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全科团队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9:35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1)

谁来担任家庭医生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医师等,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提供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签订协议为其提供服务场所和辅助。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并有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加入团队。其中,家庭医生将负责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和管理,其他专科医师和卫技人员也要与团队紧密配合,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居民如何自愿签约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签约周期原则上为1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

签约居民有啥实惠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居民在签约后,将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通过不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签约服务会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有效利用。一是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主动完善服务模式,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二是转诊方面,家庭医生团队将拥有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会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三是用药方面,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可以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减少病人往返开药的频次。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药物。四是医保方面,会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例如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等,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会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从而增强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意愿。

签约服务如何收费

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可以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进一步增强家庭医生团队控费的动力。另外还可以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

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2)

本中心于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对大溪沟人和街社区和建设路社区(总户数5592户,占总户数的2.5%)中141户常住居民进行全科团队家庭化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家庭中均有重点人群(6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妇女儿童等)。

1.2方法

1.2.1服务方法

首先宣传动员,以楼宇形式,在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配合下进行书面通知等宣传;其次组建适合的全科团队,即1个全科医师,2个社区护士,1个公共卫生人员,1个居民自愿者或楼栋长组成。再次是全科团队家庭化服务能力的培训,采用示教、模拟、评估、指导的方式,提高全科团队家庭化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1.2.2服务方式

在坚持居民自愿的前提下,实行签约服务即签订《全科团队家庭化服务知情同意书》,针对家庭内60岁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和慢性病高危人群为工作重点。采取团队分工,由全科护士负责采集居民相关信息(建立居民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健康状况以及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饮食现状和膳食习惯)和知情告知,围绕调查表内容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防保人员负责对3岁以下儿童进行儿童健康保健、0~6岁儿童免疫规划、孕前优生,孕期保健、产后访视等内容进行宣传管理;全科医师负责对相应信息进行评估,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以医生提示方式进行干预,并做好记录,告知下次随访时间,同时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和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告知签约家庭。在居民有医疗需求的情况下,开通绿色转诊通道,真正实现从家庭-社区卫生-医院的全程环线型管理,居民自愿者起协调宣传作用。

1.2.3材料及工具

健康教育资料、血压计、听诊器、血糖仪、腰围尺、电子计量器、知情同意书、家庭健康调查表、签约服务卡等。

1.2.4定期随访干预管理

对家庭中高血压、糖尿病、60岁以上老年人群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进行随访频次管理,有效控制血糖、血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针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每半年随访1次,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性。

2结果

本次共签约服务家庭141户,签约涵盖299人,签约家庭建档率100.0%。签约家庭病种分布,高血压80户,糖尿病30户,冠心病30户,慢性支气管炎1户,脑卒中1户。慢性病中高血压占首位,占56.7%;糖尿病居第二,占21.3%,冠心病次之,占21.3%。符合慢性病重点管理人群。签约家庭老年情况分布,60~69岁43户,70~79岁45户,80~89岁23户,90岁以上3户,老年人口年龄70~79岁居多(31.9%),60~69岁次之(30.5%)。符合重点人群老年人保健。签约家庭健康体检102户,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19例(高脂血症16例、空腹血糖受损3例),胆石症10例,T波改变9例,肾囊肿4例,左室高电压3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房性早搏2例,轻度贫血2例,尿路感染2例,肝囊肿2例,心房颤动1例,脂肪肝1例。体检阳性发现率56.9%,其中体检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率6.4%。实施签约服务以来,基本医疗服务430人次,其中签约家庭出诊累计38人次。签约基本医疗服务使用率143.8%。实施该项工作6个月来公共卫生(包括体检人数、儿童保健人数等)与基本医疗(包括门诊量、辅助检查等)和去年同期比较呈增长趋势。

3讨论

如何以“预防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化服务,是社区医务人员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以全科团队家庭化健康管理的方式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和让居民能充分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3.1重视组织建设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重点发挥自身和街道、辖区居委会的作用,共同参与社区卫生,导入“大社区”“大卫生”的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政府领导,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形式,以社区医务人员为核心的全社区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直接为居民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对居民的卫生服务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可运行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全科团队家庭化服务的关键。组建全科服务队伍,依托街道办事处为全科团队搭建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积极性;提高全科团队工作效率,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协调、可及、持续性的健康照顾。如例会制度,定人、定员、定岗为基础,采取团队小结、月中心汇总、季度协调总结为方式。通过讨论形成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的制度,使社区卫生可持续发展。

3.3整合团队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任务,社区全科团队的建立服务,可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功能服务,解决部分居民就医难的问题。所以组建适合的全科团队是家庭化服务的核心,它的结构即1个全科医师,2个社区护士,1个公共卫生人员及居民自愿者、楼栋长等组成。确立全科医师为团队长,或临床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的社区护士。社区护士和全科医生在为居民提供服务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全科团队家庭化健康管理中,要分工合作,责任落实到人头,不单打独干。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社区护士协助完成基本公共卫生一体的家庭化服务;即社区护士既要担任基本护理,又要承担公共卫生,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缺的催化作用。社区护士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疾病护理和健康促进,以疾病护理为主,占总时间的70.0%,健康促进占总时间的7.6%。

3.4全科团队主体服务能力建设

加快全科团队服务建设,使全科服务理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中得到提升,引导居民社区就医,而全科团队作为社区卫生的主体力量,青年医师的全科服务能力和团队管理尤为重要。以全科团队家庭化健康管理团队服务能力的培训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形式多样,通过举办的“团队建设主题会”“我和我中心的主题讨论会”“服务是生成的关键主题会”“接诊技巧的培训”等主题论坛,采用示教、模拟、评估、指导的方式,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3.5全方位定位签约服务,突出重点人群

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将服务对象定位于社区中的患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老年人群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以医疗服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护理和家庭康复是满足老年人群健康需求的必然途径。服务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家庭为整体单位、针对家庭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重点人如老年人、慢性病人群、0~6岁儿童为切入点,采取主动上门服务或者门诊医疗为切入方式,实施签约管理,逐步使社区居民由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需求服务,为其家庭提供连续协调、整体性的社区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3)

守门”模式,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做实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为重点,逐步完善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以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核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全科服务团队为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为平台、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协作为支撑的三級联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县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连续、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截止到2020年10月31日,全县农村家庭医生签服务率要达到90%以上;县城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要达到50%以上。

三、工作任务

明确签约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向全县常住6个月以上户籍或非户籍居民,服务人群可分为三类:

1.重点人群,主要指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

妇、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

2.特殊人群,主要指孤老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降对象、

下岗失业人员、优抚对象等。

3.普通人群,除上述人群之外的一般人群。

(二)统筹建立签约医生团队

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

册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或其他具备签约服务能力的执业医师组

成,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和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逐步

扩展到普通人群。

(三)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城

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条中心要根据地区服务半径

和服条人口、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根据所在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关系,合理划分签约医生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

病种群服务模式,负责提供约定的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四)

统一签约服务模式

在居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各基层医疗机构可采用充分告知、主动签约、上门签约、集中签约等方式与居民签约。

1、统一签约时间。居民签约以签订签约协议书为标志,应

在每年第四季度签订次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办妥相关手续。

2、统一签约方式。服务团队以签约医生为代表,与居民签

订服务协议。签约居民以家庭为签约单位,以户主或一位可代表

户主的家庭成员的书面签约为依据,代表全家签约签约服务人数与签约家庭医生配比原则上不超过1000:1,签约有效期为1年。

3、统一服务约定。签约有效期内,居民可根据实际情况向签约基层医疗机构提出解约或变更签约家庭医生或医疗机构申请。签约有效期满后,如居民不提出变更或解约要求,视为自动续约。签约双方确定应承担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等。

(五)

完善签约服务内容

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1、基本医疗服务

(1)加强对签约服务对象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诊治。实行门诊预约服务制度,方便签约居民就医。

(2)及时处置签约服务对象发生的健康救助事宜。

(3)帮助签约服务对象选择适宜的就医路径。根据病情需要,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转诊服务,帮助预约上级医院专家诊疗和专

科检查。

(4)提供一对一的健康问题咨询。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服务团队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免费为签

约居民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责任分工由医疗

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医生有义

务提醒和督促本团队入员及时为签约家庭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居

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服务,实行分类管

理。如对于慢性病患者,以提高慢性管理率和控制率为目标,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产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进行健康管理及咨询指导;对健康人群,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加强健康教育。

(1)健康管理服务。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家庭

医生及其团队为签约对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规范的电

子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补充相关信息;利用居

民健康档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就诊记录、体检记录和一对一咨询预约服务。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采取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建立签约对象短信群发系统或QQ群、微信

群等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病知识宣传和卫生

科学指导,不断提高签约对象的健康素养。

(3)健康监测和健康评估服务。家庭医生及其团队为签约的

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点慢性病人开展随访、健康监测管理

健康指导服务;对二级医疗机构下转的签约服务对象做好巡诊及

后续使用管理工作;对重点慢性病患者做好病情的随访监测工作

对签约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和评估,针对其重要生命阶段和

职业特点,实施健康监测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按照病种类

型建立QQ医患沟通群、微信医患沟通群等网络服务平台,定期

进行跟踪评价。

(4)基层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积极引导签约服务对象选择

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签约对象可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家庭医生

门诊或出诊服务。因病情需转诊的签约患者,可通过县级医院签

约医生优先转诊至县级医疗机构,并可优先预约专家门诊、大型

仪器设备检查、住院等。对经家庭医生评估符合条件或由二级医

疗机构下转需要康复的签约患者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5)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家庭病床服务和居家医疗护理等服务。家庭医生可根据签约服务对象的需要和申请,在符合家庭诊疗服务相关规定和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提供非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上门居家医疗、护理、康复指导及心理干预等服务;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

点慢性病病人开展巡诊、家庭病床诊疗、护理服务,并按规定收

取费用。

(6)便民服务。对空巢老人以及行动不便、确有特殊需要的

签约居民,签约医生根据协议,提供上门访视等服务。如遇有疑

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的病例,由签约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提

供转往上级医院等其他适宜机构的路径或建议。

(六)完善签约对象的优惠待遇

居民在签约后可享有签约就诊各项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居民

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发挥家庭医生合

理诊疗、疾病评估、优先转诊、健康管理的优势,引导签约对象

主动利用家庭医生诊疗服务。

门诊实行预约服务建立签约对象预约就诊的机制,签

约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优先就诊的便捷。

四、

职责分工

(1)医联体医院职责:医联体医院要明确专门科室、专门人员负责签约群众转诊和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住院等工作,做好与卫生院的信息交流、信息记录和指导,并做好专科医生指导队的组建和完普。医联体医院专科医生主要为所在团队承担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村医和卫生院医生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

(2)卫生院职责:卫生院与上级医联体医院要建立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要做好所属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日常服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签约团队长医生负责团队管理,全面掌握团队签约居民健康情况,组织实施分类管理。定期对团队服务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分析,督促团队成员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并做好团队外部和内部的沟通协调,促进落实。

(3)村医职责:村医作为团队签约主体,要按照签约群众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在书面告知医疗风险的前提下,经双方同意后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提供上门诊疗

服务;免费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并针对家庭不同人群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约定服务项目;对因病致(返)贫签约家庭每年至少提供1次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重点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每季度为因病致(返)贫签约家庭提供一次健康、预防、保健、合理用药等咨询和指导,并对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开展调査和管理,制定健康生活措施和疾病防治方案;对需要转诊就医的签约贫困群众,帮助建立就医转诊“绿色通道”,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论、优先住院等便捷服务;为转诊回村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和用药保障。

(4)团队职责:

1、医生签约团队要充分发挥好健康服务“守门人”作用,

根据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签约的贫困群众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解决好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团队成员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协议内容的日常服务。

2、

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要在符合家庭诊疗服务相关规定和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进行,严格履行申请一评估一告知一协议的程序,降低执业风险。

3、家庭医生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因病致(返)贫签

约家庭每年至少提供1次的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可参照国家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表中的一般状况、生活方式、脏器功能、住院治疗情况和主要用药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也可参照提供实验室检查项目。

五、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管理,完善机构组织。成立了《岢岚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岢岚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小组》、《岢岚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小组》

(2)强化制度管理,制定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相关制度、流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要建章立制,并按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

(3)提高家庭医生签团队的服多能力,加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培训及学习交流,每年外出学习培训不少于2次,交流学习不少于1次,同时遴选组织能力较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或骨干医生担任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团队队长。

(4)强化签约服务技木支撑,一是医联体建设,促使上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在区域信息平台止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签约、网上服务提醒及系统辅助绩效管理等。

(5)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能力,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教育。各个团队要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流动播放车,健康讲座,家庭医生宣传日等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利用率,鼓励和引导居民签约。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考核评估。卫生院负责建立以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为核心的签约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对家庭医生团队开展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绩效收入分配挂钩。

七、资金保障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4)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22-03

全科团队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其他医务人员及医务社工配合,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协调的健康照顾,在社区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团队[1]。本研究通过对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个全科团队2012年人员组成、服务内容及工作数量的调查,为全科团队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来自上海市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个全科服务团队。采用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及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全科服务团队的人员构成,服务功能和服务形式。定量资料来源于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的卫生及人事统计报表,包括服务人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全科团队人员的构成与工作职责

全科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与公共卫生医师组成,每个团队成员7~8人,其中全科医师3~4人,承担门诊、家庭病床、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工作;社区护士2人,主要承担社区护理、上门服务、特殊人群照顾等工作;公共卫生医师2人,主要承担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通知、产后访视、精神病管理等工作[2]。

2.2 全科团队服务人群

北新泾街道共有12个居委会,按地域分为3个片,3支全科团队分别对应一片,每个团队服务居民1.3~1.5万人,约3~4个居委,服务对象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员(表1)。

2.3 全科团队服务内容及工作量

2.3.1 基本医疗服务

目前全科团队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社区门诊、测血压和血糖、静脉点滴、康复指导、健康咨询、肌肉注射、家庭病床出诊7项,每次出诊时间约35 min(表2)。

2.3.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全科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随访、妇幼保健和重点人群管理等。每个全科服务团队年均管理慢性病11 497人次(表3),卫生宣教黑板报每半个月更换1次,健康讲座每月1次。为社区131名离休干部、611位残疾人、345位孤老及低收入人群提供每月1次的家庭保健服务[3]。

2.3.3 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每支全科服务团队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热敷、理疗等,为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辩识,推广中医拳操锻炼,60.0%的患者每季度至少接受1次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表4)。

3 讨论

3.1 全科团队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北新泾街道总面积2.1平方公里,社区共有常住居民44 158人。共设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得到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每个全科服务团队平均服务1.4万人,基本医疗服务月均3 199人次,每个居民月均服务0.2次。北新泾社区慢性病患者共6 012人,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5 723人,占慢性病总人数的95.0%。家庭病床月均查床112人次,每个卫生服务站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为社区高龄老人、贫困人群、残疾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基本实现了居民常见病、多发病首诊在社区的目标,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康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

3.2 全科团队实现了从疾病向健康目标转移

随着区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已经全部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建档率为100.0%,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为85.0%。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居民慢性病防治的知晓率超过90.0%,高血压管理率为78.9%,糖尿病管理率为89.0%、肿瘤患者管理率为94.0%。公共卫生服务从以前的单纯疾病管理逐步转向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通过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居民饮食追求科学合理,运动锻炼讲究持之以恒,心理情绪更加淡定宽容。随着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社区建设,对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全科团队向家庭医生制服务转变是必然趋势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4]。家庭医生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因此,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全科团队服务的深化,是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载体,在全科团队基础上,建立家庭医生制服务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戴玉华.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学术交流简况[J]. 中华医学杂志, 2000, 80(2): 97.

[2] 王春香, 杨颖, 来彩芬, 等. 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7): 73-74.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5)

2结果

2.1团队建设本社康中心按照自身特色及人员构成,组建了全科团队、妇幼保健团队及中医康复团队三大团队。在诊疗过程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以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为其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

2.2建设目标服务方式由每次接诊的随机服务向家庭医生负责制转变;服务对象由个体服务向整个家庭管理转变;服务内容由疾病诊疗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2.3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和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与全科诊疗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主路径十分契合的一种服务模式。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可及的健康照顾,是转变医生坐诊模式、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建立本社区健康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全科医师与服务对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性病和残疾人),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1]。

2.4拓宽服务,突出特色从本中心特色出发的三大功能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可针对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利用妇幼保健团队,对签约家庭中孕产妇儿童给予全程免费的产前检查、婴幼儿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服务等。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家庭,开展中医治未病活动,发挥中医康复团队的特色,从针灸、理疗、推拿和按摩等特色服务入手,应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普及健康教育,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居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突出“冬病夏治”、“冬季进补”等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针对签约家庭中的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以中心的全科门诊为基础,签约家庭可进行电话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定期下社区,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上门的慢性病随访及指导用药。利用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方式。注意挖掘家庭中的骨干力量,培养家庭保健员队伍,逐步灌输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

3讨论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任务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尤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如何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防治结合的卫生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社区卫生作为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市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社区卫生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功能任务深化、运行机制探索等。虽然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深圳市社区卫生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经常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如果居民就医模式仍然是等患病才去看医生,那么,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也仅是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而已,并未起到“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6)

卫生部门表示,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群众建立稳定、互信、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原则,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基本满足群众的健康管理需求。此外,通过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也可以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签约人群:重点包括老人、儿童、孕产妇

今年上半年,东莞已经率先在寮步和大岭山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经验总结,《方案》提出了东莞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40%;2016年,服务机构达到70%;2017年,服务机构达到90%。

从具体目标来说,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与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15%。第二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30%。第三年,与重点人群签约率均不低于50%。

此外,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镇街,启动当年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比例要达到20%。2015年,首诊比例达到35%。2016年,首诊比例达到50%。

人员配备:各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

家庭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主体。《方案》要求,在东莞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团队为主体,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和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工作。

在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时,全科医生不足是镇街社卫中心面临的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东莞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已超过2300人。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1.6个全科医生的配比。这一数据虽然相对很多城市已是较高水平,但是按照每万人口配备2―3个全科医生的要求,东莞仍有一定的缺口。

以大岭山为例,目前有全科医师40多人、护士30多人、公共卫生人员10多人,而该镇常住人口有30多万人。按照国家的标准,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要有3名全科医师、3名护士、2名公共卫生人员,这样比较起来,大岭山镇远远达不到人员配置的要求。

对此,《方案》也提出,各镇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不少于2个,每个团队至少为3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组成,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

根据要求,全科医生原则上要求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但在面临人手不足情况时,也可以根据当地全科医生资源,将条件放宽至接受省级以上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执业医师。

此外,《方案》鼓励各镇街根据辖区居民结构和服务特色,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中增加妇幼医师、中医师等专科医师。

服务费用:按年收取,基本医疗费可享社保待遇

费用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按服务合同约定的项目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按年收取服务费。现阶段,服务费由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里划出5%设立的家庭医生式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的人员经费支出和所需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等。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家庭用药指导、就医预约服务和转介转诊服务均属增值服务,不另外向居民个人收取服务费用。基本医疗服务部分,在莞参加社保人群,按照有关现行社保文件执行;非参保人群,费用自行负担。

绿色通道:大医院预约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内容中,“转诊”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如果遇到疑难、急重症需要转到大医院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可以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转诊,《方案》提出,要开通双向转诊平台和“绿色”转诊通道,为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患者预留一定的就诊名额。这意味着,大医院专家门诊号和床位预约、双向转诊通道将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

具体来说,按照要求,东莞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将严格执行《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有关规定,有专门科室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设立基层转诊服务窗口或转诊专属区域,为经由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缩短转诊患者的待诊时间。

相应的,对从大医院回到社区就诊的患者,《方案》也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为已经二、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鼓励镇街 试点探索

“家庭医生式服务惠民、利民,希望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提高对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卫生部门鼓励相关的镇街开展服务。

为全面铺开服务,各镇街可以在辖区范围内选取2―3个条件较好的机构作为试点,试点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稳步开展。

要加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培训,重点加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为了加大激励力度,《方案》提出,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户数、签约人员、服务落实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纳入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范围,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经费拨付挂钩。此外,在绩效工资分配、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上,要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以及责任医生倾斜,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

包括三大内容

签约服务

城乡居民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帮助辖区居民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登记注册、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并签订服务协议。

协议有效期为1―2年,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户数由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600户或2000人。

预约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预约服务制度,开展电话、网络等多种预约服务,为其提供优先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门服务

对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并有需求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健康咨询、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

提供服务

1、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以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基础,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为签约家庭成员制订个性化的健康体检套餐,优先安排其在辖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同时,根据签约居民的年度健康管理情况进行健康分析,为续约居民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并指导签约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

2、健康咨询及用药指导: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材料发放、家庭护理、家庭康复指导、用药指导及家庭药箱管理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3、就医预约登记服务:通过网络或电话为签约家庭提供健康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

4、转介转诊服务:规范转介转诊服务,如遇有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患者,家庭医生要及时为签约家庭成员开具转诊书,负责协调转诊事宜,通过双向转诊渠道将签约居民转往上级医疗机构,并为签约患者联系转介转诊就医时的预约或登记等服务,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诊治。让签约家庭享受到更快捷、更方便、更专业的就诊及健康保健服务。被转诊对象从上级医疗机构转回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患者家庭医生团队的责任医生应通过转诊渠道积极主动、认真接收并阅读上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做好接收、随访、家庭康复指导等承接工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及其责任团队要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免费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含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本地增加的服务项目)。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46-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1]。日前,全球DM平均患病率为4%,总人数超过2亿。我国DM平均患病率己达3.2%,患病人数约4000万,居世界第2位[2]。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DM的防治刻不容缓,本院通过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实施DM患者健康管理,利用有限资源对DM患者实施综合性干预,探索新的DM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自愿原则,2010年3月~2011年12月,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DM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男98例,女82例;年龄45~70岁,平均(62±12)岁,病史2~35年,诊断符合WHO DM诊断标准,无瘫痪、严重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意识障碍,无高血压、高血脂,肝肾功能正常,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和其他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进行特殊药物干预。

1.2 测量指标

所有患者均空腹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3 血糖测定

仪器:Olympus AU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大干生物公司和长城保定生产的血糖定标物和质控物,测定方法为葡萄糖己糖激酶法;在做试验前,对实验室现用血糖方法进行校准。采集样本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需禁食、禁水8 h以上,抽取肘正中静脉血 2 ml作为静脉血标本,2 h内样本在送至检验科离心后分离血清并测血糖。

1.4 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首先根据各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规模及其服务的区域,把各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分为大、中和小3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康服务中心把服务区域划分为5个区域并建立5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中型健康服务中心把服务区域划分为2~3个区并建立2~3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小型健康服务中心把服务区域划分为1个区并建立一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配备全科医生1名兼团队队长,公共卫生医生1名兼团队副队长,妇幼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医生兼职1名,中医康复及理疗师兼职1名,全科护士2名,医技类医师兼职1名。构建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体系队员,均是经专家的培训和指导,采用现场闭卷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医护人员组建而成。

1.5 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①家庭医生与患者签约,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处方,建立健康档案;②家庭医生与患者互留联系电话,家庭医生每年面对面随访不少于4次;③进行健康体检,制订个体化饮食、运动处方,监督患者按时服药;④为患者预约门诊,优先提供必要的辅助检查,防治并发症;⑤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⑥血糖控制不良时联系专家会诊,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到上级医院继续进行治疗,服务时间为1年。

1.6 干预模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DM防治知识率为95.6%(86例),DM自测率为98.9%(89例),BMI平均值为(26.5±1.7)kg/m2,空腹血糖平均值为(7.2±0.5)mmol/L;对照组DM防治知识率为55.6%(50例),DM自测率为78.9%(71例),BMI平均值为(30±1.8)kg/m2,空腹血糖平均值为(9.6±0.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国内的家庭医生服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展过试点工作,他们的家庭医生围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开展工作,但与居民的签约服务关系尚不稳固;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已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普遍建立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家庭医生通过一系列规范严谨的培训,依托家庭医生诊所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普遍采用预约形式,由家庭医生审核后开展转诊服务,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进行控制,国家给予人头经费支持,居民对家庭医生充分信任,医患关系融洽[3-5]。

所谓“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是指首先把社区卫生中心所管辖的范例按规模大小划分为区域,以区域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组建功能完善家庭医生团队,为家庭及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和效果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通过近2年来的现场研究,对DM患者除接受予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应当接受系统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管理,内容包括患者登记、定期随访、规范用药、健康教育和定期血糖自我监测;结果表明,经过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干预的社区DM患者DM防治知识率、DM自测率、BMI平均值和空腹血糖平均值均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社区DM患通过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干预,能为患者测血糖浓度,详细询问、记录病情,做到能够针对患者的个体特点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6-8],并据此指导其合理用药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浓度的目的。

通过建立区域性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的细心周到的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们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可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这就为依此而实施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9-10]。为患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讲解病理知识、注意事项及用药原则,普及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鼓励患者自测血糖,提高自我保健意识[6],开通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能有效控制和改善DM并发症的自然病程,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值得社区卫生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2] 范朋风,陆菊明,田慧,等.全程糖尿病教育模式的构建、组织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8):575.

[3] 杜兆辉.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1):3541-3543.

[4] 陈华星,辉,陈慧芳,等.上海市白鹤社区实施糖尿病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363-364.

[5] 周平南,洪淇,匡培清,等.江阴市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内科,2010,5(4):387-389.

[6] 高秀芹,肖建彪,吴浩,等.社区团队模式在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2776-2777.

[7] 张翔.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和早期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9, 47(22):133-134.

[8] 张亚君.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需求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5):360-361.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8)

[摘要] 推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省市正在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而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制度,引起了公众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积极反响。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经验,找出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的情况下,总结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好处和弊端,并提供了相关的建议,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关键词 ] 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式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65-03

家庭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新型医生;家庭医生是指具有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能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服务,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们极端热情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担任家庭医生的核心者是全科大夫,其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您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在新医改的政策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家庭医生式团队服务模式更好地应用到社区医院,为市民构架能提供全天候医疗健康咨询和转诊联络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与很多因素有关,诸如相关的卫生法律政策、社区居民医疗卫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等,现将家庭医生责任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和困难以及相关的政策分析如下。

1 发展优势

1.1 家庭医生团队模式构建

家庭医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健康管理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负责为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签约,签约后这些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家庭与签约的医生将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家庭医生以及团队成员负责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管理服务。目前,海淀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各异,每个社区医院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辖区的服务模式,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新医改的政策下,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每个团队由健康管理师统筹规划,由全科医生负责整体工作,由社区护士协管,预防保健医生参与,按照居民的居住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配备相应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医师,医生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被动坐等”变为“主动联系”。每个团队里的医生都配备了专门的“健康通”号码,24小时为辖区居民服务。将各个团队的服务人员的联系方式做成联系卡,为辖区内的居民进行发放。通过这种服务模式,引导居民有健康问题先找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负责诊治或根据病情实施转诊,可以降低公共资源和个人医疗费用。

1.2 签约式服务

签约式服务能让医生的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长期的依存性,避免了病人每次就诊是不同的医生的弊病。长期的由一个医生进行诊治和服务,能够对慢性病人的病情起到更好的控制作用。通过这种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实施,畅通社区医生与居民联络渠道,建立稳定的、信任的服务关系,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健康咨询服务是免费的,这也奠定了社区医院的公益性质。在签约以后,通过定期地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能够及时地掌握其病情发展的情况,根据病情对病人的用药及时地进行调整,同时也能密切的观察病人的并发症发展情况,能够及时地给予定向转诊建议,避免病人病情的恶化。同时在签约后,通过与病人及家庭建立的长期的、稳定的联系,也便于团队服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与家庭成员共同讨论的方式,了解其生活习惯,帮助或教育家庭成员及患者改变了不适当的生活行为和角色。与病人的家庭成员一起制定防治计划,扩大家庭内部和周围资源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和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提高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健康行为。在本次研究中,就可以初见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效果。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五余年,防、治、保、康、教、计等“六位”工作都具有一定实践的经验,而且与周边居民户也建立了稳固、良好的医患关系。它的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也经历了从摸索到成熟的过程,首先是通过团队服务人员不断的宣传,让辖区居民更深刻地了解到“签约”的重要性,其次是通过全科医生日常门诊工作服务的“慢性疾病病人”,对其进行宣教,从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等各方面进行提高。再次是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通过与小区居委会及街道服务人员的联系,组织一些免费的义诊和咨询活动,让小区的居民能够更加信任团队的服务成员,放心地把自己的健康交到签约医生的手中,让团队服务人员做好自己健康的“守门人”。

对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病人进行的调研中显示,高血压病人不仅将血压控制的良好,并发症发生的较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家庭医生服务人员的健康宣教,改正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心理质量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之后,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明显提高,对医生的依存性进一步加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家庭医生及家庭其它成员共同参与慢病管理的效果。

1.3 电子家庭医生

新加坡作为拥有自己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国家,他们拥有全国的电子病历系统。我国在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模式下,通过签约和“一户一医”的健康责任制,为辖区居民建立专属于自己的电子病历,不仅能够不断地延伸入户服务的项目和范围,例如入户诊疗、家庭预约式服务、预约门诊、无障碍转诊上级医院等,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群众。

2 存在困难

2.1 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足

2.1.1 家庭医生人力资源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师组织共同指出:在新世纪中,平均每2000人口就要配备1名家庭医师 ,才能满足人们对基层卫生保健的需求。目前我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 000 多个,拥有10万社区医生。但经过正规培训的家庭医生只有几千人,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1]。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有30000多常住人口,而且目前负责家庭医生的每个基层医务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地负责着门诊及日常的常规工作,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经历及实践投入较少。

2.1.2 家庭医生培养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员结构不合理 ,医疗服务水平差 全科医学把患者及健康看成一个整体。它的涉及面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内外妇儿等专科医学,还涉及到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等科学领域。但是目前社区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对于社会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学科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完全,经过正规家庭医生培训或正在接受家庭医生培训的医师只占 10.0%~22.4%[2];经调查发现,目前就职的家庭医生在培养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工作量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时间较短、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培训内容缺乏新进展等[3],众多原因导致家庭医生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另外由于社区医疗技术水平普遍偏差,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和认同[4]。

2.2 传统医疗服务观念根深蒂固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医疗大背景下,传统的医疗服务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于一级医院的改革还仅仅是存留在名称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变,但是对于它的功能的转变还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到。尤其是真正惠及居民的项目利用率明显低于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一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的重点在于内涵的建设,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公益性的家庭医生服务,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为社区居民构建一个健康平台。在对深圳市的某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2],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项目中,购买药品的最多,主要服务人群为60岁以上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其次是0~6岁的婴幼儿童,主要服务内容为免疫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其他的服务人群和服务项目主要是为孕产妇建立档案、中医诊疗、康复门诊诊疗、口腔门诊诊疗等。

由于社区卫生机构的设备不足,科室设置较少,当出现一些“大病”时,社区卫生机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更多的病人会选择二级及三级医院进行诊疗。再者,由于一级医院的药物品种并不完备,所以很多病人有在一级医院购买药品的愿望并不能如愿实现。目前的社区卫生机构包含的其它服务,诸如:健康教育、老年保健、精神保健等工作并没有更多的创新,经典的发展模式还未形成。

2.3 上级部门对一级医院的投入不够

从政府及上级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对社区医院的投入不够大。二三级医院拥有世界顶级的医疗设备、知识及经验完备的医生、优质高效的药品,这与政府长期的投入是分不开的。社区卫生医院却相对的缺乏这些设备、人才及药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没有经费,医院买不到好设备,难以给病人做比较高级的检查,增加了误诊的可能性,直接导致了病人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

3 对策及建议

3.1 上级卫生部门增加对一级医院的投入

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机构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每年固定的给予其一部分的资金或补助,用于购买设备、培养人才、增加公益资金投入,例如健康教育的免费宣传品等。降低社区医院药物的准入门槛,尽量减少对社区医院药物的限制,配备高、中、低档药物,给予病人更多的选择。社区医院作为一级医院,它的主体功效是负责辖区居民的健康,是公益性的,那么在公益性的背后,必须有资金的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往往会造成居民及病人对社区服务的不满意,社区医院的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价值不认可等。

3.2 加强上级医院的引导作用

目前海淀区的社区医院已经都与相应的二级或三级医院建立了对应的单向转诊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辖区的居民。作为上级医院,有着门诊量大,经验丰富的先天优势,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定期地到一级医院开设门诊,不仅能够带动社区医院的门诊量,还能给予社区医院的医生一定的专业上的指导。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上不尽合理,更好的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生素质和就医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社区医院虽然在医疗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由于其具有贴近老百姓的特点,能够更快更直接的接触到辖区居民,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多给予社区医院的医生一些到三级医院学习进修的机会,便能够更好的为辖区居民服务[5]。

3.3 通过第三方监管,建立客观,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管,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给予可行的改正建议和方案。首先是由上级机构参与平时的督导和检查,主要由各区县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协同监管,负责自己本专业工作项目的督导;其次是由服务对象进行监管和督导,通过第三方测评,对各辖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得到具体的评价结果,根据服务辖区居民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整体修整,真正的做到客观和公正[6]。

3.4 加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宣传,改变传统医疗观念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伴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改变,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也亟待我们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但是每个新观念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些传统的阻力,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让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能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群。北京作为流动人口极多的城市,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做好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不断地培养全科性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快速发展下人们日益膨胀的健康需求。

4 今后的发展探索

①从未来的3~5年来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确定重点服务人群,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孕产妇、精神卫生病人等;②拓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升家庭医生服务人员的资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师,做好辖区的健康教育工作;③建立完备的家庭医生工作信息平台,与上级医院联网、满足资源共享以及双向转诊,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④家庭医生的管理和考核。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进行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应对施行家庭医生服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根据其服务内容和服务人数,并结合其服务的质量,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

[

参考文献]

[1] 马金姝.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10,12(2):151-154.

[2] 尹呈良,于倩倩.社区首诊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22(3):230-232.

[3] 詹志强,方华贵,何振彬,等.深圳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1):26-27.

[4] 何钦成,马亚楠.社区首诊制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8):47.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9)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28―02

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不断完善,人员结构和功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传统的医疗与防保分离的模式变成以全科团队为主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打破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分离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全科团队服务模式。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现就目前上海市社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下。

1 问题

1.1人员配备相对不足 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每个全科团队一般由3-4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及1名护理人员组成。1个全科团队需要管理5~6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需要管理2000-5000人。全科团队人员除了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医疗与护理的工作外,还需要承担社区内家庭病床患者的诊疗、慢性病健康管理及卫生宣教以及慢性病不稳定期患者的上门服务需求。而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独居、高龄老人的增加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肿瘤患病率的不断升高,在辖区内需要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人群数也随之增加,全科团队人员配备数量相对不足日趋明显。

1.2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全科团队工作人员中,半数以上只具备初级职称,学历低,观念落后,拥有中级职称的全科医生除医疗工作外还要承担团队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护理人员承担站点及团队辖区内的上门护理工作;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目前负责社区预防管理工作的公共卫生医生大多数是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因此,普遍存在医护人员对本职工作较为熟悉,而对社区部分预防管理工作不熟悉及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等现象。对家庭的概念、家庭的功能、家庭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等知识比较缺乏,不能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对社区居民进行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

1.3服务质量缺乏相应监管 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全科团队服务的质量控制只局限于全科门诊、家庭病床及护理工作,对入户健康干预质量、健康教育成效缺乏监督机制,目前还停留在医护人员依照职业道德规范和自身职业技能来完成工作,对技能上的差异及处理上的不规范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对健康管理能力无法进行有效改进和系统化、规范化的提高。

1.4对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服务能力及服务质量均不够了解,因此造成社区居民小病、慢性病稳定期复诊都到二、三级及专科医院,而不是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增加了社区居民医疗支出的成本,也造成了二、三级及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疗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 对策

2.1加大投入以引进人才 对政府而言,要加大投入,更要明白投入的目的;要从转变机制人手激活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要重视政府补偿机制也要重视投入机制;要从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也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选址和布局;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宣传,以吸引更多全科、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及护理专业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更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要从转变服务模式人手,调动医务人员服务于社区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积极性;要通过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使慢性病健康管理更加有序、有效,使全科团队每位成员的工作效率更高;要通过与街道居委会的协作向社区居民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内容,以得到他们更大程度上的配合和理解。

2.2加强人员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 通过集中学习、自学、函授及请二、三级或专科医院医生讲课等多种途径,进行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除巩固原有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健康教育与促进学、康复护理学等知识,重视社区全科团队服务的能力培养,包括专科技能的训练、管理与指导能力及与同行合作的能力。培养并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沟通技巧,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家庭医生全科团队篇(10)

关于全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问题立行整改的通知 

县镇(办)各医疗卫生单位:

近期,在基本公卫一季度督查和各级检查评估中发现我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仍然存在履约率不高、群众知晓率偏低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为纠正错误,改进工作,进一步贯彻《国家卫健委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现将我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存在问题整改要求通知如下:

一、明确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

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原则上以团队服务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个团队至少配备一名家庭医生、一名护理人员,根据具体需要,可配备公卫人员、专科医生、药师、团队助理、计生专干等。

为解决我县镇办卫生院临床医生和护士人员不足问题,要求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分片参与镇办医师团队签约服务工作。在《山阳县卫计局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临床医生指导基层签约服务机制的通知》(山政卫计发〔2018〕234 号)文件安排的基础上,要求县中医院对杨地、色河、板岩、漫川、延坪、宽坪、法官等7个镇增加医务人员,县妇幼保健院对小河、户垣2个镇增加医务人员,县人民医院对城关、十里、高坝、中村、银花、两岭、王闫、西照川、天竺山等9个镇增加医务人员,按照每个医师团队配备一名县级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合理安排人员参与包扶镇办签约服务工作。要求三家医院于4月25日前主动与包扶的镇办对接,确定人员,将参与签约服务工作的人员名单报县卫健局。

鼓励支持民营医院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与镇办卫生院协作,承担某一个镇办或某几个镇办辖区的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工作。

二、明确签约服务对象

现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主要是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计生特殊家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贫困人口是重点中的重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重点中的核心。

三、明确重点人群分类指导要求

(一)严重精神障碍。签约服务专业技术指导由圣泉康复医院负责,依托各镇办家庭医生团队,每年为全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一次体检、专业性随访指导干预工作,对基层严重精神障碍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技术指导。联系上下转诊事项。

(二)结核病。鉴于全县结核病患者人数不多的情况,按照《山阳县卫计局关于加强慢病签约服务技术指导管理工作的通知》(山政卫计发〔2018〕318 号)文件安排,在县人民医院结核病防治群的基础上,要求县疾控中心结防科加群参与,将全县结核病人拉进管理群,为患者提供咨询指导,指导基层结核病专干落实督导服药工作,联系上下转诊事项。

(三)高血压。按照《山阳县卫计局关于加强慢病签约服务技术指导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安排,在县人民医院高血压防治群的基础上,要求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加群参与,指导基层慢病专干落实随访、健康管理及健康评估工作,联系上下转诊事项。

(四)糖尿病。按照《山阳县卫计局关于加强慢病签约服务技术指导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安排,在县中医医院糖尿病防治群的基础上,要求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加群参与,指导基层慢病专干落实随访、健康管理及健康评估工作,联系上下转诊事项。

(五)孕产妇。由县妇幼保健院依托基层妇幼专干,按照月报表,主动与全县早孕建册妇女签订服务协议,按时动员孕妇来单位接受免费产前体检服务,条件许可时,可组织精干团队下乡提供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及满月健康管理服务。要求妇幼保健院4月底前将孕产妇签约服务方案上报到卫计局。

四、推进信息化服务应用

县直各单位包扶基层签约服务工作人员、镇办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要积极推广签约服务手机APP的安装使用工作,镇办卫生院要积极扎实推进签约服务APP居民端的安装推广、使用工作,按照每户至少一人安装的要求,逐村推开。家庭医生团队所有成员要积极主动在平台上答复服务对象的咨询,提供科学的指导,镇办卫生院可按照20G流量的标准,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报销信息流量费。

五、明确服务内容和服务频次

(一)基本医疗服务。镇办卫生院的签约服务医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县级医院提供服务能力范围内疾病的诊疗服务及康复后的下转工作,县级参与指导基层医务人员负责做好服务能力之外患者的上转工作。服务频次:根据需要随时提供。

(二)公共卫生服务。镇办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为不同签约对象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中相应的、规范的项目服务。服务频次: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每季度随访一次,每年提供一次体检服务,结核病按照结核病管理要求提供服务。

(三)健康管理。镇办卫生院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体检服务,根据体检结果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和健康干预措施。服务频次:每年一次。

(四)健康教育。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性的健康咨询,根据季节疾病预防及治疗科学信息。服务频次:患者咨询随时解答,健康信息定期。

(六)长处方及药品配送。针对少数使用辖区内购买不到的药品的签约对象,镇办卫生院可通过合法渠道采购,按零差率销售给签约对象,并做好用药指导。对病情稳定,依从性较好的慢病患者。可增加单次配药量,延长给药周期(4到8周),告知药品储存方法等信息。服务频次:根据需要随时办理。

六、明确职责任务,严格责任追究

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负责安排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为签约服务对象开通就诊转诊绿色通道。

县级参与基层签约服务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下载安装签约服务手机APP医生端,通过信息平台与签约服务对象互动,提供咨询指导;联系对接所在医师团队签约的对象上下转诊工作,解决团队内基层医务人员不能独立完成的服务工作。

镇办卫生院: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责任主体,负责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制定签约服务方案计划,开展签约服务宣传,按照人群类别签订服务协议,组织团队按时开展履约服务。卫生院院长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既要担任家庭医生团队总队长,还要隶属于某个团队亲自参与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团队队长:负责组织带领团队成员落实本镇责任片区的签约履约工作,掌握片区基本情况,分类建立签约对象花名册,扎实做好履约服务,总结服务工作经验,改进服务工作方式,汇总统计服务情况,按时上报服务数据。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每个成员分别联系若干名签约对象,负责按计划开展履约服务工作,负责本人联系的签约对象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落实签约对象的相关需求。                       

签约服务是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中的重要内容,影响全县健康扶贫工作成效,各单位和各相关责任人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履行自身职责,按照“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的要求,不打折扣,不走形式,不提条件,不摆困难,扎实开展签约服务工作。县卫健局、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对安排到位、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认识不高、统筹不力、大而化之,评比倒数的单位除通报批评外,对县二级医院不能认真及时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技术支持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不得评为先进。对不服从安排、不参与基层签约服务的二级医院医务人员,不得晋升职务职级。对基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履约服务不到位,个人联系的签约对象及所在团队签约服务情况不掌握的医务人员,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按失职渎职予以追责。对家庭医生团队队长未能按计划开展签约服务工作,负责签约片区的群众满意度较低的,卫生院要降低其绩效发放系数,年度不得评为先进。对签约服务工作落实不到位,有弄虚作假现象的单位,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警告处分,强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上一篇: 个人销售总结与计划 下一篇: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