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31 13:06:28

文化艺术管理

文化艺术管理篇(1)

二、香港的公共艺术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来香港公共艺术教育有所发展。提供公共艺术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机构与课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文大学文化管理课程、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等。其中,理大设计系与中大艺术系,培养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学生作品在香港艺术展中屡获佳绩。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则从公共艺术历史及评论的角度,教授学生观察及评论公共艺术的方法。因该课程针对副学士学位学生,理论程度相对较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创意产业政策培养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区艺术”一课为该课程三年级选修课,阐释公共艺术之含义,介绍公共艺术评估之方法,引导学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审视公权力与纪念雕塑之关系,并培育学生策划公共艺术、管理公共艺术,为公共艺术设计场地,以及设计扶持社区艺术政策之实践能力,实为跨学科、系统教授公共及社区艺术之课程。该课程的另一亮点,是课程设计力求寓教于乐,形式生动,并且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创造性采用虚拟场景、实战演练之新颖教学方法。课程围绕一个虚拟项目展开:假设香港政府决计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会大楼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环。香港艺术推广办公室受命,规划并发展新中环之公共及社区艺术,委托三家咨询公司从事研究,提供咨询报告。在2013年秋季课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三家公共艺术咨询公司,分别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担当为政府提供咨询之重任。各组成员扮演不同专业角色,包括项目研究兼公司总裁、公共艺术规划咨询师、公共艺术管理咨询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共或社区艺术家等。课程分两部分,完成前五讲后,各组前往中环,展开中环公共艺术之调研,鉴别艺术品之类别,评估艺术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础上,发觉不足,从而提出新中环公共及社区艺术发展之目标。课程后半部分,配合各专题,公司成员各司其职,逐项完成公共及社区艺术规划、管理之咨询、城市设计,以及艺术品之创作。课程亦包含设计软件技术培训,学生学会运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设计,并制作艺术品模型。课程于期末报告会上达到高潮,学生基于课堂知识,提出不少有益于启发本港公共艺术发展之建议,例如,创设公共艺术规划办公室、设立艺术家道德保护法、改革赋税以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香港雕塑公园和公共艺术长廊等。本课程与“项目委托方”艺术推广办公室合作密切,艺推办官员于期中亲临课堂,介绍业务,并出席学生期末报告会,聆听学生所提咨询方案。期末报告会与会者另有小区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等多人。

文化艺术管理篇(2)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50~60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流;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生死抉择》的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片注脚;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框子;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而工人们的不满和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道人心的呼应,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就将散失殆尽。许多垃圾似的儿女情长的作品,热闹一时的娱乐闹剧,砍杀血腥的侠义(狭义)粗俗光影,之所以无聊乏味,不是缺乏手段,是没有人心的感应。在一些地方放映《生死抉择》时,当戏中省委第一书记宣布,对腐败分子“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观众突然伴着影片同声喊出“该杀的杀!”,情绪达到高潮,此时,艺术与时代呼声共振,影片没有理由不被百姓喜欢。影片再一次证明,艺术只有呼应时代人心要求,才具有生命力,人们期待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必然是反映生活的优秀大气之作!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表现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场之间,艺术应当有自己的明确思路。既然没有逃脱市场的捷径,就应当把握艺术与市场之间和谐但主动的关系。回避市场,闭门造车固然愚蠢,但一味投合世俗丧失艺术更无疑是自杀。

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

《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把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

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文化艺术管理篇(3)

人们一提起管理学,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就是刻板、严肃。但恰恰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很轻松、很有趣的专业。既然是与文化相关,就有许多课程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理解。比如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化思潮、影视文化、文化产业学、文化政策学、文化法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文化管理心理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管理实务等。记得一次影视文化欣赏课,老师给我们放映的是迪士尼版的《花木兰》,我觉得有些无趣,这部影片我都看过好多次了,但老师却提示我们:“注意体会这几点――异域人是怎么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木兰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刻画的,其中又有什么转变;迪士尼版本的木兰与传统的木兰有些什么异同;影片当中有什么新颖的元素出现等。”于是我带着这些新问题去欣赏,果然,看完影片后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除了涉及文化的课程,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培养自身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度,而最难的则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管理称得上一门管理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分普通文科类和艺术类两种,当学生毕业时也会依照专业类别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

文化艺术管理篇(4)

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科学化管理,只有科学化的文化发展管理才能让文化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过去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才会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只有录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文化艺术管理的运用现状

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管理人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良。文化企业的外部发展氛围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国家宏观规划过的,那么在航行过程中航线的策划则是由企业的自身发展决定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中管理人员的任命途径一般都比较广泛。在文化艺术的体制变革中管理者一般是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时的单位领导人,或者是跨专业部门转行过来的领导者,以前这些领导者不一定具有文化艺术的事业管理能力。第三种就是家族式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方面的人才,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职能。在这样的选择管理人员的制度中任命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不够专业和规范的。这是我国的历史原因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较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粗放型阶段,国际化集约水平也不够,管理者在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时运行操作的方法都较为低端。在一些城市和省份都开始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法,以前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向企业化的道路上转变。然而这样通过转型形成的企业还不能够像农业型企业那样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市场,高端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1]。

2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方向

要改变当前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最主要是让新文化企业不再不断消耗原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需要引进更专业的新人才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原来的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在新企业中有岗位可以转换,不再做非专业的部门的领导者,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获得新的职位,企业的新血液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适当的优化新进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产生忠心度和诚意度,不至于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规范的任用管理者才能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挂历,让企业正确的做出对发展前景战略性的运筹和规划,在企业的文化艺术管理方面要改革和优惠企业内部的体制和政策,让专业的艺术文化管理人员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如果能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让领导方式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就能革新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新度。目前情况是部分由艺术家自己创建的个体文化产业,他们很难摆脱避免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即家族企业,他们不愿意聘用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外聘管理者对他们不忠,甚至怕外泄他们的资料信息。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发现新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进行规划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学习。西方国家的操作方法整体来说优于我国,在观念意识上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管理的关注度,要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我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都没有专业的途径,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却不能获得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程度的利益[2]。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落实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政策。因此一定要对目前的管理者机制进行改革,将企业前身的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遗留问题处理妥当,通过专业市场聘请更加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让陈旧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改头换面。让专业人才进行更为专业的文化策划、文化运营和文化销售。在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让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做大做强。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宏观角度来说还需要政府的法律条文和政策的加倍支持。为更新管理要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方面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运筹帷幄,才能发挥出文化艺术管理都作用。

3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现在国内产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起步也比较的晚,整体的企业规模范围也还比较的小。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朝着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文化艺术企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的提升。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的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走上了逐渐革新的道路,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吸取多方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文化艺术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固。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管理篇(5)

引言

在史学界,法国的福科提出一个疑问:历史将不再是不断完善的历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断增强的历史,相反,断裂现象似乎在不断的增强与出现,所以历史学应当寻找“非连续性”也就是所谓的“断裂现象”。同样,在中国的书法史中,“断裂”问题同样存在。

翻开中国文化这本“书”,书法艺术确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无论是书法的技术性问题或是理论性问题都犹如渺茫星空,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定。于是点鬼薄式的书法史、花名册式的书法史、家谱式的书法史著作,成为中国古典书法史的主流形式。虽然它分时分段,章节清晰,连续性意图的追求很明显,但由于缺乏一种宏大的大思想的连续,从而导致了章节的四分五裂,连续的脉络变得削弱甚至消失,缺乏一种“内在理路”[①]。直至近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仍然只是丛文俊在开史之前作的一总结擎领性的中国书法思想综述。

从这些线索和思想上看中国书法文化史,我们又多了许多可以研究的东西,它的前景似乎很大。可以分出许多的方向让思想总述,让书法史成为另外一种写法。

纵观上下几千年的文明,“书写”从未间断,但是思想文化的断裂与政治经济的影响必然波及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而如何找到断裂点,以及给断裂后的社会进行什麽样的诊断,开出什麽样的药方却是前所未有的一个课题。

一断裂的涵义

葛兆光曾经说过:“断裂是与常规的轨道脱节,与平均的水准背离,它常常是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上无法确定其来源和去向的突发性现象。”[②]我亦赞成此说,就如一列火车有它自己的轨道,但是由于比较特殊的原因,火车的车厢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前面车厢脱节,于是后列车厢在这个轨道上慢慢停滞,以致于后人无法辨别其来源及去路。

书法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论其处在什麽样的年代,都因为我们的书写工具、记录习惯、特别是文字的普遍使用而代代薪火相传。从最早的文字的产生到因记事的需要而延绵至殷商的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经由占卜贞人的稳定传承从而发扬光大,最终于魏晋时代演进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书法,经历了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息传承。而后在盛唐君主李世民的尊王的风尚下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开宋元明清的连续之河!

然而,历史永远不可能那麽顺利的连续着,不管书法的自觉地传承,或是不自觉的延伸,在这种看似连续的外表下,“断裂”的内部现象却时常出现,少则数年,多则上百年。

在此,我对葛兆光的定义,再稍加补充:断裂是一种时间顺序上的文化断层;不连续,是一种逻辑上的文化失去现象。这样,似乎又了文化的连续性,连续似乎是一种不平常现象,而断裂才是一种平常现象。文化甚至在断裂后又不得不与原来的轨道相对接,重新发展下去。需要在传统的文化轨道上走下去的断裂文化,似乎在断裂口处驶入另一轨道,想追摹原来的目标,却不得不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当然这可能要受到裂口处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影响,是它在吸收与消化后的一种变异。)

二中国书法文化史中的断裂现象

第一类:显性的断裂。

最明显的例子是宋朝初期的书法现象。由于常年的战乱和外夷的虎视眈眈,在宋代开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书法都没有走上正规的轨道,甚至可说无暇顾及。就这样,百余年过去了,以至于欧阳修大声疾呼“古来书法之废,莫过于今”。那麽宋初书法为何如此颓废?首先,书法自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使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致命的阻隔。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代之后,无复字画(即指书法)可称。”又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都是有感于国初现状的深切悲叹。这也许是宋代书法积贫积弱的最大原因;其次,师资人才的缺乏固然是一个方面,而优秀的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更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据《宋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记载:“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薄,……太清楼密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车蓄积,为之一空。”唐人去魏晋未远,留存的名迹尚多,而宋朝经过五代的战乱浩劫,名迹已经大多散佚,只有相对稳定的十国政权还保留了一些,但是即使如此,最后也被统治者作为战利品收归内府,书法遗产的垄断与散佚,使得宋代书法要取得一丝进展,书法家付出的精力与物力比前代要多出数倍。再有,社会风气与政策法令的丕变,使得产生大书法家的土壤贫瘠不堪。[③]

由此可见,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就先天不足。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它特有的发展规律,书法更重笔法的传承和艺术形式的借鉴,而社会的动荡与战乱,则是书法断裂以至不连续的直接原因。在这种类型的断裂中,书法艺术明显与传统脱节,脉络流传的通达性遭到了致命的破坏,文人士大夫在战乱过后的文化续接上无能为力。政治动荡,制度丕变,士人们已经无法顾及文化的连续了。

第二类:隐性的断裂。

㈠在书体演进中,古体文字的“隐退”。

例如:汉唐时期,篆隶先后成为古体,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大篆的问题上,可以认定在唐时已然“失传”。丛文俊语曰:“在古人心目中,小篆是从造字到全部古体的缩影,它所承载的文化与审美信息远远超出其书体样式本身。”从这一段话来看,大篆被作为古文字的一种在汉唐时期已经失去了它的全部地位,而这种书体的失传与消失不能说不是一种书法文化意义上的断裂。同样,早在先秦时代,古蝌蚪文与鸟凤虫书确也存在同样的命运。每一种书体的隐退,不就是一种断裂吗?

㈡唐代“王书大统”独尊的现象。

唐太宗“尊王”,评之为尽善尽美,古今第一,是迎合久经动乱,初具安定的社会心理,也是文治的需要。而其之所谓“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云云,正是这种文治社会下的需要。尊王羲之书法,则是以损害其他书法——特别是王献之书法——的自由发展为代价的,。王献之书法逸气过父,独领南朝,开唐代狂草先河,但是,由于唐太宗独尊“大王”,使这一倾向严重受挫,终难以跻身庙堂,无以发扬光大。[④]

㈢大文化的“断裂”导致的书法文化的间接断裂。

所谓“大文化”,实是指书法文化所处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而言的,它是书法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先天土壤,是书法文化能够自由壮大的先决条件。大文化的存在与否或断裂与否,直接导致其中的子文化的存在与传承。

中国有句成语:“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亦即此意。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跳动着该民族灵魂的脉搏,以巨大的向心力凝聚着民族成员,因而文化的认同与流传继承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大文化如果断裂,甚至灭亡,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无怪乎有人说:“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种说法虽然过分夸大了文化之作用,但可以看出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地位是多麽重要。

书法文化作为“大文化”背景下的子文化,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现象。明代中叶以来,在宋时已经逐渐出现并形成的商人地主、市民阶级更加确定。表现在哲学上,首先是从李贽到唐甄许多进步的思想家,作为一股反儒学的异端出现,具有现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想,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再有是从张载到罗钦顺到王夫之、颜元,虽以儒学正宗面目出现,但具有更多哲理思辨性质,有某种总结历史的深刻意味[⑤]。表现在文艺上,为一种合乎规律性的反抗思潮,更加注重世俗人情。李贽的“童心说”、袁中郎的“性灵说”、徐渭的“真我说”,皆提倡讲真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为个性的性灵解放铺平了道路。特别在书法领域,像徐渭、倪元璐、王铎、黄道周等等一大批书家都把自我的精神追求寓于书法之中,开一代风气。然而,历史的进程远非直线,略一弯曲即是数十甚至于百年,晚明进步思潮在清代遭受到挫折,不但没有发展,而且在保守、反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下受到全面打击,甚至消失殆尽。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书法的各个领域,都在倒退性的严重变异。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完全萎缩,有清一代又是一片全面的、僵化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⑥]。

很难想象,如果晚明的文艺在清代继续发展,它将会开出多麽典雅骀荡的艺术之花。从某种程度上说,清代所造成的历史文化演进的“断裂”,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断裂现象

文化,粗略言之,可划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极[⑦]。而在书法文化中,其作为中国人的本土文化、特色文化,其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也随着中国文化的演进,内涵不断丰富与扩展。现将其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发展大略追述如下:

文化的发展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先民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汉字,而汉字正成了书法成为艺术的第一硬件。除汉字外,书法所需的硬件还有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在借助了以上的物质硬件下,中国书法才有了关于书体的演进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书写技巧的完善。这种延伸的起点以及变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衍生的各种新问题,我都将其归属于技术体系。

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先后定都于中原,汇聚成华夏文明。西周礼乐文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秩序感,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形成以后三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范式。孔子思想因于周礼,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自此,无论个体小国或是泱泱大国,都被伦理秩序融为一个整体,各种文艺形式都被赋予教化的功能。[⑧]《论语·述尔》所载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语,是每一个士大夫从艺自觉遵循的原则,由此可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的本质,进而掌握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本质。

如上所述,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子文化,在其发展成长演进的过程中,其价值体系与技术体系在很早就已经同时并举了,并且其艺术本质就与人格外化相互联系,作为最具有活力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

但是,当代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首先,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上世纪初,硬笔的引进致使毛笔退出社会生活,而到世纪末则又以电脑键盘替代了手工书写,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废除汉字,汉字简化、拼音化,直接导致书法所依靠的硬件体系近于崩溃。

其次,当代书法艺术所依据的传统文化的土壤贫瘠不堪。在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人都将中国落后的原因追溯到传统文化的“落后”,由对政治文化的逆反波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到六十年代,“”有一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使得书法文化的生存土壤又遭受了扫庭犂穴的毁灭,以待人几乎堕于文盲文氓之溷。接着,“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现代文明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文化传统兼具了继承性与变异性;中国社会要向西方看齐,中国文化亦必受其改造。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华“大文化圈”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冲击,外夷文化入侵到我们当代“无传统文化积淀”的新生代中。可以说,在“高势位”文化入侵后,随着近百年来政治经济的变动与融合,中国“大文化”各层面都在发生转型。这种转型,直接使书法子文化在大文化圈的激变复杂的断裂与连续下,呈现出“文化缺失”或“文化断裂”现象。

最后,伴随着毛笔和文言失却社会基础的同时,书法在当代最终丧失了它的接受主体——大众。在古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是笔墨纸砚,毕至案头,终日赏玩,“书写”融入生活。但是当代书法活动却蜕变为一种仅为少数人从事的艺术活动,其负面却导致“笔墨泛滥”,书法丧失评价标准;而从废除汉字、简化汉字到走拼音化道路,直接阻断了书法作为精英文化与大众的亲和力;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不只是造成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的困难,更是使人们对书法表现形式隔膜化[⑨]。当代能够欣赏读懂书法作品的普通大众已是少之又少,形成了书法接受主体的“断裂”。

的确,当代书坛已经步入“展厅时代”。而“展厅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古时文人雅集式的书法交流,为了片面追求“展厅效应”,创作者失去了书法艺术精神和自我精神的依托,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技法而技法,从形式到形式,从形式感到视觉冲击力,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愈演愈烈,完全一种“制作化”“装饰化”。梁培先先生曾说:“将书法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行列,书法极有可能沦为一种黑白的抽象画——这意味着(书法)自我艺术身份的丢失,而一旦自我艺术身份丢失,就必然引发连锁反应,诸如与文化本源之间关系断裂、文化身份的模糊不清等重大问题。”[⑩]断裂一词,真可谓是击中要害。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致使书法创作者与书法理论者分工愈加精细,结果使得书法理论者过多地关注理论,而缺乏技法锤炼,而书法创作者更多地关注技法,关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不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这样的后果直接使当代书法人对于书法本体意义上的哲学依托、价值寄托与书法的书写性缺乏相应的关照,从而导致了技与道的分离,导致了书法文化的人格化断裂。

结语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呈现出独特的光芒,即使是“断裂”,文人士大夫也力求上溯传统,与之对接,以弥补文化上的“不连续”,使文化能够发展下去。然而,当代文化断层的因果链条导致我们这一代人的失忆、错位与误解。当我们重拾传统经典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是何等的感慨与悲愤,一面是为孳乳着我们的“神貌不合”的“断裂”文化而发出的无奈悲叹,一面又要为这个断裂的社会、异化的人生拨云见日,沿着前人断裂的历史向前“接着写”下去。

宋代黄庭坚评品苏轼书法为宋朝第一,除了“笔圆而韵胜”以外,就是“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黄庭坚《书缯卷后》语:“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从以上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于习书的态度。对于某人来说,其完整的人格不外有二,一是胸中有道义,二是要有圣哲之学的滋润与熏陶。缺一而不全也。此种士人的高尚之气质也是书法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代这种士人精神却衰落了,这直接导致了士文化的衰落和书法文化传统的断裂。当代的书法人需要批判的精神与独立的意识,需要对书法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甄别能力,更需要把书法文化精神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①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收入余英时《历史与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一九七六年,一九九二年。②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一版。③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一版。④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第一版。⑤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⑥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第二版。⑧吴振锋,《文化断裂中的文人书写》,《书法》杂志,二OO六年第八期。⑨梁培先,《改造与失衡——试析形式结构对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的影响》;《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二OO三年五月。

[①]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收入余英时《历史与思想》,第一二四,一二五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一九七六年,一九九二年。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十、十一页。

[③]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一版。第二,三页。

[④]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一版。第九页。

[⑤]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七O页。

[⑥]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第一版。第一八一页。

[⑦]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第二版。第十六页。

文化艺术管理篇(6)

意大利米兰BOCCONI大学公共与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图里尼以BOCCONI经验为视角产出公共政策制订的三种理念,其一,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是多层次性,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层面,而且也是文化组织的决策层面,特别是有可能是项目决策的层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他提出了三个类型,一是创新性的决策,二是互动性决策,三是情感吸引的决策;其三,他使用实验的方法,为提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

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维多利亚·诺兰教授和纽约戏剧发展基金发展总监安·特莱茨是美国著名的艺术管理专家,她们围绕美国当代戏剧艺术能力状况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假设和调研,既设置了六个能力的一般性的关照,同时叉涉及如何论证和确认这六个能力的状况,并且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国外艺术管理的专家的研究,首先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既有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观的实际运行与操作的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又次,能够超越单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个综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来自国内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业的学者环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演讲和深入的研讨,其中又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管理的宏观审视。涉及这一命题演讲的学者从国内外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教授从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梳理开始,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艺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的自觉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三个发展维度”、“三大问题”的总体观察。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认为,跨文化本身是流动的。虚拟空间的形成加快了艺术流动的速度,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管理具有现代性与社会性,其制度创新值得研究;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非专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应当科学辨析宏观艺术管理和微观艺术管理的关系,重视对艺术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控。不能把艺术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应当从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来;要确立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艺术管理学科;要充分认识艺术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质,重视该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济南大学江奔东教授强调,艺术与文化管理,需要重视文化规制的问题,要有制衡效果的标准,各机构职责划分是否清楚,规制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内容规制应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先进文化的标准;文化产业规制需要有立法实施和统一的完整性;面对文化规制,需要科学地掌控政府、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论述了宏观艺术管理与围观艺术管理的关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导被制导的关系,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二者会出现一些冲突与摩擦,应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化解,使之产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师范大学方华从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切入研究艺术管理的状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刘素华作了中美国家艺术基金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五十年兴衰表明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的协调是国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问题,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如何在价值认同的框架中激发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战,也是其肩负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较多学者针对艺术管理某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予以深入的剖析,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创见。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要确立科学的理念和标准,寻找相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用好交流贸易等多种方式;要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的指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突出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合作战略和媒体战略。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针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跳出旧有的“内向型研究”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开拓“外向型研究”,充分发挥双向视域研究的互补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讲述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资源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建立的“中国文学艺术+互联网”这一平台要为每一位艺术家或艺术学家免费做唯一个人的官网,精准和广泛地传播交流学术成果。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拓展艺术管理的视野,建立宏大的艺术资源库和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这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军教授切人中国外流文物的回归这一命题,认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其间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认同。为了实现更多文物的回归,应当审时度势,调动政府、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学管理与运筹的力度,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川音乐学院廖勇教授探讨了员工与组织、组织内各部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高效运作的内外管理生态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而遵照相应的组织制度设计和管理生态模式进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则为管理的生态法则。

第三,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意、生产与营销。该课题涉及到艺术管理具体运作的诸多问题,从创意与策划、生产与运营到传播与营销,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时尚何以先觉、先行和先倡”的命题,认为三个“先”字在市场有一种先导的作用。用这种办法,把时尚的前沿和信息传递给大家,由此从内心对时尚取得一种共鸣。对时尚开发可归纳为四个特点,即时尚和经济一体化;消费的符号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费;时尚产业全球同步进行中,其周期大大缩小;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风险。广西艺术学院何清新教授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认为基于族群交流的对歌文化,隐含着艺术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侯云峰教授以该院创作体验话剧《问心》的经验,阐释了作为艺术管理类专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是一种基于微观的和实证性的研究。济南大学王玉副教授杨杨分析了中国演艺产业在建设中遇到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强和资产的可抵押性较弱两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使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一要从风险的来源角度准确识别风险;二要采取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选取因素集、因素加权、备择评语、确定评判矩阵四个步骤科学评估风险,为风险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上海戏剧学院黄海认为,艺术家个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点,具有共性的艺术家个人品牌经营策略,包括确立个人品牌核心价值、满足艺术消费受众需要、原创性策略、达成沟通、事件营销、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东艺术学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应把媒体融合作为目标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任务分解,实现摄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创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团队的素质将决定艺术表演团体的整体水平。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策略以及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手段都是艺术表演团体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文化艺术管理篇(7)

(一)建立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些历史传承中祖辈创造的不少艺术典藏代代相传。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承免不了会丢失或者是被扭曲,故而建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实现科学管理,不仅可以弘扬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我国无数文化艺术工作者劳动结晶,同时,为当地文化打造出一张独特的名片,便于指导后世繁荣的群众文化艺术。

(二)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性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从其表现的形式看,它是将各种文、形以及声等形态综合在一起。因此,其特性就决定了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表现出来多样性、综合性、现场性[1]。比如,在举办社区广场的文艺演出、音乐会等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收集文字、剧本、乐谱、现场照片、录音以及录像等资料,来突显当时的动态和气氛,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这也体现出了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多样性、现场性以及多样性,如此文化艺术档案才具有保存的价值。

二、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档案管理意识

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绝大多数是针对人事档案,随着这些年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多,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数量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急需对其进行有效的归档,以便于对日后的学习文化交流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2]。但是,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意识却较为滞后,诸如文化站这样的群众文化管理部门不屑于整理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档案管理包括了整编、分类、编号等,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因此,它是一项相对繁杂的工作。而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办公效率与水平。显然,眼下我国基层社区资源匮乏,硬件配置不足等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信息化程度偏低。

(三)档案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我国档案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众多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名牌毕业生都会选择在较大的城市从事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而不愿去基层,真正参与和接触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而且,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在基层这样的人才匮乏,导致档案管理的效果不佳,工作效率不高。

三、改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通常,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产生涉及到组织单位领导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开展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单位负责人,他们是艺术档案产生的源头,一旦他们意识淡薄势必会导致大量文化艺术档案的缺失[3]。反之,强化这些人的档案管理意识,还可以让他们宣传督促群众重视艺术档案的价值。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确保软硬件的建设,逐步完善各项艺术档案管理制度。

(二)加强业务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案卷质量。不过,眼下人才管理匮乏的现状难以改变,因此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自身修养势在必行。保障每个人能够会写、会摄、会处理相关资料,同时还能够积极主动向先进单位学习交流如何实现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信息化。

(三)实现数字信息共享

文化艺术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G275.9;G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08-01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也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佐证。笔者以遂昌县文化馆所保存的艺术档案为例,谈一谈自己对县级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的粗浅认识。

一、县文化馆艺术档案的特点

文化馆艺术档案不同与文书档案,就遂昌县文化馆的艺术档案来说,有着策划、组织、培训、辅导、收集整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等工作,从而决定了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的自身的特点:

1.种类多。遂昌县文化馆的专业分为两大类,一是表演艺术、二是视觉艺术,艺术档案就由这两大块来分类,但每个门类又包含多种艺术形式,它包括舞蹈、音乐、曲艺、作曲、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因此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档案的种类多。如:曲艺艺术档案(包括戏曲、小品、快板、三句半等)、音乐艺术档案(包括作曲、声乐、民乐、管弦、打击乐等)、舞蹈艺术档案、美术艺术档案、摄影艺术档案等。这些各类的文化艺术在活动中形成的资料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如果不根据它们特有的表现形式进行收集整理,就不可能全面、真实地体现出来,也就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档案的作用。

2.样式多,艺术档案的记录和表达方式不同,决定了艺术档案的多样性,如图像、文字、影像等。由于载体不同艺术档案:有剧本创作、文艺研究、文史资料、文艺通讯等纸张的;有照片、影片、唱片等胶片的;有录像带、录音带等磁性材料的;还有奖状、奖杯、奖牌等实物材料。

3.载体多。艺术档案载体:有简历、创作、研究的作品和成果等文艺人才的个人艺术资料档案;有文化活动(包括理论研讨、培训、各类演出和展览)、大事记、工作计划和总结等事业管理方面的文字档案;还有地方艺术志、文化史、各种文化艺术资料和专业艺术研究资料等文史资料方面的档案。由于种类和样式不同,载体多样,来源多方,这就给收集、整理、保管带来了新的课题,也给艺术档案利用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二、县文化馆艺术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种类和样式不同,载体多样,对收集、管理、保管艺术档案便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管理员要有较强的档案收集、整理及管理能力。鉴于遂昌县文化馆的工作实际,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人员和经费有限。一是县级文化馆艺术档案工作人员少,精力顾及不到,一般档案人员常常是身兼多职,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收集、管理和保护。二是经费投入少,艺术档案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相比来说,一时看不出它的社会效应,加上政府拨款有限故在经费投入方面,往往偏重于群众文化活动者居多,而对档案的经费投入几乎微乎甚微。致使一些文化馆档案室的硬件设施落后,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档案的长期保护和开发利用。

2.领导不重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重文化活动,轻艺术档案的规范管理,档案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严,保护措施不力,加上多年沿袭下来的艺术档案分散保存,造成艺术档案收集困难,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更难以实行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中缺少应有的重视,考核中没有相应的位置。

3.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艺术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根本不知道档案的收集范围和整理要求,他们自以为只要把材料装订在一起就是档案了,缺少对艺术档案的形成、整理等自身特点的认知。二是部分工作人员因缺乏全局观念,常常把群众文化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档案视之为个人行为。有的为贪图工作方便,不愿把材料及时移交档案室,造成档案材料的严重散失。

三、对当前县文化馆艺术档案的建设管理对策

县文化馆群众艺术档案工作既然是群文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发利用好基层群众艺术档案有利群众文化的更好发展。笔者认为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县文化馆艺术档案的建设管理水平:一是把艺术档案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上来。首先,要配备好一名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精的专职管理员,把艺术档案人员的工作纳入到年终的目标考核的内容中去。让艺术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所管的工作和文化馆其他工作同等重要。其次,要从财力上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档案工作要上档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投入一定的财力是十分必要的,应申请经费为档案工作添置必需的设备、工具。对于已建卷的档案,应在腾出条件较好的房舍,改建成专门的档案室,使艺术档案资料得到最妥善的保管。二是不断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县文化馆群众艺术档案人员,档案人员既要有幕后英雄的素质更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必然选择,不断“充电”,认真钻研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三是各级领导要重视艺术档案的管理。搞好艺术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益会影响到当地文化、旅游等工作。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做好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整理抢救工作,就是为当地留下一份文化的积淀,为后世传承了一份文化财富,为地方打造了一张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只有各级领导和部门的真正重视,县文化馆把艺术档案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才能使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艺术档案才能为当地文化工作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管理篇(9)

民间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民间的知识、文化、语言、风俗、音乐、礼仪、建筑等艺术形式,属于精神消费产业的范畴。到目前为止,除了在某个地区对于某个民间艺术采取被动的管理与保护之外,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还是一个放任自流的状况。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需要对其中的每个要素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收集、整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传承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年龄不断增长,一些艺人已经相继离世。因为没有健全的传承培养管理体系,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在逐渐的消失。比如:民间的多版套色画布、木版年画等艺术,由于老一代人的离世,又没有继承者来发扬光大,都有可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其次,整体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藏管理也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陕西省来说,十一个市区当中只有宝鸡市馆中收藏有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而藏品比较丰富、品种较全的是省艺术馆。再次,缺少专业的民间表演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在我国的很多艺术馆中,60%以上的艺术馆都没有专业的表演艺术研究人员。由于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发展处在顺其自然的状态。

2、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系统的构建

根据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不能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利用。随着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热潮一波高过一波,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工作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由于民间文化艺术管理是个综合性系统,所以要对系统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民间文化艺术管理系统的框架主要包括六个要素: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化。要把这六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

2.1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目标

建立在综合系统基础上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把我国所有的民间文化艺术管理活动都包含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就是在有关部门的战略指导下进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对于不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根据其具体生存特点的不同,在相关部门大的管理框架之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计划。比如,对于不可再生的艺术遗产怎么保护,对于一些民间创造艺术应该怎样推动其发展等等。

从整个管理的框架来看,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大的综合目标,还分为很多个小的目标系统,从而构成一个个的目标体系。这就需要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对于各个遗产管理的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来的管理目标更加实用。

2.2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化管理是整个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工作进行的前提。进行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使得管理活动规范、有序。但是事实上,可以作为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参考的法律相对缺失,在民间文化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法律规范。法律的不完善就会导致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

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之内,具有关联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就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把精神方面的利益放在最前面,遵循宽容性原则,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创新,从而产生经济功能。于此同时,还有注意不可再生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要根据其特性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开发的时候要以不破坏其资源为前提条件。

2.3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组织

进行合理有效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就要有合适的组织来实施管理措施,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就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来说,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相对比较分散,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逐渐的趋向产业化和综合化,所以,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成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发展中的障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要不断的强调监督和检查的功能,从而保证民间文化艺术产业能够协调发展。所以,对于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组织来说,现行的文化机构以及事业管理部门可以重新进行精简,对于那些传统管理机制没有到位的地方进行改进,加强盲区管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使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机构更加的系统化。对于文化资源管理进行统一的配置,提高各个相关部门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功能。

2.4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方法

建立系统化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就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系统思维方法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要建立总的目标框架,在这个总的目标中逐个分析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不能跟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单纯的计算经济效益,还有的是计算生存风险等,考虑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对各个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采取模型技术,从而把人为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2.5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信息系统

合理有效的管理来自于系统的应用,只有良好的信息系统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实现管理目标。在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系统化管理的时候,要认识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除了整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现状信息,还要在认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的理论,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2.6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文化

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在民间流传的,属于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它的发展需要发动公众的力量。因此在进行面见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的时候,要不断加强民俗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民间艺术的认可度,营造生发民族文化认识的人文化境。管理文化的形成,要把重点放在建设和引导的力度上,制定出民间艺术管理规划,营造其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把民俗融入百姓的生活。同时利用现代化媒体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宣传,增大其在公众审美模式中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要积极的培养传承民间文化的人才,可以举办培训班,也可以鼓励民间老艺人招收徒弟,相关部门要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专家队伍监督实施。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系统,对于系统中的要素进行逐个的分析、研究,为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民间文化艺术遗传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翟红霞, 李敏.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 2) : 60- 65.

文化艺术管理篇(10)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特性

(一)内容丰富广泛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与其他社会性的活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它主要是来自于生活,是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群众文化有着岁月的沉淀,里面含有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比较丰富,涉及面也是非常的广。不能仅限制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化管理[1]。

(二)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在对群众文化艺术的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至关的作用,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文化艺术活动,来保证文化艺术性继续延续下去。但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实施时难度系数较大,在进行个性管理的同时,主要是还要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将它进行整合和规范化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提高群众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形象性与多样性

形象性及多样性在体现形式方面是有着不同的区别。针对这一综合性较强而且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整理档案资料和搜集相关信息时,更应该保存一些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主要包括剧本、音乐、乐谱、照片的等多种资料,在大型活动室包括音乐会和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求将声音、图案与文字三方面的统一性,这些形象特点都是取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能够更加直观、形象体现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这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个不断增多,群众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很早就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样对未来学些文化艺术交流的有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群众文化的管理部门整个活动水平比较低,而且数量也是特别的多,不想去花时间与尽力整理,所以有很多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知识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开展群众文化艺术也缺乏档案管理的意识。所以很少将文化活动放在艺术档案里面[2]。

(二)归档问题复杂,缺少有效的收集手段

文化档案管理中的声像与实物档案的创作者一直都认为这些档案都是属于个人的,所以经常不希望交给档案管理部门。现如今,很多人们的商品意识足见增强,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如果上交的话,只会觉得自己的作品存放不当,会成为永不见天日的作品,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将这些好的作品保存起来难度系数比较大,从而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处于放任白流的状态,这是影响因素之一。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档案管理是一个技术型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很强的训练人才进行保管。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来看的话,档案管理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每一年很多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是有限,大多数档案管理的专业的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真正直接参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比较少,由于人手不足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所以档案管理效果也不是很好。

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档案意识

如今,单位负责人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这样会导致大量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遗失。反之,如果单位领导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看重的话就会监督下属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文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群众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加强档案工作,在档案管理中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专项资金支持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建立,资金将列入档案管理工作年度财务预算,进一步增加硬件设施,安全软件和硬件建设,完善艺术档案系统,创造一个好的档案工作氛围。

(二)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在收集文化艺术档案资料时,要保证文化艺术档案的完整性。组织文化艺术档案,应遵循文化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化与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方便存放和使用,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载体分别进行备案。

(三)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效地提高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实际工作的培训和管理,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行数据分类,通过整理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各种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形成文化艺术系统的档案系统。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大班下学期德育总结 下一篇: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