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40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篇(1)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各方面健康发展等。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理论课程,此后的许多课程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该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其真正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一直是高校学前教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学以致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到了幼儿园用不上。问题出在哪里?

一、先明确: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门“理论课”,《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但是,通过“知识”教学,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掌握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产生对儿童发展相关问题的兴趣,形成知道了儿童的“特点”、就会思考相应的“措施”的思维习惯,并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分析、解决学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如何让学生“乐学”

《学前心理学》里包含大量的系统知识,且往往课时有限(大多高校都是每周2-3个课时)。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直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解决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问题,但由于学生为了“听懂”和“记全”而疲惫不堪,既难以真正体会这些知识对于将来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也难以真正由知识学习内化为需要、升华为理念,更难以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即使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比如“问题导入”,由学生或教师搜集儿童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由师生总结,最后由教师呈现结论,这种方法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思考上,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呈现既没有花太多时间、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再比如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师通过小视频、资料、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先在课外自学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再将问题带到课堂内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深入学习,课后还可以通过qq群等途径进一步讨论和延伸。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乐学”、“愿学”并“勤学”。

三、如何让学生“致用”

《学前心理学》要求学生最终能够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帮助儿童。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谈论起幼儿、到幼儿园面对幼儿时,仍是采取原有的“常识”来应对,《学前心理学》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学生专业化的作用。目前大多《学前心理学》教学都是在高校的课堂内完成的。学生们听着老师说的各种儿童特点,偶尔穿插几个“小明”、“小红”的案例,这种隔靴搔痒的方式难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所学习的“特点”也难以和实际中面对的幼儿发生联系。既然《学前心理学》是以学前儿童为主体,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脱离学前儿童。事实上,上个世纪北师大教育系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就已经采取了学习的同时让每个学生到幼儿园中持续一年追踪研究一个儿童的方法1,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到的各种特点、规律立体化,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及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然而这种方法到今天仍没有得到广泛运用。除了让学生追踪观察,教师平时还应注意搜集真实的案例,让“小明”、“小红”不再干瘪、平面化,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能够真正体会儿童的成长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的见习、实习都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导,只要是按时上下班、上几次课、形式化地完成几个教案和观察记录,就能完成见习、实习任务。但是,如果能够将见习、实习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比如,在《学前心理学》中学习了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在紧接着的见习中结合所学特点观察幼儿的绘画、结构性作品、讲故事,这样便能及时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了。

四、评价:目标达到了吗?

目前《学前心理学》大多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参照平时作业、考勤等表现,且平时作业多以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为主;而期末考试则是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尽管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但主观题也往往是按照“标准答案”来批改的。这种以“唯一答案”为指导、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势必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看不到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更看不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幼儿某个时期的观察和记录、和幼儿的某次聊天、平时阅读搜集各种资料的积极性、见习结束时是否能够提出儿童发展中的问题、问题思考过程中与他人探讨的态度等等,更加侧重考察学生能力的发展、态度的形成。总之,《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课”,但所有的“理论”都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价值。《学前心理学》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踏上专业道路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将这门“理论课”变成有趣、易懂、实用的“实践课”。

学前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篇(3)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江苏省X市一所高专中的五年制专科学生102名、三年制专科学生108名、教育课程教师30人,并随机抽取X市八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206人、园长31人作为调查对象。为了了解幼师生、教育课程教师、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等人群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以及建议等情况,笔者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设计的教师教育课程调查问卷,[1]设计了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调查问卷。共发放55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7份,被调查者的信息详见表1和表2。

(二)实物分析选取江苏省X市一所高专中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其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三、结果及分析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满意程度与价值认识1.满意程度。从总体上来看,被调查者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偏低,见图1。其中,满意只占到9.3%,基本满意占29.8%。不同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差异也比较大,见图2。教育课程教师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最低,占26.67%,三年制专科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最高,占42.94%。2.价值认识。总的来说,被调查者认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有价值,见图3。其中,认为有价值占到57.92%,比较有价值的占到30.15%。不同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不一样,其中幼儿园教师认为对自己专业素养有价值的比率最高,占70.87%,其余都在40%以上。园长、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和三年制专科生无一人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对自己专业素养的形成没价值。从毕业年限看,毕业1~3年的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比例最高,占65%,其次是毕业3~10年的教师,占59.68%,幼师生、毕业1年以内的和毕业11~20年的差别不大,分别占40.48%、46.67%、42.5%,所占比例最低的是毕业20年以上的教师,只有16.67%的人认为有价值。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1.课程方案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育课程仍然以“学科”命名,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和灵活性,没有按照专业发展的逻辑设置课程,相关课程平行发展,线性而不是模块式,成割裂状况,没有做到课程之间的内部互相渗透、融合。第二,教育实践课程比重太低。具体表现为实践时间严重不足;见习、实习安排不合理,过于集中,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实践课程缺乏计划性、组织性,理实不能一体化。2.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同人员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三大问题看法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实践性课程薄弱”和“教与学方式单一”均被认为是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三大问题中共同的问题。

(三)教师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不同人员回答教师教育课程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影响的方面不完全相同,但“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是他们回答教师教育课程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影响的共同方面。

(四)当前幼师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缺陷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幼师生在“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具有支持幼儿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缺乏,表现较差。

(五)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期待1.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被调查者一致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应该优先解决好目前的课程中存在的“知识陈旧与实际脱离”“没有关注专业信念和责任”“教与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实践性课程薄弱”等方面的问题。2.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优先关注的专业素养。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必须优先关注使幼师生“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具有支持幼儿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的形成。3.最想学的课程内容。笔者提供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部分)课程设置所列的其中27个建议模块,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10门最想学的课程。按照选择从高到低的比率,统计结果表明:“幼儿游戏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儿童发展”“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认知与学习”和“幼儿园班级管理”等10门课程是被调查者最想学的。从所选择的课程中可以看出,优先被选择的是实践类课程,其次是专业文化课程。一方面,说明幼儿园教师急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需要尽快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四、结论与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篇(4)

体育对幼儿非常重要,不但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民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民族人种和人力资源的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求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以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1],以便科学安排幼儿的学习、生活、锻炼时间,从而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当前,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事业给于高度关注,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既具备幼儿教育知识,又具备体育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

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能力一般包括体育技能和教学技能。体育技能是“人们通过体育训练而获得的控制动作、顺利进行特定活动的能力”[2]。教学技能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些策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就是幼儿教师在教体育课的过程中,采用某些策略完成幼儿体育教育任务的能力。面对保障幼儿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积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目前,我国广大的幼儿教师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训练,入职后不能有效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严重影响了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一些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不注重适时创新幼儿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很少涉及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即使是专业的体育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课程。所以这些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也不能承担起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的责任。即使一些幼儿园注意到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幼儿体育教育,由于他们缺少幼儿教育相关知识,所组织的活动和园内的其他活动不相适应,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进程。而且,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活动大都是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班主任自身对体育的知识、技能、爱好程度等,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园内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要求,要帮助幼儿切实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就必须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好的实现幼儿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对幼儿体育教育要求的提高,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在高校师范类院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设体育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幼儿健康教育课,但是“未把体育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序列中,降低了该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3],更没有组织学生参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活动,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虽然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为了学生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基本上没有把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贯穿进去。而且,由于体育活动器材缺乏、课程标准和教材缺失、教师幼儿体育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实践机会少等原因,导致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时体育教学实践技能不能适应幼儿需要,不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面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培养的现状,要求高校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体育教育和幼儿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幼儿体育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目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起步比较晚,各项课程的设置不完善,相应的专业教材也比较缺乏,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幼儿体育教学知识和幼儿园体育活动不融洽,严重影响了幼儿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高校幼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实践不足、偏于形式化,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适应幼儿体育教育课程教学的需要。

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教学目标“具有双重性,旨在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并具有幼儿体育活动工作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幼儿教师”[4]。但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大都沿用传统的体育教材和教学模式,幼儿体育教学的理念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仅设置了《幼儿游戏理论》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课程,并不是专业的幼儿体育知识和课程,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师关于幼儿成长过程中身心对体育知识需要的教学。而且,在这两门课成中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偏少,无法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幼儿体育教学体系。幼儿体育教育课程在在高校设置的课时短,严重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导致教的游戏单调乏味,不能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环节不完善。

幼儿体育教学课程应该包括:幼儿球类活动、幼儿体操动作、幼儿游戏活动、运动保健知识、幼儿队列、幼儿体智能等内容,这些都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教授的体育教学内容只选择了其中的几项,学习顺序混乱,学习时间各项之间分配不明确,或者只是笼统的以公共体育课代替幼儿体育教育课,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全面的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知识,在工作中也不能保证幼儿体育的全面发展。另外,体育教育实践是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体育教学实践的时间短、局限于旧的传统模式、不深入、不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而且,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也缺乏来自学校或幼儿园的科学评估,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2.3学前教育专业关于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幼儿体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设置明确的幼儿体育培养目标。但是,在高校学前教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体育教学的科学认识不足。大部分认为只要具备幼儿健康知识,就能做好幼儿体育教育工作。而且,对幼儿体育游戏的及时创新也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幼儿体育没有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以独立部分出现,导致学校对幼儿体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5]。幼儿园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但是,当前教育界并不重视幼儿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目标设置不明确、不科学、不系统。因此,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上幼儿教育岗位后,就会忽视幼儿体育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够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面对幼儿教师自身体育教学能力的欠缺,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素养和体育教学技巧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幼儿教育人才。

3.1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地位,制定体育课程教学新标准。

按照时展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地位,实现有“公共必修课”向“专业必修课”转变,切实把体育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其与舞蹈、音乐、美术课程齐头并进。专业体育课的设置需要和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相集合,使学生能够巩固学习的技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学课程发展的投入力度,购置专业的幼儿体育教学器材,积极引进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切实保障幼儿体育教学课程开展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标准决定着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增加幼儿体育类的教学内容。在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后,要选择符合本课程要求的教材,以便更好的满足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要求。

3.2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当前,幼儿体育教育包括球类、体操、列队、游戏、体智能等多种内容,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种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往往学生毕业后只掌握了其中的几种技能,不能满足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困境,高校需要进一步改善学科设置,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把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由“纯理论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转向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专业体育教学内容”[6],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专业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教师做好教学示范,引导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科学设置幼儿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教育部门、幼儿园和高校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进行准确的合理评估和考核,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看法和认识,提高其体育教学能力。

3.3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原则,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教学能力。

目前,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都是沿用原来中专式的教学目标,以及传统的普修式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当代培育新型幼儿教育人才的标准,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意识与行为,培育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具有较高体育教育能力的幼儿教育工作者”[7]。这门课程必须坚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幼儿体育教学以及户外体育活动教育技能,切实加强自身健康和幼儿健康教育意识的教学目标,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加强对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热情。同时,在幼儿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技能运动为主、注重体育技能教学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幼儿体育教育等原则,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3-1(5).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5.

[3]荣慧珠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4(12):81-85.

[4]赵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简教类体育教学内容选编[J].教育与职业,2015(1):126-127.

[5]梁红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44-47.

学前教育专业篇(5)

我们都知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不同普通中学体育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未来幼儿体育健康教育的专业幼教人才。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效果并不是太好,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哦很长的路要走。

一、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特点。教学对象很特殊。通过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女生,对运动缺乏了解,很多学生都不是很擅长运动,因此,对体育难以提起兴趣。这就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其重点不是为了提高学生们身体素质,它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为以后的幼儿体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的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一切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观。

(二)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了解和参与。通过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的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蓄力量。学前教育学生以上学时期的体育学习为基础,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可以为幼儿制定相应的身体锻炼计划,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时期充分掌握各方面运动技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实际、有效的指导,带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做好榜样工作。

有利于学生实际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强自身的健身,掌握几项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技能,并学会在运动中出现的创伤处理的应急办法。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现代的学生由于各种资源的涌入,尤其是网络资源,宁可在寝室里上网消磨时间,也不愿花点时间去户外运动,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所以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克服不良嗜好,学会在运动中发现乐趣。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第一,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女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身边的事例强调运动呢对于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体育的不可或缺。从心理上,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而不是被迫接受。第二,教师应该将体育教学目标与学前教育专业结合起来。这些学生以后也会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于是体育教师在教会学生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了解教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授课清晰有条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等等。

(二)合理布置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体育的教学效果。第一,根据女生的运动技能比较低的现状,教师在安排具体的体育活动时,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对女生简单易学的运动项目,如:排球、羽毛球、健身街舞等等,不要选择女生难以接受的长跑、足球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如:锻炼价值、受女生欢迎程度,一般选择形体练习、瑜伽操等。第二,安排的体育活动尽量具有娱乐性。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同学们训练一定的体育项目。

(三)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出于此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尤其对女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上课下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从而在课堂中讲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体育运动对于女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转变教学理念。

(四)多开展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体育教学应该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增加体育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另一方面,促进体育不断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活动。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对专业运动技能以及体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例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然后进行角色互换,学会如何组织一项体育活动。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幼儿园进行参观,让学生们与儿童一起做游戏,提前体验幼儿教学工作者的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根据其特点,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体育教学不仅仅担任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任,它还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相关的体育教学素质和能力,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篇(6)

高职高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美术类的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为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而美术教学无论是对幼教专业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培养,还是对他们的人文素质进行熏陶,都是大有裨益的。一直以来,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也大多抱着较强的功利性,缺乏对美术课的兴趣,导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水平长期滞后,最终也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力图做到让学生愿意学,接受快,效果好。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伴随着幼教工作者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更应该在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开齐各门课程,努力改进教学模式,让幼教专业的学生受到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之熏陶,为他们将来走向幼教工作岗位做准备。而作为承担美育功能的美术课程,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是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练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从而为将来的学前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美术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形成对生活中美的探索,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一个不善于发现美、缺乏审美情趣的人,是无法启迪小孩子的心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这就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之意义所在了。

二、怎样改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质量

1.对教学目标合理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定位:我们不是为了培养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一个具有丰富知识面,能胜任幼教岗位的“博家”。明确了这个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在美术课程结构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上有的放矢,使之符合幼教专业的需求。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既然前面提到,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那么在教学内容的布置上,当然也就必须与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得益彰。对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置上,应当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1)注重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绘画基本功这个角度,尤其是要注重即兴绘画能力和简笔画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不可难度过大,但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验收,从严把关,直到学生把教学内容都掌握了为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美术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恰当的教学,逐渐让学生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切不可“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却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现象。(2)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幼教工作者是要启迪孩童的心灵,触发孩童的智慧的。一个自身都不具备良好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人,很难想象他(她)会正确地启发幼儿。所以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乃至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建筑、自然界美景、舞蹈造型中选取适当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方面的启发。(3)美术知识灌输和美术教学能力培养并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知识储备量要足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所以在美术课的教学中,也应做到美术知识灌输和美术教学能力培养并举。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对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穿插在美术课的教学之中。可以事先预设场景,让学生轮流担任“幼儿教师”,其他的学生扮演“小孩子”,使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美术教学能力的演练。

三、结束语

美术教学,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它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一个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我们应当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置上多多推敲,提高其教学水平,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篇(7)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篇(8)

199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为主流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的局面。相对应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也逐年攀升。根据2016年的官方数据显示,继2 O 1 l年、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突破70。万之后,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达到765万人,而2017年又创新高,毕业生达79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再考虑到近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可预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持续。      

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 O 1 l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做好2 O 1 l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新增几项自主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众创业,“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人,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该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人学分管理。"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再次下发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高校要“着力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抓紧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学分转换、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体学创业等具体政策措施”,“…让毕业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在此之后,各省市地区也先后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根据中新网2016年5月的报道,“一年来,全国已有20余省份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改革方案,这些省份明确支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体学创业。”与此呼应,对创业园、创业基地的创建打造,各省市地区都在如火如茶地进行;各种创业竞赛层出不穷;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新闻每天都在刷新。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成效却与现实需要有较大差距,有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新创企业3年存活率)仅为4%左右。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即便是从微观视角观察,如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学院,一方面,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一是附近省市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快速增长带来就业压力;二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且不再区别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这意味着本专业学生既要与更多的人竞争,又要面对更低的考试通过率,就业压力的增长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尝试创业的学生,由于创业意识、能力、视野、资金等等方面的不足,往往选择做零售、微商等低门槛行业,创业难持久,且浪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创业契机涌现呼吁创业教育      

1.儿童教育与服务市场的迅速增长带来巨大的创业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投资与情感陪伴。根据搜狐网络平台的一份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2年的儿童消费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300,2015年的市场规模超}L 0 0。亿元。这其中属于儿童服务市场的中国儿童教育与娱乐的市场规模约为600亿元。即便在笔者所在的小城市,幼儿教育机构和幼儿娱乐服务商的数量近几年逐年递增,家长带着孩子在室内游乐场、、玩具屋、亲子手工坊、儿童书屋等幼儿娱乐场所消费的现象也愈加普遍。但与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对应的是,相关从业人员鲜有学前专业的学习经历,总体服务质量欠佳。儿童服务市场的成熟,必定带来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更高要求,这对更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先天”的创业优势。而且,有不少研究表明,高校女生创业以服务业为主,所以对儿童教育与服务市场的适应与拓展,应当成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篇(9)

二、职业道德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影响

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书本理论层面的死记硬背,不能够有效地和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和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一起讲授,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分析。很少针对职业道德的内涵教育进行专门的授课。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说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内容,把职业道德和一般的个人道德品质混淆在一起,不能分别两者之间的差别。

三、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主义,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等已成为教育学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教育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承载着提高学生教育素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生能力的任务。开设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学前教育教学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就是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学习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日常教学中一些重点并没有长久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而针对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一)入学教育

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中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分解、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校四年中的主要课程的方向和内容,初步设定将来的就职方向,树立最初的就职理想。让学生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热爱并向往自己的专业。并且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伟大,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启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

(二)心境教育

通过分析不同文件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难看出,热爱的儿童、爱护儿童是我们职业道德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在工作中调整心态,发现班内每个孩子的优点,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儿童和热爱儿童。

(三)承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相较于其他的毕业生有很大优势,通过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本职业作出承诺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助人的工作,我们需要将我们工作的对象置于我们职业生活的首位。虽然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要坚持上班,但对我们选择的职业要有职业的坚守。

(四)理论结合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利用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一线,设身处地地像一线优秀教师学习职业道德,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可以到幼儿园参加园内组织的关于职业道德的相关活动,体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

(五)专题报告会教育

请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校做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报告会。可以请专家用丰富的案例介绍在幼儿园中如何爱护孩子,如何尊重家长,如何支持幼儿的发展。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处教育契机中。

五、教育学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与服务方向以及本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确定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完美结合,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想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要见改革坚持到底,改革非朝夕间即可完成,更不是游走在纸上的文字,想要颠覆从前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打破曾经的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和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比例,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专业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学前教育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9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愉快地成长,教师是关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学前教育事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职业性与师范性特征,全面深入地考察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现状,了解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体育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从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及体育课程现状调研分析

体育课程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自主发展目标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体育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课题组成员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观摩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高师体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5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75名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1.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第一,学生选择就读学前专业的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在300位调查对象中,因纯粹喜欢而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占30%,27.6%的学生单纯服从家长的选择,29%只是为了谋求职业方便,2.9%仅为了获取文凭。学生选择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虽然超过90%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做幼儿教师,但就业不包分配的现实使不少学生认为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当上幼儿教师,这种想法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信心动摇,情绪浮躁。第二,男女生人数的比例对学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女生。近年来,因为幼儿园对男性教师的需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男生。我校2008级男女生比例为1?53,2009级为1?33,2010级为1?24,2011级为1?23,2012级为1?1.6,男生人数成正比例增长态势,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大大改善了男女生比例,给班集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班级男生人数比例较低时,男生相对成了弱势群体,因羞于表现,学习信心不足,缺少主动练习,不但在学习上不占优势,而且不利于塑造幽默、果断、大胆的性格。当男生人数较大增长后,体育学习更活跃,增加了体育运动的力度与速度美,改变了男生女性化现象,对促进男女生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学生体育意识不强对学习的影响。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调查中,有66.5%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6.1%的学生极不乐意上体育课,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关键因素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课堂表现,而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场地器材以及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有68.8%的学生比较重视体育学习,但更多的只是体现在关注体育课成绩;60.7%的学生认为多数体育课使人感到愉快,但只想自由活动;有39.8%的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自身身体素质差,体育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喜欢羽毛球、游泳、轮滑、瑜伽、健美操、篮球、乒乓球等趣味性较高的项目,对田径项目不感兴趣,体育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中出现畏难、怕苦情绪。体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实际地位相对不高,学生更多地将体育学习理解为文化课程学习的调节,是放松身心的手段,体育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和达标,而不认为是必备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的途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双重任务领悟不够,对体育的职业性关注不多,学习较被动,自主性不高。

2.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前几年,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规模不大,全部课程由1~2名体育教师就能承担,学科教研活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开展得也不多,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教师说了算,整体教学效果不平衡。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在高师具有一定的规模,生源数量逐渐增多,使更多的教师被安排到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来,这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学前体育教学经验,使体育教学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虽然我校体育教研室拥有知识、技能较为扎实的师资队伍,男女教师比例协调,职称结构合理,但近几年引进的新教师较少,教师队伍年龄偏中老年化,教龄在20~30年的教师占比较大,在长期体育教学中,受学校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师出现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现象,创新意识不强。

3.高师体育课程现状。一是体育教材欠缺,教学内容单调。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材还是以中师的教材为基础,任课教师因时、因地、因人适当补充一些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教材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肩负着学生自身体育与职业训练的双重任务。自身体育的内容,主要安排排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技能;跑步、跳高、跳远、投掷等田径内容。职业训练主要安排队列队形、徒手操、游戏、体育教法等基本内容。学生感兴趣的瑜伽、轮滑、排舞等现代项目很少涉及。就教学内容安排来看,基本沿袭中师的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固定化、单一化,教学中会出现内容的简单重复,使体育学习枯燥无味,学生对体育表现冷淡,甚至出现排斥心理。二是体育教学课时量不足,忽视职业训练。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一至三年级安排每周两节课,四、五年级安排每周一节课,五年内还有5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体育课时量明显不足。虽然我们提出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并初步具有承担幼儿体育活动工作的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公共体育,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即便能将专业知识与体育教法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缺乏体系;加上课外体育缺乏,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巩固、消化,学习进度缓慢。三是体育课程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制订具有一定特色的整体方案,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模式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入的关键,我校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大授课制和传授式教学,教师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动作技术上,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虽然大环境的教学改革使部分教师转变了观念,但体育教学在框架与体系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对学生的评价只限于技能掌握,缺乏对学生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评定,造成体能较差的学生更加畏惧体育课。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实效的对策

1.准确定位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的双重任务。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提升体育课程的地位,并且要有制度保障。要将体育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方案,完善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机制。体育教学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完成正常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达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职业要求,明确学前专业体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注重面向幼儿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加强师资培训,重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要努力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通过与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体育教学的责任心。

3.研究学生特点,制订体育教学五年规划方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一般是初中生,通过五年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专科层次的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确定体育教学五年规划方案,增加幼儿教育活动中需要的体操、游戏、基本身体活动等体育内容的比例,加强教学法学习,遵循课程内容全面性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4.开展课外体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相互补充,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当前,课外体育的存在价值往往被忽视,因为组织活动有难度,课外体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为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重视课外体育的开展,营造体育活动的氛围,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5.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幼儿园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是观察、体验学前教育的实践环境。根据我校的课程计划,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被有序分到幼儿园,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活动。教育实习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幼儿园晨操、户外活动等管理,大部分学生会承担体育课的教学。调查得知,教育实习活动中学生觉得体育教学是很有难度的工作,实习课上得不自信,容易慌神,吃不透为什么这么教,体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高师要积极探索与幼儿园交流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上一篇: 医院药房药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