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6:20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1)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部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2)

称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称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称谓也能帮助人认识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论语》是先秦儒家经典之作,它是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当时人物和情景的真实反映。《论语》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考察能够很好地反映先秦时期的词汇特点以及社会面貌。本文从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方面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判定,对这些称谓词进行数据化描写,并从中归纳出其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论语》称谓词的判定

称谓词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马宏基、常庆丰在其研究新时期称谓语的著作《称谓语》中,定义“称谓词”是“指称对象是人,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反映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把称谓等同于名称,《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了这一定义,该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指出,“称谓词”是“对人的称呼”,他把“称谓词”等同于“称呼”。而《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称谓词”为“称呼,名称”,包含了前两种说法。本文定义“称谓词”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示个体所处社会位置的称人名词,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在具体的判定中,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

第一,依据词类来判断。首先,称谓词是词的一部分,必须符合词的特征。词是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诸如“执鞭之士”“六尺之孤”等表示称谓的短语就被排除在外了。其次,称谓词属于名词,它是名词的子集。《论语》中部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直”,指“正直的人”,我们把这类词也放在称谓词中讨论。

第二,从语用上判断。《论语》中称谓词的语用特征主要有自称和对称、尊称和敬称。人称代词具有交际功能,但是不能表现出特定的身份。比如:第一人称代词“吾”在《论语》中出现了113次,其中孔子对学生称“吾”有86次,学生对孔子称“吾”出现4次,他人对孔子称“吾”出现5次,其他情况下“吾”作第一人称出现18次;第二人称代词“尔”共出现21次,孔子对学生称“尔”出现16次,他人对孔子称“尔”出现1次,其他情况出现了4次。上述两种情况下,人称代词所代表的主体是不固定的,有时是孔子,有时是学生,还有指代其他人的。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的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可以根据对话人物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被排除在称谓词的范畴之外。而另外一部分表示自称和对称的词,如“朕、后死者、躬、夫子、师、门人、小子、鄙夫”等,这些词在功能上等同于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后来没有出现可以取代它们的人称代词,所以我们将这类词划为称谓词。

第三,依据词义判断。称谓词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论语》中出现了许多对姓名的指称,如“丘、参、求”;还有对地名的指称,如“泰山”。王力先生认为,“指称人名、地名的称为‘专名’”。如果仅依词类这一条判断标准,是可以把姓名和地名划入称谓词的,但是称谓词还必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而姓名和地名并不具有这些词义,所以被排除在外。

依据定义及以上三条判断标准,经统计,《论语》中的称谓词共有91个。

二、《论语》称谓词分类描写

称谓词的分类标准不一,依据内容可以分为社会称谓和亲属称谓;依据称谓词的来源和构成形式,分为本称、喻称、代称、用事、别称、省称、仿称、方言;依据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分尊称或敬称、美称、谦称、詈称、蔑称或憎称、昵称或爱称、奉承、戏称或谑称。因为《论语》涉及面广,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通过称谓词反映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本文依照内容对《论语》称谓词进行分类描写。

(一)社会称谓

《论语》中的社会称谓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称谓、职业称谓、身份称谓、年龄称谓、情感称谓、性别称谓。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特征。社会称谓共85个,占《论语》称谓词的88.5%。

1.社会关系称谓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与学生、孔子的学生与其学生的对话,所以《论语》中的称谓词很多都是反映师生关系的,此外最多的就是涉及君臣关系的称谓词。

1)表师生关系

a.称呼弟子

“弟子”表示“学生”义一共出现5次,一般都是孔子对弟子的称呼。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雍也》)

“二三子”出现6次,都是孔子对其学生的称呼。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门人”出现8次,大部分都不是出现在对话中,而是在描述性的语言中对学生的称呼。

(3)门人问曰:“何谓也?”(《里仁》)

“小子”表“学生”义共出现6次,多是长辈对小辈的称呼。

(4)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治长》)

“从者”出现3次,义为“跟随的学生”。

(5)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b.称呼老师

“夫子”作对孔子的特殊称谓共出现30次。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颜渊》)

“师”出现3次,义为“老师”。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

“木I”出现1次,其原意是“铜质木舌的铃子”,引申为“人民的导师”。

(8)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2)表君臣关系

a.称呼臣子

“臣”出现26次,义为“臣子”。

(9)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泰伯》)

“帝臣”出现1次,义为“天帝的臣子”。

(10)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尧曰》)

“大臣”出现3次。

(11)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先进》)

“故旧”出现1次,指“故去的臣子”。

(12)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

另外,“下”也有“臣子”义。

(13)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素)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敌),愉愉如也。(《乡党》)

b.称呼君主

“君”出现46次,用来称呼古代的天子、诸侯。

(14)信君不如君。(《颜渊》)

“上”出现9次,指身处上位的人或年长者。

(1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2.职业称谓

《论语》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各种类型的职业称谓。每一类在原文中最多出现1次。

主要有:工(工人)、士(读书人)、士(士人)、执御(赶马车的人)、执射(射击手)、鄙夫(庄稼汉)、夫子(老师)、农(农民)、圃(菜农)、行人(外交官)、学者(学者)、使、士师(法官)、女乐(歌姬)、鼓(打鼓的人)。

3.身份称谓

《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则在战国末期。那时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等级森严,《论语》是儒家经典,其语言特征契合正统思想,对身份的称谓有严格的区分。

对官职的称谓:南面(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宰(总管或县长)、有司(管事者)、太宰(官名)、公卿(官名)、帅(将领)、下大夫(官名)、上大夫(官名)、小相(赞礼之人)、老(大夫的家臣)、臣大夫(家大夫)、大夫(大臣)、诸侯、晨门(司门)、冢宰(宰相)、陪臣(家臣)、赍(诸侯)、大师(太师)、封人(边防官)、令尹(官名)、君子(在高位的人)、大人(在高位的人)。

对百姓的称谓:奴(奴隶)、庶人(百姓)、民(老百姓)、众(大众、百姓)、百姓(百姓)。其中“民”出现42次,“众”出现了13次,“百姓”出现5次。

对君王及其妻室的称谓:朕(帝王的自称)、躬(君主的自称)、天子(最高统治者)、先王(逝去的君主)、夫人(国君的妻子)。

对神灵的称谓:社(土神)。

4.年龄称谓

《论语》中作年龄称谓的词一共有8个,其中“冠者”是用儿童头上戴的帽子指代儿童,“杖者”用老人手里拄的拐杖指代老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部分称谓词依据年龄来分,有以下几类:

a.表示儿童的有“童子”,共出现3次。

(16)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述而》)

b.表示年轻人的称谓词有:“弟子、冠者、后生、匹”等。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

c.表示老年人的称谓词有:“先生、杖者、丈人”等。

(18)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

5.情感称谓

称谓语中有系统的礼貌用语,根据不同的对话内容使用不同的称谓。依感彩的不同,本文将《论语》中的情感称谓分为美称和贱称。

1)美称

《论语》中有很多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行的内容,“君子”作为道德上完美的人被儒家推崇,《论语》中出现最多的美称就是“君子”。“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指道德高尚的人。例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另外还有“乱臣”(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善”(好人)、“贤”(贤德的人)、“圣人”(贤德的人)、“人”(人物或者人才)、“直”(正直的人)等美称。

2)贱称

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共出现20次,指“无德之人”,例如“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小人”就是指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此外,还有“野人”(一般人)、“枉”(邪曲的人)、“不能”(能力弱的人)、“罔”(不正直的人)、“后死者”(孔子的自称)等贱称。

6.性别称谓

《论语》中没有专门对男性的称呼,一般的称谓都是指男性,出现了6个对女性的称谓词。除了“夫人”“女乐”“妻”“母”以外,“妇”出现了2次,指女子,“女子”出现了1次。男性称谓居多的主要原因是,《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孔子及其弟子都是男性。

(二)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以某种制度、形式(收养、再婚)形成的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论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不多,仅占11.6%,主要包括:“父”出现25次,指父亲;“母”出现10次,一般与“父”连用,指母亲,例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兄”出现4次,表示“兄长”,例如“以其兄之子妻之”;“兄弟”以“兄弟”之义出现了4次。另外,还有“子”(儿子或女儿)、“鬼”(已死的祖先)。

三、《论语》称谓词的特点

称谓词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先秦时期的特点。另外,称谓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分析《论语》称谓词的音节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音节特点

据统计,《论语》称谓词中单音词共有34个,占37.4%,复音词57个,占62.6%,复音词的数量远多于单音词。

从复音词的构词方式来分析,许多词是由构词能力较强的词根构成的。其中名词性词根构成的复音词有25个,占所有复音词的43.9%,数量最多,也最典型。

由词根“者”构成的复音词共有5个,如“从者、冠者”。由词根“子”构成的复音词共有10个,如“夫子、弟子”。由词根“夫”构成的复音词有4个,加词根“人”的有3个,加词根“天”的有1个,“臣”有2个,“生”有2个,“三”有1个。

(二)文化特点

称谓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面貌和社会观念。《论语》中的称谓词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论语》中的称谓词体现了等级差别,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带有明显的鄙视与不屑,例如对庄稼汉的称谓是“鄙夫”,对奴隶的称谓是“奴”,而对帝王称“天子”,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称谓有明显的差异。

《论语》中的官职称谓一共有22个,占社会称谓的25.9%,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大了。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称谓,大夫也有“上大夫”和“下大夫”之分,可见先秦社会等级森严,有严格的官职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论语》称谓词的判定主要应该依据词类、语用、词义三个标准。通过对《论语》称谓词的分类描写可以发现,《论语》称谓词中复音词居多,《论语》中的官职称谓词十分丰富,而且对不同等级的人的称谓相去甚远,这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的。

参考文献:

[1]畈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5]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伍铁平.男性直系亲属称谓的类型比较[J].语言论文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

中日;校园称谓语;差异;原因

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各自的称谓语自然会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和文化。称谓语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中日两国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应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职官称谓

在中国校园中,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职务,如“许主任”、“董校长”等等再正常不过了。学生对老师有时也会以职务相称,如“系主任”、“班主任”等。更有甚者,学生间也会以官职相称,如“班长”、“支书”、“社长”之类的。可以看出,在中国校园内,职官称谓是相当普遍的。然日本却大不同,职官称谓在日本校园中相当罕见。究其原因,恐怕不得不从各自的文化说起。汉民族的职官文化早熟且发达,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府组织就已高度发展,各级官职设置周密,名目繁复。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相当普遍。如我们熟知的“杜工部”和“韩吏部”实则就是对“杜甫”和“韩愈”的职官称谓。只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韩愈曾任吏部侍郎。类似这样的称谓可谓数不胜数。后世流行的某些职业、职衔称谓,如“大夫”、“教授”、“博士”、“郎中”、“导师”等,实际上都是由职官称谓演变而来的。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广泛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依然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习惯上还是使用职官称谓居多,因为人们认为这样比其他任何称谓都显得更为尊敬礼貌。因此不难理解中国校园中,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时常会出现的官职称谓了。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也非常明显,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官衔、职衔的称谓上。但日本并不只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广泛,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就是其一。因此,日本校园当中,仅仅是老师对学校管理层的领导会用职官称谓,而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并不使用。

二、拟亲属称谓

拟亲属称谓就是指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在中国校园中,学生对后勤人员经常会以拟亲属称谓相称,如“楼管阿姨”、“看门大爷”、“食堂大妈”等等。这些称谓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大众化称谓。其次,学生间的拟亲属称谓也是相当普遍,“师兄”、“学姐”、“X哥”、“老三”等等,都是这一称谓的具体表现形式。那日本校园呢?可以说此类称谓是几乎不用的。为何如此?也得从两国的社会文化入手探其究竟。拟亲属称谓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深层渊源还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意识。它是家族意识的扩大和延伸,是宗子意识的泛化,是传统礼俗意识对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结果。它与我们的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为了表示礼节,人们总是用拟亲属称谓称呼对方,即使知道对方的姓名和职业。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类称谓往往具有其他称谓所不具备的神奇功效,那就是它会显得彼此更亲切、亲近,具有缩小说话人和说话对象间距离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校园里,学生对后勤人员以及学生之间拟亲属称谓会频繁出现。相比较,日本则不然。日本人具有非常强烈的集体或集团意识,他们的集团意识不是以家族为中心,而是以他们赖以生存的公司、社会,甚至国家为核心,所以日本人的亲属意识相对较淡薄,不太重视旁系亲属。因此,在日语中可供使用的亲属称谓较少,在已知对方的姓名和职业时,日本人会选择使用姓名称谓和职业称谓。这也就是为何日本校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并不广泛的原因之一。其次,日本是个有着强烈归属感的民族,但他们有着这种群体意识的同时,更渴望和追求在种种和谐统一的群体关系中合理的自我位置。所以,日本人注重自己和他人(包括家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并保持相对的距离。过远显得太冷漠,过近又显得太亲昵,二者均被认为是“失礼”行为。所以,这种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交际原则使得拟亲属称谓的使用自然不会过于频繁。另外,日语的拟亲属称谓又具有绝对的年龄限定,有一个客观的社会标准。例如三十岁以上,已婚有小孩的可称为おじさん(叔叔)、おばさん(阿姨),而七十岁左右,已退休的才能称为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如果贸然对陌生人、对年青的陌生人使用拟亲属称谓常常被看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日本人对陌生关系者使用拟亲属称谓是慎之又慎,所以校园中没有太多的拟亲属称谓实属自然。不同的是,汉语受宗法制度的影响,选择称谓语时,看重权利关系和上下关系。但是,如果这两种关系不明确时,汉语则注重拉近人与人的社会距离。邻里、朋友、同事,甚至于陌生人以及临时关系中都时常会使用拟亲属称谓。因此,这也可以算做中国校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频繁的原因之一吧。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校园中老师间使用“‘老/小’+姓”,老师对学生使用“‘小’+姓”、“去姓称名”或是“昵称”,以及学生间的种种“昵称”等也都是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

三、称谓语“老师”

无论是中国校园,还是日本校园,对于任课教师,称谓都是一致的,中国是“老师”,日本是“先生”。然在中国,“老师“也是对教辅人员最最主要的称谓方式。而日本则大不相同,日本学生只会称呼教学岗位上的人为“老师”,而对于教辅人员,“さん”、零称谓以及“事務室の人”才是恰当的称谓方式。在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老师”一词被定义为“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教学人员“老师”是他们当仁不让的称呼。然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不仅对教他们知识的教师称之以“老师”,对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行政办公室等非教学人员也称之为“老师”。众多研究结果指出此现象是由于对非教学人员称谓语的缺失而造成的。然而,在日本大学校园,对非教学人员同样也是称谓语缺失的情况下,却未出现类似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体现礼貌的方式、侧重点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都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交际的时候,对与自己有临时关系的人,一定要使用泛称后再进入话题,使用零称谓就不自然,有时就是不礼貌。且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指出,中国人在使用称谓语时一般遵循“尊人贬己”这一礼貌原则。于是,在校园中,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工作人员时,“老师”这一称谓便成为最稳妥最“合适”的称谓了。相反,日本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对于与自己有临时关系的人,直接使用“挨拶言葉”(寒暄语),而不使用称谓语则是礼貌的。再加上日语中“先生”一词是对教师、医生、律师、政治家等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的尊称,因此绝不可能随意滥用。若是对某个本不该被称为“先生”的人使用了“先生”这一称谓,极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对对方的讽刺。另外,中日校园中对后勤人员称谓的差异也应是这一礼貌原则的体现吧。在中国,介于不称呼对方就会显得不礼貌,于是就会有“直呼岗位”、“直呼‘师傅’”或是使用拟亲属称谓。日本虽然也有像如“八百屋さん、本屋さん”之类的职业称呼,但一般不面对面直接使用,而同样也只是使用“挨拶言葉”。

四、绰号称谓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校园称谓语中的绰号问题。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都会偶尔给老师起些绰号。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给老师的绰号形式极其丰富,有体貌特征类的、有普通形式的、有詈语式的。如“秃头陶教授”、“灭绝师太”、“老处女”等。而相比较而言,日本学生给老师的绰号形式则比较单一。如“森下(もりした)もりし”、“ドラえもん(又矮又胖的男老师)”。至于学生间的绰号,情况也类似。日本学生大多是根据对方的原名进行音节上的省略或变化,或者根据对方的外形特征来选取,相对保守。如“天パ”、“ひめ”、“ハゲ”等。而中国学生在此方面简直可以用极尽所能来形容,发挥想象和创造到了极致的地步,形式相当之丰富。如“哲人”、“少女杀手”、“忧郁小黄瓜”、“愤青”、“鲶鱼嘴”、“睡寒三友”等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绰号是一种特殊的称谓语,就是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绰号也叫外号,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给人起外号一直都是世界性的言语交际现象。但外号如何起,如何叫,则因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当年北大教授IssacTaylorHeadland(1859-1942)在他的“TheChineseBoyandGirl”一书中有点夸张地说,中国人性格中有给每个人起外号的倾向。那么校园中的大学生自也不例外。中国的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之中,同学间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于是互赠绰号自然在所难免。再加上大学生们善于幻想,勇于创造的性格特征,绰号种类千变万化也是情理之中。但绰号文化之所以能称之为校园文化的代表,归根结底还得归功于中国人活泼、随和的民族性格。在中国人看来,好友间互称绰号那是亲密的表示。日本虽与中国毗邻、两国自古往来频繁,但两国文化在似曾相识中又有质的不同。日本是所谓的“纵式社会结构”,上下等级尊卑较严,讲究礼仪谦恭,陌生人之间较难接近,即使是朋友同学之间也要分清长幼,需要使用敬语。因此,绰号的使用限制也就比中国多。一般只能在背地使用,当着本人的面叫,常常被视为无礼,甚至会惹怒对方。因此,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日本学生彼此间起绰号的概率较之中国学生自然要小很多,再加上日本学生都是校外住宿,彼此间接触熟悉的程度比起中国学生来说也要低很多,所以日本校园中绰号的种类稀少、使用不多自然合情合理。

综上所述,中日校园称谓语有诸多异处,究其原因,都能在两国社会、历史、文化中找到根源。丁夏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从某种意义上,对语言运用的‘地道’是比‘正确’、‘规范’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因此,为了力求“地道“,我们在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的同时,究其根本,探其缘由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程放明.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汉日语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1).

[2]丁夏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0(4).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4)

一、称谓语界定及分类情况

关于称谓语的界定,长久以来一直有各种说法:称呼说,田惠刚(1998);名称说,马宏基、常庆丰(1998);称呼、名称说,姚亚萍(1995)。本文对称谓语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称谓语”一词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师父、师傅、支书。

田惠刚(1998),从语义的角度可以把称谓语从总体上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文章主要比较汉英称谓语使用的差异和反映的文化内涵。

二、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

(一)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

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语系统之一,分类详细。而英语的亲属称谓语系统显得简单而笼统。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近亲与远亲,因此语义功能细密。如,辈分(父辈:伯、叔、舅;同辈:兄、弟、姐、妹),父系或者母系(如,姑、姨),直系或者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如,姐、妹)及血亲或者姻亲(如,哥、嫂、妹、妹夫)。除此之外,可以在这些称谓前添加表顺序的数词,如大哥、二姐等。在英语中,亲属称谓词比汉语里明显少一些,且笼统又模糊,一词多义。比如brother/sister分别表示兄弟/姐妹,不分年龄。若实在需要区分长幼,只需要在brother、sister前加“elder/younger”;grandfather/grandmother既指爷爷/奶奶,也指外公/外婆。

2.汉语亲属称谓语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晚辈往往不允许直呼长辈的名字。英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者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可直接称呼名字,且可用昵称,例如“John-Johnny,Tom-Tommy”等。

3.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亲属称谓泛化。“亲属称谓语泛化指用亲属称谓词称呼非亲属或者陌生人的现象,即亲属称谓如“叔叔,哥、姐”等用于非亲属或陌生人的称呼。”这种称谓语在英语中不存在。

(二)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是指除亲属称谓语以外在社交场合应用的称谓语。根据社会称谓语的交际功能特点,可以把社会称谓语细分为:姓名称谓语、谦敬称谓语、衔职称谓语、社会通用称谓语。

1.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是指在称谓中含有姓名要素在内的称谓形式。

汉语中姓名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如:王晓平,姓是“王”,名是“晓平”。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全名(姓氏+名字)主要出现在同辈身份地位相当的大人们之间,或者出现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2)对于年长或地位高的人,则往往采用“姓名+敬语”,如宋文涛先生,张晓云女士等。(3)如果两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可以直呼其名如“晓娟、玉秀”。

英语中,人姓名的排序与中国人的姓名恰恰相反,是名(first name)在前,姓(family name)在后,如Tom Green。西方文化中,不论地位、辈分、年龄,人们爱直呼其名,如Tom、Elisabeth等。如果彼此间关系亲密,还可以用特有的昵称形式,如Tommy、Betty等。

2.谦敬称谓

谦称是对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者的一种谦卑的称呼,敬称是对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者的一中表示尊敬的称呼。

中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礼制,其特点是“自卑而尊人”,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敬称“你”为“您”,谦称自己为“鄙人、在下”等。敬称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的人“令尊、令堂”等,谦称自己辈分高的亲属“家父、家母、家兄”等。敬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事物“贵姓、贵校、贵府”等,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敝人、犬子、小女、寒舍、愚见、拙见”等。

英语中有一定的敬称,但只针对特定的对象和场合,出现的那么频繁。表示敬称的称谓方式有:(1)通用头衔Mr./Mrs./Miss/Ms+姓氏,如:Mr./Mrs.Green(格林先生/夫人)(2)Mr./Madam+官衔/军衔,如:Mr./Madam President(总统阁下,校长阁下)。(3)特殊敬称,主要有:Sir,Lady,Your Majesty 等。Sir用作“先生”讲时是对男性的尊称,Lady(女士)则是对女性的尊称,如口语中常用的Lady first(女士优先)!

3.衔职称谓

衔职称谓,是指职务和职业、专业的称谓用语。汉英衔职称谓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使用职务称谓称呼人的范围较广,“英语中也有用职务称呼人,但只限于:高级政府官员,如总统、总理、部长、省(州)长、法官、参议员(美)等;宗教首领,如神父、主教、修女等;军队长官(但是称军衔而不是军职)。”因此,绝大部分汉语职务称谓不能直接译成英语。例如,“李书记”、“刘经理”等。另外,英语中很多不能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在汉语中却是可以用的,例如,“师傅”、“老师”等。

4.社会通用称谓

汉语中的“同志”、“师傅”、“老师”等,英语中的Mr. Mrs. ,Miss+姓和Sir ,Madam, Miss等,都是社会常用的通用称谓。但是,在交际中,汉英中的通用称谓语有时是不能完全对等互译的。如,“同志”、“师傅”,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其意思对等的词。同样是“先生”“小姐”的社会通用称谓语,英语中Mr(先生). Miss(小姐)与汉语中的称谓含义也是不完全对应的。例如,英语国家对不知婚否的任何年龄的女士都可称“Miss”。对体力、脑力男劳动者都可称“Mr”。汉文化中30岁以上的女士却不能贸然称“小姐”,对体力劳动者只习惯语称呼“师傅”。

三、汉英称谓语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称谓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的。

(一)“血缘、亲疏、长幼”与“法律、独立、平等”

“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汉语亲属称谓语,区分详细,而且系统而繁杂。探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宗法家族制度,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比如,汉语亲属称谓中有堂表亲之分,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内外有别”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西方,倡导了个人进取精神因此,西方文化中人们很早就摆脱了家族血缘的束缚,更重视人们的平等和契约关系。英语亲属称谓语远远没有汉语中那么复杂、详细,不分亲疏、长幼,如,一个cousin囊括了堂亲、表亲,允许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

(二)“人治”与“法治”

对衔职的理解汉英有所不同。汉语中经常出现“局长”、“主任”、“乡长”等官衔来称呼上司。汉语是受几千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而造成的,产生了“官本位”的观念。汉民族文化中,官职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用官职来称呼他人是非常普遍的。

西方社会提出“法治”,认为人是受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西方“法治”的核心就是理性、公平正义。比如,对于“法官”这一职位来说,坐这个位置的人可以随时变化,但是“法官”所代表的法律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官本位的思想,他们更崇尚平等。官职在他们看来代表着一个人的工作性质和责任,而非权力。

(三)“贬己尊人”与“个人价值”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礼”包含着“自卑而尊人、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因而汉民族文化中形成重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异。

英语称谓系统里没有与汉语称谓系统相对应的谦称制度。西方社会很早就告别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倡导个人奋斗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崇尚个人主义,滋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四)“家族观念”与“个人主义”

社交称谓中亲属称谓泛化是在汉语有的语言现象,追溯根源这种语言现象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不可分割。汉语称谓泛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社会心理,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理论实际上是把齐家的理论推及国家与社会,即要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英美人没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不会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家族以外的人,甚至连家族以内的人都很少用。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强调自我,注重个人主义,即不论辈分、年龄、资历作为标准,更不希望“归属”、“依附”、“群聚”。

(五)时代性与稳定性

汉语社会通用称谓语的使用受到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面貌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时代性,新时代的称谓语又反映出新的文化内涵。“老师”、“同志”等这些社会通用称谓语的含义几经变化。如今,“美女”、“帅哥”这些词不仅在一些网络中频繁使用,同时进入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是年轻人常用的通用称谓,既体现了年轻女美心里,又满足了年轻人的交际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称谓,如,“网虫”、“美眉”、“菜鸟”“亲”等。相比之下,“英语中的通用称谓语具有稳定性,究其原因是因为较早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崇尚的是平等、自由、个性化的文化价值观念”。

结 语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汉英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成为我们社会中重要的交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传达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职业、职务等各方面信息,也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礼仪规范、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差异。因此,尤其是了解到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在交际中减少语言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5)

一、称呼语的界定

语言学界对称谓语和称呼语有不同看法,大致分为“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称谓语、称呼语差异说”两种看法。笔者认为二者在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称谓语仅用于书面语,不能用于面称,以一种静态方式存在,是对他人介绍时可以表明身份的词语;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口语形式,可以用于面称,是一种动态的运用,是当面打招呼时可以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可以说,称呼语是称谓语的一种言语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语,反映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的尊重,甚至还体现双方的关系程度。本文对乌鲁木齐地区商业场所营业员的社会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隐匿调查

本文采用隐匿观察法,抽取样本数为60。通过对样本中使用称呼语的商家的调查,记录并分析营业员的社会称呼语使用情况。此次语言调查选取了在经济地位上处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商业场所,分别为乌鲁木齐友好商业区、大小西门商业区、地下街小贩区。

上图是样本中使用称呼语的商家数量。

这三个商业场所的等级差别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说明。

高级:位于市区繁华地段且交通便利的友好路,是商业区中心,有美美、太平洋百货、友好商场、世纪金花等购物中心。这类商业场所内部布局合理,商品陈列疏密有致、美观大方,各楼层还有接待员引导顾客购物,展厅柜台安排合理且购物环境优雅舒适。该区域主要以奢侈品、名牌、高档商品为主,商品没有折扣,价格昂贵。

中级:大小西门商业区,交通拥堵、人流量大。这类营业场所内部注重层次区分,相对宽敞,但人员杂多,较为拥挤,商品陈列较满,种类繁多。该区域商品主要以服饰为主,品牌化和大众化相结合,价格中等,大多数居民都能承受。

低级:地下街(南门),内部布局杂乱,水泥地面,卫生环境较差。这类营业场所布局不合理,柜台相当拥挤。商家为减少开支,将商品陈列得满满当当,商品价格便宜,质量较差。

三、综合分析

在使用隐匿观察法分别对这三个商业场所的营业员进行社会称呼语的语言调查中发现:

(一)称呼语的使用与营业场所、营业员的文化水平、文化素质相关。

1.友好:高级商业场所,营业员经过一定的培训,服务态度好,与顾客是否购物无关;

2.大小西门:大众消费区域,营业员大多自主营业,文化素养中等,其态度与顾客购物与否有一定关系;

3.地下街:营业员主要是个体小贩,靠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辨别来客中哪些是闲逛的,哪些是真正的买主,对没有购物意向的来客常常不予理会。

(二)称呼语的使用与营业员的年龄、性别因素有关。

1.友好:无论顾客处于哪个年龄段,一般男职员都称呼女性为“女士”,而女职员则有时直接说“您好”,这两种情况仅适合于年轻男女职员,中年职员通常不称呼对方或直接说“您好”。

2.大小西门:在这一商业区中,营业员使用的社会称呼语比较多。年轻男、女职员称呼女性顾客为“美女”的占有较大比重;年龄稍大的女性职员有时会称呼年轻女顾客为“妹妹”或“宝贝”。女性职员在这一商业场所中使用的称呼语较为灵活,而男性职员则较为普遍地称呼女性顾客为“美女”。此外,对于中年顾客或年龄稍长的顾客,这些职员称呼对方为“叔叔”、“阿姨”。

3.地下街:在地下街这一柜台拥挤、人员繁杂的商业场所内,营业员一般靠观察辨别来客是闲逛的,还是真正有购物需求。对于真正的顾客,会表现得很热情。在这个商业场所中,营业员一般不称呼对方,显得较为冷淡。

(三)商业场所不同,营业员选择社会称呼语时的心理动机则不同。

调查中发现商业场所级别的不同决定了营业员文化素质的高低,而营业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则决定了他们选用社会称呼语时的心理动机,出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他们会根据交际需要,结合自身文化素质,选择自认为适合消费者身份特征的社会称呼语。例如:位于友好的商业场所,无论顾客是否购物,营业员始终态度温和、面带微笑;地下街的营业员通过观察仅对有购物意向的顾客表现得十分热情,其他顾客一般不予理会。

(四)不同商业场所的营业员进行言语交际时都遵循礼貌原则。

从语言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营业员为了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会顺应社会规约中的礼貌原则,这是一种被动地顺应。通过观察,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确定对消费者的礼貌等级,然后选择适当的称呼语,从而把不礼貌的现象缩小在可控范围之内,使言语交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例如:大小西门的营业员通过观察顾客的年龄、性别、衣着等,判断其购物能力,会对顾客使用不同的称呼语。

(五)高级商业场所中,社会指示功能在营业员选用称呼语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从营业员面对顾客时选用的称呼语可以分析出双方的社会关系及相对的社会地位。例如:位于友好路的商业场所称呼女性为“女士”或“您好”,从称呼语可以看出是买卖双方、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六)“权势关系”、“同等关系”对营业员选用称呼语的影响此消彼长。

语言调查发现,高级商业场所的营业员选用称呼语时往往忽略双方的“同等关系”,而“权势关系”则起主导作用。例如:称呼女性为“女士”时,营业员忽略双方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同等关系”,出于礼貌更突出双方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而中低级商业场所中的营业员则更注重双方的“同等关系”,他们会从年龄、性别、兴趣等方面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礼貌性地寻找新的称呼语,拉近彼此的距离,适应新的语境。例如:大(小)西门常会使用“妹妹、美女、宝贝、阿姨(叔叔)”等称呼语。

(七)营业员社会称呼语的使用并不是一一对应、机械不变的。

为满足言语交际需要,营业员面对顾客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做出顺应,选择适当的称呼语,但不同商业场所会呈现出不同的现象,高级和低级商业场所的称呼语形式较为单一,而中级商业场所的称呼语形式则灵活多变。语言是动态发展的,不管何种形式,在称呼语选用过程中并没有固定模式,使用时不可能一一对应、机械不变,都需要根据顺应理论和交际目的进行适时调整。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不仅出于礼貌才使用称呼语,还夹杂多种因素。同时,在称呼语选择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现象。第一次使用隐匿调查法,内容、范围等比较单一,但在调查中确实发现一些书本上体现不出来的语言现象,还需要在今后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6)

前言

公共演讲,尤其是政治演讲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多学者已对公共演讲进行了广泛研究,如传统语法的研究、演讲内容的研究、与具体语言特征有关的三个元功能的研究,对公共演讲体裁和文本的研究,等等。然而,几乎没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演讲者技巧进行分析过,他们并没有解释演讲者是如何在演讲台上成功的达到交际目的的。

语用学没有独一无二的定义。本文作者引用凯姆普森对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一种试图发现说话者如何使用句子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的理论(Kempson,1975:84)。公共政治演讲是政治家以口头形式向聚集的听众传播信息的活动,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语言以及元语言是不可缺少的。总统就职演说具有独特目的和显著特征,因此,本文作者以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为例进行分析。“演讲通常被看做是在特定时限内清楚、有趣、恰当地达到传达信息、劝说等特定效果的一种综合策略”(Wilson, 1994:5-6)。 总统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全国观众确信自己的投票是正确的,使民众信服总统能够代表他们的广大利益,并得到最大限度的拥护和支持。

作者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为了劝说听众信服毕业论文范文,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了何种语用学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产生了何种语用效果?作者发现演讲者使用了多种方式使自己与公众靠近,与公众互动,并得到公众的响应。

一 拉近距离的语用策略

在就职演说中,美国总统无一例外地要与全国观众缩小距离。尽管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可他们都努力让公众感受,虽然身为总统,但他也是民众的一员,是国家的公仆,是兄弟姐妹,而不是拥有至高权力却无法接近的人。他们通常使用三种策略。以奥巴马为例:

1 称呼的方式

在200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奥巴马致意道:“My fellow citizens(我的同胞们)”。此前的总统也不例外,称呼民众“my fellow citizens, mycountrymen, or my fellow Americans(我的同胞们,我的市民们,我的美国同胞们)”。这种方式涵盖了所有美国公民,并赋予平等的地位。奥巴马总统通过表达自己希望成为公众一员的意愿,缩小了与公众的心理距离,使得演讲像兄弟间谈话一样轻松和谐。

2 复数人称代词

奥巴马避免使用“I, you”等单数人称代词,而是使用复数人称代词“we, us, our, ourselves”。以下是其就职演说中复数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

 

we

us

our

ourselves

64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7)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1 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话语交际中称呼语必不可少。人们使用称呼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称呼语还直接体现交谈者双方的的亲疏、等级关系等,得体的称呼是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然而称呼语与其所属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每一个社会中的称呼语都具有其特点,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称呼语也不一样,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趋盛行,为了使得交流能够顺畅进行,了解不同文化中称呼语的异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称呼语是社交指示语的一种,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礼貌标识语。社交指示语是指人际交往中能够反映出谈话者双方社会地位、亲疏关系等的词汇和语法范畴。社交指示语的使用意图在于确立、顺应或者调整谈话者双方的关系或者交谈者一方与第三方的关系。语言学家Fillomore认为社交指示信息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得到体现:人称标记、不同的言语平面、谈话场合、人名以及职务亲属称呼、社交行为语言、其他为配合社交行为所使用的言语、作为言语手段发出的指示信息。Fillomore对社交指示语的定义属于广义的社交指示语。本文所分析的社交指示语就采用了Fillmore广义的社交指示语定义并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使用非常广泛的称呼语作为分析对象。

2 汉英礼貌原则

汉英社会有不同的礼貌标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社交指示语时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各不相同。英语社会有其礼貌标准,语言学家Brown和Levison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在交谈中所必须尊重的听话人的公众形象以及所涉及的自我感知就是人们的面子。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肯定或者赞许;负面面子是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不受对方的阻扰,有选择的自由(冉永平,2006)。然而,汉语文化中礼貌标准有自身的特点,根据汉语文化礼貌现象自身特点,语言学家顾曰国提出了五条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这五条准则大致归纳了汉语礼貌现象,为汉语语言现象分析提供了更为具体细致的理论依据。

3 汉英称呼语主要异同比较分析

3.1 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汉英称呼语在各自的文化和社会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也都有其主要的语用功能。汉英称呼语最主要的语用功能就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从谈话双方在话语交谈过程中所使用的称呼语,我们能够大致判断出交谈双方各自相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双方的交际意图。除此之外,言语交谈双方有时还会将称呼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使用,比如在交谈中刻意违背社会规约中所遵循的礼貌原则,使用了超越各自双方相对社会地位或者亲疏关系的称呼语,这时,称呼语就不仅仅是一种传递社交信息的手段,更是言语交谈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比如增加或者减少对方的面子,拉近或者推远双方的社会距离。

3.2 汉英称呼语主要类型的语用异同

1、亲属型称呼语

亲属型称呼语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对与交谈者或者第三方有血缘关系的对象的称呼。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到几千年来的人伦道德的文化影响,非常注重长幼有序,因此在体现在亲属称呼中就是比较复杂的亲属称呼体系。比如对于母亲一方的亲戚,就有姨妈、舅舅、表哥等称呼,对于父亲一方的亲戚,父亲兄弟和父亲姐妹的亲属称呼又有区别。一般来说,这些称呼的不同就标识着社会所认同的亲属关系远近不同。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并没有像汉语文化中这么强烈的等级长幼观念,亲属称呼也相对比较简单。除此之外,汉语文化中人们还会将亲属称呼泛化到非亲属关系中,比如称呼与自己爷爷同辈的老人为某爷爷,这种称呼是一种拉近人际关系的策略,在汉语文化中被广泛运用并被认为是切当的得体的称呼,这种策略就遵循了顾曰国所总结的汉语中的礼貌准则。如果在英语社会的言语交谈中将汉语中的这种称呼策略带入其中,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会造成言语交谈者的困惑。

2、职业和职称型称呼语

汉英语言中都有对职业和职称的界定和称呼,比如老师、大夫、处长等。英语文化中在姓名前加上头衔的一般仅限于博士、教授、大夫以及皇族和宗教界人士。对于其他普通职业称呼相对比较简单,通常仅在姓氏前加上通用称呼如Mr、Miss等。然而汉语文化中受到官本位思想影响,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然而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仍然在支配社会称呼语模式,人们还是常常习惯于在姓氏后加上职位的称呼形式,比如汉语文化中人们称呼某男性职称为处长的张氏为张处长,英语文化中人们并不会注重这个职称的称呼,往往会直接加入通用称呼Mr.Zhang。这体现的是汉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称呼差异。官本位的思想在汉语文化中根深蒂固,在称呼中体现官职普遍为人们所遵从。

3、通用型称呼语

汉英都有通用型的称呼语,汉语中的通用称呼语如先生、小姐、师傅等,英语中的通用称呼语如Mr,Mrs,Miss等。英语社会中的通用称呼语被广泛使用,比如称呼大学讲师Tom.Smith为Mr.Smith。而在汉语社会中,人们会称呼大学讲师为某老师,将职业带入称呼语体现了汉语社会的礼貌原则。需要说明的是,许多现代社会的汉语通用称呼语已经不同于古代汉语该词的意义,比如汉语中通用称呼语先生一词在古代社会用来称呼有学问的学者或者老师,但是现在该词已经泛化为称呼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性了。再比如小姐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用来称呼有地位的大户人家未出嫁的女儿,而现代社会则用途比较广泛,可以指称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在某些场合也指代风尘女子。英语中通用称呼语Miss则只用来指称女性并且被广泛用于社会交际中。

4 结语

作为社交指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的研究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得体的称呼语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社会言语交际中都是成功进行交际的首要条件。汉语社会和英语社会由于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汉英称呼语中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汉语称呼语复杂多变,英语称呼语相对简单,并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两种语言的称呼语并不对等。为了使来自不同文化的言语交谈双方顺利进行交谈,对于称呼语的差异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必要的策略,根据交谈语境恰当得体的称呼。

参考文献

[1] Brown,P & Levinson,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Fillmore,C. Santa Cruze Lectures on Deixis[M].Bloomington, Indiana:IU linguistic Club, 1971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8)

为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能在与本人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素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机构 公司设职称领导小组,作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机构,负责在定员、定编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比例;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及任届期满考核工作的审查。 分厂设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推荐小组,负责分厂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向公司职称领导小组的推荐工作;制订分厂专业技术人员的设置,评聘方案并提交职称领导小组;以及对分厂受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年度和任届期满的考核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级人事部门负责实施。 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范围 (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适用于公司从事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聘任职务限于已取得某一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且在相应或相近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 三、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或考试程序 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申报,经部门领导批准,报相应级别的人事部门核定其任职条件,确认后,推荐到职称领导小组审查,最后报地方人事局,参加其相应系列的评审或考试。 四、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 (一)政治素质条件 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敬业爱岗,服从公司工作安排, 支持公司各项改革。 (二)学历条件 “员级”和“助师级”职务: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中级”职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高级”职务: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资历条件 “员级”职务:中专或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助师级”职务:中专毕业,担任“员级”职务四年以上;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工作三年;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中级”职务:大专、大学毕业担任“助师级”职务四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 “副高”职务: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四)能力、业绩条件 “员级”职务: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能承担本专业一般的技术工 作。 “助师级”职务: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在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 “中级”职务: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动态,结合实际制定研究技术计划,规划,能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做出成绩,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 “高级”职务:具有较系统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状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工作的复杂问题,成绩显著,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各级职务均应具备指导下级职务工作的能力,负有为公司培养人才的职责,任期内应具体负责指导一名下一级职务人员工作和业务学习。 五、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规定 财会、经济、统计、审计专业的资格取得,需符合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学历、工作年限的要求,方可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 六、职称外语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凡要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必须通过一门外语的考试,因特殊情况采取“先评候补”取得资格者,在聘期内必须通过外语考试,否则不再续聘。 七、职称计算机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必须参加全国职称计算机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八、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考试费用的规定 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其评审、答辩、考试等各项费用由申报者本人承担。 九、考核及聘用办法 公司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实行两年一聘用,一年一次年度考核,两年一次任届期满考核。 (一)考核原则:强调政治与业务全面考核,注重实绩,客观、公正、公开性原则。 (二)考核范围:已被聘任,任命的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 (三)考核目标:专业技术人员聘任 、任命到相应岗位后的工作优劣,贡献大小。 (四)考核内容:从德、能、绩、勤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考核政治思想、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专业技术任务的数量、质量,实绩,效益,补充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敬业精神。 (五)考核标准:以百分制计算,政治思想好20分;全面履行了岗位职责25分,完成专业技术任务45分,通过各种途径补充专业技术知识10分。 (六)考核程序:自我总结,被指导人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评价,考核评语。 (七)考核结论:95分以上为优秀,80—94为称职,60---79分为基本称职,59分以下为不称职。 (八)聘期管理:打破聘任终身制,凡考核结论为不称职者,将对其实行低聘或解聘,没有受聘或受聘后又被解聘者,均不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 九、待遇:聘期内按公司规定执行 十、本办法由公司职称领导小组负责解释,经公司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并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9)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往往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使用。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社会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称谓语最简单明了的定义,要属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法索尔德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说的:“称谓语就是说话者在说话时称呼其说话的对象所用的词语。”一般我们会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1]。通过对英汉称谓语的研究,我们会发现称谓语中对女性的称谓歧视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有必要对英汉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找出原因,进而为消除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提出一些解决策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此。

二、中英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表现

(一)姓名称谓

姓名是由家族的姓加个人的名字构成的,以便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称呼,因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姓名称谓就是交际双方以对方的姓名相称,世界各国都有用姓名称呼他人的习俗[2],主要体现在婚前婚后姓名的变化。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很大,姓名称谓也一样。在古代中国,女子在结婚之前随父姓,叫“张氏”、“李氏”,结婚之后会在前面冠上自己的夫姓,叫“王张氏”、“杨李氏”,等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男女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只是婚前婚后的称呼不同,比如男子婚前婚后都成为“先生”,女子婚前被称为“李小姐”、“刘小姐”,等等,而结婚之后则会被称为“杨太太”、“江大妈”,等等,婚后也都冠以夫姓。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也出现在英语的国家,比如,未婚女性随着父亲姓,称为Miss.,而已婚的女性随夫姓称为Mrs.,男子无论婚否都称为Mr.[3]。

(二)职业称谓

在职业、职衔称谓中也出现了不少贬低女性的歧视现象,一些老板、警察、医生、教授、律师等享有一定社会声望的职业只会由男人来承担,而女人一旦涉足这些行业,就会贴上一些标记性的词语,例如“女局长”、“女县长”,等等,而且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女博士”成了侮辱性词语,“意指嫁不出去的、刻板的老女人”[4]。在英语国家职业称谓中,存在对女性的歧视现象,英语中表示职业的称谓语多以man相称,如:chairman(主席),a man of law(法律界人士),a man of business(实干家)等。要强调女性时,需要加上“lady―,woman―,female―”等标志性词素,如chairwoman,businesswoman等[5]。这些就潜在地蕴含着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在外面工作是天经地义,女性无论多优秀也会次于男性,无论中西方都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三、中英称谓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英汉称谓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与中西方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英语国家,《圣经》中的《创世纪》讲述了上帝造人的过程:他先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因为亚当的需要,所以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也就是从女人诞生之日起,在人们的观念中,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工具。词源学对woman的解释是wife of man[6]。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7]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残存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自古以来,儒家就把“三从四德”作为纲常伦理,把女性置于社会最卑微、最底层的地方。所以,自古以来,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就有,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四、消除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方法

(一)汉语中消除称谓语歧视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在统称两性或者性别不明中,要使用代词“他或她”或者“他/她”,而不能单用“他”来统称。例如教室里将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地读着他/她的书;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她人。

2.汉字简化。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研究汉字简化改革时可以考虑把那些带有“女”字旁的、表示不健康情感的字词如“嫉妒”、“嫌”等改为竖心旁,表示不只是女性的原因才有这些感彩的词,男性也有这方面的情感。

(二)英语中消除称谓语歧视的方法

1.构词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权运动的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对于一些存在性别歧视的词,我们应该发明或者创造新的词语去代替。例如在美国,“Ms”已经被人们接受,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隐私。

2.替代。使用一些非歧视女性的词汇来替代歧视女性的词汇,例如不使用带有明显女性色彩的后缀“-ess,-ette,-rix”,等等。

五、结语

中英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语言自身不存在歧视和偏见,是由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出现后带来的新思潮使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女性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重新认识女性。同时,我们需要用一些新的称谓称呼当代女性,淘汰以前的称呼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称谓语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李绍芳,顾菊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3]张若兰.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6-131.

[4]王梦璐.浅论汉英语言社会称谓的女性歧视现象.科教导刊,2010.12.

小学语文职称论文篇(10)

(一)本市各电台、电视台中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科教影视片中解说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外省市在沪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申报条件,且在上海取得《上海市居住证》满一年以上)。

(二)事业单位申报人员应由本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按岗位缺额进行推荐申报。

(三)下列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

1、本年度已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限的除外,需提供延长退休手续审批表);

2、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的;

3、任期内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令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

4、由于本人工作失误给国家或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损失的。

二、任职条件

(一)播音指导

1、政治条件。

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公德。

2、专业能力。

(1)能高质量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各种播音任务,检查、审评播音质量,解决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2)很好地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工作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经考察表明能履行播音指导职责;

(3)担任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通晓播音业务,有较高的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

(4)实践中有创新,形成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3、学历、资历。

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对本专业理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并在省、部级及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5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二)主任播音员

1、政治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具有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密切联系群众,有较好的公众形象。

2、专业能力。

(1)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播音任务,甄别播音质量,解决播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2)能够很好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

(3)能够担任播音教学和培养播音员的工作;

(4)能够较好地掌握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在业务上有显著的专长和特色,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3、学历、资历。

(1)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2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B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期间,对本专业理论有一定研究,并在省、部级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3篇以上专业论文,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3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三、破格条件

对不符合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一般不接受申报。对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可破格申报,但必须符合上述政治、专业能力、语言、学述论著等条件。同时,在任现专业职务期间,必须是部级重大奖项获得者,并经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有关职改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四、申报材料要求

(一)对申报对象的要求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用16K纸打印,需盖单位推荐公章);

2、《业务报告(自传)》(3000字左右),重点说明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

3、报送论文。将已经的书刊封面、目录与论文装订一份,并由本专业2名专家就其理论水平、学术及实用价值提出书面评价意见,填写统一格式的《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

4、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外语、古汉语、获奖等证件复印件,按顺序装订(要求装订整齐、大小纸张一致,推荐单位需逐页审核盖章);

5、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录像(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6、申报者当年只能申报一个评委会的一个专业。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并填写承诺书(承诺书格式见样张)。

(二)对申报对象所在单位的要求

1、对申报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工作业绩)进行核实,明确核实意见,加盖单位或人事部门公章,并由负责人签名;

2、将申报对象聘任期满或晋升前考核结果和等次填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最后一页“考绩情况”内,并加盖单位公章;

3、《业务报告(自传)》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注明是否属实,并表明是否有岗位名额,加盖单位公章。

五、报送材料内容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16K纸打印件3份;

2、《推荐评审高级专业职务资格人员情况简表》12份;

3、论文:播音指导5篇,主任播音员3篇;

4、《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16K纸打印1份;

5、《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1份;

6、《业务报告(自传)》1份;

7、提交任现职以来能够反映本人真实水平、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8、2012年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情况一览表;

9、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第2-3页、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获奖等证书复印件各1份;

10、承诺书1份;

11、近期二寸证件照1张(办职称资格证书用)。

六、受理材料时间、地点、费用

1、材料报送日期:2012年6月18日—22日;

2、受理地址:静安区巨鹿路709号市文广影视局行政事务受理大厅;联系人:成老师;

3、申报对象每人付审定费800元(播音指导按总局标准另行收费)。

上一篇: 德育学期总结 下一篇: 解除保全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