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6:38

小学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篇(1)

六3班

唐轶

炎热的夏天在人们的期盼下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开了冰箱,我家也不例外。而冰箱表面是有铁的,所以,我常在冰箱上玩吸铁石,一个一个吸铁石叠在一起,搭成一座李天王的宝塔。

今天,我闲着无聊,就兴致勃勃的玩起了吸铁石,我像往常一样,把一个个吸铁石搭起来,可是,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我把一个吸铁石放在另一个吸铁石上面,结果,似乎一个强大的力量

把吸铁石弹在了地上,我有些奇怪,但被我的猜想打消了,“这应该不小心没放好吧?”我自言自语道,于是,接着用刚才去吸的一面放上去,一股力量竟然阻止了我放上吸铁石,我却偏要一股子气做到底,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吸铁石放上去,总算两个石头吸上去了,可我一放手,令一个吸铁石竟然弹得更远了,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决心把这件事追究到底,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篇(2)

我先把倒满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拿起一个硬币,在水面上轻轻的一放,咦!怎么沉下去了?我又换了一种方式,用夹子把硬币夹起来,让夹子浸入水里,最后把夹子放开,结果还是沉下去了!再放!啊哈!这次浮起来了,然后我又做了一次,还是浮了起来。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液体的表面好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的拉力,这种力叫做表面张力。如果我们轻轻地把一枚硬币平放在水面上,由于硬币较轻,水的表面张力能承受住它对水面的压力,所以能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经过了几次试验和资料的验证,我信心满满,等待着妈妈回来,我要让她目瞪口呆。

小学科学实验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39—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关键。

一、动手操作,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在教学中,一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二要拓展实验的空间,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自主进行动手实践,获取科学知识。

二、走近生活,增强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长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三、动脑思考,注意启发性

小学科学实验篇(4)

本来,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动手做分组实验。此外,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走进树林、走进草地、走进庄稼地观察了解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这样,就能达到前面所说的目的。而现在的状况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嘴上说实验,学生背实验,这和前面所说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2.对于实验教学情况学校没有实查

在进行教学工作检查时,检查组找来教务主任,了解开课设节情况,汇报的情况都是按文件、按规定开课设节,看课表也有科学课,数量也是足额的,查实验开出情况,文字记载都有。看来,科学课的教学基本没问题。然而,当检查组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再了解实验教学的情况,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拿出科学课本问学生,这个实验做了吗?学生答,做了,又问那个实验做了吗?又答,也做了。看来,实验教学真没问题。然而,当我们拿出仪器,让学生重复他们所说的做了的实验时,学生傻眼了,他们说不出仪器名称,更不能重复实验过程。那他们为什么说做了实验呢?经详细了解,学生道出了实情。原来,为了应付检查,教师统一交待说,课本上的实验如果有人问,就说都做了。当我们再和教务主任交流时,教务主任说他们也知道实验教学的真实情况,但教师要么是年纪偏大,要么是兼课教师,要么是新上岗教师,要真上实验课有难度。此外,开展实验事前要准备,事后要归还清理仪器,教师觉得很麻烦。我们提醒:做实验不是有实验教师准备吗?教务主任告诉我们,实验教师都是兼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3.实验教学纳入绩效考核力度不够

学校为了正常有序运转,制定了各种制度,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各种值班等,期末或年终对照制度,对应逐项检查,扣分加分与绩效工资挂钩。而实验教学搞不搞,对绩效工资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不要说与职务晋升、评先评优有联系了。有了这些理由,哪位教师还愿意搞实验教学呢?

二、加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1.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

这个“领导”有三层含义:政府领导、学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政府领导要管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在“普九普实”阶段,这一点基本到位了,但更要从宏观上过问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要督促学校部门领导查一查学校实验教学这些“小”事情,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不能追求短期的投资效果;学校部门领导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是否开展,有没有效果,效果好到什么程度,关键在学校部门领导,因为具体的制度、奖罚的措施,都是从这里出台的,执行操作这些制度措施也是在这里实施的。可以说,小学实验教学没有学校部门领导的真抓实管,光靠科学课教师的自觉性,要想落实实验教学的确有难度。学校部门领导要制定实验教学制度和措施,更要有真检查。对实验教学,会上要强调,会后要检查,期末年终要总结,实验教学的效果要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务晋升、评先评优挂钩,要组织培训实验教师,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或更大范围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学校领导处于操作执行层面,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领导就是一线教师,有双重身份,既要贯彻上级的制度措施,又要在教学中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在操作执行制度措施的过程中,要多从正面鼓励科学课教师上好实验课,协助教师做好实验,解决科学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表扬实验课上得好的教师。在执行制度时要人性化操作,让教师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好每一堂实验课,为实验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2.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师第一学历普遍不是很高,受过实验操作专业训练的更少,要想上好科学课,必须过好实验操作这一关,怎么办呢?途径有两条:一是自学充电,二是培训提高。加强农村小学实验教学,县级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到进修学校进行学科知识、实验操作的专业培训,要依托本乡镇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同时,还要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为教师引路,提高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教师的自学、培训,学校要在经费和时间上给予支持。

3.实验仪器因地制宜,重点配置,提倡就地取材和自制

小学实验仪器配备有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农村小学如果都按这个标准配备,难度大,“普九”以后,虽然配备的力度大,配备的仪器数量多,但按标准查差距还很大。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农村各校要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精打细算,根据本校的规模重点配置。建议小学的仪器配置不要分科,按通用仪器、专用仪器两类配置,优先考虑通用仪器,其次考虑专用仪器。通用仪器使用的频率高,而对于专用仪器学校要量力而行,尽量配置。目前,仪器配置的现状往往会让科学课教师以仪器配置不全为借口,不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这需要学校领导鼓励、督促教师围绕所做的实验想办法,能替则替,能代则代,对于简单的仪器则鼓励教师自制,小学科学实验中用到的材料都很普通,农村小学一般都能找到,至于观察实验中用到的小动物、植物则可以实地观察。在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中,教师要摒弃“高、精、全”的想法。

小学科学实验篇(5)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小学科学实验篇(6)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我听说有这样一节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二、教师指导的学生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要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香,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

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 《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四、在实验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教学经验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求

(1)明确告知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推测实验结果的运用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如《磁铁》单元,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磁铁很容易被制造,用途也相当广泛。那么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掉下来,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拿在手里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学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确立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看实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

还有就是寓安全和玩乐于学习实践中,如教学“电磁铁”时,有的组的学生仿照电铃上电磁铁的构造,用导线把铁钉缠绕起来,接通电源,用钉尖(帽)接近大头针,发现它通电时吸起大头针,断电时大头针掉下来;又进一步观察电铃构造,发现连接在铃槌上的弹簧片能使导线中的电流时通时断,这个装置就时而有磁性,时而无磁性,从而一下一下地吸引连着铃槌的铁片,使它带动铃槌不断敲打铃,由此揭开电铃响的秘密。此时,学生的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另一个组的学生发现用电流表的两极接触电磁铁的两端指针并没有像猜想的那样来回摆动时,又重新猜想,制订计划,进行探究,最终也发现电铃响的秘密,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探究学习是个不断修正错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笔者认为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与任意猜测的空间,正确地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知识,让其大胆猜想,想其所想。

在教学“电磁铁”时,初步完成电磁铁的制作后,让学生对电磁铁的性质进行猜想,学生就会提出:“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电磁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而后由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是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探究时学生也会格外认真、积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步由不愿提问题向愿意提问题,由能提一般性的问题向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转变。在这种既有独立研究又有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心智得到提升,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实验的团体赛,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只是一次赞叹、鼓励,或许就能从此改变一名学生。这样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参与到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实验篇(8)

本人在几年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实验教学的心得,主要从实验的材料选择,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效果提升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质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香,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

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想象”的作用。我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带领学生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我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里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

“假设”的作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溶解》单元里面,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需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糖,面粉,粉笔末,沙子,石头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的秘密》一课中,对于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我就是先让学生假设,再根据他们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完成验证过程的。

小学科学实验篇(9)

二、有对比效果的材料促使抽象概念形成

笔者下面以“毛细现象”为例进行阐述。1.实验原理。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孔隙越小,水上升得越高。2.传统实验方法。将两片玻璃合并在一起,放置在水中,水会沿着玻璃的缝隙上升。3.传统实验方法的缺陷。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片玻璃之间有水迹,此时让学生归纳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是实验材料太少,二是因为实验器材展示出的只是“隙”,而没有“孔”。4.实验装置的改进。增加实验材料,且将实验材料设置成对比组,具体材料如下。(1)单片玻璃和两片合并在一起的玻璃。(2)玻璃棒、细玻璃管和报废的温度计。(3)打印纸、餐巾纸。(4)塑料条、涤卡布条和棉布条。(5)橡胶棒、冰糕木棒和木条(可选择一年生植物的茎)。5.改进效果。将以上对比材料同时放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有许多惊奇的发现。生:两片合在一起的玻璃片中间有水,单个玻璃片没有水。生:玻璃棒上没有水,细玻璃管里有一小段水,废温度计棒里有一大段水。生:塑料条上没有水,布条上有水。教师引导:水可以在哪些材料中上升?它们有什么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此时学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顺利地抽象概括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即“毛细现象”这一概念。

小学科学实验篇(10)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还是比较难的。实验要效果明显,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对比较细微的实验现象是很难观察到的,因此实验现象要显而易见的;实验要简单易做,课堂上时间有限,对操作烦琐的实验,学生会失去耐心而浮躁,影响效果;稳定性好,实验就是为了从现象寻找规律,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想的不相同,一次一个样,就无规律可循了。所以为了优化演示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演示实验前需预做实验

对于一台戏来说,彩排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一个实验来说也必须进行彩排,那就是预做实验。

(1)预做实验,利于熟悉实验内容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之前,我预做了研究“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铜球在加热前可通过一金属环,加热后则不能通过金属环。实验看似简单之极,倘若不预做实验金属球加热时间不够长的话,金属球仍能通过金属环。原本“三个手指捏田螺”的简单事,却与你的意愿背道而驰了,此时的教师一定很狼狈。如果预做了实验,熟悉了实验内容,就避免了出现上述尴尬局面,教学也就取得了最初预想的效果。

(2)预做实验,利于器材的准备及选择

如《沉浮的秘密》一课,橡皮泥改变形状后由沉变浮,一开始我用“培乐多彩泥”试做了这一实验,发现沾水后,彩泥变成了彩糊,无法进行正常实验,于是我改用了含油较高的普通橡皮泥,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演示实验操作时需注意问题

1.选可见度大,便于观察的器材

演示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要保证全体同学都能清楚看到,因此需选择效果明显、可见度大的器材。如做液体水的热胀冷缩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的明显度,我选择了底较大的平底烧瓶、内径较细的玻璃管,进行了气密性检查,并在水中加入红墨水,为了让实验更明显,我在玻璃管后面放置了一个有标尺的纸屏,这样红色液柱的升降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做同种电荷相斥实验时可用锡纸包上泡沫塑料小球,用丝线吊在支架上。当带电体接近小球时,先将小球吸过来,这样小球就带有与带电体相同的电,小球又迅速被推开。由于小球体积大,便于学生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选性能稳定,便于操作的器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假如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结果不一致,就不能使学生信服,这样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蛮不讲理”,所以实验现象一定要稳定,操作不能太过复杂。

三、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1.观察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

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们先了解实验的内容,及实验的原理,需要用到什么仪器,及操作程序。如果没有实验前的渗透,学生往往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也不会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操作,看清每一步骤中的变化。

2.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好的科学课不是学生坐得纹丝不动,对教师的问题有问必答,而是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谨慎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错误,但应该适时放手让学生亲自己动手。遇到有操作危险的实验,要先讲解后实操,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在动手中,让学生大胆想象,在探索中去了解科学知识。

四、演示实验中应用多媒体手段

1.对演示实验的放大作用

在教学过程有一些实验由于比较细小,很难让学生们观察得很清楚,这会降低实验的效果,影响教学的质量。在讲解毛细现象演示实验,实验效果要在近距离才能看清,适时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放大,则既方便效果又好。

2.对演示实验的减慢作用

太快的动态实验过程,由于时间太短,现象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再进行演示,既可在播放时减慢实验进程,观看实验步骤,也可在播放时截取实验片段反复播放以观察实验现象。如白炽灯发光实验教学,课本上是文字讲解的,但是用这种方法,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拍摄下实验片段,用慢速播放,白炽灯灯丝通电后由开始的发红逐渐变成白炽状态,教学就变得非常形象和直观,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3.对无法演示的现象的模拟作用

上一篇: 金融党支部 下一篇: 个人专业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