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7 00:17:57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1)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8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08〕17号),要求在全省事业单位正式实施人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这次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现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就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

为了确保安徽省农科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前期对全院800多位在职人员和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有在册人员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占总人数的61%。与国家要求的“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相比,该院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偏低,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偏高。此外,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1.24∶1.25∶1,与国家的控制目标3∶4∶3也不符。对于人员结构与岗位设置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经多方面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力争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妥善措施,确保该院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一是根据编制数确定岗位数量。农业科研院所原定的人员编制,是根据其职能和当初的实际情况由编制部门核定的,该编制体现了职能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岗位设置理当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基础上实施,以确保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的一致性。另外,从安徽省农科院目前实际情况看,依据原定编制职数为基础计算各类岗位职数总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类岗位内实际人员状况与等级比例严重不符的矛盾。

二是合理增加专业技术岗比例。在确定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比例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其基本原则应当是尽可能强化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合理紧缩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以体现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客观性、专业性,确保主体岗位占绝对多数。

三是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岗位设置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别的人员数有超有缺,少数超结构比例人员不愿变动岗位。为了消化矛盾,确保稳定,在此次改革中允许有5年过渡期,并给予一定的人员分流时间。对部分年老体弱、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定年数的人员可以选择过渡岗。通过转岗等措施,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逐步优化并最终达到各类岗位确定的结构比例。

2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确保岗位聘用工作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长期沿用的职工身份管理,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工作上对贯彻执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1-2]。例如安徽省农科院至今尚未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仅对新进高校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全院职工考核较笼统,针对性不够;考核结果应用力度不强,未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领导职务及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不完善。因此,在贯彻落实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农科院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农科院管理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农科院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岗位设置管理配套文件。

3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了传统身份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换。设置岗位、制定目标、选聘人员、签订合同、业绩考核、薪酬分配、职工奖惩、人员调整和职工培训等成为人事管理常规而又频繁的工作,以往过于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能体系可能不太适应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需求。因此,应转变观念,明确角色,重新构建管理职能体系,以确保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3]。

一是充分发挥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等基层单位与组织的作用。应重新构建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适应的、以院和研究所共同意愿为基础的管理职能体系,尽可能将决策权向下层转移,让各研究所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当然各研究所也必须对产生的结果负责。院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做好宏观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各研究所各类岗位数、各类岗位内的等级比例等由院管理。尊重研究所的自主权,充分发挥研究所人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和绩效分配等应由各研究所自行管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院、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听取他们在学科发展和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意见。要发挥职代会在制订有关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参与作用。通过发挥多方作用,听取多方意见,以形成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职能体系[4]。

二是逐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以往在身份管理背景下,狭义的人事管理就是干部管理,所谓干部主要是指单位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干部(高校毕业生)。过去我院在人事管理上,干部和工人长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技术职称(等级)、教育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均是分而治之。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应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选聘岗位工作人员。应打破职工身份界限,融合机构和职能,逐步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体系。

三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服务职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大对人的管理,要将人的能力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重要的位置,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还要为职工提供优良的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正确引导,使职工根据自己的岗位目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状况,同时确认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增加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其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要多向职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4参考文献

[1] 高中启.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J].求贤,2008(3):11-1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2)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8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08〕17号),要求在全省事业单位正式实施人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这次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现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就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

为了确保安徽省农科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前期对全院800多位在职人员和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有在册人员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占总人数的61%。与国家要求的“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相比,该院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偏低,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偏高。此外,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1.24∶1.25∶1,与国家的控制目标3∶4∶3也不符。对于人员结构与岗位设置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经多方面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力争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妥善措施,确保该院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一是根据编制数确定岗位数量。农业科研院所原定的人员编制,是根据其职能和当初的实际情况由编制部门核定的,该编制体现了职能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岗位设置理当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基础上实施,以确保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的一致性。另外,从安徽省农科院目前实际情况看,依据原定编制职数为基础计算各类岗位职数总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类岗位内实际人员状况与等级比例严重不符的矛盾。

二是合理增加专业技术岗比例。在确定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比例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其基本原则应当是尽可能强化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合理紧缩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以体现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客观性、专业性,确保主体岗位占绝对多数。

三是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岗位设置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别的人员数有超有缺,少数超结构比例人员不愿变动岗位。为了消化矛盾,确保稳定,在此次改革中允许有5年过渡期,并给予一定的人员分流时间。对部分年老体弱、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定年数的人员可以选择过渡岗。通过转岗等措施,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逐步优化并最终达到各类岗位确定的结构比例。

2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确保岗位聘用工作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长期沿用的职工身份管理,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工作上对贯彻执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1-2]。例如安徽省农科院至今尚未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仅对新进高校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全院职工考核较笼统,针对性不够;考核结果应用力度不强,未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领导职务及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不完善。因此,在贯彻落实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农科院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农科院管理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农科院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岗位设置管理配套文件。

3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了传统身份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换。设置岗位、制定目标、选聘人员、签订合同、业绩考核、薪酬分配、职工奖惩、人员调整和职工培训等成为人事管理常规而又频繁的工作,以往过于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能体系可能不太适应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需求。因此,应转变观念,明确角色,重新构建管理职能体系,以确保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3]。

一是充分发挥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等基层单位与组织的作用。应重新构建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适应的、以院和研究所共同意愿为基础的管理职能体系,尽可能将决策权向下层转移,让各研究所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当然各研究所也必须对产生的结果负责。院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做好宏观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各研究所各类岗位数、各类岗位内的等级比例等由院管理。尊重研究所的自主权,充分发挥研究所人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和绩效分配等应由各研究所自行管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院、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听取他们在学科发展和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意见。要发挥职代会在制订有关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参与作用。通过发挥多方作用,听取多方意见,以形成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职能体系[4]。

二是逐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以往在身份管理背景下,狭义的人事管理就是干部管理,所谓干部主要是指单位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干部(高校毕业生)。过去我院在人事管理上,干部和工人长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技术职称(等级)、教育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均是分而治之。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应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选聘岗位工作人员。应打破职工身份界限,融合机构和职能,逐步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体系。

三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服务职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大对人的管理,要将人的能力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重要的位置,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还要为职工提供优良的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正确引导,使职工根据自己的岗位目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状况,同时确认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增加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其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要多向职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4参考文献

[1] 高中启.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j].求贤,2008(3):11-1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3)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8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08〕17号),要求在全省事业单位正式实施人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这次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做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其主要目标是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现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就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

为了确保安徽省农科院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前期对全院800多位在职人员和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有在册人员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占总人数的61%。与国家要求的“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相比,该院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比例偏低,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偏高。此外,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为1.24∶1.25∶1,与国家的控制目标3∶4∶3也不符。对于人员结构与岗位设置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经多方面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力争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妥善措施,确保该院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一是根据编制数确定岗位数量。农业科研院所原定的人员编制,是根据其职能和当初的实际情况由编制部门核定的,该编制体现了职能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岗位设置理当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基础上实施,以确保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的一致性。另外,从安徽省农科院目前实际情况看,依据原定编制职数为基础计算各类岗位职数总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类岗位内实际人员状况与等级比例严重不符的矛盾。

二是合理增加专业技术岗比例。在确定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比例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其基本原则应当是尽可能强化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合理紧缩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以体现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客观性、专业性,确保主体岗位占绝对多数。

三是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岗位设置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类别的人员数有超有缺,少数超结构比例人员不愿变动岗位。为了消化矛盾,确保稳定,在此次改革中允许有5年过渡期,并给予一定的人员分流时间。对部分年老体弱、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定年数的人员可以选择过渡岗。通过转岗等措施,妥善消化超结构比例人员,逐步优化并最终达到各类岗位确定的结构比例。

2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确保岗位聘用工作顺利进行

事业单位长期沿用的职工身份管理,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工作上对贯彻执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1-2]。例如安徽省农科院至今尚未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仅对新进高校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全院职工考核较笼统,针对性不够;考核结果应用力度不强,未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作用;领导职务及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不完善。因此,在贯彻落实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中,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安徽省农科院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农科院管理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安徽省农科院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试行)》《安徽省农科院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岗位设置管理配套文件。

3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了传统身份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换。设置岗位、制定目标、选聘人员、签订合同、业绩考核、薪酬分配、职工奖惩、人员调整和职工培训等成为人事管理常规而又频繁的工作,以往过于集中统一管理的职能体系可能不太适应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的需求。因此,应转变观念,明确角色,重新构建管理职能体系,以确保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3]。

一是充分发挥研究所和学术委员会等基层单位与组织的作用。应重新构建与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适应的、以院和研究所共同意愿为基础的管理职能体系,尽可能将决策权向下层转移,让各研究所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当然各研究所也必须对产生的结果负责。院的人事管理主要是做好宏观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如各研究所各类岗位数、各类岗位内的等级比例等由院管理。尊重研究所的自,充分发挥研究所人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和绩效分配等应由各研究所自行管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院、所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听取他们在学科发展和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意见。要发挥职代会在制订有关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参与作用。通过发挥多方作用,听取多方意见,以形成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职能体系[4]。

二是逐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以往在身份管理背景下,狭义的人事管理就是干部管理,所谓干部主要是指单位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干部(高校毕业生)。过去我院在人事管理上,干部和工人长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技术职称(等级)、教育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均是分而治之。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应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选聘岗位工作人员。应打破职工身份界限,融合机构和职能,逐步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体系。

三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强化服务职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大对人的管理,要将人的能力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重要的位置,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还要为职工提供优良的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正确引导,使职工根据自己的岗位目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状况,同时确认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增加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其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要多向职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争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4参考文献

[1] 高中启.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j].求贤,2008(3):11-1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4)

一、总体要求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区成立了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伍荣华为组长,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事局局长赵碧森同志为副组长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人事局,负责制定全区岗位设置管理及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的方法、步骤和具体操作程序,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具体督促、指导。各部门、各事业单位要加强领导,安排责任心强、政治素质好、业务熟练的同志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任务完成。

三、时间安排及方法步骤

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准备阶段(2009年2月18至28日)

1、宣传动员。各部门、各单位要分层次召开动员会,及时传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有关配套文件,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了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2、调查摸底。各事业单位要通过收集有关文件、资料数据、人员花名册、工资统计报表等,对本单位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各类人员聘用情况和现有在册工作人员结构状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并分门别类做出系统分析,为岗位设置提供依据。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7月31日)

1、制定岗位设置管理方案。2009年3月1—31日,事业单位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人员编制、工作性质、职责任务、人员结构等相关情况,以及调查摸底的统计数据等,提出本单位岗位设置意见,形成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广元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2、岗位设置管理方案核准。2009年4月1—30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送区人事部门统一按《实施意见》规定程序上报市人事局核准批复。主管部门和区人事部门要重点审核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范围,岗位类别,等级划分,结构比例等级设置是否合理,岗位设置工作程序是否合适,岗位聘用办法是否规范,报送材料是否齐全等。核准岗位设置方案时,需报送如下材料:

(1)核准岗位设置方案的请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要由主管部门行文呈报,标题为《关于xxx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的请示》(一式3份及电子文档),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应载明以下内容:一是单位总体情况,包括社会职能、职责任务、拨款形式、隶属关系、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内设机构数及名称、人员编制、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人数、人员结构(要有基本数据)等;二是根据社会职能和职责任务确定本单位属于管理服务为主、专业技术为主、技能操作为主的三类事业单位中的哪一类,有无行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三是根据单位的职责任务和现有在册正式人员状况确定岗位设置总数,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主体岗位类别,主体岗位设置数量,其他两类辅助岗位的设置的数量和设置的理由;四是按照事业需要和现有人员状况确定每个岗位等级和各等级岗位内部控制比例;五是最高等级岗位控制的标准和控制办法;六是组织机构及实施方法步骤等。

报送岗位设置方案时,一并提供以下材料: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特设岗位设置审核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及岗位数额申报表》、《岗位聘用结果审核表》、《管理岗位聘用人员基本情况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人员基本情况表》、《工勤技能岗位聘用人员基本情况表》、《2006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评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审核表》;《事业单位人员情况统计表》(各一式5份)

(2)机构编制部门设立单位的审批文件、调整内设机构和增减编制的相关文件及复印件4份(复印件加盖机构编制部门公章)。

(3)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的编制原件及复印件4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4)机构编制文件未明确单位规格,且单位管理岗位等级设置到八级以上的,需提供单位主要领导的任职文件原件及复印件2份(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5)经人事编制部门审核的人员编制管理手册原件及人事编制部门备案核准的现有在职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人员花名册4份

(6)相关证明材料。如区级重点中学、二甲医院等类似单位要报送相关证明材料各4份。

3、编制岗位说明书。2008年5月1-20日,根据市人事局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明确本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不同等级的岗位职责、工作权限、任职条件和相关待遇等,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程序,研究制定本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等级的岗位说明书,作为人员聘用、聘后考核的主要依据。主管部门要监督、指导下属事业单位拟定岗位说明书。

4、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2009年5月21-6月21日,事业单位要按照市人事局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具体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指导思想、适用范围、设岗原则、岗位基本条件、岗位聘用办法、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等主要内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需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单位领导人员集体研究通过,经主管部门审查,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准,并在本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后组织实施。

5、开展岗位聘用工作。2009年6月22日—7月10日,根据《实施意见》和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岗位聘用基本程序是,在本单位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之后,工作人员申请应聘,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开展竞聘上岗或考核,并根据竞聘情况或考核结果,提出择优拟聘人员名单,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按核准权限逐级上报核准或备案,对尚未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市以及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精神,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已推聘的事业单位按照聘用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与聘用的工作人员按照所聘岗位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做出相应变更。

办理拟聘人员核准或备案手续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市人事局下达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准通知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2)经人事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3)《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结果审核表》;

(4)证明符合任职条件的相关材料;

(5)聘用人员的身份证明材料。

(三)总结认定阶段。(2009年7月11至30日)

区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及合同鉴证的情况,对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及《实施意见》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对按政策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予以确认。

事业单位申请认定时需提交下述材料:

⒈认定请示(3份);

⒉岗位说明书(2份、区人事局备案一份、单位留存一份);

⒊经政府人事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4份);

⒋市人事局下达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准通知及相关表册文件(4份);

⒌《利州区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核准表》(4份);

⒍《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人员登记备案表》(4份及电子文档);

⒎聘用合同鉴证证明;

⒏工作总结(3份及电子文档)。

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区人事部门认定。

四、一些具体问题的意见

1、没有明确机构规格或领导人职级待遇的事业单位,应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办理确定其领导人职级待遇事项,作为设置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职员岗位的依据。领导人高配的事业单位需设置相应岗位的,应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批文和有权任免机关的任命通知办理,其他管理岗位的设置仍按照《实施意见》执行。

2、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的职级,职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文已明确的,严格按批复办理;未予明确的,按党章和相关法律、法规、章程的规定执行,其中确需设置党群组织专职负责人的,应控制在事业单位领导职数限额内。

3、尚未完成事业单位全员聘用的单位,暂停聘用工作,待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完成后,再按照岗位设置的规定组织聘用工作。

4、事业单位根据推行人员聘用制度规定,经备案核准的现聘人员未超过编制数额的,按照编制内的实有人数并适当考虑近几年的事业发展,确定岗位设置总量;现聘人员已超过编制总数,岗位设置总量依据机构编制部门备案管理的实有人员数额确定。

5、没有颁布本行业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的事业单位,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岗位设置最高等级及结构比例可参照性质相近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执行。无性质相近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参照的,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按《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规定的全区总体控制比例执行。

6、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制定岗位具体任职条件时,要从岗位设置的原则出发,按照《实施意见》以及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同一级的岗位在不同的事业单位、不同的专业,其具体任职条件也可以不同。

7、没有确定规格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设置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按管理权限对管理岗位最高等级予以明确。

8、各单位人员人事关系的认定一律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管理的人事关系为依据。

9、对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事业单位,岗位可由主管部门商人事编制部门意见后集中设置,统一调整使用。

10、首次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时,办理离岗待退手续并在区人事局备案的,应按本实施意见进行岗位设置管理。

11、2006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评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由单位组织填写《广元市利州区2006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评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审核表》,按程序报批。

五 、工作要求

(一)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岗位设置组织实施工作。区人事部门负责全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监督和管理,要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特别是在岗位总量、类别设置、等级设置和比例控制等方面要宏观掌握,严把审核关。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做好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及时和人事部门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事业单位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做好岗位设置方案的编制工作,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做好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5)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26万个,工作人员3035万人(正式职工292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84万人。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沿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大中专毕业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即可认定为“干部”,普通高中、技校毕业生则认定为“工人”,被认定为“工人”者水平再高、业绩再好也是升迁无门,人生道路就此形成分水岭,这明显妨碍了这部分人才的积极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套符合事业单位规律和特点的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健全六个机制,即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而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建立健全以上六个机制的重要基础。例如,人员聘用要以岗位为前提条件,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实现。合同管理也要以聘用合同中约定的岗位职责任务为依据。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重点考核工作实效。同时考核结果又是调整岗位、晋升工资、变更合同的重要依据。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确定,退休待遇也与原岗位密切相关。人员辞聘解聘、人事管理的监督也要以岗位设置的条件和要求为重要依据。2002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我市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人员聘用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6.8%的事业单位职工签订了聘用合同,基本实现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2006年下半年开始推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职务等级工资制改革为岗位绩效工资制。而真正建立起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设置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就是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按照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求公平竞争,让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进而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因此,继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之后,2008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又推出重大举措――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岗位设置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实施工作的着眼点首先在于确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基本制度。这次岗位设置把事业单位的岗位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技能岗三种类别,并对每个类别确定了全国通用的岗位等级,明确了普遍适用的原则性规定,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如:事业单位管理岗分为8个等级,事业单位现行的局级正职、局级副职、处级正职、初级复制、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三至十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对应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对应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十三级是员级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实行的是身份管理,存在的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搞不能低,以及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虽然有改进,但没有根本性改变。有些人认为事业单位工资有保障,想方设法挤进这个“避风港”,使得事业单位人员越来越多。现有人员职级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存在着人才相对过剩与人才缺乏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才积压浪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缺乏适用的高素质人才。例如,我单位公房所,现有职工42人,其中工人有32人,占职工总数76%,而高级工人有27人,占到工人总数的84 %,按照该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及核准的比例,高级工岗位只能设 9岗,将会有18名工人落聘或低聘,最终结果是这些人员工资及福利待遇降低。而这些低聘或落聘的高级工人都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势必会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解决措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6)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的重要基础。2006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部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2008年福建省印发了《福建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启动了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目前,多数事业单位首次聘用聘期即将或已经届满,正面临新一轮聘期到来,由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又关系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矛盾。

一、主要问题矛盾与原因分析

1. 岗位设置彻底打破“因人设岗”困难

岗位设置是在对在编实有人员情况、现岗位设置情况等进行认真细致地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确定的。然而,在方案制定中,如何同时兼顾单位职能需求、人员现状与发展空间等因素,并妥善解决岗位设置与聘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岗位设置平稳推进,不少单位在岗位设置过程中会过于重视编制与人员配置,实行“对号入座” ,仍难摆脱“因人设岗”。

2. 岗位首聘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困难

岗位聘用是通过竞聘上岗、考核等方式聘用人员,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为了保持稳定,岗位聘任“论资排辈”现象在一些单位仍然存在。尤其是专业技术岗位,同各单位存在有多个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各专业各岗位又各具特点,工作内容、性质、条件、成果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同级别不同专业岗位之间很难达到均衡,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容易产生矛盾;不少单位虽然也制定了各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但是岗位聘任条件比较笼统,以普遍性和大众性条件为主,针对性不够,为了首聘“人人有岗位”,聘任门槛偏低,没有真正实行择优聘任,导致最后还是年限资历成为聘任的决定条件;此外,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聘任考核多以述职测评方式,定性多于定量,主观多于客观,导致考评流于形式状况,这也对岗位竞聘、续聘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何确定单位内部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人员的评价指标,如何科学评价不同人员的工作业绩,怎样实施考评,切实发挥激励作用,是不少单位在聘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专业技术岗位高中级职数不足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已实施多年,符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不受职数限制申报评审,同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专项指标也在不少单位占一定的数量比例。致使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前,不少事业单位已具备高中专业技术资格且已聘任的高中级专业人数远远超过核定的岗位设置数,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任成为不少单位岗位聘任工作利益链条的关键。根据政策,首聘时,为平稳过渡,可以采取先入轨、后完善,保证在册员工都能上岗,不少单位超比例聘任,这无形为下一轮岗位聘任埋下矛盾隐患,也阻碍了今后新引进和晋升人才的聘任发展空间,可能因而出现一些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又冒出来的现象。

4. 事业单位规格带来的岗位矛盾和问题

因受限于单位行政级别,管理岗位职员晋升空间相对较窄,而且岗位工资水平待遇相对低于专业技术岗位,单位规格越低的事业单位,这方面问题更为突出。目前,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事业单位,单位领导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大多数领导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的,而且不少是本单位的技术专家,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仍然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以“双肩挑”现象在事业单位比较普遍。“双肩挑”人员可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条件应聘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获聘“双肩挑”人员占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职数,这让原本职数不足的高中级专技岗位矛盾更为突出。

5. 特设岗位核销后带来的矛盾问题

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的非常设岗位,不受本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可以缓解事业单位因无相应岗位引进不了高层次紧缺人才问题,突破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瓶颈,但是,特设岗位完成工作任务或者聘期满后,要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核销后这部分人员仍然要纳入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仍然要占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如果相应岗位没有空缺,这类人员如何聘任?是否可以继续按照特设岗位聘任?

6. 事业单位新进人才带来的岗位矛盾

作为事业单位,确定合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有利于避免人为的非理性人员膨胀,有利于避免岗位结构的比例失调。然而,目前很多单位,尤其是一些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一方面,编制内招聘人员,都会以硕士及以上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为主,这些人员专业技术强,业绩突出,晋升时间快,在正常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满2年即可参加工程师评审,博士研究生半年即可确认工程师,这无形使原本就职数不足高中级岗位矛盾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因为编制数量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招聘了一定比例编制外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工作年限低,大多数在单位主要承担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这无形又填补了单位内部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二、对策与建议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必须尊重现实情况,只有把握岗位设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竞争中彰显和谐,在公平中激励竞争,才能让优秀人才引得起、留得住、用得好。

1. 科学设岗,打好基础

岗位设置是人员聘任的基础,岗位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各类人员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因此,岗位设置要立足于充分反映本单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目标,立足于有利于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立足于稳定和吸引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一是处理好当前改革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考虑单位近、中、长期发展计划,又要兼顾各类人员结构现状,合理确定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既保证岗位设置符合当前实际,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二是处理好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关系。在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时,要区别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专业情况,合理确定岗位内部等级比例及岗位总量。同时,还要空出一定的高级岗位,为未来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留出余地空间。

2. 完善聘任考评体系

建立健全岗位聘任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是确保未来岗位管理工作能在科学、合理、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有序进行的关键。岗位设置管理完成后,用好岗位聘任这一杠杆,完善聘后管理体系,是各单位今后一段时期内岗位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是岗位聘任条件要具有主导性、示范性、参照性作用,聘任条件脱离实际过高,易造成人才流失,条件迁就现状低了,又不利于单位跨越式发展。二是应该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综合本单位各方面的因素,有序有度地提高各岗位准入门槛。三是制定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特点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3. 制定可行措施,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7)

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对单位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本着逐步推进、程序规范、稳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按照情况摸底、设定结构比例、研究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一、岗位设置工作基本内容

1、岗位类别:主要包括三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

2、岗位等级:管理岗位从局级正职到办事员8个等级,依次分别对应三到十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一至十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技术工和普通工5个等级。

3、结构比例: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包括: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岗位任职条件由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条件由全市统一确定,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确定。

5、岗位聘用: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原则是先平稳过渡,再深化完善,要保证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二、岗位设置工作基本情况

1、摸清“家底”,为设岗和聘用做准备

① 掌握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单位编制人数、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内设机构数、各级岗位职数。

② 摸清在编在岗人员情况。单位及内设机构现有人员总数、职务、结构分布情况,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各自的数量、比例和结构,各职务层次的人数和比例,并分类做好统计。

③ 收集各类资料。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成立机构的文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聘任)的文件以及年度考核、业绩成果等基础资料。

2、逐步推进、程序规范、制订岗位设置方案

经过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职工队伍的实际状况,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并对医院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发展总体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规划等预测未来几年所需岗位情况,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各等级岗位指标要留有余量和空间,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成岗位设置方案。岗位设置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各类岗位围绕医院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职数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设置相应的岗位。

3、科学合理,稳步实施,完成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① 岗位聘用条件的制定。按照不同的岗位类别制定聘用条件是设岗聘用的关键点。制定条件时主要侧重于业绩水平、学术贡献和发展潜力。仔细测算各类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限和各类人才的荣誉、获奖成果等情况,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完成科研成果级别、科研获奖、学术兼职、临床业绩等、担任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各种学术兼职等条件。除对于高级岗位聘用条件的考虑外,在对中级岗位的聘用条件的制定时,既要考虑到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对医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要考虑到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高学历人才的发展需求。在制定八级和九级岗位聘用条件时,对于任现职以来,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博硕士毕业生,特别是有承担高水平课题或发表高端论文的专业人才,在进行岗位聘用时优先考虑。主要掌握如下原则:一是除严格执行文件刚性规定外,要严格控制高级职务比例,为今后引进人才和奖励院内在聘期内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留有余地,为医院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二是在制定聘用条件时,注重聘用条件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为专业技术人员发展起到激励和引领作用。

② 岗位聘用的实施。在岗位设置后开展人员聘用工作时,应使现有在编在岗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今后,可以此为起点,规范合同管理,完善考核,能上能下。对现有在编在岗正式工作人员数量和相应结构比例已超核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对尚未达到标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严格控制各类岗位聘用数量,尤其是高级岗位的聘用数量,根据医院的发展和人员队伍状况逐步到位。首次设岗聘用时,不能突破现有职务数额。对管理岗位规范管理,制度入轨,建立高素质职员化队伍。如管理岗位中除纯管理岗位人员外,原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仍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进行管理;纯管理岗位人员在首次岗位设置时保留原待遇不变,首次岗位设置后新进人员需严格按照所从事岗位职能分类管理。

4、妥善解决岗位设置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8)

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对单位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本着逐步推进、程序规范、稳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按照情况摸底、设定结构比例、研究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一、岗位设置工作基本内容

1、岗位类别:主要包括三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

2、岗位等级:管理岗位从局级正职到办事员8个等级,依次分别对应三到十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一至十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技术工和普通工5个等级。

3、结构比例: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包括: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岗位任职条件由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条件由全市统一确定,具体条件由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要确定。

5、岗位聘用: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原则是先平稳过渡,再深化完善,要保证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二、岗位设置工作基本情况

1、摸清“家底”,为设岗和聘用做准备

① 掌握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单位编制人数、机构规格、领导职数、内设机构数、各级岗位职数。

② 摸清在编在岗人员情况。单位及内设机构现有人员总数、职务、结构分布情况,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各自的数量、比例和结构,各职务层次的人数和比例,并分类做好统计。

③ 收集各类资料。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成立机构的文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聘任)的文件以及年度考核、业绩成果等基础资料。

2、逐步推进、程序规范、制订岗位设置方案

经过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职工队伍的实际状况,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并对医院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发展总体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规划等预测未来几年所需岗位情况,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各等级岗位指标要留有余量和空间,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成岗位设置方案。岗位设置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各类岗位围绕医院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职数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设置相应的岗位。

3、科学合理,稳步实施,完成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① 岗位聘用条件的制定。按照不同的岗位类别制定聘用条件是设岗聘用的关键点。制定条件时主要侧重于业绩水平、学术贡献和发展潜力。仔细测算各类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限和各类人才的荣誉、获奖成果等情况,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完成科研成果级别、科研获奖、学术兼职、临床业绩等、担任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各种学术兼职等条件。除对于高级岗位聘用条件的考虑外,在对中级岗位的聘用条件的制定时,既要考虑到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对医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要考虑到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高学历人才的发展需求。在制定八级和九级岗位聘用条件时,对于任现职以来,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博硕士毕业生,特别是有承担高水平课题或发表高端论文的专业人才,在进行岗位聘用时优先考虑。主要掌握如下原则:一是除严格执行文件刚性规定外,要严格控制高级职务比例,为今后引进人才和奖励院内在聘期内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留有余地,为医院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二是在制定聘用条件时,注重聘用条件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为专业技术人员发展起到激励和引领作用。

② 岗位聘用的实施。在岗位设置后开展人员聘用工作时,应使现有在编在岗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今后,可以此为起点,规范合同管理,完善考核,能上能下。对现有在编在岗正式工作人员数量和相应结构比例已超核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对尚未达到标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严格控制各类岗位聘用数量,尤其是高级岗位的聘用数量,根据医院的发展和人员队伍状况逐步到位。首次设岗聘用时,不能突破现有职务数额。对管理岗位规范管理,制度入轨,建立高素质职员化队伍。如管理岗位中除纯管理岗位人员外,原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仍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进行管理;纯管理岗位人员在首次岗位设置时保留原待遇不变,首次岗位设置后新进人员需严格按照所从事岗位职能分类管理。

4、妥善解决岗位设置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9)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一种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旧有的人事制度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人事制度急需改革,而其中重要一环便是岗位设置管理。通过对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将实现从对人(人员身份)到对物(工作岗位)的转化。这样做,可以大幅调动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指在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下,事业单位实现对岗位数量的控制、对成员结构比例的控制和对最高等级的控制。实行设岗因事、按岗用人、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它重要意义如下:

(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业。

(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

(三)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和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其实现用人机制的转换,实现岗位管理,事业单位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一部分岗位设置管理负责人对没有充分认识人事改革,思想不到位,观念陈旧。因此,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以前旧的用人制定。使得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二)岗位设置与编制脱节

《事业单位现行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对岗位设置与岗位编制的有关关问题并没有具体说明。因此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与编制脱节上出现脱节的现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事业单位未能明确划分岗位性质和编制数,人员岗位不清,甚至出现“因人设岗”;另一方面,某些事业单位成立之初已有明确的编制。但是编制却没有随单位的发展而调整,最终出现“岗多人少”和“一人多岗”的尴尬局面。

三、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事业单位的各级人员应该加深对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认识,深入研究其历程、聘用制度及岗位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全面了解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在此基础上,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有关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岗位设置不只是薪资的问题,其更能够规范岗位、极大的帮助单位发展、肯定员工的能力及价值。

(二)明确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是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单位职能原则:首先应明白单位是干什么的,这与单位的目标、职责能力和任务相对应,岗位设置应单位是主要职能相符;2、岗位系统原则,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同时也考虑主职能的各相关子系统岗位。两者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单位主职能的运行;3、优化结构原则,事业单位岗位在设置时要综合考虑工作技能、目标考核、业务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对岗位特点、技术要求和责任大小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岗位人员合理的结构比例,并适时优化;4、职级分明原则,事业单位岗位在岗位设置时应依据现实需要划分职务的层次,实现有事有岗有责,合理区划分及规范岗位和职务等级,形成阶梯效能。

(三)完善设置方案,审定编制数额

完善岗位设置方案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岗位的总量,以岗位设置原则为基础核定人员编制的数额,确定单位岗位的总量;其次,明确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在单位的社会职能及工作目标基础上,结合工作的性质、规模、效益等因素,合理划分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等岗位的结构比例,以主职能岗位为主,兼顾其他岗位,配合单位的发展,适时调整。最后,明确岗位等级、结构和档次结构的比例,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明确每一类别岗位的能级结构比例,以及其岗位档次的结构比例。

(四)明确岗位的职责,做到因事设岗

通过岗位分析和评价,事业单位应该明确各种岗位设置的目的及其职责、任职要求和任职条件。事业单位一方面应科学系统地分析岗位的性质、任务、环境、任职资格等,制定岗位规范及其工作职能;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依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岗位员工的责任与权力,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体系,量化岗位产出,便利于以后考核。另外,应坚持因事设岗。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例,事业单位应以提高操作维护的技能、整体提升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满足单位运行需要为前提进行设置。

(五)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综合考虑岗位、业绩和能力等因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结合按岗、按绩和按才定酬的方式,实行绩效工资管理。这样做可以将事业单位工作目标与绩效考核结合,激发单位员工的活力和激情。其次,明确人才评价的制度,在评审职称时,要突破学历、资历的限制,调整评审的资格、条件,注重考核综合素质,实现能者上、优者上;在评审程序上,坚决贯彻“三公”原则,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出现人情交易、权钱交易等暗箱操作的情况。第三,完善岗位的聘任机制,对各类岗位都实行聘任制。在管理岗位上,要抛弃老旧的单位委任制,单位所有岗位应该按规定程序通过选举聘任、竞争择优等方式实行聘任,同时应实行任期制;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应实现竞争上岗,动态聘用,进而激活用人机制;在工勤岗位上,事业单位应该实行考聘分开,彻底改变工人岗位只能上不能下、技术等级终身制等情况。最后,事业单位完善激励机制,包含责任、考核评价、奖惩、等级晋升等一系列制度。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单位人员的积极性,让员工努力专研自身业务,大胆进行技术创新,无私的岗位奉献等。

四、结束语

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是一项重要任务。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并认真对待自己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足,然后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措施,实现合理设岗、竞争上岗,同时不断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由此调动单位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单位员工的创造性,进而促进单位健康、高效、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岩.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22):25-26

[2]席静.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初步探索[J].现代商业,2007,(21):134,13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篇(10)

1.工作分析的内容。

1.1工作分析的概念。

工作分析又叫岗位分析或职务分析,是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工作写实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对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者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加以科学系统的描述和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它包含对工作内容及岗位需求的分析,对岗位部门和组织结构的分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较通俗的解释是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整体分析,以便确定工作的6w1h:用谁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哪里做(Where)、如何做(How)、为什么做(Why)、为谁做(Whom),分析的结果或直接成果是岗位说明书。

1.2工作分析意义及作用。

工作分析在现代人力资源事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要用到工作分析的结果。

1.2.1为单位推行竞争上岗提供了依据。

工作分析的信息中包括:工作的任务有哪些,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人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这实际上决定了岗位上需要什么样的人从事此项工作。

1.2.2是培训计划提出的基础。

通过工作分析,确定了职务所需要的技能。把握员工目前能力与职务工作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工作方案、培训内容和受训人员,评估培训效果等。

1.2.3为考核提供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工作具体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标准,为考核提供尺度,为晋升提供依据。

1.2.4为不同类型的职务确定合理的薪酬提供依据。

劳动报酬都是同工作本身要求工作者所具备的技能、教育水平、工作的繁简程度、工作的责任大小,以及为组织做出的贡献的程度等相联系的。在这些前提下通过工作分析,确定每一项职务的重要程度和对组织的价值,确定薪酬水平。

1.2.5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工作分析对确保所有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都确定无疑地被分配到各个特定职位上去,提高人事匹配的程度,使每个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国家将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简单的说就是将每个岗位对应到相应的岗位等级中。

2.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

2.2.1政策的原则性和事业单位情况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矛盾。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国家出台了实施意见,下发了指导意见,自治区又制订了操作细则。但是,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还仅仅是构建一个制度框架,可操作性仍旧不大。主要在于事业单位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等众多领域,每个行业情况又不尽相同,这些规定突显出适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囊括所有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无法解决事业单位现实存在的一些矛盾。如地勘类事业单位高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相对偏低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矛盾等。

2.2.2具体岗位设置不科学。

在自治区的相关实施细则中针对每个类别岗位的设定,按照年限长短确定每一层级的具体级别,难免又回到了以人设岗,按资排辈的老路上,不能充分落实岗位设置的原本目的,也不能调动年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会造成岗位设置的不合理性,偏离岗位设置的初衷。

2.2.3岗位设置结果没有说服力,造成新的矛盾产生。

事业单位职工已经适应了固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岗位设置中如何确定各个岗位在组织中的价值,横向比较不同岗位的具体层级难度很大。设置不合理,会打破原有的内部平衡,带来组织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产生,激发矛盾,造成内耗。反而破坏事业单位的现有的稳定发展局面。

岗位设置是把双刃剑,设置的好,能起到创新管理方法,调动职工积极性,明确岗位职责、转变管理模式等作用;一旦设置失败就会给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的推进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只能选择停顿或者放弃。某地勘类事业单位自2009年就已经完成了岗位设置方案的初步审批,设定了编制人数,并确定了在此人数下各个岗位所占比重。但是,岗位设置的下一步工作却迟迟推进不了。

3.科学的利用工作分析开展岗位设置

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对单位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本着逐步推进、程序规范、稳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情况摸底、设定结构比例、研究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

岗位设置的基础就是做好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事业单位成功进行岗位设置的关键一步。但是,工作分析周期长,工作量大,分析结果易偏差,应用难度大。因此,将工作分析应用到岗位设置的工作中也并非易事,下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3.1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类型事业单位的工作分析,提出岗位设置方案,推广到基层。

首先考虑由国家人事部对现有事业单位类型进行分类,对工作性质、工作内容比较相近的单位分为一类,并将在每一类单位中挑选一个最为典型的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的试点单位。其次,请人事部组织工作组深入试点单位,通过工作分析的方法,确定单位岗位个数、具体岗位等,最后编写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完成岗位设置工作。将此岗位设置方案推广到全国同类型事业单位中。这个方法客观,高效,可以举一反三,对基层单位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缺点,调查周期长,政策推广慢,特殊类型单位仍然不适用。

3.2由事业单位聘请第三方开展工作分析,确定岗位设置方案。

第三方一般为专业的咨询管理公司,业务知识全面,对工作分析工作熟练,经验丰富。单位内部配合第三方公司做好相应得调查、资料筛选工作即可。可以通过第三方公司工作分析的过程,了解、掌握现有单位内部岗位状况,针对单位实际,改进现有岗位情况,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推进单位内部管理的彻底变革。此方法针对性强,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单位的情况。缺点是费用高。

3.3由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工作分析,确定岗位设置方案。

3.3.1 工作分析的实施过程。

(1)成立工作分析的小组。工作分析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由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牵头,联合所有处室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组织人事处3-4名多年从事组织人事管理的专家负责具体工作

(2)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设计信息收集方案。明确为了设置岗位,调整工资的目的,确定信息收集为工作日志法和访谈法。

(3)搜集与工作有关的背景信息。搜集组织机构图、组织工作流程图、岗位职责等资料。

(4)收集工作分析的信息。通过工作日志和访谈收集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对任职者的要求,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实际的工作分析。这是工作分析中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它的真实程度以及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作分析的质量。

(5)整理和分析所得到的工作信息。组织领导小组会议,汇报收集到的所有岗位信息,与各处室领导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核对、修改,剔除无效的信息。确认最终的岗位信息。

(6)编写岗位说明书。在完成工作分析以后,编写岗位说明书。它对岗位职责、岗位活动、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的危害程度等信息进行书面描述。岗位说明书是全面反映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特点、技能以及工作背景和经历等方面要求的书面文件。

3.3.2确定岗位设置方案。

根据每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即可确定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方案,实施细则及岗位职责。单位内部开展工作分析可行性高,工作分析专家了解单位内部情况,周期相对较短,缺点是人情重,可能不够客观。

上一篇: 文化艺术管理 下一篇: 餐厅促销策划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