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4 20:48:40

体系工作计划

体系工作计划篇(1)

XX年7月公司体系文件以来,组织了两次局部修订,但由于“四个体系”共有一套管理手册,在兼容要素的表述上还存在缺项,作业性文件还不完善且与程序文件的对应关系不清晰。因此今年公司将成立骨干班子,认真研究各标准的差异,结合公司实际,按q/sy1002.1-XX年标准要求,组织体系文件的换版工作,提高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加强机关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职责,组织各部门按职责分工,编制好相关程序文件。加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修订、整理和汇编工作,完善各项作业性文件,并处理好作业性文件与程序文件的接口。

二、进一步组织好公司各专业风险辨识和评价工作

2011年公司将组织钻井、试油、机修、钻具井控、技术服务、车辆服务6个专业进行全面风险辨识和评价,分岗位按工艺流程编制风险辨识表,由一线班组员工参与识别,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风险评价的结论将作为制定hse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修订应急预案、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计划1月组织现场调研,编制各专业风险识别清单,2月组织各专业技术骨干培训风险辨识和评价方法,3至4月开展全面辨识工作,5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分级制度控制措施。

三、进一步加大管理体系宣贯培训力度

公司成立以来举办hse管理体系宣贯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专兼职hse管理人员321人,举办内审员培训班2期,培训内审员28人,但通过两年内外审发现,管理体系宣贯、培训的效果不佳,培训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每年集中培训的方式有待改进。2011年公司将抓好以下三方面hse体系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内审员的送外培训,学习q/sy1002.1-XX年标准,做好换证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体系运行先进单位的积极作用,分片区组织各单位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同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体系知识的宣贯和培训,以点带面,推动体系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施工现场体系培训重点:岗位风险辨识与评价、“两书一表”、应急预案的编写。三是强化公司管理层hse的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干部hse体系管理意识,切实加大hse体系的执行力度,计划2011年4月组织一期公司领导、机关部室长管理体系培训班,培训重点:体系标准、体系文件结构、体系建立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各部门的职责分配。

四、完善各项基础资料强化体系执行力度

一是按照q/cnpc124.2-XX《石油企业现场安全检查规范第2部分:钻井作业》编写钻井作业现场岗位、班组检查表,结合公司岗位考核的相关内容,将岗位记录、基础资料、安全设施的检查分解到岗位,明确到检查表中。二是进一步规范“四类18册”的各项记录,特别是作业许可、hse设施管理、变更管理、新增风险控制等内容,要结合实际,逐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qhse管理体系实施工作指南》,为基层单位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试修作业队和各二级单位要借鉴钻井队“四类十八册”的经验,规范基础资料。

四、进一步加强体系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力度,提高内审的效率

公司每年集中组织一次内审工作,规模大、时间短,现场指导力度不够,2011年公司将在集中审核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内审员进行滚动检查,每季度分别抽查6-10个钻井队,1-2个后勤单位。一是对各钻井队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编制专项检查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组织部分内审员进行现场指导,逐步提高体系管理水平;三是季度抽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年度内审的重要依据和审核重点。

五、继续抓好内审和管理评审

体系工作计划篇(2)

二、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

为增进广大干部群众对双拥工作的了解,使双拥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我们紧密结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全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防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增强全民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一是把国防教育纳入干部在职教育体系,结合年干部在职教育培训,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对广大在职干部进行国防教育,使广大在职干部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要求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宣讲国防形势,带头参加“习武日”等国防,以此带动全系统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还要利用消费报、国税内部刊物、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国防宣传教育,扩大国防宣传教育的影响面和效果。二是以建军周年为契机,抓好主题宣传教育。全省国税系统要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人民军队为主题的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通过报刊、内部网络等媒体及召开有关会议,集中宣传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和新时期双拥的先进事迹,扩大双拥工作在本系统内的影响。

三、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为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我局每年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省国税局机关与、部队结成军民共建对子,十几年来不断完善健全共建制度,进一步明确共建责任和目标。全省国税系统市县(区)国税局普遍与当地驻军建立共建关系。春节,要广泛开展走访慰问部队活动,通过召开军政座谈会、走访驻军机关和基层单位,进一步丰富双拥的内容,进一步增进军地军民之间的感情。组织对干部职工中的军属进行慰问,并安排20万元解决系统12名伤残革命军人的医疗费用问题。今年“八一”恰逢建军周年,我们将根据上级的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共建活动。

四、着力促进双拥工作的政策落实。

体系工作计划篇(3)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工作主要围绕院级活动,选拔和组织训练工作尤为重要,具体应围绕充分挖掘大一新生潜力和做好大四运动员的参赛动员两大块。

1在院运动动会中争取团体总分在30分以上,与上届成绩持平,力争有所突破。

2运动会方阵队、广播体操比赛中做到有所突破,体现出我系的新意与良好的体育风貌。

3根据院足球联赛新的分组方法,力争本届联赛保组成功,稳住前八。

4组织系内体育比赛做到提升比赛水平,使比赛组织工作有所进步,同

时努力拉赞助,减少系活动开支,提高比赛奖励。

三、主要工作任务

1迎接新生

迎接新生工作体育部主要负责行李搬送以及协助临时工作。

2体育部组建

从新生中选拔一名体育部干事,并及时召开体育部内部会议,明确工作计划,商议各项工作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召开各班体育委员会议,建立团队关系,收集相关信息,扩充工作队伍。

3系篮球联赛

计划于10月中、下旬开展,大体与上届相似。但与上届力争解决如下问题:

1.力争拿到赞助。提前作准备,并及时与实践部沟通联系,减少赛会开支。

2.扩大影响,调动广大同学积极性。

3.进一步做到公平、公正,完善比赛信用机制。

4院广播体操比赛

主要从大一新生中选人,注意提高训练质量,改善训练计划,同时设法保持运动员极性,在具体工作时应做详细计划。

5院运动会含方阵队

11月中下旬开幕,国庆节后从大一新生中挖掘运动人才,同时对运动会原有得分点要积极动员参赛。

选拔代表队后,科学安排队员训练,体育部成员应督促落实、集中带队训练,各班体育委员带队并负责监督。积极与体育系联系,充分、合理利用训练器材,保证训练时间。

从开学起,努力征集方阵队出场方案,把握好体操比赛和方阵队训练的条理。

6院足球联赛

新生入学后,通过体育档案民主征集入队志愿,再通过几次集中训练与上届队员民主推荐,综合足球联赛数据,选拔队员。组队后,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准备充分。

7院排球联赛待定

四、创新措施

1“计划—工作—总结”工作制

目的:通过各项工作的科学准备与计划,做到各个击破。同时做到行之有据,事后总结,为今后工作开展积累经验和教训。

具体措施:在进行各项工作前书面计划,工作结束后书面总结,使体育部工作

资料化。

2建立学生体育档案

目的:科学、有效、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系学生在体育生活方面的情况,征求学生活动志愿为我系选拔运动员提供需求信息及依据,同时通过意见和建议的征集使体育部工作更有针对性。

具体措施:在新生入校后,在大

一、大

二、大三各班每人次分发体育档案表。

草表如下:

亲爱的同学: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新的计划,新的成绩。祝您学业顺利!

为了让您的体育才华得到更好地展示,使课外生活特别是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通过您的体育档案的建立以及您的意见和建议使体育部工作更科学、有效的开展,请如实、认真地填好此表。

姓名:班级:宿舍:联系方式:

选择请划勾,如有备注请在括号内说明

1、你的体育爱好有:

A、足球B、篮球C、排球D、羽毛球E、乒乓球F、田径G、其它

2、你参加过的体育活动有:

A、院运动会成绩:

B、院足球联赛成绩:

C、院篮球联赛成绩:

D、院羽毛球联赛成绩:

E、院广播体操比赛成绩:

F、院其他体育比赛成绩:

G、系足球联赛成绩:

H、系篮球联赛成绩:

I、系羽毛球联赛成绩:

J、系其他体育比赛成绩:

K、其他体育比赛比赛:

3、你最想参加的体育活动有:

A、院运动会项目:

B、院足球联赛

C、院篮球联赛

D、院羽毛球联赛

E、院广播体操比赛

F、院其他体育比赛

G、系足球联赛

H、系篮球联赛

I、系羽毛球联赛

J、系其他体育比赛

K、其他体育比赛

4、你认为我系最具潜力的体育项目是:

A、足球B、篮球C、排球D、羽毛球E、乒乓球F、田径G、其他

4、你认为我系亟待提高的体育项目是:

A、足球B、篮球C、排球

D、羽毛球E、乒乓球F、田径G、其他

5、请谈谈你对体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诚信书制

目的:体育部组织的诸多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方阵队等不易保持队员积极性,通过诚信书的形式,在活动前要求队员自愿签名,建立互信关系。此方法可推广到足球队、运动会代表队等工作中。

具体措施:制定各种活动诚信书,对于违背信义的同学,可进一步做通思想工作,适时可进行相关公开通报。

四充分发挥体育委员作用

目的:扩充体育部工作队伍,与各班体育委员建立互信团队关系,使体育部工作开展更畅通,更落实。

具体措施:定期召开体育委员会议,加强联系,集思广益。制定通讯录,并仿照系宿管委员会的形式,使体育部工作层次化。

五、制定比赛技术统计及签名制

目的:及时保存体育比赛数据,为各类选拔、评比提供可信依据。完善比赛信用机制。

具体措施:制定并及时分发制表。加强技术统计的专业化。

草表如下:

政史系第三届篮球联赛技术统计表

班级得分犯规篮板盖帽、助攻、

抢断

队员

全队

班级得分犯规篮板盖帽、助攻、

抢断

队员

全队

双方队长签名签名备注

裁判

签名签名备注

五工作方法与工作决心

体育部工作的复杂度和透明化要求体育部内部分工明确,思想统一,对

体系工作计划篇(4)

二、目标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总体战略,用3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农村为腹地、与我区经济社会地位适应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建立区预防保健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和具体任务的实施,做好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质量考核;承担一般传染病、中毒、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五大卫生的现场检测和微生物常规检测;负责疫(病)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负责基层卫生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负责产后42天检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与随访服务、儿童六一体检等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二)建立镇预防保健所(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制定区域性的预防保健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儿童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等工作;负责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调查处理;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

(三)建立健全基层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主要职能是面向基层,面对家庭,提供“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开展群防群治,按规范实施基层的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助、配合卫生院预防保健所(科)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负责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负责儿童的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及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主要措施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疾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健康城市、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要根据“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要求,各地要成立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把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尽快形成城乡联动、盖边沉底的疾病预防控制组织领导体系,实施新型管理模式。

(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要进一步贯彻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随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其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年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全部列入全额预算拨款的单位,其基本建设、设备添置、日常运行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公共卫生产品,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健康关产品检测,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监测与控制,环境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测,预防医学应用研究等公共卫生服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的预防保健经费补助,按所需人员经费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执行,区、镇政府辖区内服务人口,各按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购买其公共卫生服务,以后逐步增加。以上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切实加强效率、效益评估与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专业技术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切实加强疾病预防专业人才队伍及严格控制新进人员的质量,逐步调整专业人员结构,加快建立以卫生专业为主,结合多种学科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科学合理地配备专、兼职人员。同时,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区级按服务人口的1.2—1.5/万配备,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服务人口的2/万安排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设1名兼职预防保健人员。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所需的人员仍按有关规定配备。要着力提高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心下移和服务的公平可及,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按照“平战结合、群专结合”的原则,实行征募制与预备役制,建立若干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备队伍。

体系工作计划篇(5)

体育系学生会 

XX年---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系学生会在院党委、系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会的职能作用,配合学院中心工作,迎接本科评估,立足于我系实际,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教育管理为手段,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在XX年年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各项活动,坚持“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为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要点安排如下: 

一、 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系学生会将紧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工作,增强团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更好的带动同学们的政治学习热情,做好“学生党支部”的创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团总支的政治优势,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做好入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认真负责的完成“推优”入党的任务。 

二、学生会各部门加强配合,认真负责的完成好日常工作。各部门紧扣本年度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同时浓厚我系的学习风气,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水平: 

1.办公室做好例会会议记录,认真评估、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完成好上传下达的任务。对各部门工作情况的反馈,下阶段工作的开展计划及遇到的困难记录在案,使活动能更好的开展,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2.学习部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同各班级学习委员的交流,经常性的联系讲座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风气,严格管理使同学们的纪律得到加强。 

3.公关策划部加强同校团委、各系学生会的联系,促进我系学生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吸取进步经验。扩大我系知名度。 

4.社会实践部要以“创新、开拓”的实干精神,配合校学生会实践部实施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尽心尽力的为同学们迫切渴望实践机会的希望得以实现。 

5.宣教部组织好各班级出好班级版报,开展版报评比活动,对外宣传我系的活动成果,并注意加强宣传的规范性。以积极、热情的完成好任务。 

6.体育部应组织同学们进行经常性的锻炼,组织开展各项比赛,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 

7.文艺部与校、各系的文娱团体加强联系,培养我系文艺骨干,以便开展工作,让活动的丰富多彩,开创我系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8. 女生部积极组织开展适合女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女生生活,深入关心女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向系院有关部门和老师反映女同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做好本系礼仪队的组织和建设,加强本系对外形象宣传工作。  

9.科创部做好例行每月一次的宿舍卫生检查,并监督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做好记录评比结果,强化与校宿管科,自律会的联系,争创更多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10.编辑部和记者团负责系报和信息的对外,并且进行一期积极向上的征文。 

11.青年志愿者部将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日”、“便民服务”和“市区交通执勤”等活动。 

三、强化学生会管理工作 

1.调整和完善学生会原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会成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 

2.严格执行《体育系学生会成员行为准则及赏罚制度》和《体育系学生会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权责分明,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落实学生会每周一次的主席团例会,两周一次的学生会全体例会制度. 

4.各部在举办活动时应做好工作计划及总结,并上报存档. 

四、加强工作交流 

1.积极配合院团委、院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及各兄弟学生会的各项工作. 

2.切实加强与院学生会和兄弟学生会的联系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建设. 

    上所述本学期活动当中,团总支、学生会的工作任务繁重,不仅在各阶段的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而且要紧记“团队合作”这个学生会工作的法宝,这样才能完成好任务,能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我们在艰苦的工作任务和困难面前要集思广益,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实干精神,把我系学生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体系工作计划篇(6)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注民生、注重内涵、平战结合、常备不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本区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有序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区应急指挥联动体系衔接,加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管理体制,明确区和街镇(工业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加强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制订和完善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健全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单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有关医疗机构,整合防空、化救、防汛防台等应急救治队伍,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医学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专用车辆、医疗救治、现场检测和应急处置设备,定期开展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做好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调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CDC)的内设机构,完善区CDC的功能。加强区和街镇(工业区)两级预防保健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充实公共卫生危害因素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强化妇幼保健、精防、眼防、牙防、健康教育等预防保健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明晰、合作发展、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考核管理,确保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进一步落实肠道传染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和有害生物的预防控制措施,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根据免疫规划的有关规定,做好扩增、更新第一类疫苗实施工作,逐步实现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完善“爱心小屋”建设,提高咨询检测、疫情管理与综合监测工作能力。继续开展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切实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建立健全以医疗机构病例监测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监测报告系统,逐步推进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防治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1-2个慢性病防治社区支持中心。加强防盲治盲工作,实施老年白内障减免治疗,基本实现本区70岁以上老年可治白内障患者复明脱盲。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对本区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口腔疾病免费检查和龋齿充填减免治疗。开展儿童近视监测,实施儿童近视干预方案。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逐步在各镇、街道、工业区开展中小学营养与午餐状况调查,加强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与指导。

3、加强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校卫生危害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监测系统。加强多部门合作,开展气象灾害、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化学中毒等事件的监测、研究、预警和干预。加强学生伤害与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监测,完善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个案报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公共场所和社区意外伤害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完善本区精神卫生工作管理体系,健全以预防、康复、干预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精神卫生工作网络。石化街道和有条件的镇(工业区)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对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提供基本药品,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妇幼保健。推进婚前保健咨询,实施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围产监护和危重孕产妇救治过程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杜绝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建立孕妇艾滋病防治咨询检测点,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干预。实施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指导,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发生率。加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外来人口孕产妇分娩点要加强自身建设,实施区三、二级医疗机构对外来人口孕产妇定点分娩点医疗机构的技术、管理“双支援”计划,探索外来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外来人口孕产妇和儿童提供适宜、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建设健康城区行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制订全民健康教育推进工作计划,继续开展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为重点的健康场所创建活动,通过积极的干预措施和广泛的宣传发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继续推进控烟工作,积极创建控烟环境。利用各种卫生宣传平台,加强各类重点场所、行业、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评价体系。完善市“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电话的区内转接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实施“上海市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年,新增救护分站1个(设置在吕巷镇),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并加强培训和指导。按照市急救中心要求,加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急诊科及ICU建设,对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急诊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进行急诊科及ICU轮训并增加为期3个月的院前医疗急救培训,进一步提高院内急救能力。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依托和充分利用市公共卫生中心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区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

3、加强上海市核化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建设。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结合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的功能定位,加强市核化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分中心设施建设。

4、提高全区采供血服务能力。医院成立独立的输血科,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为全区提供更多临床用血血源。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人群和各类场所提供综合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2、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各街镇(工业区)要根据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区域卫生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设置和布点。原则上一个街镇(工业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可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设置分中心;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1个服务站点,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设置,门诊以全科门诊为主,不设专家门诊和联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服务项目。

3、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居民家庭”的“三站式”服务,落实责任区的健康管理责任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以户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实现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临床与预防工作间的信息共享。

4、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巩固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加强达标创建单位建设,进一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5、加强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通过“区骨干全科医师团队”模式,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区可持续性的三、二级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单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诊治。

(五)卫生监督系统

1、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卫生监督科。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职能。按卫生部及市编委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卫生监督机构内部设置,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卫生监督日常监管效率,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监督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协管员,建立以条块结合、条抓块管,分级负责,部分条线区域综合执法的监督管理模式。

2、全面推进和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卫生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实施。

3、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充实监督执法力量,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准入、聘用、培训、考核。完善卫生执法技术手段,区卫生监督所配备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勘验等设备,提高现场检测、调查、取证能力。落实执法车辆的配置,力争到年达到每4-6名监督员配备1辆监督执法车的标准。

4、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母婴保健、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建立大型化工企业日常管理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将监管结果纳入全市企业单位征信系统。严格医疗服务监管,重点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加大卫生法制宣传与教育,逐步形成“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区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1-2名区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或青年人才。三年内计划引进2-3名副高职称以上公共卫生学科技术骨干;计划录用20名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到年,区CDC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社区全科医师占社区临床执业医师的比例达到45%,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2、加强公共卫生科研。依托区CDC、卫生监督所,在市CDC、卫生监督所指导下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病原微生物、营养与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公共卫生基础及应用研究,为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采取就近接入区政务外网的方式连接区卫生局和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并通过区政务外网实现和市卫生局联网。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并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桌面管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2、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按照市卫生局的有关布置和要求,建立区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和市、区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至底基本建成一个网络通畅、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加强本区的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保障。

3、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至2010年能有3-4家建立基本完善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系统和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高血压管理、肿瘤管理、糖尿病管理等慢性病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农民体检系统等的结合,实现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为领导决策、应急指挥系统等提供完善的基础数据。

三、重点项目

(一)学科人才建设项目

1、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3、全科医师培养项目。

4、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项目。

5、急救和感染科人员培训计划。

(二)公益实事项目

1、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

2、艾滋病防治自愿咨询检测点建设项目。

3、第一类疫苗品种扩增项目。

4、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项目。

5、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项目。

6、儿童口腔病防治减免项目。

7、儿童肥胖病干预项目。

8、老年人白内障复明治疗减免项目。

9、儿童近视干预项目。

10、儿童保健门诊温馨化建设项目。

(三)提升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装备建设项目。

2、院前急救系统建设项目。

3、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项目。

4、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5、区CDC实验室设备装备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区、街镇(工业区)两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金府[]22号)要求,到年,确保预防保健经费达到户籍人口40元/人,外来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运行经费达到户籍人口50元/人,按实核拨,实行封顶;确保社区卫生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维修、人员培训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其中预防保健经费按上级有关要求执行,基本运行经费逐年递增。此外,按照《上海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各级财政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根据《区(县)专业保健机构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的要求,明确区公共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三)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各部门协作联动,发挥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更强大的合力,全面提升本区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体系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创新公共卫生工作机制体制,全面提高本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为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保障公共。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关注民生,力抓成效。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环节,加强基层、农村、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方向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防治结合,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实行疾病综合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运作整体效能,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成效。

4、注重内涵,提升功能。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使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新的提高。

5、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兼顾常态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双重需要,常态时打好基础,满足市民日常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应急时有效调度资源,有效降低公共卫生风险,积极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社会动员,广泛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程度,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在巩固第一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本区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协调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在新的三年内建成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运行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的有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保健、社会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造覆盖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以及有关行业重点单位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制,强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加强技术指导、监督。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联防联控,建立职责分明、相互支持、运行顺畅的应急工作处置机制。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网报的及时性、正确性、完整性。定期开展传染病主动性搜索工作,在原有的各类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基础上,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开展原因分析、预警研究、趋势预测。制订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精神卫生等应急处置预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组,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医学监测功能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处置防护物资,做到高效、科学、规范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医疗救护机构按照应急预案制订医疗救治方案,做好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储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致伤人员的现场救治、及时转运和有效治疗。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以全面推行“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契机,探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建立督导员队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预防保健专业机构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业务归口管理,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加强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诊疗,落实疾病、伤害的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病人和高危人群管理,开展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结核病、性传播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防治临床基地的建设。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完善预警监测指标、扩大预警监测范围,充分发挥监测预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防范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加强对霍乱、菌痢、流感、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各项防制措施。完善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逐步将民营医院纳入传染病网络报告体系中,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乙肝高危人群干预,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本区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5%,外来适龄对象第一类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每剂接种率≥90%,逐步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促进全区免疫规划工作持续发展。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少建立2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开展美沙酮替代门诊工作。建立和健全性病监测和诊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性病诊疗业务的准入制度。调整和完善我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设置。完善我区结核病报病奖励、督导补助、政府减免制度,加强结核病的督导和诊治。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网络,建立高素质的慢性病防治队伍。进一步控制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和糖尿病病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癌症早期发现率。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水平。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为我区幼儿园、中小学生实施口腔免费检查。开展幼儿园、中小学龋齿普查普治,努力达到普查普治率>50%,龋齿充填率>40%。对儿童用眼卫生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改造本区幼儿园、学校教室照明灯具。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开展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校要提供营养午餐,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完善眼病防治网络体系,对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普查并建档,多渠道筹资减免贫困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治疗费。

3、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加大本区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覆盖率,加强二次供水竣工监测管理,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公共场所的监测,提高监测覆盖率,增加监测的主动性。到2009年,职业病危害检测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达到95%。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镇、居(村)委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康复、干预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网络。区、街镇政府根据本区实际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各街镇政府要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为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经费争取从500元/人/年增加到700元/人/年,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

5、加强妇幼保健。进一步提高婚前保健咨询率和婚检率,实施自愿免费婚前检查。优化孕期保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指导监测,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加强产科质量管理和督导,把本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继续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发挥健康教育协会、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的建点率,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为抓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加强针对农民、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各类慢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加强控烟工作,逐步增加各类无烟场所的比例。加强社区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与效果评价,增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科学有序。

7、加强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传染病、慢性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扩大到流动人口中。严格按照“严监控、有预案、快处置”的要求,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专业化的流动人口卫生防控体系。加强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和民工希望学校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大对外来孕妇的管理力度,实行外来孕产妇保健全覆盖,区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特困孕妇给予减免,保障母婴安全。深化健康教育,率先在外来人员集中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病意识。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到**年,全区急救分站总数增至9个,救护车总量增至33辆,建设完成独立的急救车污染物洗消处理设施。加强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救护车辆实施动态监控,实现统一受理、区域调度,建立800兆无线对讲系统和现场图象传输系统,畅通医院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救成功率。开展符合院前急救专业特点的医疗救护员职业培训,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进一步优化辖区内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全面达到一级防护标准。改造**中心医院、市一**分院、大场医院等医院的感染科,完善功能布局,方便传染病病人的就诊、随访和分流。

3、优化专科急救中心布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依托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华山医院**分院创伤急救中心、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救治中心、传染病救治中心。

4、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

5、发挥中医在医疗救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中心医院总体改造为契机,扩大中医功能,完成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建设改造。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每个街道、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做到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由政府举办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完成**区大场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年建成**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到**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增至17个。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的地域或1—2万人口设1个服务站。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配合**市城镇体系“1966”的规划布局及实施进程,合理配置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农村地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一般村,可保留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由市、区和镇财力分级负担,到**年,完成所有自然村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和业务培训,争取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全部纳入小城镇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建立政府扶持与个人缴费相配套、逐年递增的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2、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在全区推广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中心、站、家庭“三站式”的综合卫生服务。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诊疗、基本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推进中、西医适宜技术。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力争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医药水平,争创“国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3、加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有组织地推进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逐级对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诊治,加强对街道(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二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聘任前,必须经全科岗位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服务半年。鼓励三、二级医院的医生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动员年龄在70岁以下的三、二级医院的退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五)卫生监督系统

1、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条块结合、条抓块管”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为公共卫生网底的作用,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功能,建立以政府行政管理、企业自律、消费者主动参与、被管理对象自觉参与的互动监管模式。

2、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制定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依法界定执法职责,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3、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严格医疗服务监管,坚决取缔非法行医和非法接生,重点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医托、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母婴保健、生物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的监督管理。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继续实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战略,加大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对卫生政策与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与社会、人口与家庭健康学等新学科给予重视,加大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鼓励多元化开发和创新性建设,切实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引进范围,引进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评价使用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培养,至2009年,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5%。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完成全区社区临床医生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政府对全科医师培养给予补助。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

3、加强公共卫生科研。构建公共卫生实验室平台,充分发挥本区的人才、科技、资源的合力,强化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搭建公共卫生开放式科研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全面提高检验、监测及科研能力,提高我区社会应急反应能力,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监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加强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提高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到**年,建立连接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依托区政务网和市政务外网连接,与市卫生信息平台互通。通过规范信息采集、统一数据标准、完善共享机制等措施,到**年,形成覆盖全区健康档案、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六大类数据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公共卫生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本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2、推进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到2007年基本实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动态管理,建立面向户籍医生和社区百姓的社区卫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市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结合本区特色,到**年,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强化各应用系统整合利用,高度共享区域内卫生信息资源,到2009年,初步建立**区合作医疗实时交易结算系统,完善合作医疗管理机制,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按照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完善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2007年,我区户籍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50元,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经费达到年人均25元,2007年-2009年之间每年以不低于10万元/万人的比例增长。按照《**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区、镇两级财政还应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区财政要根据区政府确定的相关项目,对财力薄弱的镇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补助。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保公共卫生机构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划清公共卫生服务与经营性卫生服务的界限,逐步剥离经营,集中精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强化属地化管理职能,并将各项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列入各街道(镇)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

(三)制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倾斜政策

适应公共卫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需要,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逐步调整预防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内设部门。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合理增加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体系工作计划篇(8)

(二)工作目标: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企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用5至8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涉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企业信用体系,使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企业诚信实践活动、社会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行业信用建设对于促进企业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具有重要作用。要依托银行、工商、税务、质监、物价、人民法院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逃骗税记录和逃废债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完善价格信用管理的各项规范。市有关部门和金融管理机构要根据职责分工和实际工作需要,抓紧研究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通过设立行业公约等形式加强行业自律,在行业内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宣传守信行为,遏制失信行为。选择具备条件的行业,在行业内实施同业征信,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档案资料库,表彰、推荐守信企业,在行业内批评和制裁失信企业。

三、加强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规范企业信用征信活动

要按照市场运作、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方式,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信用征信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制定《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由市经委负责企业信用征信的行业推进、指导和监管,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企业信用征信建设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推行信用报告、信息评估示范文本,逐步实现企业信用征信的专业化、标准化;制定具体措施,为企业征信机构提供服务,并加强对企业征信活动的监管;会同市有关部门和金融管理机构建立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协调机制,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征信产品使用情况反馈机制,了解市场对企业信用征信机构(以下简称征信机构)有关征信业务的客观评价情况。市有关部门和金融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做好企业信用征信的管理工作。

征信机构的设立应当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企业征信活动。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处理程序、业务操作规程、信息评估体系和标准以及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报市经委备案。征信机构发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重大运行故障、企业信用信息严重泄露等情况的,应当立即向市经委报告并及时作出处理。征信机构不得以骗取、窃取、贿赂、利诱、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等不正当手段采集企业信用信息,不得编造虚假信息;信息提供单位不得提供虚假信息。征信机构可以按照工商登记确定的业务范围向信息使用人提供企业信用报告、企业信用评估等征信产品或者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四、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牢固树立“信用为本”的意识

体系工作计划篇(9)

县局组织一次内审员(质量管理员)业务素质提升培训。参加人员:1、全体内审员(质量管理员);2、各部门需要增加的人员,特别是内审员不足的农村分局需要增加人员。培训时间暂定为2011年9月份,各单位要统筹安排工作,做到人员落实和培训时间的保证,并将需要增加的人员在2011年8月底前书面报告质管办。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工作特点组织内部人员对B版体系文件进行系统学习、做好学习记录,提高岗位人员素质,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内部审核

县局安排一次内部审核,时间暂定为2011年10-11月份,审核目的:评价一年来本局质量管理体系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审核面:局领导、所有科室、税务分局和稽查局;审核范围:税收征管服务全过程,详细计划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各部门在这之前做好各岗位内部检查、做好记录,整理好内部审核资料和其他各种资料。

三、管理评审

12月份安排管理评审会议,主要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进行年终总结和确定新年度的工作打算,具体要求:

1、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质量目标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新年度的工作打算以及至少一条合理化建议;

2、监察科在这之前做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汇报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情况;

3、征管科评价征管质量目标执行状况。

四、修改文件

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日管业务需求,对平时内审和日管工作中发现与实际工作或有关政策不符的体系文件,由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科室、税务分局、稽查局对B版体系文件进行全面修改,时间暂定为8-9月份,各部门将需要修改的内容认真进行梳理,并在8月底前将相关资料报送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颁布。

五、质量目标的分解

根据省局下达的质量目标内容及时进行分解,各部门根据本单位的质量目标认真抓好落实,按时进行分析,不断改进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六、考核和评选

体系工作计划篇(10)

1.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探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深入研究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重要内容,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对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丰富和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2.深化党务、校务公开,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按照省、市、县纪委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党内各项监督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对学校项目建设、干部任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大宗物质采购等重大问题必须集体讨论决定。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加强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深化中小学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载体,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廉政知识竞赛、廉政书画展等活动,专题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发挥校报、校刊、校园网站、校园橱窗、黑板报、班级墙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作用,加强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努力打造教育系统廉政文化阵地和精品,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加强纪律和作风建设,规范从教行为

4.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驰现象。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坚决纠正无组织无纪律、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5.坚决纠正“”,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各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具体问题抓起,坚持不懈抓出成效。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严禁用公款互相宴请、赠送节礼、高档消费。纪检监察室要严格执纪监督。

6.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深入推进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廉政准则》执行情况检查,继续整治违规收受“红包”、公款旅游、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等问题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有关规定,严禁公款相互吃请;加强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加强对党员干部作风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国家工作人员防止利益冲突专项治理活动。

三、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7.强化对招生考试“阳光工程”的监督力度。严格高招、中招、小学会考等招生考试的考风考纪,实行招生承诺制。严禁违规招生行为。进一步完善招生监管措施,进一步规范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严肃查处买卖生源、重复注册、虚假注册学籍等行为,严肃招生秩序,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对考试命题、试卷保密、考务组织、评卷统分、招生录取等关键环节、岗位的监督。

8.纠正教育行风突出问题。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针对教育系统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要完善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机制,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治理,从源头上破解择校难题。集中开展中小学乱收费专项治理,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教育收费项目,细化教辅教材管理机制。针对教师违规收送“红包”问题,继续开展专项治理,把收送“红包”列入师德师风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着力规范教师从业行为,从源头上解决“红包”问题。

9.加强教育惠民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检查。强化教育经费监管,构建和完善教育财务制度体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浪费、套取、贪污、截留、挪用等问题发生。让教育改革“红利”真正惠及民生,重点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职学生资助等涉及教育的民生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管。对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缩水走样、虚报冒领、弄虚作假等问题,坚决予以查处。

四、切实抓好案件查处,确保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上一篇: 门面房租赁合同 下一篇: 院士申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