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2 21:37:55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1)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3)

1英语学习者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习者口语发展的渐进性规律,笔者从课堂上组织了从自我介绍、复述、简短对话、讨论到角色扮演、自由表达、辩论、演讲等多项活动。另外,对学习者口语发展进度进行了跟踪性测试。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学生讲话流利度不够,语言形式单一,重复过多,语间停顿时间过长,甚至会有冷场。由于上述原因,一些学生还出现用母语来完成语言任务,再把结果翻译成英语的现象。

(2)大多数学习者表现出对语法和句法的过度关注。他们经常会在表达中停下来纠正错误,结果往往是忘了下面该说什么。事实上,话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一直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二个重要标准。笔者认为不用片面地追求二者中的某一方面,程度应掌握在只要不妨碍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双方的正确理解即可。

此外,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不理想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交际能力内涵的界定,CanaleandSwain(1980),Bachman(1990),文秋芳(1999)等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相同的是他们都涵盖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个方面。笔者任教的大二学生,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及语音、语法、语用和文化知识,但交际策略运用的调查问卷结果却差强人意。(见表1)

注: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通常不符合、有时符合、通常符合、完全符合五种情况。从表中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提高口语水平持积极态度,但在交际遇到困难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周记中也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交际超出语言知识范围时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学生们普遍把语言知识等同于交际能力,认为口语表达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知识不足。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交际策略运用的开放式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在交际僵局中采用最多的策略就是放弃话题和母语直译。而对转述、概括、使用交际套语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等策略的运用都很少。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重操练多模仿的口语课堂确实存在,它突出了话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失去了交际性这个口语课堂的重头戏。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策略培训。

2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对是否应该培养交际策略的问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学习者可以按照母语交际习惯自然形成二语策略能力,还有人认为过多的使用交际策略会抑制对目的语的习得。但是基于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反馈,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功交际为目的的口语教学模式中,培养学习者交际策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交际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学习者保证交际的持续进行和交际渠道的畅通。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难免会碰到问题,这时如何避免陷入沉默或慌乱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Faerch和Kasper(1983:55)的一段话最能说明问题:

Ifbyteachingwemeanpassingonnewinformationonly,thereisprobablynoneedtoteachstrategies…Butifbyteachingwealsomeanmakinglearnersconsciousaboutaspectsoftheir(alreadyexisting)behavior,itisobviousthatweshouldteachthemaboutstrategies,inparticularhowtousecommunicationstrategiesmostappropriately.

学生们在学习周记中反映到,口语表达碰到困难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因此也很容易丢失信息。交际策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对不同的交际情景的应变能力。诚然,策略培训的目的并不是让学习者在交际中频繁使用策略。它的目的应该在于提高学习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使用策略的能力,以及帮助学习者决定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策略。

3交际策略培训

3.1教师的作用与任务

在强调学习自主性和培训学习者策略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的作用与任务跟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他们要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者、管理者、控制者变成诊断者、培训者、协调员与研究者。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作为诊断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哪些交际策略及使用频率,还要调查策略使用与学生口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调查策略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面谈、问卷、口头报告、日记、书面对话、回忆研究和电脑跟踪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教师应视具体情况而选。作为培训者,教师要确定培训方式,即是将策略明晰地呈现给学生,还是以隐性方式将策略培训渗透到教学当中。这具体要看具体策略的性质以及学习者的语言学能力、学习特点及教材等情况而定。作为协调员,教师必须要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实施,以学习日记反馈或对话等方式及时给学习者提出建议。这需要二者的通力合作,教师要转变成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培训者和支持者。

3.2策略培训模式

在培训交际策略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活动。例如在做任务型活动时(task-based),可以让学生面临一些超出他们现有语言知识水平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会有使用交际策略的需求。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过一项描述性活动:课前准备一些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学生两人一组,学生A通过描述、说明等方法让学生B猜出物体的名称。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转述策略。有一位学生这样描述耳机线,“oneendofthestringisconnectedtorecorderorCD-player,theothertwoend(s)is(are)inyourears,youcanlistentomusicbythestring”。这样成功的描述让他的合作伙伴能轻松的猜出物体名称。如果学习者在交际中碰到不会表达的词汇或者概念时能因地制宜的运用上述策略,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另外,为了使学生产生交际需求,教师也可以在学习者之间造成一些信息沟(informationgap)。为了弥补信息沟,交际双方便有可能使用交际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推出了许多策略训练方法。Pearson&Dole(1987)两人提出了五步法: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独立练习;在新的学习任务中运用所学策略。这与传统的3P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大相径庭。Oxford(1990)等人的模式包括7个步骤:(1)让没有策略培训经历的学习者完成一项任务;(2)组织学习者讨论完成任务的过程并提出相关策略;(3)向学习者建议并示范其他有用的策略;(4)给学习者提供机会练习新策略;(5)给学习者示范策略如何应用于其他学习任务;(6)给学习者提供新的语言任务,让他们选择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7)帮助学习者评估使用策略的结果及取得的进步。OMalley&Chamot(1994)的模式有计划、监控、解决问题和评估四个步骤。Cohen(1998)建议的模式有五个步骤:示范说明;引出使用策略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策略;鼓励学生练习使用各种策略;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策略练习。

以上模式各有千秋,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方案。笔者认为Oxford等人的模式对交际策略培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学生在策略培训前先探索并讨论策略,会使学习者对各种策略的利与弊有切身体会,同时还可以互相学习。另外这个模式的灵活之处在于7个步骤可以做顺序的调整。Cohen模式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策略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因此我们可以结合Oxford等人与Cohen模式的长处在口语教学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交际策略训练。

3.3策略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习者进行交际策略培训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交际策略有时是语言错误的来源之一。如果一位学习者想不起way这个词,因此以“Ilostmyroad”来代替“Ilostmyway”,那么他就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另外,也不应该鼓励碰到不会表达的事物就用母语代替这种做法;(2)教师要做出决定是对一个群体进行统一训练还是对不同学习者进行分别训练。学习者现有的策略一般存在较大差异。策略培训应该有针对性,条件允许的话,分组训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3)提醒学生要适时适度的使用策略。

4结束语

交际策略培训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在现有策略培训模式的启发下,英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模式,为口语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BachmanLF.FundamentalConsiderationinLanguageTest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3]CanaleM&SwainM.TheoreticalBasesofCommunicative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Testing[J].AppliedLinguistics,1980,(1).

[4]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4)

1.指导思想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应试教育,学生每天机械抄写和背诵语文的篇章段落、字词解释及古文翻译,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少,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地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的“双基”训练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因此,本课题拟对现代语文知识教学进行审视,从理论上探讨语文知识的性质内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并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构建语文知识内容体系,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均为本课题研究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本研究中较多运用了现代知识观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现代课程理论等相关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

对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的语文知识教学历程进行梳理;对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进行审视;对语文知识内涵及语文知识观加以重新界定和阐释;探讨语文知识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基本方案;探讨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在实践中检验有关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和策略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研究方法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故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实验法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

本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如下:

1.我国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

独立设科以来,语文知识教学与各类文章教学分合聚散、交递更替,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强,从强到小到弱的道路,具体如下:

清末混沌期 “五四”分离期民国融合期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体系期新时期逐渐淡化期

2.我国语文知识的现代性追问

现代语文知识来自于知识的移植与引进。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冲突、激荡、碰撞、交融的背景下,以现代面目出现的现代汉语、文史、文学理论及文章读写理论是语文知识的主要提供者。以白话文为主体的现代语文知识从一开始就寻找相应的“知识根基”。支撑白话文教学的“现代语文知识”与支撑文言文教学的“传统语文知识”之间出现了相当大的断裂和隔膜。

3.现代语文知识观批评

追求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性是现代知识观的三大表征,它使得语文教学指向恒定的“文本形式”,追求普遍的“语文知识”规律,并且将文本仅仅视为诠释“知识”的一系列“例子”。这种狭隘的知识观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使得鲜活的文本内容被排除在“语文知识”的视野之外。事实上,“语文知识”远远不只是存在于“形式要素”之中,文本内容及形式是不可分离的“有机生命”,它们在整体上都属于“知识”。这种知识不是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是以“个体性、隐喻性和多元性”为表征的“人文知识”。

4.树立正确的语文知识观

语文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知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活语文知识和书面语文知识。在语文知识的认识上,我们既要反对狭隘的知识观及知识中心观,更要反对知识无用观。

5.语文知识教学的策略

“精要、好懂、有用”这内涵丰富、概括力极强的六个字仍然不失为当今语文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

3.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

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等,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五、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研究有关语文知识教学的构想还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还需要根据检验结果加以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当代教育论坛,2007(5).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5)

此期,我们将约请多位老师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与解读,以期通过交流与碰撞,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研讨篇】

1. 管窥“知人论世”在教学中的窄化现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阅读与鉴赏”部分,有如此建议:“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这一方法运用于阅读与鉴赏之中,可帮助我们循着这些与作者密切相关的线索密码,更真切地触摸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思想风格的作品,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

然而,在阅读鉴赏课堂上,对“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运用,我们常见如此情形:但凡涉及古代诗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将文本所涉及到的诸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穷搜一番,逐一详尽地把这些内容“倒”给学生,再让学生带着这些信息到文本中去寻找能够印证时代背景的内容,这便会以对时代、对生活的解读去代替对文本的真实解读,而形成“感受谬误”。

在运用“知人论世”时,“以时代背景的共性特征去代替作者的个性表达”最具代表性。例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单就其写作的时代背景而言,势必离不开对“四・一二”反革命的史实进行钩沉介绍。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将朱自清先生身处这一时代洪流的巨大漩涡之中的心理进行探析,再将朱自清当时的矛盾彷徨、苦闷纠结的心理投射入文本之中,似乎便顺理成章地为文本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找到了原因――朱自清作为知识分子,个人在“四・一二”反革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面前苦闷彷徨、惶惑不安,产生了逃避革命、怯懦软弱、迷茫彷徨的心理等。若再联系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家庭生活来分析文本中传达的情意,那么,又会为本文罩上一层厚重的“家庭烦恼”密云。

这样一来,便将文本的审美价值弃置不顾,从而把文质兼美的散文《荷塘月色》之文本内蕴,硬生生地割裂成解剖作者面对革命的态度和勇气、处理家庭琐事的烦恼苦闷等极具时代、生活共性的普遍问题。

诚然,作家的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轨迹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在“四・一二”反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中肯定会存在妥协、彷徨、迷茫的个体;但这一定就是朱自清先生写作《荷塘月色》的真实心境吗?朱自清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唯独只能是“自己面对时代洪流而无法选择”或者是“纠结于家庭生活琐事”这唯一的生活层面的理由吗?

如果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往往就成为折射其作品主题的镜子的话,那么这一“机械的反映论”往往会陷学生的思维入定势思维的泥淖而不得自拔。这势必会消解作品中原应存在的多元的文本密码,窄化作品本身的内涵之美。

如此“知人论世”,无疑又有违“知人论世”的价值取向: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于深度研究作品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意”之时,帮助读者在文本语言品读的基础之上去揣摩作者于其文本所传达出的那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情感以及文本个性。如果“程式化”或概念化地运用“知人论世”,以固有结论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考探索过程,那么,将造成文本解读的“千文一面”,将会钳制学生探析文本的思维,封堵学生的思考空间,生硬而低效地消解“知人论世”的价值,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元解读”重新拖回到“唯一元解读”的桎梏之中。

因此,在运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时,必须审时度势,在文本内涵深度挖掘、作者个性思想品析最需要之时,将“知人论世”作为深入文本理解的梯子,才能切实发挥“知人论世”在阅读与鉴赏中的真正价值。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 岳国忠)

2. 客观与发散:“知人论世”实践的前提

几年前,笔者曾撰文对“知人论世”这个语文鉴赏术语,进行过一些探究。暌隔数载,再次审议这个问题时,仍有一些思惑。笔者以为,无论从何种维度审议,“知人论世”都亟待深入探求与践行。

“知人论世”是一种延承了两千余年的文学解读手段,发挥着勾连文本语言与时代话语,作品形象与作者情感等多维视域的独特功效。平心而论,科学地运用“知人论世”,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便利。那么,面对“知人论世”,我们首先该解决什么问题呢?

毋庸讳言,“客观真实”应是“知人论世”的一个重要前提。具言之,便是要求“知人论世”所涉及的材料,须要尽量复归故事的本真。当然,囿于历史遮蔽等缘由,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对“知人论世”所涉材料客观真实性的追求,只能是尽量逼近。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会给出如下材料:

“1925年秋,南下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橘子洲头,感慨万千,遂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

显然,这段材料中包含了创作时间、地点、动机等多维因素。这是一则“知人论世”典型的文本材料。然而,究竟对不对呢?通过爬梳相关资料,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有两篇极具参考意义的文章:彭道明的《叩问〈沁园春・长沙〉》(《书屋》2001年第Z1期);丁毅的《〈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情感趋向及其他》(《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04期)。

“1925年初,是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回到湖南开展工作的。在共产党内,他却是用‘养病’之名离开党中央,连党的“四大’也未参加。这次回湘,公开的身份是中央候补执委,在韶山建立区分部,并赴安化参加县党部的成立大会。”(摘自“彭文”)

“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的工作受到陈独秀的充分肯定,被选进五人组成的中央局,名列陈独秀后,排第二位。以后中央文件就由陈、毛共同签署发出。然而随着两个人工作关系密切,分歧也就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对农民运动的看法上,再就是陈的家长制作风也激起的反感。”(摘自“丁文”)

笔者有理由相信,上述文句呈现在教者面前的时候,大家绝不会再认为《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简单的新诗了。换言之,前面“1925年秋,南下广州……径橘子洲头”的“知人论世”,将复杂的人事删减得过于简省。如兹,一则减损了背景材料的客观真实的信度;二则制约了背景材料的思维诱发力与发散性。

接下来,谈谈“发散性”。何谓“发散性”?笔者以为,如要运用“知人论世”,教者一定要注意审议呈现给学生的材料,是否具有发散思维的可能效益。简言之,唯有背景材料自身具有多元解读的潜力,方能让课堂拥有争议甚至争鸣的可能,否则,过分单一的背景材料,会扼杀语文的灵动。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呈现“1925年秋,南下广州……径橘子洲头”这样的材料,学生不须要调动多大的思维动能,便可以与文本内容建立起联系。或者说,从一个极端的角度而言,在未学习《沁园春・长沙》之前,学生们已然将“豪迈伟岸”的印象了然于心,而学习《沁园春・长沙》,无非成为了一种印证,而“1925年秋,南下广州……径橘子洲头”这些背景资料,只是发挥着推波助澜的功效,并未产生多少积极而颇具发散意蕴的效益。而后面所提涉的“知人论世”的材料,介入了“身份的复杂性”“思想的流变”等信息。这些,都给《沁园春・长沙》的解读与定位,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发散功能与可能。

前提的意义在于给人以方向的引示与思索。“知人论世”,当属其列!

(四川省乐至中学 佘蜀强)

【案例篇】

1. 适时适度关照《记承天寺夜游》背后的故事

课堂教学好比是一盘棋,如何将一盘棋下好,需要棋手具有超强的全局意识,多动脑筋,抓好时机。众所周知,课堂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这就更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瞅准时机。当下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堂的开始完成“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不管它与后面的教学环节的衔接是否紧密,这就给人一种“例行公事”的感觉。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调整教学环节,并做到有取舍地传递给学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带领学生品读“闲人”一词的含义时,巧妙地作了恰当适时的设计引入。

师:“闲人”是什么意思?

生:课下注释是“清闲的人”。

师:那岂不就是无事可做的人了?坡真是无事可做的人吗?好,下面我们来看投影。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又有“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还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同学们想一想,坡“清闲”吗?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你们看他“闲”吗?

生:不闲。

师:既然他不闲,那么这里“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原来他忙的是身体,闲的是内心呀。原来他有这份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呀。

这个片段中对苏轼在黄州生活背景的适时引入,帮助学生们由表及里,理解了“闲人”其实是“有闲情雅致的人”的意思。接着这位老师又进行了大量的背景资料穿插。

师:我们读了文章,感觉到此时坡的内心的确很悠闲。你觉得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生沉默。)

师:好,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坡被贬黄州前的一些资料。

(投影显示苏轼生平,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并解释意思。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你觉得坡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白天忙种田、晚上欣赏风景的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吗?

生:不愿意。但也没办法。

师:的确如此,坡何尝想做闲人,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实现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出示投影:一声“闲人”,多少_____;一声“闲人”,多少_____。)

生: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生: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使用英语或如何使用英语的机会)等,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实施英语言语控制,才能把洗炼的英语言语传输给学生,有效地把学生置身于易于产生言语感受的氛围,启迪他们的英语言语思维,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出英语言语控制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英语言语的输出,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程度不等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母语制约:学生在母语环境里学习英语,缺少情感因素和体验性因素,通常习惯于所掌握母语的中介转换作用,其母语思维定势,制约了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问题要适当分析,正确对待,特别要正视母语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到既不能过分依赖母语,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回避母语,正确估计貌似方向正确实则难见成效的偏差。

语言知识制约:言语技能是每个人为提高言语能力所必须掌握的,而言语技能受到语言知识的制约。因此,要充分认识语言知识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强调言语技能训练的简单做法,从而减少学习英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时间和精力的利用率。

程度制约:由于知识基础、言语技能和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学生在对英语言语信息的接收与处理上会出现不同结果。换言之,所要学习的客体内容是否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和认识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现实思维规律,将影响学习效果的优劣。教师在确立自己的教法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程度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效益制约: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根本意义上说来,既指教师在当堂时间内所付出的工作的多少,又指学生当堂收获的多少,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质上具有突出的效益属性。我们反对"满堂灌",主要是反对满堂语言知识灌输或满堂用汉语(或称母语)讲解这"两灌",但同时反对满堂提问、留下满堂疑问的"两问"。增加英语言语量的效益如何,是衡量其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

总之,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各种基本素质要协调发展,课业负担是相当重的,实行英语言语控制,变主观随意为客观有意,提高输出英语言语的质量,的确十分必要。

以上种种制约因素,构成了"英语言语控制"课题提出的依据。

二、英语言语控制的涵义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前述制约因素,对教师所输出英语言语加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约束、洗炼并优化,则是具体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据控制论的观点认为,教学控制,最基本的是思维过程的控制。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英语言语控制实则为思维过程的控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所输出的英语言语的多少、难易、速率、时机等予以充分准备和恰当把握,是使教师的外部控制与学生自主控制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

提出英语言语控制问题,旨在有效地突出以交际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原则,避免“新瓶装陈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简单抑制或机械减少英语言语的输出的做法,大大减少所学英语形成一个空洞的外壳的可能性。从英语言语控制这一新的角度探索、研究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对于解决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问题,最大限度、最富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英语言语控制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关系

经过实行英语言语控制,可以把运用英语手段(用英语授课并尽量增加英语言语的量)教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成效性(effect)和效益性(beneficialresult)大大增强。也可以说,有高质的量(有效量),才有高量的"质"(即高效益)——高质的量+高量的质=高质量。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所占比值越高,输出英语知识及英语言语中学生能够消化吸收的部分越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不得少于实际教学时间的70%(当然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各环节错综复杂,这个比率值得商榷);输出英语知识以及英语言语的70%或以上必须是学生能够当堂接受并进入到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部分;英语言语控制,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实行英语言语控制的一般途径

(一)加大课前投入,巧用英语授课

1.认真准备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设计用英语讲哪些部分,将要使用哪些主要句型和词汇等,对所要输出英语言语的主要环节胸有成竹,以课前教师的"多"和"费",换取课堂上学生的"精"和"省"。

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学仍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目的。我们所确立的不同学习重点,必须是建立在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明确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用于提高的,注意区分不同知识层次,适当区分理解性言语、运用性言语、启发性言语和巩固性言语的不同分量,做到深浅适度,当究则究,当止则止。

2.设计英语言语的艺术性。利用英语语言生动、风趣、优美、口头性强等特点,精雕细琢,反复磨炼,把教师的艺术语言和其它英语信息输出的手段(文字、符号、图象、录音等)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附着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3.设计英语言语的系统性。遣词造句恰当、自然、流畅,言简意赅,思路清晰。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所授知识的层次,区分不同学习阶段,经过"包装",特别是"深加工”,把所要讲解的英语知识的系统性转化成教师输出英语言语的系统性。切忌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如过眼烟云的主观随意做法。

4.设计英语言语的直观性。直观是认识现象本质、揭露现象内在属性和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抽象化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并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同时,又能收到一定程度的英语言语刺激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言语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5.设计英语言语的共振性。教师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注意把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不断调节和优化课堂气氛,使之呈现出合作、活跃、进取、向上之情调,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设计深浅适当的英语导入语和结束语,以诱导学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识天地,激励学生的英语言语创造精神。

7.中小学英语教师务必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灵活使用现行英语教材的能力,拓展新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言语声音,强化语感效应

语感是由有关的表象、想像、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语言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取决于教师输出信息的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教师在输出英语言语时,单是自我感觉良好是不够的,所要达到的传神入化,应当包含学生心悦诚服的积极响应,"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使师生双方产生协调一致的心理体验,否则,便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双方这种较为一致化的言语心理体验,我们姑且称为"语感效应"。

语言声音是信息传递的基本物质载体,教师注重言语声音的磨炼,是使自身英语言语输出的情绪体验与学生所获得的对英语言语信息的审美感受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音准。这是语言声音最基本的要求。若这一点把握得不够好,即使英语言语的量增加了,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切忌因刻意追求音准而忽略英语语言自然顺当的现象。

2.音速。即言语速率——快、慢或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缓——观念陈旧、缺乏效率意识的慢牵牛灌入式;二是过快——违背信息短时记忆规律,盲目追求快节奏,水过地皮湿的泡泡式。

3.音量。即言语声音的强弱、响度。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若声音太小,传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若声音太大,就会有悖语言自身的艺术特性,效果自然不会心想事成。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音量进行恰当控制。

4.音调。即言语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要使学生听来优美、得体、生动、悦耳。

5.音色。即言语声音的属性,亦称音品、音质。这是加强英语言语控制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非言语信息的辅助调控作用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7)

如同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那样,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初学《灯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华灯初上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灯光所带来的美丽世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以“六十年前,见到电灯却只是许多人的一个美好梦想”这样的导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降低教学难度

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灯光》一文的重难点之一是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理解发现这一崇高的人性美呢?教学中,我先出示思考题,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独立阅读,再课件显示八至十自然段,集体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以红色醒目地标出重点词语,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汇报交流后,师生合作,反复以不同身份多角度地阅读,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学生明白了郝副营长行动的重大意义,对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三、直观展示,引出精彩生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的多种形式的阅读给了学生理性上的认识,但还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时,用课件呈现郝副营长高举燃烧的书为部队指路的画面,在背景音乐战士的高喊声中,在教师动情的解说中,直观上让学生对郝副营长的牺牲感到遗憾时,更为他那种人格魅力所感染。埋藏在心地的那份激情,那份英雄气概便喷发出来,让他们有了强烈的阅读与说话的欲望。再次的朗读,便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做到声情并茂了。然后趁热打铁,以“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面对画面中的郝副营长倘露心扉,使情感得以升华,有效地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珍惜今天这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资料拓展,延伸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8)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汉英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文化与语言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水平较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差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1 汉英文化差异在具体表现

1.1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关系到语言的生成和发展。虽然人类的思维规律有一定的共性部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思维方式表现出明显差异,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英语的表达以西方文化为依托,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学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或者表达英语,容易造成文化的误解,导致英语学习失去实际应用价值。例如,西方人在写作中陈述个人观点时,习惯直接使用“我”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表达;而中国文化一贯弘扬集体主义,尽量避免凸显个人,因此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也习惯用“我们”来陈述个人观点,而较少采用“我”,以至于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出现较大差异。

1.2 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1.3 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由于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直接套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当听到别人夸奖“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时,因为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中国学生常常会回答“No, it's just so so”,但是他们不了解西方人听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表示喜欢时,对别人的夸奖和赞美应回答“thank you”。又如,汉语习惯以个人职务、头衔或职业加上姓氏来称呼一个人如“李主任”、“王老师”、“陈经理”等,而英语中除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少数词可以这样用以外,通常在姓氏前使用Mr.、Mrs.、Miss等,所以常常会听到中国学生很多中式的表达方法,“Teacher Wang”、“Headmaster Li”均为中国式英语,是错误的。

2 面对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以上的比较仅是汉英文化差异的部分表现,汉英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渗透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重视跨文化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认清文化差异,只是机械地搬用汉语套路来表达英语,产生了诸多“中式英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明显低下。对此,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指导者,英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问题,提高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不断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认真学习和研究汉英文化差异,同时与外教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2 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语境和文化熏陶氛围。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每个单元的对话,设置专门的课堂英语对话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言;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强合作,将英语课文改编成短剧,学生自己决定扮演角色,在英语故事的情境中感受独特的文化气息;教师还可以建立英语角等异国文化和英语交际原地,让学生自由沟通交流,大胆参与实践,从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对汉英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西方的圣诞节时,可以和我国的春节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节日在起源、饮食、庆祝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此外,教师应该设计情景让学生去实践和感受,比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上饭店等,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3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英文化的差异,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认真挖掘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不断渗透文化因素,对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进行详细解读以及延伸,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饮食、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从而充分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加深对汉英文化差异的认识。

2.4 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6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87-02

一、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词有音、形、义三个结构要素。英语词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词汇的音、形、义三个结构要素及其联系。首先,形成音和义的联系。其次,形成音、义和形联系。最后,形成音、形和义的直接联系。具体来说,英语词汇教学就是使学生:

1、正确地发音;

2、正确地拼写;

3、知道它的词性;

4、能认出它的书写和口语形式;

5、能随意回忆起它;

6、能把它用一个恰当的东西或概念联系起来;

7、能把它用在一个恰当的语法形式里;

8、在口语、书面语中能熟练地识别和运用它;

9、知道它的搭配关系。

当然除此之外,还应使学生逐步具有掌握英语词汇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教给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

记忆是智慧之母,培根也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学英语若记不了大量的单词,学好是不可能的。因此,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洁的图表、丰富的联想等科学、形象的记忆方法、记忆手段,使陌生、繁杂、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简明而生动、具体而形象,从而加深记忆的印迹,形成记忆的积累,使英语教学中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强化。

1、按读音规律记。由于英语单词有拼写规律,能记住单词的发音,拼写也就不难了。其中音和意的连接比形和意的连接要重要得多。而尤以单词的音和意的连接优先,要做到听单词句子能条件反射。单词的语音和语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是核心,而我们大多数学生词形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比语音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要强得多。所以我让学生背单词,是要听音背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字母顺序。大多数的单词有一定的规律,按读音规律记,听其音,知其形;观其形,知其音,提高单词的识别能力。如―igh[ai] light, might, fight, right, bright, night ; ―ear[:] learn, research , heard, search, ect.

2、分解式记忆法。着重掌握构词法(word formation)中的:①派生法(Derivation);②合成法(Compound);③转化法(conversion)。如happy(词根hap运气+ ―y形容词后缀,多…的;多好运的)―happiness―happily―unhappy―unhappily; sleep―sleeping―sleeper―sleepy―sleepless―sleeplessness―asleep(― ness 构成抽象名词表示性质、状态);act(来源于拉丁词actus做,―acting―action―active―actively―activity―activate―actual―actually―actor―actress―inactive―reaction―reactionary―reactivity ,etc )。利用构词法,记住的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串单词。并能提高猜词能力。

3、按联想法记。可分成:①同音联想。如:whole―hole/week―weak/sun―son/see―sea;②词形联想。如:end―lend―mend―send/all―ball―call―fall―wall―tall―mall/yellow―fellow/weave―leave/accent―ascent/fever―never/bowl―fowl/power―tower―shower―flower;③同义词联想;如:big―great―large―huge―vast―enormous―tremendous;④反义词联想:如:old―young―new/borrow―lend/positive―negative, etc .展开联想的翅膀,可提高记忆的兴趣,丰富记忆内容。记忆的效率恐怕就在这种联想的兴趣里。再如:tree―leaf―grass; toot―bottom―top; wood―table(desk ,chair);paper―pencil―ruler ;door―window―floor―furniture; stone―rock―wood―brick ,etc .

4、按单词分类记忆。①人体各部分名称(按从大到小,从头到脚排列);②动物(按英文字顺排列,想动物译外文词);③植物;④亲属与尊称(按辈分排列,最后是尊称);⑤季节;⑥月份;⑦星期;⑧数词;(注意用构词法记);⑨介词;⑩连接词; ⑾代词; ⑿不规则动词表(有相同特点的排在一起),等等。

5、利用串联法。把课文的单词串成一个句子,通过这个句子,不但记住了单词,还记住了用法,并掌握了句型结构。如SEFC Book IA Unit 3 Lesson 10中的pronounce ,difficulty , however ,可写出句子I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pronouncing the words . how difficult they are ! I’ll try my best to overcome it .通过这个句子,不但记住了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 .这一新的知识点,还复习了try one’s best to do sth.这个结构。

6、重复记忆法。重复是记忆之母,复习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之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所以复习时应特别注意:①要注重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时,不能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而是要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尝试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再记忆 ,这样知识往往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达到记忆所需要的复习时间或次数就可以减少。②要注意分配复习。正确地分配英语复习的时间和努力,对于复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复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地进行,这叫集中复习;复习也可以分次进行,在多次复习之间间隔一定时间,这叫分配复习。③要注意循环巩固。词汇复习要及时,并周期性地循环巩固。一堂课学习的新单词应达到当堂巩固,即能在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中运用;第二堂课还应及时复习巩固,然后在3天、1周、2周、1个月……后进行周期性的有计划的复习巩固、意义识记。④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复习词汇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来进行。直接词汇复习是指集中注意于单词上,记忆词的音、形结构和词义用法。如,按照词的音、形、义和用法归类集中记忆,或按教材后面的单词表,或自备单词本看中文读英文,看英文说中文,按字母、字母组合读音规则记忆单词,还可采用周期循环记忆法以及动用听觉、视觉、动觉综合作用记忆单词。间接词汇复习是指通过大量听广播、阅读报章书刊,寻找与老外或同学听说交际的机会和写信、写日记等听说读写交际活动,间接地记忆、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在运用中记忆、巩固单词是记忆单词的最佳途径。

三、类比构词

英语中的构词也是可以促进学生记忆的一种方式,其中的类比构词(Word-Formation by Analogy)是英语中一种有趣而又实用的构词方式,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其构词特点是,以某个同类词模式,在语义上进行联想类比,替换其中某个词素,构造出与之对应或类似的新词来。例如,work aholic(工作迷)系仿a lcoholic(嗜酒者)而造,而sea jack(海上劫持)和skyjack(空中劫持)则是类比hi jack(拦路抢劫)而成,从原形词与类比词的联系来看,英语类比构词大致分以下三大类:

1、数字、彩色类比。先看数字类比,例如,美国总统夫人在英语中称First Lady (第一夫人),通过该词美国人又联想类比出First Family(第一家庭)。First Mother(第一母亲)等词。再看色彩类比,例如,Black Power(黑人权力)最初是美国黑人在争取自身权力斗争中提出的政治口号,印第安人随后提出了Red Power ,美籍墨西哥人也提出了BrownPower.另外,老年人为维护自身权益则提出Gray Power .美国英语中还因美元为绿色钞票而类比出green power一词,借指“金钱的力量”。Green power 虽与上述种种Power风马牛不相及,但同属色彩类比。甚是有趣,亦含幽默。

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篇(10)

以“语文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的2006—2011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论文主要有22篇。这些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但对学生的研究和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

1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一文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百年演变历程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问题作了掘进式剖析,对中小学文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阐述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三部分。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探讨了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和总体概况。沿着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发展的脉络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做了全面的研究。

2 语文课程的研究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一文首先阐释了汉语口语与汉语口语课程的概念,介绍了汉语口语课程的功能,对汉语口语课程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其次将国内口语课程和国外母语教育中的口语课程进行了比较;最后,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汉语口语课程进行了建构。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从文化的视角关注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百年语文课程的反思、语文课程的文化诠释、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一文研究了课程的组织方式。从识字、阅读、写作、综合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进行了研究。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作者针对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是关于语文知识观的探讨。对于“动姿化”知识体系,本篇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释、历史研究。最终得出语文建立“动姿化”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做法。

3 语文教材的研究

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六种教材对模式编制背景、模式结构、模式编制理论基础、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皇友衍《中越两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比较》一文从教科书发展史的角度,初步揭示了两国语文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从课程层面,对两国教科书编写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确立了当代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最后着重对当前两国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中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4 语文教学研究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一文从“对话”角度研究阅读教学,究其根本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来探讨阅读教学的本质,并有效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这篇文章分别从阅读对话的内在机制及阅读教学对话的实践两个主要层面展开论述。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分别从关键词内涵的定位、学习、教学等多种视角试图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理论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以期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这篇论文在关于“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教师的“学情分析”为切入点,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三个层面入手,考察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李先锋《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立足全球跨学科的语篇研究,以实用文章为切入点,对全球实用文章研究和教学应用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多角的梳理、探讨和初步的理论建构,以期为我国中小学相关研究与教学应用提供较为宽广的国际前沿视野和理论拓展思路。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乐中保《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阐述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定位、目标指向、课程取向、要素和层级、表征,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章的结语部分阐述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构建与发展,为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6 语文教师研究

阳利平《教育变革中的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试图将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语文学科教育领域,构建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基本框架,并将其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情境进行实际观照,强调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7 语文教育家研究

程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以夏丏尊为主体研究对象,论述了一个时代的语文教育。全文分六部分,以夏丏尊国文课程、教材、阅读作文教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主要内容,以其“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尽显语文教育大家的风采。

8 语文德育美育研究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学理分析的方法,对语文学科所蕴藉的德性内涵和价值进行认真的探讨,从而确定语文学科的德性品质和德性教育价值,主张树立语文课程德性观,提出完善语文课程的理论构想,以此深入认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落实其人文性要求,实现语文教育对“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

9 其他相关研究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从三个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第一,从理论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理论建构。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多重层面。第三,从价值层面探讨语文网络教研的影响。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回顾语文教育的历史,作者认为,语文文本解读的历史状况是从建国初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到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再到新世纪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文本解读三种形态的演变。而这三种形态都造成了学生性格的自我扭曲。作者认为通过凸显自我、教育自我和自我教育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

(二)其他学科专业论文

1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从语言哲学视角来反思语文教育。在语言哲学视角下观察并重估了语文教育“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并通过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视阈来看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最后,回眸百家争鸣时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方向的影响,呼唤语文教育现代价值观的确立。金业文《反思与建构——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根源在哪,它的出路在哪,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2 语文课程研究

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主要研究语文课程内容中文学课程的确立,探讨了文学教育的独立化和课程化问题。陈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首先对语文课程本体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然后通过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分析了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经验和不足,并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分析了当代我国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最后,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主要探讨课程实施从普适性转向真实的学校情境——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课堂的问题。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对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分析》通过历史考察中外课程中的文化选择,从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几个方面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进行研究,并对我国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课程编制时文化的选择提供了现实和理论依据。

3 语文教材研究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从中小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老舍作品切入,梳理了老舍作品在解放前后几个时期内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解读、接受情况,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老舍及其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育视野的深层动因,并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经典化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时代价值、文化取向及同时代教育机制间的关系。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选择了民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语文教材来进行研究。介绍了小学语文教材演变过程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历的三个阶段即“草创期”“探索期”和“成熟期”,然后对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与组织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教科书的争鸣意见,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教材进行个案分析,揭示民国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编制经验。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探讨如何在语文教科书编制中实现教科书的学习价值这一问题。论文在考察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历程基础上,提出我国百年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的问题。同时参照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对国内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典型案例作了评析,最后,论文提出语文教科书设计的若干策略。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重点对1978年—2008年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考察。论文将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分为恢复期和素质教育期两个大的发展时期,并结合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案例研究,找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取得的一些经验、成绩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语文教学研究

魏巍《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是采用生活体验的方法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论文主要从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五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生活和专业成长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基于“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一问题,探讨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指出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魏小娜《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重新界定真实写作的内涵,阐释了理性认知在写作中的作用,摆正了写作主体的位置。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功能之考察》以各类语文教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参功能问题进行了考察。论文首先梳理了我国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发展史,然后,从多角度分析我国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应然功能,接着,分别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三种调查方式对语文教参功能作了实证考察,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参的主要缺陷。最后,从多层面考察了语文教参编制体例,研判我国语文教参编制的总体状况,提出改进教参编制的建议。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为依托,在中外阅读目标对比和百年阅读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内容框架,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阅读学业成就提供了评价方案。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主要论证表现性评价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能。论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表现性评价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据何在?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该程序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探寻了表现性评价的理据并开发出评价程序,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所建构的应用程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6 语文教师研究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以新课程语文实验为例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基本认同新课程理念,但是,具体到课程内部,教师课程理解状态复杂多样。作者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复杂因素,以教育学原理视角,揭示教师课程理解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最终提出课程专家、课程政策制定者与课程实践者,尤其是中小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共同发展的建议。刘竑波《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研究》以“教师知识与技能”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教师知识与技能发展的历史,从应然和实然两个维度,探究了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内涵与现实。同时揭示出历史上教师知识技能的形成背景和构成当代教师知识技能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当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勾画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的“树形图”并提出促进我国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发展建议。

7 语文教育史研究

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论述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萌芽奠基期、探索发展期、曲折迷失期和兴盛繁荣期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批评的作用效果作了分析和对比。同时,力图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文化根源作初步地探究,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以此来指导语文教育改革。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先从“历史立场”阐述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路向发生转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然后围绕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发展的三个“路向”即“大众化”“人本化”“科学化”展开论述,最后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早期路向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有力地反思。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从科学主义视角出发,对1904—1949年近现代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历程的研究,系统分析科学主义对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科学化、语文教学内容科学化、语文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语文考试的科学化、语文教育研究方式科学化的影响。最后得出语文教育要想真正实现科学化,必须恰当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妥善处理传承与借鉴的关系。

8 德育美育研究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首先对语文教育文化传播进行了理论阐释,然后从语文的文化存在、语文“一体多形”的文化构成和教材中的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对语文教育文化传播作了内容透视,最后提出了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的系统构成及其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形态。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以初中语文课程为研究载体,从语文课程的三个部分即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层次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运行的情况,探究其产生落差的原因,尝试建构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为我国语文课程理论发展提供借鉴。

9 其他相关研究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论述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从理论角度阐述看语文教师实施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及优势;并从实践层面,运用问卷调查、质性访谈、行动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调查语文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辅导的看法和态度,与他们共同探讨和改善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STHZ〗三、 2006—2011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STBZ〗

(一)关于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

理论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视角,视角选择的突破往往能够让研究有着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上,这五年开拓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新的理论视角上也给语文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如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放在语言哲学上,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文教育上的不同体现,主要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缺乏对彼岸的真理世界的渴望与追求意识,更关注对现实人生的体验性思考;在语文教育功能上,对语文教育的情感的唤醒与伦理的规范力量有着更为深刻的意识,因而更关注语文教育的社会教化与伦理传承价值,忽视语文教育的认识论价值;在语文教育方法上,反对理性主义的分析精神与精确观念,采用模仿的、感悟的、实践的学习方法。”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研究

近五年在语文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上注重对语文课程本体的研究,力图在对本体有了清晰的本质的认识基础上来探讨课程内容独立构建,如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探讨口语的课程化与独立化;周燕《语文科文学课程研究》探讨文学教育的独立化和课程化等。在研究一个事物时,由于事物的抽象性,我们往往就会去关注事物实践层面的一些诸如目标、表现、实施步骤等因素,而忽视了本体论的理论研究,构建本体严密的理论体系。如新课程标准中正因为忽视了口语的本体研究,而自发地将“口语”与“口语交际”化为等同语。实质上,“口语交际”只能是“口语”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口语”本身。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各个阶段口语交际目标和内容混在一起罗列也是十分模糊、不恰当的,口语课程本身应该从口语知识、口语知识与运用技巧、口语表达所蕴含的文化、口语实践等维度构建独立化的口语课程。因此,先对研究本体进行深刻认识这样的研究思路,能够给新课程的深入研究和语文教育的发展以深刻的启示作用,给研究者以清醒的逻辑起点。

(三)关于语文德育、美育的研究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语言教育。叶圣陶先生为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的本体是语言,而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教育立人”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近五年的博士论文中在研究文化传播和教育立人这方面收获颇丰。如胡绪阳《语文德性论》深入认识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落实其人文性要求,实现语文教育对“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又如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总结我国语文教育从单纯注重道德教化到为服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再到文化意义逐步被发觉,文化意识逐步被唤醒这一发展过程,揭示出文化传播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人文精神普遍缺失、传统文化不断弱化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有关语文教材的研究有很多,既有关于国内语文教材的研究,也有和国外教材比对的比较研究。对国内语文教材的研究既有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也有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又包括了中小学教材中的很多方面,有历史研究也有现状问题研究。例如现状研究包括: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背景、结构、理论基础、评价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习活动设计的历史、意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对老舍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及解读、接受情况进行分析。

(五)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涉及了很多方面:阅读教学、文言诗文教学、实用文章教学、写作教学。其中阅读教学是研究的热点,2006—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了阅读教学对话研究、阅读教学生活体验研究、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三个方面,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将对话的理念应用在语文学科中,对阅读教学与生活、审美结合作了很细致的研究,对语文教学很有意义。例如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基于“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一问题,探讨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指出阅读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精神世界的过程,揭示了阅读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意义。

〖STHZ〗四、 2006—2010年度语文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特点〖STBZ〗

(一)论文内容方面

近五年语文教育研究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语文教育宏观研究、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语文教师研究、语文教育家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德育、美育研究,另外还有其他相关研究。但惟独没有涉及对学生的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何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五年的博士论文中是一个空白。此外,课程与教学应该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基础,而具体到对学生各个阶段学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却也是这五年博士论文中无人问津的话题。

(二)论文形式方面

论文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是这些研究在提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后先对他们的本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然后通过回眸历史发展,挖掘出这一研究现象的历史源流,必要时通过中外相关研究的对比,深刻分析中西方的区别,总结西方经验中值得借鉴之处。最后,试图建构理论模式。如: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一文就先对口语本体进行研究,在通过历史研究阐明当前汉语口语课程缺位的现状,同时挖掘汉语口语缺位的深层根由,并在新的知识观和课程观下,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力图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维度模型,为口语课程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重建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思路。再如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样也是先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研究,在通过历史研究,探明我国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形态,接着对比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总结经验,试图从目标、要素、类型、特点等方面来设计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

(三)论文研究方法方面

上一篇: 后进生转化工作计划 下一篇: 学生读书写字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