锁企业针对采购管理岗员工提出的要求,管理对象包含对供应商供货数量、质量、服务水平、配合程度等。这种技能已成为现代连锁企业员工的管理必备技能,高效的供货商能够及时供货,对货品质量、促销计划完成度及成本控制性等,不仅为连锁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也是现代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门店开发选址能力。门店开发选址的能力是在现代连锁企业不断拓展的过程中,需要前期调研、确定门店位置、新店开业布局及实施的能力。门店开发能力则更需要连锁专业的毕业生随着职业进阶,具备职业迁移能力。第六,系统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是连锁企业员工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其中的关联,透过数据挖掘,得出货品销售的规律。及时调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策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第七,运营管理能力。运营管理是对连锁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是连锁企业员工的基本管理能力,统领其他各职业能力,体现连锁专业毕业生对连锁企业部门管理的综合水平。

3.4创新能力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Innovation Talents

CAI Ruirong

(Fujian Second Light Industry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e goals and tasks of medium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social occupation ", enterprises need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t present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mand for talen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order training mod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ociety,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tal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Keywords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劳动者”,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先做人后做事”。“做人”的标准就是“高素质”,即是对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型的人才。

以岗位实践为平台,以工作为导向,“知行合一”,这是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形成与改善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模式下,构建“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学以致用,培植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的后劲力。

连锁经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形式,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复制模式实现品牌、技术、管理、规模快速扩张,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库存、统一管理。因此,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比魍称笠蹈高。而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必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质性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提高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实现中职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 确定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是以连锁经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需求和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分为初级就业定位、职业发展定位和升学培养定位。

1.1 初级就业定位

初级就业定位是为培养适应连锁经营企业营业员、收银员、推销员、采购员、仓储管理人员等就业岗位,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收银、收货、理货、防损等一线岗位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

1.2 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发展定位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各职能岗位的管理者。学生能进行供销存信息分析,日常的员工、客户管理、控制,公关推广、组织协调等技能;职业发展定位提高中职生的就业层次,促进企业发展。

职业发展定位要求学生具备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能力,在教学、训练和实践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能得到更高水平的培养和改善。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学校、企业共同制定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通过短期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学习,使学生的岗位能力、管理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适应管理工作岗位。

1.3 升学培养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逐步形成,升学,提升学历是一部分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定位。对升学的学生要制定适应升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首先是夯实学生的语、数、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次,专业基础课程要与升学考试科目及高职课程衔接,使之适应升学考试和高职学习。升学定位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靠质量、特色与品牌吸引生源是中等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2 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连锁经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为关键,确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工作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1 岗位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研究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当根据培养定位的职业岗位,进行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分为导购员、促销员,营业员、超市理货员,门市店长助理。

按照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主要设置课程有德育、语文、英语、沟通与礼仪,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零售企业技能实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实务、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学、Word\Excel应用。

2.2 整合课程,理实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要适应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包含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要素,具有高度职业岗位的仿真性,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使教学和实训能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

2.3 学科体系的课程框架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比重。

公共基础课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切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企业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专业技能课含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要适应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包含岗位应知应会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使专业教学和实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体系改革以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推行教案、导学案、配套习题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前有自主学习、课中能积极思维,课后能深化理解。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施行学分制,才能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课程考核及格或实践活动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未及格者必须重修;或选择任意选修课,获得合格和相关技能鉴定证书者,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者,可以实行学分互换。修满学分,并通过一项相关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着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教学标准。

课堂教学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育原则,根据学习项目、任务和模块,制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可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关键。以连锁经营企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工学结合,分段培养,轮岗实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

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以“校企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职业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实训、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校企协同管理,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校了解连锁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标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忠诚度,有效实现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零售企业技能实训、礼仪与沟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实务、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课程的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实现课证岗的融合,提高了连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创出品牌和特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由学校与和企业双重教育完成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能获得未来工作岗位所必须要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梁.浅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经济,2014(8).

[2] 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 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4] 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F71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学前教育专业 下一篇: 中医妇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