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44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8-02

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个体的人,这也是教育的目标所在。如果把德育定位在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上,其实质都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实施德育,造就走向生命的德育。学校德育应该用生命资源来陶冶学习者的道德,而阅读和写作就是很有效的生命资源。

写作,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生积累和思想的一种展示。写作需要提炼思想,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揭示生活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的历程正和学校德育的进程相契合,所以,学校德育可以探讨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以写作的思维训练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写作教学强调学生的审题立意,注重引导学生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立意的训练角度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性覆盖和考察。以2013年全国部分高考作文题为例:新课标II卷、海南卷明确提到了同学人际关系的处理,广西卷作文题捡到手机之后、浙江卷作文题三句话看童心、陕西卷作文题经验与勇气、湖南作文题我愿意、安徽作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则引导学生去挖掘学生的内心深处,多角度的深入探微人性弱点和闪光点,山东作文为作家作品挑错、福建作文题根据《忧天》写作文则努力通过提供的材料形象地打开思维,将学生思考的触角伸向文学、历史、哲学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而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震撼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情感与思想积累的一次真实的流泻,因为写作拒绝材料的堆砌、情感和思想的虚假。所以,阅读、写作和德育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学生的人格大厦,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承担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在讲授老舍《想北平》时,通过文本分析,我们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近乎于对母亲的爱,是一种说不出口只能铭记于心的爱,是一种只允许自己指出他的缺点却不允许别人说出他不好的、近乎于蛮不讲理的爱,这种爱的内涵之丰富、外在形态之复杂更容易震撼学生的内心深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这种震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寻找与其内涵相似的爱,诸如对集体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家乡的爱、甚至对亲人的爱。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活跃的唐朝。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唐朝社会的风貌,外出壮游求学或求官的士子、在家日夜思念的妇人,有着离别的悲苦,但是却哀而不伤,因为唐朝社会让人充满梦想,给人追寻的力量。盛唐无数男人奔赴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甚至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盛唐有失意的李白,但是他依然潇洒飘逸,“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唐也有悲苦的杜甫,但是他一直关注着国家、社会、人民,心中一直涌动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他们都是有梦之人。语文教师可以联想到学校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德育系列活动“中国梦,我的梦”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是由无数“我的梦”汇聚而成。教师的适时引导会将学生的思维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学时空中,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冲动,激发寻觅自我梦想的激情,这是一般德育教育形式所无法达成的。

同样,学校德育也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写作来源于生活,在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对生活的理解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作为省重点中学,长期的办学思想已经积淀成厚重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以“笃实”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德育文化内涵丰富。笃实的学风让学生更能坐得住板凳,拥有“博学之”的基础,笃实可以让学生形成“审问之、慎思之”的习惯,拥有独立之思想,继而实现“明辨之、笃行之”。精细化的管理塑造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事和思维习惯,对于写作材料的占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以阅读、写作教学的系统化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两者紧密相关。苏教版教材就每个教学模块都配备了相关的系列读本,通过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而丰富并深刻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以苏教版必修一为例: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1)吟诵青春(2)体悟人生(3)设计未来(4)写作观 你的生活很重要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1)求学之道(2)经典的力量(3)写作指导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第三专题 月是故乡明

(1)漂泊的旅人(2)乡关何处(3)写作指导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1)谛听天籁(2)感悟自然(3)湖山沉思(4)写作指导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一共有四个专题模块,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角度,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多角度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这和德育的目标正好契合。

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青春热血涌动,需要“向青春举杯”,但是,更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当然,在求学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故乡永远是其有力的支撑,“月是故乡明”让其在艰难的求学路上拥有了内心的充盈,于是,抬头继续迈向远方,攀登人生的山峰,但是,山也教会了其如何去思考。

我想,面对着高一新生,如何引导其在新的人生角色中找到位置是每一德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教材体系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完备的参照。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既是作文知识的传授,又可以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思品教育的载体。其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句、广博的内容、真切的情感,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悦心,思之悦神,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根据所教内容和特点,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德育,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面向实际,开阔视野,新人新事写不尽

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着重讲授写作技巧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现实生活是写作之源。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用自己的双眼去感知身边熟视无睹的新风尚。每次作文时,要求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能使自己感动的人和事,搜集一、两个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中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就比较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并会主动地记录下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学生自觉主动的写文章,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写身边的新人新事,激起了对祖国变化的赞叹和对新风尚的赞叹。学生不仅收集了不少作文的素材,也使学生收到了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寓德育于作文教学,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备作文时有明确的德育点,挖掘联系,还要在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中帮学生确立正确、鲜明、健康的主题。把思想内容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重要依据之一,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材料,在遣词造句方面正确选用感彩不同的词句、词汇,做到褒贬得当。使他们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发展。长期坚持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德育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做法,起到了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设身处地,悉心体察,笔端倾泻真情感

作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作文,还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评价人和事。让学生通过作文来形成正确的舆论,发展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可以评价学生的作文,同学之间可以评价彼此的文章,学生还可以评价老师的范文,从而强化德育效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待事物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设身处地感悟,敏于细致入微观察,以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围绕当前实际,围绕卫生、纪律、健康等主题开展口头作文,举行演讲比赛。特别是抓住本班典型的人、事、物为题材,指导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做人,学会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构思文章的过程,就是通过字词句篇来表达思想、观念、立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过去所接受并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发现、顿悟从而加以强化并使之升华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学生作文训练,应注意与学生学校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家庭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在动笔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从而达到作文与德育双丰收。

三、就事论理,深思熟虑,评议世态有主见

社会生活既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也是德育教育的万花筒。教师要把日常的写作教学、德育和社会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学生作文时,眼界就会开阔,思考就会更深入一点,文章就会写得更活一点。这样,既能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尽量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一事一议,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而养成就事论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辅导,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有利的促进了作文教学;又使德育教育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德育工作情境由冷漠型趋向情感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这一德育主体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行为上的认同。

四、学以致用,知行协调

学生作文写作素材的广泛性、丰富性给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生活化、实用性逐步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作文与生活悉悉相通的德育点,并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因,指导学生作文,能起到作文与做人的双重训练效果。习作指导时,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训练题的思想性,准确把握题目的德育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内容,弄清写作目的,力求通过习作做到“文道合一”,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明显提高和道德情感逐步升华。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3)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很多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甚至经济已经是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正是开展德育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以教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以德育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使语言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融的境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

以教材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促使青少年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光荣感、责任感,激发青少年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高度热情。由于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歌颂先进事迹和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还有一些热爱大自然,歌颂美好生活的文章,这些主题都可以用来进行学生的德育,使学生在优美和充满感召力的文章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最好让学生以自主阅读为主,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自己体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如在教学《长城》《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和学生学习心得分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我的战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融入团队协作的小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班级荣誉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和班集体,并把学校和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真正地关心它、爱护它;在《悯农》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水稻从播种到成为食物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促使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登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思考并解决的,以此来培养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时,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的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就这样,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分析字型、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4)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巨大的德育能量,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以语文教师的优良品质为补充,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适时渗透

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通过对和魏校长的人物分析和相关语句的品读入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之情,文质兼美的课文,具体形象而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锲合点,努力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熔铸意志品格。《长城》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极尽赞美。教学时,我紧扣这一点引申开去,如在“想起”前加“很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用“血汗和智慧”说明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的赞叹和对他们聪明才智的钦佩;“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既概括了长城“长”的特点,又说明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如《我们成功了》一课生动地介绍了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激动的心情和欢庆的场面。二年级学生不易体会,课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资料,举行“奥运知识知多少”交流会,通过学生展示,介绍收集到的图片、歌曲、故事等,增进了对奥运会、对北京申奥的了解,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

二、加强学生阅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品味文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以读求物,读中悟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亲生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对课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激起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可安排学习活动一:静心默读课文1-15自然段,勾画出体现父母对小巴迪“爱”的句子,从中体会“爱”的含义。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朗读,体会出母亲的爱是“支持的爱、鼓励的爱、自豪的爱”;从对父亲语言描写句子的朗读中,体会出父亲是“警告的爱、严格的爱”。在学习活动二中安排学生再次回读课文1-15自然段,了解巴迪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让学生带着当时的心情读句子,学生此时对父母之爱就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样指导学生朗读,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又如教学《长相思》这一首词,可让学生抓住对词上阙“山一程,水一程”的朗读,来体会纳兰性德与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和“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在学词的下阙时,我们抓住“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个句子,用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配乐读的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诗人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身心分离的痛苦。最后,在升华感情时教师再次引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风一更,雪一更.....);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风一更,雪一更.....);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风一更,雪一更……)。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学生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学生齐读:长相思);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学生齐读:长相思)。通过这样分层次的朗读,让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并从读中悟出了真情。

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找准切入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口语交际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任务。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空间:同学们,许多年以后,当人们挖出了残缺不全的铁罐,铁罐会对陶罐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兴致很高,有的说:“陶罐兄弟,对不起,从前是我太骄傲了,今后我一定与你和睦相处。”有的说:“陶罐兄弟,我知道了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还有的说:“陶罐兄弟,你善良、真诚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又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以诚待人》的教学,课堂意伊始,让学生联系本单元学过的几篇课文内容,理解“以诚待人”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的树叶》这一书本故事,来迁移感受以诚待人;最后创设情境:1.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又不在家;2.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3.校园里,有同学乱扔纸屑或随地吐痰。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以诚待人。这样,课堂不但锻炼了学生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以及发言时做到举止大方、态度诚恳、语言流畅的能力,而且受到了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教育。

四、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习作中表露真情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教育,会让学生在提高习作能力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人教版小学3-6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学年都安排有一次写人,记事,写景的习作训练,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时间,让学生从中受到德育教育。如写人的文章,我们不光要介绍这个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还要通过一两件小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所谓人物的品质就是那些值得我们学习,值得人们赞扬的精神;写事的文章,可以选择《难忘的一件事》、《玩得最开心的一次》等内容来写,写作时不仅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写清楚这件事如何令人难忘(开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抒情,揭示从中得到的启示,明白的道理;写景的文章,不管是家乡的景点,还是祖国名山秀川,我们写作时,既要介绍这些景点的特点,美在何处,还要表达出我们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这样就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达到智育、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5)

一、 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课文中展示出了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引导学生汲取,例如:《陈太丘与友期》,利用陈元方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有讲究诚信和礼节,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而《老王》一文中表现出来的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真是我们这个社会一直期盼的对民生应该洋溢的关怀;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更是随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培养健康情趣

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快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的因素。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前进的动力。在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品位。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

四、实践体验,升华情感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某种道理,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的教育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力求去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语文教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我通过让学生写、说、演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在实践中释放他们的感受、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1、写。在平时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写周记,在这块天地里,学生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他们的思想能充分表露。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遇到问题,我就及时通过写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6)

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内容。德育渗透也可以在识字写字中进行,使识字、写字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我在教学“林”字时,让学生对比观察:木——林两个字,发现林字中木字做偏旁,发生了变化,“捺”要变成“点”,如果没有变化,这个字就很不美观,它们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而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能够多为他人着想。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涵的原则。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猫钓鱼》这篇课文,以老猫所说的“你做事三心二意的,怎么能钓到鱼呢”这句话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不要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这个道理。《乌鸦喝水》以乌鸦口渴——找水——喝不到水——投石子使水升起——喝到水为主线,教育学生凡事要多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一定能解决困难。《冬冬写字》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这种德育渗透对养成低年级孩子的良好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都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于我所任教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让学生人情入境。如,我教《一个中国字》一课,是一个小女孩给远在国外的爸爸写了一封信,爸爸在生日那天接到了这封信,信中只有一个“笑”字,给爸爸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备课中,通过反复诵读,我被父女间浓浓的亲情所感动。在教学本文时,我也给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品味词句如“第一回见到女儿写的字,他兴奋得不得了,眼睫毛上挂露珠珠了!”反复诵读,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那个与爸爸远隔万里的孩子,体会对父亲的思念,体会这个“笑”字所带来的无穷力量,感受父女之间深厚的亲情,让学生认识到要从小树立家庭责任感,懂得关爱父母。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小猫钓鱼》,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猫、老猫、蝴蝶、蜻蜓和麻雀等小动物,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猫钓鱼是这样的三心二意,最后的结果是一条鱼也钓不到。由此,让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又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会慢慢升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要学习它遇到困难勤于思考的精神。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有形、有声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并未真正到过桂林,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再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漓江水的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漓江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四、在对比教学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高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圣诞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圣诞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除夕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又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本课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对比,知道了爱是无价的,要时刻能够回报父母,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7)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课文中展示出了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引导学生汲取,例如:《陈太丘与友期》,利用陈元方的一个故事,告诉人们有讲究诚信和礼节,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而《老王》一文中表现出来的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真是我们这个社会一直期盼的对民生应该洋溢的关怀;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更是随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培养健康情趣

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快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的因素。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前进的动力。在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品位。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

四、实践体验,升华情感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某种道理,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的教育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力求去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语文教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我通过让学生写、说、演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在实践中释放他们的感受、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1、写。在平时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写周记,在这块天地里,学生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他们的思想能充分表露。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遇到问题,我就及时通过写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8)

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为本”历来被视为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成为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教学真经”。但在当前的德育学科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这一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从教材编写的表现上来说,就是以训导的口吻给学生树立标杆,以所谓“正确的道理”作为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成为定论的接受者。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宣称“是为学生考虑”,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很多学生因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达,对于德育学科望而却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今后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据。“学生为本”的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和“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要面对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是与前述问题密切关联的。以此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对于“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课程标准》对于“负责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确底线思维、责任意识,从基础理念的层面突出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同时,对于《法治大纲》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科学、充分地落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和修订前的版本相比,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更多,这些内容的指向也更明确。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材面对的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理念下,学生不是学科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发展中的人和变化着的社会,因此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体会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这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首要法则,也得到了充分落实。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呈现方式:

体现学生视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达到八个字的要求:老师好教,学生爱读。一本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法治大纲》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老师好教”要求教材在相关教学点的落实上要明确到位,这样才能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课程的任务要求;“学生爱读”要求教材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文本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订过程中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老师好教”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教材呈现的逻辑性的统一,按照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的布局方案。每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都以黑体字突出显示。将这些核心内容提取出来,就构成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找到核心教学点,迅速掌握教学需要“落地”哪些教学内容。

从“学生爱读”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德育与中学生扩展社会生活半径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一性,将德育寓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发展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设计了主辅文结合的呈现形式,主文内容准确、精练,辅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是对主文内容的贴切阐释与补充。除了主文和辅文,教材设置的“各抒己见”“知识链接”“社会观察”“活动平台”和“扩展阅读”等栏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于教学内容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学素材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主文内容不断线,辅文栏目相补充”的体例设计、定位准确的栏目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图文结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尝试。

教材实施设计: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9)

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可遵循在把握整体基础上研究部分的原则。因此,阅读教学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从整体感知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便对课文有初步理解,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然后结合起来思考,悟出文章中的道理,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贝多芬创作名曲《月光曲》的一个动人传说;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写这样一个传说,想告诉我们什么?带着问题,再次感知课文,重点是写贝多芬在小茅屋即兴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月光曲》和盲姑娘兄妹俩听到琴声时产生的丰富联想,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寄予着深切的同情。第二步,在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中心的统帅下,可从文章的选材、构段谋篇、遣词造句等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强思想渗透教育的关键时期。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贝多芬娴熟的演奏技巧,而是花大量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去写盲姑娘兄妹听到琴声后产生的联想?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想让读者明白贝多芬是在用音乐给穷苦的盲姑娘以抚慰,通过音乐把兄妹俩带到一个光明、美好自由的世界里去,让读者明白贝多芬是在用心去撞击那琴键,他对劳动人民寄予着深深的爱。这样就能把握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讲清这一点其实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渗透意识,必须更深入地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顿悟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一个由部分再归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达到对课文深度的把握。第三步是让学生讨论:贝多芬为什么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创作出优美的《月光曲》呢?(启发学生从贝多芬的心灵深处作深入地思考。)原因在于贝多芬爱劳动人民,他希望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他创作《月光曲》灵感的精神源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胸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热爱他人,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这才是作者写《月光曲》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受到热爱人民的德育教育,也从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揣摩作者意图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恰恰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科书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不可能不考虑到为教育目的服务。所以,揣摩编者的意图,不失为把握教材中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这样的体会。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的中心似乎是介绍三味书屋这样一个处所,但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和鲁迅先生原稿除了一点外其他大体相似,这一点是原文中没有关于鲁迅课桌上“早”字的来历。那么编者在编辑课文时为什么要补上“早”字的来历呢?编者的意图就是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领悟到我们也应该从小像鲁迅那样积极进取。由于揣摩到了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及时进行德育教育,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教育,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已作用于学生了。

学生写德育心得体会篇(10)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此话点明了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中专招生并轨的实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校中专生大多十六七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具有模仿性和情绪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潜心研究语文中的育人因素,把传道、授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应用文写作》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熏陶,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由于应用文教学特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强调格式的规范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厌学,教师随之产生烦教情绪,就应用文本身的教学都难以生动有趣,教书育人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思变,同样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主要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谈谈见解。

一、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逐年提高,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等,怎样教书育人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努力加强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在应用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及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体会各种人情味。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在教学导入时渗透德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开始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就可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给学生灌输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既能减少应用文课程的枯燥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如讲解书信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李春波《一封家书》的MV,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把歌词以书信格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说说自己听了歌曲之后的感想。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学生纷纷表示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教室上课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辛苦劳作,当我们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在为赚取我们的学费而背井离乡、奔波劳碌。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因此,大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掌握好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应该抽时间多跟父母沟通,说说自己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书信,正是其中一种沟通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应用文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体,远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么生动、形象、受人青睐,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应用文犹如“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又显可惜。多掌握一种技能,就业机会就多一些。但是,由于所要学习的应用文与其当下所处环境关系不大,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对待这门课程不冷不热,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当课程上到一半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厌倦学习的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课堂内容适当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既能缓解课堂的枯燥及沉闷,又可以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拉回课堂。如我在讲解计划这一内容时,说到计划写作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主体部分的写作,其中一点是“目标和任务”,我讲解完具体写作要点后,对学生说:“周星驰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做《少林足球》,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的确,梦想就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无所事事,才会有奋斗的动力,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希望每个同学从现在开始都好好想想下学期自己要怎么过,自己要实现什么目标,写好计划,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定下来的目标。当然,计划中目标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奢望一步登天。”一番话过后,我发现教室变得异常安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了起来。

当然,德育不一定是言传,有时候实际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感谢信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有一位学生拿着手机玩游戏,于是我点名让他起来回答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当他站起来说自己不知道答案时,我让他叫班上一位同学帮他回答,当另一位同学准确无误地把答案说出来时,我灵机一动,对玩手机的学生说:“我们正在学习感谢信,现在你的同桌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做呢?”于是玩手机的学生红着脸向他的同桌说了声谢谢,我借机表扬了他,接下来的时间内,他再也不好意思玩手机,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由此可见,适时的德育渗透更能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及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3.在结课时渗透德育

根据现代心理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时,正是学生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有效的刺激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在课堂快要结束,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时候,要灌输道德理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我在讲授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是这样结尾的: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应用文书,签订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有时写错一个小小的数字,也许就会给签合同的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要对簿公堂,可见养成谨慎细心的良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德育言语不但起着归纳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

三、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注意事项

1.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特指应用文教材。因材施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突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特点,遵循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应用文教学虽然能够而且必须渗透德育,但它毕竟不是德育课、政治课,其施教内容、方法等都有别于德育课、政治课。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内容,既不可牵强附会,又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把握住德育的重点,有目的、有措施地施教。

2.因势利导

这里的“势”指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所谓最佳时机,就是教材体现的德育内容正适于此时施教。因此,教师要抓住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灵活自如地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控,应用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一味地灌输,也不是不停地渗透,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在课堂时间内避重就轻、主次不分,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旨所在。

3.因人而异

课堂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区别、思想实际和不同情况,选准主客体的触发点,从而触动学生的思想,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感受他们脉搏和深藏的心声,知道他们思考的问题和寻求的答案,同时结合社会关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立教学中的德育重点,使教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内化性协调一致,发挥出德育的最佳功能。

总之,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德育工程”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我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希望更多教育者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冯梅.德育教育走进中职语文课堂[J].时代教育,2013(8).

[2]姜黎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及实施途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3(5).

上一篇: 医院感染管理论文 下一篇: 房地产中商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