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1 11:22:08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1)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五)实施周期。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二、实施原则(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

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

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四、实施方式

“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一)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申报条件。

(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2.评审程序。

(1)组织申报。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专家参与;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专家的有机结合。

(3)综合咨询。由“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3.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

――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养水平。

――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

――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应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切合国家及行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

――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响实力,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并建有相应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地。

――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强,具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资源,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实质性投入。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牵头高校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备协同创新的牵头实力,参加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产业影响力。

――已开展了相关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人员聘用与流动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牵头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切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应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

――得到省级协同创新的支持,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三)绩效评价。

“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牵头单位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以协同创新体自查为主,牵头高校应在每年年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中心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评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中心,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五、支持措施(一)政策支持。

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应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1.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模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

2.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和倾斜支持。

3.在组织申报国家相关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业重点任务时,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先支持。(二)经费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和资金核定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牵头和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将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直接撤销“2011协同创新中心”。六、其他

“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评审认定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另行。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

推荐部门(可多个)

牵头

单位

情况

单位名称

牵头人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主要

参与

单位

培育

组建

情况

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500字内)

起止时间

下阶段

主要

任务

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

拟申请国家

政策与专项

经费支持计划

概述(2000字内)1.建设背景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部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

及已有的各类部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

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来源

支持方式

(含项目名称)

金额

(万元)

支持

年限

可使用的

主要范围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

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8.3学科发展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2)

2009年,区计生协会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和省、市计生协会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省、市、区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以宣传服务为主导,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在拓展服务领域中求突破,坚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协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经费保障,促进工作 2009年安排区计生协会经费60万元,并拨专款100万,为社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每月补贴100元,协会小组长每月补贴30元,77个五好协会小组每年拨款300元做为活动经费,以调动基层协会工作者积极性,确保基层计生协会机构的稳定。 二、开展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今年以来,为了认真落实省市计生协会关于做好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区计生协会出台了2009年1号文件《关于做好基层计生协会评估认定工作的实施方案》,各街镇也都出台计生协会评估认定工作的实施方案。区计生协会为提高街镇、社区计生协会会长对评估认定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区计生协会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举办街镇计生协会会长和分管领导秘书长进行培训;其次,举办78个社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培训班;三是区计生协派出人员到各街镇对专职副会长及协会小组长进行培训。 全区十个街镇计生协会和78个社区计生协会都将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作为协会工作的重点来抓,严格按照活动要求和创先标准,深入开展评估认定工作,年初,各街镇都先抓一个试点社区进行试点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软件,即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和各种薄册建设;二是抓硬件。会员重新登记,主要是协会小组长发挥作用方面。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协会评估认定工作的开展,区计生协会派专人到十个街镇对试点小组进行指示,然后全面推开。 三、深入开展“三联创”活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做“三联创”工作,我区继续做好100个“五好协会小组”示范点巩固提高工作。我区计生协会深入到基层每个社区计生协会及“五好协会小组”进行调研,并进行分类指导,至目前全区77个社区计生协全部达到合格社区计生协会,达标率为100%,55个社区计生协会达到一流社区计生协会标准,达标率为71.43%,1655个协会小组达到“五好协会小组”标准,达标率为68.05%,其中100个“五好协会小组”达到示范点的标准。 今年,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领导到我区检查协会“三联创”工作,苏留雷、陈张一健副会长深入到华大街道屏山社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详细听取汇报,认真查看协会各种资料,入户与中心户长和协会会员座谈,市计生协会领导对我区协会“三联创”工作表示高度的赞赏。全省计划生育协会“三联创”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召开,我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计生协会小组长刘秀珍以身作则,做好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事迹在会上交流。与会的代表们还到我区的锦江社区计生协会参观。 四、深入开展企业协会的组建工作 今年来,我区加快企业计生协会组建步伐,要求各级计生协会在“三联创”工作中,加强联系配合,或邀请企业计生协会参与街、居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或结合理事会议,指导和协助企业做好会员或员工的“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协会、企业计生协会组建率由去年的84%提升到91%。同时我区计生协会重在开创特色,开展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的试点工作,先在温泉街道为试点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五、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今年以来区计生协认真对照省、市计生协会《关于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关怀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的成长、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内容,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三、深入开展“三联创”活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做“三联创”工作,我区继续做好100个“五好协会小组”示范点巩固提高工作。我区计生协会深入到基层每个社区计生协会及“五好协会小组”进行调研,并进行分类指导,至目前全区77个社区计生协全部达到合格社区计生协会,达标率为100%,55个社区计生协会达到一流社区计生协会标准,达标率为71.43%,1655个协会小组达到“五好协会小组”标准,达标率为68.05%,其中100个“五好协会小组”达到示范点的标准。

今年,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领导到我区检查协会“三联创”工作,苏留雷、陈张一健副会长深入到华大街道屏山社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详细听取汇报,认真查看协会各种资料,入户与中心户长和协会会员座谈,市计生协会领导对我区协会“三联创”工作表示高度的赞赏。全省计划生育协会“三联创”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召开,我区温泉街道河东社区计生协会小组长刘秀珍以身作则,做好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事迹在会上交流。与会的代表们还到我区的锦江社区计生协会参观。 四、深入开展企业协会的组建工作 今年来,我区加快企业计生协会组建步伐,要求各级计生协会在“三联创”工作中,加强联系配合,或邀请企业计生协会参与街、居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或结合理事会议,指导和协助企业做好会员或员工的“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协会、企业计生协会组建率由去年的84%提升到91%。同时我区计生协会重在开创特色,开展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的试点工作,先在温泉街道为试点组建楼宇计生协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五、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今年以来区计生协认真对照省、市计生协会《关于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关怀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关怀女孩健康的成长、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内容,大力开展“生育关怀创新优”活动。 >2、与计生局联合举办第二期育婴师资格鉴定培训班。今年4月至5月,委托省儿童发展学院举办举办第二期育婴师培训班,组织辖区内78个社区各一名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全部合格。

3、接受了全省早期教育会议代表参观指导我区早期教育工作。5月12日下午,张学勇副区长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全省早期教育会议代表共150多人。参观我区早教基地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红黄蓝亲子园、**区新婚教育学校和军门社区早教育指导室,并现场观摩了亲子沙龙上课情况。 5、“六一”开展早教亲子活动。邀请专家讲座、“早教沙龙,现场咨询”等活动35场,让更多的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八、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 区、街镇和社区三级计生协会能按照上级计生协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工作。 一是按照区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参与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小组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是加强信息通报和核对。协同计生部门通过信息通报单、卫生院预防接种卡花名册及公安暂住证核对,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参与同公安、市场服务中心、卫生、劳动、房管等部门联合巡检。集中力量对流口集居地、工厂、酒楼、工地等场所进行巡检登记。共计巡检2365次,部门配合139次,参检人数3607人次,被检人数达86075人次。从而有效地促进流动人口工作的开展。 九、参加各项活动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区计划生育协会水部街道协会小组长吴端英获得福州市计生协会双十佳协会小组长称号,并参加全市双十佳协会小组长巡回演讲,吴端英热心计生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同志,她的精彩的演讲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我区两篇采写协会小组长风采的文章在省计生协会主办的《小组长风采》上发表,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吴端英和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的张玉兰的先进事迹向全省进行宣传。

2012年的工作计划 2012年,全区各级计划生育协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计生协会的要求和工作部署,结合我区的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继续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加强党委、政府对协会的领导,提高配合中心工作的能力。各级计生协会要明确责任。站好位置当好参谋,教育协会的骨干和会员们树立起爱心、关心、责任心(爱所有的母亲,关心计划生育全面工作,树立责任心)。要为计划生育宣传造声势。充分发挥小组长、会员的作用,会员一年要召开三次以上的小组会议,参与流动人口双查、常住人口妇科病普查、四术等工作。 二、“生育关怀行动”要创优。“生育关怀行动”要体现在人的一生的全过程。出生婴儿要进行早期教育;儿童进行优育优教工作;成人要进行青春期教育;结婚进行新婚教育;中老人要进行更年期教育。其间要关怀计生困难户子女、贫困母亲;对双查和妇科病普查中发现有妇科病的计生育妇按程序给予帮助免费治疗。计生协会工作内容,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积极筹集“生育关怀行动”项目资金,将“生育关怀行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三、“幸福工程”要有新突破—救助贫困母亲小额资助无息贷款活动,明年全区继续开展10户以上贫困母亲救助工作。在街镇进行深入摸底,对确有困难又有创业欲望的育龄群众家庭在资金上予以帮助,将有限的资金用有刀刃上。 四、深入开展基层计生协会评估认定工作。在各街镇都先抓一个试点社区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从两方面入手。即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和各种薄册建设;另外做好会员重新登记工作,发挥协会小组长作用。各街镇、社区计生协会还要通过大力开展创先进街镇计生协会,创一流社区计生协会,在创100个“五好协会小组”和100个“五有协会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再树立先进典型。创先达标的单位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尚未达标创先达标的单位抓好补缺补漏工作,要迎头赶上,争取尽快创先达标。开展汇报会、开展小组长巡回报告等活动促进工作平衡开展。要完善有关制度。建立健全居民协会和小组活动的制度,建立必访制度,会员小组活动制度,协会骨干培训制度,建立开展规范化社区协会和协会小组工作,建立与当地相适应的活动机制。 五、要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要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融入到节假日活动中,利用现代媒体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服务活动,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小草,时时处处感受到婚育新风的温暖和滋润。继续印制精美宣传品进家入户,再配合小奖品进行鼓励,调动群众的热情,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再推上一个新高潮。 六、加强协会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开展社区专职协会会长、小组长、会员骨干的工作交流。二是继续抓好企业组建协会工作,未组建的街(镇)应尽快完成组建任务,争取我区明年组建率达95%以上。三是继续开展成立楼宇计生协会试点工作,力争这项工作有所新突破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3)

王延觉: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与学校、与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与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教育与职业》:“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部设计这些计划与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王延觉:“2011计划”应该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高校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与职业》: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王延觉: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就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最近就要正式。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4)

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

村计生协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和工作总体部署,以"三联创"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基层协会建设,立足服务群众,聚焦生育关怀,拓展服务行动,不断提高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作为,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一、加大关怀服务力度,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充分认识"生育关怀行动",对推进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及人口计生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等中央十部门关于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及省市区的实施意见,筹集资金建立并拓展"生育关怀行动"项目和基地,把"生育关怀行动"作为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根据实际,认真实施"五大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项目。

二、持续开展"三联创"活动,全面提升创建质量

把开展"三联创"活动作为协会组织建设的根本抓手,切实抓紧抓好。1、加大力度,突出特色,不断提高"三联创"创建质量。2、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创有方向,创有内容,创出特色。3、按照标准逐条对照检查,找出弱点,准确评估无误,进一步推动"三联创"活动全面开展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不断提高活动创新,制度创新,使计生协会特别是理事小组长在动员和组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村民自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抓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协会全面发展

把培育典型,示范引导作为抓好协会工作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协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大对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充分运用会议、报告会以及媒体宣传等形式,营造学先进、创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促进协会工作全面发展。

四、增强宣传倡导实效,营造人口计生氛围

注重创新宣传教育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结合实际,突出个性化,形成氛围化,增强实效性。针对群众偏好男孩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政策导向,机制导向,正反典型),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结合生育。

五、继续抓好幸福工程和小额贴息贷款工作,进一步扩大计生贫困户的受益面

一是做大做强幸福工程。认真按照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提出的201x年为"全国幸福工程规章制度规范年"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幸福工程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档案管理。通过生活上"扶贫",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技",体质上"扶健",帮助计生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多渠道筹集幸福工程资金,不断扩大幸福工程救助面。二是扎实开展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工作。按"抓项目、建基地、上规模、求实效、树典型"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计划生育小额贴息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结合实际,为计生户发展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工作,把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帮扶工作做好,提高帮扶效益。

六、宣传计生村规民约,走村民自治之路

通过学习中央"决定"精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新型生育文化,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和优质服务工作,稳妥推行村规民约、合同管理和"知情选择"工作的开展,明确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计生权利、义务,做到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真正体现依法行政、优质服务,逐步实现村级自治管理,充分调动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

201x年是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计生协要以中国计生协七届五次理事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人口计生中心工作,积极承接各级政府转移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为计划生育家庭和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推动全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新发展。

一、加强组织建设

1、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之机,积极推进市、区县两级计生协"参公"、"三定"。独立协会财务系统。抓好乡镇(街道)、村(社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从乡镇(街道)计生服务站中优选1-2名热爱协会工作、具有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资质的专职工作人员,补充乡镇(街道)协会力量。

2、按照全市卫生计生机构改革进程,适时召开各级计生协组织换届会,募集生育关怀公益金。

3、各区(县)要在流动人口集聚区、非公有制企业、集贸市场和新经济组织中建立计生协组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协组织网络、工作网络,实现流动人口聚集地计生协全覆盖。

二、巩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

将自治工作与诚信计生、阳光计生结合起来,通过规范村规民约、深化维权和服务,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全年创建16个省级群众自治诚信计生示范村(居)和50个市级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居)。

三、抓好协会项目工作

1、抓好计生家庭创业工程项目。认真落实《西安市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重点抓好300万元财政资金帮扶800户计生家庭创业工作落实;各区(县)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工程专项资金、落实自主帮扶任务。

2、办好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做好201x年计生家庭综合保险招投标、保险数据分析上报、协助理赔等工作。总结全市前三年保险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和部门对我市计生综合保险方案再次进行调研、评估,并向市政府提交全市计生保险提质、扩面方案,力争201x年实现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全覆盖,力争201x年将失庭医疗补充险列为计生家庭综合保险子险。

3、积极承接、申报中国计生协项目。各区(县)计生协要按照中国计生协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要求,积极开展帮扶活动,莲湖区要继续执行好穆斯林群众生殖健康项目;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要做好迎接中国计生协检查评估的准备。市计生协要积极向中国计生协申报失庭心理健康职业化教育培训基地项目。

四、深入推动青春健康和心理健康工作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市、区(县)计生协抓好市、区(县)心理健康中心配套建设和街道(乡镇)心理辅导站、社区(村)心理辅导室建设。要加强心理健康"四支队伍"职业化建设,开展乡镇(街道)心理健康辅导员和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职业化提升教育培训。

2、加强青春健康项目工作,开展"生育关怀。青春健康"(201x-201x)项目,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进高校活动,高校成立计生协10-16个,成立志愿者队伍10-16个,每个志愿者队伍达到50人,项目覆盖目标人群达到1万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开展宣传工作

1、利用"5.29"、"7.11"、"9.25"、"12.1"等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计生特殊家庭群众文艺演唱、演出活动。

2、加强大型社会宣传工作和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内部信息上报工作。

全市各级计划生育协会要按照群众组织特点,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调整完善后的生育政策,让计划生育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在全市计生、卫生综合改革和社会公共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计划生育季度三查工作计划

计划生育我国长期坚持不变的国策之一,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了,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和成绩。我国人口在三十年间少生了几亿,这对我们国家继续权力发展经济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计划生育一百年不动摇,继续完善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使我们把全部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

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乡计生协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全年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以计划生育工作为出发点,发挥计生协会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转变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达到愚教于乐,充分发挥协会转化团体的作用,努力做好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五项基本职能,并为此决心在20__年做到以下几点:

一、搞好协会会员的培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计生工作需要和更新各村计生干部的思想观念,有组织的开展计生专干和协会会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法规政策知识和业务能力。

二、完善计划生育协会的组织机构

计生协会是一个合法的群众性组织,各协会要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搞好协会班子的建设,并按照"便于组织、方便活动"的要求划分会员小组,以便于开展之有效的协会工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协会活动,强化协会服务意识

1、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科学的婚育观念。

2、利用元旦、春节、科技宣传日、协会活动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利用"会员之家"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婚育新风尚,扩大计生工作影响力。

3、力争每个月开展协会活动两次

4、建立"便于组织、方便活动"的会员小组及可行的会员联系制度,发挥中心户带头作用,增强协会的辐射功能和服务能力。

5、协助开展计生"三结合"工作,帮助计生劳弱户助耕工作,使他们尽早脱贫致富。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5)

一、工作方面

1、我协会将收集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从中获取其部门在招聘时最为看重学生哪方面知识和技能,并与分享此成果。

2、配合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类就业创业等实践类社团开展相关的招聘活动。

3、注重培养和锻炼协会成员自我就业方面的能力,以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协会相关的工作。

二、工作设想

1、在新学期里,我协会计划将在校内多组织一些切合实际点的活动,认此来锻炼协会成员的工作能力,同时宣传我协会的主要工作,扩大我协会的知名度,让同学们更加认知就业创业的重要性。

2、组织并承办各种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及座谈会,来为同学们展示前人的经验和所需的知识,技能储备,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

3、组织联系用人单位,主动与他们搭建信息桥梁,推荐优秀毕业生以期提供满意的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

4、建立一个可以为学生提供兼职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勤工助学,全方面的锻炼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6)

二、主要目标:

⒈组织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两办”通知精神,切实加强镇、村两级专职副会长、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深化创建“一流协会”活动,在全市创建个村级示范协会。

⒉深化改革方面。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大胆探索在参与规范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促进利益导向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创建计生协会等方面的新经验。

⒊宣传工作方面。切实抓好以“”会员活动日为重点的宣传活动,坚持以人口学校、会员之家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

⒋项目工作方面。继续抓好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青少年性知识教育的项目工作,不断扩大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果。

⒌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加强市、镇二级计生协会自身建设,举办好各类培训班。

三、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围绕“抓基础创一流,树典型创特色”这一主题,××年的工作重点主要突出“五新”:

⒈自身建设要有新提高。

切实加强各级计生协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协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年初召开一次市计生协会理事会,月初举办镇、街道专职副会长、秘书长培训班,市计生协安排二次下基层督查评估,确保全市基层协会组织建全,活动经常,发挥作用,形成风尚。

⒉基层基础要有新突破。

基层协会建设仍然是新年工作的重点,针对全市计生协会实际,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会员小组长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以上会员小组长要达到作用发挥好要求;二是创建“一流协会”要有新突破,以上村居计生协会达到合格村协会标准,创建个示范村居协会;三是民营企业协会创建要有新突破,到年底全市创建民营企业计生协会家,占人以上企业数的。

⒊宣传教育要有新举措。

在月日前后,开展好中国计生协倡导的“全国会员活动日”活动,在总结××年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年市计生协做到年初早按排,活动有重点,突出服务,热在基层,在全市个镇、街道开展个村居、个企业、名会员参与的大宣传大服务大行动,做到培训、学习、座谈、咨询、服务、文艺演出一起上,造足声势,把“关爱女孩”、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向深入。

⒋项目管理要有新拓展。

我市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是中国计生协的项目点,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教育是省计生协的项目点。在不断巩固现有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年在宣教渠道上要有三个拓展:一是在现有所中学重点教学的基础上向全市所中学拓展;二是在现有家企业宣传的基础上向全市家企业拓展;三是在现有人口学校培训的基础上向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拓展,争取全市有以上群众懂得艾滋病的危害。

⒌其他工作要有新发展。

()充分发挥村居计生协作用,积极参与计生村居自治,重点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计生民主恳谈会质量,抓紧抓好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到××年底,全市创建出个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坚持“四个重在”,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协会组织建设,促进协会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着力解决协会组织建设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各级计生协会创先争优意识,在全系统营造“有第一必争,有先进必当,有红旗必扛,有标杆必超”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作为”协会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促进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计生协的生力军作用,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内容

围绕实现计生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双争”活动内容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草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市计生协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为基本依据。

乡、村两级争创先进计生协会,要努力做到“六个好”:

1、组织建设好。党委、政府,村(社区)“两委”重视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乡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专人负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组织数量稳定,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普遍建立协会组织,做到“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各项组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会员之家”,有专人负责并能正常开展协会工作,协会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队伍建设好。大力推进协会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使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科技骨干、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会员队伍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五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计生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协会活力不断增强。

3、工作机制好。乡、村工作制度完善,生育关怀行动、村级计生协规范化建设、计生保险、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企业协会建设、协会组织形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科学有序。

4、工作保障好。党委、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和村(社区)“两委”把计生协建设和发挥计生协作用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整体规划。经费投入在同级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有一定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协会机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基层协会“会员之家”普遍建立,多数“会员之家”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有服务计划和记录。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富有特色。

5、工作业绩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乡、村两级在推动计生协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取得新成效。拓展协会服务领域,在建立专项基(资)金、创办“生育关怀”项目基地、争取政府资助、协调社会参与、组织会员带动和开展家政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遵循“三自”方针,认真开展村(社区)示范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公约五服务、一建议四参与、一监督三评议”计生协参与群众自治的科学运作模式,深化宣传教育、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在推进自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新成效。生育关怀行动领导有力,生育关怀资金形成规模,项目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生育关怀品牌特色鲜明,生育关怀行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及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平顶山市计生协《关于在全市建立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宣传倡导工作富有成效。

6、民主评议好。

四、组织方法

2、乡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组织,村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参照市里的做法负责组织。

五、评选表彰

1、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每年对各乡镇、街道的“双争”活动进行一次评估表彰。

2、评选工作程序:一是单位申报;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推荐;三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评估;四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班子研究确定表彰单位;五是在市人口计生委网站公示。

3、每年评选表彰4个乡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20个村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对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的单位授予“优秀计生协”称号。

六、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双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成立“双争”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争创活动的组织实施。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坚持“四个重在”,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协会组织建设,促进协会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着力解决协会组织建设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各级计生协会创先争优意识,在全系统营造“有第一必争,有先进必当,有红旗必扛,有标杆必超”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作为”协会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促进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计生协的生力军作用,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内容

围绕实现计生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双争”活动内容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草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市计生协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为基本依据。

乡、村两级争创先进计生协会,要努力做到“六个好”:

1、组织建设好。党委、政府,村(社区)“两委”重视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乡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专人负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组织数量稳定,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普遍建立协会组织,做到“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各项组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会员之家”,有专人负责并能正常开展协会工作,协会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队伍建设好。大力推进协会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使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科技骨干、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会员队伍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五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计生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协会活力不断增强。

3、工作机制好。乡、村工作制度完善,生育关怀行动、村级计生协规范化建设、计生保险、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企业协会建设、协会组织形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科学有序。

4、工作保障好。党委、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和村(社区)“两委”把计生协建设和发挥计生协作用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整体规划。经费投入在同级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有一定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协会机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基层协会“会员之家”普遍建立,多数“会员之家”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有服务计划和记录。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富有特色。

5、工作业绩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乡、村两级在推动计生协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取得新成效。拓展协会服务领域,在建立专项基(资)金、创办“生育关怀”项目基地、争取政府资助、协调社会参与、组织会员带动和开展家政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遵循“三自”方针,认真开展村(社区)示范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公约五服务、一建议四参与、一监督三评议”计生协参与群众自治的科学运作模式,深化宣传教育、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在推进自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新成效。生育关怀行动领导有力,生育关怀资金形成规模,项目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生育关怀品牌特色鲜明,生育关怀行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及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平顶山市计生协《关于在全市建立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宣传倡导工作富有成效。

6、民主评议好。

四、组织方法

1、“双争”活动从2011年3月开始,至2013年年底结束。

2、乡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组织,村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参照市里的做法负责组织。

五、评选表彰

1、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每年对各乡镇、街道的“双争”活动进行一次评估表彰。

2、评选工作程序:一是单位申报;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推荐;三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评估;四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班子研究确定表彰单位;五是在市人口计生委网站公示。

3、每年评选表彰4个乡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20个村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对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的单位授予“优秀计生协”称号。

六、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双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成立“双争”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争创活动的组织实施。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70-04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多数高校开始制定协同创新计划。如何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及实践。

一、协同创新与顶岗实习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类型

协同创新是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提出的,其结果是为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此后,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1]。当前,虽然学界对于协同创新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无论何种定义其基本内涵都指向创新主体以利益共赢为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系统,各创新主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紧密的整体[2]。协同创新类型因主导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产业组织和高校主导等。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按其合作主体,分为校校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等;按其协同领域,分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3]。

(二)校企协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发展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后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直接参与的主体不仅有学生、学校,还有社会各个组织群体(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用人企业、社会组织等)。

顶岗实习的良好运行依赖于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通过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确立各方利益共赢目标,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由此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相关机制,并在该机制作用下,理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改进其运行方式,最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顶岗实习质量就会获得全面提升,见图1。

二、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

(一)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

由于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因此校企需打破双方的藩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建立认同和包容,形成互赢的心理预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各方对自身优劣势的准确判断,找准自己在创新中的定位,厘清各自的关注点,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效益有机链接。信任源于沟通,建立共赢模式下的相互信任,能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损耗,最终使合作双方获得协同效应。

(三)风险与利益观念上协同

利益相关主体协商找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校企联盟,使得校企协作关系趋向长期、稳定和互惠,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合作在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础上进行。

三、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运行机制

(一)确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的目标

校企协同各方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和学校,需要确定利益共赢的基本目标,即立足本地,面向区域,辐射珠三角及广东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明确校企协同顶岗实习三个主体要素

顶岗实习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

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却具备指导和管理企业的属性,是企业的上层管理组织。协同关系一旦确立,行业成为协同创新的决策主体,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用人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实体,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协同关系一经建立,用人企业则成为协同创新的保障主体,是顶岗实习的实施者,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组成紧密合作的整体。

学校是教学顶层的设计者,既是协同创新决策主体又是责任主体,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导,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者。某种程度上,学校、企业是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

在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顶岗实习涉及到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跨组织关系,其中单个主体不可能获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需要有新的管理技术和组织设计。可建立该组织机构的三级组织机构管理协同创新,同时在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

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成立校企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与行业领导任组长,校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企业分管生产的厂长任副组长,学校、企业相关部门中层领导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组员。委员会负责校企协同创新宏观统筹规划以及高层决策、政策咨询和创设校企协同创新环境等。通过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拟定双方协同创新促进条例,突破双方操作层面上的瓶颈,营造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规划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领导下,成立由二级学院领导负责,学校与企业相关中层领导组成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指导委员会,进行校企协同创新中观管理指导,负责中层合作的协调和管理,出台二级学院层面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顶岗实习运行管理等制度。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校内外合作单位联络接洽,由专人负责。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交流沟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室;邀请企业名师走进课堂,组织学校为企业开展培训、科技服务等。

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协调及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立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由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运行部门与企业相关基层组成的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事宜与顶岗实习密切结合,并将共同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落到行业工作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之中,在微观上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四)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保障

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配机制。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通过顶岗实习平台互动,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在共赢目标作用下,依托行业及其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各类科技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和服务培训,创新合作形式,最终形成基于“持续合作、共同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制度。

建立运行保障和成果转化机制。顶岗实习平台的运行是系统工程,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不仅需要在制度、管理和操作上建立保障平台平稳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还需要借助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创新活动,并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孵化。

建立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顶岗实习平台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平台运行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与管理,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通常需要协助第三方介入的绩效评价,按照明确的计划任务,加强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完成平台利益分配和人员考核机制的实施。

四、践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的协同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例如,与美容行业知名企业广东华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华好学院”,双方按照高素质、强技能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美容行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4]。“三双”即学生双重身份,教师双重角色,领导双重责任;“四跟”即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管理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地内植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实践教学改革

双方为突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协同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作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与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共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床学院”,实施人才“订单”培养,双方在“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协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认知、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作能力提升,经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证和创新创业等环节,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外校、初级到高级、分立到综合,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5]。

3.监测体系改革

由于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缺失,人才培养结果难以监控和测评。首先,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需要建立健全第三方人才测评的工作机制。其次,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需要重构测量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再次,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需要设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最后,将能力测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加强人才培养。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与长隆集团深度融合,实施“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以“准职业人”身份学习和工作,接受企业化管理。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与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合作建立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最终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

(二)学生发展的协同

1.职业能力专修课改革

当今人才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高素质乃至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为了适应转变,学校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作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通过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参与开发开放式职业能力专业选修课程,融入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围绕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在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计划实施、答辩验收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学习。

2.创新职业技能大赛

依托顶岗实习平台,与企业开展系列的技能大赛。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策划大赛赛项,大赛项目都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贴近现实,企业深度参与大赛过程、学生参与大赛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发建立起课程与技能的横向联系;学校通过大赛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校企的协同创新。

(三)企业需求的协同

1.人力资源需求

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输送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创新以人力资源为纽带,促进双方广泛的合作,双方遵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2.技术创新需求

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工作需要与学校合作进行,学校能够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使其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还能针对企业特定需求,直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通过采取校优秀研发团队进驻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或者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专门实训室和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再创新中心,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攻关项目《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主持人:何静)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2]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3]李祖超,梁晓春.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4]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同华好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案例[C].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2012:18-22.

[5]刘君义,方健.“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10-13.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ship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JIE Ping-ying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篇(10)

北京市围绕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及2016年工作要点,研究、调度和部署相关工作,推动协同发展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北京和津冀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商合作大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制定《关于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推进机制工作方案》,推进建立了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的定期会商制度,为协同发展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积极推动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副中心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指挥部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推动副中心建设。加快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编制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本),统筹推进实施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重大工程。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成立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行政办公区工程积极推进,办公楼项目所在地一期工程拆迁工作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拆迁工作已完成签约,工程施工进展顺利。

(二)北京新机场工程全面推进

按照2019年高质量如期建成投运的目标要求,北京新机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红线内征拆工作全面完成,工程施工作业面全面贯通,设施拆改等配套项目大力推进,飞行区、航站区、场内道路市政工程全面开工,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同步开工建设,目前主航站楼地下结构已封顶,已建到地面第四层。航空公司基地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正在加快建设报批工作。场外供油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新机场口岸开放方案上报国务院,国家口岸办正在抓紧办理。跨省域服务管理工作取得突破,京冀两省市签订协议,共同推进落实。“五纵两横”骨干交通项目顺利实施。《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北京市、河北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及建立京冀两地联合工作组等工作,推动规划落地。

三、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市区统筹、形成合力,区域联动、系统研究,破解难题、取得实效”的思路,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政策,坚持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和产业升级统筹推进。

(一)大红门、动物园、天意等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腾退成效显著

按照“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的要求,推动城六区重点区域以点带面联动疏解,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北京丰台、西城等区高度重视批发市场疏解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门工作组,进驻批发市场,全力攻坚克难,认真做好市场疏解工作。如丰台区以大红门地区、玉泉营和新发地为重点区域,已完成市场调整疏解20家,涉及商户约8620户,面积约64.8万平方米,疏解从业人员约2.68万人;疏解仓库大院76处,面积约46万平方米,疏解人口1.2万人。其中,大红门地区共有批发市场45个,已完成21个市场的疏解升级,启动3个市场的关停工作。预计到年底,将累计完成33家市场的疏解工作。西城区动物园地区共有批发市场12个,已撤市8家市场主体,腾退16.3万平方米,升级改造2家市场主体8万平方米,共实现疏解升级24.3万平方米。天意市场疏解工作积极推进,上半年完成腾退附近两处共5000平方米的库房,下半年将转移2万平方米仓库到大兴等地。

(二)加大禁限力度,严格控制增量

严格落实2015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今年1―10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9.99万户,同比减少3.34%,不予办理的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3110件;自2014版目录以来,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1万件,“聚”和“招”的态势进一步扭转。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分别下降73.23%、35.14%、23.11%,金融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分别增长32.58%、30.98%、23.67%,“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及时研究目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城六区餐饮业条目专项实施细则、城六区建筑业条目说明及从业资质转移等指导政策,出台操作指南,做好政策解释。

(三)突出重点领域,加大一般性产业疏解力度

提出14个有较强示范效应的疏解重大项目,细化工作要求、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逐项抓好推动落实。研究制定产业、市场、教育、医疗等分领域疏解方案,明确年度疏解计划。今年1―10月,停产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制造业企业335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2013―2017年关停1200家的任务。编制《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向京外转移。

(四)引导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

教育领域,重点推动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市属高校向远郊区的疏解。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央部属高校部分办学向沙河、良乡高教园区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在通州、北京化工大学在昌平建设新校区。医疗领域,对东城区、西城区和五环内的医院扩建和床位新增予以严格把关。同时在五环外构建了由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着力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五)完善调控机制,严守人口增长红线

制定年度人口调控目标,深化市与区“双调控”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居住证条例》办法和积分落户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人随产业走、人随功能走,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保持下降。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超额完成北京市确定的2177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年度指标,常住人口增速由2013年的2.2%降低到0.9%。

四、三大重点领域取得进展,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严格落实规划要求,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

一是铁路网络加快建设。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北京段控制性工程全部进场,实现全线开工建设。北京至霸州铁路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预计年内实现全线开工,其中北京新机场航站区段已随新机场主体工程同步开工建设。丰台站改建工程方案已研究确定,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北京市、铁路总公司贯彻落实多元化融资建设铁路的要求,积极配合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单位开展京唐城际铁路、廊涿城际铁路、北京城际铁路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目前京唐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项目单位正在加快推进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京新高速(国道110二期)工程已完成前期审批手续,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京台高速北京段计划今年底建设通车。京秦高速北京段项目可研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完成施工、监理招标工作,9月底已开工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替代线)已完成PPP社会投资人招标和项目筹备组组建工作,项目已取得选址意见书、环评、水保、稳评、用地预审等前置文件,正在开展项目立项可研报批工作。京开高速主路拓宽工程已开工建设,兴延高速工程正在加快施工。编制完成《2016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任务书》并印发实施。

三是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建设,已覆盖京津冀区域9个城市,包含北京139条公交线路,累计发卡3.2万张;三省市全面启动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增加一卡通覆盖范围和功能应用;启动轨道交通清分结算等业务规则的编制及有关实验室测试。京津冀毗邻地区省际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稳步推进。《京津冀联合治超工作指导意见》完成征求意见。

(二)聚焦重点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产业对接协作深入开展。集中构建“4+N”的产业合作格局,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在曹妃甸开工建设,城建重工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北京市对口帮扶河北省10个部级贫困县(区),以对口帮扶为重点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京津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成效显著。北汽集团(华北)微车产业基地、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河北沧州工厂等投产运营。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沧州渤海地区生物医药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河北正定新乐首农三元工业园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1―9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648亿元和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倍。

三是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六大重点领域限制,共推出136项试点措施,覆盖141项试点任务的118项。在服务业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40项全国首创或具有全国最优效果的开放创新举措。2016年1―8月,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引进项目560个,占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76.9%。

(三)积极开展联防联治,加大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

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联防联治。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截至9月底,全市共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30.6万辆,提前超额完成年度20万辆任务目标,淘汰退出污染企业224家,组织完成清洁生产评估审核项目46家,完成环保技改工程62项。生态保护建设积极推进。编制完成北京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总任务19.7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已完成人工整地9万亩、造林5万亩。

五、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支撑

北京市把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顶层设计

制定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系列文件。

(二)推动高新区合作共建,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聚焦“4+N”重点区域,与天津合作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及五大创新社区;与河北合作共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中关村各分园以品牌与管理输出、产业协同配套、利益分享等方式,与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唐山等地开展协同创新和园区共建。目前,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1903家,其中天津603家,河北1300家;设立子公司1426家,其中天津658家,河北768家。

(三)围绕进一步提高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搭建一批创新攻关平台

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联合津冀开展大气联防联控示范,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承德尾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联合攻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

(四)高标准规划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按照“中关村数据研发―张承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的布局打造数据资源共享、规模优势明显、分工布局合理的产业创新园区链,挖掘大数据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领域的价值,以大数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5月,三省市政府联合申报了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2016年10月,方案获得批复。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双创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创新资源平台,成立“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102家单位。创建协同创新研究院,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成员单位2015年为天津、河北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1300余家次,服务合同额1亿元。实施“京津冀菜篮子保障与科技示范”等一批协同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能力。参与或发起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等一批投融资基金,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对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支撑。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一)合作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教育合作方面,三省市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大兴区与天津北辰区、河北廊坊市组建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开展教育资源共享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在石家庄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医疗卫生协作方面,推动北京市约50多家医院与天津、河北的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医疗机构间签约合作项目达到80余个。与河北省深化开展北京―燕达、北京―张家口、北京―曹妃甸、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会诊8千余人次,协助当地开展科研项目17个。推动河北燕达医院开展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试点工作,实现与北京基本医疗保险互联互通。旅游合作方面,组织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平谷区携手天津蓟州和河北兴隆、遵化、三河共五区县共同编制《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打造“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延庆、密云与张家口、承德联手打造“京北生态旅游圈”。

上一篇: 初中化学教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 公司聚餐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