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转正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3 15:33:29

市场部转正总结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1)

2012年2月7日(农历正月十六),上午8点18分,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礼炮声,克胜营销总公司所属的11个分公司、7个片区市场加“绿色联盟”共26辆统一克胜LOGO的“北京现代”组成的营销车队,载着克胜农化全体营销将士的昂扬斗志和百倍信心,也载着集团领导的重托和全体员工期待,满怀豪情驶出公司大门,出征全国各地市场。

据悉,从1月25日(正月初三)开始,今年营销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紧张而有序的进行,各分公司负责人放弃春节假日部分休息时间,齐聚集团,共商农化国内市场营销大计,研究落实全年度各项营销工作,大家紧紧围绕集团2012年“改革促改变,转型促发展”总体工作思路,经过连日来的学习、研究、沟通、讨论和交流,按照“改革、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系统学习和领会以“一个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一个薪酬福利激励体系和一个PDCA循环工作法”“三个一”为核心内容的管理激励措施和具体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大家的思想和观念全部统一到集团的重大营销战略部署上来,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努力找准“改革与改变相结合、转型与转变相结合、发展与发现相结合”这三个方面在农化市场营销的切入点,一致赞同并结合农化板块的市场营销实际,全力贯彻落实集团的一系列“改革促改变、转型促发展”的重大举措;明确了今年的奋斗目标,谋划了营销工作的主要市场竞争举措和思路;特别强调今后要把提高农药技术服务水平作为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利器,要真正找准并切实解决农民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为农民提供超值服务的能力;集团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和推动市场营销工作的各项政策。在随后的2月5日,集团营销总公司、绿色联盟公司分别与各分公司签订2012年营销目标责任状。新责任制体制更完善、机制更灵活、目标更明确、奖惩更分明,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致表示:2012年要以“改革促改变”大干一场,“转型促发展”再创辉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似同样出征,定有不同收获。”今年克胜的农化行业国内市场营销与往年不同,是在全体营销将士明确新年营销工作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新发展的基础上,以“改革、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为统领,大家系统学习和全面领会以“三个一”为核心内容的管理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后,充满信心地出征市场,这些必将打破原有传统的营销观念、思维定势和营销模式,为克胜农化主业营销带来勃勃生机和源源活力。

可以预见,克胜“改革、转型、发展”的历史大幕就此从农化主业国内营销开始缓缓拉开,迅速落地生根,并发芽、成长,直到参天大树。农化市场营销正在转型,开始由原来的旧跑道拐弯驶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克胜营销将士也正在营销市场跑道上转弯、转轨、转型,而善于主动转换跑道并从“弯道处超越”对手,正是克胜市场营销成功转型的标志之一。

那么,农化主业营销的成功转型对我们集团其他产业有何启示呢?我想至少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高屋建瓴作出的“改革、转型、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完全切合集团四大产业升级发展和战略管理客观需要的,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是集团的长期发展战略,大家对此必须充满信心,要坚定不移地不断稳步向前推进,不得有半点犹豫和动摇。

2、“改革促改变”,“改革”是手段,“改变”是目的,那么你所在的岗位要“改变”什么?推动“改变”的措施是什么?是“大改变”还是“小改变”?

“转型促发展”,“转型”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那么你所在的部门、分厂、子公司要“发展”什么?推动“发展”的措施又是什么?是“大发展”还是“小发展”?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2)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既影响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又影响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的业绩评价,同时还影响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企业集团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充分考虑集团集权和分权等内部条件、集团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转移价格的反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确定本集团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基本原则,进而确定最优内部转移价格,达到集团利益最大化。根据母、子公司在制定转移价格时授权程度的差异,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通常可分为直接干预型和协商型两种模式。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商型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条件

一般理论认为,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若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商价格,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存在某种形式的外部市场,特别是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其二,能够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资源;其三,最高管理层的必要干预。亦即正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是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条件。在“关于转移定价的经济学”一文中,Hirsbleifer分析和研究了制造分部和销售分部的成本与收益、中间产品的市场状况以及技术与需求的独立性等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没有中间产品市场的条件下,如果要确定单个分部的产出水平,则必须使各分部的边际成本之和与最终产品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内部转移价格应与制造分部的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存在中间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内部转移价格应为市场价格;若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则内部转移价格也应为制造分部的边际成本。Kaplan和Atkinson也认为当中间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时,协商定价法更有优势。

(二)协商定价与激励引导的关系

在奖励性质的正激励引导与协商定价的关系方面:Kaplan和Atkinson指出,任何协商定价系统都存在谈判时间约束以及经理人可能会选择次优决策的限制,因此,在该情况下,适当的补偿激励是必要的。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过程中,适当的激励补偿合约能够引导分部经理人作出基于企业集团层面的最优决策。而对于协商定价与惩罚性质的负激励引导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在惩罚性质的负激励引导与协商定价的关系方面:Yoon和了heodore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激励补偿和避税”一文中通过模型分析认为,负激励有利于弥补正激励作为激励方式在实践中遇到的激励效用递减和成本上升的问题。Garen则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模型,发现经理人的报酬结构是激励与风险权衡的结果,也就是说,对经理人的激励应该与其经营风险关联。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提到,负激励作为激励两极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实现更有效、更持久的激励效果,特别是极端的负激励能够对人经理形成一种威慑,相对有效地规避其道德风险。企业集团的利益协调实质上是一种产出分配规则和激励机制,在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运用组织权威来完成靠市场机制很难完成的中间产品转移定价时,实行正激励与负激励的选择性激励是必要而可行的。

(三)协商定价的博弈模型研究

在“基于成本的转移价格”一文中,Vaysman提出了一个多分部的协商定价模型,他将各分部管理者的私人信息纳入其中,并把这种管理的内部转移价格谈判作为讨价还价博弈的扩展形式;同时还将总部控制下的谈判时间与讨价还价结构这两大重要因素纳入其中,总部则同时设计分部经理人间的交易规则与补偿计划。由此证实以下结论:总部能指定分部经理人的讨价还价和补偿合同形式,这将是基于转移价格基础的管理谈判的唯一结果;运用协商定价法的补偿激励合同可令企业获得其利润空间的上界。胡素华和张世英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策略”一文中,假设了一个简化的、只存在两个企业的、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集团,构建了一个完全信息下的转移价格和数量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在该完全信息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与中间产品内部交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密切相关。并深入影响了集团内部的净利润分配。

(四)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上述研究表明: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存在外部市场,但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下,谈判协商的方式是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最佳选择;其二,如果没有适当的奖励性质的激励补偿合约来引导分部经理人作出基于企业集团层面的最优决策,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有可能导致决策的次优化。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是:一是仅仅将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情况局限于转移的中间产品外部市场是否完全竞争,对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条件界定范围太窄,有待作进一步拓宽;二是在引导分部经理人作出基于企业集团层面的最优决策的激励机制方面,过分重视奖励性质的正激励补偿合约,却忽略了惩罚性质的负激励机制的作用,没有从激励的两个方面同时分析论证,使研究结论显得论据不够充分;三是目前对负激励机制下的协商定价博弈模型没有作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在中间产品作为转移商品并且存在外部市场(而不仅仅局限于不完全外部市场)的情况下,在负激励机制约束下的企业集团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问题。具体包括:由于采用企业集团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关键前提条件是集团内部能否充分有效地共享信息,因此,拟进一步拓宽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条件;为弥补前述研究对激励补偿只侧重奖励性质的正激励的不足,尝试在企业集团的各个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下文中简称中心)之间进行中间产品的内部交易时引入负激励机制来引导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并进一步通过买卖双方协商定价博弈分析模型进行论证。

二、模型分析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3)

本文认为这两个突出的经济现象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结果始终是分析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背景,经济转轨是分析二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总背景,体制性约束是进行观点归结的落脚点。解释这种联系和结果需要理解西方现代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体制环境、实际作用和后续影响,在这一分析过程中会自然形成对当前经济失衡原因的基本认识。

二、经济转轨与财政政策工具性效果不足

评价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最好方式,是分析被调控对象的特殊性,看看实际经济运行的特征及出现的问题,是否符合凯恩斯政策原理的一般性描述。

(一)西方现代财政政策的内涵

西方现代财政政策(又称凯恩斯政策),主要用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短期非均衡问题。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在简化的假设下,任何实际产出的生产总会创造出同样数量的可支配收入,当收入没有全部用于消费而是一部分用于储蓄时,我们就说收入一支出的恒等式中出现了“储蓄漏损”;与此对应的是产出也并不全都是用于消费,还包括企业部门购买的资本品,它正好是收入一支出流中的一种“投资注入”,因此储蓄一投资机制决定着国内生产总值能否达到均衡,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地自主增长。

在“[总收入][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总收入]……”的产出循环中,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是一个关键环节,市场机制的需求约束特征在此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倾向过低、当期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增长过快;二是预期最终需求不足导致投资意愿过弱,大量储蓄从经济运行系统中“漏损”后不能实现正常的“注入”,转化为投资需求。这两种情况的分别出现或同时出现都会导致经济增长失速、市场不稳定和萎缩。针对这种情况,凯恩斯政策主张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大吸纳“漏损”的储蓄,补充民间投资需求的不足,将总需求拉回到正常水平。这里政策的效果集中在投资乘数上,而乘数" 的关键是新增投资所直接引起的收入能以多大比例增加消费。消费是一切问题的核心。

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内生的矛盾,会周期性地激化。财政政策的运用既是市场机制周期性危机的要求,同时财政政策的效果又以市场机制的既有效率为条件。因此,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财政政策产生和有效的隐含前提,财政政策能否启动市场机制恢复,能否在短期内顺利退出这两个基本点,正是由此得出的。

(二)转轨仍是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

但是这次重大转折并不意味着转轨已经完成,以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完全按市场的一般规则进行分析和应对。从实际感受来判断,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经济运行状态从资源约束到需求约束、从短缺到过剩的变化体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推动这种渐变的路径选择、实施步骤以及市场运行机制从无到有、从低效率到更有效率的运转,也必然是政府主导下的一个渐进过程。从政府推进改革的总体设计来看,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到 2020年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成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这就意味着其间的20多年都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目前只能属于转轨的部分质变阶段,是转轨途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在此期间,制约经济运行的矛盾既有市场机制下的一般矛盾,也有转轨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中后者对经济运行的制约更具深刻性。在市场化总体程度已得到实质性提升,而市场化结构性不均衡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经济运行必然要经历一个供给总量基本平衡甚至供给长期过剩,而供求结构性失衡矛盾尖锐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运行既有别于传统体制下和体制变革前期的全面短缺状态,又有别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约束状态,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后短缺时期”。低收入水平的供给相对过剩取代短缺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

(三)结构性问题成为市场机制运行的直接制约因素

由于渐进转轨策略的局限,结构性问题在这一阶段因累积而激化,制约着市场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突出压力:

1.渐进改革所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均衡和市场效率不均衡,使初步建立的市场机制出现运行不畅和低效率。用市场化水平作简单考察,产品市场内部的市场化次序表现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于工业品市场化程度,工业品市场化程度高于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要素市场内部的市场化次序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于土地市场化程度,土地市场化程度高于资本市场化程度。总体而官,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这种不均衡意味着,由于市场效率实现程度的差异,最终消费品将首先出现买方市场的特征,而要素交易、供给调节方面将出现市场反馈不全面和低效率的局面。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较低,则意味着政府对企业进行行政性干预的能力仍然很强,政策的传导机制还具有很强的传统计划体制的特征,如投融资体制方面。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的普遍存在。

2.后续的转轨安排使总供求均衡经常性的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均衡。中后期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由于各种风险不断增强,民众的不安全感和支出预期在加剧,普遍会根据体制变动的预期对消费需求做出不同程度的压抑。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转折来划分阶段,在这之前的近20年中,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下放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被集中控制的权力和利益,随着权力配置资源模式的被突破,相应的利益分配和索取的权利也被分解到更多的主体身上。微观经济获得了少有的活力,经济增长与体制转轨也因此而获得了持续的推动。在这之后的过程中,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开始转向集中下放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责任,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扫清障碍。比如包括职工下岗、养老、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的责任,比如职工住房、子女教育的责任。这些责任不放下去,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无法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还会增加,一些竞争性商品与服务就仍然要靠公共部门以较低的效率来提供,计划应该进一步退出的领域不能彻底退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方式的功能就不能进一步完善。这种下放对经济增长和体制转轨而言,意味着政府、企业、家庭三者之间一次新的利益关系调整。与前一阶段相比,利益调整的方向可能会是逆向的,至少是复杂的。此外,市场开放度提高也使国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

处在目前转轨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的,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失灵会同时存在于经济运行中,与之适应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框架也将逐步形成,政府将逐步学会按需求约束的特征来调控经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转轨并未完成,市场机制的效率必将受制于传统体制下各种遗留问题的解决程度。市场化的总体进展可能同时伴随着一些局部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的外部表象是市场运行的受阻和不畅,而矛盾产生的原因则是传统体制因素的制约。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程度可能比市场机制的周期性失灵更加严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虽然更趋于市场经济下的通行做法,但其应对的问题既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中一般的周期性矛盾,也不是计划体制下的紧缩—扩张问题。

(四)财政政策工具性效果不足的必然出现

这里提出的财政政策工具性效果是相对于政府直接投资的产出效果而言。工具性效果不足,是指在转轨经济条件下,试图通过符合凯恩斯政策原理的财政政策调控并启动消费、实现经济自主增长是很难的。

在实际应对中,我们虽然按照凯恩斯政策原理一直试图以大面积、大幅度增加收入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变消费预期,改善收入中的消费—储蓄结构;以连续、大量的政府投资来维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吸引民间投资,打通储蓄—投资障碍,但经济运行却一直无法摆脱消费难以启动、内需难以扩大的制约。政府投资带来的收入效应没有明显改变消费预期和消费倾向,而是更多地转化为储蓄的增加,成为下一次扩大投资的压力,使经济运行中的储蓄—投资机制进一步失衡。从评价财政政策效应的重要指标投资乘数来看,扩张性效果也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政策的工具性作用不足。最终结果必然是政府投资无法疏导市场机制的传导障碍,进而形成了政府投资经济增长政府投资经济增长的直接外部推动式的经济运行特征。这种情况表明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未产生凯恩斯政策预期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效果。就启动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恢复而言,这一政策的工具性效果严重不足。

既然目前的体制成熟程度和经济发展阶段还不足以使“财政政策经济运行市场机制”之间产生西方理论描述的内在机理与前提,积极财政政策就不具有一般性的反周期调节性质。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就主要不是市场机制内生的矛盾所引起,而应该是外部因素制约市场机制效率发挥的结果。至此,关于经济运行中的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体制前提的不同提出两种解释:一种是成熟市场机制下一般的周期性原因造成的,是市场机制的短期非均衡问题,即市场机制导致的经济运行失衡。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消除经济运行中的障碍,从而恢复均衡和经济自主增长。另一种是转轨过程中的体制性原因导致的,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问题。这些问题总体上表现为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后市场机制的运行不畅,是体制性制约使现有的消费倾向、消费水平不能适应市场机制框架的要求。财政政策可以在一定阶段起到维持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作用,但无力消除这些体制性原因对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制约。仅就“财政政策一经济运行”的关系来看,不同体制条件下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凯恩斯政策主要体现为一种传导功能,作用于市场机制内部,是一种工具性使用。我国目前的积极财政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具有一般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和产出效果。与凯恩斯政策的隐含前提相比,我们的体制环境不仅不同,而且处于变动中,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在转轨经济条件下,指望通过财政政策启动消费和市场机制是很难见效的。

的积极财政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具有一般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和产出效果。与凯恩斯政策的隐含前提相比,我们的体制环境不仅不同,而且处于变动中,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在转轨经济条件下,指望通过财政政策启动消费和市场机制是很难见效的。

三、市场机制运行的障碍:消费的体制性压抑

按照凯恩斯政策原理,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启动经济自主增长的关键是投资乘数,即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取决于居民收支预期和收入差距的状况。以下我们就来具体考察这两个关键条件如何受到体制性约束,从而导致财政政策工具性效果不足。

(一)传统体制下的“社会契约”无法通过市场化过程出清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实现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与公众之间相应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契约。这些契约一方面要求公众必须忍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利益的牺牲,以使积累保持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则通过统一标准将较低价格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安排于企业或单位中。改革开始后,随着价格的市场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福利性公共品的供给价格必然逐步提高、成本逐渐外部化,顺利解除这一部分福利性公共契约是计划到市场转轨最终完成的前提。

(二)发展战略与转轨次序导致的多“二元结构”无法在短期内自动消除

中国20多年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来自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渐进改革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动。即在非均衡条件下(如要素市场分割等)通过结构调整使资源转移和进行再配置,实现效率的提高和对经济增长的刺激④。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路径选择,在效率增进的同时,非平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了比改革初始状态大得多、也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的两极分化。仅用传统“二元结构”(DualStructure )还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不足以解释差距何以会拉得如此大。

另一方面政府主导、渐进改革路径下的非均衡发展,不断衍生出与经济转轨进程相联系的新的“二元结构”。在近20余年的体制改革进程中,从市场广泛化和深化来看,表现为产品市场化生产资料市场化金融市场化的市场逐步启动和放开的过程,而在这三大部分市场化的内部,也存在一定的次序,例如产品市场化,就有日用消费品市场化耐用消费品市场化等分过程。体制变动导致的利益转移形成了非正常的收入分化。这种“体制性收益”和“体制性损失”,反映了体制变动过程中各人因所处地域、产业、岗位、人际关系等不同,改革的步骤与方式不同,避免社会震荡的保障机制和缓冲机制不同,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里发生的收入分配差异与既有财富转移。处在不同改革次序上的家庭部门之间,有的轻易就获得了转移性收益,有的没有获得这种收益的机会,甚至失去了既有的收益,也就负担了体制转嫁的损失。类似的变动过程中,显然还伴随着大量由于法律不完善、监督缺位、运作不规范、体制性资源滥用所导致的“衍生性”收益畸高者与损失畸高者。这种因既有财富占有格局变动导致的收入分化,加上以效率优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拉开的收入差距,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畸高收入阶层”与“畸低收入阶层”的逆向分离。多“二元结构”在经济转轨的不同阶段衍生、博弈、固化,使收入差距呈现一种全面扩大的态势,导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程度。

(三)由上述两个原因导致的体制性后果:储蓄的过量漏损与消费环节的脆弱性

四、财政政策的一种后果:对投资体制性冲动的强化

第二阶段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主要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普遍的投资扩张,信贷膨胀和外资猛增是主要的方式。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由于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的基本完成,以汽车、住宅等高档消费品为特征的需求大幅增长,从 2002年下半年开始自发性的投资需求得到持续回升。在此背景和前一阶段政府投资行政性拉动的惯性作用下,中央政府投资增幅持续下降,并已出现负增长,地方政府投资增幅则迅速上升。2003年前三季度中央政府进行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额同比分别下降了7.0%、7.7%、14.0%,但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同比分别达到41.5%、41.5%、39.7%.

出现政府主导型投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化的原因,首先是传统体制下的投资冲动在特定条件下受到了刺激。1996年实行“软着陆”以后,经济过热迅速降了下来,但盲目扩张的投资机制并未从体制上消除。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实施和现行的流转税为主体分享的税收体制再次强化了政府投资行为,强化了地方对增长速度的记忆和追求。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分指标、下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中的超前行为,工商注册、土地批租、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竞相优惠和违规审批等冲动开始扩张。在投融资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投资的微观约束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地方发展的冲动转化为简单的投资冲动并直接导致投资过热。目前出现过热的项目大都与各地发展“支柱产业”、“经营城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冲动有关。

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增长必然导致非市场约束的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实现危机有着本质区别。同时,与传统计划体制下投资饥渴和预算软约束不同的是,这次发生在转轨背景下的政府投资冲动,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又远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投资冲动启动后就不再直接以政府、以预算内资金增长来体现,而主要表现为民营、外资等企业投资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参见图3),但这些投资行为和项目都与政府的发展目标和意图紧紧相连。一些投资或者没有产权约束,或者资源通过非市场化途径获得(如土地批租环节的问题),本身并不反映市场价格。

微观方面制度性的国有企业退出壁垒构成了投资冲动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由短缺经济时期投资扩张的预算软约束,演变为“后短缺时期”的弱淘汰机制和高退出壁垒。由于国有企业退出仍主要由政府决定,传统体制下的政府投资冲动的预算软约束很容易转化为转轨经济中的企业信贷扩张的软约束。在总需求因某种原因降低时,该淘汰而未被淘汰的国有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盈利与否变得并不重要,削价以获取市场份额的过度竞争越演越烈。而在某些领域的需求转旺时,政府行为的诱导又很容易使企业选择在原有的结构和水平上迅速扩张。

由于这样一种转化,我们看到,虽然国债资金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对投资和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已经下降,甚至在使用方向的不断调整中逐渐变得微不足道,但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冲动却在地方普遍形成了。这种冲动是体制性的,事实上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已没有太大关系。进步讲,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经济运行状况。

五、结语一:关于当前经济运行失衡的看法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4)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5)

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结构会发生如下变化:第一,现存的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将转换为间接融资与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金融资产将大大丰富起来,单一的银行资产将由银行资产、政府资产、企业资产、保险资产、信托资产等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所代替: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将成为现金和存款通货之外的又一种流通一上具,第三,传统的资金地区割据、部门封锁、纵向归流的状态将被打破,而形成与一定经济区域相适应的既有向心力又有离心力的资金纵横流动的金融网络中心,第四,我国货币信用关系的深化,将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树立起资产效应观念、生息盈利观念,从而增强对金融市场信号反应的敏感度,第五,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将冲击目前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利率的僵化性和不合理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6)

医院市场部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呢?发传单、挂户外牌、以及进行车套广告的维护等。挂多少牌?做多少车套广告?以及内容如何组织,设计等?更大程度上应该是策划人员的宣传工作。而执行这些工作,更多的是要求体力活(很多单位是将类似工作直接交给广告公司来完成的)。本院的具体挂户外牌等工作,交给几个身手敏捷的人,应该可以搞定。

市场部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能开展有效的市场开发工作?决定于医院制定的市场思路、市场开发人员基本的素质高低和市场部管理水平等。如果说策划工作要求的是有创意,求新,侧重于文字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等方面,是点对面的宣传工作;那么市场工作则基本上是根据市场开发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公关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是进行点对点的宣传工作;工作本身更多的要求市场人员较高的个人素质,以及较好的工作主动性、自觉性等方面。如果市场人员总是等着别人来安排其工作,同时其又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那么这样的市场人员原本就不合格。

一般单位用人,是因为“岗位”而选择“人”、用“人”;而我们现在的市场部工作是因“人”而设置“岗位”。如此,市场部工作怎么开展?市场部的业绩考核如何进行?

二、本院市场部的工作职能描述

1、调查市场、分析市场、总结市场规律,制定市场开发工作方向。

①、通过适当方式深入市场调查,分析、总结市场规律;

②、及时收集本医院病人信息,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找准市场方向。

上述工作,一是为了更好的明确市场工作方向,二是检验市场工作的业绩。当然,对医院策划部来说,也有必要进行市场分析工作。

2、适当的时候,进行医院全员营销培训,逐步提高医院整体营销水平。

医疗服务营销,不同于有形产品的营销。产品营销,可能是与生产者关系不大的工作;而医疗服务过程是病人来医院后的具体医疗行为,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各环节,联系到提供医疗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如何让病人来医院接受比较满意的医疗服务,自然就涉及到相关医务人员的营销观念,以及具体的营销行为。

提高我医院医务人员的营销意思、营销水平,进行医院内部的营销培训工作、营销工作,有时候更重要。

3、客服工作。

规范医疗服务,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客服工作,提高医院现有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促进医院的良好口碑,从而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客户服务工作也是销售工作配套的惯例。这同时也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的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能,有计划的有效率的进行市场开发工作

1、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进行市场开发

①、策划、组织、举办各种活动:如大学生青春期健康讲座活动(女大学生人流总是比较多),针对农村市场的大型免费体检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公益活动等;

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对市场人员要求的素质更多。工作本身涉及到市场人员对相关政府职能部的公关能力,以及有效举行活动的执行能力,活动效果的分析、统计能力。

年后计划在湛江各高校,以及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有计划、有目的开展青春期健康讲座活动。为此,市场部还需要配备一名健康讲座人员。活动能成功进行,既是医院形象、医院品牌的进一步推广,也可以直接促进医院经济效益。

年后计划针对湛江农村市场,做进一步的市场开发活动。主要以乡镇、甚至有代表性的村为单位,组织一定规模的免费体检活动,或者专题讲座活动,进而发现病人,从而直接带来医院的经济效益。适时组织、安排周边社区相关工作。

②、活动类人员要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医学类、市场营销类相关专业毕业,25岁以上,性别不限,沟通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团队意思强,从事市场开发工作一年以上,有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市场开发工作经验优先。

2、转诊类业务工作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2-0034-06

一、引言

住房过滤(house filtering)理论表明,随着服务质量下降与价值减少,房屋将从高收入家庭转移到低收入家庭手中。住房过滤过程体现在住户移居换屋的行为中,当住房服务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原有住户移出,该住房成为空屋,提供新住房机会,如此重复,空屋在居住者之间不断转移,形成空屋连锁反应。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关键是通过住房市场过滤机制,为不同等级住户提供层次化的住房供应(Lowry,1960;Sands,1977;奥沙利文,2003)。西方国家住房市场的实践也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住房过滤机制和消费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住房的耐久性,实现住房保障补贴的高效率与低成本。当前,中国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主要是通过新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而对住房市场过滤现象与过程则缺乏认识和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市住房市场的空屋链模型,对杭州住房市场的过滤现象与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其余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城市住房市场的空屋链模型,并对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利用调研数据计算空屋链模型结果,分析杭州住房市场的过滤过程,比较不同住房子市场的过滤特征;第四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问卷调研

(一)空屋链模型构建

空屋转移过程描述了空屋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包括空屋在不同层级住房市场之间的转移活动,以及空屋因拆迁损毁、住户移入迁移等因素而退出市场的消失过程。空屋链模型包含空屋转移概率矩阵和空屋转移乘数矩阵。空屋转移概率描述住房从一个等级转移到另一个等级的概率,反映市场中房屋的具体过滤特征。空屋转移乘数则表示房屋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整个生命中在不同住户之间转移的总次数,反映单位住房供给由空屋链式转移所产生的实际住房供给单位,表征市场中住房过滤的效用程度。

1.空屋转移概率矩阵构建

White(1970)和Emmi等(1995)将空屋链模型与行为选择理论相结合,根据住户的迁移概率估计空屋转移概率。在一个封闭的住房市场中,依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将住房市场分成不同等级的子市场。在整个住房市场中,空屋总产生数量等于空屋总消失数量,市场内部各子市场之间空屋总转出量等于空屋总转入量,市场处于动态均衡状态,可以用公式(1)、(2)来描述:

∑iFi=∑iGii=1,2,3,…,n(1)

∑i(Vi∑i≠jrij)=∑i∑j≠iVjrji(2)

其中,Fi表示第i级住房子市场的空屋总消失数(如房屋损坏拆迁、住户移入迁移等),Gi表示第i级住房子市场的空屋总产生数(如房屋新建、住户移出迁移等),n表示住房子市场的个数,Vi表示第i级住房子市场的空屋数,rij表示空屋从第i级住房子市场转移到第j级住房子市场的转移概率,Vjrji表示从j级住房子市场转移至i级住房子市场的总空屋流量,也可表示住户从i级子市场迁移至j级子市场的总流量。若单独考虑任意住房子市场i,空屋产生数加上从其他子市场转移至i市场的空屋转入数,就等于住房子市场i空屋的消失数加上由该子市场转到其他子市场的转出数。计算公式为:

Vi∑j≠irij+Fi=∑j≠iVjrji+Gii=1,2,3,…,n(3)

假设qij代表空屋从i级住房子市场到j级住房子市场的转移概率,则qij可由公式(3)计算得出:

qij=rij∑j≠irij+FiVi(4)

空屋转移概率qij表示空屋从i级住房子市场转移到j级住房子市场的概率,相应的也表示住户从原来的j级子市场搬迁到i级子市场的概率。将不同住房等级的转移概率用矩阵表示,得出空屋转移概率矩阵Q=qij,如表1所示。空屋转移概率矩阵表示住房过滤过程中空屋转移一次的概率,描述某一时期各个层级之间的空屋转入转出现象,以及迁移前后市场内空屋的配置关系。

表1 空屋转移概率矩阵表

空屋转入

空屋转出ⅠⅡⅢ空屋消失概 率

Ⅰq11q12q13q1fⅡq21q22q23q2f

Ⅲq31q32q33q3f

表1中,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qij(i=j)表示空屋在同一等级的住房子市场内转移的概率。如果q22的值最大,则表示在II级住房子市场中,空屋在同等级住房之间转移的发生频率最高,或者说占据II级住房的住户在这个子市场内部的迁移行为最活跃;而I级和III级住房子市场中,空屋在同级住房之间迁移的活跃性则不如II级住房市场。通过观察住户在不同层级住房之间搬迁换房的转移概率,就可以表达住房在不同等级之间的过滤特征。空屋消失概率qif表示了空屋直接从住房市场中退出的概率,它将导致空屋链的结束,最终影响了空屋链长度。空屋消失概率越大,则空屋链长度越短,住房过滤现象越不明显。空屋转移概率和空屋消失概率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2.空屋转移乘数矩阵构建

公式(4)中的Q矩阵代表空屋从i子市场直接转移到j市场的一次转移矩阵。而在现实市场中,住房在其生命周期里需要经历多次转移,合理的住房过滤现象描述也需要空屋多次转移。因此,若Q1代表空屋从i子市场直接转移到j市场的一次转移概率矩阵,Q2代表空屋从i市场经由k转移到j市场的二次转移概率矩阵,依此类推,将所有可能的转移概率加总之后可获得马可夫空屋转移乘数矩阵(M)。将马可夫乘数矩阵中的列加总,得到空屋链的长度,表示空屋从任一住房子市场进入到离开住房市场的转移概率和。因此,空屋转移乘数矩阵中的元素代表空屋从i子市场进入,在离开市场之前会经过j子市场的总的转移次数(转移概率和)。而当空屋从某一住房子市场i转移到另一住房子市场j时,此过程包括了经一次转移,二次转移,三次转移,……多次转移的加总,所以从空屋转移概率矩阵Q来计算空屋转移乘数矩阵M,公式如下:

M=Q0+Q1+Q2+Q3+……

当空屋转移次数趋向无限次时,可改为:

M=∑∞j=1Qj-1=Q0+Q1+Q2+Q3+Q4+……

通过矩阵运算,可以进一步获得M的计算公式:

M=(I-Q)-1(5)

由此可知,空屋转移乘数矩阵可由单位矩阵与空屋转移概率矩阵的逆矩阵运算得到。空屋链长度Mi用来分析一个单位住房供给由于空屋链式转移为整个市场所提供的实际住房供给单位。例如,M1表示一个第I等级的空屋能够为整个目标住房市场提供M1个住房选择机会。如果在M1、M2、M3中,M1>M2>M3,则表示第I等级住房在市场中通过过滤,能够为整个市场带来更多的住房机会,形成的实际住房供应能力更强。反映在住房供应政策面方面的含义是,在住房市场过滤机制畅通的情况下,修建某一等级的住房,不仅能为该等级的住户提供住房机会,而且能够通过住房过滤,为其他等级的住户间接提供住房机会。

表2 空屋转移乘数矩阵表

空屋转入

空屋转出ⅠⅡⅢ空屋链长度平均长度

ⅠM11M12M13M1ⅡM21M22M23M2

ⅢM31M32M33M3M

平均空屋链长度M的值则反映市场当前一个单位住房,以空屋形式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可以为不同等级住户供给的平均住房数,它从整体上反映目标市场中住房过滤现象的明显程度。空屋链长度越长,表示空屋在市场内转移次数越多,能为不同住户提供越多的住房选择机会,住房过滤现象越明显。因此,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市场的空屋链长度,以及对比分析不同住房子市场空屋链长度的大小,判断市场过滤的显著程度。

(二)问卷设计与调研描述

住房市场中空屋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新建住房、住房分割、从非住房变更为住房、住户从原有住房市场离开等。本文仅考虑因新建住房而引起的空屋产生,当住房市场内有新建住房时,便开始空屋连锁反应。以新建住房为空屋链的起点,可以追踪所有因新建住房(包括直接或者间接)而迁移的住户,分析他们迁移前后的房屋属性,从而得到空屋转移矩阵。样本选择范围确定为杭州市区自有住房市场,问卷调查的对象确定为最近三年具有搬迁经历(包括购买新房或二手房),且目前在杭州市区具有自有住房的住户。调查区域是杭州市内八个区,包括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下沙技术经济开发区、之江经济开发区、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包括萧山区和余杭区。

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搬迁前居住房屋的状况,包括搬迁前居住房屋位置、居住状况(自有、租住或其他方式)、原住房总价、建筑面积、建成年份、房屋性质等;二是当前居住的房屋状况,包括房屋位置、总价、建筑面积、建成年份、房屋性质、住房服务质量提升程度(跟搬迁前的住房相比)、住房满意度提升程度(跟搬迁前的住房相比)、搬迁原因等;三是住户的基本属性,包括家庭人数、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工资、奖金、津贴、公积金及其他收入在内)、户主年龄、职业、教育水平等。

通过与杭州市房产办证大厅和杭州市房产交易中心合作,进行问卷调查。这两家机构负责办理杭州市主城区各类房产的交易过户、产权登记发证、契税缴纳等工作。于2008年2月在杭州市房产交易中心和杭州市房产办证大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经过核对处理后,得到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为90%。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住房市场进行分级,观察空屋在不同等级子市场的转移次数,进而得到空屋转移矩阵。以往学者根据收入、房价、房屋质量、种族等指标进行住房分层(White,1970;Marullo,1985;Wheaton,1990)。本文选择房屋总价作为住房层级的划分标准,房屋总价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住房、交通、社区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以及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本文按总价将住房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在270份有效问卷中,房价高于120万元的为高等级住房,共97份,占36%;房价在70万~120万元之间的属于中等级住房,共118份,占44%;房价低于70万元的为低等级住房,共55份,占20%。

(一)空屋链模型计算结果

1.空屋转移概率矩阵计算结果

利用调研数据,计算杭州住房市场空屋链模型的结果。表3是住房过滤中空屋转移一次的概率矩阵。将空屋转移矩阵中的空屋数分别除以各等级的空屋总数,可以求得不同等级之间的空屋百分比,即为住房市场内不同等级之间的空屋转移概率矩阵。矩阵内的数字表示了不同等级的空屋在同一周期内的转移概率(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住户的迁移概率)。以搬迁后是高等级住房为例,一共有高等级空屋97个,原住房也为高等级的有17个,所以空屋从高等级向高等级的转移概率是17/97=0.18。

从空屋转移概率矩阵中可以看出,空屋消失概率的排序是低、中、高,空屋消失概率随着住房等级的降低而升高,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低等级住房通常建成年限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质量下降,很难再过滤给其他住户继续使用,所以消失概率较高;相反,高等级住房建成年限短,服务质量高,即使经过时间推移,住房服务质量有所下降,仍然能提供给更低收入阶层的住户继续使用。而且随着收入增加,家庭对高等级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转移概率较大。

表3 空屋转移概率矩阵计算结果

空屋转入

空屋转出高中低空屋转移概率空屋消失概率

高0.180.280.070.530.47中0.030.210.190.440.56

低0.040.050.180.270.73

从表3中可以发现,尽管高等级住房的转移概率较高,但是不同等级的住房的转移概率和消失概率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梯队形式。同时,高等级空屋的消失概率过大,接近50%。在空屋链理论中,高等级住房的消失概率应该是很小的,因为高等级住房的服务质量较高,它在生命周期中可以多次转移,提供给其他住户继续使用。但实证数据显示它有0.47的概率并没有转移给市场内的其他住户使用。

2.空屋转移乘数矩阵计算结果

空屋转移概率矩阵计算结果仅表示空屋的一次转移,而合理的住房过滤现象需要空屋多次的转移,即衡量整体空屋转移概率必须考虑空屋的一次转移、二次转移、三次转移……,代表空屋从进入市场到离开市场的多次转移。因此,依据空屋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结果,利用公式M=(I-Q)-1,可以算出代表整体空屋转移情形和市场过滤现象的乘数矩阵M(见表4)。

表4 空屋转移乘数矩阵计算结果

空屋转入

空屋转出高中低空屋链长度平均长度

高1.250.450.221.92

中0.071.310.321.70

低0.060.111.251.421.68

表4中,各个元素代表了某一层级的空屋从进入市场到消失在不同住房子市场的转移概率和,表明其为不同等级住户提供的住房选择机会。以高等级住房为例,空屋在该等级市场的转移概率总和为1.25,表示1单位高等级空屋能够为该等级的住房子市场提供1.25个住房选择机会,乘数效应为1.25。同样的,高等级住房转移至中等级住房市场的总体概率为0.45,转移至低等级住房市场的概率为0.22,这表明高等级空屋为这些市场所能提供的住房选择机会较少。

空屋转移乘数矩阵展示了杭州住房市场实际的空屋链长度。从表4可以看出,整个住房市场的平均空屋链长度为1.68,表明一个单位住房平均可以为整个市场直接或间接地提供1.68个住房机会,这就是空屋的乘数效应。高等级住房市场的空屋链长度为1.92,市场对应从进入住房市场到消失可以以空屋形式转移1.92次,中等级住房市场对应的空屋链长度为1.70,低等级住房市场对应的空屋链长度仅为1.42,表明住房的等级越高,空屋链长度越大,可以提供的实际住房机会越大。

(二)杭州住房市场过滤特征分析

依据房屋总价,本文将杭州住房市场划分为三个等级,通过对空屋链模型结果的分析,可以将杭州住房市场的过滤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杭州的住房市场存在过滤现象但不明显。整个住房市场各等级住房的空屋链平均长度仅为1.68。国外成熟的存量房市场,如果划分为三个住房等级,平均空屋链长度通常在2以上,因此杭州住房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存量住房市场,市场过滤作用不显著。

其次,住房等级与住房过滤效果具有正向的变动关系,等级越高的住房,所引起的空屋链长度越长。从所获得的空屋链长度来看,高等级住房(1.92)大于中等级住房(1.70),而中等级住房大于低等级住房(1.42)。住房过滤现象是否显著,与该地区高质量住房存量息息相关,修建高等级的住房能为整个市场提供的选择机会最多。如果住户的迁移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和效用最大化原则,建立畅通的住房过滤机制以后,增加城市高等级住房,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中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的住房居住条件,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居住水平。

最后,空屋转移绝大多数发生在同级内部,各等级之间的住房过滤不明显。从杭州住房市场空屋链模型实证结果可以发现,高等级住房内部的转移次数就占1.25,转移到其他各等级的总和仅为0.67,不足一次;中等级住房的空屋链长度为1.70,在中等级住房内部转移的平均次数占1.31,转移到其他各等级的总和为0.39,不足半次;低等级住房的空屋链长度为1.42,在低等级住房内部转移的平均次数占1.25,转移到其他各等级的总和为0.17。这表明杭州住房市场各等级之间的住房过滤不显著。越低等级的住房,转移越多地发生在同等级内部,过滤到下一等级的作用越不明显,存量住房的多层极梯度消费体系也还没有形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空屋链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杭州住房市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存量住房市场,住房市场过滤链不完整、过滤次数少。处于过滤链末端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仍然明显,过滤作用还没有得以正常发挥。结合调研情况,我们发现影响杭州住房市场过滤过程的因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存量房交易有限。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二手房交易量一般是新房交易量的5~6倍,是市场交易主体,而杭州住房市场仍以新建商品房交易为主,存量交易不活跃。二是大量的旧房拆迁影响住房过滤过程。近些年杭州城市建设速度很快,许多老旧住房被拆迁,新住宅小区接踵而至。对于拆迁家庭的安置是以新建住房为主,存在“一边拆,一边建”现象。大量旧房被拆迁,原本应该过滤到低等级的住房,通过拆迁后则被开发为高等级住房。这种做法牺牲了中低等级住房的供应量,导致空屋转移链被切断,使得整个住房市场不能进行正常的过滤。三是居民传统住房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城市居民把“居者有其屋”变成了“居者买其屋”,热衷于买新房而不是买旧房,热衷于买房而不是租房。

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不仅需要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上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形成通畅的住房市场过滤机制,为不同支付能力的家庭提供层次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基于城市住房市场过滤的视角,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促进城市住房市场的过滤过程:

首先,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目前城市住房市场上,中高级商品住房供给量相对住房需求量明显偏多,而面向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中低价位商品住房的供给量明显偏少,这是住房市场供求错位、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解决处于过滤链末端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促使过滤链完整的有效措施。

其次,引导居民形成住房梯度消费理念。在收入不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不强求一次性购买大面积新住房,可以先租赁再买,逐步改善居住条件。这种住房梯度消费理念能够使得消费者效用在不同阶段实现最大化。

最后,进一步完善住房持有环节的税费体系,避免房屋空置,促进住房过滤过程。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动产具有很强的保值和增值功能,如果缺乏持有环节的税收体系,住房将作为个人资产而被大量持有,从而失去其提供住房服务的原有功能。

参考文献:

奥沙利文. 2003. 城市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中信出版社:30-45.

EMMI C P, MAGNUSSON L. 1995.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accuracy of residential vacancy chain models [J]. Urban Studies,32(8):1361-1367.

LOWRY I. 1960. Filtering and housing standard: a conceptual analysis [J]. Land Economic,36(4):362-370.

MARULLO S. 1985. Housing opportunities and vacancy chains [J]. Urban Affairs Quarterly,20(3):364-388.

SANDS G. 1977. A vacancy transfer model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local housing market [J]. Real Estate Economics,5 (1):128-138.

WHEATON W C. 1990. Vacancy, search, and price in a housing market matching model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 (6):1270-1292.

WHITE H C. 1970. Matching, vacancies and mobilit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8(1):97-105.

Filtering and a Vacancy Chains Model in Housing Market

ZHANG Juanfeng1ZHANG Lijuan2LIU Hongyu1

(1.Institute of Real Estate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8)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 深刻变革, 从根本上解决原有市场监管体制与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问题, 将 在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政府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是基层实践转化为顶层设计的成功探索。近年来,全国七成县区、1/4 左右 的地市实行了综合执法, 较好解决了市场监管体制不顺畅、 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科 学、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问题。这次机构改革充分吸收基层经验,整合优化市场监管重 要领域监管职能,完善了国家层面制度设计。

同时, 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原有监管体系在维护市场秩序中发 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职能交叉、 协调不畅、 监管空白、 资源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 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改革,有利于整合优化行政资源,提高监管能力和服 务水平,减少行政审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维护市场经济高效运行,推动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新组建的市场监管总局将整合涉及原国家工商总局职责、原国家质监总局职责、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职责、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 商务部经营者 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总局将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 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承担反垄断统一执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实施 质量强国战略,负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 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总局还负责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知 识产权局,指导全国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守住市场监管 安全底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做到机构改革和市场监管平衡有序、 协同推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成立涉及多个部门,必然面临一些挑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总局机构改革工作小组;下设 11 个专项工作组, 负责机构改革过渡期各项重点工作; 制定了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和过渡期若干 工作规则,对学习动员部署、以新部门名义对外工作、集中办公、挂牌、完成转隶、 报批“三定”规定、清理修订法律法规等重点改革内容作出安排。目前,正在按照中 央机构改革协调小组和国务院专项小组的要求完善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时 限,抓紧落实。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应做好 4 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干部思想工作。

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三中全会、 全国两会 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关注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开展深入 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干部以大局为重、以事业发展为重,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正确 看待个人“进退留转”,严明改革纪律,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

二是做好职责和队伍转隶。

按照 “先立后破、 不立不破” 原则和先转隶、 再做 “三 定” 要求, 抓紧与相关部门衔接职能转隶问题。

转隶后加强部门文化建设、 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职能转变,优化组合、深度融合。

三是抓好“三定”规定编制。以中央改革方案为根本遵循,深入总结地方综合执 法改革经验,推动职能整合、机构融合,研究提出“三定”草案,体现中央已经明确 的重大改革要求,确保职责划转不能遗漏,该划转的要划转到位。

四是统筹抓好机构改革与市场监管工作任务落实。

做到机构改革和市场监管协同 推进,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不放松,维护好消 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推动全面质量提升和知识产权保护, 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 务。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场添活力,办事更便利;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 心、吃得放心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 也是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运用“互联网+政务”方式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继续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10 月底前,在北上广深 等城市率先实现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 8.5 天。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力争年底前全国基 本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1 天以内。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推进政务服 务一网通办,努力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质量技术监督方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启动《政务办事“最多跑一 次”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研制。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再压减一批, 大幅度下放一批,2018 年生产许可证产品拟压减的目录,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 后。出台认证认可制度“一揽子”改革举措。推动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改革。

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将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由原来 3 年有效期限延至 5 年。力争 12 月 31 日前,实现 1 岁以下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产品类别全覆盖。逐步实 现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时间由 7—8 年缩短到 2—3 年。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今年把商标注册审查周期从 8 个月压缩到 6 个月。严格实行专利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年底前将专利 机构设立审批时间再减少一半,审批时间由 20 天减为 10 天。

当前,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假冒伪劣、食品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等市场秩序问 题依然突出,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过去市场监管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几个部门虽各司其职,但存在职能交叉、多 头执法、互相推诿等监管难题。不能有效高效地对市场进行监管,使得我国消费环境 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在大市场监管时期, 市场监管部门将立足统一协调的执法体 制、规则和程序,顺应百姓消费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建立从生产、流通到 消费全过程的商品质量监管机制,为群众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加强日常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围绕消费

市场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最新消息_关注 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从整合到融合关注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从整合到融合仅用 7 天,天津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完成了新办 公用房的改造工作;25 天,完成了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 管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资产、财务等 划转移交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人员、思想、工作”三 到位的平稳过渡;250 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 机构从整合迈向融合,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体化、全过程、高 效能的市场监管机制。面对新机遇,该局勇立改革浪尖,为 地方经济腾飞保驾护航。1+1+1=1“一个身份”迎挑战 2015 年 3 月 30 日, 天津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 这也标志着工商局、质监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式“三局合 一” 。这一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完全打破原来的部门 格局,重新进行职能、机构的设置与分配,重塑一个新的市 场监督管理局。

原属不同部门的人员现只有“一个身份” ,人员如何加减? 队伍如何优化?资源如何配置……这不仅是新成立的市场 监督管理局亟需解决的问题,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一个 个巨大的考验和改革压力摆到了局长李文明的面前,他说: “我们必须成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要吃好。

” “以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强化实战、提升效能为理念,机 关做减法, 基层做加法, 保证队伍改革建设实现 ‘1+1+1=1’ , 工作效率实现‘1+1+1>3’的目标。

”这一思想火花一碰撞, 局领导班子成员立即通过基层调研、集体讨论、个别谈心等 方式,耐心细致地帮助相关人员消除困惑疑虑、理顺情绪, 确保了人事调整的顺利推进。在中层干部调整上,注重突出 民意,充分征求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意见和测评推荐,全过 程阳光操作,实现了优化配置。

目前,该局现在机关中层职数由 62 名减至 37 名,内设机构 数由 36 个减为 14 个,70%的编制配置到了基层一线,真正 体现了精兵简政、下沉基层的改革成效。

“现在的工作中, 不再有‘你们’ ‘我们’之分,而是‘我们的’ ,三股力量真 正拧成了一股绳,变成了‘一家人’ 。

”李文明说。

全员大练兵“一个口号”喊到底 “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一个响亮的大练兵口号在该 局上下喊了起来。该局积极加强与上级局联动,专门邀请市 局的专家开展“演示进基层活动” ,分别在八个基层分局开 展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演示培训,让每一位执法人员在临场处 置、执法演示中接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以前总觉得上课时管用的学得少,学了用不上。现在通过 接受现场‘演示’学习,我对不同领域的监管流程有了深刻 印象。

”该局城南分局局长秦润华说,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完 全可以轻松驾驭,再也不会心中没底了。

” 该局先后组织 12 场专题培训,15 次现场帮教,而培训班的 班次开设、课程设置、老师教学、参加对象等各个环节都本 着实务管用,采用“张弛有度”的课堂培训方式,由分管业 务工作的领导、 业务科长和骨干轮班上课, 并采用课前备课、 PPT 授课的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全局队伍经过一年的 磨合和融合,服务型、法治型、学习型、和谐型‘四型’市 场监管部门已经初具模型。

”李文明表示,大练兵的口号他 们将作为传统一直喊下去。

从“钝刀”变“利剑” “一个指令”见成效思路决定出路, 思维决定成效。回顾过去的一年,该局在改革中前行,在探 索中奋进,在融合中奉献,那么“1+1+1”的成效是否大于 3 呢? 在全县 2015 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一举获得了维护稳定、安 全生产、全民创业、反腐倡廉、创新创业 5 个单项奖,奖牌 总数超过去三局之和, 这一张张成绩单足以说明 “三局合一” 的利好势头初步显现。

该局整合了原工商 12315、原质监 12365、原食药 12331 举 报热线,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使得消费维 权从几条热线变为了一个投诉举报中心。去年,全系统共处 理消费者投诉举报 610 件,同比翻了 4 番,办结率 93.7%, 满意率 95.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多达 42.5 万元。

“把相关材料交到一个办事窗口就行了, ‘一条龙’服务太 省事了。

”在该县政务办服务大厅市场监管局窗口,滨海春 雷粉丝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中月领取了载有 18 位统一社会信 用代码的“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原来登记时要准备多份 的重复资料,现在只需要准备一套登记资料。办结时间由原 先的 15 天左右压缩到 2 个工作日内,有效提高了注册登记 审批效率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化程度。

”据该县市场监管局窗 口服务负责人介绍: “去年,我们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 10491 户、 私营企业 2911 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 51 户, 家庭农场 237 户。

” 该局还积极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共办理动产抵 押登记 53 件,融资金额达 10.02 亿元,致力推进企业转型升 级,落实全县名牌企业质量提升活动,江苏吉华化工有限公 司“H 酸单钠盐质量提升”成果获全市十佳。引导和帮扶各 类市场主体申请注册商标超 300 件,培植名牌 66 件。

该局还通过开展“百日”执法竞赛,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特 种设备安全、反不正当竞争、假劣农资等方面持续发力,确 保了重点工作零失误,安全生产无事故。着力围绕人民群众 反映强烈的问题,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 5000 余人次,先 后开展“车用燃油专项整治” 、 “农资商品质量检测” 、 “食品 药品安全打假” 、 “电梯安全专项整治” 、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 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企业 1500 多家,行政处罚 184 起,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稳定。 攥指成拳“一面旗帜”骋战场 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滨海县市场监督管 理局体制改革、职能整合后强基础、抓履职的重要之年,做 好今年的工作,责任更大,任务更重。

“经济在转轨,结构 在转型,我们的监管方式、管理形式和思维模式更需要与时 俱进。

”说到今年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李文明说: “我们将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 工商、质监、食药监年度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县 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保障‘三大安全’ 、维护市场秩序、助 推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思维、拓 宽服务路径、整合维权手段、健全维权机制,不断吸纳各方 力量,凝聚队伍合力,积极构建共治格局,努力在新的形势 下实现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新的更大的发展。

” 实现新常态下的“会作为” ,必须要有新办法、新举措,才 能更好呈现出“合心合力合拍” 。据了解,今年该局将突出 深化改革,进一步便民惠民,简化市场主体场所登记,提升 网上登记便利化水平,增强“放”的活力。突出硬化监管, 强化信用信息、三大安全和市场日常监管,提升“管”的威 力;突出服务发展,实施商标品牌、质量强县、计量惠民、 个私经济素质提升和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激发“扶”的 效力;突出多元共治,努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 企业负总责、社会监督的治理体系,形成“联”的合力;突 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物体组合向化学反应、单一技能向多 面手、垂直管理向融入地方、尽力作为向干净担当的转变, 不断展现“融”的实力。

面对一场新的攻坚战,李文明信心满满: “新常态是时代潮 流奔腾的崭新写照,发展个私经济、商标名牌发展、食品药 品安全、特种设备、标准计量、质量管理认证认可和信用管 理将会是今年的发力方向,届时我局将会进入三局合一格局 的全新阶段。

”- End 猜你喜欢大部制改革得与失 “三合一”改革:如何解决一个孩子三个爸的尴尬信息来源 | 新华日报

市场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最新消息_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 中央层面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有望年内出台。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9)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 农业增产 区域差异

一、引言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扭转了多年连续减产的局面。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粮食产量也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实现了8连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内农业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但是对于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目前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数据,来研究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区域差异。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研究农业一般采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总产出,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投入的资本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等,本文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对数形式。本文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lnPit=β0+β1lnAPit+β2lnIRit+β3lnMCit+β4lnCHit+β5lnELit

+β6lnMAit+μit

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总产出(P),核心解释变量为市场化程度(MA),控制变量为农业从业人员(AP)、有效灌溉面积(IR)、农业机械总动力(MC)、化肥施用量(CH)和农村用电量(EL)。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全国28个可以获得数据的省份,将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来考察分析区域差异。在时间跨度上,选取2000-2010年的数据考察入世以来我国市场化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因变量为农业总产值(P),并以2000年为基期将农业总产值调整为实际值,农业从业人员(AP)、有效灌溉面积(IR)、农业机械总动力(MC)、化肥施用量(CH)和农村用电量(EL)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市场化程度指标(MA)来自于樊纲、王小鲁、朱恒鹏所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于2001 年起陆续编制发表了中国各省的市场化指数,到目前为止已经涵盖了从1997 到2011年这十五年。利用时间跨度较长的分省市场化指数,既可以使我们从更长的时间跨度考察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又为我们利用面板数据考察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了可能。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面板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选取最常用的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和Fisher-ADF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P、lnIR、lnMC、lnCH和lnEL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只有lnAP和lnMA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但是这7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下是平稳的,即一阶单整I(0)。接下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法和Pedroni检验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协整结果表明,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直接对方程进行回归,此时回归结果是准确。

(二)回归结果分析

对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子面板进行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发现F检验均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确定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需要做豪斯曼检验。结果表明,需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全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而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三个子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

市场化程度指数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市龌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从系数来看,全国、东部和中部的系数为正,说明市场化的发展对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正的效应,而西部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在逐渐落后。市场化程度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对先进技术、生产工具的接纳和可获得性的程度。东部地区由于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虽然近年来东部地区的农业耕地面积在减少,但是先进技术、工具和市场环境的优势条件抵消了耕地减少的副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正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由于市场条件比东部差,市场化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东部较小。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不具备土地优势、人员优势,在市场化进程中又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使得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表现在负的系数。从全国整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达到了2.26个点,影响显著。本文认为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促进了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财政自筹的制度,减少了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税收的征收的随意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中央财政每年向农民种地提供补贴,在提高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了农业产量;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了政策改变。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家庭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的大规模经营转变,促进了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产生。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土地的压力,从客观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实现了农业的连续增产;市场化的发展从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要素的大范围使用提供了便利。农业发展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要素的投入需要资金,不仅在研发生产方面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在使用方面农民也需要资金来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同时现代交通的发展、流通体制的完善也为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供了便利。

在控制变量方面,全国和东部、中部农业从业人员在1%的水平下显著,西部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农业从业人员对全国和各区域都有显著地影响。从全国来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对全国、东部和中部来说有正的效应,对西部有负的效应。农业机械总动力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对全国来说,化肥施用量将会使农业总产值下降,其对农业生产的副作用开始显现。西部地区由于环境土壤的脆弱性,施用化肥对土地的生产能力将产生很大的负效应,但是东部和中部由于生态环境的相对优越和充分的自净能力,化肥施用的负效应暂时还未显现出来。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农村用电量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进行和农业电气化的推行,农村用电量的增加将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显著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政策改变和在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表现为负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的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化。在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种粮大户和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既可以发挥比较优势,集财集智,又可以解决因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土地荒芜现象;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总体上说,农村中资金供给长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增加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减少融资壁垒,增加外源融资规模;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的市场化。农村劳动力要从农村土地中释放出来,缓解土地压力,需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土地市场化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增加农业产值;政府管理的市场化。要发挥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作用,增加基础设施、农民再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农业救灾等方面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3,2004,2007,2010)[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浩,陈昭.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研究――基于分省非稳定面板的实证分析[J]. 南方经济,2008,(01):61-75.

[3]杜江,刘渝. 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 南开经济研究,2010,(03):73-89.

[4]张永礼,陆刚,武建章. 基于MIV和GA-BP模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6):1026-1031.

市场部转正总结篇(10)

关键词 可转换债券 市场效率 无套利原理 期权时间价值

一、前言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相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一方面是固定收益类证券,它具有确定的债券期限和利息率,投资人可以获得固定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可转债的持有人有权利按照约定的条件将可转债转换为股票,通过行使转换权,投资者可以分享发行人业绩增长和股价增长的潜力。这种双重性质使得可转换债券在资本市场上有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双重功能,这种优势也使得可转换债券在当代资本市场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应该肯定其必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股票市场的运行提供稳定机制。由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还达到完全成熟,因此对该市场效率的检验分析,就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阶段的投资者决策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是研究债券市场效率的基础。关于定价,过去二三十年来一直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关于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理论文章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由于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股价的变动、利率的变动和信用风险的变动三个方面。可转换债券除了其转股特性兼具债券和股票期权的特征外,还同时具有可向下调整转股价格,可赎回等复杂的条款。国内外学者研究已表明,与一般的股票期权不同,可转换债券中的转股权是用一种资产(债券)交换另一种资产(股票)的权利,在实际中由于存在着修正条款,期权执行价不是固定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不能简单的使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以下简称BS模型)将转债拆解成债券和股票期权来定价。此外,转股价格可调、可赎回、可回售等权利的规定往往是路径依赖的,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执行相应的权利取决于股票价格变化的路径。这使得可转换债券的定价不仅没有显示解,而且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无法处理转股权的美式期权性质)或者二叉树法(无法处理路径依赖期权)都有相应的困难。

考虑到关于可转换债券精确定价目前还是个理论难题,学术界尚且没有做出合适的模型,本文仍然采用BS模型将转债拆解成债券和股票期权来对理论价格做近似的估计。

关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研究。虽然第一只可转换债券在1998年才开始上市,国内对可转换债券市场效率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在可转债定价方面,张鸣(2001)利用BS模型对上海机场可转债定价研究发现其发行价格比理论价格低近10元。类似的,姚铮、吴小钢利用BS模型对鞍钢转债(125898)进行了定价,发现上市7个月内,转债的理论价格都远远高于市场价格。龚朴、赵海滨、司继文利用数值模拟的办法讨论了赎回、回售条款对可转债定价的影响,对民生转债(100016)和钢钒转债(125629)两只转债的模拟表明发行之初都存在十几元的折价。郑振龙、林海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和二叉树方法对现存的所有可转换债券进行了定价,结果发现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格普遍高于实际价格,其市场价格与理论价格相比存在较大的折扣。马超群、唐耿也发现国内可转债的市场价格普遍低估的现象。郑振龙(2006)通过对可转债内嵌期权时间价值的检验,发现时间价值普遍为负,得出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效率低下的结论。

但是郑振龙的研究样本过小,所涉及的可转债大多已经到期,退出市场。而2006年至今,股票市场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体经济也经历了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可转债市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对市场效率做出新的检验分析。

三、可转债市场效率检验模型

本文主要依据无套利原理,通过比较投资可转债与其标定的股票收益和对可转债内含期权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来检验中国可转债市场的效率。

1.可转换债券理论价值的确定

可转换债券的价格由普通债券的价格与看涨期权的价格两方面构成。

其普通债券部分的价格等于投资者持有债券期间能够获得的现金流贴现值,用公式表示是:

其中,B为普通债券价格,i表示为债券每年利息,P表示为债券本金,t为债券持有年限,r为贴现率,n表示为从现在起至到期日剩余年限。

期权部分用BS模型定价,具有以下假设:(1)股票价格服从几何正态分布(2)证券允许卖空(3)不考虑税收和交易成本(4)在期权存续期内股票没有分红(5)证券交易是连续的(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无风险收益率在期权存续期内是常数及无风险利率具有水平的期限结构。其定价模型如下:

股票期权价值为C,无风险利率为r(t),期权执行价格为K,股票市场价格为S,股票波动率为σ,可转债存续时间为T,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累计概率分布函数为N(X)。

可转债的价值CB=B+C,即为两部分价值之和。

2.纯套利检验模型

无套利原理,即在成熟的达到均衡的市场上不存在套利机会,是金融学的基本原理。本文通过比较可转换债券的收益与其标的股票的收益来检验市场上是否有套利的机会,若存在套利机会,则证明市场无效率。

具体地,设t时刻股票价格为,可转债的价格为,转股价格为;T时刻股票价格为,可转债的价格为;如果发生转股价修正,那么用转股表示修正后的转股价格。下面推导投资可转债绝对占优的条件:

(1)如果转股价在投资期内没有发生修正,要使投资可转债绝对占优,必须有:

根据以上推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在任意时刻投资可转债的价格不高于转股价值,投资可转债比股票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较高的收益,即此时可转债对股票绝对占优,投资者可以通过做空股票做多可转债来套利,市场上存在套利机会,此时市场极端低效。

3.可转债内含期权的时间价值检验

期权的价值由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两部分组成。期权的内在价值是指多方行使期权时可以获得的收益的现值。期权的时间价值是指在期权有效期内标的资产价格波动为期权持有者带来收益的可能性所隐含的价值。

看涨期权的时间价值在理论上应该一直为正,如果出现看涨期权时间价值为负的情况,就会存在套利机会,通过买入标的证券和期权的组合,然后在期权到期时执行期权可以获得无风险的利润。因此,出现负的时间价值是市场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我国市场上现在流通的可转换债券内含期权时间价值的计算,若出现负值,则从反面证明市场效率的低下。

具体地,根据前文可转债价值公式:CB=B+C,即可转债市场价格除去纯债券价值,就得到内含期权总价值。根据期权价值=内在价值+时间价值,在内含期权总价值中除去内在价值就得到时间价值。由于可转债所内含期权可以看做美式看涨期权,标定物为相应的股票,执行价格为实现规定的转股价格。所以其内在价值=转股比例*(标定股票市场价格-转股价格)。进而得到时间价值。

四、中国可转债市场效率实证检验

1.可转债市场纯套利实证研究

为了检验中国可转债市场的效率,本文将对现有的在市场上交易的可转债进行实证研究。选取2010年5月27日未到期的可转换债券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前面的推导,在投资时可转债的价格不高于转股价值,投资可转债就是绝对占优。市场上就存在套利机会。

考察转股溢价率(计算方法为:可转债市价/转股价值-1),如果该指标大于0,则说明可转债市价大于转股价值,没有套利机会。若小于0,则说明存在套利空间,套利空间为前者与后者的差。

为了不失一般性,考察中国可转债市场2010年1月到5月的数据,在每个月份随机抽取一个交易日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由上述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1月到5月之间,平均转股溢价率达到28.65%,套利空间为-24.84元。也就是说,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要比转股价值平均高出24.84元,溢价占到转股价值的28.65%,显著大于0。因此从总体上看市场上不存在套利机会。具体到个别债券,出现套利机会的债券仅仅占总债券数量的4.02%,从纯套利检验角度来看,市场上不存在明显的效率低下问题。

2.可转债内含期权时间价值实证研究

设t时刻股票价格为,可转债的价格为,纯债券价格为,转股价格为,转股比例为N。则内含期权总价值,内在价值,期权的时间价值。仍然选取2010年1月至5月的流通的可转债数据,分析如下(数据来源:和讯网):

由上述图表可知,期权平均市场价格为39.02元,其中时间价值为24.33元,平均而言,期权时间价值竟然占到了总价值的72.13%。考虑到期权之所以具有时间价值,是因为与期货等方向性工具不同,期权是波动性工具,投资者既可以利用波动性进行投机获利,也可以利用期权对已有的头寸进行保险。可转债内含期权时间占如此大的比重,反应出投资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可转债这种衍生工具的优势,对于其内含期权给予了足够重视,这些都是提高市场效率的保证。

至于时间价值为负这种极端的市场低效情况,数据显示,平均只有1.82%的债券发生这种状况。

五、结论

本文通过比较可转债价格及其转股价值和计算内含期权时间价值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效率进行了检验分析。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可转债市场上已经很少存在投资可转债对股票绝对占优和可转债内含期权时间价值为负这两种市场极端低效率的情况。与郑振龙在2005年、2006年对于我国可转债市场效率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可转债市场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已经走出极端低效的初级阶段。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2005年起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股票市场更加健康成熟,一方面是由于可转债市场自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投资者已经较为全面的认识到了可转债的价值。

但必须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可转债市场要达到完全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我国可转债市场上仍然存在普遍折价现象,即可转换债券内含期权总价值要小于利用BS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考虑到BS模型的众多严格假设,可以说该模型的应用是建立在市场高度有效的基础上的。现阶段该模型应用效果的不理想表明,市场仍然没有达到高度有效。

首先,目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可转债市场都缺乏卖空机制,这违背了BS模型的假设,这一点能部分解释可转债市场上普遍折价的问题。其次,我国可转债市场流动性较低,表现在市场交易量小,交易品种单一。

相关政策建议:首先,继续完善作为可转债市场基础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原生市场的完善是衍生产品市场高效的基础。其次,鼓励上市企业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降低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准入门槛,借以增加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最后,降低投资者的税收和交易成本,使得市场更加活跃。

参考文献:

[1]Black and Scholes(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3).

上一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下一篇: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