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辐射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5 08:32:08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在新建的大型综合医院中,医疗街以其方便、快捷、温馨、顺畅的优势被频频采用,西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位于西安市城北区,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地上13层,地下1层,总床位数1000床,现代三甲级综合医院)也不例外,其医疗街更是长达120米,宽33米,高25米,并与一半径达60米的扇形门诊大厅相连,如此宏伟、高大、教堂式的医疗街非常少见。在向西安市委作方案汇报时,中国西北建筑设计院张锦秋大师就提出:本医疗街属于高大空间,顶棚又采用全玻璃屋顶,要能看见蓝天白云,它不同于体育馆、候机厅等普通民用建筑的高大空间,其人员的活动范围仅在两米以下,可以采取分层空调的方式,本医疗街上空与二至四层相连接,医疗街两侧的回廊仍然要确保空调效果,暖通设计难度极大。

这里必须首先解决两个突出问题:冬季热压作用产生的烟囱效应,夏季太阳辐射热产生的温室效应。

该医疗街高度25米,而且为拱形玻璃穹顶,西安地区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12.3℃,室内设计温度要求21-23℃,热压梯度很大,若单独采用中央空调送热风,烟囱效应将非常明显:热气迅速上浮,从室外大量吸入穿堂风,处理不好,底部医疗街将寒风凛冽,无法使用。为确保医疗街的使用效果,我们采取了建筑隔断和地板辐射采暖的办法:对各层与医疗街相连的科室候诊厅,均采用玻璃隔断:对于各层,由于层高有限,可几乎不受热压的影响,按常规设计风机盘管加新风的中央空调系统;对与医疗街及周边回廊构成的独立共享大厅----长120米,宽33米,高25米的大厅,各层回廊下设置中央空调送热风,解决回廊下人员的采暖问题,但由于与共享大厅相连接,随着空气的循环、外溢,由于热压作用,三、四层空间会逐步过热,一层医院疗会过冷,而一层恰恰是医院人员流动最密集的区域。为了克服热压的影响,我们在首层医疗街采取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地面遍敷地暖管道,热媒为65/55℃热水。这样作可以解决三个问题:1.由于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是利用辐射进行加热,因此空气温度并无明显升高,不受热压影响,特别适合于本项目中的高达空间。2.本医疗街净宽33米,中心区空调送风难以达到,若采取体育馆或机场常用的喷口送风,其吹风感对体弱的病人非常不利。而地暖管遍敷医疗街时,不用送热风,没有吹风感,解决了这一难题。3.西安属于寒冷地区,患者身体本来就弱,其感受温度与常人不同,即使温度达到正常值,患者在医疗街排队、挂号、等候期间仍然可能感到寒冷,但若一味用空调升高室温,烟囱效应更加明显,热空气快速上浮,能耗非常大,而地板辐射采暖是向人体辐射热量,可消除‘寒从脚下起’的冷感,在不增加过多能耗的前提下,提高患者整体舒适度。

冬季热压的难题我们利用地板辐射采暖予以克服,采暖季节,大面积的玻璃屋顶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对地板辐射采暖构成有利补充,暖融融,患者可以沐浴在阳光中,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候诊空间。可到了夏季,这一点完全反过来了,整个大厅会变成一个阳光下的玻璃房子,我们知道,玻璃对阳光是透明体,可完全穿透,但太阳辐射热穿过玻璃后反射不出去,这就是温室效应,处理不好,医疗街夏天将变成烘炉,如何冬夏季兼顾呢?我们考察了国内数个大型候机楼,多数都是天窗玻璃局部透光(如:北京T3航站楼),有些采取室内拉布条挡光(如:天津机场候机楼),但对于医院建筑,开天窗局部透光的方式,会有‘一线天’的感觉,对病人会构成心里压力,远不如全面玻璃顶棚;内部拉布条或装饰品挡光的方式,在医院要求清洁、健康的设计要求下,也不合适。基于上述各种考虑,我们设计了水幕外遮阳的方式,即在夏季屋面辐射较强时,开启屋顶喷水系统,在玻璃顶外形成水幕,阻挡、反射阳光,减少辐射热进入室内,其他季节无水幕,阳光投射进医疗街。

解决了太阳辐射难题,医疗街的制冷状况会明显好转,但还不够,其中心区仍然存在为避免吹风感,周边不能用喷口,中心区制冷效果不如周边区的问题。为此,我们考虑,既然地板辐射采暖可以解决中心区供热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中心区供冷问题呢?众所周知,地板辐射制冷涉及到的问题远比地板辐射采暖复杂得多,而且技术远不成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地板结露问题:地板辐射采暖在国内已经非常普遍,遍布南北方,而地板辐射制冷由于可能会产生地面结露现象,在国内目前还是没有大面积推广,采用地板辐射采暖与地板辐射制冷合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就更少。对于此问题,在其他项目中尝试过,结露的部位主要出现在大门出入口,即室外湿负荷侵入较多的部位,中心区反而较少,因此我们利用地板采暖管道的不同分区,采取分区控制,仅对中心区采用地板辐射制冷。同时通过控制冷冻水的流量,进而控制地表面温度,使其高于室内露点温度,从而避免结露现象的产生,使地板辐射制冷成为医疗街制冷的一个有力补充手段。2.材料选择问题: 对于有地板辐射制热、制冷双态的系统,为了防止影响系统使用寿命,不能选择仅用于辐射制热的常规管材,必须是可以在地板采暖与制冷系统中使用的加热供冷管材。可以选择PE-Xb管材、PE-Xa管材、PE-RTⅠ型管材、PE-RTⅡ型管材和PB管材,这几个品种的合格管材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性能指标有所差异,相关的主要性能指标见下表:

表一 几种加热供冷管材的主要性能对照

由表1可以看出几种管材的承压强度的差异与导热系数的高低差别,还有管材壁厚轴向均匀度的差别,根据产品的价格与性能综合考虑,我们选择PE-Xb型管材。克服了地面结露问题和管材老化问题,地板辐射制冷的方案就使医疗街夏季温室效应问题就迎刃而解。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2)

1、市环保局成立辐射环境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项责任,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2、印发市环保局《辐射环境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等有关材料。

3、召开动员会议,全面组织实施辐射环境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各实施规范化管理单位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材料,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和分工,切实按照本计划要求,完成规范化管理工作。

(二)实施阶段:年4月15日—9月20日

1、年4月30日前,市人民医院、市市立医院要与环评单位签订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写合同书;塑织股份有限公司、轮胎有限公司、石墨厂向市环保局提交辐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有关材料。

2、年6月20日前,市人民医院、市市立医院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写完毕并通过评审。

3、年7月30日前,市人民医院、市市立医院编写完毕辐射安全许可证申报材料,通过市环保局初审后,报市环保局审批。

4、年9月20日前,塑织股份有限公司、轮胎有限公司、石墨厂、市人民医院、市市立医院要切实达到辐射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并完成规范化管理申报材料的编写工作。

(三)验收阶段:年10月20日前,各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工作通过市环保局初审,并将验收申报材料上报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四)工作要求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3)

1 前言

自1895年、1896年伦琴和贝克勒尔相继发现X射线和放射性铀以来,电离辐射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当数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历史最久、普及最广、影响最大。从图1可见,电离辐射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已发展为相对独立的X射线诊断学(包括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肿瘤学三大现代医学学科。这些学科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省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电离辐射应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放射性损害的危险。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安全性与最终的诊疗效果取决于放射诊疗医师、物理剂量人员和放射治疗技师的素质、医院的管理与电离辐射设备技术性能的综合水平。本文对我省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现状作简要的分析介绍。

* 第一执笔人:金益和,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福建省核学会秘书长。

2 放射肿瘤学(放射治疗)

2.1 基本情况

恶性肿瘤是目前全世界公众最关注的疾病之一。我国疾病死因谱中,癌症死亡男性占第二位,女性占第三位,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100万例。放射治疗是治疗癌症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约60~70%的癌症病人要接受放射治疗。我省现有人口约3440万,现正在使用的放射治疗设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1]。从表1可见,截止至2008年,包括部队医院在内,我省现有正在运行的放射治疗单位28家,各类放射治疗机器共103台。与上世纪80年代的5家和8台设备相比,可以说近20年来我省放射肿瘤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2 存在问题

2.2.1 取证率偏低

我国对放射工作单位和放射工作人员实行许可证制度。从表1可见,除部队医院由联勤部负责监督管理外,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的放疗设备正在运行的22家医院中有7家尚未取得或未完全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原射线装置或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

2.2.2 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体系不够规范或实施不严格

如上所述,放射治疗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放疗医师、物理剂量人员和放射治疗技师的素质以及医院的管理与电离辐射设备技术性能的综合水平。为了取得满意的疗效和保证医患双方的安全,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来加以保证。《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对放射治疗科室所必须配备的人员资格、设备配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省卫生厅医政处“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中心”的调查,全省放射治疗单位的放射物理师配备率仅为62%,放疗临床医师、放射物理师和技术员培训合格率分别为58%、80%和62%。设备配置也不能满足质量保证的要求,如“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大部分单位尚未配置,模拟定位机的配置率也只有达到70%,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放射事故的隐患。

2.2.3 设备配置水平各地不平衡

从表2可见,我省各地区的放射治疗设备人口覆盖率相差较大。每百万人口放射治疗设备的地区差高达6倍。从中也可一定程度反映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差距。

3 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是直接利用核素来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学科,不仅能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而且能反映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不仅能对体内各种活性物质进行精确测定,而且对某些疾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核医学科已成为现代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要学科。我省设置核医学科的医院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家发展到现在的20家。

3.1基本情况

从表3可见,我省现有核医学科的医疗单位共20家,其中福州市9家,南平市为核医学科空白地区。全省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共有138名,其中70%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情况好于放射治疗学科。我省核医学科使用的核素种类较集中,使用主要的核素有131I 、99mTc 、90Sr等。有9家医院核医学科配备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SPECT),有3家使用符合电路ECT,有4家使用PETCT机(其中3家配备回旋加速器)。

3.2 存在主要问题

3.2.1 全省核医学科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很不均衡,福州市就占全省核医学科数的40%,而分布在县级的核医学科只有3家,这与卫生部规定我国二、三级医院须设核医学科的要求相比相距甚远。我省核医学科的总体发展水平,例如使用放射性核素种类、开展核医学诊治项目、放射性核素的用量等也与外省有较大差距。

3.2.2 与放射治疗情况相似,持有效许可证率较低。除部队医院外,截止到2007年1月,我省核医学科持有效《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的单位数为67%,持有效《放射工作人员证》工作人员数占65%,因此,与卫生部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3.2.3 根据2001年的监测结果[2],核医学科单位普遍存在不能严格执行放射性药物和试剂的操作规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用于放射性药物分装的操作台表面污染水平已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有6家;有的核医学科的不同工作场所存在交叉污染,工作服、手表面、登记本、计算器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有3家医院没有建立放射源管理帐本,不能执行放射源库专人管理制度;有3家核医学科分装操作场所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半数核医学科的放射性废物桶无放射性标志,大多数单位不能严格执行核医学的“三区”管理原则等等。

3.2.4 缺少核医学影像与应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核医学影像与应用质量控制制度是降低患者与受检者电离辐射受照剂量、提高诊疗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国外和我国的部分省市已将核医学影像与应用质量控制列为政府监管项目,而我省除极少数核医学诊疗机构自行开展简单的质控检测外,尚未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监管规范与制度。

4 X射线诊断学

X射线诊断学也称为放射学,是电离辐射最早应用于医学而创建的一门学科,其在电离辐射应用乃至于医学科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图1可见,现代X射线诊断学是电离辐射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影像学、电子加速器、核医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相结合,包括介入放射学在内并具有多种分支学科如CT(X射线计算器断层摄影装置)、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R(数字摄影)、CR(计算器摄影); 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器断层显像装置)、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器断层显像装置)的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可以说,没有放射学就没有现代医学。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的大型医用设备目录,在我省医疗部门普遍应用并受到医患双方广泛重视的CT机的情况。

4.1 基本情况

我省目前正使用的CT机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福建省现正在运行的CT机有132台(包括部队共140台),其中二手机32台,占24.2% 。根据全省CT应用质量检测结果[3],一手机除国产机阿尔派外全部初评合格,初评合格率为98%。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二手CT机台数。

二手机初评合格率为90.7%,经整改后仍不合格被责令淘汰1台。其中厦门市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CT机数量最多,为7.3台/百万人。132台CT机中,SIMENS和 GE公司生产的占60%以上,其余分别为岛津、日立、东芝、Picker、Elslint、Technicare、阿尔派公司生产。

4.2 问题

4.2.1 部分地区二手CT机所占份额过高,超过50%。

4.2.2 CT机的地区分布如其他大型医疗设备一样,分布不均。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CT机数量地区间最大差3.7倍。

5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电离辐射属于高度危害的致职业病因素。自1896年X射线用于医学领域以来,致力于发展这项事业的先驱者们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为我们安全利用电离辐射造福于人类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完整的放射卫生的理论体系和放射防护技术标准。其中,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限值,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的最重要的电离辐射基本标准之一。IAEA、ICRP、UNSCEAR等国际组织都有相应的推荐限值标准,世界各国也参照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各国政府为保证标准的执行,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甚至于专项法律。现在可以说,涉及电离辐射工作既是最危险的工作,也是最安全的工作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们参照各个时期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尤其是“九五”以来,参照《电离辐射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与卫生部长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监测。表5、6、7分别是2002年和2006年的监测结果。从表可见,全省医学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有效剂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限值,因此我省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工作人员是安全的。

从表5、6、7可见,尽管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剂量都在安全范围之内,但不同工作类型的人员所受剂量因处理辐射种类、操作方法、工作条件等不同而不同,核医学科的人员受剂量最高。另外,同一工作类型因设备质量、防护条件、操作和管理水平不同,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剂量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医院等级越高,平均所受剂量就越低。

从表5还可看出,我省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较低,不足50%,与国家规定的所有放射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要求相去甚远。

6 总结

综上所述,我省电离辐射医学应用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飞速的发展。但从表8可见,我省医用电离辐射设备每百万人平均拥有量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该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的医疗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表8所示的数据说明我省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水平与我省城市居民年可支配收入达全国第6位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全国范围,福建省是属于电离辐射医学应用起步较晚,底子薄、欠帐多的地区,近年来尽管发展较快,但跟不上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步伐也是可以理解的。

(2) 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上还延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尤其是使用放射性大型医用设备的行政许可难、手续烦、管理部门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例如,核医学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卫生、环保、药监、技术监督等,各部门管理规定条文多不胜数,相互矛盾之处也不鲜见;一台CT机需要办理的证件仅在卫生行政部门就有4种,再加上技术监督、环保部门等,令使用或申报单位无所适从。再如,时至今日全省各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组成早已今非昔比了,加之以前被认为贵重的“大型”放射性医用设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早已成为受检(治)者普遍可以接受甚至被认为不可缺少的常规诊治手段,而有关部门至今还在坚持引用多年以前的“大型医用设备”的按人口分布的配置规定来进行行政许可,这样难免与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相悖。

注:WHO医疗保健水平定义: 平均每位医生服务人数小于1000人为Ⅰ级,1000~3000人为Ⅱ级,3000~10000人为Ⅲ级,10000人以上Ⅳ级.

(3)电离辐射医疗应用单位的观念偏颇,总认为设备配置要“一步到位”,设备价格越昂贵、技术指标越高、配置越复杂就越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X射线治疗机配置情况,我省只有光前医院配置一台,其他医院都不屑一顾,全省每百万人平均仅0.03台,而世界上即使是医疗保证水平Ⅰ级,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还有2.7台。部分单位主管人员在配置放射设备时不是从实际需要和本单位的技术水平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如配置医用加速器一定要进口的,射线能量要15MV以上的。实际上,对于一般医院而言,能量6MV射线使用率超过96%。这种偏颇的配置理念无形中造成了电离辐射应用“门槛”的提高,影响了电离辐射在我省医疗领域的应用和普及。

另外需要着重指出,我国卫生部于2005年先后公布并实施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程序》。上述文件明确规定,卫生医疗机构必须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放射诊疗项目。但至今,我省尚存在正在进行放射诊疗工作的医院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这不仅存在严重的医疗事故隐患,而且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管理体制上原因也有行政监督和技术服务不到位、医疗机构与医技人员不重视或不配合等原因。今后应理顺管理体制,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加快发展福建省电离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益和, 翁振乾, 郭进瑞, 黄海潮. 福建省放射治疗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 47-48.

[2] 郭进瑞, 翁振乾, 黄丽华, 方国秋, 金益和. 福建省临床核医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1).

[3] 黄海潮. 福建省CT机应用质量检测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2000,9(2).

[4] 林美榕, 黄丽华, 徐利亚, 赖苏克, 陈纪溪. 福建省2000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的监测[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1, 2(23): 89.

课题组成员:

1. 金益和,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福建省核学会秘书长。

2. 魏伟奇,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放射卫生分会会长。

3. 陈新弟,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放射卫生科科长。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4)

冯晓源首先致开幕词,他说:“影像医学虽然不是临床医学最大的科室,但是我相信对临床医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没有影像医生这个‘眼睛’,很多学科就成了‘瞎子’,作为影像医生,我们要当好 ‘眼睛’,为整个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他强调,会议将秉承“以学术为先导,带动全国放射学界同步发展”的理念,将最近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各类学术信息呈现给参会的国内外同行,达到提高全国放射学学术水平和临床技术的目的,为国家民生工程做出行业贡献。

作为东道主,刘少民首先对参会专家表示了欢迎,并对医学放射学人才提出了期许:“近年来随着大量医学影像设备的投入使用,放射学从单纯的传统放射技术学发展到现在的医学影像学,从单一的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诊断体系,这就要求放射科医生必须全面地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放射学的发展。”

开幕式还进行了“《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全集(基础篇)》赠送仪式”,为西部12个省市和兵团代表捐赠了书和光盘。该套出版物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制作,制作过程历时一年,是来自21个省市、30家医院的61位放射专家的劳动结晶。在介绍光盘的视频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说:“内容全面、丰富,能很好地提高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水平,对年轻医生有很好的培养作用。”

本次会议参会人数超过3000人,30多家厂商参展。

放射安全得到普遍重视

冯晓源第一个作主题报告,他发言的题目叫“影像医学的质量控制和安全”。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国内传言吃盐能防核辐射,于是食盐被抢购一空。这一方面说明公众相关科学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大家对辐射的重视和恐惧。“放射学的辐射虽然没有核辐射那么恐怖,但是公众对此也同样关心。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是每一位相关医生都应该做的事情。”

冯晓源介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某公司合作做了一项调查,了解医院人员对辐射低剂量和用造影剂的低剂量认识的情况和需求。在接受调查的医院中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各半;在接受调查的400人中有80%~90%是放射科人员,其余为临床科室人员,后者仅限于三级医院与放射科有业务联系的科室人员;调查涵盖了除、海南和台湾之外的国内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第一个问题是对放射线辐射安全的重视程度。以10分作为最高分,得分为10分的占50%以上,8分以上占90%,95%的被调查者的给分都在7分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二级医院还是三级医院,不管是放射科室还是临床科室,大家对放射线的安全都是非常重视的。

知道放射线的危害之后,对低剂量、降低辐射的工具/方法的了解程度是怎样的?调查结果显示,放射科了解程度较高,而临床科室则相对较低。

第三个问题是对“低剂量、少剂量”的临床意义的理解。虽然这个问题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说“加快患者的周转”的,有说“缩短扫描时间”的,还有说“为了医技人员的安全”的,但是仍然有50%左右的被调查者回答“为了患者安全”。

冯晓源总结,这个调查有两个结论:一个是放射科人员对辐射安全都比较重视,但对“低剂量”的了解比较浅显,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推广和教育;另一个是,减少辐射需要放射科和临床科室的配合,对临床科室进行“低剂量”概念的普及和培训非常重要。

鉴于以上问题,冯晓源认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其在辐射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行为,推广辐射安全新技术;加强培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已经成立了“辐射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组”,希望与各个学术组织、企业、供应商和地方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加强对放射从业人员,尤其是临床相关学科医生的辐射安全质量控制方面的培训。

在报告的最后,冯晓源介绍,辐射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组的角色是“与政府的质控中心在角色上错位发展,从学术和技术的角度来规范辐射安全”。“为了老百姓的安全,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我们要重视辐射安全和质量控制,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冯晓源最后说。

国际放射质量网的Lawrence Lau、韩国放射学会Dong-Wook Sung、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旭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明国等分别在该项议题中作了报告。

首设医疗信息化专场

在10月19日的信息化专题会议上,郭启勇作了题为“我国数字化影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告。郭启勇介绍,盛京医院集团目前有80家医院,基层医院放射科在招聘的时候不会招高年资的医生,因为这个角色只需要把影像片子传到上级医院让其帮忙做诊断报告就行了。“这样一种模式的建立将改变放射科的流程,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作用,也能让年轻医生更快地成长,使不同的医院具有相同的影像诊断水平,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这就是信息化给影像诊断带来的改变。”

信息化的现状是覆盖范围广、区域化集成,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郭启勇说:“数字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胶片变成了数字化图象,而是带来了一种思维模式、工作模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这样的改善与提高将真正提升患者服务水平。”

郭启勇最后说,借助医疗信息化使影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是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信息化为临床提供了快捷、准确的影像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信息化使远程诊断成为可能,为优良医疗资源服务于更多百姓提供了平台;医学影像为临床研究、卫生经济学研究建立了不可缺少的平台。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5)

临床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药物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700多家大、中型医院建立了核医学科或同位素室,临床核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整个医疗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伴随着临床核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全国核医学放射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事故与以往没有防范经验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放射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对事故的可能性及隐患认识不足,没有采取多方面的事故防患措施。然而更多的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辐射安全意识、违章操作所致。下面就一起发生在我省某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事故教训,以期能够引起相关单位及管理部门的重视。

1.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情况及事故原因

2009年10月,根据我省某医院申请,江苏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2名工作人员对该院核医院科项目(已运行多年)进行现场检查。在对该院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布局、污染防护措施等进行现场察看和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即使在没有放射性核素操作活动的监督区,监测仪器的读数仍然显示在(0.6~0.8μ)Sv/h,工作人员随即查找异常原因,发现辐射来源于两人身上的裤子和鞋子,工作人员意识到该工作场所可能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经调查,当天上午核医学科一名工作人员进行钼-锝发生器淋洗、分装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药物转移过程中失手将一瓶淋洗好但尚未分装的试剂瓶打翻在地,造成高活室内工作台面、地面等被严重污染。事故发生后,该工作人员及科室其他人员均未引起重视,也未向医院领导进行汇报,而是用普通拖把对工作台和地面的药物残液进行了拖擦清理,在未进行表面污染水平检测、确认污染是否完全清除的情况下继续当天的工作。随着科室工作人员的活动,污染被一步一步的扩大,核医学科各工作场所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也造成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及2名验收监测人员的工作服、鞋、裤脚也受到污染。

2.经验与教训

在开放型放射性操作过程中,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引起各种辐射事故。本起事故是一起以辐射工作场所污染为主的典型的责任事故,事故原因及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2.1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不完善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操作规程等,并将之付诸严格执行,是减少事故发生、及时发现事故和控制事故蔓延、扩散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并严格落实事故报告制度能够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去污措施,尽可能把事故的危害与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是事故时控制和减小事故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医院管理松懈,制度执行能力较差。核医学科制定有临床核医学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未对核素操作人员职责、核素操作程序、控制措施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同时,核医学科未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和事故处理程序等,在发生污染事故后未能科学、有效地进入地进行去污处理,也未能及时报告医院领导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2.2不重视放射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放射工作人员实行上岗前和上岗期间的辐射安全思想和辐射安全技术教育和训练,是实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对于重大、关键和危险性大的岗位,工作人员应每三年轮训一次。

该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辐射安全思想及辐射安全技术教育,对安全规定的操作对象不熟悉,不能正确使用防护设备;事故发生后,未能引起工作人员及科室负责人的重视,工作人员擅自采用了不正确的去污方法,致使污染范围一步步被扩大,最终导致了本次污染事故。

2.3安全监测手段缺乏或不完善,监测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辐射污染

辐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声,人体不能直接觉察电离辐射的存在,辐射污染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辐射污染并进行控制和辐射危害评价,是衡量工作场所和环境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放型放射性物质操作中可能会造成工作场所辐射场改变,出现表面污染或气溶胶以及发生意外事件等,工作场所监测的内容较多,周期短等,工作人员操作后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前均应对场所进行表面污染,发现污染,及时去污。

该院核医学科配备有1台INSPCTOR型多功能辐射监测仪(具备表面污染监测功能),但工作人员未养成监测意识,日常工作中极少对工作场所进行污染监测。污染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在对事故现场初步去污处理后未对其进行全面的污染监测,因此未能及时发现污染没有完全清除,致使污染范围一步步被扩大。

2.4缺乏专业的污染清除技术,去污方法不合理

放射性物质对表面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去污的难易与放射性物质的物理、化学状态、物体表面的物化状态及接触时间有关。对于机械吸附和物理吸附而引起的污染比较容易清除,对于因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污染清除,必须借助化学的方法(或专业去污剂)才能清除。因此在去污前应从放射性物质和物体表面的特性综合起来分析,选择合适的去污方法和去污剂,以便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去污目的。

该院核医学科发生污染事故后,应先用干纸或棉花球擦拭药物废液,再用湿抹布或湿拖布擦到容许水平以下,擦拭时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染污蔓延,擦拭用的干纸、棉花球等应作为放射性废物处理,拖布须在指定的水池中清洗,清洗废水应排入放射性废水衰变池。

该院核医学科缺乏专业的污染清除技术,在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用普通抹布和拖把对工作台和地面的药物废液进行了拖擦清理,擦拭后的抹布和拖把也未在指定位置清洗,随着科室工作人员的活动,污染被不断扩散。

2.5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

在执法监督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已知该院长期以来存在着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等安全隐患,但未把该院违反管理要求的事项予以记录并要求定期整改,也未对要求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复查,致使该医院长期以来都是在不安全的状态下运行。

3.总结

由于辐射事故的发生往往表现为突发性,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及发生后果等事前无法预知,因此,核技术利用单位必须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本单位辐射安全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严格事故管理,制定有效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切实消除不安全因素,尽可能避免辐射事故发生,尽可能将事故的危害与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保障职业人员与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6)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文涛 聂晶 裴海龙 张健 周光明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7)

一直以来,我们将加强档案管理与提高设备质量管理结合起来,不断保障医疗安全。通过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应遵守相关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从法律法规以及方面符合要求。同时,通过整理档案,对既往未开展的项目进行反馈,反过来促进了设备质量管理的提示。例如,我院ECT开展多年,近期通过对照法规整理档案资料,发现所使用的放射性药品需在环保厅食品药品管理局办理备案,而我院既往尚未解决该问题。经反映至科室主任后立刻补充办理相关备案,从而及时修漏补缺,防止继发事故的发生。

2专人负责、加强沟通,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与普通医用设备不同,放射诊疗设备在购置、建设及使用过程中,有着较多的管理要求。例如,国家制订了《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多个标准及规范来指导具体的建设工作。

因此,设备购置及使用管理体现为多部门管理、多科室参加、时程长等特点。多部门涉及省卫计委、市卫计局、省市职防院、省市卫生监督所、省市环保厅(局)、政府采购中心等;多科室需涉及医务科、保健科、临床科室、基建科、总务科等多个科室。相关的资料分散保存,给设备的档案管理带来了难度。例如,在放射诊疗设备初期,需要进行职业病预评价及环境保护予评价,此部分内容可能有基建科保存。在场地建设过程中,施工内容可涉及水电、防雷等,相关资料可能保存在基建科、总务科、保卫科等。我们体会到,开展此项工作一定有设立专人负责。通过选择有高度责任心、高涨工作热情的人员,通过不断学习辐射防护专业知识、基建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自身水平,才能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同时,通过加强与相关上级部门、院内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的沟通,提升工作的协调性,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好齐全、流畅、有序,更好地辅助开展设备科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这样收集的档案才能符合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安全要求。

3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辐射放射防护安全

(1)充实静态管理。我院在档案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过渡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可以并存,既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同时也方便了档案的开发利用。一般而言,档案的全程计算机管理,主要有:①计算机目录管理,即档案的案卷目录、卷内目录、文件名输入计算机管理;②重要内容录入管理。对于申购审批表、论证表、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外贸合同等重要内容采用扫描仪扫描,保存入计算机或刻录成光盘保存。这些文档与目录系统建立相关联系。基于网络平台的静态管理取代传统的纯手工管理,使得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具有时间及时、资料完整、保管方式规范等特点。

(2)重视辐射防护建设及安全。除以上内容外,针对放射诊疗设备的特点及根据现代医院建设的需要,我院在探索信息化管理方面,着重加强了对相关医疗安全内容管理方面资料的档案管理,主要包括:①《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安全辐射生产许可证》及《放射诊疗许可证》相关内容;②该设备定期性能及防护检测内容;③该项目开展的医护医技人员是否有放射诊疗许可证;④加强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体检等项目信息及时记录并管理。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205-02

放射治疗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的放射治疗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引进则开始于1975年。放射治疗在最近数十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放射治疗方法来治疗肿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具有剂量率高、束流稳定、剂量输出准确等显著特点,逐渐成为肿瘤放射治疗中广泛应用的设备[1]。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医用直线加速器或许会迎来一段暴发式的增长,因此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治疗机房的辐射防护屏蔽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科学研究机构和公众的关注[2]。本文就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出束方向对周围环境及公众的辐射影响实例进行评价与讨论。

1 项目概况

2009年8月,该医院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了加速器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于2009年12月通过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2 验收标准

2.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GB18871-2002)

2.2 《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4](GBZ126-2011)

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

2.3 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

3 监测结果分析

3.1 监测项目

医用电子加速器主要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高速电子射到靶体后产生X射线。产生的X射线会随着射线装置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监测项目为X-γ辐射剂量率。

3.2 监测仪器

FH40G型便携式X-γ剂量率仪。

3.3 监测结果

XHA600D型医用电子加速器开机状态,照射野为40cm×40cm。对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的X-γ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见表3~表5。监测布点图见图1。

由表3~表5可知,主射束朝下时,监测点位A3、A4的监测结果略高于主射束朝南时;主射束朝南时监测点位A1、A2与A5的监测结果略高于主射束朝下时;主射束朝北时监测点位A7的监测结果高于主射束朝下时。所以在对加速器机房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时,应对不同射束朝向进行监测及分析。

在上述监测工况下,XHA 600D型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X-γ辐射剂量率监测范围为83.2nSv/ h~705.9nSv/h,满足《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得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的要求。

4 结论

在对加速器机房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时,应对不同射束朝向进行监测及分析。而该医院加速器机房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介入室周围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对工作人员和公众影响较小。从辐射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运行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郑钧正.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防护与安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9)

该医院已对PET-CT、回旋加速器装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该医院委托有关主管单位对该项目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

1 验收标准

1.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GB18871-2002)

1.1.1 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有效剂量限值,见表1。

本次项目验收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效剂量当量不超过6mSv,对公众造成的剂量当量不超过0.3mSv。

1.1.2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如表2所列。

1.2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2](GBZ130-2013)

CT机、乳腺摄影、口内牙片摄影、牙科全景摄影、牙科全景头颅摄影和全身骨密度仪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其余各类型摄影机房外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应不大于0.25mSv;测量时,测量仪器读出值应经仪器响应时间和剂量检定因子修正后得出实际剂量率。

2 参考标准

2.1 《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3](GBZ126-2011)

2.1.1 在加速器迷宫门处、控制室和加速器机房墙外30cm处得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

2.2 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

山东省环境天然辐射水平见表3。

3 验收监测结果与评价

3.1 监测项目

①回旋加速器机房、PET-CT机房外环境X-γ辐射剂量率;②回旋加速器机房外中子剂量当量率;③β表面污染。

监测仪器:

①FH40G-10型便携式X-γ剂量率仪;②BH3105型中子剂量当量仪;③XH-3206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3.2 质量保证

监测人员均经过考核;所有监测仪器均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监测仪器使用前经过校准或检验。

3.3 监测结果

3.3.1 开机状态,回旋加速器打出945mCi的F-,对机房周围环境的X-γ辐射剂量率、中子剂量当量率及热室的β表面污染进行了监测。回旋型加速器工作状态下,周围环境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180.3nSv/h(γ:180.3nGy/h,中子:未检出),满足参考标准《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中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的要求。热室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最大值为11.40Bq/cm2,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控制水平要求。

3.3.2 稀释、分装时,分装柜内有194.5mCiFDG。病人注射了13.9mCiFDG,1小时后进行PET-CT扫描。对分装注射室及PET-CT机房的的X-γ辐射剂量率、β表面污染进行监测。PET-CT工作状态下,X-γ辐射剂量率监测范围为(98.1~130.1)nGy/h,低于《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中规定的2.5μGy/h的标准限值。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最大值为0.298Bq/cm2,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控制水平要求

4 结论

该医院回旋加速器及PET-CT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和防护措施。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较小,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

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医院辐射工作总结篇(10)

放射性药品主要应用于医院的核医学科,福建省设有核医学科的医疗单位有省立医院、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等20多家。放射性药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内照射和体表污染、外照射。放射性药品如使用不当,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当放射性物质或污染物排入环境后,使环境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并直接对人体或生物产生辐射,人体或生物受到过量的辐射,会引起放射病;或者由于大气扩散、水流输送、地下水转移,放射性核素会在自然界或土壤中稀释或转移,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使某些动、植物,特别是一些水生生物体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环境增高许多倍,最后通过各种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受到放射性伤害。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会造成污染区的不安全或不适宜居住及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射性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都应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目前放射性药品由药监部门监管,要求必须附有放射性药品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为发放相关许可证的必须要件。因此对我省医院使用的放射性药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成为放射性药品监管的重要手段。以下结合本人在对医院放射性药品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或现象试谈几点初步认识。

二、医院放射性药品使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评价中剂量标准确定的问题。评价标准的确定是环评的关键,由于放射性药品使用的特殊性,我们选择《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作为评价标准。

①按照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剂量管理目标值是首要任务。只有确定了剂量管理目标值,才能使我们之后进行的相关评价有了基准。该值的确定可参考国内的核电站、非医用粒子加速器、钴-60辐照装置等辐射源的防护标准的剂量限值,对单个“实践”--医院的核医学科,通常确定如下的剂量管理目标值:核医学科周边环境,目标值取每年0.25mSv;甲癌患者等出院病人对其他公众衍生照射的目标值取每年1mSv。

②不能视剂量限值为辐射防护的唯一量度。即使年所受照射剂量小于管理目标值,也不能忘记了实践的正当性原则及防护最优化的约束条件。例如当核医学科周边环境所测算的剂量值小于但接近剂量管理目标值时,从绝对值的比较来说,属于安全范围,但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我们在环评报告中仍会建议加强对放射性药品屏蔽防护必要的保障措施。

2、了解工程分析中放射性药品的使用流程或操作过程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工程分析时首先了解放射性药品的使用或操作的全过程是相当有益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对过程一目了然,重视那些产生污染危害较大的环节或位置,如高活性室、给药处、给药病人候诊处等敏感位置,而且不会忽略那些易被污染的公共场所,如核医学科内的走廊、候诊处、废物桶。这有利于我们明确下步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方向和目标,避免造成遗漏。进而分析核医学科在布局上是否存在造成交叉污染的可能,以对其布局的合理性提出建设性意见。

3、 某些易被忽略场所现状监测点的分布。为了控制射线对人体的照射和估计射

线对人体的影响,需要对辐射场的空间和接受照射的个人和群体进行辐射监测。对核医学科主要是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了γ辐射剂量率和β表面沾污监测。监测布点应按照核医学科的“三区”(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值区)的管理原则,除对活性室、医生操作位等敏感位置进行监测外,还应注意公共场所的垃圾桶、病人候诊室、公众停留较长时间的通道等容易被忽视的位置。监测结果应按照工作场所、公众环境进行分类说明。这样可以很显现地说明公众环境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

以下是2004年3月份对某省级医院核医学科的现状监测结果:

由表1看出:公众环境中序号3~5点位测值约为本底值的100倍,是不可忽视的污染场所。通过分析,应该是由于测点附近有注射过99mTc的ECT候诊患者在自由走动,使局部γ辐射水平增高,或者是注射后病人的含放射性药品的废棉签随意乱扔,有的放在过道上的一般塑料废物桶内,有的随意遗弃地上所引起的。

由表2看出:医生的工作场所也有明显的放射性表面沾污,可见在配药、给药的操作过程存在少量滴漏现象。

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结论:该核医学科的“三区”管理存在不足,部分场所存在交叉污染。建议医院在加强医生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因医院核医学科的病人较多、集中给药后平均等待时间较长,应在醒目位置张贴“病人须知”等警示性通知或在候诊室配备电视机以及报刊杂志等,达到告诫给药后的病人不要随意走动,避免对其它人员的不必要伤害。对于三种给药量大的受治疗和诊断的患者(甲癌、甲亢治疗,SPECT检查),应口头嘱咐和书面宣传告诫材料相结合,内容包括:甲癌病人的住院期间专用卫生间、洗涤间的使用、行动限制、探视和护理;甲癌、甲亢治疗,SPECT检查患者与家属和旁人的接触、乘坐大众运输工具、会客、生活起居等辐射安全注意事项。特别对于甲癌患者出院前必须确认患者体内131I活度满足出院标准,才可出院,并作好记录包括给药量、给药日期、出院日期、出院时估算或经测量推算的活度、患者去向和交通工具(具体到车次)等。通过上述措施使来诊病人及家属对放射性药品的危害性有所了解并规范其行为,可避免引起不必要伤害。

4、 照射剂量估算问题。剂量估算目的是测算出给药后的患者在公众场所对公众、高活性室内的储源处对紧邻的房间的外照射。剂量估算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A为核素的活度(Ci), γ为照射量率常数(R・m2/h・Ci),t为受照射的时间(h),r为公众与照射源的距离(m)。公众所受照射剂量与源活度、受照时间成正比、与距源的距离成反比,同时还与楼板或墙壁的减弱作用有关。因此我们在进行剂量估算时,应按保守的原则选取参数。取值时应注意取时间的最大值、距离的最小值进行保守估算,这样才能计算出受照剂量的最大值,如果最大值不超过管理目标限值,则符合评价标准。否则应找出超标的原因进行整改。

5、注意“放射性三废”的处理。放射性药品使用后残留和剩下部分被称为放射性废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称为“放射性三废”。对其排放的控制也是为了降低公众受照剂量。经监测处理结果不能达标的医院应提出整改意见。

上一篇: 融资制度论文 下一篇: 干部思想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