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1 15:51:34

教育前沿论文

教育前沿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6-02

在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大学物理教学积极更新教学思路,其中渗引入前言内容就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物理教学新思路之一。前沿内容教学即为在原有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将现代科技教育目标融入到教学中,并以原有教学载体讲述、呈现新科学、新知识,以实现巩固学生的原有知识认识、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审视现代科技的知识目标,同时,借助科学教育教学的展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求真品德、个人情操等。

一、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引入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展,物理前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理论、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等理论在教材中有不同程度体现,如万有引力章节通过介绍四中相互作用力、引力场,提升了学生的场理论认识,在简谐运动学习中,以单摆非线性运动、混沌理论场教学,改变了学生线性直线运动认识。实验内容上,包括云室、质谱仪、传感器等的运用,如在云室条件下探索原子结构,以质谱仪分析天体演变,以粒子回旋加速器研究高能物理等。在应用内容上,一些前沿科技技术被应用于医疗卫生、生活工作、生物研究、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人们以影印技术获取信息资料,医生借助全息成像技术救治病人等。

二、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基本理论的契合

1.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完形理论即为人在面对空白格式塔或不完整格式塔刺激时,在知觉中,会产生改变他们、使其完整的欲望。这个过程中,人的大脑神经被刺激、认知程度提升,驱动人内心产生动力,刺激人去改变或是填补格式塔,而当人构建起完整而完美的格式塔后,内心会产生极大的兴奋感,提升人的成就感,推动人继续创造或创新。由于前沿内容新鲜,能提升大脑的兴奋性,引发人内心产生能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这对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认知-发现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重点阐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认为在感知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可对已学知识进行转化、深化,并在教师的指导、评价引导下,实现知识的运用及创新。前沿知识中的新成分,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与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新知识学习以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后,使旧知识通话,进而实现原油认知结构的完善,习得新知识。前沿内容本身是新材料,其前沿性决定了其具有极高的概括意义及辨别程度,若将其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则可巩固原有知识,深化认知。

三、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推动自我学习

物理学前沿中的众多概念来自于物理现象、创新实验结果,知识具有新颖性,能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前沿内容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及生活性特征,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寻找新技术、新手段,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终身学习,以不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充实自己。

2.提升科学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前沿内容包含了对前人的质疑及超越,可以说是一种前瞻文化,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将其运用教学,可更新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发展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研究并不完美,许多知识、理论仍待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使其投入到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

3.推动求真求美,塑造人性品格

前沿内容之所以是一种前瞻文化,不但在于其新颖,且关键在于其真实,其中所含的科学奥秘向人类解释多种物理问题、生活现象。因此,将前沿内容引入其中,不但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品格。

四、开展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路径

前沿内容几乎涉及到每一章节,其概念抽象性较强,教学中应当在概念讲述后,运用图片、影音等资源,向学生适度讲解相关知识,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分析前沿技术的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前沿知识认知。下面以“电磁场”中前沿内容引入为例分析前沿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前沿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电磁场”章节教学时,课前,随机向学生提问“谁知道蓝牙技术?”学生会说手机蓝牙,并说借助蓝牙能免费传递图片、音乐等,这就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高新技术拉进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新技术的“亲民性”,同时,刺激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技术。再以讲故事方式,向学生介绍蓝牙的相关内容,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科学人物,且能够调动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2.立足学生实际,把握“度量”教学

近年来,虽然高中物理教学中陆续引入前沿内容,但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前沿内容教学力度参差不齐,且大学生在个性、知识基础、能力、潜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前提下适度引入新知识。如蓝牙技术概念抽象性强,学生之前所接触的相关知识较少,学生较难把握里面的概念与内容,因此,教学之初借助故事法降低蓝牙概念的抽象度,在学生把握蓝牙技术实质后,具体展开此技术分析。

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字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以虚线连线,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并注明蓝牙技术以高速跳频、时分多址等技术将数字化设备连接成网,是一种无线连接后,取消各种数字化设备间的虚线。

3.采用媒体资源,深化学生认识

媒体资源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尤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更大。在电磁场章节蓝牙技术讲述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数字照相机、摄影机、手机等设备,并在它们之间以虚线连线,使之形成网状结构,并注明蓝牙技术以高速跳频、时分多址等技术将数字化设备连接成网,是一种无线连接,然后取消各种数字化设备间的虚线。这就提升了教学的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4.走进生活课堂,降低前沿高度

新技术、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前沿内容与现实生活所拉开的距离较大,简单叙述或是概念描述,很难实现前沿内容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学中应紧密结合生活,降低前沿内容高度。如结合学生提到的手机蓝牙解说蓝牙技术是一种短途无线通信技术,电子装置设备科通过此技术而连接,省去了传统的电线,且降低了传输费用,而这种无线信息交换技术就是今天所学的电磁场传播,进而展开电磁场教学。

五、前沿内容教学思路的应用体会

1.前言内容教学思路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看,大学物理教学在展开前沿内容教学后,打破了传统以教材授课的内容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全面化发展,打破了传统只求学生智能的教育方式。从教学效果上看,将丰富化、先进性的知识引入课堂,让大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仅是实验、知识与技能,且包含着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解说着“不可说的秘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从学生发展状况看,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化发展,以新知识刺激学生认识物理新现象、掌握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以新思路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积极创新。

2.践行前沿内容教学思路时的注意点

前沿内容教学思路作为一种新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由于其涉及内容新颖、科学、广泛,教学若进行传统授受教学教学很难将学生带入比较深奥、陌生、高科技的学习及相关知识链接中,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运用此思路教学时需要做到:其一,更新观念,关注前沿内容教学。大学物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前沿内容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感染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精神方面的作用,将前沿内容教学作为现代物理教学的义务,积极主动引入前沿知识。其二,寻找前沿内容与学生生活最相近、最相关知识或经验的结合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展开教学。其三,讲前沿知识、现代科技积极引进课堂的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如生活化教学方式、故事性导入、探究学习等组织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四,在进行智育同时展开德育、美育教育,如以讲故事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成长经历,感染学生,以多媒体画面播放形式,展示我国科技、先进人物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情感,完善学生人格。

3.践行前言内容教学思路需发挥多方力量

前沿内容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分,表现了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而要将前沿内容教学切实纳入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前沿内容教学的作用,还需充分调动全方位可用力量。如学校应加大媒体资源、教学教具、物理实验室等条件的支持,为教学展开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对大学教师积极展开教育培训,将新技术、新方法传输给教师;以学校创新性教学评估、教师能力发展评价等方式,刺激教师更新认知结构;加强学校与校外科技企业、科研基地、实验环境的联系,为前沿内容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会科研机构应积极为高校提供现代科研理论支持;政府机构加强学校前沿教学改革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通过各界共同努力,将前沿内容教学加以落实。

结语:

前沿内容教学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新思路、新方式,教师应将此思路深入教学之中,通过多元化、生活化、量度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科研精神,提升学生的品格,表现现代物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而实现教育的教学与育人目标,推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建岳.科学课程渗透科技前沿素材的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2]朱林.关于大学物理前沿内容教学的一点探讨[J].科技资讯,2013(30)

教育前沿论文篇(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中提出要“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不过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办委托高校进行的多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最集中、最普遍的问题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1]作为研究生培养基础环节的课程教学,其教学质量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塑造和培养。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研究生课程前沿性知识缺乏、前沿性课程开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课程内容质量的突出问题,也无法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前沿性课程需求。[2] 因此,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既有助于科研与教学互动,且能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参与性及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

二、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必要性

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旨在介绍学科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和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等,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主要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前沿性,体现学术上的前端性和创新性,当然,由于是学科最新的或前沿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些理论知识不一定都是成熟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也因为是该学科在学术和实践领域中表现出的新动向或是新问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因此能够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还能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3]但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存在教学本科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浅显。“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对我国6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课程尚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精深度需求,课程内容浅显;硕士生课程“本科化”倾向、博士生课程“硕士化”倾向仍较严重。[2]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内容陈旧,一定程度上与本科生课程内容没有质的区别,很多报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研究生课程阶段收获不大;也存在有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未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关系,课程开设随意性极大的现象。[4,5]

二是课程内容前沿性较弱,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学术前沿成果或新问题。“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调查数据显示,约2/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一般”、“较弱”或“很弱”。[2]课程前沿性学术内容不足,缺乏引领学术方向的内容。研究生的课程应体现学术研究的探究性,体现知识的学术性特征,它与本科生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的深刻度和前瞻性,应该是值得研究生去质疑、探索和创新的课程内容。

三是教学方式本科化。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研究生课堂从小班课变成了大班课,教学方式变成了满堂灌,研究生课程还停留在灌输、知识讲授为中心,而缺少了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独立性思考、批判性讨论、创新性建构、复杂性研究等方法论很难融入课程教学中,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根本得不到激发。[4]即使有学科开设seminar课程以促进研究生参与讨论,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及教师的课堂组织不力,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表现出重教学组织形式,轻教学效果的现象。从考核形式来看也存在本科化倾向,研究式课程还在采用本科生常用的单一的笔试或期末论文,也难以体现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

总体来看,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关键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前沿性、创新性和研究性,自然就会在精深度上与本科生区分开来,而教学方式与内容相统一,就需根据内容的研讨性质,相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探索式等研究式教学。

三、研究式教学设计

目前在研究生学科前沿课程教学模式上比较多的高校是采用学科前沿讲座的形式,邀请本校知名教授或校外知名学者通过做报告讲座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能够使研究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了解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开阔学术视野,培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不过这种学术讲座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这种教学活动由若干专家学者组成,由于主讲人研究兴趣各不相同,讲座主题可能跨度很大,系统性明显不够;二是主讲人非本学科教师,除了讲座期间,研究生难以与其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和探讨;三是学习效果难以衡量,主要是主讲人单向传授,与学生间很少存在教学互动环节,研究生们听完讲座后吸收消化的程度无法检验;最后就是难以考核,如何对学科讲座活动构成的课程单元进行考核,目前有的学校是要求学生撰写听取所有讲座后的心得体会或总结,很显然这种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前沿讲座教学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探索更为适合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模式,即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理论专题课程设计。

1、教师的要求。专题式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论内容,不仅要告诉学生理论的内容,还要告诉他们理论产生的背景,在现实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对未来应用前景的预测、探究等。对一些热点、焦点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不仅要描述其产生、发展,还要分析其根源,揭示蕴涵在其中的规律性。[6]因此,对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教师的学术水平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所在学科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有深刻的了解,也要能够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且本身也要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对于各学科研究生培养而言,一方面根据本学科学生需求设计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可能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产生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设计,也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和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2、专题的选择。实行学科前沿理论专题研究式教学,教师固然重要,但专题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好的理论专题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更要反映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还要体现学术性、前沿性、系统性、连贯性、精深度甚至趣味性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紧密联系实际,一些实际问题可融入相应的专题。以学科教师为主体,根据学科设置的研究方向、学科研究进展、学科研究热点、难点或疑点、焦点和存在争议的问题、研究方法等进行集体讨论,选择设计和组织专题内容。

3、教学的方式。与专题内容匹配适宜的教学方式应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由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式教学方式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前沿文献选读专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所在学科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分析论文的创新性,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和学术鉴赏力。或者将专题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结合,由学生自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课下研读后到课堂进行汇报;教师组织学生逐一讨论论文的结构、写作思路、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价值和不足之处等问题。经讨论过后,可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问由学生自行继续查找资料,就某些观点和见解进行充分论证后,到下次课堂上继续汇报和讨论,这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还有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以及学术鉴别等能力,也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过渡到毕业论文写作环节。

当然,由教师主讲的前沿专题也同样可以组织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资料查阅和论证过程,使学生成为进行科研的主体。另外,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为专题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4、考核的方式。既然是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考核就不能采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专题课程学习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重在考核平时,如课堂汇报的质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问题论证的深度等,在总评中的比重可以达到50%,期末考核中则可灵活安排,如就平时课堂上提出的某一问题,做出研究计划,或撰写文献综述,或开展一项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等,可由学生个人独立进行,也可分组合作完成。

[参考文献]

[1]燕京晶.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以现代创造力理论为视角[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2]张广斌, 陈向明. 研究生课程内容研究:价值、选择与组织——基于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研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10): 23-30.

[3]张乐勇, 王学彩, 殷述广. 开设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的必要性与组织实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S1): 54-56.

教育前沿论文篇(3)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1875

国内刊号:43-1041/O3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教育前沿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53-02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是哲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对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哲学的前沿性、现实性、时代性、基础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哲学院系普遍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不仅对这门课程冠以不同的名称,而且各个高校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且在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直接决定了从理论上探索“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基于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国内外各哲学院所在普遍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对这门课程在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就总体而言,国外高校对这门课程建设的探讨无论是就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还是就系统化、体系化而言,都要优于国内。

(一)国内“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就国内来说,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意识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要性,因而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国内许多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通过“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前沿意识、问题意识、时代意识,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但具体来说,国内各个高校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理解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国外“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就国外来说,欧美国家在哲学学科的教学中,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哲学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意识,在课程设置上一直非常重视“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可以说,在欧美国家相关哲学学科的教学中,这种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视不仅仅表现为课时量相对较大,而且还表现为将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贯穿于学科教学始终。其突出地表现为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哲学的时代性、现实性,强调哲学应与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说,这种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视与强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哲学的内涵,特别是哲学与时代的关联性,哲学并不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

二、“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内容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关注当代哲学生成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总体特征、基本问题、总体走向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将打破目前的二级学科划分机制,即其教学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七个二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学等某一二级学科,而是通过深入的讲授使学生理解当代哲学的整体景观与总体走向。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理论建设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笔者认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建设应关注以下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等的探讨。而在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中,则主要探索如何进一步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而做到既体现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导向性、基础性,又与其他课程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补。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在强调前沿性的同时,既要兼顾“总体的格局”,又要有所侧重。如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既要关注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等领域,也要关注俄罗斯哲学、印度哲学、伊斯兰哲学等相对边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从而使学生们对世界哲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应探索出适应这门课程的指导理念与原则,从而为这门课程的更好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并不是将其变成众多哲学学科基础课中的一门。实则,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我们对这门课程教学理念的选择应不同于其他哲学基础课程,而目前各高校在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探索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教学理念上还应进一步凸显原著的地位,强调原著的“根基性”。“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坚持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格外强调以“原著”和“问题”为导向、为根本,以防止教学内容流于通俗化。

(三)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新教法,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例如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前沿意识与基础意识”、“问题意识与文本意识”、“主讲方式与互动方式”等之间的良性结合、良性互动,需要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去挖掘。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具体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而言,则主要探索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等问题,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应格外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强调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知识与心灵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交互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三、“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意义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建设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哲学专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对哲学前沿性、时代性、现实性把握上的不足而提出的。哲学是从理论层面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哲学实则并不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宏观的哲学流派到微观的哲学家个体,虽在对哲学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都认知到任何哲学都是以一种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表达着人类的问题,任何哲学都不是与现实无关的。基于当前哲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哲学本科教学的特殊性,并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指导要求,我们应从理论上进一步明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一)深化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

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主要问题、争论焦点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哲学自身。例如,通过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中设置“当代哲学家视野中的哲学观”章节,通过对现当代哲学家对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实践论等基本问题的探讨等,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的“前沿意识”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在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与形成前沿意识的基础上,尽早地促使学生实现从“课程的听众”到“研究的参与者”之间的转变。

(三)适当“弥补”学科问题

在哲学学科的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而在西方哲学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则主要接触的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英美哲学传统、法兰西哲学传统、德国哲学传统等板块。其实这种教学设置是有一定问题的,即导致学生的理论视野相对狭窄,不利于学生日后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

总之,基于目前各高校哲学院系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对此的研究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在理论上准确地定位“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当代哲学前沿”课程设置的最初目的与必要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在讲授内容与教学理念上并不同于其他课程。这也就要求在此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反映和体现课程特点,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二是在实践上有效地实施“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方法。“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的特殊性,在实践上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既达到对哲学问题前沿性与时代性的把握,又达到对学科自身的“重新”理解,从而最终达到深化理论学习与拓展自身视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德]萨瓦特尔;李丽,孙颖屏译.教育的价值[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

文汇出版社,2012.

[4][德]斯特龙伯格;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教育前沿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38-01

体育教研,对于我们最基层体育教师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我对“人为因素”对体育教研的影响关注较长的一段时间。希望可以一定程度地提升自己教学、教研的水平和质量。

1 管理者对体育教研工作的影响

拓展体育运动的教研活动,管理者的组织水准和能力对此类工作活动进展的优劣关系紧密。体育工作能力经验丰富,而且教研水准很高的管理者,体育老师的相关技能提高的速度就会相应地突飞猛进;反之,其提升的速度就会令人莞尔。就体育教研活动的管理者来说,其中有的是体育教研员,有的是体育队队长等等,然而不论是谁组织管理前沿教师拓展体育教研活动,都必需确定明确的思维策略和有效益的方式。

1.1 体育教研工作的现状

现今,管理体育教研活动工作不是都顺风顺水,从概念探析上还体现出一些综合现状,具体表现在积极主动型和消极被动型、有策略方式和无策略方式相互交叉组构成四类现状。第一种现状:体育教研工作积极主动并且有策略方式,此类的组织管理者的思维脉络会十分清晰,依据前沿教师的需求,在各种不同的时间内要怎样拓展体育教研活动轻车熟路,而且方式策略会行之有效,体育老师的积极主动性也将被整个激活出来,当然体育教研活动的收效也会非常可观。第二种现状:体育教研工作积极主动但思维策略和方式都不够清晰。此类的体育活动组织教研者通常具有非常高的教研热情,同时也很有责任心,然而因为匮乏明晰的思维脉络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体育教研活动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自然体育老师的积极主动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第三种现状:体育教研工作有思维策略有方式但工作起来消极被动。此类状况拓展的体育教研工作也通常很难完成可观的工作效益,其和管理组织者的工作态度存在重大的关系。第四种现状:体育教研工作不仅消极被动而且思维策略不明晰及缺乏方式。此类情况是最糟糕透顶的一种现状,大约全部的前沿教师遭遇到此类的教研工作管理组织者都会感到无可奈何,因为此类的体育教研管理工作长年累月地周转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削减了前沿教师的体育教研工作成效,还会逐步削弱体育教研教师工作参与的热情度。

1.2 体育教研工作的问题

组织管理者的体育教研管理工作产生的首要问题突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体育教研工作管理者的态度问题;其次是体育教研工作管理者的能力水平问题。从客观上来说,态度问题通常是因为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度的匮乏,缺少责任心的体育教研工作组织管理者几乎不会有出色的组织工作表现,会产生应付工作的现象出现,通常不能从体育老师的拓展和提升教学品质的角度出发组织体育教研工作,此类的组织工作成效会微乎其微。就体育教研工作能力来说,由于部分体育教研组织者的能力受各方面制约,因此制订出了成效微乎其微的体育教研方略,比如组织观看体育教研课程却缺乏相应的要求、匮乏必要的教研方向、组织管理体育教研缺乏秩序等等,使得前沿教师的关注度自然就会在观看教研课过程中大打折扣,导致对真实问题的敏感度微乎其微等等。还有些体育教研教师因为工作能力有限,匮乏教研工作体系规划和有针对性的破解难题的方略,使得体育教研工作结束,然而体育教研中的问题依然延误了教学质量。

1.3 体育教研工作的策略

体育教研工作必需有组织,并且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如果发生体育教研组织管理工作不能秩序井然、难以达到基本成效的状况的时候,那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就必需得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应该怎么改变工作态度?应该怎么提升工作能力?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必需强化教研理论的探究,比如认真学习理论书籍,借鉴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成功的经验知识,同时可以经过教研培训的方式熟练掌握组织策略等。然而归根结底,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的组织能力的提高是转变态度最有效的方式。组织管理前沿教师拓展体育教研工作,是综合体力和脑力的互动较量,工作内容纷繁复杂,容易因为劳累过度而精力耗损,但是当所付出的劳动获得一定成效的时候,比如观察到前沿教师在教研流程中舒展了紧锁的眉头,其意思就是说真正圆满地破解了前沿教师在体育教学和研讨工作上的难题的时候,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自然会萌发一种欣喜宽慰的心情。不过归根到底,这要求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主动克服困难,掌握工作经验和服务意识,长期而来,不仅体育教研工作组织者的热情会节节攀升、组织能力逐渐提升和富于亲和力,前沿教师对体育教研的参与热情度也会悄然无声地浓烈起来。

2 教导者对体育教研工作的影响

前沿教师的体育教研工作必需有指向性的针对教导,而教导者不仅需要有理论专家,而且需要有教研专家或高级教研师、特级教师等等。然而客观实际中教导者的教导不是都十分合乎套路,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出现。而教导者的教导工作成效的优劣,和教导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就体育科研工作理论者来说,必需认真关注体育操场,只有在真实地理解实践出现的问题根源,在此种基础上所论述的理论才更富于说服力和启迪性。

3 结语

体育教研是前沿教师提升体育教学技能水准和教学研究能力的首要路径和方式,然而体育教研工作若想要获取出色的成效,就必需认真考虑各方面的人为因素,包括体育教研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示教导者,尤其还有前沿教师自我的教研状态和成功经验的掌握,都是不可小觑的,唯有使全部人为因素都产生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时,体育教研工作才会完美地达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胡庆山.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研人员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制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

教育前沿论文篇(6)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既是党中央和政府的任务,也是现代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德育水平提高,学术界对思政教育研究也逐渐深入,一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二是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带有根本性的开拓研究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边界不清晰

首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紧迫性使得其成为尚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其次,在思想教育学科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亚侍解决的大问题;最后,在实际的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衍生出的必须要解决的一些新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边界问题,则是一个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内发生的问题。

一方面,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存在的思想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原始社会中的思政教育完整性不足,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实;另一方面,现行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基于历史和逻辑为理论框架,但仍然对现代实际的边界范围存在不清晰的情况。

1.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理论层次不明确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领域研究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理论的交叉混台存在三个层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元理论具有一定的层次规范;第二,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实践背景与依据明显,是改革创造而来,是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其层次规范是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第三,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理论并不是原理性的理论,而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观念体系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学科元理论并没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脱离。

1.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规范性不足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上来说,主要包括理论体系的内容规范、指向教育对象的实施教育内容规范,以及评价规范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紊乱情况。

1.4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形式不明确

事实上,运动形式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前言问题中最关键的问题,本身的特点都不同,可能因思想政治教育时期失去原有的运动形式,失去了自我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动形式来说,对于中外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即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形式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因历史条件白钾文变,这些理论研究还有待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拓展措施

2.1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

创新思想行政治观念,是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没的“总开关”。它体现为一种“终极性解释追求”,规定和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原理以及学科学理体系。

2.2探索更新学科理论体系

在探讨元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设,包括原理体系和实践观念体系建设。因为这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根基和“本钱”。我们需要的思维理路是“接着做”,而决不是“对着干”。由此构建双维度的国际对话、交流平台,在“中国认识”与“认识中国”双重发展中,推进学科体系建设。

2.3进一步谋划、实施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论”从“史”出,这是理论研究的“铁律”。特别是“中国认识”的元理论建构,没有“史”的支撑,是不能想象的。同时,学科体系的完善发展,也迫切需求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2.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形式

教育前沿论文篇(7)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和面向行业的软件特色系列课程建设”(批准号:10JGXM-MS02)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4-02

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技术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规模系统或应用软件研发企业不仅要求新员工有较好的软件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也要求他们了解IT前沿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将从事的相关行业的特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与行业有关的软件开发的特点。

为了让软件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关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软件学院必须改革现有的软件通才培养体制,培养出能满足21世纪国家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如何和业界领先的IT企业合作,开设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如何面向特色行业,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解决这些问题将大大提高我们培养的研究生水平,满足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此为目的,中山大学软件学院与著名IT企业合作,开设了系列IT前沿技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IT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趋势。同时,软件学院针对行业软件开发的特点,重点强化与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从而缩短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我们认为,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研究工作为软件学院研究生培养找出了一条新路:以和特色行业的典型企业或机构共建“研究生教育行业实践基地”为基础,挖掘其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际应用需求,优化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开设面向行业的专业课程。

一、软件学院特色课程建设现状

软件学院是一个较新型的办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号”)通知后,全国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软件学院,积极探索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作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受到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软件学院纷纷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逐步探索与实践,希望各走出一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之路[1]。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的“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以改革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体系[2]。2009年,中国惠普公司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重庆邮电大学惠普软件学院”,将惠普的经实践检验的知识体系引用到高校教学中去,创立更符合企业需求、“方向培养”与“工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突出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院―企合作,加强面向市场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院―院合作,加强Computer+X和X+Info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学体系,实现了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该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掌握IT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深圳大学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合,注重实践”为指导方针,大力发展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软件学院办学新模式。该院通过课程认证、联合办班等合作形式,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5]。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探索性工作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业界还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响作系统的研究。

将行业专业知识引进到教学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已经有些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此办法展开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踪提高采收率前沿技术,搞好课程教学工作”论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6]。傅延勋等在“对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分离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拓宽这方面的知识面及其一些最新动态,掌握分离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学改革,瞄准学科前沿―“基因工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了“在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瞄准基因工程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8]。

教育前沿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01-07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研究现状、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对促进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Welch利用引文分析对《计算机辅助学习》杂志在2002至2011年间的文献进行分析,发掘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1];胡小勇等学者利用CiteSpace对2002至2012年间SSCI收录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揭示了11年来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2];同时对2002至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期刊M行了可视化分析[3];兰国帅利用Bibexcel和Histcite对2004至2013年间两本国际期刊《计算机与教育》与《英国教育技术杂志》进行分析[4]。不难看出,目前学界特别重视文献的定量研究,然而将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研究热点等同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横向比较的研究相对少有。借鉴国际教育技术学研究经验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本文将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III对国际与国内两种权威期刊近10年所刊载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标示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变迁以及前沿等,通过横向对比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异同,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的来源与分析的方法

布拉德福(B.C.Bradford)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献离散规律,又称布氏定律”,即“大多数关键文献往往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5]。因此,本文选取《Computers & Education》和《电化教育研究》两本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外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发展脉络及前沿趋势。《Computers & Education》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的来源期刊,且为国际教育技术顶尖权威期刊,影响因子高达2.556,位居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期刊排名首位,题录数据源自“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所提供的“Web of Science”(简称WOS),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选择“全纪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以纯文本的形式下载《计算机与教育》(Computers & Education)2006-2015年间的文献题录数据,选择论文(Article),共收集到文献题录数据1920条。《电化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且为国内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影响因子高达1.975,刊发在其上的论文基本上象征着目前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的最高水平[6],题录数据源自“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以“电化教育研究”作为关键字,时间段设定为2006至2015年,选择“论文”类型,共收集10年间《电化教育研究》文献题录数据2267条。文献题录数据包括各文献的标题、作者、摘要、来源出版物与参考文献等。

基于收集的文献题录数据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III的“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这两项功能,对近10年中外教育技术领域的两本代表期刊刊发的文献进行分析,概括并比较中外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中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二、文献共被引分析

在CiteSpaceIII中,研究Time Slicing(时间跨度)设定为2006-2015年(10年),Year Per Slice(单片时间分区)设定为1年。在Selection Criteria中设定阈值Top=30,即每个时间分区选取30个高频词,这样一来在保证高被引文献突出显示的前提下,提高了网络的清晰性。Node Type(节点类型)选择Cited Reference(共被引)。

1.《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共被引分析

《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共被引分析如图1所示。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284个节点,引文之间共有1424条连线,图中圆圈大小代表了被引频次的高低,带有紫色外环的节点意味着该文献拥有比较核心的影响力。根据知识计量学相关知识,一定时间内被引频次高的文献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不难看出,这些被引频次高的节点往往集中在几大领域,也就意味着这几大领域的文献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从图1文献共被引图谱中还可以看出引文数量激增的一些术语(又称突现术语,即图中标示出的红色圆环),Connolly, T.M、Ertme, P.A、Kirschner, P.A、Azuma, R.T、Ottenbreit - Leftwich, A.T、Kebritchi, M、Shute, V.J等作者的研究文献被引频次在很短时间内激增,即说明这些学者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结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图2的文献共被引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这几大区域的主题分别为:“empirical study(实证研究)”、 “e-junior project(虚拟学习环境,例如MajaWrzesien所开展的E-junior项目,通过虚拟学习环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7])”、“web-based conferencing(网络会议)”、“instrument(技术工具)”、“competence(竞争力)”、“review material(复习材料)”、“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scale construction(量表编制)”、“gender(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等。经过进一步统计发现,被引频次高于50次的文章有13篇,其中高于100次的论文有3篇,分别是Vygotsky(维果斯基)的论文“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1978,被引120次)”、Cohen(肯恩)的文章“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88,被引108次)”以及Davis(戴维斯)的文章“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1989,被引103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维果斯基、科恩、戴维斯等著名学者及其经典作品在当今仍有较高的影响力。

2.《电化教育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如图3所示。文献共被引分析得到385个节点,引文之间共有663条连线。从图中可见共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不难看出,核心文献亦集中于几大区域。从图3文献共被引图谱中所标示出的突现热点(图中的红色圆环)可见,何克抗、南国农、吴明隆、许良、余胜泉、李克东、乔纳森、陈琦、盛群力等作者的研究文献被引频次在2006-2015年间激增,即说明这些学者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被引频次激增的文献主要为何克抗2002出版的书籍《教学系统设计》,南国农的《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以及《信息化教育概论》,吴明隆的《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许良的《技术哲学》、余胜泉的《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李克东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陈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盛群力的《现代教学设计论》,祝智庭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根据被引频次的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得到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被引次数在10次以上的有9篇,其中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有6篇,即6大节点所代表的6篇核心文献,分别是南国农的著作《信息化教育概论》(2004),何克抗论文与著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005)以及《教学系统设计》(2002),南国农的论文与著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2006)以及《电化教育学》(198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教育技术的研究偏向教育技术理论以及整合技术与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CiteSpaceIII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在Selection Criteria中设定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选择Pathfinder算法,得到高频关键术语共现图谱,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Computers & Education》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如图4所示。共得到109个节点,关键词之间存在1373条连线。年轮大小代表频次,紫色的年轮表示高中介中心度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性数值的高低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的重要性。[8]

将关键词进行中介中心度的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从频次排序上来看,“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一词频次最高(353次),在图中的年环最大;从中介中心度来看,“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烧咧行亩茸罡撸占据领域研究的核心位置。综上所述,2006~2015年间国际教育技术领域中,“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相关研究最广泛,但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是“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post-secondary education”等研究。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图4的结果,即2006-2015年间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teaching/learning strategies(教与学策略)”、“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互动学习环境)”、“students(学生)”、 “pedagogical issues(教学法话题)”、“education(教育)”、“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提高课堂教学)”、“technology(技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计算机媒介通讯)”、“coopera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协作学习)”、“performance(成绩)”、“media in education(教育媒介)”、“design(设计)”、 “elementary education(初等教育)”、“knowledge(知识)”、“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

从图5中可以看出,关键词主要分为6个聚类,分别为:“young children use(青少年技术使用能力)”、“revisiting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重审TPACK)”、“re-examination(复审)”、“designing(设计)”、“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协作知识建构环境)”、“student practice(学生实践)”、“online self-correction(在线自查自纠)”、“review material(复习材料)”。

2.《电化教育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共得到262个节点,关键词之间存在514条连线。在图6中可以看出,2006-2015年间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研究”、“网络教学”、“网络课程”、“高校”、“网络环境”、“教学改革”、“大学生”、“网络教育”等。

将这些关键词进行中介中心度的降序排列,如表3所示,从频次排序上来看,“教育技术”一词频次最高(237次),在图6中的年环最大;从中介中心度来看,“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技术”这三者中心度最高,占据领域研究的核心位置。综上所述,2006~2015年间国内教育技术领域中,“教育技术”相关研究最广泛,但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是“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研究。

四、研究热点与前沿变迁

利用CiteSpaceIII以关键词作为节点,选择节点类型为“burst term(突现术语)”,设定Top N% per sliced值为30%。同时选择“citation burst(标注突现术语)”,进行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分析。

1.《Computers & Education》研究前沿及热点变迁

《Computers & Education》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分析如图7所示,图中标注的热点即当时的研究前沿。并生成Network Summary Table(网络汇总表),对突现术语的频次、突现率、突现强度与突现时间跨度进行整理,见表4。由此可以得知,在这10年中《Computers & Education》研究前沿的关键术语有:“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教育技术系统架构)”、“country-specific developments(特定国家发展)”、“computer games(计算机游戏)”、“distribu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分布式学习环境)”以及“comprehension(理解)”。

结合表4与图7可以看出,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类研究主题在2006年或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静态与稳定性。2006~2015年间除了对原先研究主题的深化研究外,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2006年国际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策略以及各类学习环境(例如交互式学习环境、分布式学习环境);2007年则集中在技术、设计、多媒体系统、模型等的开发;2008年主要由技术的开发转向对课堂等环境中技术的应用;2009年侧重于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分析;2010年继续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等的研究;2011年关注技术应用策略以及用户技术经验等;2012年开始侧重教学设计、性别的差异、技术应用技巧等更深入的话题;2013年研究目标更多落在高等教育、技术接受模型的开发等。值得一提的是,“computer games(电脑游戏)”作为突变专业术语,即该关键词在2013年的出现频次激增,表明学者开始大量关注电脑游戏的教育应用。2014年研究社交工具(例如Facebook)的应用,还包括学生信念、参与度等方面。2015年聚焦移动学习、元分析、大学生、情景学习以及严肃游戏等方面,其中严肃游戏是指以计算机游戏和视频游戏为主,能够使参与者的某些知识或能力的提高的游戏,是一种不以娱乐为最终目的的游戏[9]。同时,2015年 “metaanalysis(元分析)”作为热点术语,表明这一分析方法在不断受到广泛运用。元分析是用统计的概念与方法收集并分析前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找出问题与变量之间的明确关系模式,可弥补文献综述的不足[10]。综上分析可以看到,2006-2015年间,国际上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热菥历着一系列的变化:研究重点从技术层面转向用户层面,更加注重情境因素对学习者技术应用的影响;研究主题逐渐偏向学习者或者用户的技术体验,利用各种新型技术手段以及新型学习理念来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

2.《电化教育研究》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

《电化教育研究》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变迁分析如图8所示。图中所标示出的热点即研究前沿。并生成Network Summary Table(网络汇总表),对突现术语的频次、突现率、突现强度与突现时间跨度进行整理,见表5。

由此可以得知,在这10年内国内教育技术界的研究前沿的关键术语有:“教育研究”、“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网络教学”、“课程整合”、“云计算”、“教育信息化”、“TPACK”、“大数据”、“实验研究”、“教育游戏”等。

结合表5与图8可以看出,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各类研究主题同样在2006年或之前就已基本成熟化,呈现出静态与稳定性。当然,2006~2015年间除了对原先研究主题的深化研究外,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热点。 2006年国际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学设计等话题,其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习环境等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研究对象更多定位在高校,关注网络环境下师生生态,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2008年主要探讨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育、教育技术能力等;2009年开始关注各类教学策略与模式、内容分析、技术应用等愈加受到关注;2010年移动学习作为突现热点,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还包括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网络的应用等。2011年关注互联网、网络课程开发、知识建构以及教育游戏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2年研究热点聚焦个性化学习(学习者特征)、云计算(教育云)、虚拟现实等,各类社交平台(微博、博客等)的教育应用,以及个人学习环境方面的研究。2013年国内重点聚焦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也兴起了对各类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与效果反思。同时,各类在线学习相关的话题(在线学习活动、学习设计、web2.0、协作学习)也不断涌现。2014年研究关键词为在线学习与大数据,这与国际上各类网络教育学习平台(Coursera、Udacity、Edx)的兴起不无相关,研究关注学习模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实验研究成为新的主题词,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兴技术不断整合进入课堂。2015年更多落在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关注知识共享、信息加工、问题解决,聚焦泛在学习、深度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引文分析以及可视化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目前甚至未来研究热点趋势。

教育前沿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45-03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在广大师生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重大决策、重大部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本资源”,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生态、民族等地域性资源丰富,当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可从中汲取有针对性的内容,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一、广西沿海地区“地本资源”分析

广西沿海地区拥有历史、民族、民族英雄、沿海、沿边等体裁丰富、既体现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开放发展的资源,是形势与政策课宝贵的教学资源,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西沿海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广西沿海地区不但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众多的古代建筑群、百年老街、西洋建筑群、名将之乡,还有京族独弦琴演奏艺术、“合浦珠还”民间传说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D家的“咸水歌”、京族哈节、壮族歌圩等风俗文化。

其次,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随着广西迎来国家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将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与新枢纽、实现“两个建成”(加快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广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广西的整体开放发展水平,推进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广西沿海地区生态优势鲜明。例如,分布于广西沿海滩涂、面积占全国37%左右的红树林,尤其是目前我国连片单体面积最大的广西山口部级保护区的红树林以及分布于涠洲岛周围浅海、处于我国成礁珊瑚分布边缘的珊瑚礁,作为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具有极大的科研和生态价值。再如,广西钦州三娘湾海域由于水质优良、海产资源丰富,一直都是“海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

二、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维度

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应注意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教师具有较强的政治(政策)敏感性、开阔的视野和全局观念,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与政策性极强的课程,每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执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在坚持教育教学要点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和全面理解掌握党中央最新的重大决策与重大理论成果,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宣讲工作。同时还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全局观念,正确看待局部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关系,以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这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善于处理“聆听”、“点拨”与引导的关系,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聆听、点拨与引导的关系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放”与“收”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于讲解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设法了解和聆听学生所讲、所思、所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与启发;在课堂组织中,不是放任学生,而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思考,倾听学生心声,在关键时候给予归纳、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身体力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要求。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选用教学材料,注重“地本资源”的时效性与典型性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授课专题内容,以贴近当地实际、贴近学生群体、贴近时代生活的原则选用“地本资源”作为教学材料。教师应深入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地本资源”的时效性与典型性,从社会热点、学生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广西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的目标和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为实现钦州梦、北部湾梦、八桂梦、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充分利用钦州学院转型发展、创建北部湾大学的生动案例充分展现和证明我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喜人成就等。简言之,坚持“三贴近”原则,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资源,才能最终实现开发利用“地本资源”,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这是开发与利用“地本资源”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利用广西沿海地区“地本资源”的路径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法途径是灵活多样的,要把宝贵的“地本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拓宽渠道,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使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到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利用广西沿海地区“地本资源”的路径具体有如下几条。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模式。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人文、生态、民族等地域性资源丰富,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源优势,应加以充分利用。例如,在讲述“一带一路”战略时,可结合广西沿海作为面向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沿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等实况,讲清楚广西当前正迎来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区升级版、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沿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与新枢纽,增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与投身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建设的热情。又如,在讲述生态文明专题时,可结合广西沿海的生态优势,如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白海豚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讲述,尤其是要结合钦州市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白海豚的故乡等典型案例来讲解,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再如,在讲述南海问题时,应结合广西北部湾海域作为南海海域的一部分、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近代以来广西沿海地区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等资源,加深广西沿海地区乃至广西高校大学生对南海问题面临的挑战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海权意识。

(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是形势与政策课校园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与必要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思想宣传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利用广西沿海地区的“地本资源”,可以开展专题报告、文化节庆祝、讲座交流、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各色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广西沿海地区既体现海洋性,又体现面向东盟的国际性,一方面,可以围绕普及海洋知识的目标开展诸如海洋文化讲座、海洋保护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海洋知识,了解海洋文化,从而了解北部湾,增强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现念,坚定服务北部湾开放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本着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理念举办一些国际性的文化节,或庆祝一些东盟国家的传统节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对他们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再如,钦州作为刘永福、冯子材民族英雄的故乡,刘冯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钦州人民不懈奋斗、自强不息,是钦州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更好地发扬刘冯精神促进钦州乃至广西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广西沿海高校可考虑成立刘永福、冯子材爱国精神研究协会,拓宽学习宣传刘永福、冯子材爱国精神的渠道,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社会实践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才能不断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深刻了解国情、民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为学好本专业、提高业务能力奠定重要基础。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广西沿海地区有丰富而独特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除了广西沿海地区的工厂、农村、社区、港口、码头等,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保税港区、钦州中马产业园、北海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防城港金滩京族博物馆、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保护区、钦州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钦州港中山公园、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等都是集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优秀场所。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分为集中组织的和分散进行的形式,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目的、意义等,并引导他们根据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目的等选择有针对性的场地,使实践活动能目标明确地扎实推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信服力。

(四)网络实践教学。网络实践学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在精品课网站上学习,或者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搜集数据信息,例如,结合广西沿海地区的开放开发实况,收集整理改革开放给广西沿海地区带来巨变的数据、广西沿海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典型案例等,帮助学生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一些关注时事的论坛上自由讨论,迸发思想火花,学校则要创建诸如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学习平台、“时政要闻”、“广西北部湾发展论坛”、“广西北部湾文化论坛”等平台以供学生学习与交流。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上网的便捷性来积极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通过了解广西沿海地区发展的时事动态来了解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增强服务广西北部湾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最后,应综合运用师生QQ 群、邮件、微博、微信等手段,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适当地为学生介绍广西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与发展态势,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帮(下转第60页)(上接第46页)助他们增强敢于追梦圆梦的信念与勇气。

(五)家庭实践教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无不鲜明地体现在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变化中,为此家庭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的场所。广西沿海地区的民众对当地的风俗民情、发展状况等一般会比较熟悉,学生从家庭成员尤其是年长的家庭成员中必然能了解掌握一定的信息,这必将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探讨广西沿海作为后发展的沿海地区,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时,可指导当地学生通过与年长家庭成员交谈,深入了解广西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家里的经济状况与生活状况的变化,还有近些年来享受的最大的发展成果等,通过大学生的自主探究,加深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尤其是对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发展的认识,增强他们服务于家乡建设发展的热情与信心。

【参考文献】

[1]零芷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以广西北部湾沿海高校图书馆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2014(8)

[2]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概况[EB/OL].http://.cn/hy /20120504/113811986713.shtml,2012-05-04.

[3]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教育前沿论文篇(10)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与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各级政府倡导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基础与技术前沿的结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化学》是化工、材料、生物、环境、食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好相关专业核心课的重要基石。目前高校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体量大,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较多,内容抽象、专业性强。现有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应用实例、少有联系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参与度低、主动性差的特点。大部分同学只是对相关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进行机械记忆,难以做到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消化。长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而枯燥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趋势日益明显,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有机化学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尽管近年来有机化学迅速发展,有机前沿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传统有机化学课程较少引入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多数教师仍局限于教材,仅关注教材上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研究前沿进展,通过教学与科学前沿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引入具体案例,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引入科学前沿,优化知识结构

教材经典理论是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发展的基础,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则是对教材经典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者相互促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通过“类比学习”,可以较好的掌握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既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科学视野、培养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打下专业基础。笔者发现,国外教材倾向于主动引入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前沿研究,该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经典理论知识的介绍,较少涉及科学前沿和研究进展。然而,当代有机化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层出不穷,新的理论和化学反应不断涌现,我们有必要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适当的引入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对这门古老但仍充满朝气的学科有全面的认识[3]。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2.1学科间交叉渗透。随着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其研究领域与其它学科之间出现交叉与渗透,尤其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出现了一批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有机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进行提炼,可以得到一些优质的应用实例,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让学生了解前沿科研成果及应用,可以加强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融通,帮助学生拓展观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研究发展前沿,从科研成果中提炼优质的教学资源,渗透到教学课堂,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尤其重要。2.2灵活运用在线教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SPOC、APP等在线教育平台迅速发展。在线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同时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吸收知识。在线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和前沿科技的熏陶。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充分拓展教学时空,通过将知识有效贯通课内课外,拓宽知识传授的维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2.3教学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2)听专题讲座,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听取有机领域专家学者的前沿学术报告,对有机领域和科学前沿有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3)基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开展小组学习,通过小组学习探讨知识重点和难点,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3寓研于教,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

3.1科学前沿与理论基础的融合。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有机化学经典理论基础与科学前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对科学前沿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巩固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与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科学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行类比学习,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为例,通过引入有机前沿研究成果,并且与传统的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传统教材中卤代烷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过程主要分两步进行,其中卤代烷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中间体(C+)和卤负离子(X-),该过程为控速步;随后亲核试剂(Nu)从平面构型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正面和背面进攻,由于从两侧进攻几率相当,因此最终得到等量的构型保持和构型翻转产物,即生成外消旋化产物。但在2018年,哈佛大学的EricJacobsen课题组[4]在Nature上报道了利用四级胺催化剂和Lewis酸促进剂(TMSOTf)协同作用,通过紧密离子对中间体成功实现了SN1反应对映选择性的高水平调控,合成了一系列季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通过对SN1亲核取代反应前沿进展的引入,可以较好的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同时通过与教材传统基础理论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3.2培养科研素养。笔者在授课过程发现,地方院校很多学生有较好的研究潜力,但是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影响其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并让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短板,从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在实践课程培养环节,笔者筛选出部分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利用学院的有机合成实验室,为其提供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包括带领学生尝试一些较复杂的化学反应,指导其学习平时实验课上接触不到的新仪器、熟练操作实验室常规仪器,甚至带领学生重复相关前沿科研成果中的部分反应。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其科研兴趣[5-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有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局限于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讲解,普遍给学生留下生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热点领域及应用,将科学前沿与书本知识进行对比,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寓研于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03):126-130.

[2]杨云皓,何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168-169.

[3]孙逊,谢齐威,胡笳,等.浅谈国外基础有机化学教材的特点—关注科学前沿使化学学科更加迷人[J].化学教育,2008(02):13-14.

[4]WendlandtAE,VangalP,JacobsenEN.QuaternaryStereocentersviaanEnantioconvergentCatalyticSN1Reaction[J].Nature,2018,556(7702):447-451.

上一篇: 小学书法教案 下一篇: 信贷公司得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