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0 18:07:05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绿色金融;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政策;零售银行:污染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 GDP)跃居世界第二,2013年与1978年相比,GDP总量与人均值分别提高了156倍和110倍,城镇化率从17. 9%提高到53. 7%。然而,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虽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是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量跻身“世界前列”。二是水质恶化、土壤污染严重。2013年,我国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达59.6%;土壤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三是雾霾问题日益显著。2013年全国74个城市PM2.;的达标率仅为4.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扩大的治理资金需求,出现了两种看法。一般看法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环保类项目是公益性项目,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应由政府来解决。新的看法认为环保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环境治理不能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出,政府治理支出的增加短期内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而更应依托银行、各类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展的产品与服务,对环保项目进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绿色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金融绿色化。金融绿色要求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引导资本进入环境友好型投资项目,项目融资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的测评。绿色金融除了金融本身绿色化外,还要求资本运行绿色化、投融资政策绿色化。资本的投资领域、运行过程应该满足绿色化的要求。政府制定投融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融资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注重投融资政策的绿色效果。

绿色金融,也是商业机会。绿色金融是金融投资的方向。长期以来,银行金融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虽使经济增量提高,但也产生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环保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以此衍生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金融投资的方向。因此,绿色金融是一种商业机会。以新三板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为例,2014年节能环保企业挂牌的数量为137家(2013年仅34家),占新三板全部公司的8.9%。137家节能环保公司总市值为113.1亿元,其中盈利122家,占比89.1%,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23家,500万元的有19家,100万元的有58家。绿色金融还提供了绿色抵押贷款、碳金融等产品与服务,并衍生出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多种投融资模式,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绿色金融的特点

绿色金融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投资决策和投资项目的“绿色性”、金融手段和投融资方案的“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绿色性”是指绿色金融投资的项目需考虑环境预期风险、回报与成本,在基于投资项目潜在、长期的环境影响考虑下,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决策,进而开展环境友好型投资。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注重项目内部的绿色管理、绿色服务。

“多元化”是指绿色金融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提供生态产业环保指数、生态证券、碳基金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投融资模式,影响主体的投资意向和市场行为。

“多样性”是指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政府,为投融资环境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第二类是金融机构,包括银监会、各类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第三类是投资机构,包括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负责环保项目的投融资;第四类是第三方机构,包括技术交易所、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等,负责项目环境风险、技术的评估;第五类是企业,包括污染企业和环保类企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主体。政策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引擎

依据我国的部门和金融领域分类,绿色金融政策大体分为三类: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和绿色证券政策。三类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我国现阶段与之相配套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仍缺失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国家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二是作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基于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是指国家通过调控银行信贷行为实现环保目标的环境经济政策。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依据环境经济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和优惠利率,而对污染生产企业限制贷款。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详见表1。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等8家单位签署协议,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与授信机构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降低了授信机构的信用风险,也降低了绿色金融体系的风险。

绿色保险政策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基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2007年至今,投保企业已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2014年,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00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医药、印染等行业。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保险政策,见表2。绿色保险的实施有利于分散企业,尤其是化工、农药等行业的环境风险,利用费率杠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保险企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绿色证券政策

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证券政策,具体内容见表3。实施绿色证券政策能有效遏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资本扩张,引导资金进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截至2014年12月12日,我国共有77家环保主营上市公司,其中,200亿元以上的有8家,100亿--200亿元的有14家,100亿元以下的有55家。在22家市值100亿元以上的环保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11家、民营企业11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届政府注重简政放权,有关上市核查的一些政策已经取消,简化了企业上市的程序。

产品与服务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球各类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逐渐开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并推出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方案,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业的发展。本文从上述几个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出发,比较国内外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我国基本上符合该分类体系,但我国大部分产品与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零售银行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与国外相比缺失较多。

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专门提供个人和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其产品与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信贷、汽车及运输信贷、信用卡及借记卡、绿色销售和旅游支票、其他产品与服务。与住房、办公建筑相关的节能融资产品与服务主要有三类: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贷款,主要鼓励个人和企业购买节能型建筑、购置节能家装设备。荷兰银行实施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计划,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可减息1%;美洲银行业推出“一站式太阳能融资”的房屋净值贷款方案。在我国,浦发银行在2011年联合亚洲开发银行推出了建筑节能融资产品。加拿大、美国推出了汽车及运输信贷,鼓励个人购买节能汽车设备。荷兰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分别推出了气候信用卡、碳中和借记卡,我国的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也分别推出了绿色零碳信用卡、低碳信用卡。香港汇丰银行推出了绿色产品销售、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旅游支票抵减排放的产品。此外,瑞士的瑞信银行、我国的台州银行等推出了绿色节能环保贷款项目。

企业和投资银行

企业和投资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机构、政府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主要有:项目融资、部分贷款担保、碳商品产品与服务、技术租赁、各类指数、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证券化。

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爱尔兰银行对废弃物再生能源项目进行了融资,我国的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部分贷款担保主要指排污权抵押。2010年,浦发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单排污权抵押融资产品,光大银行至今已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8000多万元。技术租赁包括金融机构以优惠价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如德国)、排污权租赁等。法国巴黎银行推出各类碳信用服务。2014年5月,中广核发行国内首个碳金融产品;2015年9月,北京挂牌国内首个可用于履约的抵消项目。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在国外较多。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为温室气体排放信用参与公司进行了l亿美元的IPO。花旗创投与黑河资产管理为辛迪克碳资金(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公司)提供专项资金。各类指数主要包括荷兰银行碳封存技术等股权指数、海通环保指数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以及上证环保产业指数、中证环保产业指数、深圳环保产业指数等。证券化主要包括各类证券和债券。国际金融公司推出了生态证券,拉美国家推出了森林债券。2008年,世界银行发行首只绿色债券,截至目前发行规模累计达56亿美元。2014年5月,我国中广核首次发行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绿色债券——碳债券,规模为10亿元。

资产管理和保险

资产管理是当前银行的一个核心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保险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环保特性,提供差异化的保险费,如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等;专门针对清洁技术和减排的产品,如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财政资金主要指政府设立的绿色基金投资。荷兰的绿色基金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机农场等与环保相关项目的低利率贷款。投资基金主要指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等专项基金。瑞士银行推出了未来能源股票型基金,我国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节能、环保、新能源)。巨灾债券基金主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2年,瑞士瑞信集团首次推出了2亿4000多万美元的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发展较快。荷兰合作银行与荷兰政府设立的原型碳基金是全球首个碳基金。2014年11月26日,我国首个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上市,基金规模为3000万元。2014年12月30日,海通资管与宝通新能源成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专项投资基金——海通宝碳基金,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碳基金,主要用于新能源与节能减排项目。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在国外较多。欧美的金融服务集团推出了与环保相关的车险,实行银行对汽车年排放量减抵的办法。英国环境运输协会推出了“气候中和”房屋保险单,也可进行抵减。2006年,美国国际集团与达信保险经纪公司推出了碳保险。

严格环保执法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环境容量已达极限,但现阶段环保制度和环境执法缺乏严格的政策约束,使企业的污染成本难以内部化,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并严格执法,推进环境政策从指标性导向转变为效果性导向,能刺激环保市场的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环境容量已达极限,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刻不容缓

我国大部分环境容量指标已达或超过上限,但现阶段环境治理制度仍不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已刻不容缓。据估计,我国污染已超出环境容量的上限,超出50%—100%。其中,废水中的氨氮环境容量为不到30万吨,而2013年的实际排放量约为245.7万吨,超排部分是环境容量的7倍以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为1360万吨,而2013年的排放量达2043.9万吨。

我国虽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法、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但长期以来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环境考核指标未被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绿色发展绩效评估机制缺乏、环境污染追责制度不完善,使“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因此,在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严峻形势下,亟待建立并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

严格环保执法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严格环保执法,一方面倒逼排污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并带动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另一方面,促使执法者加强对排污、治污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企业承担环境风险、公开环境质量与环保设施等信息,从而拓宽并刺激环保的投资需求,最终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该法对排污者作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通过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现场停产整顿、信息公开等措施,使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真正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同时,能够吸引环境治理企业进入,为专业的外包服务打开需求市场,并促进第三方独立运营主体的形成,进而刺激与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市场。

新《环保法>对执法者也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新《环保法》规定: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违法审批、包庇违法等8种行为属违法行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引咎辞职。对执法者严格的执法要求,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环保设施等信息公开化,为市场提供环保产品与服务奠定基础,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

污染减排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

我国环保规划逐渐从污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向面向效果的环境质量标准转变,全国与区域性、重点领域以及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了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三大环保行动计划以专项治理的形式,深度释放了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环境规划,围绕重点领域规划了一批涉及长远和全局的重大环保项目、重大环保工程,明确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节能减排规划从不同产业出发,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各类环境规划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约40个行业,涵盖90%以上化学需氧量、85%以上氨氮工业排放源和95%以上重金属排放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全国95%以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源和8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这项规划共涉及40多个产业部门,包括水、大气、土壤、固废、噪音等450项标准,约600项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珠江三角洲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正在编制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区域性环境规划,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等重点领域的环境规划涉及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各方面,为环保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节能规划在“十二五”时期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控制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32项节能指标,以及工业、农业、城市等部门15项减排指标,同时包括电力、炼铁、水泥、造纸、酒精等各类行业,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本届政府针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而制定的专项环保行动。涉及到雾霾治理、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具体领域和环节,环保产业将出现大规模增长,并带动未来环保产业的阶段性增长.深度释放污染治理市场的投资需求。

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船、扬尘等具体防治措施,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和众多产业部门,预计投入资金规模约为1.7万亿元。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基本编制完成,预计投资资金规模将达2万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加快推进,预计投资资金规模也将达数万亿元。据估计,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预计的环保资金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预计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将带动的投资规模约为3500亿元,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至少需投资5000亿元,提标改造至少需3000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若出台后,全国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将迎来跨越式增长,2015年将达到500亿元。

由于“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由国务院,具有最高的约束力和刚性要求,目前从资金、环保治理设施、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要求来看,环保治理投资需求和预期供给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因此三大计划所涵盖的治理任务和项目,将是今后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政府要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设立政府性绿色投融资基金,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要加强现行绿色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发挥效应。

二是探索并推出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碳金融、排污权质押/租赁等形式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快推进污染减排企业排污权的债券化,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丰富交通、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2)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推进机制来看,一些银行通过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对战略目标进行了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分解;也在业务层面对战略规划进行全面、系统分解并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或规划,并,形成了固定的战略规划执行情况报告机制与滚动修订机制。但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执行性一般,比如平衡计分卡的使用范围仍不广泛,未能很好的将发展战略、价值定位、具体目标以及关键性指标联系在一起。从战略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看,部分银行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组织架构,并明确了各层级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均在董事会层面建立了战略管理委员会,明确了战略管理委员会拟订长期发展战略、董事会进行战略决策与审核的职责;均在经营管理层面设立了诸如战略发展部或战略规划部等部门,负责战略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制定具体的战略实施计划和业务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动总体战略的实施。总体来看,尽管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结合战略管理流程形成了一套推进机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宣导、专业的信息技术支持、以及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国内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配套保障仍较为薄弱,无法完全匹配战略管理的需要。

二、H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现状

作为以服务“大三农”为使命的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也对战略管理进行了探索,以进一步抓住杭州区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发展。本部分将主要从战略制定、分解、执行与评估等环节的机制建设情况及相应资源的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对H银行的战略管理体系构建进行诊断。

(一)战略制定环节

在战略制定方面,H银行已初具经验,已编制了三个中长期规划,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该行的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自身内部经营现状和外部经营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切实围绕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经营特色,在不同阶段确立了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举措。以战略内涵的丰富为例,基于坚持为小微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服务的目标市场定位,结合经济形势、市场环境、金融格局、监管政策等的变化,该行在早期提出集中差异化战略实施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在发展的转型期又进一步提炼升级“社区银行”战略,战略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并在全行范围内形成了较好的共识。但在战略的形成过程中,战略管理工具的利用尚较为欠缺。

(二)战略分解环节

确定战略目标后,战略的有效实施首先基于对战略规划的科学分解。H银行在战略规划的分解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战略进行分解,对各条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梳理,以战略分解图的方式予以推进,在最新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后期,又推动全行各业务条线围绕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明确了条线子规划和相应目标,形成了较好的推动执行体系。此外,在纵向分解方面,该行每年年初还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确定当年的重点工作以及财务预算方案,并在各职能部室及分支行间进行具体分解。此外,战略管理的各种目标、指标的分解,需要配置相应的资源作为保障。但从该行情况看,该行战略推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尚不具备战略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现有信息系统主要聚焦于各业务运营模块,使战略指标分解的可靠性、及时性受到影响。二是在战略管理工具和考核指标设置方面,虽有一些导向性的目标,但是目标的跟踪考核力度仍有不足。三是该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也仅处于起步阶段,FTP资金定价体系尚在建设过程中,在将战略目标转换到实际操作层面时缺乏有效的手段。

(三)战略执行环节

战略执行是战略实施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战略管理流程,确保战略有效推进;另一方面,应从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等层面为战略的具体执行提供保障。一是从战略管理流程建设情况看,H银行已对战略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但战略机制尚未建立,战略执行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紧密。二是从战略管理架构的建设情况看,该行初步搭建了与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战略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职能部室及具体分支机构负责人在战略管理中的不同职责,但受制于人手、经验等因素,该行的战略管理组织架构仍需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办公室战略管理职能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完善和提升。三是从战略文化的宣导来看,该行通过手册编制、专题会议宣导、专项活动推进等方式加深全行对战略核心思想的理解,但总体来看宣传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使得战略在自上而下的不同层级间的传递过程中共识度逐步下降,存在员工对战略执行意图理解不清的情况。四是从战略绩效考核来看,该行每年年初均根据董事会目标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下达考核目标,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已初步体现了战略导向。但考核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进行梳理,指标目标值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员工的经营管理行为与战略目标之间未形成有效挂钩。

(四)战略评估环节

一是从战略执行情况的监督来看,战略执行层面的监督应属于过程监督,是一个持续的、实时的、动态的过程。H银行已初步建立了战略评估和跟踪机制,要求按年进行评价、中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保证战略评估及时推进,战略及时纠偏。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战略执行的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以绩效考核体系的战略导向有所不足,使得对战略执行情况评估时缺乏有效的工具。二是从战略自身有效性的检验来看,该行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制定专门的战略评估工作流程和战略滚动修订机制。

三、对农商行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建议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构建一套以系统性、有效性、匹配性、动态性为原则的,流程清晰、路径明确、沟通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战略执行力,有效实现中长期战略目标。构建战略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结合H银行的经验分析,围绕战略制定、分解、执行、评估四大环节和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五大保障体系,就农商行战略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建议。

(一)战略管理流程

在战略制定环节,加强对战略管理工具的运用,通过与专业咨询公司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战略制定的工作流程,提高对战略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提升战略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在战略分解环节,战略目标及战略措施的分解工作是关键,一方面与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紧密合作,将战略目标根据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予以细化,制定战略执行路线图,将战略转化为可控制的目标与可实施的方案;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咨询公司在战略分解中所运用的有效工具,提升独立进行战略分解的能力。在战略按时间维度进行纵向分解时,应注意保持目标的阶段性、连续性以及节奏性;在战略按空间维度进行横向分解时,应充分将战略目标融入到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自身工作目标中,增强其战略实施的主动性。最后,在战略分解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厘清各指标间的因果关系,保持战略实施方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指标的一致性。在战略执行环节,建立清晰的战略管理流程是推动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具体执行层面,可以通过引入咨询公司推动业务层面的战略执行,并在此过程中将战略管理的主要流程图、步骤说明以及子模块的构成固化下来,在业务层面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战略管理流程。待业务层面的战略管理流程相对成熟后,再将业务层面的局部经验转化为全行层面的固定模式,探索建立一套清晰、完善、相对稳定的持续性战略管理流程,明确每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前后衔接顺序、时间、责任单位以及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此外,为加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还应编制战略管理流程操作手册,通过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形象表达战略管理流程中的重要节点、具体的量化指标、在节点上需重点关注的因素与注意事项,为全行各级执行战略提供指导。在战略评估环节,一是要重视战略执行情况的监控与评估。应根据战略流程中重要节点,明确战略执行的重要控制点及相关指标,建立战略执行跟踪、监控台账;定期将战略执行情况与年度战略实施计划中的指标标准进行比对,及时识别战略执行情况与战略规划及战略实施计划中的偏差,分析原因,并采取纠偏措施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对战略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以确保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能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二是要形成战略规划滚动修订机制。定期对战略的有效性及适用性进行评估,当遇到重大政策转向或是战略规划已不适用时,应提出对战略进行修订并研究提出修订草案,在经行内高层及外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再重新组织战略目标的分解与具体执行。

(二)五大保障体系

在组织架构保障方面,对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部署和协调作用进一步明确,定期对全行战略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在经营管理层面,成立能统筹发展、跨部门的战略管理组织,全面负责战略沟通宣传、战略流程梳理与制度建设、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组织协同等工作;同时,对各部门、分支机构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应进一步明确。在企业文化保障方面,一是将战略发展愿景与企业使命有机结合,将战略方案与相应的措施与银行价值观相匹配。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使企业文化每一阶段的宣传重点与银行战略的阶段性目标相匹配,创造支持战略的文化环境。在具体操作层面,高级管理层应积极投入到战略管理过程中,使全行不同层级的员工都能了解自身工作和全行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方向感,从而充分调动全行推动战略执行的积极性,增强战略管理的执行力;丰富战略宣传与沟通渠道,整合好各类互动平台资源,通过可视化、形象化的宣传手段强化战略管理的导向性。在绩效管理保障方面,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与考核体系,确立战略绩效考核目标,充分考虑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组织协同效用。探索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战略绩效考核体系,挖掘实现战略关键性驱动因素,分析关键绩效指标,通过因果关系分析梳理各指标间的关系,设定合理的权重与目标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分三步走,首先探索在总行层面对部室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考核,并逐渐加大该方法在考核结果中的比重;在具有一定经验后,再在各分支机构层面推行平衡计分卡考核模式,最后将平衡记分卡运用于员工考核。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加强战略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做好各类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为战略管理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根据战略管理需要开展针对不同层级的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建立战略执行联络人制度,在各部门、分支机构确定战略执行联络人负责具体战略执行以及执行情况汇报等工作,以确保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得到及时重视以及解决,并保持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不断积累经验和保持工作的持续性。在信息技术保障方面,首加强数据库建设,研究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政策,研究对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整合,以保证战略管理数据质量基础。探索开发战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引入战略决策支持、计划管理、监测与控制、市场分析与评估、绩效考核以及应用集成接口等模块,实现对战略管理相关数据的自动收集、计算和汇总,减少手工劳动,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海洋张宁.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实施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7,16:122-123

[2]项国鹏王进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评述及初步分析框架[J].技术经济,2008,7:113-122

[3]梁笛.银行长期发展战略:国际标杆及其启示[J].银行家,2009,10:90-93

[4]秦晓.商业银行的估值模型与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8,5

[5]葛兆强杨云志.数据仓库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J].中国金融电脑,2009,12:19-29

[6]张淑娟.我国商业银行平衡记分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10

[7]陈晞.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价值链重构:兴业银行个案[J].福建金融,2010,05

[8]李珊珊万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机遇大于风险.交银国际,2010.1

[9]中国民生银行五年发展纲要(修订稿),2007年1月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3)

由于商业银行批量业务长期使用银行内部账户进行资金划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与种种利益驱动下,部分商业银行内部账户已经演变成为跨单位跨行资金划转的“准银行结算账户”。由于银行内部账户仅作为银行内部核算科目未纳入反洗钱数据采集系统的范围,致使这部分大额交易游离于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加上商业银行未能针对批量业务客户执行严格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致使银行批量业务成为某些非法资金转移的通道,其洗钱风险值得关注。

一、银行批量业务基本情况

(一)银行批量业务的基本内容

批量业务最初是银行为方便单位办理向员工发放工资业务而设计的业务产品。其操作流程为委托单位和银行签订协议书,并向银行提供对象清单及身份证件号码,银行为“委托单位”设立“银行账户”,并为对象批量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委托单位”在办理发放工资业务前将信息加密磁盘和汇总清单送交银行,同时将款项及手续费从“委托单位”基本账户划至“银行账户”中,由银行通过代扣系统将款项批量发放至员工个人结算账户内。批量业务最初只用于“委托单位”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费。

(二)批量业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业务环节

批量业务产生的初衷是银行为了提高办理单位定期发放工资福利费业务的效率而设计的,因此其最初的设计流程要求必须符合支付结算办法和会计核算手续,其业务流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规定如下:

1.“银行账户”是银行的内部会计科目。“银行账户”是银行批量业务中的一个内部会计科目,主要用途是资金清算过渡户,因此“银行账户”不能用于“委托单位”的对外资金结算。

2.“委托单位”必须从本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将款项划付至“银行账户”用于批量。《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存款人工资、奖金和现金的支取应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因此批量业务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委托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

基于上述两个环节的严格规定,批量业务既提高了单位发放工资业务的处理效率,又确保了银行批量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会计制度。

(三)银行批量业务内容的演变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各家银行争相抢夺批量业务的市场份额,批量业务的内涵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1.批量资金从“委托单位”在他行的银行结算账户转入银行的“银行账户”。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工资存款账户与对象个人结算账户往往开立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因此批量业务流程中,资金必须通过跨行结算方式转入“银行账户”。票据和结算凭证在用于对外结算时必需要素齐全,因此“委托单位”名称和“银行账户”账户就成为了票据结算凭证上的“收款人”。“银行账户”开始成为单位跨行资金划转的“结算账户”。

2.批量资金从“委托单位”以外的第三方企业在他行的银行结算账户划入“委托单位”的“银行账户”。

“银行账户”用于跨行结算后,其结算上的特殊特点逐渐被其他具有批量需求的单位所注意,尤其是寿险团体保险退保和给付业务。2006年以前,由于国内寿险市场团体业务不规范竞争,寿险公司承揽了一些不规范的业务,包括前期现金承保、合同外协议承保、个人客户团体承保等。由于投保时不规范,导致退保时真实的被保险人无法获得正当权益,但法规要求必须按合同记载投保人信息执行。在这种矛盾下,一些保险公司发现银行批量业务所具备的特殊性正好可以解决保险公司真实投保人和保险合同记载的投保人不一致的问题。保险公司通过自己控制的第三方企业与银行签订委托协议书,将大量资金转入该企业的“银行账户”中,通过批量将资金转入保险公司实际控制的若干个人结算账户中,最终将资金汇集取现或转入投保人指定的账户。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账户”演变成为跨单位跨行资金划转的“银行结算账户”,并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银行账户”被用于单位之间的资金结算,另一方面“银行账户”由于不是银行结算账户,企业通过“银行账户”可以实现的资金转移活动不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上,最终达到隐蔽资金性质、资金来源和去向的目的。

二、银行批量业务中的洗钱风险

(一)商业银行普遍忽视批量业务渠道存在的洗钱风险。一些银行过于依赖批量渠道拓展银行卡等个人零售业务,过于强调批量业务的效率优势,而有意无意地忽视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其便捷性、隐蔽性进行洗钱等风险。个别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为实现大量开立银行卡的目的,甚至不惜帮助保险公司伪造企业员工名册和名单。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通过批量渠道批量开立账户并控制这些账户使用的情况,以及批量开立账户数量明显与企业经营规模不符等情况也不鉴别、不警惕。

(二)商业银行未针对批量业务“委托客户”执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由于“委托单位”在银行开立的“银行账户”并不是银行结算账户,因此其开户手续完全由各家金融机构自己规定。大多数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委托业务关系时,均未按照《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委托单位进行客户身份识别。一般的做法是银行与委托单位签订一份协议书,由委托单位签章就可以了。至于委托单位提供的对象的真实性、委托单位的实际控制人、交易的实际受益人等情况银行以应由委托单位自行负责为由而不采取相应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

(三)“银行账户”游离于反洗钱资金监测体系以外。由于“银行账户”是银行内部会计科目,不是银行结算账户,因此,各金融机构在开发反洗钱监测系统时均未将“银行账户”纳入数据采集范围。“银行账户”是连接业务中资金来源和资金去向的重要中间环节。“银行账户”交易情况的遗漏导致整个银行批量业务无法完整的反映在反洗钱资金监测系统中,其中隐藏的洗钱风险和犯罪线索更是无法及时获取。“银行账户”的双重属性和脱离反洗钱监管范围的特点致使其极易成为非法资金融通的渠道,从而蕴涵较大的洗钱风险。

三、银行批量业务中涉嫌洗钱案例

案例一:2006年12月某公司向某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团体重大疾病保险,趸缴保费近295万元,保单约定被保险人453人。2007年12月,该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退保。保险公司签发银行支票,金额280多万元,却解入该保险公司为另一公司在银行开立业务账户。经查发现该笔银行支票存根联填写的收款人与票据托收联的收款人不一致。退保资金最终被保险业务员挪用用于炒股。由于上述资金通过银行内部账户划转,商业银行未能按规定报送相关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

案例二:2007年12月,某公司通过兼业机构向某人寿保险公司投保终身寿险。趸缴保费320万元,保单约定被保险人1000多人、保险金额保费分配原则为“平均”。不到一个月,该超市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全体退保。2008年1月25日,保险公司将304万元退保资金转至该公司开立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账户。银行立即根据保险公司客户经理电子邮件中的划款指令,从内部账户将304万元转入该公司某部经理C某某的个人账户,C某某于次日将304万元全额提现。由于上述资金通过银行内部账户划转,商业银行未按规定报送相关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

案例三:某公司2005年12月向某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年金险,并趸缴保费394万元。保单约定被保险人117人,其中36名被保险人身份证号码系编造,出生年份均为1947年,保单约定到期领取日期为2007年12月(即36人年满60岁之日)。2007年12月该公司向保险公司申请满期给付和提前退保。2008年1月,保险公司客户经理为该公司在某银行开立内部账户,并将329万元退还保费资金划入银行的内部账户后,随即转入该公司18名高管个人银行卡账户,其中划入个人账户资金最多的为一名公司负责人,资金近56万元。由于上述资金通过银行内部账户划转,商业银行未能按规定报送相关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

案例四:境外某公司在华代表处首席代表王某利用员工身份证在银行批量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和银行卡,在由境外公司以雇员报酬等名义向这些账户和银行卡汇入资金,每个账户和银行卡汇入资金均为5万美元,这些个人账户结汇后资金全部归集到徐某的个人账户,再由其转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公司。经统计,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王某账户交易总额达人民币30多亿元,利用这种方式接收的外汇1300多万美元。王某利用银行批量业务渠道批量为员工开立账户和银行卡,达到了分散人员、分拆金额等方式规避跨境资金管理和个人大额结汇审查的目的,存在跨境洗钱的嫌疑。

四、加强对银行批量业务反洗钱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严格规范“银行账户”的使用范围。银行批量业务对于提高银行办理单位工资、福利费发放业务效率、完善银行中间业务支付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其功能演变过程中潜在的洗钱风险也不允忽视,商业银行要严格把握银行批量业务中的两个关键业务环节,在继续发挥批量业务便捷客户的服务优势的同时,注意严格控制批量业务中的潜在风险。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4)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Deborah Horvath在Washington Mutual中还担当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刚刚组建起来的环保委员会的主席,而环保委员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成本,并使企业的运营变得更加环保。

当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内的很多企业还把节能环保方面的问题列在企业的业务能力、IT的运营效率等问题之后考虑时,Washington Mutual已经在企业内部组建了专门关注碳排放量和能源成本的部门,并由企业的CIO作为该部门的负责人。当然,由企业的CIO来负责这项工作是有着其特殊意义的,因为在节能环保方面被诟病最多的就是IT部门。

一般来说,那些刚刚开始注重环保的企业,他们会发现,50%的碳排放与电能的使用有关。“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来说,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Horvath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个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甚至是电话,这些都是员工在工作中必不可少且对电力需求很大的设备。”

“可以说,除了空调采暖、照明和其他一些建筑系统以外,与IT相关的设备和系统几乎使用了所有的电能。”Horvath补充说。看来,作为Washington Mutual的CIO,Horvath充分地认识到了IT在节能环保中所扮演的“反面”角色。

“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源消耗标准,并且,这一标准制定得越科学,给企业带来的节能收益就会越大。”Horvath说。Washington Mutual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绿色行动,并实施了相关的节能政策以削减企业的成本开支。

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Christopher Mines在其刚刚的报告中指出,IT界所倡导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运动,使得企业的CIO们及其IT部门在为企业降低能源成本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绿色节能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仅是IT基础设施这么简单。

绿色行动初见成效

自从2007年开始组建新的环保委员会以来,在Horvath和她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Washington Mutual在降低能源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Washington Mutual这家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商业银行,拥有3200亿美元的资产,目前他们已经削减了60%与个人电脑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节省了与IT系统相关的电力成本数百万美元,而在最近完成的一项环保行动中,他们还减少了法律部门15%的用纸量。

仅在桌面计算方面,Washington Mutual就因此获得了很显著的环保收益。Horvath介绍说,Washington Mutual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从以往的24.5吨减少到了8.6吨,而电能使用的减少主要归功于在银行内的4.4万台个人电脑上都安装的节能管理软件,这种软件会在电脑空闲下来的时候让其自动待机从而节省电能。

Washington Mutual开始使用这种软件是在2007年春天,当时只是在IT部门内的100台个人电脑上进行了应用。这么做主要是因为Horvath担心这款软件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影响到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不过,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这款软件有很多为IT部门及最终使用者设计的个性化选择。比如,当一台电脑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做任何工作――有可能是使用这台电脑的员工去参加会议了,但他却并没有将自己的电脑设置到待机状态――软件就会自动将电源选项设置降至最低。”Horvath介绍说:“也可以让企业内的所有电脑每天在指定的时间自动关机,比如设定在晚上6点下班的这个时间。当然,在关机之前,其会给每台电脑发送一条提示消息,需要继续工作的员工也可以选择延迟关机时间。”

随后,Horvath和她的团队设计了更详细而周全的绿色节电计划,并在整个银行范围内实施。比如,在银行的营业时间内――早8点到晚6点,Washington Mutual各营业网点的个人电脑及显示器需要保持一直开机的状态;但是,在Washington Mutual的后台办公室,显示器在20分钟无操作的情况下就会自动关闭,同时,个人电脑主机会在半小时无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进入待机状态;并且,每天晚上6点,如果没有加班的员工,公司的全部电脑和显示器都会自动关闭。

Horvath预计,实施这样的绿色节电计划,银行在今年节省的电能开支将会达到300万美元。除此之外,Washington Mutual已经从电力公司那里拿到了23万美元的节电折扣。

与此同时,Washington Mutual还正在通过自己的绿色节能计划带动客户走向环保,一个赢得了很多客户支持的计划就是“植树宣言”活动。这一计划是由Washington Mutual的电子商务部门倡导开展的,鼓励顾客选择通过网上银行获得电子对账单,从而节省大量的纸张,银行为每位选择电子账户清单的顾客捐赠1美元用于公益植树。在2008年春季,Washington Mutual就向美国植树基金会捐赠了100万美元,并种植了100万棵树木。

Washington Mutual的努力不仅让银行自身变得更环保,还让总计270万的客户开始使用电子对账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这使得纸张、邮资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每年节省大约180万美元。”Horvath补充说:“我们还将继续开展这样的工作,现在是270万客户,如果明年再增加300万客户,那么2009年节约的成本将会达到360万美元。”

绿色也能促业务发展

目前,全球的绿色行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行动?让众多企业开展绿色节能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Forrester在2008年4月对1000名IT主管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绿色行动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企业的相关策略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改进品牌的努力、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任何减少IT运营成本的活动都属于绿色行动的范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Forrester的这份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大多数企业将减少运营成本作为绿色IT行动的原动力,而却并不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因为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经营状况不佳和业务转型的挑战,他们希望通过减少运营成本的方式来弥补业务的不足和市场的低迷。

不过,不幸的是,绿色环保活动普遍被认为是要增加企业成本的,尤其是在绿色行动的初期。“现阶段,我们很难想象还有企业愿意去做增加开支的事情。”Horvath说:“很多企业会觉得,使用绿色环保的IT设备完全只是增加成本而已,因为采购这些产品需要一笔额外的费用,并且,在IT绿色改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技术团队的支持,而这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的确,这是很多企业在绿色节能行动开始的早期会遇到的问题。”

“但是,当企业步入正轨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Horvath举了一个企业办公室用纸的例子:“如果我们能够减少企业平时的用纸量,那么就能够用节省下来的钱去购买更环保的纸张。”Horvath说:“即使环保纸张的费用更高,我们还是降低了成本,因为我们已经让员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纸张的用量。”

在Washington Mutual中,法律部门是用纸量最大的部门。为此,IT部门为法律部门配备了多功能打印复印传真一体机,这样就减少了他们使用专门打印机的次数,从而降低了与纸张相关的成本。“并且,我们要求他们双面打印,这样就可能减少一半的用纸量。”Horvath说:“还要求他们在打印之前要考虑清楚。”

很快,Washington Mutual就看到了成效,法律部门的纸张用量减少了15%。由于已经有了法律部门这个很好的实施案例,现在,银行中的其他业务部门也准备启用这个方案。“只要其他的业务部门可以减少5%的纸张用量,我们就可以去购买那些更贵的环保纸张。仔细想想,这是值得的。”Horvath解释说。

这正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让企业中的每位员工对绿色环保有更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让企业从CEO到普通员工都认识到,绿色并不一定会增加成本,反而会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Washington Mutual的客户非常支持他们的绿色环保工作,Washington Mutual的绿色环境形象也因此成为了银行开展业务的一大卖点。2007年,Washington Mutual的市场部对500名银行网点的顾客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与绿色相关的活动和服务对银行业务开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结果显示,有38%的顾客认为银行是否热衷于环保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有45%的人认为银行理应成为绿色企业。

“于是,我们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为的就是弄清楚究竟有多少顾客会倾向于购买绿色企业的产品,或是倾向于与绿色企业开展业务往来。”Horvath说:“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和企业不会选择那些有能力开展绿色行动但却没有大规模行动的企业。”

实施绿色的三大建议

其实在过去,Washington Mutual的管理层也并没有把绿色环保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开展绿色节能运动之初也是困难重重。Horvath回忆说:“当我刚刚开始负责环保委员会的工作时,曾经希望能够围绕绿色开展更多的工作,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很多员工在工作中已经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工作的开展应该会很顺利。”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做这样的工作,要想在降低碳排放量和能源成本方面做出很有效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甚至连自己的原始碳排放量都不知道,同样也不知道该如何测量减少了多少的碳排放。”Horvath说:“我们也没有任何其他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根本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制订一个方案,同时建立这样一个框架,不仅要提高开展环保工作的速度,还要增加管理层、普通员工、股东甚至是客户的环保意识。”Horvath说。而这也正是那些在开展绿色行动初期的企业所必须要做的。

Forrester的Mines也建议那些刚刚走上环保之路的企业要制订全面的相关文件和执行计划,从而细化企业绿色行动的目标、权限和工作。据Forrester的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实施或者在制订类似的绿色IT计划。

虽然困难重重,不过仅过了一年的时间,Horvath和她的环保委员会团队就已经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而对于那些准备开展绿色行动的CIO及IT部门来说,Horvath提出了三点建议。

1.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最好的工作方式绝对不是那种传统的专人负责制,”Horvath说,“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建立相关的组织、由全职人员负责,这样环保工作就变成了这些员工的工作职责,而与其他员工无关。”

Washington Mutual在这方面就很有目的性地建立了每个员工都可以参与的绿色计划。“让绿色环保成为每个员工工作中的一部分,这非常重要。”Horvath建议说。

2.让环保观念深入员工和客户心中

Horvath让她的团队在互联网上建立了针对环保问题的在线社区,这样,银行内的5万名员工就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环保意见。这个网站是在2007年建成的,名字叫“Go Green(走向绿色)”,在这样的讨论中就无形地提高了员工的环保意识。

此外,Washington Mutual还开展了相关的环保竞赛,分别为优秀个人和优秀绿色创意的前三名颁发了环保奖励,并且竞赛中征集的绿色创意至今还在使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总有实施不完的绿色创意,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走绿色之路的话,就绝不可以半途而废。”Horvath说:“对于那些觉得不知道该从何做起的CIO来说,这种方式是个好的开始。”

3.IT采购时多考虑环保因素

Horvath还指出,为了减少电力成本,并降低碳排放量,IT主管们应该经常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费账单,其实电脑厂商那里也有设备耗电方面的统计数据。

“当你选择IT设备的时候,无论是个人电脑还是数据中心中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都应该向厂商询问产品的能耗数据,并与其他产品做一下比较。”Horvath说。

评论

绿色,从你开始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5)

“减少人工处理环节,提高流程自动化覆盖率,是托管业务的发展趋势。”宁波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陈辰告诉《投资者报》,“未来托管业务拼的是科技,系统升级、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大资管时代呼唤“易托管”

近年来资管行业的飞速发展可谓是进入了大资管时代。据日前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国内基金市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末,国内95家基金公司共管理资产就已高达55557.96亿元,较2013年底增长了逾30%,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38161.89亿元,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17396.07亿元。

资管市场规模的飞速增长也对托管服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资管项目成立时协调划款为例,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以往资管计划资金划付通常采取传真划款指令的方式,托管行收到划款指令传真件后首先需审核相关资料,审核通过后再进行资金划付要素录入,经过复核后完成划付。这种模式是业内通行做法,但是由于划款经办、复核工作均在托管行内部,遇上季末等业务量特别大的时点,各家托管行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由于资管项目环节往往较多,因此为了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到位,我们往往需要在了解托管行划款进度上花费大量精力。有时候一天就光顾着打电话问划款进度了,真的很耗费精力。”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业务团队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像我们团队,忙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新项目成立,遇到月末季末的时候,每个人都忙的焦头烂额。这时候,我们就非常希望托管行能有一套系统可以满足我们随时查询划款进度的需求。”

也许正是听到了资管从业人员的心声,宁波银行适时推出了易托管服务系统。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易托管”是宁波银行针对资产托管业务首次推出的专属品牌,其包含的四大创新服务是指“易签约、易开户、易支付、易对账”。据宁波银行相关人士介绍,“签约、开户、支付、对账是托管业务最核心的四个环节,该行‘四个易’服务正是针对四个核心环节,通过全线上、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流程设计,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和落地环节。比如‘易支付’就是通过整合各种支付渠道、主动提示划款进度、智能计算费用等方式,提高支付环节的自动化率,从而提高流程效率。”

“有一些托管行试图通过开发托管网银系统来实现部分查询和传输功能,但仍然只是解决了‘点’,没有解决‘面’。”陈辰说,“比如如何自动整合多渠道的划款指令,如何做好资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如何实现线上签约,这些都是我们希望能为客户解决的需求,也是我们推出易托管系统的初衷。”

“3个1”服务承诺底气十足

除四大创新服务,宁波银行还对外宣布了“3个1”服务承诺――即1天内完成协议审核、1天内完成账户开立、1小时内完成资金划付。显然,宁波银行对其“易托管”品牌服务底气十足。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6)

然而,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就有12家工业企业和33家规模化养殖户,有27446农村人口居住,对水源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四二干沟和穿越北郊、东郊、南郊三个水源地的第二排水沟,可以说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同时存在。另外,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偏低,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较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源污染、水资源浪费三种因素叠加,客观上放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银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保证。如果说水资源短缺是客观地理环境所致,而水源地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则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政府和市民都必须明确认识到,保护、治理饮用水源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越早采取措施清除污染源、建立水源地生态体系,所需成本越少,危害后果越轻,如果拖的时间过长,将会导致巨大的治理成本,而在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方面的损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

治理地表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改善地下水水质的重要措施,为此,银川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专家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进行论证,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先后制定了4部相关的地方性配套法规, 2008年又制定了《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如此密集的规范水资源保护工作,反映出银川市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银川市人大代表和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银川市引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有几家工业企业存在,水源地上的养殖业、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污染,严重威胁水源的安全。《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中规定的2011年治理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二、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不利的症结及其对策

(一)配套措施不到位,执法不利,监督走形式

西方有句谚语,“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理”,控制新生污染源就是最好的污染预防措施,也是成本最低的保护措施。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保护引用水源地环境的首要措施是坚决杜绝新生污染源的发生。《水污染防治法》针对新生污染源的防治问题,规定了五条严格的禁令,一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二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三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四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五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只要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上述规定,饮用水源地上新生污染源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遏制。执行上述规定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还处于资金积累阶段,当地政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治理污染的问题还缺乏积极性。

从制度层面看,配套措施不完善也是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国家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建立健全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但在实施中,国家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足以弥补水源地治理的费用。必须要地方政府有相当的配套资金,如果地方政府资金筹措困难,治理工程必然是缓步进行。其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但实际上,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少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追究。从职责划分层面看,饮用水源地保护涉及环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水务管理、农业管理、林业管理、供水管理、卫生部门等,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职权交叉,有的又无人管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又不管污水的回收再利用,需要罚款的时候都想伸手,需要投入的时候都讲困难。事实证明,管理部门多,则管理效果差,环保责任难以落实。

从执法层面看,我国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和个人违反环保行为的监督和制裁,也明确了上级环保部门对下位地区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监督,但是, 对于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却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现实情况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影响的污染事件,环保部门更多的是服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被动查处。恰恰是环保部门的被动执法,降低了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效果。

从监督层面看,法律虽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然而,地下水环境的监督依赖检测技术的支持和检测信息的公开,民众在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真实的监测信息的情况下,所谓监督也必然是空谈。监督力度小,违法成本小而守法成本高是污染治理不利的主要原因。现实还存在企业、养殖场建设在先,水源地划定在后的情况,缺乏合理的补充而让企业和养殖场搬迁的阻力太大,农村环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生态农业补偿资金少,水源地企业和村民在承担环境保护义务时抵触情绪较大,增加了执法难度,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缺乏协调,未能实现两种手段的相互支持。

(二)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

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尽快协调筹措治理饮用水源地环境的专项资金,直接关系到饮用水源地治理的成败问题。根据银川市环保局的调查,银川市饮用水水源地中一级保护区内共有工业企业8家,加油站1个,地下油罐6个,农村居住人口24611人,他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基本生存来源。按照《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技术要求,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应当实施封闭式管理,这意味着一级保护区上要拆除所有与水源无关的建筑物,迁移居民,并对土地进行植被修复,改造为水域用地、水源涵养林用地、天然湿地、人工湿地。为此,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方案一:对一级饮用水源地区域实行土地征收,迁移企业和居民,按照水源涵养区的要求实行封闭管理。这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据统计,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土地面积共122.77平方公里。如果考虑征收全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土地,依据银川市政府2010年颁发的“银川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的规定,综合地价最高每亩4万元,最低每亩1.7万元,平均地价为每亩3.2万元,假设水源地居民能够接受上述土地征收价格,再加上房屋、青苗、温棚、养殖场、果树等各项补偿,征地所需资金超过数十亿元。而银川市政府2011年的财政收入合计为180多亿元,节能与环境保护支出总计5亿多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成为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瓶颈,对于银川市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中央的专项资金支持,到2016年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实现封闭管理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方案二: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改造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环境。实施这一方案,资金是逐年投入的,但投入是长期的,关键的问题是,生态建设区的标准是什么?能否达到饮用水源地涵养要求?首先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8家企业实施搬迁,33户养殖场实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是对于一级保护区内近7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涉及2万多名农村居民的生产转型,实施以水源涵养林、湿地维护,对村民居住区实施无害化处理,使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水源地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仅此项工程,同样需要数亿元的投入。这项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受益的不仅仅是银川市民,在地下水相通的情况下,周边及地下水的下游地区都有可能是受益人群。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一项法律就能够解决的,协调城市与饮用水源地居民和合理利益,决定着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的成败。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应当考虑制定“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就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申请条件和程序、资金审计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成立有民众代表参与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包括水源地土地征收监督委员会,水源地生态环境评估委员会等,政府负责,民众参与,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准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问题

《银川市饮用水源地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川市水源地准保护区有4家工业企业,居住农村人口2835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但是在水源地准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由此而增加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是必然的结果,在利润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农民肯定没有积极性。美、德等国都是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双方的矛盾,与污染赔偿机制不同的是生态补偿机制强调的是“受益人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实施生态补偿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确定水源地农民生产转型、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等所需资金的具体数据,以及建立长期的准保护区地下水质检测制度,按照补偿标准与水质优劣相符的原则实施生态补偿,调动水源地居民的积极性。从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看,生态补偿制度是协调城市居民与水源地居民利益冲突的有效措施。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与水源地环境治理并重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银川市的情况而言,坚持水源地治理与建立节水型社会并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达到成本最小,见效最快。一个地区节约用水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污水回收再利用的程度,二是工业企业、农业、居民的节水习惯。在污水回收再利用方面,银川市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据统计,2011年银川市的工业污水排放6千多万吨,生活污水排放近一亿吨,而银川市的污水处理厂有7家,目前只有3、4家具备中水处理能力,中水年产量为3千万吨左右,污水再利用约占污水排放量的18%。银川市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建和扩建中水处理企业,增加4倍的中水年处理能力。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居民的节水习惯的引导作用。自2004年起,银川市对居民实行的阶梯式水价征收和对企业实施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办法,通过水价结构调整引导用水人提高节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能否再次提升超量用水的价格,需要考虑民众、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和企业的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习惯,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市民不知道《银川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存在,更不知道该规划的内容和实施的进程,不少民众仍然抱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想法,不清楚银川市饮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不知道应当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承担费用的道理。因此,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应当让广大银川市民参与并了解政府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与政府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民众的主动的、广泛的参与,使公众节约用水的行为由被迫变为习惯。

注:银川市统计局主编,银川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第575页。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7)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精神,增强银监会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

(一)充分发挥银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银行业在我国融资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项目建设、生产发展、物资流转都离不开银行业资金的支持。银监会将督促银行业通过融资活动,积极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二)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节能减排战略的提出为银行业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指明了方向,银监会将指导银行业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把信贷结构调整与国家经济结构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支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

(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银行业信贷资产构成潜在风险。银监会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有预见性地化解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四)勇于承担银行业的重要社会责任。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是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银监会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追求自身商业利益、实现持续经营的同时,勇于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银监会近期将利用年中工作会议和上半年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的机会,深入学习《方案》精神,强化和提高银行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广泛动员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和落实《方案》精神,并采用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高管约见等多种方式,把《方案》精神落到实处。

二、建立和健全银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银监会将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会内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银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规划,研究银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和部署银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方案》要求,支持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顺利实施。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业务规模和风险特点,建立节能减排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董事会应将节能减排作为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管层要为落实本机构的节能减排战略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内审机构要把节能减排内容列为审计重点;合规部门要加强节能减排的合规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加强与节能减排有关的信贷风险分析;业务部门要根据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及时调整业务重点。

三、坚决贯彻落实《方案》要求,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一)调整和压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压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规模,调整贷款结构,认真执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开工项目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对项目审批(备案)、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劳动安全、城市规划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或对"区域限批"地区的项目以及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则不予贷款。已经贷款的,要及时清收。

(二)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重点企业贷款的持续监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与节能减排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和标准的修订及变化情况,参照国家节能、环保最新政策和标准,以及不断更新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对那些能耗、污染不达标,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贷款企业,要坚决收回贷款;对那些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贷款企业,要调整贷款期限,压缩贷款规模,提高专项准备,从严评定贷款等级。

(三)压缩和回收落后生产能力企业的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中的落后生产能力的分析和研究,对发改委已列入落后生产能力名单的企业或项目贷款,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贷款。对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或项目贷款未能调整或压缩的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本着审慎经营原则,提高专项准备,降低贷款评级。

(四)积极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重点污染防治工程贷款。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循环经济试点、水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及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环保产业等重点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跟踪评估,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做好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五)加强节能减排的信息披露。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年报、机构网站、外部媒体等加强节减排工作授信情况的信息披露,包括授信规模和结构等信息,接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六)加强节能和绿色采购工作。认真落实《财政部、环保总局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严格执行或参照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树立依法采购观念,做好节能和绿色采购工作,在同等性能、技术、服务等指标条件下,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新产品。

四、完善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一)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激励与约束政策。银监会将试行把节能减排信贷及相关工作视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评级的重要内容,将评价结果与被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准入、高管人员任职、业务发展相挂钩,落实到位的,予以鼓励。在具体操作上,银监会将积极配合主管部门落实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对未能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地区或项目"区域限批"地区,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该地区的贷款结构进行认真调整,压缩相关风险敞口。对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地区,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审慎原则指导下增加对该地区的贷款,按需求设立新的分支机构或设立新的法人机构。

(二)实行有差别、有重点的现场检查。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比例大,贷款余额不断增加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适时安排专项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督促被检查机构进行整改。在目前已安排的常规和例行现场检查中,近期要重点关注与节能减排有关的合规检查和贷款投向检查。

(三)加强培训,促进能力建设。银监会将根据不同时期国家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会,邀请节能减排、授信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监管人员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促进银监会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开展培训。

(四)进一步加强与主管部门的协调。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节能减排综合主管单位的联系和协调,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节能减排的行业目录、节能减排准入标准、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名录,提供行业节能减排的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先进水平等重要标杆,强化可操作性,为指导和督促银行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打好基础。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8)

自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阳光理财计划”开创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以来,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经历了8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随着金融市场对于个人理财产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如何才能实现人民资产的保值增值,降低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是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个人理财业务的含义及特征

1.1个人理财业务的含义

2005年9月,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规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哲行办法》,其中将个人理财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做了明确界定。

1.2个人理财业务的特征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具有以下3个特点:

1.2.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针对客群为特定的中端及高端客户。在一般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首次购买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作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该起点金额可能为5万元、100万元等。有些商业银行,除规定客户首次购买的起点金额外,还要求其在该银行拥有一定数量的存款或资产并附相应的财力证明。

1.2.2从设计到运作的各个环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都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在理财产品的设计环节,商业银行有按照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专业研发团队;在理财产品的推广环节,商业银行有拥有CFA、 CFP、 AFP、 RFP等理财师资格的顶尖专业人员进行答疑和解惑;在理财产品的运作环节,商业银行通过专家型团队来达到理财产品的专业化管理。

1.2.3作为一种根据市场需求创造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具有多样化特征。商业银行的研发团队在创造某种个人理财产品时,一般会根据经济环境变化、客户风险及投资领域偏好等做出判断,并据此设计和推出不同的理财产品。例如若经济环境较为低迷,则商业银行主要设计预期收益率较低、期限较短、投资风险也较低的理财产品;若客户的风险及投资领域偏好保守,则商业银行主要设计保证收益类、保本收益类及货币市场类等理财产品。

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主要面临的主要风险

2.1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等各类市场价格的变动,致使相关标的物的价值遭受潜在损失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变动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要素等紧密联系,因而市场各种价格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产品收益的高低。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而言,其理财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需要考虑的主要风险之一。

2.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受银行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是由于银行内部管理系统、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造成,外部因素是由于与法律相悖、缺失信誉和一些其他影响操作风险的银行外部因素。如按照个人理财产品的理念,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设计资产组合。但实际中,在营销网点从事理财产品销售的“理财规划师”多由一线员工担任。营销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财知识和对理财产品的充分认识,而且在银行业务指标的压力下,很多营销人员首先想到的是推销自己的产品。理财产品不能真正实现投资者的目标。这些操作的不规范导致了大量的消费者投诉。

2.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指的是由于交易对手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关的义务,从而使得另一方遭受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如果其理财产品或计划包含的交易工具涉及到信用风险,则个人理财业务也面临着对应的信用风险。一般而言,在上述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信用违约事件,那么银行理财产品就可以获得预期收益。

2.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资产能否低成本的转换成现金的能力,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是由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决定。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或终止,即使可以也需要缴纳巨额违约金。一旦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或终止,客户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受到限制,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风险。其次,影响理财产品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理财产品在经营管理期间能否质押。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

根据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开发设计环节做好相关准备。由于理财业务通常都是一个产品组合或投资组合的开发过程,商业银行应制定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设计管理规定,事前评估和管理理财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发设计新业务、新产品时,应当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制定业务创新活动规划,制定责任清晰、职责明确的新产品设计开发程序,要综合考虑业务创新活动对系统资源、专业人才和业务支撑能力的要求,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在投资顾问环节了解客户需求,做好风险揭示。要按照“了解你的客户”的要求,客观评估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意向,提供符合客户利益的投资顾问服务,并充分揭示风险。

三是在营销环节合规营销,防止错误销售和不当销售。商业银行要自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不能为了短期的局部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损害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是投资操作环节,要严格控制操作风险。按照客户的指示或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活动。

五是后续服务环节。要保持文件和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六是商业银行要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新业务的风险,完善有关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商业银行应当在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风险管理体系内在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探索创新业务风险管理规律,尤其在成本核算、产品定价、风险识别和监控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睿,金红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J].企业导报.2009.05.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9)

战略性绩效管理是指对企业的长期战略制定实施过程及其结果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价,并辅以相应激励机制的一种管理制度。多数人都认为战略性绩效管理只能应用在企业中,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地方都闪现着绩效管理的思想。本文就是根据我自身经历的一个案例来分析战略性绩效管理理论和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对未来战略性绩效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做出思考建议。

2 运用战略性绩效管理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论分析中国银行兼职工作

我大二的时候曾经在中国银行成都分行做兼职,负责带领团队在校园内推广中国银行信用卡。我的主要工作是招聘业务员,领导他们进行中国银行信用卡的宣传,同时为有意申办信用卡的同学进行办理。然后根据业务员工作的表现情况为他们发放报酬。

2.1 绩效计划

在新的绩效开始时,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就其在该绩效周期内要做什么、需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做、何时做完、员工的决策权限等问题进行讨论,促进相互理解并达成协议,就是绩效计划。一般来说,绩效计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沟通阶段和制定计划阶段。

2.1.1 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先让业务员了解中国银行的战略、近几年的发展目标、年度计划及信用卡的推广目标和推广计划等。对中国银行信用卡推广和发行部门而言,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群体。他们现在对信用卡的了解极有可能在未来推动中国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给高校大学生宣传有关信用卡知识的信息。而且现在申领信用卡对大学生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理财,在将来贷款买车买房时也能提供一个很好的信用凭证。

除此之外,我还对推广员这一职位进行了工作分析,向推广员们说明这一职位的要求。让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就是在同学中间宣传中国银行信用卡,可以走访各个寝室,也可以在认识的同学中间宣传。让有意申办信用卡的同学填写中国银行信用卡申请表,,收取相关证明并发放小礼品。接下来我向推广员介绍了之前做这一工作的推广员的业绩情况。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推广员了解绩效管理的目的,使其认识到绩效管理不是套在身上的枷锁,而是帮助其个人发展的有效工具,从而使全体员工投身到绩效管理中。

2.1.2 沟通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和有意愿推销信用卡的同学进行了双向沟通。沟通内容主要是确定我们的目标,制定绩效计划,并就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在沟通结束后,对本次沟通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且约定了下次沟通的时间。最后,我们把个人目标定为每个月十个,团体目标定为每个月五十个。

这个沟通阶段是绩效计划的关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员工能成功参与绩效计划的制定,他们会认为自己成为了行动的一部分,从而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

2.1.3 制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和推销员们共同制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计划。计划环节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评价指标和评价周期。

评价的指标有交上来的申请表的数量,和中央银行核对信息确认无误后给父母打电话

确定是否同意办卡,以及后期的领卡问题。在这几方面的考核无误后,根据数量给推广员发放工资。

评价周期大约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国银行每周来收一次表,收上的表要大约一到两个月才能知道是否通过。只有表通过了才能给推广员发放工资。

2.2 绩效监控

绩效监控是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第二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对我来讲最难最累的环节。很多推销员拿了申请表和礼品之后,就把它们放到一边,也不去推销。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教育和督促。还有很多没有推销经验,胆子小的女生不敢去寝室推销,我就领着她们去寝室,确保她们可以独立推销以后才离开。离开后还要去看看其他同学的进展情况。在绩效监控阶段,不但要经常和她们一起进行推销,还要经常打电话询问她们在推销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以提供支持。

2.3 绩效评价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通常要经过以下五个过程。

2.3.1 确立目标

正确选择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在对推广员业绩的评价中,评价主体是我和中国银行信用卡审核人员。评价对象是进行信用卡推广的业务员。

2.3.2 建立评价系统

确立并培训评价主体,形成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在对推广员业绩的评价中,中国银行信用卡负责人对我进行了培训,让我学会怎样初步审核信用卡申请表。

2.3.3 整理数据

回顾在绩效监控环节收集和存储的数据,形成系统的画面或印象,与评价系统做相应的对比。在这一阶段,我收集整理了推广员交上来的申请表及所需证件,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

2.3.4 分析判断

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信息进行重审,并收集各种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在这一阶段,我先简单审查一遍推广员交上的申请表,主要是看填写是否有错误。如果发现有错误,就要把表拿回去重新填写。除了检查申请表,还要看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是否齐全,有办信用卡负责人。

2.3.5 输出结果

形成最终判断,确定被凭者的等级,并找出绩效好坏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做的就是等待审核结果了,中国银行信用卡负责人会把填好的申请表发到北京市总行,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息核实无误的才能发放信用卡。

2.4 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就是使员工了解自身绩效水平的各种管理手段。如果没有及时的、具体的反馈,人们往往都会表现的越来越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也就不能逐步提高自己。

因为信用卡审核的时间比较长,我经常与中国银行联系,及时把通过的信用卡的数量反馈给手下的推广员。最后,通过信用卡发放的数量给推广员发放薪酬。在确定薪酬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公平的原则。既要保证外部公平,也要保证内部公平。在推广员薪酬的发放上,既要保证该工作的工资与其他组织(如推销英语报纸)的工资水平相比具有竞争力,又要保证本团队内的员工都能感到自己得到的工资水平是公平的。

银行节能环保工作计划篇(10)

一、广东省地市级供电企业电费管理现状及普遍问题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广东省供电企业对于电费业务的抄、核、收三个环节管理普遍采用分散式管理,各片区自行负责、自行管控,没有形成一整套电费业务集中管控的闭环运行机制,电费职能分散,管理数据及电费资金归集的准确性、时效性都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并且业务流程不统一,政策执行不易跟踪检查,电费管理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一)缺乏集中统一的抄核计划管控

在电费数据抄表方面,在较长时期内,部分单位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的抄表管理机制,导致其内部各片区的抄表工作质量参差不齐,自行调整抄表计划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抄表数字不全,该抄的反向无功,需量、失流、失压时有漏抄,这些都会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服务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电费数据的集中复核与实时稽查工作有待完善

在电费数据复核方面,部分地市供电企业是采用传统的分散复核模式,由供电所或者县区局自行负责对用户电费的抄核工作。由于供电所及各县区局抄核人员工作量大、人员素质和工作责任心等问题,部分单位往往没有很好地把好电费复核关,容易导致出现一些较大的电费差错。

在电费实时在线稽查工作上,部分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时在线监督,容易导致电费核算人员私自调整客户电价,或者容易出现部分企业与抄表、收费人员合谋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抵减进项税额等违纪违规现象,而且一些电费计算错误甚至一些抄表质量事故往往要在事后检查中才能发现,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与投诉,严重影响公司的服务形象。

(三)电费对账工作效率及质量仍需改进

在电费内部对账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两部门的管理系统是独立的,因此财务部门、营销部门只能通过手工每月对账一次,上月电费数据只能在下月初进行对账,如有差异,就需要往下逐级核查数据,而缴费用户的数量数以万计,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查找出差异实在困难。

在银电对账方面,长期以来,由于银行、营销、财务三者的电费数据缺乏统一的字段相关联,因此只能针对某一收费时段的电费合计总数进行对碰,而未能实现营销口径的每笔电费收入与财务口径到账信息逐一对碰。如果发现数据存在差异,需耗费较多时间逐级逐户查账,对账效率较低。

(四)电费回收工作仍可继续优化

目前的电费回收工作仍可继续优化。例如,对于预缴电费业务,广东省部分地市供电局只能针对信用度较差的客户开展上述业务,而北京电力公司等单位却是大面积(包括居民用户)实行了预付费卡表售电模式,大大降低了电费回收风险。又如,便捷的网上银行缴费业务,广东省部分地区也未大量开展。

(五)电费资金集中管控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电费资金归集管控方面,过去各县区局分别开立电费账户,通过银行划拨方式上划电费,电费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可能存在一定的滞留,造成资金沉淀,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目前实施每日归集以及资金零余额管理机制后,电费资金集中管控得到加强,但部分金融机构账户(农信社)及县级供电子公司等方面的电费资金集中管控仍需完善。

二、构建广东省地市级供电企业电费集中管理机制

本文将构建广东省地市级供电企业电费集中管理机制的总体操作步骤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步,设置并定位电费集中管理的相关主要组织机构;第二步,从强化集中管控的角度出发,对抄表复核、电费核算、资金归集与账务处理、电费实时稽查及催收监控、考核与培训等业务环节及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梳理,落实集约化管理,从而形成广东省地市级供电企业电费集中管理的机制。

(一)设置电费集中核算体系的主要组织机构并进行其功能定位

按照集中管控的思路,结合广东省供电企业业务现状,电费集中管理机制建议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机构:

1.电费核算中心――电费集中管理的中枢机构。负责全市电费业务的指导复核以及监督考核,通过把电费业务各个层次、各类工作、环节、要素动态连贯起来,实现电费业务的集约化管理和扁平化管理。

2.各县区局电费管理部门――连接电费核算中心及基层供电所的业务纽带。负责对电费核算中心审核有误的电量电费进行跟踪处理,督促有关供电营业所进行核查,并负责反馈相关核查报告;对供电所的抄表及收费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

3.各供电营业所――抄、核、收的具体业务经办者。负责用电客户的抄表、催费和收费工作,审查客户资料与发现客户用电及缴费的异常,配合电费核算中心和各县区局电费复核部门做好所辖地区用户的分册和抄表计划制定等工作。

4.市局财务部――电费资金账户、资金归集及实收记账管理者。负责全局电费收入银行账户的管理;负责根据银行提供的资金进账通知单进行财务实收电费的记账;负责企业银行日记账与银行(电子)对账数据的核对。

5.金融机构――电费资金收缴、划转及实收对账的重要辅助机构。推行电费集中管控,在资金回收与及时转账方面、在达账资金对账方面,均需要金融机构的配合与支持。

6.信息部门――电费集中核算系统的维护及技术支持机构。负责电费集中核算相关系统与银电联网系统的运行维护、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精简银行电费账户,集中闭环管控电费业务各环节

1.集中资金管理与电费账务处理

继续深化电费资金“一个池”,精简银行电费账户,在工、农、中、建及邮储(农信社)分别保留一个电费收入户,条件成熟时,实现全省电费资金在各大银行分别只保留一个账户。

充分运用财务核算“一本账”,实现由市局财务部统一进行全市电费实收记账,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电费实收记账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大大提升了财务实收电费数据质量,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准确、更及时的财务数据。

2.集中管理抄核计划

为了避免漏抄表、漏算费和超时抄表等情况,通过营销系统对全市的抄核计划进行集中管理,规范全局电费抄核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统一设定抄表计划时间:应由营销系统自动形成各抄表区段当月的详细抄表计划,抄表单位应于每月2号前提出申请,否则无法更改抄表计划;(2)统一锁定抄表计划时间:对于超过设定日期但未能完成相应任务的,系统则自动将有关抄表区段用户数据锁定,各单位无法对其中的用户进行初始化、抄表示数录入等操作。

3.集中电费复核对账

为了减少电费差错,加强电费回收的内部控制,实现市局本部对全市应收电费、实收电费复核对账确认等各环节的有效审核管控,应强化应收电费集中复核管控操作和实收电费集中复核管控操作。

(1)应收电费集中复核管控操作。在电费集中管理机制下,应由市局电费核算中心统一集中对应收电费进行最终复核发行,即由各供电所分散复核的模式转变到先由各供电所分散复核上报,再由电费核算中心集中最终复核的双重复核模式。

具体流程可参考如下:供电所将用户表码数据录入营销系统并计算电费;然后对用户的电量、电费复核确认无误后通过营销系统将数据上传至县区局电费管理部门确认应抄数;最后传至市局电费核算中心复核发行。电费核算中心对电量异常的数据清单下发至供电所,由供电所进行复核后提交县区局电费管理部门再次确认应抄并上传给电费核算中心,后者进行最终复核,对没有疑问的,进行生成应收电费数据操作;再次发现疑问的,继续要求供电所进行复核。

(2)实收电费集中复核管控操作。实收电费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核实确认已缴电费的用户数据,并及时对差异进行调整处理,努力实现营销确认的用户实收电费与银行实际电费资金达账数据同步一致。

实收电费按缴费方式分为四种:银行代扣、POS机刷卡(营业厅)、银行柜台收现和银行转账缴费(同城支票、跨城电汇、网银缴费等)。在未实现银电联网实时交易的情况下,提高电费实收集中复核对账质量和效率,关键在于提高自动对账率,而自动对账的关键又在于每一笔缴费交易必须要有唯一识别码,通过与银行沟通协调,惠州局各银行机构均提供了相应的唯一识别码,结合目前实际业务情况,分别讨论如下:1)对于银行代扣用户电费业务,唯一识别码采用的是用户号。基于惠州局电费集中核算系统已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所以用户号是唯一的;2)对于POS机刷卡缴费(营业厅)或者银行柜台收现业务,目前惠州地区的银行回单中含有唯一识别码。其中:工行单据的唯一识别码为“广东电网交易码”,农行的为“日志号”,建行的为“流水号”,农信社为“网点号+流水号”;3)对于银行转账缴费业务,唯一识别码为“付款人账号”。

这里想特别提请关注的就是对于银行每次提供的电子对账数据,应首先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其与网上银行数据①相匹对,如果有差异,则要求银行核实,只有确保银行提供的电子对账数据无误之后,开展电费实收三方对账才有实际意义。

4.集中在线稽查与催收管理

(1)集中在线稽查。应通过营销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电费业务运营数据实时监控,从而实现对外整顿社会用电秩序、严厉查处客户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对内杜绝营业差错和营销环节的“跑、冒、滴、漏”等风险的目的。一方面要对电量电费数据进行监控,对电量、电费、均价的变化趋势、同比环比、指标完成情况、峰谷电量执行情况及占比等数据进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电量异常,及时处理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对电费回收数据进行监控,对电费回收的监控主要以用户、回收渠道等维度对电费回收、欠费、占比趋势、同环比、指标完成情况及异常情况等数据进行监控,实时掌握各属地局、供电所、抄表员与用户的电费回收情况,落实回收责任。

(2)集中电费催收。应由电费核算中心在集中核算及在线监控稽查等业务的基础上统一设定全市催费计划,并将计划下达至各县区局电费管理机构,由其组织敦促各供电所进行催费;通过定期与银行的实收对账,实时掌握各县区局的催收工作情况,对于欠费大户重点监控,特别是每月前500名欠费用户。

5.集中业务考核培训

为了提升电费业务质量,有必要实行电费工作质量考核。可针对电费业务的关键节点设置考核指标,例如抄表完成率、抄表差错率以及电费回收率等,由电费核算中心根据全市电费业务数据统计出指标完成情况,以实现考核奖惩。同时,应该对完成情况较差的环节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联合有关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追费业务协助支持,共同提高电费管理工作水平。

三、对进一步完善电费业务管理工作的建议及远景设想

前文对构建广东省地市级供电企业电费集中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但为了促进电费集中管理机制平稳运行,更好地发挥其对电费业务的集中管控功能,本文在此对提高电费对账工作水平及完善电费资金回收等工作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努力提高电费对账工作水平,切实维护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系统自动对账工作水平,关键在缴费记录的唯一识别码和对账模块的实用性。从各单位的普遍情况来看,目前存在以下两大难题:1.银行不配合,唯一识别码编码规则不统一。建议由省公司牵头与各银行省行分行沟通协调,规范统一各银行电子入账单格式,提高数据提交的质量。2.电费对账模块尚未实现对已核对及审批的数据进行标识记录,造成重复对账。建议省公司统一发起完善系统功能,能够对已核对的数据进行标注和过滤,减少重复对账。

(二)不断完善电费资金回收工作,全面推动电费“颗粒归仓”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客户缴费渠道

(1)加大力度推广电费代扣,确实提高电费回收率; (2)努力推广银行与供电企业的实时收费接口,促进银行实时收费业务②的顺利开展;(3)完善“网上营业厅”,逐步实现用户网上缴费。

2.积极开展电费回收内部预警,有效降低电费回收风险

(1)建立电费回收预警机制,即通过动态跟踪分析用户电费回收数据,对欠费构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可能欠费的用户在供电企业内部提前预警。建议需预警的用户包括:1)月用电量环比波动较大且有违约用电或窃电迹象的用户;2)连续2个抄表周期门闭的专变用户;3)当年出现2次或以上逾期交费的用户、签订欠费还款计划但连续3个月无法兑现的用户,以及采用分期结算电费但又不能按照约定支付电费的用户;4)收费账户经常变更,或者结算方式由划拨、代扣改为柜台和支票的用户;5)被金融部门列入“高风险贷款用户名单”的用户,以及被工商、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机构揭露有影响信用行为的用户等。

(2)推广电费履约保函以及其他电费担保方式,减少预付费资金的往来结算和电费对账工作,特别是减少电费对账。

(3)依法优化大客户电费结算方式,加快电费资金回笼。供电企业可以积极开展大客户《供用电合同》清理,适时优化大客户的电费结算周期。可以考虑根据有关规定对用电量大、电费信用度差的客户,实行按月分期抄表付费制度,例如每月分3次抄表收费(十日抄表结算制),并在合同中明确抄表周期和电费交纳期限。如果客户未按约定缴纳电费,可以按规定收取违约金。

(三)供电企业电费集中核算管理远景设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集团化、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深化电费集约化管理水平,供电企业电费集中核算管理应在各地市局实现电费集中核算管理的基础上,适时推行电费全省集中核算管控模式。具体操作建议如下:1.集成全省营销系统(营销系统大集中),实现营销数据全省“一本账”;2.统一用户编码:采用“地市局编号+目前的用户编码”编码方式,从而实现全省用户编码唯一;3.统一收费账户:由省公司在工、农、中、建和邮储各开一个电费账户,真正实现全省电费资金“一个池”;4.统一各银行的唯一识别码(未实现银电联网实时交易前);5.建立银企电费实收交易运作机制,实现银企电费实时交易;6.电费应收及实收复核对账由省公司电费核算中心统一协调管控,具体由各地市局负责操作。

【参考文献】

[1] 邝育春.提高供电企业电费对账管理水平的新方法[J].广东科技,2008(11).

上一篇: 垃圾分类 下一篇: 外贸行业调研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