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6:21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 R18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为了解南平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找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面的不足,以便改进消毒方法,提高消毒质量。2009年1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南平市辖区内17所医疗机构开展一次消毒质量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

对南平市辖区内17所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和薄弱环节进行监测,包括手术室、妇产科产房、婴儿室、内窥镜室、口腔科、血透室、供应室、ICU病房、门诊(换药室、治疗室和人流室)等科室进行监测。检测项目为环境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医护人员手、消毒液浓度、血液透析用水(液)、医疗用品、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采样和检验方法均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规定进行。结果判定,按照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规定的标准执行。

2 结果

共采样品474份,合格397份,总合格率为83.76%,未检出致病菌。其中检测环境空气样品117份,合格91份,合格率78.00%;检测物体表面73份,合格69份,合格率94.52%;检测使用中消毒剂80份,合格79份,合格率98.75%;检测医护人员手85双,合格70双,合格率82.35%;检测消毒剂浓度24份,合格20份,合格83.33%;检测血透室的透析用水(液)共14份,合格9份,合格率64.29%;医疗用品55份,合格36份,合格率65.45%;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15锅/次份,合格13锅/次,合格率86.67%(表1)。从科室监测结果看,以外科、手术室和急诊科合格率较高,分别为97.62%、90.48%和89.58%;而血透室、ICU病房和口腔科的合格率较低,仅为61.11%、64.71%和71.43%(表2)。

3 讨论

医院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本次对17家医疗机构的监测中发现,各医疗机构均能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和部门(如内镜室、口腔科、手术室等)的环境条件和硬件设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监测中我们也发现,近年来医疗机构的领导及专业人员普遍存在对医疗机构是否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必要性存在疑问,因此,对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和感染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疗机构配备的院感专(兼)职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和权威性不强等问题。监测结果显示,本次消毒效果监测总体合格率为83.76%,与国内同类报道[1,2]等均>90%的合格率相比,还需加强对医院消毒与灭菌工作的重视和监管。从项目监测结果来看,血液透析用水(液)、医疗用品和环境空气等合格率较低,分别为64.29%、65.45%和77.78%;从科室监测结果来看,血透室、ICU病房和口腔科的合格率较低,血透室合格率仅为61.11%, ICU病房的合格率为64.71%,口腔科的合格率为71.43%,主要是细菌总数超标。血液透析用水(液)合格率不高,与储水设施没有按规范要求及时的进行清洗、消毒有关。灭菌物品合格率低的原因是一些医疗机构的操作人员对消毒技术掌握不熟练,如不经排放冷气或冷气未排尽就升压,物品装放不规范;使用不合格的灭菌容器;不按规定时间对无菌物品进行保存或进行灭菌,超期造成再污染。而环境空气合格率较低的情况可能与医院清洁、消毒顺序有关,不少医院是由下夜护士对环境进行消毒后,再由工友或保洁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地板湿拖。血透室、ICU病房与口腔科合格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对消毒与灭菌在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消毒观念淡薄,不能严格执行消毒规范有关。

各医疗机构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疗机构的领导要把控制医院感染、严格消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要选拔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这是搞好消毒工作的组织保证;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水平;建全消毒措施,完善消毒设施,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和薄弱环节的管理。主要领导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消毒工作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防止医源性疾病传播,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2)

一、

加强院感质控工作,特别是对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

1、每月根据院感检查标准对全院各科室,尤其是处置室、护办治疗室、口腔科治疗室、化验室、康复科等重点科室进行不定期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和院感隐患,及时进行书面反馈,科室找出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院感科根据整改措施,跟踪检查改进效果。

2、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重点抓了手卫生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医疗废物管理规范的落实,发现不落实的,及时反馈、制止。减少交叉感染和院感发生的机率。

3、每月对所有病房、门诊、物业保洁进行1次全面督导、检查,检查各科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执行情况以及科室院感控制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检查整改效果。

二、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1、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全院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等采样监测细菌生长情况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月进行总结。

2、紫完线灯管的检测除科室测外。院感科对紫外线灯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

3、对压力蒸汽灭菌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预真空试验,每锅进行化学、物理检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4、全年灭菌效果的监测合格率为100%,生物监测合格率为100%,空气细菌培养合格率90%(整改后为100%),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99%(整改后为100%),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合格率99%,(整改后为100%)消毒液染菌量检测合格率100%,合格率均高于去年。

三、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重点加强了日常对医院医疗废物、污物处置的督导工作,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分开,医疗废物在产生科室即分类收集,标识清楚,密闭运输,医疗废物在暂存地存放不超过48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确保了医疗废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院感防控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院感科每年对全院科室进行培训一次。提高了医护人员院感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依从性。

五、存在的问题

1、全院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规范的依从性仍然不高,各科室落实手卫生制度普遍不得力,存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隐患。

2、部分医务人员及物业人员缺乏无菌观念,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不严格。学习、执行消毒隔离的依从性差,存在交叉感染的安全隐患。

3、

部分科室门诊日志记录不完善。

4、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3)

(一)了解医疗机构的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能力及其变化情况。

(二)评价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为改进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三)了解全市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现况,评价托幼机构消毒效果,发现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托幼机构消毒质量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

(四)了解公共场所、洗涤行业的消毒质量状况,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二、项目范围和工作职责

(一)项目范围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年全省消毒与感染控制工作意见》和《年省托幼机构消毒监测方案》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对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洗涤行业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监测和督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工作职责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医院、公共场所、洗涤行业和托幼机构的消毒监测工作,并按要求将监测资料报送市疾控中心;定期对辖区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并向监测单位反馈意见;根据监测结果确定辖区监测薄弱单位和环节,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医院、托幼机构、洗涤行业、公共场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方案。

各乡镇卫生院要积极配合好市疾控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托幼机构、洗涤行业、公共场所消毒效果的监测,督促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做好消毒工作。

三、项目工作内容

(一)医疗机构监测内容

1、监测医院及感染控制科室基本情况

了解医院名称和代码、归属关系、等级、医护人员数、床位数,是否建立医院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结构、主要职责、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学历、在感染

管理科工作年限和参加院感相关培训的次数)、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2、去污染的程序

医院对使用后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包括消毒清洗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清洗消毒和清洗灭菌4种程序,每种去污染程序所占的比例。每半年监测一次。

3、手术室空气监测

选择普通手术室两间,洁净手术室百级、千级、万级各一间,无相应级别时可空缺。监测普通手术室沉降菌和医院洁净手术室的空气沉降菌、浮游菌。每半年监测一次。

4、一般物体表面监测

每半年选择感染性疾病科等医院感染重点科室3间,现场监测消毒处理前后房间内物体表面细菌总数。

5、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每家医院选择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后监测,5名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部)医护人员进行卫生手消毒后监测,每半年监测一次。。

6、口腔科用水监测

每半年选择口腔科水源水1份、储水箱水1份、手机喷水5份、冲洗水5份,监测细菌菌落总数。每半年监测一次

7、医院污水监测

调查医院污水处理方法中采用的消毒因子种类及强度。监测医院污水中生物性污染指示物粪大肠菌群数(MPN/L)和肠道致病菌(主要监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半年监测一次。

医疗机构监测上半年监测资料于年7月份、全年消毒质量监测资料于年底前上报市疾控中心。

(二)托幼机构监测项目和要求

1、室内空气:监测动态和静态情况下教室、活动室和卧室等场所。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每家托幼机构,下同)。

2、工作人员手:重点监测保育员、老师的手卫生。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3、环境物体表面:重点监测活动室、卧室、餐桌、卫生间玩具、水龙头等环境物体表面。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b-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4、餐(饮)具:消毒后备用的餐具。

(1)监测项目: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5、饮水机水:使用中的饮水机水

(1)监测项目:菌落总数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6、其他:根据各地实际开展相关项目的监测。

(三)公共场所、洗涤行业监测项目和要求

1、室内空气:监测动态和静态情况下工作场所。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每家单位,下同)。

2、工作人员手: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2)采样数量:不少于3份。

3、环境物体表面:重点监测工作环境物体表面。

(1)监测项目: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b-溶血性链球菌)。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4)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84-02

我院为降低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加强了手术室医院感染规范管理,现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手术室医院感染存在因素

(1)手术室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和健康,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好,医务人员手污染。(3)手术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4)锐利器械损伤:手术室工作人员由于经常与缝合针、注射器、刀片等锐利器械接触,如使用方法不正确,易造成皮肤黏膜的损伤。(5)其他相关因素:如手术室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手术室功能布局不合理,缺乏原有的防护屏障,或对防护屏障的使用不重视。

2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医院与科室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并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每月定时或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和监测,加强了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手术室也成立了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院感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等,每周随机抽查,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及时召开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2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医院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知识讲座,普及医院感染知识,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与无菌观念;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专题讲座,使其充分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自我保护、免受感染的认识提高到“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认识高度,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及改善,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率。

2.3 落实感染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保证,科室明确各项监测、管理、控制目标和内容,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逐项逐条地检查、评分,并与科室的经济目标管理挂钩。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总结一季度工作状况,总结经验,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每月召开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会议,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成员加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有力地保证了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和实施,使医院感染工作管理走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

2.4 制定科室院感控制流程,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行为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流程,对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医院感染控制进行流程管理,还制定手术室环境卫生监测流程、外科洗手操作流程等,有效控制了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1]。

2.5 强化医院消毒灭菌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是清洁、消毒、灭菌,医院消毒灭菌措施的全面实施和消毒效果的监测是提高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的重要手段[2],是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内容。

2.5.1 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区域划分应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原则。采用空气过滤净化系统来控制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普通手术室选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连台手术间空气消毒30min。隔离患者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严格隔离管理。

2.5.2 环境的消毒管理 加强了对地面、墙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手术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避免不必要移动,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每月清洁空调过滤板及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过滤网1次等。

2.5.3 人员管理 手术室入口洁污交替区域设有隔离带,并专人管理,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工作流程,严格控制人流量,认真遵守外科洗手程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连台手术之间必须严格实行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更换无菌手术衣、手套;工作人员在术中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大声说话、交谈、打喷嚏等,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2.5.4 无菌操作管理 严格按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管理要求执行,如打开无菌包前先检查无菌包的灭菌标志、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完整,一次性灭菌物品及气体灭菌物品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及产品有无不洁净,手术开始后无菌台上的一切物品不得用于另一手术或作他用,手术中用过的器械要及时擦净血迹以减少细菌污染增生,无菌台上备用的器械盖以无菌巾(特别是时间比较长的大手术)以减少灰尘污染。手术中已用过的切开胃肠腔等的刀剪应视为污染,必须与其他器械分开,单独放置和处理等。手术一旦开始,所有工作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5.5 其他 在加强手术室医务人员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管理、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隔离手术间的管理等,才能有效控制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从而提高手术患者切口愈合率。

3 总结

手术间内最基本的条件是清洁无尘,在建造时要考虑到位置清洁,设置上要求门窗密封,有效果好的空气调节等条件,但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最终目标就是不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严格控制手术切口的感染。通过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我院2008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15%、2009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有效预防和控制了无菌手术切口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董戌春.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 全科护理,2009, 7(10):912-913.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6)

重点监测对象

1 重点科室

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爱婴病房、配液中心、CCU、ICU、 MICU、NCU、EICU、透析室、BICU、新生儿室、胃镜室、口腔科、整形门诊手术室

2 主要监测内容

2.1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全院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使用中消毒液、物体表面、空气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

2.1.1空气监测 空气污染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隐患,通过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消除和控制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对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我院空气消毒主要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层流净化。对层流洁净手术室及相关科室(配液中心、供应室、ICU、MICU)每6个月进行尘埃粒子数监测,每季度采用空气沉降法进行空气细菌浓度监测。2013年对某个手术室的一次尘埃粒子数监测中反复超标,多方面原因查找,发现排风口的过滤网受损,过滤效果差,更换后,再次监测结果合格。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通过有效的监测和高效的空气消毒方法,使层流洁净手术室达到最佳洁净效果,降低手术感染率[3]。部分科室由于操作不规范,如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不够、室内潮湿等原因,使得所测空气培养的细菌总数超标,甚至有致病菌生长或霉菌的大量生长,我们对这些科室不定期的抽查,以杜绝由于空气细菌总数超标和致病菌生长而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当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2.1.2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有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污染的环境和空气,携带病原菌的医务人员的手,尤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通过污染的手将病原菌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传递,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医护人员对消毒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洗手不规范,因此在我们的监测中发现手培养细菌超标现象仍很严重,这些都会给临床带来院内感染发生的隐患,需要我们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消毒观念的培训,加大监测力度,减少由于手卫生问题而引起的交叉感染。后来,院感科管理人员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的同时,微生物监测室进行手细菌培养。对手卫生依从性低、手监测不合格者,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指导正确洗手方法,并持续监测,直至合格并记录。

2.1.3物体表面的监测 目前我院主要采用250mg/L有效氯健之素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每日更换,但由于部分科室操作不规范、消毒液浓度配制不当等原因,造成有致病菌生长现象。如ccu床单位检出阴沟肠杆菌,烧伤门把手和操作台检出绿脓杆菌等,这些细菌均容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我们检出致病菌后,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并下发整改意见,要求立即整改重新消毒,重新监测,至监测合格为止。

2.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2.1使用中的消毒剂 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每季度对消毒剂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其细菌含量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剂必须

2.1.2紫外线灯强度监测[5] 每6个月进行一次紫外线灯强度监测,使用中灯管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 ,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新更换的紫外线灯管也应进行强度监测,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

2.1.3压力灭菌器及灭菌物品监测 做好各项灭菌监测工作,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2]。每日做常规监测,并配备了3M生物快速监测仪,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不合格者,马上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无菌物品,重新处理,协助供应室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连续三次生物监测合格后才可使用。每月对灭菌物品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由于我院领导对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我院在自治区首家成立了院内感染微生物监测室。由专职微生物检验人员集中精力负责全院院内感染的监测工作,做到了及时监测、及时对结果系统分析总结、及时汇报、及时整改,对查出的致病菌进行分离、定种和药敏试验,定期对临床患者细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反馈于临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因此说,建立独立的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室势在必行,它代表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在监测、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医院感染管理必须有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配合才能管理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 52所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2012.

[2]郑冬梅.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2:1765-1767.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7)

1国内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1.1国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评价机构及运行机制

为积极推进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体系,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高等教育本专科教学评估与认证工作。另外,为积极推进医药类专业认证与评估,教育部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第三方专业认证评估组织及相应的专业认证评估制度。各医药类教指委按照教育部赋予权限充分发挥评价、监督和指导等功能,其工作权限基本上由政府主导,没有独立性。不同于欧美等国第三方非政府权力主导的评估机构及运行机制。

1.2大部分医药院校已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高等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政策文件。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国内医药院校积极参与临床医学七年制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及各级各类专业认证与评估等工作,大部分医药院校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随着评估与认证的逐步推进,以评促建评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评估与认证也日益成为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常规工作。

1.3以TQM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全面强化内部教学质量监控

TQM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积极引入,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近年来我国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综合院校均不同程度的应用TQM理念来保障教学质量。广州医学院[1]、锦州医学院[2]、广州中医药大学[3]等高等医药院校也积极引入TQM理念,构建全面管理、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多方法多角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监控的活力和实效,全面强化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4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推进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教育评价

教学质量不仅包括教的质量,而且也包括学的质量。在美国和日本,主要通过在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设立部级考试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质量控制。我国医药院校通过毕业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客观结构化考试、毕业综合考试等方式和手段来确保医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采用课堂提问、小考试等形成性评价来检验学生学的质量。部分院校积极采用教师评学,针对班级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打分,实现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的有效结合,确保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比如徐州医学院,制定《徐州医学院教师评学表》,教师用表分别从学习目标、学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四大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研室用表还增加了评语与建议栏,便于教师填写该班的学习情况[4]。网络调查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多所医药院校在教师评学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而且各校还重视学生教学信息员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监控,通过信息反馈、学生评教、课堂巡视等方式协助学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等相关工作,实现评教与评学的有机结合。

1.5重视社会公众参与,突出办学的社会需求与效益

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本原则,实现办学社会效益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对高校教学投入的重要依据。因此,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泰山医学院,在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参与[5]。学校以招生和就业环节为契机,以见习和实习教学为途径,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横向联系,完善和探索与社会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机制,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总之,该校通过积极加强与社会联系,建立了来自社会公众参与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网络调查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等积极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与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工作,这些都充分反映我国高等医药院校重视社会公众参与(包括家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积极尝试构建包含社会公众的多利益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

2.1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存在差异

当前医药院校存在教学质量监控重视程度不均,教学质量意识与质量文化欠缺的状况。笔者通过网络随机查阅81所2018年全国医药类公办大学排行榜[6]的网站,对其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除14所医药院校网站完全查不到质量监控工作组织机构外,31所医药院校建立了隶属教务处的独立命名的教学质控机构,如天津医科大学的“教学质量科”;6所医药院校明确了质控工作隶属教务处但是没有独立命名,如南方医科大学“教学运转科”承担质控工作;还有10所医药院校质控工作隶属教务处,但是没有明确标出隶属于哪个科室。20所医药院校独立设置与教务处同级别的教学质控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如贵州医科大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滨州医学院和牡丹江医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处”[7],突出教学质量监控在学校工作中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另有部分院校质控工作隶属于教师发展中心,如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发展与评价中心”;以及隶属于高等教育研究所,如陕西中医药大学的“高教研究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调查结果表明,医药院校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程度方面存在不均衡性,在赋予教学质量监控独立地位和作用方面仍然欠缺,教学质量意识不够,难以形成浓厚的教学质量文化。

2.2教研室的质量监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为加强教学质量的宏观调控,目前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都是校、院(系)二级监控机制,重视学校和学院层面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作用,而忽略了最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质量监控作用的发挥,质量监控浮于表面,教师、学生和教研室3个权益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3社会用人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沟通协作

社会用人单位是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队伍的重要组成。但是,大部分院校的监控体系中不够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认可度,督导体系和毕业生信息反馈体系等方面缺少社会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等的参与,不能将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及时反馈给院校,使得医药院校无法对本校毕业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社会用人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沟通协作,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有不少高校开始重视社会用人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商和沟通,但是仍然缺乏有效的协作运行机制。

3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反思与建议

根据当前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医药院校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1加强教学质控组织建设和内部教学质量

意识培育,构建浓厚的教学质量文化为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医药院校有必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夯实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教学质量意识培育,构建浓厚的教学质量文化。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意识和质量精神为基础、以激发师生员工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为手段、以科学的质量管理为保证、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8]。医药院校要将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培育和建设成为学校内隐的教学质量文化,使得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对于医药院校而言,临床教学质量决定学生临床能力的培育。因此,医药院校尤其是附属医院更要加强教学质量意识及文化建设,强化临床教学质量意识的培育与熏陶。让质量文化意识深入到每个教职员工的心中,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自觉自发的行为和最终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意识是师生员工努力提高本职工作质量、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提。一旦教学质量成为医药院校全体成员自身的一种思想意识,成为共同信奉的价值和内在追求,他们就会以追求教学质量为崇高理想,把质量理念转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自觉行为,形成浓厚的教学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和提升。

3.2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突出教研室质控管理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8)

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管理贯穿于医疗活动始终,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感染管理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已成为医疗安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我院自2005年起对临床科室定期督查,严格控制,确保了医疗安全。

1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保证医疗安全

1.1 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感染小组三级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1.2 制定并持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相关医院感染管理法规及《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实施细则》的要求,及时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并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督查,使医院感染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 重点环节加强管理,提供安全医疗环境

2.1 做好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每月、季按规范对灭菌器、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内窥镜、透析系统、重点部门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等消毒效果进行生物学监测,每半年对紫外线灯强度进行监测。对不合格者立即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同时做到每季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2 落实质量规范化,按照质量标准,对感病科、口腔科、手术室、ICU、血透室、新生儿室、产房、导管室、内镜室、供应室、清洗房等重点科室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科室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检查感染控制方案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每月进行全面质量检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方式,深入科室,对医院感染控制执行情况、无菌技术操作监督检查,检查出问题集中反馈,当场指正,科领导记录。每月感控科对督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通过院质量考核分析会进行讲评,全院通报,结果与科室经济挂钩,当事人按规定质控扣分,院长、科主任、护士长负领导责任,按比例扣分,形成了落实医院感染制度人人有责。

2.3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 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依照条例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及开污梯的人员进行相关法规、技术、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实施医疗废物全程控制,从科室产生、分类、贮存、运送到处理均由专人负责;回收人员与临床科室严格填写交接记录并签字;按规定时间、专用通道、车辆密闭运送至医疗废物贮存处;针头等锐器置利器盒内避免职业伤害;收集容器、包装袋、运送车辆、暂存点、集中处理焚烧处均有医疗废物明显警示标识,防止个人转让、买卖、丢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确保医疗安全。

2.4 管理严谨,大事件反应迅速 发现临床科室有特殊传染病、感染流行趋势或某种特殊菌感染等情况反应迅速,做好应急预案,密切关注动态,采取有针对性控制方案,有效阻止传染、感染的发生;对院感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制定措施并指导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强化院感管理工作并持续改进,对问题采取追溯调查,召开现场会,问题严重者及时通报,以杜绝院感暴发流行。

2.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等相关证明进行审核,采取定期与随时检查方式对设备科、药材科购进其索证复制备案,对存贮环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医疗安全。对有质量问题或改进意见认真记录,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2]。

3 协调各部门间工作,开展多样培训

3.1 医院感染管理涉及面广,搞好部门间协调工作,也是保障医疗安全重要部分。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医院感染管理必须取得各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不但要在医务部、护理部、总务科、药械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还要在临床医技科室的协同配合下,才能使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开展形式多样培训

随着医院感染新的办法出台,我院安排重点科室人员外出培训,更新知识;在院内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电教培训;利用下科室机会对特殊岗位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交流;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将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诊断标准、手卫生规范集中印刷成册,使培训贯穿于管理全过程,在人人参与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培训加深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感染新规范,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保证医院感染管理环节质量,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9)

结果:通过加强管理和控制,我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无菌物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结论:在消毒供应室感染的监控管理中,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训,完善各项监测措施,使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医院感染 感染监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1-01

为了探讨消毒供应室感染监控的要点,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本文主要于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从消毒供应室监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管理以及再生物品环节质量管理的加强,消毒供应室各项检测措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和控制,探讨消毒供应室感染监控的要点,以及为消毒供应室感染监控工作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和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为:于2013年6月到2013年12月对消毒供应室进行加强管理和控制,在消毒供应室建立监督机构,完善监督和规范制度;制定各班的工作程序,人员科学分工,充分调动全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每个月对消毒供应室人员进行4次素质培养教育,培训方法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器械和物品的回收操作应注意的问题,其中有回收物品的分类方式,物品的清洗过程、消毒过程、干燥过程还有灭菌过程,以及对物品的检查、保养、储存等操作过程;完善消毒供应室的各项检测措施,严格划分物品的存放区、污染区、生活区、清洁区等区域;对工作人员从物品的回收、消毒、洗涤、制作、包装、消毒、储存、发放等操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控制,避免逆行和交叉引起的感染,回收物品的洗涤采取分流的方式,洗涤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每个环节都由专人负责,物品包装时要进行仔细的核对,并标记;每周抽取一个无菌物品进行细菌监测,对其有无细菌生长进行观察,加强无菌间的人员行为管理和内部卫生管理,增加通风换气设施,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并每天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2次/d,每次至少30min,对空气中的细菌总数进行监测。

1.2 观察指标。对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和控制措施干预前后,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操作规范合格率以及消毒供应室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感染监控的要点和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和控制措施干预前,消毒供应室的各个工作区域、工作性质比较混乱,在干预后,各个区域性质采取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物流和人流通过设立的专门传递窗口分为两条线走,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干预后供应室的污染区、工作区、无菌区、清洁区各个区域界限清楚,四个区域工作与生活间分开来,初洗与精洗分开来,回收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来,未消毒物品与消毒后的物品分开来,且标志明显。整体改造后,经统计医院消毒供应室感染发生率降为0,这与干预前的统计结果0.47%相比,P

3 结论

消毒供应室为医院全方面提供各种各样的无菌物品,它所提供的物品质量好坏对于医院医疗工作、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各个部门中比较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科室,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尤其是对于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干燥、灭菌、储存以及发放等操作过程感染要点的监控具有重要意义[1]。供应室感染的监控要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讨:①回收过程中,要将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和物品与重复使用的分开放置,一次性物品使用后由科室按照医疗垃圾处理,而重复使用的物品回收要采用封闭式的方式,并且如果是特殊传染病污染的物品和器械,还应该采用多层包装,并进行标识[2]。②在回收后的分类过程中,物品的分类可以根据物品的材质和精密度进行,分类应该在供应室的去污区进行,分类过程应使用专用的手套和鞋子,分类后进行清洗。事实上清洗过程比灭菌还要重要,如果清洗不彻底很容易导致灭菌失败。清洗过程应保持有序,并且在清洗过程中应重视清洗质量的控制,做到有效的清洗。在清洗的时候必须要穿专用的防水罩袍、手套以及鞋子,同时还要配备面罩、口罩、眼罩,避免有害物质的伤害。另外要保证清洗好的器械要保证清洗质量合格,清洗好的物品与污染物品要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3]。③在消毒的过程中,凡是与患者接触过的物品的器械都应该经过消毒、清洗、再消毒或者灭菌的过程,灭菌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管理。④在保养和包装过程中,首先要检查物品是否符合规定,检查好符合规定的物品应该使用专用的水溶性剂进行保养,且包装后应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发生再污染,包装要始终保持闭合性和密闭性。⑤在灭菌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操作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并要密切注意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条件的控制,定期进行灭菌效果监测,保证每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最后,灭菌好的物品应储存在无菌区,并分类存放,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区应除外包装存放。无菌物品保持干燥状态,并进行标识,这有助于发放效率的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各个区域性质采取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物流和人流通过设立的专门传递窗口分为两条线走,这与干预前各个工作区域、工作性质混乱相比,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干预后供应室的污染区、工作区、无菌区、清洁区四个区域界限清楚,标志明显;整体改造后,经统计医院消毒供应室感染发生率降为0,这与干预前的统计结果0.47%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加强管理和控制,我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无菌物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总的来说,在消毒供应室感染的监控管理中,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训,完善各项监测措施,使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这对于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医院监控室工作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47-01

整形专业特点是以手术为主,无菌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管理不仅涉及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还直接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是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主要原因。造成纠纷的多数原因是由于感染引发伤口延期愈合或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也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因此,要促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无菌观念,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确保病人安全,要重视医院感染管理,从细微处着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控工作。

1 建章立制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保证

1.1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整形专科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感染管理监控的综合评价质量考核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之中。自1998年4月以来,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22 人组成);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院共41人参加);设立院感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强化三级监控的职能作用,实行分级管理,分工明确,层层负责,责任到人。通过院、科、病区三级网络化监控,达到人员、制度、计划三落实,落实任务、考核,降低了各项监测指标。从1993-2006 年, 在住院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1.2 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1.2.1 部门科室规章主要建立了整形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整形临床科室感染管理质量评分标准》,确保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

1.2.2 操作流程根据每年制定的检查和监测计划,下到科室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要有科室问题反馈意见书,并要求科室将对问题的解决处理意见反馈回感染管理科,使管理环节完整,便于持续改进。

1.3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监控工作的开展。认真地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部门规范和规章,加强疫情报告,防止漏报、错报,同时制订消毒隔离制度和感染控制措施并付诸实施,防止交叉感染。

2 做好医院感染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将院感培训列入到议事日程中,进行分层培训和全员培训。主管院领导参加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培训和会议,了解发展前沿的信息;专职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研讨班,并去其他医院参观,学习医院感染系统管理的经验;兼职人员以就近参加区内的培训为主,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对院内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包括全院所有职工、进修、实习人员,以岗前教育为重点。开展专题讲座,并进行考试,经过多年来的反复强化培训,我院全员培训的合格率已达99.78%。

3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感染办每月查阅全院所有出院病历,与科室监测医师每月报告相结合,每日到病房调查、收集、核实院感病例后登记,到检验科核对传染病患者人数,按月整理、分析、汇总相关信息,并做各科质量考核表,完成质量控制和评价工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将每月检查、实地考核、监测监控获取的信息,以及发现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上报主管领导, 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与评价。

4 加强医院消毒隔离管理与监测

将区防疫站、卫生局每半年监测与医院每季度抽查相结合, 促使医院消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发现的问题对相应科室进行采样和监测,找出问题的症结,协助科室达到规定标准。结果判定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1995) 执行,并及时向全院公布监测结果。

5 以奖罚手段推动医院感染管理

上一篇: 幼儿园党建工作计划 下一篇: 信息产业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