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4 08:48:35

政治课教学论文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1)

二、不断改进政治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扬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一言堂”,以教师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思考,着眼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模式化,方法呆板,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作业抄书,用众多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迫使学生死记硬背……等等。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对提高政治课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每一个政治课教师都应以这些观念指导全过程的教学工作。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进一步挖掘这一原则的深刻内涵。特别是要求每一个政治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只有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关注他们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才能使政治教学贴近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同时,政治教师也要深入研究我们的时代,分析社会发展的走向,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使政治课堂与时代社会相通,加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教学要由灌输型变为启发型,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经常尝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经常采用这些科学与民主的教学方法,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依靠这种手段教师讲授深刻的、抽象的政治理论,必然使学生感到空乏无味,难于理解。这种手段与我们时展水平也不相符。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实物等手段,并尽可能进行电化教学。这种多样灵活、直观形象的手段,对于提高政治课感染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参与教学活动,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激发同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改进政治课考核方式,变考核单一化为多元化,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考核方式具有导向作用。长期以来,政治课的考核和其它学科的考核基本相似。教师教条条,考条条,学生背条条。许多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到考前突击就行。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造成有些学生成绩优异与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二律背反现象。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必须矫正。为此,我们要把知识考核、能力考核、思想素质考核结合起来,真正凸显政治学科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觉悟的性质和任务。本文由收集整理。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政治课实效,对学生来说有两条根本途径:一条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另一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原来的“一次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因此,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要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开设“学法讲座”。如果每一个政治教师都重视学法指导,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政治课教学应该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接轨,开辟政治课教学的“第二课堂”

作为政治教师在完成学科任务的同时,应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配合,实现政治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接轨,并形成合力。另外也可以开辟政治课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2)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魅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更是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激励学生。试想,如果作为担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重任的思想政治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良好的品行、良好的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又如何去教学生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呢?所以,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我:

1.爱岗敬业。

对于所有从业人员而言,爱岗敬业都是最基本的一项素质,是人们都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则更需要爱岗敬业,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2.文明守礼。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是教人文明礼仪的重要载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师做不到文明守礼,就无法要求学生文明守礼。

3.具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只有教师坚守信念,不随波逐流,学生才不会迷失,不会动摇。“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具备以上几点素质,教师才会具有人格魅力,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信其道”。

三、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也不是某一名学生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属于所有人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激起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来。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政治课之所以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堂形式单一,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老师演“独角戏”。试想,这种满堂灌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能使学生喜欢吗?当然不能。学生正处于求新求异的年龄,他们永远都喜欢动的、活的,而不喜欢静的、沉闷的,所以课堂形式必须要加以改变。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从教学方法上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针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一重点、难点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比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许多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日看新闻,每节课抽5分钟时间中一位同学以新闻会的形式向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政治课的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让学生查资料、分享成果、分组讨论……通过这些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这些活动让教学从课内延续到了课外,使学生积极性不减,兴趣保持。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3)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五年制大学生是高职学院的特殊群体。首先,在年龄上,他们大都是初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院,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年龄偏小,大都是十六七岁,心理不够成熟,思想比较单纯、幼稚,承受能力弱,做事缺乏思考,但是他们自尊心又很强,难以接受老师、家长、别人的批评建议和教育;其次,在知识方面,他们大都是初中学习较差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苦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差,基础知识匮乏,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说他们对大部分课程都不感兴趣,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等现象很普遍。他们在心中根本就没有纪律观念,缺乏最根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律精神。他们追求时尚、认识肤浅,缺乏崇高追求,幼稚天真、说话童真。他们这样的思想状况、知识结构和年龄现实就决定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与高职学院三年制学生一个模式也不可能一样。因此,担任五年制教学任务的老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让五年制学生有兴趣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学习。

1.2课堂教学方法

单一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尽量组织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基础知识掌握欠佳,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常遭遇无人问答的尴尬场面,课堂教学组织比较困难。

1.3课堂教学内容

枯燥政治理论课本身承载着多方面的任务:一方面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窗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鉴于上述任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显得较为抽象,哲理性比较强,尤其是哲学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学生感到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懂。在中学时大部分老师偏重于概念的教学,对于知识点也是枯燥的说教,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时间长了就认为这些内容离现实较远,没有太大的意义,可学可不学;到了五年制之后学生开始划分专业,政治理论课成为基础学科,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多记点知识点,通过考试即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被学生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进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2.1适当拓宽知识面

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五年制学生因为基础较差,且自主意识不强,进入高校之后,尽管部分学生希望重新开始新的一页,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一知半解,消化不透,逐渐失去信心。因此在期末评教时以教师讲课是否能听懂为依据来评定教学质量的优劣:通俗易懂的即为优秀教师,反之则为差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了解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同时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很多学生甚至不明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党代会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一定非要完全照搬课本内容,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中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利用教材、网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学生只有在基础牢固之后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提基础差的学生了。要想改变教学效果,就需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就是当今提倡的较为先进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情境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积极参与其中,并能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采取情境式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同时情境教学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且在课堂上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也是现在课堂上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但需要有电教设备的投入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跟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比起来,多媒体教学集文字与画面、声音于一体,具有更强的直观性,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与网络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搜集更多网络资料与学生共享,信息量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样多媒体教学也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精心组织,同时处理好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4)

当下,新课改已经在高中政治课中推广开来,它要求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摒弃传统教育空间上封闭、内容上单一、目标上机械、方法上保守的弊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使得要达到“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进行教学,逐字逐句推敲,台下一些学生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反应迟钝,最后弄得教师也心烦意乱,无心授课。这样的课堂,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情况,当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高考制度的影响、教材编写的局限、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特点等,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教育客体的教师缺少激情。政治课本来就不如其他一些课程那样生动有趣,缺少激情的政治课就更是枯燥乏味。而如果教师授课时富有激情,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很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激烈的共鸣;还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激发自身的创造思维。1.变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为学生喜闻乐道的知识需要激情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些课程,特别是必修一政治生活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要把这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变成有用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有激情。如果教师缺乏激情,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根本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的精髓,只会机械地记忆知识点以备应考,这就完全偏离了思想政治课的目标。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三观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激情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要落实好这个理念,需要政治教师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只有激情四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才会被感化,有树立正确三观的冲动。因此,教学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政治课堂是平淡的,甚至死气沉沉的,有了激情,才能振奋学生的身心,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情感性,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激情的教师?激情教师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有爱教育是情与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激情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根源于真挚的爱———对真理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思想政治教学有爱(感兴趣),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会乐于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热爱学生,才会把感情投入到政治课堂中去,努力上好每一堂政治课,才更容易产生激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好学生本身就讨老师喜欢,爱一个“潜能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人非草木,接触学生久了,自然会产生感情,因此,好的老师对学生应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亲疏有别。“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老师亲近了,才会认真听课并积极配合老师。2.热情热情是一名有激情的教师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它要求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之中,用准确、简练、风趣、抑扬顿挫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情感,同时辅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热情来“煽情”,带动学生情感的激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老师更加热情,因此也更容易迸发激情。3.积极乐观由于多方面的影响,政治课并不如其他课程那样受欢迎,不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不是很高,另外很多突况也会对教师的心态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审时度势,放平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开展教学工作。宽厚大度、豁达的教师,能尊重和理解学生,其教学情绪不易被负面情绪影响,能够笑对挫折,保持快乐的心境。平时和课间,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同事之间善意的玩笑,适量的体育运动等等,都能帮助教师较好地调节心情,消除不良情绪。4.“满腹经纶”,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一名政治教师要想在授课过程中产生激情,不仅需要过硬的政治专业知识,还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好的口才。如果把激情比作剧烈翻滚的火山岩浆,那么知识素养就是火山口,缺少知识素养则好比把火山口堵死了,任凭岩浆如何翻滚,都无法喷涌而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教师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在激情来到时思如泉涌、旁征博引,教学水平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5.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激情教师会不断追求教学艺术,掌握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们知道,激情是一瞬间的爆发,就像火山那样,在猛烈的喷发之后又会重新进入休眠期,为下一次喷发酝酿能量。但有些火山喷发了几次之后,便成了死火山,逐渐丧失了活动能力。为了不让激情熄灭,为了再次点燃激情,他们不断学习,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挑战自我,寻求新的突破。

作为政治教师,该如何培养激情、运用激情?如果说激情是火花,那么培养激情的过程就是燃料的积累和准备的过程,有了充足的燃料,才更容易碰擦出火花。培养激情要学会不断调整心态,感受快乐,通过快乐酝酿激情。没有愤怒、沮丧、怨恨忧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的教师,更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能真正全身心投入教学,积累足够的燃料。单调烦琐的工作程序、不合心意的工作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低素质学生的影响、不良的身体状况、烦躁的生活琐事等等,都是影响激情培养的不利因素,因此激情的培养应从教师的自我调节开始,积累激情的原料,进而学会主动从周围环境中挖掘利用有助于点燃激情的因素,如选择有趣的教学材料,使用生动的语言和一些夸张的动作,微笑教学等等,然后找到点燃激情的导火索,选择合适的爆发点,一鼓作气引爆激情。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结合时政来诱导激情;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演讲式教学法,依靠灵活的教学语言来激发激情;收尾时,则能通过组织活动结尾、预留悬念结尾、创设情境结尾等方式强化与巩固激情;课后,还可以利用时政信息延伸激情。在《经济生活》中,教师可以骄傲地向学生展示我国经济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对比描绘出中国经济的美好蓝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伟大抱负;可以激愤地向学生揭露经济领域中各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腐败现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可以抑扬顿挫地向学生讲述各种诚信经营、勤劳致富的励志故事,鼓励学生遵纪守法、自食其力。在《政治生活》中,教师可以追溯中华民族近现代的荣辱兴衰,让学生们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还可以通过介绍、评论时政信息,让学生们了解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用强烈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刺激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坚定其政治方向。

在《文化生活》中,教师可以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情怀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较高的文化水平。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针砭时弊,抨击腐朽文化,使学生摒弃腐朽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总之,课前准备充分,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胸有成竹,上课时放得开,不拘谨,真情流露,自然就能激情迸发,绘声绘色。激情是一剂催化剂,运用适当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放飞思想的高度,激发求知的欲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教学需要激情,创造激情课堂,将激情传染给学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当保持对上课的新鲜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想方设法使政治课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激情澎湃,让政治课成为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作者:周道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5)

这一时期提倡注重自学,重视国家政策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学法上多采用自主学习法和集体讨论学习法。其次是学法发展时期(1957—1977)。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后,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仍然注重集体讨论学法,讨论和辩论时,坚持“团结—批判—团结”的原则,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把各种事实和观点摆出来,充分说理,反复争论,让大家畅所欲言,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1964年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法上贯彻执行启发式教学,学法上除集体讨论学习外,开始出现问题学习法,大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养成认真读书、钻研问题的习惯。另外也号召大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发讲义或讲授提纲后,提倡自学。再次是学法改进时期(1978—1999)。改革开放以后,学法得到了改进。1996年3月,我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指出,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还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改重要方面切实抓好。这一时期提倡大学生认真看书学习,深入钻研原著。

为了加深大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大学生应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充分准备,热烈讨论。学法上多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社会实践学习法。大学生课堂上进行自由充分的课堂讨论,积极参加丰富、切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更能培养大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是学法创新时期(1999至今)。1999年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的力度,这一时期形成了以“98方案”和“05方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现代化特征,倡导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注重实践学习,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变迁的启示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方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教育的效果。准确把握“学法”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规定性十分重要。教法源于学法,即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必须怎么教,也即是陶行知先生所谓“教学合一”。教师的教法既然来源于学法,那么这个寓学法于教法,就必然反转过来进一步启示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以教来示学。学法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以及教学的基本规律。第一,学法变化与教法变迁同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与学就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可以分开来研究,但是实质上教与学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教学生学。学法的改变是与教法改革同步的,教法上采用指导、点拨、设疑、释难、引领学生探索发现、开发未知领域等方法;不是把知识制作成成品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发现和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大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去挖掘教学资源隐含的内容,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让学生在摸索中学习前进。第二,学法和学习个体特点相结合。“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被教育者,取决于他有无认识周围世界的愿望,有没有学习科学文化成就、掌握社会主义生活规范和准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方法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能力获得提高,与学生的心理倾向有着密切关联。学生的心理倾向又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方面相连。“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不注重解决这些心理倾向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好的学法也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实际行动,因为学生的心理倾向会制约自身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掌握和运用良好的学法,又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学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学习和实践,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深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和深化,才能稳定掌握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并非是让头脑变成塞满理论知识的仓库,而是要获取一个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以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化成思想,内化为信念,转化成行动,这才是学法的根本。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6)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

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3页)无疑,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7)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牎“平等”、“和谐”牭氖ι叵瞪形唇ⅲ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8)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

社会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比较困难,政治课的教学情况也不例外。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

二、社会性偏差的表现

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就是失之偏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因为他对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实际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张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可有位学生写道:“在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人们穿草鞋,女孩子没有裙子穿。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显然这位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缺乏比较完整和接近本质真实的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参照系错位,把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误作为新旧社会加以比较了。

三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表现了社会上的影响,嘴里哼着顺口的广告词,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关于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次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

四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兴趣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如从迷恋港台歌星到热衷于港台的言情武打片,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这些学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种怪味过浓,精神疲软,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五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态度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一次在讲到我国经济上开放、搞活的必要性时,请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一位学生不满地说:“现在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个体商贩,把周围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附近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家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不能客观评价经济上开放、搞活的意义。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社会性偏差突出的社会时代背景

学生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但作为一种现象突出出来,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归根到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产物。巨大的时代转变深刻影响着人们(自然也包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变化和反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变化中有许多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等,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影响则比较复杂,甚至明显具有非建设性的消极作用,并折射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即源于后者。考虑到目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与冲突,多元价值取向已成现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性偏差”现象的存在不合理性。社会上有人甚至认为在我国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而这又进一步诱发了学校教育环境下“社会性偏差”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四、政治课教学的不适应状况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学形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综合教学转型,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已无法跟上这一转型的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唯一主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本该作为课堂教学主角却退居第二角色,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周而复始的被动式学习形式中逐渐被消磨殆尽。然而,对任何课堂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依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急需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将之取代。

1.2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变得乏味而无趣

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显得单调而无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就很难将自己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社会细胞之一的教育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力求与社会的发展脚步共进退。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已逐渐退隐历史舞台,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在崭新的舞台上找到一席之地。

2.1新课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2.1.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将学生看做是获取知识的容器,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参与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2.1.2构建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封闭式的教学,学生在死板的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则全然不同。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开放式教学形式存在,营造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都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灵活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逐渐将知识的构建融会贯通。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从某种角度看,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完成从“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成功转型。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更主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老师基于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分析指导、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将所接触的知识构建融会贯通。

2.2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与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比,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对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那么怎样才能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迎合现代教学目标的需求,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施行方法。

2.2.1推行差异化教学。

传统意义下的课堂教学被冠以“填鸭式”、“灌输式”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教学完全忽视学生参差不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毫无作为,一度使初中政治课堂教学陷入单调、乏味状态。在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式地获取知识,无论是否真正理解透彻,只要能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即可。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创新思维、探索求知等能力的培养,与新时期下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不受束缚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相匹配。针对传统教学形式存在的这些弊端,新课改课堂教学作了一系列改进,其中差异化教学的方法是改进进程中的成果之一。差异化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因材施教的基础理论的指导,对学生经行分类式教学。所谓“分类”,实质上是指将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主观因素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区域中轻松而自由地感知知识魅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从而真正融入学习中。

2.2.2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身心素养。中学生有不可预估的未来,他们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人生的定位上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具有无限可能。所以,初中阶段教育对初中生的整个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指导初中生成长教育中价值取向和精神素养形成的学科,在初中阶段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政治教学发挥所长,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人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精神素养呢?对此,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提出让课堂回归生活,将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何谓将课堂回归生活,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呢?简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叩开学生的理解闸门。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政治观点都来源于生活,从一个个生活小故事中总结归纳而来。单纯讲理论,仅从知识的字面理解上展开教学会让教学变得抽象而难以理解。如果将政治理论还原到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活故事带入课堂,那么所讲授的政治观点将变得鲜活而真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会变得更透彻,具有故事情节的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使整个课堂氛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2.2.3注重知识的迁移扩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政治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思想支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顺应政治的这一基本特点开发出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旨在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帮助学生全面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逐渐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与拓展。然后,从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发展模式出发,运用关联式发散思维方式编排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找到政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不仅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突破性认识。

政治课教学论文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3、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高一哲学常识中讲到人生价值时,学生对“张华救老人有无价值(意义)”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不能只看物质贡献的大小,忽视精神贡献是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高二经济常识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习总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 

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论文集

2、《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上一篇: 实习生实习总结 下一篇: 教师团支部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