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科协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22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1)

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论坛活动除了学到数学知识之外,更重要是感受到了数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正如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第一中学的杨少萱同学在报告中说的:英才计划不是在选拔“解题机器”,而是在于培养那些具有创造力,对数学怀有真诚热爱,并愿意以好奇之心不断探索下去的人。它需要有一种热情,只有拥有这种热情,数学的学习才能历久弥新,才能时有收获。这是英才计划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最后,田刚应邀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为发现和培养我国基础学科科技创新人才,于201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开展的一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共同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田刚寄语所有热爱数学的青少年朋友:要时刻充满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数学、从事数学,将来成为数学大家族的一员。

政协委员辽宁调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7月23-25日,由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带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主任齐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和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易建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周伟江等政协委员一行就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赴辽宁省进行专题调研。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徐延豪,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文志,教育部科技委、农业部科技司、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以及中国科协办公厅、科普部,辽宁省科协等有关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

7月23日,调研组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全国政协科协界《科学素质纲要》调研工作座谈会,与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刘强,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上官炜星以及省纲要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进行了座谈。调研组认真听取了辽宁省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康捷,以及教育厅、科技厅、农委、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局、社科联所作的工作汇报,对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就如何开展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及辽宁省当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秦大河说,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把社科联吸收为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融合作用,这一举措非常好。他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好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指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全国政协科协界别委员的提案和大会发言的重要题目。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2)

为做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工作协调,3月18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主持。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樊代明,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出席会议。

沈爱民介绍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樊代明分别对实施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会议讨论审议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联合实施方案(审议稿),并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目标任务、项目设置和产生办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四部门一致同意以“整体规划、分类实施,以奖促建、扶优扶强,重点支持、激励进步,协同创新、合力推进”为原则,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领导小组,中国科协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管期刊工作领导出任领导小组成员。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副部长周文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期刊出版处处长王晓彬,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副局长张凤,中国工程院三局副局长安耀辉,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处长李楠列席会议。

另外,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通过“以奖促建”方式,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推动拓展英文科技期刊规模。这项举措对于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出版话语权,切实发挥好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3)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所特有的学科齐全、人才资源丰富和科技基础深厚等优势,决定了其在推动协同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目前,学校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行业核心共性技术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路径,积极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总体提升。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全国第一所实施省部共建的省属高校,郑州大学经过合校12年来的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开展协同创新方面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学校充分依托自身优势,着力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协同创新四大科技创新体系,在校校、校所(院)、校企、校市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在校校合作方面,学校与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大科研攻关和学科建设;在校所(院)合作方面,学校分别与中科院、中国社科院等所属的科研机构和中国航天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先后与新飞集团、宇通集团、河南煤化集团等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郑州大学精密模具关键技术研发平台、高温功能材料产学研基地和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郑州大学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解决了企业研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在校市合作方面,学校相继与郑州、安阳、商丘、周口等多个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努力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分别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实验室,与伦敦大学建立了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

二、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体的培育和组建

为切实做好“2011计划”的实施和申报工作,学校积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体。目前,学校采取多种办法,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为培育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努力整合和汇聚各方创新资源。以院士、国家“”、河南省“百人计划”人才为核心,依托学校运行良好的国家、省部级和省教育厅重点科研机构及基地和学科振兴计划的重点学科,面向学科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强化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深度协同创新合作,大力培育组建学校协同创新体。

二是积极推进国家和河南省层面的协同创新。例如,联合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中国机械研究院以及省内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塑料加工成型装备及新材料协同创新;联合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高校,围绕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成立社会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病害除险加固、黄河和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国家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联合清华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郑州优特基础工程维修有限公司以及河南省水利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积极开展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针对我国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企业转化间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协同攻关机制等现状,由郑州大学牵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癌症研究所、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河南省肿瘤研究院作为核心参与单位,联合省内知名企业(如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癌症化学预防关键技术平台”,在癌症化学预防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研究。

三是围绕国家需求和河南省“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领域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联合省内外高校和大型企业,积极筹建郑州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面向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提高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河南高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开放式、国际化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努力成为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郑州大学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把协同创新贯穿于学校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体的培育和组建,努力实现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创新机制体制建设,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机制体制的创新是“2011计划”实施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有机衔接的保障。而推动协同创新,就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甚至是国别的界限和壁垒,推动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等创新力量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

目前,郑州大学围绕“2011计划”的部署和实施,对组织管理、人事制度、协同创新模式、人才培养等八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的论证和改革创新,并制定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建立了长效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推进学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

一是加强“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和领导。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深刻领会“2011计划”的内涵;同时,深入各学院进行调研摸底,听取各学院“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思路、研究方向、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意见。学校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方案制定和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成立了“2011计划”办公室,具体负责“2011计划”的实施和推动。

二是制定六大工程,创新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平台,瞄准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区域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会聚高层次人才,凝练出若干个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制定了以领军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后备学科骨干为中坚、青年人才为梯队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汇聚工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围绕高水平学术论文、专利、专著、科研和教学成果奖等的培育,强化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培育和申报机制,制定了重大成果培育工程;以国际合作交流为牵引,围绕国际科研合作领域,强化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制定了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的国际合作拓展工程;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抓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进联合培养与自主培养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制定了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以对外合作为结合点,围绕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学科骨干访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的外引力度,建立了持续创新的外引内联开放工程的科研组织模式;按照协同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和优化结构,围绕找准优势学科方向,做强优势学科;提炼学科特色,做优特色学科;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制定了资源配置优化工程,全方位推动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建设。

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对学校的资源优势、创新要素以及合作基础进行了强有力的整合与汇聚。在校内,依托列入学校学科振兴计划的重点学科和运行良好的国家、省部级和省教育厅重点科研机构或基地,打破机制障碍和学科间的约束,联合校内外优势,面向学科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建立长效资源共享机制,培育组建了16个校级协同创新体。其中,有4个协同创新体已被确定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并有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被推荐参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4)

3、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标准和评价检查办法,报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4、及时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院技术委员会审理。

5、了解或参加临床医疗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组织协调重大急重危病人的抢救、疑难病人讨论、重大手术讨论和审批、院内外会诊工作。

6、督促、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管理工作。

7、组织对全院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做好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8、组织实施对基层医院的技术指导工作和临时性院外医疗任务。

9、全面负责本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1.在院长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拟订有关业务计划,经院长、副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

3.深入各科室,了解和掌握情况。组织重大抢救和院外会诊。督促各种制度和常规的执行,定期检查,采取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4.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及时向院长、副院长提出处理意见。

5.负责实施、检查全院医务技术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协助人事科做好卫生技术人员的晋升、奖惩、调配工作。

6.负责组织实施临时性院外医疗任务和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工作。

7.检查督促各科进修和教学科研计划的贯彻执行。组织科室之间的协作,改进门诊、急诊工作。

8.督促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9.领导医务科及所属人员的政治学习。抓好病案统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1.在科长领导下,拟订有关业务计划,组织实施。

2.协助科长组织重大抢救和院外会诊。

3.深入各科室,了解和掌握情况。督促各种制度和常规的执行,定期检查,采取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4.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及时向科长提出处理意见。

5.负责制定全院医务技术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计划并监督检查。

6.协助科长落实临时性院外医疗任务和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工作。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5)

3、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标准和评价检查办法,报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4、及时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院技术委员会审理。

5、了解或参加临床医疗科室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组织协调重大急重危病人的抢救、疑难病人讨论、重大手术讨论和审批、院内外会诊工作。

6、督促、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管理工作。

7、组织对全院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做好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8、组织实施对基层医院的技术指导工作和临时性院外医疗任务。

9、全面负责本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1.在院长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拟订有关业务计划,经院长、副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

3.深入各科室,了解和掌握情况。组织重大抢救和院外会诊。督促各种制度和常规的执行,定期检查,采取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4.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及时向院长、副院长提出处理意见。

5.负责实施、检查全院医务技术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协助人事科做好卫生技术人员的晋升、奖惩、调配工作。

6.负责组织实施临时性院外医疗任务和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工作。

7.检查督促各科进修和教学科研计划的贯彻执行。组织科室之间的协作,改进门诊、急诊工作。

8.督促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9.领导医务科及所属人员的政治学习。抓好病案统计、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1.在科长领导下,拟订有关业务计划,组织实施。

2.协助科长组织重大抢救和院外会诊。

3.深入各科室,了解和掌握情况。督促各种制度和常规的执行,定期检查,采取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4.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组织讨论,及时向科长提出处理意见。

5.负责制定全院医务技术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计划并监督检查。

6.协助科长落实临时性院外医疗任务和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工作。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6)

一、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教学方面有关规章制度及有关教学文件,提出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及调整意见。

二、负责学科和专业建设。组织和指导专业规划制订和专业申报、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组织院级重点课程、重点专业遴选和建设等工作;组织学院的教学改革研究、经验交流以及教学工作会议、学术会议。

三、负责组织各系(部)制定、管理实施全日制大中专及各类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各专业实习计划、各课程教学大纲;协助各系、部做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四、负责学院图书和教材的管理工作,指导教材建设和评优工作;搞好图书馆日常管理,做好全日制教材、图书报刊资料的订购工作。

五、负责学院全日制大专生的学籍管理,包括注册、休学、复学、退学及转学、成绩管理、学历证书等。

六、负责学院的考务工作,组织、安排各类考试。

七、负责全日制大中专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督导、评优和教学事故认定及上级部门对学院的各类教育教学评估检查工作。

八、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年度科研和全日制大中专教学经费预算,拟定分配方案,监督审核科研和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九、负责编制学院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学院科研工作,组织教学和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管理、评奖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十、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协助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及教学津贴编制核算工作,协助做好外聘教师聘用和学院教师的教学考核、评先工作。

十一、负责组织编制校历,编写教学进度表、课程任务总表、各教学班级和教师课程表,以及教室的使用调度。

十二、负责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三、负责学院文印室工作,承担学院的打字、文印、复印任务。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任职教育的不断推进,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协作培育人才早已成为共识。2003年以来,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大力开展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架起了院校与院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合作的桥梁,对促进装备采购工作、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培训工作,起到了“催化”和“助推”作用,同时也为军队任职培训模式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实现广泛、深入、持久的教学协作路径,需要科学把握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内在需求,探索创新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院校联合育人的运行机制。 

一、内在需求与平台基础 

装备采购涉及军事、经济、管理、法律、工学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工作范围覆盖全军,培训专业性强、教育内容范围广、学习掌握难度大。随着装备建设的飞速发展,装备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新装备不断投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要充分依托领导管理体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石,紧紧围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益。 

(一)装备采购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对教学协作提出了更高远的新要求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多型号、多批次、大批量的装备科研与生产交叉并行,进度要求急,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调整和军民融合不断推进,大量民口企业、非公经济加入军工市场,装备承制单位日趋多元化。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调整了装备采购程序、方法和管理制度。新的形势引发了装备采购工作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而对装备采购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培训协作力度,努力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益,尽快培训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装备采购干部。 

(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集中统一管理,为教学协作搭建了更宽阔的新平台 

在成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的基础上,2011年四总部提出要建立健全总部机关、各单位装备部门、军事代表机构三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培训工作组织体系。总部主要负责装备采购管理和通用技术类培训;军兵种装备部门主要负责军兵种通用知识和技术类培训;军事代表机构主要负责新型号装备专项培训和新技术、新材料等培训;承训院校等单位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集中领导和协作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任务分工,分级分类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培训三级管理体系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求教学协作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力度,更加注重协作的艺术性。 

(三)装备采购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互补,为教学协作奠定了更坚深的新基石 

多年以来,各院校在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因此,通过各院校的大力配合,加强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军种间在装备采购领域内的交流,采取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多军种院校互动、多部门联合的新型任职培训协作路径,不断健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多学科支撑的装备采购学科专业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整体质量效益。 

二、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按照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构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管理模式,对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循环”规程 

为促进教学协作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构建形成协作计划、协作实施、协作检查、协作总结“四循环”管理规程,保证协作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科学制定协作计划。以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对装备采购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牵引,科学统筹、认真谋划,每年依据培训计划及时制定年度教学协作工作计划,指导教学协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认真组织协作实施。严格按照协作工作计划,严密组织开展各项教学协作活动,如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案例、课题等评审和教材试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召开协作组专家组工作会议和年度工作会议等。 

三是严格规范协作检查。为有效控制协作工作计划的落实,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监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坚持对新开班次进行评估审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对教员授课质量进行测评,对办班质量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评选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等。 

四是扎实开展协作总结。为确保协作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及时解决教学协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次教学协作活动均有总结,如每年有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教学协作年度工作总结、五年工作总结、十年工作总结等。 

(二)“五统一”办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协作工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实现了“五统一”办学,即培训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采编和教学要求的统一管理。 

一是统一培训计划。按照总部机关的指示精神,紧贴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对人才的迫切要求,结合装备采购干部实际和各院校的承训能力,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上报总部机关,统一纳入全军干部调学计划。 

二是统一培养方案。按照总参军训部下发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统一规范,统一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邀请四总部、送训单位主管机关以及军事代表机构和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共同评审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完善后,上报总部主管机关。 三是统一课程标准。各院校共同承担的同一类型的培训班,其中60%的培训课程,由协作组专家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决定,对重点课程名称和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其余40%的课程由各协作院校根据本军兵种特点自行设置。 

四是统一教材采编。装备采购干部通用教材由总部统一下达编写计划,协作组统一组织评审验收和试用,试用期满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印发使用。 

五是统一教学要求。根据装备采购干部的特点,通过师资培训班,组织各协作院校的一线教员,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统一思想,交流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采取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研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地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学习交流案例编写技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三)“六规范”制度 

针对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特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调查研究、审查把关、观摩检查、总结报告、年度会议和专家咨询六个方面对教学协作工作进行规范,形成系统完备的教学协作管理制度。 

一是调查研究制度。根据工作需要,赴各协作院校、军事代表机构及部分承制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就培训需求、送训能力、培训效果、联教联训等问题与有关单位深入研讨交流,认真分析总结,不断调整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二是审查把关制度。建立教材(案例)编写和研究课题“初审、中审、验收”的三审制度、统一组织开展评审及验收工作,并依据上年的教材课题案例完成进度质量情况,调整下一年任务分配,进一步加强了教材、案例编写和课题研究质量;统筹规划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本着“先建设、后办班”的原则,加强对拟开办班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的评估检查,确保办班质量。 

三是观摩检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教学观摩制度,加大对新开班次和重点班次的检查指导,利用专家测评、学员满意度测评,评估办班效果和教员授课质量;与学员、教员座谈交流,了解培训需求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观摩、调研考察等活动,学习交流培训经验,了解各协作院校建设情况,促进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和推广。 

四是总结报告制度。在高效完成各种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建立总结报告制度,及时向总部机关上报总结报告(抄送有关单位),汇报工作完成情况,为总部机关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年度会议制度。建立年度会议制度,在各协作院校间轮流组织召开协作组年度工作会议和专家组年度工作会议,总结年度工作,部署下一年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统一观念认识、相互交流沟通的效果。 

六是专家咨询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协作组专家组、装备采购工作专家咨询组作用,为教材、案例、课题评审,以及教学效果检查评估和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运行机制的建立完善 

(一)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 

教学协作单位之间是平等协商的关系,核心任务是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并以任务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形成院校共育装备采购人才的良好局面。建立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机制,就是以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为主导,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各军兵种主管机关协助指导,各军事代表机构和各协作院校按照不同培训内容和层次,具体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工作。通过到军事代表机构、承制单位参观见学,举办师资研讨班,到军事代表室现场办班,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员代职锻炼,选派教员参加总部组织的装备采购质量检查、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等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师资聘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军事代表系统专家、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协作院校授课、参与科学研究、编写教材、案例等,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军事代表机构、院校与科研院所、院校与承制单位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和装备采购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装备采购教学协作联系会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确定联系会商的组织形式,使联系会商制度有规可循、形成常态。 

(二)教学协作的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对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越发强烈,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针对各协作院校面临的培训信息不对称、培训资源参差不齐、培训交流不畅等诸多现实问题,通过编印《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信息》,搭建“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网”等,面向总部和军兵种业务机关、装备采购系统和各协作院校,及时刊发军委、总部关于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政策精神,装备采购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培训最新动态、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为装备采购干部和协作院校一线教员提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信息交互平台和资源载体。针对从事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教学水平不齐等制约院校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据装备采购人才任职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特色鲜明、共性内容与特色内容相融合的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课程体系;依据“选用与编写相结合、统编与自编相结合、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案例与想定作业相结合”及通用型、继承性、系列化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建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教材体系。通过最大限度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协作的评价激励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8)

任铁民主任充分肯定了2011年中国科协扶贫办在吕梁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并对多年来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就《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并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说,扶贫工作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吕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张晓军主任对各个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多年来吕梁科技扶贫工作情况和今年扶贫工作计划。他表示,将在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业大纲指导下,努力团结发动各个学会、协会及科研院所参与扶贫工作,按照既定方针政策为各个单位在吕梁科技扶贫做好服务和配合工作。

对于今后工作,张晓军主任提出要把握以下三个方向:一是围绕国家、省、市的大业大纲;二是继续突出科协系统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特色和优势的特点;三是突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及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9)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篇(10)

此次研讨会旨在了解国际科学联盟的重大研究计划,推动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开展。张勤在致辞中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国都共同面对诸如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国际科联提出的未来地球计划,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如何实现全球可持续性,对各国以及各地区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会议探讨了在未来地球的框架下,确认在中国需要优先解决以及与可持续性能力建设相关的问题,如何实现跨学科协作,联合政府职能部门、资助方、科研单位、企业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的开展。会议认为,未来地球计划研究计划在中国已具有良好的科学基础,中国具备全面开展未来地球计划所需的条件,而且中国在环境变化、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也契合未来地球计划的研究框架。

上一篇: 银行主管述职报告 下一篇: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