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5 17:55:31

英语论文

英语论文篇(1)

二、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它既不是单纯的英语教授,也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而是以实践练习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篇章框架,表达方式和特有的概念和理论。基于专业英语自身的特点和性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学情,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对于专业英语课,教师一味地讲解,课堂会变得沉闷无聊,学生也会出现神游的状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思考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课堂中学到新的英语会计术语时,启发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会计专业术语,引导他们有机的结合二者,强化记忆。开始新课时,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要突出重点、难点,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

2.案例式教学法。专业英语课是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连的,为学生提供了将来的工作岗位应用能力。对于和他们将来工作息息相关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案例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情况,因此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更生动灵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它还能教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3.讲练结合式教学法。专业课是以实践为主的,“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这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例如在财务会计英语的教学中,每讲完一种类型的交易,就辅之以实务操作,使学生及时消化、理解和运用这个知识点。如讲完办公用品的购入该如何做分录后,就让学生处理实务。通过学生的练习结果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指导,对知识点难理解的部分再有针对的深入的统一讲解。

4.比较式教学法。就以词汇而论,各专业都有自己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即使是共核词汇也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意义。同一个词在专业英语中和在普通英语中的意义不同。在专业词汇的教学中使用比较式教学法,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把相同词根的词或意思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将常出现在基础英语中,但在专业英语中意思发生变化的单词单独提出让学生通过对比对单词加深记忆。

5.语法翻译教学法。长难句是专业英语的一大典型特点。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讲解专业英语长难句的词法和句法特点,让学生形成对专业英语长难句的初步认识,再引导学生结合语法知识,拆分长难句。最后,再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改变原文顺序,组合汉语译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接触到英语的文章和文献,现在学习用语法翻译法理解长难句,为以后做好铺垫和准备。

英语论文篇(2)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英语论文篇(3)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完全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习经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英语论文篇(4)

摘要:当前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越来越重视,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举措。读后续写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样是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重要教学方法。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当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开展读后续写教学方法,以期能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核心素养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一直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成为英语教师研究教学任务的重点方向,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对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探索。“读后续写”作为当前高中考试的一种新的题型,重点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训练。但是当前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现状

1.续写文章逻辑和思维混乱

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读后续写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完成英语阅读后,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的整体把握度不够,同时在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方面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这就导致在读后续写阶段的写作内容与原文产生一定的隔阂,出现文章前后内容不一致的现象,而且在行文逻辑和写作思路方面较为混乱。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基础作为支撑,因此造成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文的思路和逻辑继续续写。

2.续写文章词汇和语法运用不当

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但是由于我们本身长期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当中,因此对英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相对比较薄弱,这就导致学生在读后续写阶段对词汇和语法的运用出现错误。一方面学生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程度较欠缺,在写作阶段就不能将最为恰当的词语运用其中,而且由于本身词汇基础较差,在阅读原文的时候就会首先造成理解误差,导致后面的写作内容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续写阶段常常出现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影响整篇文章的写作质量。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分析

1.加强对阅读文本理解能力的训练

对原文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后面的写作质量,因此,要打好阅读这个基础,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以便让学生在写作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进行相应的扩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读,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进行合理把握;然后要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主旨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3Lesson4SeaStories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以本节课中的文章作为读后续写的阅读文本,要求学生在对本文故事行文思路和写作逻辑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某一个片段按照自己的想象重新续写,并结合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cloud、wave、whirlpool、fishingboat等展开续写,从而保证写作的内容与原文逻辑保持一致。

2.加强对学生词汇和语法的训练

词汇和语法作为英语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写作内容不仅需要注重对写作情感和文章逻辑的连贯性,更要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英语词汇和语法,为文章内容增光添彩。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不能降低對学生英语词汇积累的要求,可以在平时的拓展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同时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英语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读后续写中正确理解文章含义,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3.提高写作技能,锻炼思维品质

英语读后续写能力的提高除了要在英语词汇和语法上加强训练,还要强调对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是当前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英语思维品质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点便体现在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方面,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在以原文背景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保证用词准确和语言逻辑符合原文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结语

英语作为高中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字训练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英语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后续写能力,是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思维品质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需要英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促进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论文

摘要:当前新高考改革政策已经基本普及,其中高中英语改革尤为突出的就是对高中英语写作的要求更加多元,对此,高中英语教师要顺应新高考形势,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高考写作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本文首先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英语;英语写作;写作教学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教学偏重于英语语法及阅读

当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语法讲解和阅读训练为主,其核心是围绕英语考试,对实际的英语写作方面并没有过多涉及。另外,英语写作教学重点在于平时的语言积累,而在考试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却依靠作文模板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应对英语考试,但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深入调整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馈不足

高中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使反馈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多采用否定反馈,认为这样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忽视了否定反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另外,教师查阅学生作文时,常侧重于单词、语法、句式的批改,对学生作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不能给予及时准确的讲解,使学生缺少完整的写作认知[1]。

(三)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

当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少自主性、积极性,仅有少数学生是因为兴趣去主动学习英语,而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客观原因。因此学生普遍不能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认为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获得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

(一)通过良好的阅读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作者表现方式及写作手法,能够有效的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从而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journal》时,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作为写作素材;在reading部分我们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快速总结文章主题、基本框架和结构、表达内容等等,有效学习文章主题的表现形式及写作手法,拓宽学生写作思路、降低写作难度。这样学生面对新高考作文时,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思维导图剖析命题材料主体框架,突出重点内容,然后梳理概要及续写的写作思路;可以有词可用,那就是运用自己日常积累的好词好句。

(二)有效利用反馈及激励性原则

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高中英语教师要做到及时高效的反馈。例如在面对学生写作内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总结分析,将其中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及作文结构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以减少类似写作错误再次发生,使学生对文章结构内容有更清楚的认识。而对于其他错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评或者互评,鼓励营造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带动课堂活跃性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加以应用,在学生思考探讨的过程中,更能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答疑,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讲解。最后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作出总结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良好的掌握激励性原则,表扬学生作文比较好的地方、表扬学生发现问题的准确性、表扬学生的进步,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方式及内容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论文篇(5)

二、国内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

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中学英语课堂正逐步走向课堂语言以英语为主的形式。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80%-90%为英语,课堂的组织形式尽量贴近英语国家的课堂形式,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以及用英语表达的潜力。然而,以英语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1)语法练习中,教师常常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组成的短语,造成垂悬修饰语;两个相邻句子间缺乏连接词,造成逻辑不顺等;学生的语法错误频发,造成教师纠错的困难。

(2)在单词释义时,教师往往忽略了单词的内在构成和形态,以及不同词性转换的规律,学生没有形成单词网,记忆十分困难。教师的表达方式也不够地道,往往将中文词汇生硬地翻译成英文词汇。学生对地道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也不知怎样运用。

(3)在课文教学时,教师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词汇、语法、句式等,而对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情感采取了忽略的态度,造成了课文语境的减弱。学生难以体会到课文的要旨和精神内容所在,局限于做阅读理解的单选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和语言。

三、形式对等理论在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将强调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形式对等理论应用于当前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中,便于教师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该理论要求教师在诸如分析课文、讲解语法、解释单词上,尤其需要注意自己对语法、词汇、语境的把握,还要在课堂活动和题型设计上,注意将学生的语法、词汇和理解最大限度地贴近英文原文,在师生共同创造的英语语境中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课文分析形式对等理论要求源语语境中意思的一致性,即译语应保留源语营造的语境。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讲解课文中的词汇、语法还是句式时,都要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思想有深入的理解,与作者达到心灵的互动。保留语境的一个方式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延展式教学。(童志刚,2013)比如联系相关书籍、视频、电影、音乐分析课文,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还可以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布置相关作文,畅谈体会。保留语境的另一个方式是学生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数据和文献理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生平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整理要点,畅谈理解,做成课件在班上展示,供学生讨论和评价。

(二)语法讲解形式对等理论要求语法的一致性,即译语语法成分应与源语语法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用词用句,使自己的语法与英语地道的语法保持一致,避免中式英语的发生。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在同学和教师的纠正下,改正提高,从而使自身的语法最大限度地贴近英语语法。保留地道语法的一个方法是教师在运用长难句时,尤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具体说来做到以下六点:“避免名词重复累赘,正确使用代词,正确放置短语。避免垂悬修饰语,注意并列结构,添加逻辑衔接词。”(Pinkham,2000)保留地道语法的另一个方法是形成纠错系统。英语作业先由小组组长改、纠错,然后由教师审阅、纠错,最后,学生自己改正,书写正确的短语和句子。课堂上,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找错,然后教师点评,最后学生及时改正,说出正确的英语短语和句子。

(三)单词释义形式对等理论要求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即译语的单词和短语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单词和短语内在的含义。将此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改革单词释义的模式,丰富其内涵。保留地道的表达方式的办法之一是教师可讲解词的构成和形态变化,说明其含义,然后介绍与该词相关的谚语、俚语等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兴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希望英语”“动感英语”和“色拉英语”等视频、动画等教授英语地道词汇。保留地道的表达方式的办法之二是学生准备短语积累本,无论在学习课文、做题还是看视频中,养成随时积累词汇、短语的好习惯。学生还可应用短语造句,或设想场景写对话等。学生可以自导自演小对话,用学过的地道表达法,使对话更逼真,更生动有趣。

英语论文篇(6)

问卷设计关于学习英语的目的包括五个方面:完成学分、为了考证、工作需要、准备深造和其它。从调查结果统计可得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约六成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完成学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超过三成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工作需要;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准备深造人数有增加趋势;少部分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太明确。

2.在学习兴趣方面

问卷设计包括五个英语学习兴趣级别:高、中、一般、低、很低。从调查结果统计可得出:从大一到大四,英语学习兴趣呈现下降趋势;从学习兴趣高和中等看,约占学生总数的三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不够浓。

3.在英语认识方面

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近乎一半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大一到大四约四成认为学习英语作用不大。学生普通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够科学正确,学习心态自然不好,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会存在各种困难。

英语论文篇(7)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环境。离开了环境的语言就好像无本之木。语境对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十分重要。反过来,对于理解语言,探究语义,语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坐标尺。人们总是通过语境学习掌握语言,并在一定语境中使用语言。中国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律英语文本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法律英语文本的翻译和理解困难重重。究其根本,是没有注意法律英语文本语境下语义的法律转向。

语言学中,人们按照语言或他们使用的语言分为不同的团体。语言社团是其中的成员都认为讲同一个语言的团体。(胡壮麟等,2005)法律英语是特定范围内使用的,有着区别于其它社团语言的一种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变体。它是民族共同语在长期的法律科学和法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务于一切法律活动,而且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一种社会方言。(程汝康,熊德米,2004)其特点为准确,规范,得体。精练,流畅。Crystal和Dave(1969)对法律文本的结构和组织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认为:1,法律语言是工具性语言;2,法律文件具有不同于其它类文本的特征;3,法律英语具有明确的特点;4,法律语言使用了日常英语不采用的语义原则。(杜金榜,2006)法律语言的这些特点说明了研究法律英语语义不同于研究一般的日常用语,在法律语境中使用的语言由于语境的影响,语义就不再完全等同于日常会话的语义。

一、语境

(一)语境的界定

任何符号系统的存在都是隐性的,它仅仅作为一种描写的可能而存在:唯有描写行为和认识行为才能使其具有显性。因此,符号系统与描写互为先设。(格雷马斯,2004),语言和意义互为先设,同样,语境的存在也是隐性的,也即语境和语义互为先设。讨论语义在法律文本语境下的法律转向前,第一步必须明确当下的语境是什么。

韩礼德在20世纪80年代(Halliday,1964)探讨了最初的语境模型。分别从“范围”(field),“方式”(mode)和“基调”(tenor)这三个变量分析了这一语境模型。(胡壮麟等,2005)按照他的观点,语言系统被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三个层次。相邻层次间的体现关系(realization)是自然的(natural),语境层与语义层间的关系犹如罗网,一方面,语境通过语义的表达具体化。实体化(instantiation),另一方面,语义在语境中明确化,特定化,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一个表意的空间,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1965年后,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曼也提出了他对语域的不同看法:认为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景。包括时间,地点和身份。另一位社会学家海姆斯指出人能够说出适应语境的话语,即人具有交际能力,并把语境定义为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Halliday&Hason,2001)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语境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对法律文本的语境而言,实际就是指影响法律文本生成以及人们解读法律文本时各种因素的总和。

(二)语境的分类

Malinowski(1923)最早对语境做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二维划分。后来,以Firth为代表,语境又分为语言因素的上下文和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语境两部分。(曾方本,2004)May(2001)提出了动态语境的概念,指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景,以便交流过程中的参与者互动。并使交流中的语言得以识别。王建华按照普遍性、层次性和简明性三个语境分类原则。把语境分为了言外语境——包括认知背景和社会文化。言伴语境一包括伴随语境和现场语境,和言内语境——包括语篇语境和句际语境。(张德禄,刘汝山,2003)心理语言学家也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认知语境,即客观世界在人大脑中概括化、抽象化、系统化的结果。(周国辉,2005)从上面的各种分类中。可以看到虽然研究者不同维度对语境做了层次分明的解读。但不外乎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层面主要是历史的、文化的语境。在法律文本中,则体现为一国的法律渊源,法律文化。法律发达史。法律英语文本的宏观层面的语境。就是特定的英美法国家的法律渊源,法律文化,法律发达史。微观层面是指使用语言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特定的对象,主题以及临时性的个体,以及个体的心理状态。这一层面的语境在法律文本中表现为:某一法律文本生成或使用的时间,地点,场合(公司函件或法庭公文),和法律文本的主题(民事案件的答辩状或刑事案件的公诉书),以及临时性的法律文本的主体(一份遗嘱或一份婚前财产公证书)。

二、语义

(一)语言的多义性

语言中的字词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构建一个和这个无限世界——对应的符号系统,相反,通过词语的组合、重构,有限的字词已能完全表达言语者想要表达的这个世界及其发展变化。字词的组合、重构使语言在根源上产生了新的意义,使用中的语言的意义也随言语者的意愿发生变化,以达到言语者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多义性说明在不同语境和不同文本下,同样的字词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Grice进一步指出明不(whatissaid)和暗含(whatisimplied)也存在差别。后格莱斯时代的学者虽对他的这一理念提出了质疑(Jaszezolt,2004),但语言的多义性给我们提供一种解释的可能,虽然它也常常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探讨法律英语文本语境下语义的法律转向的原因之一。

语言的多义性在文学文本表现明显。比如:dog一词,在下列各句中意思差别明显:

Youdirtydog!你这个的小人!

Itisrainingcatsanddogs,天下着倾盆大雨。

在法律文本中,语言也具有多义性。比如:

Ajudgreshallperformjudicialdutieswithoutbiasorprejudice——Fla,CodeJud,Conduct,Canon3B(5)法官应不带偏见,履行司法职责。——佛罗里达州《司法行为法》,法规第3条,B部分,第五款结果,从1994年6月15日起,如上所述,为缓和矛盾,MM曾与其他一些不存偏见却又有兴趣聘用他的机构有过接触。(宋雷,1997)

在第二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并没有注意到句中的“prejudice”已不是“偏见”的意思,当其和without一起使用,其意义为“不影响实体权利的”(薛波,2003),这和“不存偏见”是不一样的。可见,在具体的法律文本语境中,法律英语的语义是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在语境中实现交际的目的。(二)语义的多义性和唯一性

法律英语语义的多样性和具体语境下语义的唯一性二者辨证统一,法律英语在多个语境中表现出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同时同一个英语语词在确定的语境中语义又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是指语义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的确定性。而这恰恰就是法律诉争的焦点,即法律文本中某一语词在具体案例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三、语义的法律转向

法律文本的一大属性就是权利义务的相关性,比如:一份遗嘱的订立会给相关的权利人带来一定的期待利益,一份双务合同的订立会让合同双方在承担义务的基础上,同时享有一定的权利。权利义务的划分通过语词得以实现,同时,责任双方如若违约,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是法律文本和一般文学文本的根本区别。因而,法律英语文本使用的语言就成为划分权利义务。确定权利义务归属的重要手段和指针。

如:ThatPlaintiffshouldbeawardedashissoleandseparatepropertyauthatpropertyhehadpriortothemarriagetoincludetheresidencelocatedat1328KenneyWay,Sacramento,California,theresi-dencelocatedat3305TembrookDrive,Sacramento,California,theresidencelocatedat1340GreenhillRoad,Sacramento,Californiaandhispersonaljewel-ry,belongings,andeffects;thatDefendantshallbeawardedashersoleandseparatepropertyallthatpropertyshehadpriortothemarriageandherperson-aljewelry,belongings,andeffects,(本例摘自李斐南等编译:(法律英语实务:中外法律文书编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p15)

文中“ThatPlaintiff”和“thatDefendant”并非“那个原告”“那个被告”,而是在这一民事诉状定的本诉的原被告双方。本段中使用的“award”一词,在这篇诉状中已不是简单的“给予”,文本让该词具有了在法律语境中才有的意义:即判定,判给。诉状中体现了原告的意愿。同时,文本为清楚指明哪些是该判给原告的,用了一系列的限定词,“property”前用了“soleandseparate”,这两个词不光是指单独的,同时还具有法律层面的意义,即这些财产为原告专有,且独立存在,即这些财产是原告在婚姻关系成立前为原告所有且独立存在于该婚姻关系的财产。下文进一步指明这些财产涵盖的范围。同样在这一诉状后面使用的“effects”,用在文中,已不是“效果”,而是指个人财产、财物。

英语论文篇(8)

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里所说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调整某些教学方式。而应该是从心理和态度上彻底的摒弃单一的讲解理论知识的陈旧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让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们成为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在新的时期下应该积极的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方式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口语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施英语口语的训练

对于国内来说,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国内没有英语学习的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英语的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不受拘束的进行英语语言的交际活动。如在课堂中间,实行情景训练,让学生针对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描述,进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再者在运用课堂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抽签的方式轮流进行英语演讲,演讲的形式可以不拘形式,但是必须用全英文,这样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英语学习的练习。

二、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提倡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贯穿如下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形成一个“交际——互动”二合一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对新课文进行讲授前,应该重视导入的作用,用学生感兴趣是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在课文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对课文进行总结,可以采取同学复述、表演和辩论的形式加强对知识进行总结。另外,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应该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进行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并且鼓励学生对这些话语进行模仿表达。

英语论文篇(9)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和内化论。中介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在低级生物(如听觉、嗅觉)的基础上产生,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人是运用符号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重组低级生物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大部分属于自动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射),这种控制使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是自觉而有意的,以间接地调节与他人、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符号工具包括数字、计算系统、音乐、艺术成果、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通过社会互动,语言符号才开始在行为中由外到内发挥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将自然的心理过程转化为高级认知功能。中介的一种形式是调节。调节分成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指个体直接受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调节指儿童的思维和行动依靠成人的语言;自我调节指儿童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行动。

在二语学习中,他人调节指学习者在老师、父母、同伴等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协作式交谈的学习;自我调节指学习者具备了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是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中介过程,依靠面对面的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内化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从社会关系或更具体说是社会相互作用逐渐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的过程,并使个人掌控自己的大脑。维果茨基指出,内化过程是从人际活动的心理间平台转化成个体的心理内平台的过程,内化是通过模仿机制形成的,内化的关键在于人具备模仿他人有意识活动的能力。但这种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受制于社会文化调节,只有当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交流或者在自我话语中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话语时,语言输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Thorne,2007:201)。社会文化理论还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较重要的是最近发展区和搭架子。

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发展区可以:(1)在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互动中,能力通过社会互动转移给新手;(2)在新手与新手的互动之间,能力相当的同伴通过合作、讨论得以构建(Donato,1994)。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所创建生成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由教学动态来决定,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向前发展就是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过程。继而他发现,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要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儿童或专家——新手的协作的行为。儿童或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可以通过谈话借助对方给予“搭架子”的帮助获得期望的结果。儿童或学习者通过专家或较成熟者进行协作式交谈,实现共同理解而最终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Wood等认为支架式帮助有以下六个特点:激化完成任务的兴趣;简化任务;维持任务目标的方向性;突出任务的关键特征,以及目前任务完成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控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两大学派: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二者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和哲学倾向都不同。一般来说,通过分析事物对立面,更能认识事物本身。这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这里谈谈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在语言观上,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社会文化派则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谈,无法分割,存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在学习观上,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学习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输出,逐步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社会文化派则认为学习是社会参与的结果,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料。在研究对象上,认知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第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习得,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习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点在于社会/互动因素及其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认知派认为学习的最终状态是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目的语水平或者出现僵化现象;社会文化派认为语言学习没有最终状态,学习者永远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在哲学倾向上,认知派主张现代派观点,坚持人和社会环境互为独立实体的二元论观点,认为无论社会环境因素发生多大改变,二语习得终究是心理过程,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不会引起习得方式大的变化;社会文化派主张后现代派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对二语习得起着根本性而不是辅的作用,人类心智机能的起源和发展都包含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之中。

社会文化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

英语论文篇(10)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和交流这样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的实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位一体来进行的,如果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教学就无从谈起。而我们却容易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致使这两个环节彼此孤立,甚至是对立,结果教师费尽心机的授课不仅不能很好的感染学生,反而会使学生对英文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形式是为了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观点。而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

与真正的表演艺术不同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实质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与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两者都要借助于表演去输出信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如果有了明确的说教味道,就会马上中断双方情感的交流。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的说教和灌输只会给教学增加强制色彩,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发挥。

教学的实施应该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外语教学亦是如此。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教学规律所制定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艺术则是要求教师有意识的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和活动的等一系列能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美的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发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教学过程富含艺术魅力,是外语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教学艺术归纳为三点,即创造性、表演性和审美性。

一、创造性

教学规律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方面。例如,在讲解英语音标的发音、读法时,大多数初学英语的学生感到很头痛,如果教师能够把英文的48个音标和汉语拼音建立某种联系,告诉学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发音器官都是一样的,只是鼻、唇、舌、喉以及口形变化的不同组合而已,这样创造性的把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可以使学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很轻松的掌握英语的音标;再如,与其枯燥乏味的讲解英文中语调及单词、句子重音问题,还不如放一曲《高山流水》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下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节奏感,而英文中词的节奏感通过重读、次重读和非重读音节表现出来,句子以及篇章的节奏感就如同一首悠扬的曲子抑扬顿挫。用这样的方式能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所知、所感、所学,而且教师也享受于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表演性

表演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表演式教学的感染下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参与教学、表现自我和相互交流,进而融入角色,产生一种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感染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儿童通过成人的手势、表情及具体的活动模式学到母语,这时他们的想象、情感、理解同时参与学习,并逐渐从语言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一条条僵化的公式或令人生畏的印刷符号,这就等于在教学与艺术的接壤带,人为的掘出了一道鸿沟,这正是缺乏表演性所产生的后果。教师的表演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例如在黑板上用简笔画来表现一个特定的人、物或场景要比语言更形象;教师根据课文情节进行带有表彩的朗读,会加速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师一个明快的手势会使全班同学立即明白“close your books”的含义,亦或是含有微笑的表情会带给学生一种无言的亲切与鼓励。

三、审美性

上一篇: 学院院长述职报告 下一篇: 职高学期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