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行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1 13:03:26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截至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778所,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旅游业者对高校教师的旅游需求缺乏深入认识。一些学者对高校旅游市场和高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彭丹,2005年,陈同庆、李凡,2007年),但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对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本文在对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形成

1.充裕的闲暇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十一”黄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相比,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2.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

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工资收入较高,且收入也比较稳定.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人均月收入调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3.较高的文化背景

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5%,大学本科占11%,大专占2%.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三、调查方法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可容纳大学生18万人~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人~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大学城目前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基础,选取100位年龄在25岁以上的教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职称、年龄层次和收入层次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探察;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高校教师的旅游时间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获取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调查收回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为26份,讲师为50份,行政人员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着重从高校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旅游动机等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然风景区的最多,占了总人数的54.6%,表明高校教师希望与大自然接触,欣赏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在休闲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科研压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获得

关于旅游地点信息的获取,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相关书籍,而通过旅行社了解旅游地点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而了解旅游地点的占7.36%。

3.旅游消费方式选择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在旅伴的选择上,大部分人选择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这可能是高校老师旅游的一大特点。

五、开发广州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建议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注重历史文化景点与自然风光景点的有机结合

旅游企业应该对高校教师市场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社会风情为主。

2.积极响应国家假日改革办法,积极开发广州旅游文化资源,增加短线出游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9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青睐于历史、人文景观,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重短线游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针对广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高校教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高校教师对旅游过程中接触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为敏感,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另外,考虑到高校老师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并促进旅行社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求,也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但我国旅游消费中出现的异化现象给旅游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审视旅游消费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显得日益重要。

一、我国旅游消费异化的现象

(一)旅游消费的炫耀。

炫耀消费理论是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消费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1]。

旅游是为了追求身心放松,离开居住地享受自然、人文给自身带来的愉快。而近年来,我国公民旅游呈现较强的“符号或炫耀性”消费趋势。旅游奢侈品消费更是成为一种典型的“旅游符号消费”。旅游消费活动中展现的品牌炫耀或符号性盲目追求一定程度上使旅游者丧失了真实自我需求与价值判断。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毁坏

旅游消费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了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许多开发商在旅游区以旅游开发为名,侵占绿地,砍伐珍贵树木,大办星级宾馆、酒店,甚至工厂。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消费文化品质弱化

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之屈就于消费的感性化,成为“快餐化”消费的一部分。文化娱乐在高压力的社会中成为了人们满足感官需求和情感宣泄的必需品,但也在其中失去了对文化深沉性的审美境界追求,仅能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这种文化品质的弱化导致旅游供给的异化, 其突出表现就是旅游中的“普罗克鲁斯特床”。[2]消费者在旅游中购买大众旅游产品后,往往会按既定的线路、时间完成整个旅程。缺乏个性化的消费选择, 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消费文化品质的弱化也降低了旅游消费与供给两方面的品质。

二、我国旅游消费异化的原因

(一)消费者攀比消费心理滋长

旅游在我国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是一种精神需求,而是被当作一项高档消费。往往攀比的心理使得民众会忽视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产生了对旅游的“欲求”,形成模仿、流行、竞赛等社会心理现象。[3]即在旅游中存在从众行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盲目跟风,只为了能在旅游消费上的不输于人,获得心理满足的畸形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从而形成普遍消费动机,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成为一种炫耀、奢侈,追求心理的优越感的消费。

(二)文化的冲突

由于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的价值观念相差悬殊,即使是同一文化类型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因此,当不同性质的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发生冲突也便是不可避免的。[5]为了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地盲目扩大游客的数量,更有甚者会为了迎合旅游者的习惯或倾向而采取有损本地旅游资源形象以及地位的行为。“伪文化”景观处处可见,造成了不真实低劣的文化品位更是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环境,最终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诚信缺失。

三、对策

(一)倡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社会学家科尔曼的在其理性选择理论中指出:人以理性的行动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动结果中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6]

旅游是旅游者选择的放松自我的方式,因此旅游者在旅游前应该通过媒体多搜集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参考他人的旅游日志。在旅游中自觉抵制炫耀消费,理性的进行旅游中的消费,树立正确价值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将旅游变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旅游,提升道德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塑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精神风貌。

(二)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观

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对待资源要本着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同时要加大保护力度。资源的科学有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旅游资源亦是如此,旅游资源有两种:一种是可再生的,一种是不可再生的。如名胜古迹,其为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进行保护,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既要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也要避免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以保证其持久可用的状态,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旅游消费观。

(三)提升旅游消费的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现象显示出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薄弱,消除旅游消费异化状态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要求社会,舆论关注、重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倡导绿色旅游,文明出行。在旅游地注重消费的理性化避免消费的感性化。消费的感性化会使文化成为一个个快餐,使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变成“麦当劳梦魇”,并由此产生种种悖论。[8]由于利益的趋势,旅游地长期以来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因而弱化了旅游的人文品质,使得消费者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现象。为此,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不仅推动了我国旅游的良性发展,更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 凡勃.有闲阶级论[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3.77

[2] 王镜、马耀峰.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与和谐[J].2008年第5期。

[3] 许亦善.我国旅游消费亚健康分析状态[J].闽江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4] 白凯.出境旅游消费异化现象[J].旅游学刊,2011年第8期。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3)

关键词: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

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体系

目前,不少研究者将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式应用到旅游消费者的研究中,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求―动机-行为”模式、“刺激一反应”模式和新消费行为理论模式三种基本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模式认为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了旅游购买活动的周期。“刺激一反应”模式则认为经过加工的外部刺激同旅游者个体的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到旅游需要及动机,并最终促使了购买行为的发生。贝克尔的新消费理论认为传统观念将消费等同于购买是不全面的,消费应有更丰富的内涵,购买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他重视对消费效果的评价。

综合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新消费理论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该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将以这种旅游者的行为过程体系作为理论基点对来黔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展开实证研究。

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来黔国内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对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贵州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数据经过筛选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3.0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591,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

(一)来黔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游客的个人特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

综合表1统计数据,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区在空间分布与贵州比较近;东北、华北、西北游客较少;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因而本调查构成比例较低;职业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这也与调查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分布一致,同时从年龄结构来看在职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是旅游的主要消费者,老年旅游者所占比重较低。

(二)来黔国内游客决策行为分析

游客决策行为受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作用,问卷中根据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数据收集整理后主要结果如下:

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文化及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对旅游地差异性需求等,调查数据显示出表2中的特征。

内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资源的偏好。调查数据显示出表3的特征。

从表3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来黔旅游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性,决策影响因素以主要族群群体及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为主。从旅游动机及资源偏好的发展趋势来看,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和体验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和喜好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三)来黔国内游客的实际消费分析

在分析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调查消费者在贵州旅游消费过程中的出游方式、出游频率、偏好的旅游商品及娱乐项目和消费支出方面的内容。

旅游者实际消费行为统计数据(见表4)显示,贵州旅游消费产品比较单一,消费的季节性明显,自然资源优势的消费仍占主导优势。民族文化风俗及相关产品消费成为发展的趋势,但消费中缺乏显著优势,主要还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体验需求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吃、住、门票仍然占比较大的比例,体验、个性消费、特色商品消费的比例还较低。

(四)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行为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这些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下次购买行为,并影响与消费者有相关联系的个体及群体的购买决策。

表5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总体感受及各个单项方面的感受都比较满意,对再次到贵州旅游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未来希望更好的改善交通及贵州旅游整体环境,但是部分少数民族游客对饮食未考虑其特殊需求表示了不满。

贵州省国内客源市场开发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述旅游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本文对来黔旅游者消费行为做出分析,笔者对未来的来黔旅游市场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加大营销力度,开发潜在客源市场。当前贵州旅游营销缺乏强势手段,在目前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趋同的营销方式,不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考虑来黔游客对自然环境和族群文化差异性的需求,对不同地区细分市场进行差异性营销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应注意旅游者的地域来源和职业背景等特点,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消费占到调查游客的六成以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互动,促进会议和商务旅游的发展。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贵州省开发了不少旅游产品,但总体知名度不高。对于这些旅游产品需要加以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尝试采用定期评定方法,建立信息追踪系统和旅游产品检视系统,及时跟踪、调查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改良策略,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观光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应采取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品味和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单一的观光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开发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新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组合。

创造季节特色,充分调动各个季节的客源。当前来黔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显著的气候优势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应注重季节特色,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吸引游客,形成稳定的客源。并在相关季节利用相应资源优势,提供游客在不同时间对不同资源的深度体验,促进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对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但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而且相关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六倍,吸引回头客可以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

结论

本文研究来黔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维度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运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体系对选定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全面的发现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倾向,对当地旅游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国内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与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2015年,旅游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居民用于旅游消费的金额同比上涨28.6%。与此同时,近两年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稳增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扩大内需新增长点的优势进一步显现,所以本文对影响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很有时代意义。

一、中国旅游消费函数的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和变量的引入

消费函数是决定消费行为的函数,即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描述。这一词最早见于凯恩斯(Keynes)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关于消费理论,目前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关于旅游消费,从理论上看,我们还应考虑其他许多变量,本文中引入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国民收入,交通条件和服务设施。其静态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log(trct)=a0+a1log(agencyt)+a2log(traint)+a3log(gdpt)+ut

其中trct表示t期的旅游消费数额,agencyt表示t期的旅行社个数,traint表示t期的铁路运营总里程,gdpt表示t期的国民收入,ut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文采用1995-2014年的相关年度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其中用GDP来代表国民收入,铁路运营总里程数表明当前的交通条件,旅行社的个数代表相应的服务设施建设程度。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中通过单位根检验相关变量的平稳性,发现旅游消费、铁路运营里程数、国民收入这三个时间序列为二阶单整I(2),旅行社个数为一阶单整I(1),对相关变量分别进行一、二阶差分,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为了便于表示,将差分处理后的数据仍然分别表示为log(trct)、log(agencyt)、log(traint)和log(gdpt)。

3.模型的估计暨实证研究

用1995-2014年经过处理后的平稳数据,经过eviews的OLS回归,可得到估计的回归方程:

log(trct)=-4.596+0.149log(agencyt)+2.63log(traint)+0.531log(gdpt)

(0.544) (0.126) (0.402) (0.199)

n=18,R2=0,989

估计的回归方程表明:铁路运营里程和国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都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旅行社的个数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旅行社个数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log(agencyt)前的系数表明旅行社个数每上升1%,旅游消费就会上升0.149%,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旅行社个数的上升对旅游消费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故我国逐年上升的旅游消费是受到旅游行业旅行社数目增加的影响的。log(traint)前的系数表明铁路运营里程数每上升1%,旅游消费会上升2.63%,即铁路运营里程数对旅游消费的影响不论在统计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都是十分显著的。反观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投入修建高铁这一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log(gdpt)前的系数表明国民收入每上升1%,旅游消费会上升0.531%,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家门,进行旅游消费。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考察影响旅游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1995-2014年的年度数据,构建了中国旅游消费模型,实证研究了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民旅游消费不仅受自身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交通条件和服务设施的影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本文中的模型显示对旅游消费影响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为国民收入。此外,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显示,前一期的旅游消费对当期的旅游消费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尽快完善交通网络。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因交通闭塞难以发展旅游业的潜在景区。而本文中的模型表明,交通条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完善交通网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进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现阶段,在有些比较闭塞的地区旅行社并不是很普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对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向人们宣传旅游,激发人们内心的渴望,才会带动需求,从而有更多的旅游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忆.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011.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5)

旅游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产品差别化是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广告、销售努力、设计的变化以及服务等等都可以决定产品差别化,其中媒体销售是决定产品差别化的首要因素。现今旅游业产品日趋同质化,而旅游文化营销正是以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创造旅游业产品文化价值、增加旅游产品的异质性的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战略,因此本文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视为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本文作者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概括为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并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并利用文化营销传播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要和欲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业增值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

一、媒体研究中的旅游文化营销传播

任何实物商品及其生产、交换与消费都需要放在一个文化母体中加以理解,同时对实物商品的消费也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对其使用价值和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被界定为同时具有实物性消费与精神性消费属性的旅游产品消费,文化因素对其有着更强烈的影响。而客源地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媒体对旅游产品记号传输的有效性。

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是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媒体消费过程的中心性为前提的。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建构活动,其中生产信息的机构确实有着确定议程、界定各种问题的力量,然而文化的成员往往就在媒体确定的议程和提供的文化范畴和框架中劳作。媒体所散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解码才能影响“受众”。“影响”因此只能简略而不充分的表明受众是在哪里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读解和理解,而受众是在自己的情景和经验的语境下对那些意义采取行动的。

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旅游业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文化或社会构建功能,对旅游文化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精心设计的编码建构一种现实之外的媒体世界,以改变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个人追逐改变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即是对真实社会的构建。旅游文化营销活动是要使媒体通过符号真实构建旅游文化,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时,利用旅游消费者乐意认同的象征物或文化形象来诱使旅游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在构建和销售与该旅游产品相联系的生活方式。

二、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的市场分析

1.识别市场机会

当今社会,消费文化化的追求蔚然成风。现代消费主义的诸种理论,通常将消费者持续增强的求新欲望作为立论的依据,并把这一点看成是最能显示他们有别于其他传统理论范式的特征。的确,人们已经发现,推动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动力与求新欲望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后者呈现在时尚惯例当中,并被认为能够说明当代社会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非同寻常的需求。在中国,外出旅游对大众来说已基本可能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人们正处于追逐旅游这个时尚潮流之中,并怀有强烈的求新欲望,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文化内核和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将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更高的求新要求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要求,这与向人性回归的人本主义思潮暗中契合。

现代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服务中体现的情感、感觉等文化心理因素。随着消费者的基本物质需要越来越满足,更多的经济能量将用于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美感魅力,和独特性等方面的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美学体验等将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经验。这种突出旅游者消费的个体性、情感性、感觉个性正是契合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为旅游文化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心理基础。

2.市场定位

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市场背景下实现的,从文化市场的发育角度考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对象应以中高级文化市场为主,该客源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有着巨大文化需求,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处于高涨时期,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而且有大量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充斥于市场之中,具体的文化活动极其丰富,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文化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更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认同、精神满足。在这些市场中,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营销活动可以大显身手。针对市场特点,借助不同的载体,可以采用多种文化营销传播策略,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接轨并不断创造着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成功销售。

三、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整合

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旅游文化营销传播正是一种把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文化(新的影像与记号)为传播手段来与旅游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系统行为。

人类的消费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但它并不总是处于被唤醒的状态。只有当消费者的匮乏感达到某种迫切程度时,消费需要才会被激发,并促使消费者有所行动。因此,面对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活动应采取文化营销传播策略,有效的唤醒与激发旅游者的消费需要与消费欲望。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是指旅游媒体的营销传播活动不仅要向受众(目标市场旅游者)传递旅游产品信息,同时也传递一种文化,在宣传广告创作中把文化当作一种工具和表现手法,以文化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并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是把文化当作宣传广告的一项功能性因素,用文化手段促进宣传广告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沟通。

现代传播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因此旅游的文化营销活动在重视媒体对旅游产品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应注意媒体文化营销传播的整合,媒体营销传播的整合就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并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在细分受众群体喜好特征、找准目标市场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需根据旅游产品特色,整合多个媒体,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6)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更加密切的依存关系。尽管人们对发展旅游业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是如何对旅游业影响力进行合理评估,准确计量旅游产业对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却是困扰学界与业界多年的难题。近年来,一种采用宏观旅游统计核算方法,即旅游卫星账户的分析方法正在方兴未艾。该方法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旅游统计核算体系。本文以江苏省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出版的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旨在通过基于旅游卫星账户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诱发系数以及产业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从不同角度揭示江苏旅游业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江苏省旅游业“十二五”深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上讲,是对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产业功能及其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就实践发展而言,通过实证检验江苏省旅游业扩大内需功能的大小,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二)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对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文献极其丰富。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投入产出法和旅游卫星账户法为代表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和运用趋于普遍。1998年,参与创建加拿大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人物之一,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第一次将旅游卫星账户统计方法介绍到中国。此后,国内学者陆续开始对国外研究进展进行跟踪并对旅游卫星账户进行了基础研究。李江帆、李美云(1999)在《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一文提出,旅游增加值的概念和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的测算方法,这是最早定量分析我国旅游经济效应的文献。刘益(2006)在《广义旅游业产业贡献测算方法研究》和(2010)《旅游业对扩大我国最终消费的影响评估及对策分析》论文中,对旅游消费剥离系数进行了分析,并围绕旅游业在最终消费中的作用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体上看,国内对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缺乏客观的量化分析和个案研究,关于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与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并不多见。本文以投入产出法和旅游卫星账户法为研究视角,以江苏省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旅游经济效应进行一个初步探索,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说明

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认识最终消费和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旅游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及旅游业的区域产业影响力。一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投入和产出都可以从供给角度来衡量,而最终消费等指标都可以直接进行计算。但由于旅游业不像传统的工业部门一样总是生产同质的产品,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旅游业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存在的,无法对旅游业的产业功能进行科学的计量。所以首先必须确定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对现有国民账户重新进行调整和归并,建立一个虚拟的广义旅游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对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贡献、生产诱发系数和产业影响力进行测算,这就是基于TSA的投入产出模型。

三、实证研究

(一)旅游业最终消费贡献力分析

1.数据来源说明

由于我国的投入产出表5年才编制一次,因此,本文采用2011年公布的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作为基础数据。此外,旅游业收入数据来自于《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告》

2.最终消费的测算方法

一般认为,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可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居民消费是居民为了个人最终消费需求而购买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全部支出。政府消费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2007年最终消费贡献水平最高的5个部门是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房地产业、卫生事业和农业。从表中无法对旅游消费在拉动全省最终消费方面的作用做出判断。因为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旅游业”经济部门,所以无法直接通过投入产出表对旅游业进行测算和分析,必须把旅游消费从122个部门的最终消费中剥离出来。

首先,根据旅游卫星账户的原则界定广义旅游消费所涉及的各行业。这里的广义旅游业是指由各种提供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包括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具体包括旅游观赏娱乐业、餐饮住宿业、旅行社业、交通通讯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等其他旅游相关行业。在以上8个主要的旅游特征产业及相关产业中,餐饮业、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直接对应国民账户中的餐饮业、住宿业和旅游业,显然这三个部门的类型划分比较明确,可以直接利用投入产出表中对应数据对其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景区游览所涉及的最主要的部门是环境资源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本文的归并方法是,假定游客在景区的游览消费均发生在环境资源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个部门当中。因此,广义旅游消费范围如下,见表1。

其次,需要测算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一是根据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求出以上涉及的对应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率(增加值占总产出的百分比)。

二是根据2007年旅游统计调查,在全省2508.3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中,长途交通费收入363.7亿元,占14.5%;住宿费收入429.67亿元,占17.13%;餐饮费收入451.74亿元,占18.01%;景点游览费收入266.13亿元,占10.61%;娱乐费收入170.56亿元,占6.8%;购物费收入647.14亿元,占25.8%;市内交通费收入62.96亿元,占2.51%;邮电通信费收入27.84亿元,占1.11%;其它花费收入88.54亿元,占3.53%。

三是求出散落在各部门中的旅游增加值(各旅游收入乘以相对应的增加值率);

四是求出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旅游增加值占部门增加值)。见表2。

在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测算出来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有时会大于1(比如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这主要是由于产业范畴划分和统计技术不同造成的。本文的解决方法是扩大统计范围(全国范围)进行处理,不仅增加数据可靠性,而且测算的结果也趋向于符合实际状况。见表3。

最后,测算旅游消费最终消费贡献力。根据表格中各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分别乘以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对应产业部门的最终消费,再将结果相加,得出了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水平,并与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122个部门的最终消费水平进行排序比较,得到如下结果。见表4。

3.最终消费的测算结果

根据计算,2007年江苏旅游最终消费水平在12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6位。如果排除受政府消费影响较大的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卫生事业,那么旅游业对江苏省国内居民消费的拉动水平则排在第三位。从综合影响角度看,成为拉动消费的第三大产业。

(二)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分析

1.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的概念

某产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是指当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最终消费额增长时,通过产业间的波及效应所激发该项产业的全部生产额,其功能在于可以认识经济系统内各最终消费项目对诱发各产业生产的作用力大小。最终消费对某一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等于该产业的最终消费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国民经济各产业对应的最终消费项目合计数额所得的商,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实际上也就是最终消费对某一产业生产的推动效果的乘数。某产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表明国民经济的消费需求对该产业部门生产的推动作用越大。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一个具有较高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的产业,对国民消费需求的感应力比较强,也即是说具有扩大内需的功能。所以可以将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作为考察一个产业扩大内需功能大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的测算方法

关于生产诱发系数的具体计算问题,其理论根据是著名的列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简化的投入产出表模型如下图表5。

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可以用一个特殊的矩阵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列昂惕夫逆矩阵。假设

那么,Y=(I-A)X ,其中I是单位矩阵,(I-A)就是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的方法是:某产业最终消费栏的数据分别乘以(1-A)-1 系数表上该产业纵列的数据,然后加总。生产诱发系数等于生产诱发额除以全部产业该项最终消费的合计。

3.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测算结果

根据江苏省旅游局公布的2007 年旅游消费构成数,将各个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中由于旅游消费引发的部分产出根据旅游消费系数剥离出来,再归并到虚拟的广义旅游业部门中,则可以计算出2007年江苏省旅游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额为2897463.82万元人民币,除以全部产业最终消费的合计48115460万元人民币,得到广义旅游业的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为0.060218978,在投入产出表的12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1位。

(三)旅游业的产业影响力分析

1.产业影响力的测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探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产业影响力这个指标分别对住宿业、餐营业和旅游社这三个旅游特征产业进行分析。产业影响力反映的是某一个产业的最终产品的增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的波及程度。比如某产业的影响能力为2.8,表示该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就会推动国民经济2.8个单位的产出。某产业J的影响力的计算方法是,在上文提到的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列昂惕夫逆矩中,纵列第J列的数值之和,即为J产业的产业影响力。

2.旅游产业影响力测算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中的122个产业部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计算产业影响力,特别关注住宿业、餐营业和旅游社这三个主要旅游特征产业的产业影响力,计算结果如下。见表6。

从表6的计算结果看,2007年江苏省三个旅游特征产业的影响力排名总体来说处于所有产业的中下游,但在第三产业排名中旅游社排第八处于上游,餐营业次之排20处于中游,住宿业排名则比较偏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文对旅游业的最终消费贡献力、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最终需求型产业。从最终消费贡献力看,表明旅游业刺激消费能力较强,拉动内需效果明显。但是如果对构成旅游产业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分析,则推动效果不明显,因此,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最终需求型产业。

第二,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具有显著的产业引领功能。旅游业最终消费生产诱发系数在江苏省12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11位,在34个第三产业部门中排名第6位,均处于上游位置,这表明旅游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具有较强的促进内需作用。

第三,构成旅游业的各特征产业影响力不平衡。研究表明,旅行社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推动能力最为突出,餐营业次之,住宿业较弱。

(二)建议

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充分重视旅游业对于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提升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

第二,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时,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完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政策制定者需注意各个旅游特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不同特点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不同能力,政策要具有针对性,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第三,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是增强旅游业扩大内需功能的重要途径。由于疫情等原因,目前旅游餐饮业倍受打击,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更为艰难。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使当地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史蒂夫·史密斯. 旅游产业及旅游卫星账户[J].研究与探索,2003.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建设,逐步由“短缺经济”时代转向“过剩经济”时代,随着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旅游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

二、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居民消费,从宏观的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从属于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对经济增长具有与一般消费相同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认为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总量主要从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导致旅游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诱发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带动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消费结构变动也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消费总量,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动,促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动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动,使从业人员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旅游日益兴盛。本文将从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支出情况、国内游客增长率及旅游消费增长率情况两个方面对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2004-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及旅游消费支出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特殊年份以外,城乡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旅游消费支出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国内游客人数来看,由2004年的1102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3262百万人次,年均增长12.81%。其中城镇居民游客人数从2004年的459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186百万人次,年均增长18.93%;农村居民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643百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076百万人次,年均增长5.86%。从旅游总花费来看,由2004年的4710.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276.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6.54亿。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从2004年的3359.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069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3.36亿;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由2004年的135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583.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23.18亿。

(二)2004-2013国内游客增长率及旅游消费增长率情况

国内游客增长率和旅游消费增长率可以根据表1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年国内游客增长率=本年出游人次-上年出游人次上年出游人次×100%(1)

某年旅游消费增长率=本年旅游消费支出-上年旅游消费支出上年旅游消费支出×100%(2)

计算结果见图1、图2所示。

图1 2004-2013年城乡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

图2 2004-2013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

图1显示了城乡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变化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年的游客增长率上下波动起伏,有的年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游客增长率相差较大。例如2009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28.4%,而农村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1.0%,相差近30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58.4%,而农村居民国内游客增长率为-8.1%,相差近68个百分点。

图2显示了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年的旅游消费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显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11年以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以后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率从2005年的8.8%上升到2011年的57.5%,然后又从2011年的57.5%下降到2013年的17.1%;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增长率从2005年的20.6%上升到2011年的41.6%,然后又从2011年的41.6%下降到2013年的11.0%。

四、国内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前文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得知,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接下来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很多衡量指标,而这里将从旅游消费率和旅游消费贡献率这两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1.旅游消费率分析

国内旅游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国家或某地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该国家或地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强度,也反映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旅游消费率=国内旅游消费总支出GDP×100%(3)

例如2008年国内旅游消费率=8749.3316751.7×100%=2.8%,其它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率保持小幅上升态势,波动较小。从2004年的2.9%上升到2013年的4.5%,仅上升了1.6个百分点。

2.旅游消费贡献率分析

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一定时期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量与当期GDP增量的比值。它反映旅游消费需求增量对GDP增量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国内旅游消费贡献率=旅游消费支出增加量GDP增加量×100%(4)

例如2008年国内旅游消费贡献率=8749.3-7770.6316751.7-268019.4×100%=2.0%,其它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3年的6.6%,年平均贡献率为4.45%,即GDP增长的4.45%是由国内旅游消费引起的,但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小。

(二)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消费的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按照旅游消费资料用途的不同,可以将旅游消费结构划分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消费需求,而根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程度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并将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游览归入基本旅游消费,将购物、娱乐及其他服务归入非基本旅游消费。一般而言,非基本旅游消费被看作是衡量一地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越大,比重提高速度越快,消费总量的增加就越快,旅游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会越大。

1.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餐饮、交通、购物这三个部分,约占总消费支出的60%左右。其中,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66.3%上升到2013年的77.7%,交通支出的比重上升比较明显;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从2004年的33.7%下降到2013年的22.3%,其他支出的比重在2010年以后下降较快。说明这10年来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减小。

2.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交通、购物这两个部分,约占总消费支出的50%左右。其中,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48.8%上升到2013年的71.0%,餐饮支出的比重上升比较明显;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下降,从2004年的51.2%下降到2013年的29.0%,其他支出的比重在2010年以后下降较快。说明这10年来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减小。

城乡比较来看,农村居民非基本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结构要高于城镇居民。

五、结论

旅游消费的经济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界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定量研究。理论方面,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构建了国内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方面,在全面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消费总量和旅游消费结构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3.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乙烯维护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J].旅游论坛,2011,4(4):35-42.

[2] 张丽峰,柳彬德.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5):81-85.

[3] 李一伟,夏林根.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旅游科学,2004,18(2):30-32.

[4] 郑群明.农村居民的旅游态度和出游特征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2):9-14.

[5] 顾雅清.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J].商业时代,2009,(3):102-103.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8)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的大融合是广西发展旅游产业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使广西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笔者认为优化或建设多元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是尤为重要的。

一、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消费与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顾名思义,即是指文化和旅游内涵的交集与融合。它是旅游消费主体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一种产业,发展这种产业的关键在于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这种创造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也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种类型。

文化旅游消费,即是指在文化旅游这个产业中产生的消费文化或者消费形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高度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文化消费正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文化旅游消费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性的消费,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

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也就是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旅游消费者)在接受文化资源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同时进行文化旅游消费的媒介或者文化旅游消费的载体。它整体是由文化资源、消费主体、消费媒介等三部分构成。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二、为何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建设

当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大时,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或者是潜在的消费主体对于消费客体(目的地)的需求就会增大,在此同时,消费主体也会对文化旅游目的地产生选择性的提前认知,这样文化旅游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必须自身特点,对消费主体形成外在刺激,以吸引消费主体进入。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中的最后环节,消费市场的建设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旅游消费与满足温饱的物质消费不同,是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追求高生活质量的表现。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在《丰裕社会》一书中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建立在美感基础上的享乐将越来越为消费者所重视。如此,旅游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速度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的硬件设施、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文化内容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主体的文化旅游消费行为,如何更好地促进消费主体的消费,是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建设的主要出发点。

三、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消费市场建设的重要性与优越性

1、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广西接待入境游客250万人次、国内游客1.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53亿元。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等旅游要素得到配套发展,旅游产业基础得到增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广西完成《广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0~2015)》,并完成太平天国起义旧址、镇南关大捷遗址等红色文化景区的申报,以及开展了多次红色旅游培训及活动。自2010年至今,广西的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更加紧密,壮、苗、瑶、侗族地区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如火如荼地打造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广西旅游业与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的融合仍然不够深、不够精。如何大力挖掘、保护、发展好广西各地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广西文化旅游品牌,是广西当下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9)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旅游也蓬勃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7%,但是与我国庞大的GDP相比,这个比重仍然偏低。究其原因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国内旅游消费存在较大差异,且居民间国内旅游消费区域差异较大。找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国内旅游消费的差异、增加国内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引入

国家实行的是统一的休假制度和货币政策,因此本文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没有引入闲暇时间和利率这个变量。在数据分析处理时本文剔除了价格因素,再加上消费者偏好、信息等其他因素难以量化,而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地区差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把收入作为居民国内旅游地区差异产生的主要变量。于是本文引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核心观点是:一是现期消费是现期可支配收入的一个非常稳定的函数,消费者的消费随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变动,收入高,消费水平就高,反之,则相反;二是边际消费倾向(MPC)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即0

绝对收入假说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C=a+cYd

其中,C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Yd为现期可支配收入,a为自发性消费(a>0),c为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者收入是决定其消费需求的首要因素,是消费需求实现的客观必要条件。随着收入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跟着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总需求水平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消费需求水平也越高。因此,本文可推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之间也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区域之间的国内旅游消费差异也可能与收入相关。由于旅游统计开展的时间较晚,我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只能提供了从1999年以后的分城市、分地区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旅游情况的截面数据,时间序列较短,不能很好地反映旅游消费的趋势变化。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建立研究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

Cit=αit+βYit+μit(i=1,…,N,t=1,…,T)

其中,被解释变量Cit为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解释变量Yit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T为时期总数,μit为随机误差项,满足零均值、等方差。

(二)数据说明

在考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国内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时,选择全国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珠海、海口、重庆、成都、西安、西宁、银川、贵阳、昆明等34个城市2002-2008年共238组数据。研究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时,由于没有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的统计数据,所以在省份中没有包含。选择了除外的33个省市2002-2008年共210组数据农村居民作为样本。

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来自《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3-2009年)和《中国旅游年鉴》(2003-2009年)。居民收入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9年)和全国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9年各期)。调查资料和年鉴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为了消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年份的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可比性,用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可支配收入和国内旅游消费进行价格指数调整。使用的物价指数是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2为基期计算得到的基比指数。

实证分析

(一)F与Hausman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包括两维的数据(横截面和时间),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将造成较大的偏差,估计结果与实际将相差甚远。所以,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检验所研究的问题属于面板数据常用的3种模型的哪一种,以确定模型的形式。广泛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两个假设:

城市和农村F2检验分别为:

F2=1.83 >F0.05(33,107)=1.32(城镇)

F2=1.76>F0.05(29,150)=1.36(农村)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拒绝了假设: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应该继续检验。

F1=1.15

F1=1.91>F0.05(29,150)=1.36(农村)

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方程不能拒绝假设: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本文应该选择变截距模型yit=αi+xitβ+μit。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方程拒绝了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截距不相同的假设,本文应该采用模型yit=αi+xitβi+μit。

而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又都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是否有必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来完成。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的城镇和农村统计量的值如下:

H=~x2(1)=3.62

H=~x2(1)=4.87>x0.05(1)=3.92(农村)

显然,在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中拒绝原假设,所以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方程需要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而在农村中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实证分析

变截距模型有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随机效应模型可以节省自由度,对于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方面都存在较大变化的数据,能明确地描述出误差来源的特征。再加上本文是以样本对总体的效应进行推论的,因此,应采取随机效应模型。针对城镇居民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it=αi+xitβ+μit

把用来反映个体差异的截距项分为常数项和随机变量项两部分,并用其中的随机变量项用来表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则相应的模型形式可以变为(高铁梅,2000):

Cit=α+Yitβ+υi+μit(i=1,2,…,34,t=2002,2003,…,2008)

其中,α为34个城市的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平均消费水平,υi为随机变量,代表i地区的随机影响,用来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差异,C表示居民国内旅游消费,Y表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用SWAMY-ARORA方法估计成分方差,对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反映各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的随机影响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α=591.71,β=0.24,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34个城市城镇居民之间,自发国内旅游消费最高的西宁为1612.04元,其次是长春为1385.40元,最低的是沈阳为223.25元。广大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自发国内旅游消费整体较低区内差异不大,中部地区区内的城镇居民自发国内旅游消费相差不大,但是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自发国内旅游消费差距较大,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超过1500元,说明西部地区区内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十分明显。地区因素对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影响较大。城镇居民的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一样β为0.24,可能是由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有一致性的地方。说明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个单位,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就会增加24个单位,因此活跃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实证分析

本文针对农村居民建立变系数模型,变系数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易丹辉,2002):

Cit=αi+Yitβi+μit(i=1,2,…,34,t=2002,2003,…,2008)

其中,C、Y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αi表示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βi表示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也就是增加1个单位收入中可用于增加的国内旅游消费部分的比率,i表示各个城市,t表示时间,μit表示随机影响,它满足古典假定。为了增加模型的拟合优度,本文对模型进行取对数:

lnCit=α`i+lnYitβi+μit

最终本文可以得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型的估计值,如表2所示。

从结果来看,各地区模型的估计值不同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有着不同的国内旅游消费倾向。边际国内旅游消费倾向最高的海南为0.74,其次是浙江为0.62,最低的是贵州为0.02,可能是由于贵州农村长期比较贫困。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倾向较低,中部和东部的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边际倾向相差不大,增加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增长作用大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与上面的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倾向相比较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倾向略大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国内旅游边际消费倾向,可能的原因是城镇居民在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大于农村居民在国内旅游消费的支出。

(四)λ假说引入及检验结果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到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的预期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旅游消费倾向。然而,是不是只有当期的收入对旅游消费的支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呢?预期的收入水平对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有没有影响以及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从以上的实证结论中,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本文引进坎贝尔和曼昆(1991)的λ假说理论,借鉴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用于分析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和居民人均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预期收入对于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

为了检验λ假说在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中是否成立,本文引入Ct+1=Ct+λYt+1+vt+1模型(袁志刚、宋铮,2001),为了分析的方便并对此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分析模型如下:Cit=Cit-1+λYit+vit。其中,Cit和Cit-1分别表示第i个实体在第t期和第t-1期的人均旅游消费支出,Yit=Yit-Yit-1;vit=(1-λ)εit+1,为了从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对国内旅游消费进行分析,所以本文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当λ越大则表示预期的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影响不大,国内旅游消费主要由当期收入决定;而当λ越小时则表示预期的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影响较大,国内旅游消费主要由预期收入所决定。

为了分析空间的个体中不同的预期是否对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产生影响。本文分别把城镇和农村的国内旅游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面板数据代入Cit=Cit-1+λYit+vit,利用Eviews 6.0采用Period SUR(似乎不相关回归)加权的方法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修正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无锡、厦门、上海、杭州、珠海、郑州、成都等城市的λ较大,说明北京、天津、无锡、厦门、上海、杭州、珠海、郑州、成都等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影响很小,宁波、石家庄、广州、海口、沈阳、长沙、合肥等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较小;而贵阳、银川等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最大。

受预期收入影响较小的城市大部分处在东部地区,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城镇较为发达,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居民对未来的预期稳定,所以国内旅游消费的支出受预期收入的影响较小。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不大,略大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中部地区城镇的发达程度仅次于东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很完善,但是区域内的城镇发展程度差距不大。

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较大,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程度差距较大,不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受未来的预期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目前的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主要受其当期收入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区的λ较大,说明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影响很小;天津、浙江、贵州等地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较小;而吉林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是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差异较大。由此可见,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预期收入的关系受农村自身的经济状况影响也很大,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农村国内旅游消费主要受当期收入影响,同时也受到预期收入的制约。

结论

从以上城市与农村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受预期收入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城市旅游消费主要受当期收入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除了受当期收入影响外,一定程度上还受预期收入的影响,且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程度高于城市。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别,本文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城市的生活和经济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城市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大于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从而造成城市居民旅游的总支出要大于农村旅游的总支出,从统计上来说,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就会大于农村。其次,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社会福利也好于农村,造成城市居民的当期支出大于农村居民的当期支出,农村居民存在养老问题、农业收成的不确定性、缺乏医疗保障等一系列的因素,从而,城市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与当期收入相关性就越高。最后,在城乡文化方面,城市居民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远远强于农村,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前卫于农村居民,从而城市居民在国内旅游消费支出方面受当期的影响较大,受预期收入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余书炜.论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预漏损现象的发现及其分析.旅游学刊,1999(2)

2.李云鹏.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模型研究.统计观察,2006(4)

3.宋娜,刘丽娟,郝谚革等.我国居民城乡消费结构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6(23)

4.吴璇.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经济分析.经济师,2007(2)

5.顾景西,黎洁.持久收入假说与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旅游消费行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72-02

1 国内部分

自1997年1月贵州省将旅游业正式纳入支柱产业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及人数攀升,1997年国内旅游收入一举突破30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2.54倍,经过十年发展,至2006年底,贵州省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9亿,比1997年翻了十二番还多。在旅游人数方面,1997年旅游人数比上年增加50万人次,发展为1850万人次,2006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4715.75万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2.15%。历年具体增长率如下:

2 国际部分

贵州旅游经过十多年的曲折发展,现在已成为一座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许多的海外游客,且人数仍在不断上升,主要由港澳台同胞及华侨、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游客三部分组成。为便于分析,本文中按照贵州统计年鉴中数据的统计口径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及台湾同胞三个部分。虽然贵州的海外游客与国内游客相比只占总额的1.29%左右(云南10%左右),但海外游客对贵州旅游业的影响却是不可替代的,主要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外汇收入和潜在的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此对其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及客源组成的分析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与国内情况相似,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数及收入有小幅波动外,在其余十年中均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但增幅不大。具体增长率情况见下表2。

与表2对比发现,由于2003年的非典,对境外旅游的影响尤其明显,来黔境外旅游者人次及国际旅游收入较上年同期均下降60%以上。由此可见,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在境外旅游方面,虽然贵州省与其它临省相距甚远,但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 通过引入旅游消费结构理论来分析国际市场的问题

3.1 理论提出

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分类由林南枝、陶汉军主编的修订版《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中讲到:“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本文主要列出两个不同的划分:(1)从游客所购买的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用途出发,旅游消费可分为行、住、游、食、娱、购等几个方面的消费。(2)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出发,可以把旅游消费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3.2 实际应用

本文以2006年贵州省国际旅游收入为例,进行旅游消费结构分析。

如上图所示,属于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的交通、游览、住宿、餐饮方面消费占69%以上,比重很大。相对应的非基本旅游消费部分即娱乐,邮电通讯,其它服务,商品销售所占比重较小,且易发生变动。具体变化情况请见图2及图3。

从直观上来看,上面环形图反映出近三年外汇收入构成变化的情况,其中长途交通费用在整个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38%降至2005年的35%,至2006年的33%,而游览费用及住宿费用所占比重则均是逐年上升(分别由2004,2005年的4%升至2006年的8%,住宿由2004年的18%升至2006年的22%)。

而从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这个分类出发,我们发现,属前者范围的项目(如图中所示的长途交通、游览、住宿)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呈规律性,相对稳定,而属后者范围内的项目(如:餐饮、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及其它服务)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在近三年变化中出现波动,相对不稳定。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后几项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如非基本旅游消费的定义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项目不是每次旅游活动都必需的且弹性较大。

在过去这11年中,无论是来黔境外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支出还是逗留天数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平均每人逗留天数为2.17天,平均每人天消费支出为160.83美元。

近三年(即2004、2005、2006年)外国人、港澳、中国台湾同胞人数均呈上升态势,而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环比增长分别达20.19%,14.88%。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其中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每年来贵州欣赏风景的台湾游客达7万多。

4 结论

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从1996年至2006年,贵州旅游在国内游客及收入方面,增势强劲,增长率平均在50.32%以上,而国际收入均增长率为21.08%,相对较弱。此外安全因素在境外旅游影响因素中显然极为重要,影响极大。在对贵州省旅游外汇收入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属于基本旅游消费的部分,如交通、游览、住宿,游客总体上在这几方面的支出增加稳定,尤其是游览支出这项增幅最大,这与近三年,我省各旅游景点门票大幅涨价有很大关联。而属非基本消费部分如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它费用等则明显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在对来黔境外人员组成及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台湾同胞近三年来黔旅游人数竟居第一位,远超外国人及中国港澳游客。中国台湾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

5 存在不足

由于本人水平、经历及时间有限,所做的分析过于浅显,没能对相应各方面加以深入分析。如:国内游客、国际游客群体的组成、来黔目的等,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预测;境外游客近十年人均消费日支出及逗留天数均未显著增加的原因;及针对外汇收入各组成部分,为提高其来黔的消费水平及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旅游相关产业或政府可做出的努力等。在对各年增加率水平进行对比时,均未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没有反应出真正的实际水平。

6 可做深入研究的方面

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研究。

第一,如与教育产业的关系分析。从旅游群体这个角度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旅游消费的特殊群体,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他们人群数量较大,闲暇时间较多,有着强烈的旅游动机,且有多元化的经济来源,因而其出游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目前,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对贵州三个产业的影响分析。研究旅游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也可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研究贵州旅游对贵州经济、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上一篇: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 下一篇: 家长写给孩子的评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