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6 05:31:49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2)

学生社会经验浅,不知道如何区分好人和坏人。有社会经验的人认为,内心完满的人,从脸上都会看出洋溢着善良、可爱、单纯;而那些夸夸其谈、满口不着边际的,很有可能不是个好人。

2.对事处理的办法不足

学生由于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缺乏一定的实践磨炼,当出现问题时常表现为粗心、急躁、害怕、无知等,不能像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那样细心、稳重、沉着、冷静,顺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导致的安全问题

1.对人的认识和防范方面

(1)购物安全问题:有的学生购物时不会讨价还价,不能辨别事物真假好坏,对商家的吹嘘偏听偏信。(2)人身安全问题:大学生失联遇害案在网络上时有出现,分析产生失联的原因,除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够外,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主因。(3)情感安全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与恋爱的关系,掉进情感的陷阱。(4)食品安全问题:许多学生喜欢到校园周边消费,而很多不良的商家只把目光盯住大学生的口袋,给大学生提供“问题食品”。常言道“病从口入”,吃多了不安全的食品,常引起大学生的身体出现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危及大学生的安全。

2.对事情的应对处理方面

(1)财产安全问题:因对财物的保管不谨慎,让盗窃分子有机可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较普遍。学生之所以容易丢失财物,主要是个人保管不力,没有牢记“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古训。(2)交通安全问题: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拥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没有常思“在外出门小心好,凡事低调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经验。(3)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学生痴迷网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时,网络犯罪、网络欺诈让学生难以分辨。需要青年学生克服网瘾,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4)防火安全问题:高职学校里经常发生学生因为违规使用电器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寝室火灾之事。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加强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5)生产安全问题: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常发生伤残、失踪甚至死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小心使得万年船”,其实只要在实习中多点小心,很多安全问题就不会发生。(6)防灾安全问题:人们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如“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带雨来”的气象判断;“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防灾避灾知识比较缺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应对,可能会错过逃生的良机。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3)

二、教育论文的特点。(1)学术性。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科学性。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暇可击。科学性是教育论文的生命。(3)创造性。教育论文应浸透作者的心血,闪耀作者智慧的光华,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4)理论性。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有理论高度,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别差异规律、认知规律、迁移规律,学习动机理论。中小学常见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想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作到以理服人,要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可以说,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5)探索性。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找到改革的突破口。(6)实用性。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索,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 1 页 共 5 页

三、什么是教育经验。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经验是指人们的经历和体验。在哲学上通常指感性认识。有的也泛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经验总结则是指教育实践者在回溯性研究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理论,分析,归纳自己在驾御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所取得的成绩,并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再通过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符逻辑的、有借鉴价值的书面材料。它反映和评断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指导教育的再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层次按其对教育现象揭示的深度和对总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即经验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一般教育经验总结带有“经历”的意味。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表现为一段教育经验中某些感觉的有序结合。我们把所感觉到的这些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如实地叙述出来,就是一般教育经验总结。科学性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它必须建立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但它不满足于或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叙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即它要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理性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研究论文的类型

1.经验总结报告(最低层次,最常见)2.调查报告。对某个教育问题的调查(很实用)3.实验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要参与后。4.专论。5.评述。6.综述。7.学位论文

五、怎样把教育经验变为教育论文

(一)、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角度的异同

真实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的基础源泉。所以,

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都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都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然而其写作角度却有所不同:

1.从写作目的看:经验是让读者相信并学习这一成功的做法,使其经验得到交流、借鉴;论文是让读者赞成其主张,吸取其学术观点,使其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2.从写作任务看:经验是揭示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论文则要以充足的论据阐明自己创新的学术见解。

3.从用笔着力点看:经验重在写做法,从有效的做法中说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论文重在讲观点,从富有的逻辑的论证中阐明自己对某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4.从具体内容看:经验内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叙述、说明的方法,落脚于从自己的做法上讲所取得的成效,说明经验之所在;论文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多用论证的方法,落脚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阐明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观点上。为了论证自己观点(中心论点)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改革实践作例证,也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经验,还可以站在局部的感性经验上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直至古今中外)系统地搜寻组织论据(材料)。这就是说教育论文的所有内容,都是未了证明中心论点并被中心论点所统帅。

5.从构成要素看:经验由思想认识、具体做法、教育效果三要素构成,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论文则由鲜明的中心论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要素构成,有很浓厚的理论色彩。

6.从文章构思看:经验讲做法、谈体会、反映因果、探索规律上去介绍成功的做法(经验);论文从 论证观点、认识事物、得出结论上去阐明深邃的学术见解。

7.从思维运行特点看:经验总结要围绕工作(做法、结果、体会)做文章,可以纵向归纳几个步骤,也可以横向综合几个方面,以给读者真实、具体的印象;论文所

注重的不是清晰的过程、实在的结果、深切的体会,它探讨和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透过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揭示出内在的规律,从而给读者一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

8.从表现方法看:经验主要采用描述、概述和说明的表现方法,在谈体会时行文比较自由;论文主要采用论证的表现方法,在逻辑推导上十分严密。

(二)、教育经验变教育论文

1.在文章观点形成上下功夫。要认识经验中的规律性联系,并把这种认识加以提炼,对原所阐述的每一条经验,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火车,经过论证后,进一步概括升华,使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上,形成自己创新的学术观点,并把每一个小标题变成相应的分论点。

2.在文章要素上变角度。要在论证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把原来经验中的概括的成功“做法”,变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把经验中用来作为效果的材料,在论文中作为例证,作为论点、分论点的依据,而不要停留在说明成功做法的实效上。

3.在表现方法上做文章。在表现方法上,要处处注意自己是在论述阐述学术观点,而不是在说明做法、介绍经验。因此,行文时必须灵活用多种论证方法,并恰当地用好“可、要、宜、应、应该、能、就能、会将会、须、必须”等词表明观点;用“因为……所以……”、“既然……就……” “即使……也……”、“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如谈做法:在教学工作中我做到了教学“六认真”;一改传统的填鸭式为启发式。讲观点: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六认真”;运用启发式教学。)

4.在理论色彩上增浓度。要特别强调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引经据典,给人以理性上的思考。(智力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1)动机因素论,(2)归因理论,(3)动机激发论。

当然,这仅是“变”的要领,而不是机械的模式,在“变”的过程中,要特别作到从理论上升华,抓住中心论点,从总体上考虑,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

举例讲做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使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有了基础。(概括自己成功的做法,谈了自己的认识,提炼出一条经验)

讲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这是学生进行情景再现的基础。(把成功的做法,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中理性认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4)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7–0075–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2 初步形成(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五·四”运动提出了要民主要科学的口号,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受到批判。同时,美国的杜威(John. Dewey)、孟禄(paul.Monroe)等人先后来华讲学、游说。西方各种教育思想流派纷纷传入我国,美国的影响逐渐取代了日本的影响,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启发法、自学辅导法、道尔顿制等在我国也局部流行[20]。这时,一些学校做了一些中学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例如1922年后,东南大学附中、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北方艺文中学等学校试行道尔顿制,但“无甚成效”。这一时期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主要是着重实验。同时各种译著增多。到20年代末,全国高中化学课本已出版20多种,初中化学课本有10多种,还有相应种数的实验教材[8][16][21]。

此时,师范院校的课程“颇多变更”,一些大学成立了教育学系,课程教材每每由各校自定,并不统一。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强调师范生专业知能的训练,要求师范毕业生“教育原理、教授方法之知能丰富”,规定“研究实验各种教育方法”是新制师范大学的三个任务之一[19]。“新学制”公布之后,南京、广东、武昌、沈阳几所高师陆续改为综合大学,直隶高师停办,经过论争,北京高师改为北京师范大学。直到1932年才又规定师范单设[8]。

为了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些地方开设过中学教师暑期讲习会或暑期学校,讲授有关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教材、教法、化学实验及设备研究等课题。最早是1923年南京东南大学开办的暑期学校。1924年和1925年,北京清华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科学教员暑期讲习班中,化学组的讲授内容包括化学教学法在内,还有关于教学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的讨论[21][22]。1932年,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开始开设《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课程[23]。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成立。为“求化学在国内之普及”,1934年1月,由戴安邦教授主办的中国化学会刊物《化学》创刊。戴安邦教授为《化学》提出的3条宗旨中,第一条就是“改进我国化学教学之方法”。中国化学会还成立了化学名词、化学课程标准委员会。在许多化学教育家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1934年规定了初中和高中学生实验仪器、药品的普遍标准和最低标准,拟订了化学示教实验仪器药品单。在武昌、福州、太原、兰州、上海等地建立了公共实验室。有的城市中学开始有学生实验。1935年颁布了《中等学校各科暑期讲习讨论会办法》,并从当年起由指定大学会同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办理,共举行7届。化学科目的内容中,约有一半是化学教学法和教材研究。1936年制订的六年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中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为:①使学生获得化学的根本知识和明确概念;②使学生了解化学与衣食住行、与国防的关系;③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养成随时随地重视自然现象的良好习惯;④养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精确的思考力[16][24]。一些化学教育工作者自编了部分化学教材。

这一时期,德国阿伦德(R.Arendt)和威尔布朗德(F.Wilbrand)、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等人的化学教学法观点被介绍到国内[15]。国内出版了为数不多的化学教学法著作。例如,1937年出版的顾文卿《最新中学化学教学法》除介绍了“教室教授法”外,还介绍了在欧美风行一时的“实验室教授法”以及“教室会议”(seminar,专题研讨)。书中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提倡“养成学生的发明家态度”[25]。

“七.七事变”以后,当时许多学校被迫内迁,图书仪器损失严重,教学条件极其困难,但许多师生仍坚持教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了西南联大并设立师范学院,其中辖有理化系[26]。北京师范大学也迁往西北地区坚持办学。1938年的师范学院规程中规定在《中等教育》科目中包括中学普通教学法,训育问题及升学就业指导。1942年8月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规定除教育基本科目外,还要进行“专业训练”。内容为“分科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实习”。“分科教材教法研究”在第四学年学习,包括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教学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等内容。“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在这一时期,一些化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抗战的需要,编写了部分教材。为了保证化学教师的质量,规定检定中学化学教师时的考试科目为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工业化学概论及化学教学法[16]。

抗战胜利之后,国统区高师化学系师生也面临着失业、饥饿和迫害的威胁,被迫奋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学校教学已无法正常进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敌人的频繁进攻,以及原有经济,文化基础的限制,化学教育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仅管如此,延安大学还是设有教育系和化工系,教育系的课程包括“中等教育”和“教材研究”等内容。各学校都很重视发动师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解放日报等报刊也宣传推广先进教学经验。郭化若的《教学法》一文就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2年)总结出来的[27]。

3 经受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结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改革,进行院系调整,着手改革学制,改革课程,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在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齐全;各校普遍建立教学研究组;各级学校的教学设备和仪器药品逐步得到充实和更新;增设高等师范院校多所,各师范院校化学系普遍开设化学教学法课程,在教师中普及了教育教学理论,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8]。

化学教师积极开展对教材各章节、课题教学法的研究,从1953年到1957年,仅在《化学通报》上刊出的教研文章就达768篇。同时,也开始了总结我国优秀化学教育工作者经验的工作,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连载《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一文就是一例。各师范院校与中学教学实际的密切配合,总结我国化学教学的经验、编写我国自己的化学教学法著作的工作启动,为化学教学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57年,中央教育部委托北京师大编写的《化学教学法讲义》出版,其内容主要是教材分析和教法讨论。它结合我国实际,汲取了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为培养中学师资和倡导开展教学法研究起了一定作用。这一时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大气候”下,苏联的化学教学经验被大量、系统地介绍,多种苏联的化学教学法著作被翻译出版,使我国的化学教学法受到苏联的较大影响。

1958年,在“”运动中,教育战线掀起了“教育大革命”,克服过分强调学习苏联、结合中国实际不够、过分强调统—性而缺少必要的灵活性等缺点,强调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当时政治活动和生产劳动搞得过多,各地自编教材很不统一,教学质量有所下降。1961~1962年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陆续制订了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我国教育开始走上自己的轨道,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63年,教育部又制订了新的12年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并开始供应第四套全国统一的12年制初、高中化学课本。这一新大纲和新课本,参考了中外古今编写中学课本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编写中学化学课本的经验,着重抓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联系实际,调整了编排体系,课本作了全面改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被誉为“建国后第一套最好的教学指导文件和教材”。1963年,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广泛开展了怎样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讨论和试验,并在报刊上宣传、介绍上海育才中学的教学经验,对化学教材教法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惜这场讨论和试验不久就因“”而被迫停止。

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法以哲学认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问题,传统教学法得到推广,后来也开始注意到进行启发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29]。

在“”期间,化学教学法课程和原有教材被作为“修正主义货色”受到批判,原有中学化学教材也停止使用。在“”后期,为了适应“复课闹革命”的需要,各地自编中学教材。许多地方打破原来的理化生课程体系,分设“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把一些化学知识(主要是钢铁工业、合成氨工业、硫酸工业以及土壤、化肥等)分散到这两门课中去,不设独立的化学课。经过实践,一些地方后来又恢复单独开设化学,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受到师生欢迎。在教学方法方面,许多地方进行“教育革命”,如“开门办学”、“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自学”、“开卷考试”等等,教学往往徒有形式,实为自流。一些认真进行教学的教师被诬为“复旧”、“回潮”、“走修正主义路线”、“阶级斗争新动向”……有些教师在困难形势下仍进行教改试验,可惜未能进行总结。在高师化学系,化学教学法课程往往以“做中学”为由被取消。

1976年10月,“”被粉碎,我国化学教育进入“拨乱反正”时期。在“四化”建设高潮中,不但有关高校恢复了“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一些院校陆续编写出化学教学法新教材,还开始开设各种选修课。原有的教师大多“归队”,而且队伍逐渐扩大。《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等专业刊物先后创刊。1979年4月,中国化学会决定正式成立化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以推动我国化学教育工作更快地发展。1983年,全国化学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对化学教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涨,积极介绍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对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980年,华东师大率先招收化学教材教法研究生。1983年,北京师大、东北师大也开始招收化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生,此后招收化学教育研究生的院校越来越多。化学教学法的发展呈现了十分可喜的局面。

4 几个问题刍议

4.1 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分期问题

本文将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前奏期、初步形成期和经受考验期三段。前奏期自19世纪40年代近代化学传入我国开始到1932年化学教学教法成为高师化学系课程止,大约历时90年左右;初步形成期自193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历时约17年;经受考验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后的“拨乱反正”结束,历时约30年。经受考验期的结束意味着化学教学论学科的正式建立以及发展期的开始。这三个时期共同组成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形成阶段,即“中学化学教材教法”阶段。

初步形成期终止时间的确定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化学教材教法”和“化学教学法”两个名称同时并存(实际上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是以学科内容的主流(教材和教法)及其稳定性来确定初步形成期终止时间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学科内容差异较大,所以把这两段时间都划入初步形成期。在经受考验期,化学教学论学科主要经受了“”和“”两次大的考验,显示了它的存在价值和“砸不烂”的生命力。

4.2 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结构

所谓“教学法”原本是“方法学”的意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化学教学法”逐步吸纳了对中学化学课程目的、任务、基本内容、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教材选择、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学原则和学习原则,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由只研究教授法,发展到研究教材和教法,再发展到研究“教学法”、研究更多内容,但其基本内容还是教材和教法。

同时,“化学教学法”也逐步形成了包括总论(理论部分)、分论(具体应用),及中学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与研究3个组成部分的相对固定的体系。其中,“分论”涉及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教法问题,比重较大。理论部分分量最小,内容多为借用教育学、心理学或者哲学有关理论。例如,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化学教学法多以哲学认识论作为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论部分的单立对于强化化学教学论理论探究和创建意识有着刺激和鞭策作用。

4.3 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虽然许多化学教学论著作或教材包含有“理论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并没有独立的、具有化学学科个性的理论,其内容基本上属于经验范畴,致使不少人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门经验学科,似乎只要有教学经验就能从事化学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了。

由于借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它似乎只是研究教育学理论应用技术、培养教师技能的专业课程,然而,它并没有全面应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其实践指导性也差强人意。而且,教育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其理论需要。

由于借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所以它常常被看作是教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学的分支。不过,它不仅借用教育学的理论,也借用了不少心理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所以又不能只看作是教育学的一部分,造成学科定位的困难。

化学教学论能有自己的理论吗?怎样建立化学教学论自己的理论?在明确处于形成阶段的化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之后,需要努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使它有所发展。限于本文已经够长了,作者将另文予以讨论。

参考文献:

[20]王倘等.中国教育辞典[M].上海:中华书局,1930.

[21]华东师大化教组.中学化学教学法讲义(讨论稿).1982.

[22]北京师大化教组.化学教学法(讲义),1980.

[23]北京师大化教组.化学教学法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4]南京大学化学系.戴安邦与《化学》.化学通报,1982,(9):37~38.

[25]顾文卿.最新中学化学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文本 特质

文本是为了表达完整、系统的含义而按照语言规则构成的语句或语句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句子,如格言、谚语、警句,但普遍为一系列句子或是一个篇章,文本与段落相比有头有尾,有内部的结构性、相对封闭性,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同学科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质,如文学文本主要体现文学感性、审美,其特质表现为语言系统的开放性、阅读期许性,而历史文本主要体现历史事件原貌、历史经验和教训,其特质在于考证性、真实性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科学,它的文本具有自身的特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离不开对文本特质的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特质的透视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的重要性、复杂性、价值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载体的多元性

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方式方法都需要通过文本的描述体现、记载,需要通过文本进行知识、信息、理论和思想道德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的文体,比较常见的有经典著作、领导讲话、党和国家的系列文件、公开出版的各种论著、论文、教材等。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直接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有: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纲领性要求,是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编写、授课计划、教学考察的最基本依据。它规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课程章节的先后顺序、重点难点、广度深度及教学环节的布置安排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大纲,以大纲为核心开展,偏离了大纲,就很可能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大纲在文本表述上往往体现为提纲挈领,从宏观层面进行总体性要求。大纲具有变动性,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进行调整和更新。

2.教材。教材是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本依据。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地方性或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居于权威性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是动最频繁的文本,它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变化,应及时、快捷地调整教材文体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经典著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论述、论著和读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的核心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始终围绕经典理论开展,并适时恰当地引用相关的原著和理论。目前,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本繁多,较经典的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阶级政党论》、《政治洽谈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法兰西阶级斗争》、《论权威》,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逝世前的八篇文章》,的《反对本本主义》、《论人民民主》、《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反对党八股》、《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等。

4.党和国家的文件、政策、理论。党在不同时期的文件、政策、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制定的。它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是适应我国当前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著作、书刊、网站、会议等。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公开发表了很多论文、论著和言论,常见于图书文本、期刊文本、报纸及网络媒体中,常见于会议讲话稿、发言文本。目前由图书、期刊、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介搭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库资源非常丰厚,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在大数据时代,众多文本信息被媒体整合在一起,有利于传播、利用。

二、内容的扩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内容是开展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已经不再仅仅注重革命动员、政治教育和思想武装,而特别注重文本内容的扩展性。文本内容的扩展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个性意识教育内容扩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共同意识教育内容,而在个人意识教育内容方面却经常缺失。适应时展的要求,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其内容不但体现了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共同意识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但体现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还体现为对学生进行个人理想教育、个人职业发展教育、个人社会价值教育的内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更多的是由共同意识教育内容向学生个人品德教育、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扩展。

2.政治性向人文性扩展。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更多地重视和强调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纪律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由强调政治性,以政治性教育为基础,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教给学生做人、做事,懂得合作、包容、互助、友爱等内容扩展。这种扩展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折射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特征。

3.严谨表达向平实表达扩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内容表达中,所用语言十分理论化,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邓小平等一代伟人在其著作和论述中使用了很多形象化的、易于理解的平实性语言来表达,如说“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形象比喻科学的论断,从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很容易被广大青少年学生记住和理解;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表述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些内容表述所用语言形象、平实,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近,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三、应用的实践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某些教师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试图片面从概念、总结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忽视学生文本学习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某些教师热衷注释、汇编及寻章摘句、修辞写作,不带领学生直面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的实践性。尽管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使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并促进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为了改造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实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应用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本的教学和理论灌输,可以帮助学生匡正思想,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知晓事理,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2.促M学生适应社会。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学生的思想社会化、观念社会化和道德准则社会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适应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地契合社会实际发展自己,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

3.促进学生投身社会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进行社会建设,自觉优化自身所处的人际环境、政治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践的对话性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本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中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但体现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体现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

1.理论来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文本,其中所阐述的原理、规律、方式、方法都无一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无一不是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教训得出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思想著作,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本,每一个文本内容都包含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社会改革发展经验的凝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用的教材、参考材料等文本内容,就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更新和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血,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经验的不断精练和概括。

2.理论应用于事件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实践上升为理论,目的就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育,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但同时作为经验总结的理论,难免存在缺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以此验证理论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另外,客观实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都需要对原有的指导理论进行审视,并相应进行理论的完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因此,理论应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6)

一、论文撰写的目的及意义

从教师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需要。教育科研能加速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化就必须走教育科研这条充满挑战和智慧的道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学校来讲:这是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需要。教育科研能造就名师,可以创造名校。

从学生来讲: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我们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

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方法

(一)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是中小学教师和领导最常写的一种教育论文,它将在教育(包括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

(二)案例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1.案例型教育论文的类型

案例型专业论文,其关键词是案例,主要包括:课题实践案例、教育叙事案例、说课案例、课例评析案例、教育教学片断反思、课题活动心得体会、教改感悟、问题探讨、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等。

2.案例型专业论文的格式与写法

案例型专业论文的表现形式体现为多样性,写作格式也很灵活,经过罗列、归纳、整合,我们分类来看:

(1)课题实践案例的写作格式:可以参照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

进行。

(2)教育叙事案例=背景+事件叙述+反思评述。

(3)课例评析案例=课例+评析。

(4)教育教学片断反思=片断+反思(归入3)。

(5)课题活动体会=活动+体会(举例:《换一种方式来教育》)。

(6)教改感悟=一两个鲜活的小故事+一段感悟总结。

(7)问题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7)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8)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9)

20*年,《*教育论坛》拟设以下栏目:

1、专稿、专访。介绍省教育厅和各地教育部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重大举措。

2、局长论坛。请市、县、区教育局局长就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畅谈思路,阐述举措。

3、区域教育。请市、县、区教育局介绍本地基础教育各项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特色。

4、热点关注。请市、县、区教育局和广大中小学就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考试改革、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介绍本地的做法和经验。

5、校长论坛。请中小学校长畅谈教育和管理理念、论述治校方略或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问题,发表见解,交流经验等。

6、名校巡礼。宣传介绍各地名校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名校的特色,名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名校校长访谈或特写等。

7、学校文化。请中小学校介绍学校文化建设的做法、经验和特色。

书香校园。请中小学校介绍学校如何组织、鼓励、引导教师阅读经典和专业书籍,教师如何指导、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

和谐校园。请中小学校介绍学校如何在师生员工中创造团结合作、互助互敬、积极进取、比学赶帮的氛围、培养团队精神的。

文明校园。请中小学校介绍学校如何深入进行八荣八耻、五讲四美教育,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培养良好文明习惯的。

绿色校园。请中小学校介绍学校如何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营造绿色环保空间的。

8、教育丛谈

班主任工作。请各地中小学班主任就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发表见解,介绍做法,交流经验。

德育天地。请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就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发表见解,介绍做法,交流经验。

多元智能。请各地中小学就多元智能问题加强研究、探讨和实践,从片面强调智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转变到适应人的智能多元化需要教育的多样化上来。

体育与健康。请各地中小学就如何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发表见解,介绍做法,交流经验。

艺术与审美。请各地中小学就如何加强音乐、美术、书法(写字)等艺术与审美教育发表见解,交流经验。

安全教育。请各地中小学就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公共卫生事故、意外伤害事故、自然灾害、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等)发表见解,介绍做法,交流经验。

9、教师发展

杏坛人生。请各地中小学教师撰写自己的教育感悟、教育故事,介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做到教学相长,畅谈自己的成长之路。

名师风采。宣传介绍各地中小学名师成长之路、主要业绩,或名师访谈录,或请名师自己撰写文章、介绍经验。

教坛新秀。宣传介绍广大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主要业绩,或请他们自己撰写文章、介绍经验。

10、教改之窗

课程教学。宣传介绍各地中小学是如何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包括如何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建设和实施学校课程等)。

教学研究。宣传介绍各地教研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怎样围绕新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包括各地教研部门怎样指导中小学进行校本教研,各地中小学如何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并组织教师紧密联系本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等)。

评价与考试改革。宣传介绍各地中小学是如何开展评价与考试改革(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期中期末考试等)研究的。

11、它山之石。介绍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供我省基础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12、学会工作。介绍各级教育学会工作成绩和经验,学会工作信息。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篇(10)

胡卫平等在山西进行的调查也反映了新课程实践困难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60.87%的校领导表示此次课程改革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教师中有46.27%的认为理念很好,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9.02%的认为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1]。

“好”的学习理念却难以实行,是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还是学习理念本身不够好?笔者认为症结在后者:当前我国的教学方式变革并不全面、深刻,尚无能力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

一、传统教育的“三位一体”与进步教育的“三大主张”

教学方式变革是从传统教学方式走向现代教学方式的必要过程,而改革的第一步,是要清楚认识传统教学方式是怎样的,现代教学方式又是怎样的。

(一)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是三位一体的

20世纪前期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指出,传统教育是以教科书(教材、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观点也是当前我国研究者对传统教学的基本看法。但教科书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三者是相互孤立的,还是紧密相联的呢?研究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但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三个中心”没有内在联系,那么,改革中可以对其进行分阶段处理,比如首先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然后再考虑如何扭转教科书中心的不良局面;而如果“三个中心”是内在相联的,教学方式变革就必须研究何者最具根本性和如何全面推进改革的问题。

因而,“传统教学方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必然地转化为“‘三个中心’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这一更加深入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杜威在其教育论著中有较清晰的阐释。

在文明社会中,学校教育对于传递“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有着突出的价值,但也有着一种明显的危险——“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如果这种危险成为事实,教育、教学就会被理解为“传授有关遥远的事物的知识”,理解为“通过文字传递学问”[2]p13-14。

在传统社会中,这种危险变成了现实,传统的制度化教育在与社会生活截然分离的轨道上持续前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过去已经拟订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传授给新的一代;对过去的知识的记忆被当作教育的目的;学习的涵义成为获得书本里面和成年人头脑里面已有的东西[3]p248-249。“以教科书为中心”就是指学校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的“掌握”,而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发展。

“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认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既然教学的任务就是把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学生召集到狭小、简单、纪律严整的教室里,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讲出来、念出来,把重点写在黑板上,同时,认真检查学生是否安静听讲,是否用心背诵。这就是“以课堂为中心”,即把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在以教材掌握为基本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是被动的。首先,教师熟练地掌握了教材,在教学中扮演着给予或施舍知识的角色;学生知识浅薄,他的本分就是被动接受。其二,由于教学以现成的科学教材为起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对学习缺乏相应的兴趣,因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引诱、强迫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控制者。其三,由于课堂讲授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教师必须随时扮演警察、法官的角色:他监督学生的学习,运用惩罚、恐吓、表扬、奖赏的方式诱使、迫使学生服从[3]p24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科书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是三位一体的,其中,教科书中心是传统教学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以书本知识的死板记忆为教学目标内在规定了在封闭的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这一教学形式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控制者角色。由此而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要变革传统教学,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变革。

(二)进步教育的“三个中心”是内在统一的

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指出,传统学校培养了会活动的书橱,而没有培养学生实际参与社会进步事业的能力,是对“人的生命的浪费”[4]p57。并且,杜威等人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三个中心”。

新的“三个中心”同样也是三位一体的。它们的内在结构关系可以从杜威著作中比较清楚地看出。

杜威提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3]p255。这一点,对于理解“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至关重要。“以经验为中心”是就现代教学的目的而言的,即教育是“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服务于生活的。杜威主张,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而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2]p86,简单来说,教育就是学会生活的过程。

“以活动为中心”指明了现代教学的形式,即教育“在经验中”。传统的“静听”不能使学生学会生活,现代教育必须把学校改造成为学生可以充分自由活动的场所,在学校里设置实验室、工场、园地等,使制作、创造、交流的主动作业成为学校生活的联结的中心,让学生在其中探索、学习、成长。只有坚持在经验基础上学习,才能改变学校与生活的隔离,消除“所学非所需”的问题,使儿童能够“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 [4]p31-66。

主动作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主动的作业能抓住儿童强烈的自发兴趣和注意力 [4]p31。在真实的作业情境中,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探究。其二,主动作业本身规定了团体纪律。学生共同从事生产、制作的社会事业,“所有的个人都有机会做出贡献,并且对社会事业都具有责任感”,全体人员都参加的活动成为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三,主动作业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关系走向平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经验中学习、生长,同时,教师对团体生活负有指导责任,但这种指导不是对学生自由的侵犯,而是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帮助和保护[3]p277-279。

笔者建议这样来理解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学生中心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生生长和经验改组的教学目的,要求“在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方式;而“在活动中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

二、当代中国教学方式变革的“跛足”及其文化学分析

(一)我国教学方式变革的“跛足”及其危害

在当代我国的现代教学建构中,有两条核心的主张:一是素质教育,即主张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二是主体教育,即主张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而“在活动(经验)中学习”尽管偶尔会被提及,但并没有进入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视野。这样,对比进步教育的“三个中心”,我们少了一条,而且是进步教育对现代教学形式的基本规定这一条。

这种现象在新课程中并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秉承了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的基本主张,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但没有只字片语的解释。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学校的普遍现象是教师试图在课堂上,在教科书的研读中,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但探究真的能够发生在与现实隔离的课堂上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课堂”搬到教室之外,搬到森林、农场、企业?

对比杜威的教育主张,当前我国的教学方式变革并不全面,其具体表现如下:(1)绝大多数的变革主张集中在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其中主要有主体性教育、个性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思想;(2)研究者在理论上认同素质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但众多论著仍把书本知识的掌握看作教学评价的基本尺度,没有深入分析“掌握了知识”是不是真的“发展了素质”,教育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并不清晰;(3)差不多所有的研究者都没有认真思考实际经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是试图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发展[1]。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教学方式变革的“跛足”。从新“三个中心”的角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呼声最高,“以经验为中心”(发展学生的素质)有些认识上的模糊,“以活动为中心”(在经验中学习)则基本被遗忘。考虑到“在经验中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这种“跛足”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变革走入了歧途:在与学生的活动、经验相隔离的课堂上,学生有可能在教师诱导下提出教师期望的问题,但不可能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主动探究从何说起?在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同义语的时代,教学难以走出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老路,而学生的主体性也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

(二)教学方式变革“跛足”的文化学分析

为什么杜威主张的“三个中心”在我国变成了“两条腿走路”呢?文化学中的误读理论可以为我们做出解释。

何谓文化误读?众所周知,每种文化模式都是对特定的环境适应的结果,在整体上以及在各个组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模式的特点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诸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6]p156。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往往很难摆脱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总是根据自己熟知的一切进行选择、切割和解读。这种现象,便是文化误读[7]p110。

当进步教育“三个中心”的教学思想传入中国时,它便遭遇了基于中国教育传统的误读。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今日中国教学方式变革“跛足”的原因。

儒家教育向来有“成人”传统,主张培养圣人、君子,反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教育目的。这种“成人”传统,能够很自然地与“关注人的发展”的西方文化进行对话,从而转化为“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同理,儒家教育反对科举教育对儿童天性的磨灭,反对对学生的刻板规训,而是主张“乐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总是等学生发现问题才来解答、教诲;朱熹“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的读书法,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与建议。这种“乐学”主张,为接受学生中心思想、提出主体性教育理念奠定了文化基础。

但儒家的“成人”,主要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成人,而不考虑个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儒家的教学方式,重视书本教学,轻视实际生活;强调“从书本求智慧”,忽视“在经验中学习”。时至今日,“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于是,在中西文化碰撞时,“在经验中学习”、“做中学”便遭到了质疑与拒绝:我国研究者在没有深入考查、扎实实验的情况下,就得出“忽视学习的系统性”、“理论的极端性导致进步教育在美国的失败”等结论[8]。于是,研究者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课堂之外的学习方式,追求通过课堂教学来发展学生素质、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式变革的“跛足”由此产生:杜威主张通过实验室、工场里的主动作业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被动状态,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生活的合格成员。而我们则主张通过教室里的问答、讨论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我们能够成功吗?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三、呼唤中国的经验学习

客观说来,新课程全面展现了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但关于如何实现理想,《纲要》讲得不多、不细、不够:《纲要》提出教师要组织探究学习,但“在哪里,通过何种方式组织探究”的具体方案付之阙如——而这恰恰是一线教师所关心的。

笔者认为,要全面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理想,必须全面反思经验在学习中的价值。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在经验中学习”是一条根本性的教育原则。杜威主张,学校生活应以学生的主动作业(活动和经验)为中心,让学生在现实的经验情境中探究,在操作、探究中建构真正有用的知识、技能和品格。在经验中学习并不是否定书本和课堂的价值,而是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让课堂变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经验、相互借鉴的场所[4]p52-67。在实验学校中,杜威精心挑选了木工、铁工、缝纫等长期的作业作为学校生活的轴心,让学生在经验中逐步理解历史、地理、数学、语言等各种学科的社会价值;其他响应杜威思想的学校也都进行了类似的尝试。这些尝试在当时显示了进步教育的魅力。

相对传统教学,在经验中学习的道理是相当简单的,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超的教育智慧才能胜任新教学的组织,否则,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放任自流。这是杜威所担心的,但却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的现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进步教育遭到质疑,杜威思想暂时沉寂,但杜威思想的合理性决定了它的不朽。1970年代以来,“在经验中学习”再次成为美欧教育界的亮点,并且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首先,“在经验中学习”被正式命名为“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而组织经验学习的教育则称为“经验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其二,成立了“国际经验教育联合会”(Associa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联合会出版专业杂志《经验教育杂志》(《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召集经验教育年会(至今年会已成功举办32届);其三,以联合会和杂志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经验学习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实践方面,人们在各级各类教育形式中,进行探索,形成了经验学习的多种操作模式,如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等;在理论方面,依据笔者2005年4月19日的搜索,ERIC中正标题含“经验学习”或“经验教育”的文章,共有686篇之多。尽管在实践中,经验学习往往是作为某门课的教学方式出现的,但实践的成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教师的加入;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依据杜威的思想来理解经验学习,将经验学习/教育作为一种应然的教育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模型),以经验教育来主导教育改革 [9]。

20世纪上半期,杜威“在经验中学习”的主张曾经得到陶行知等人的热烈响应,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现代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论著由此产生;而20世纪后半期杜威思想再次唱响美欧大地的时候,我国的研究者却没有对“经验学习”采取应有的开放态度。然而,面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扎实地引入和开展经验学习,为中国教育的新生开创一条新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验学习,经验教育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拟进行简单的介绍。

在当前美欧的研究中,“经验学习”与“经验教育”并没有“法定”的表达,但人们有基本的共识:(1)经验学习、经验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杜威“在经验中学习”的教育思想;(2)经验学习、经验教育强调学习、教育是在直接经验基础上发生的学习或教育过程。

基于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以及个体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10]p1815,经验学习可以理解为在直接经验基础上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的结果。当代处于主导地位的经验学习模型(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提出)将经验学习划分为四个阶段的循环上升:(1)具体经验阶段,即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做事,从事某一活动并看到这一操作在具体情境中导致的结果,获得即时的具体经验;(2)观察和反思阶段,学习者依据以往经验和知识、理念对具体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提问,认识活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3)抽象概念化阶段,学习者使用逻辑法则进行概括,揭示特殊事件背后的普遍原则,形成在特殊情境下如何应用原则的假设;(4)积极实验阶段,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主动实验,对情境中发生的过程进行干预,检验第三阶段的结论是否正确。这一过程又作为具体经验,成为进一步反思的起点[11]p39。

经验教育就是组织和促进学生的经验学习的教育形式。在经验教育中,教师创设良好情境,将要求学习者反思、批判并进行综合处理的经验组织起来,要求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积极地提问、调查、实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工作。在经验教育中,学习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不确定的经验环境中,在其中体验成功、失败、危机与挑战。在经验教育中,教育者的基本角色是选择合适的经验,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反思,提供必要信息[9]。

当然,在学校中开展经验教育,组织学生的经验学习,要求具备一系列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班额缩小、丰富教学资源是必要的,学校尤其要有实验室、工场等经验的场所,当然这种场所可以是社区中的服务学习基地[2]。从主观来看,经验教育的组织要求教师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教育目标有清晰把握,对如何建立经验与学生心理的联结有深入研究,对组织经验过程和师生互动有饱满的热情。

杜威提醒我们,在经验中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解放,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于此,为中国的经验学习鼓与呼!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5 (2).

[2]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杜威著,姜文闵译.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李芒.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2002(3).

[6] 吕斌.文化进化导论.学林出版社,1994.

[7] 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 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1998(4).

[9] Christian Itin. Reasserting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s a Vehicle for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e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all, 1999.

[10]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 Knud Illeri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Roskild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2]刘长海.服务学习的理念与流程.福建教育,2005(1).

上一篇: 综合文员述职报告 下一篇: 教师学习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