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7 20:57:17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1)

[3][4] 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5(9).

[5] 曲天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1).

[6] 王婷.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7] 邹开煌,叶榕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2).

[9] 文可义.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 帅荣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A].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4(3).

[12]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内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4]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3).

[17]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3).

[18] 杨向群,单和好,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2006(1).

[19] 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8(5).

[20] 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人民教育,2004(3).

[2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何军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2)

2001年,我国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次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2017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肯定了其重要性。[2]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俗、书法、武术、民族音乐、灯谜等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民族文化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和运用传统民族文化。

一、意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传统课程的突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实践。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共进、和谐发展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做好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小学可以利用区位优势,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把优秀的、经典的且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文化精华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开始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

(二)是丰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重要途径

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思维,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合作,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重组和拓宽。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运用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也指导了实践活动的开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选择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传统民族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例如,中小学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到田野去体验不同民族的耕种方式、在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学唱富含民族风情的民歌、在手工作坊亲手制作绣球和壮锦、在家中亲手制作传统美食等。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面投入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磨炼和自我独立,感受到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深度学习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观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全面提升。学校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挖掘现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精华,将其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中小学学生去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尝试将理论知识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

二、政策依据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只有把民族文化精华传承好了,才能立而不倒。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求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一民族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积累下来的成果,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房屋、服装饰品等,精神文化有语言、传统节日等。而《指导纲要》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部分明确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方式是“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导向是“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2]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课程内容。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剪纸课,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在剪纸课上,学生可以根据真实生活中遇到过的事物设计样式并动手剪裁。

(二)传统民族文化精华有助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目标

传统民族文化精华是指蕴涵在民族文化之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它们在培育学生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教育价值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武术、书法、山歌、戏曲、语言等都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学校利用这些传统民族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二层是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自然与社会的整体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精华蕴含着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如民族服饰、绣球、剪纸、节日庆典、祭祀、生命礼仪等,这些民族艺术蕴含着一个民族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第三层是落实价值体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传统民族文化精华蕴含着一个民族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例如清明节祭祀先祖,对先祖的祭奠和缅怀是我国孝文化的体现,学生应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在家要孝顺父母亲人,出门要谨慎谦恭。

(三)传统民族文化的习得方式与综合实践

活动的活动方式相契合有些传统民族文化是靠经验和个人体会传承的,靠不断的重复和演示传授给学习者,而学习者也是通过不断参与实践并且用心体会习得。传统民族文化的习得具有难以文字化描述、难以量化、难以标准化的特征,不易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习得。如曲艺、杂技、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学习者大都是在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中习得。因此,实践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要习得方式。《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定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2],这四个教学方式的核心也是实践,把传统民族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连接在了一起。把传统民族文化精华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可以在课程中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又可以在民族文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优良品德。

三、融入途径

(一)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价值观、实践经验和整体认知的载体。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结合《指导纲要》课程内容的四个特性,即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选择合适的传统民族文化项目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指导纲要》总体精神要求,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可以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时间节点选择对应的节日,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如对对联、猜灯谜、猜歇后语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学艺术特长开设书法课、民族音乐课、传统武术课等。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环节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人员,教师的正确指导是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每所学校原则上要配备一名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组织其他教师参与到本课程中。[2]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时,学校可以把具有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或熟悉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优先录用条件。如果因制度原因不能为这类人才分配编制,学校也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民族环境以及生活经验设置多个主题和任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展开讨论。在活动实施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演”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环节

将传统民族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融合程度和融合质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指标之一,既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传统民族文化顺利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节的评价有评学生、评教师和评学校三个类别。一是评学生,即透过学生的作品去观察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过程,观察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否用心体会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意志,综合水平是否有所提高,是否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二是评教师,即看教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否符合传统民族文化的主题,是否引导学生用新思想去观察传统民族文化,是否做好记录,是否留有档案等。三是评学校,即看该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是否有熟悉传统民族文化的教师,是否从组织和经费上予以保障,是否建立起了融合传统民族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制度,教师培训后的日常教研交流是否得到保障等。

四、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定的意义和政策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教育工作者需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将传统民族文化适当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12):28-31.

[2]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课程,2017(23):4.

[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J].中国民族教育,2019(10):3-4.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3)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着眼于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其后,全国各地大致按照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的顺序逐步开始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也表现出一些普遍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的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相对应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应包含这四个领域。鉴于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突出前三项,特别是研究性学习。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提升师范生课程学习的兴趣

学科课程一般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理论知识,师范生更多是被动接受,学习的兴趣往往较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理论性知识部分,也应设计实践活动的成分,这类活动联系了师范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满足了他们探究的需要,可以极大地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促进师范生理解课程理论、丰富其实践性知识

所谓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指的是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师范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进行调查、访问、制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有了亲身的体验,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受,获取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3.培养师范生更全面的素质,形成指导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能否胜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能力。高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着力培养师范生指导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具有规划、设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熟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方法指导;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能力;具有良好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素质与能力都应该通过师范生在自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规划、设计、开发、组织、协调、评价、反思等过程中形成,未参加实践性教学,就无法真实地获得。

三、实践性教学的实施状况及原因

1.师生课程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大多还是采取兼职的形式,同时该课程没有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师范院校师生在教学中也忽视了该课程在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中所应起到的作用,课程教与学的意愿都不够强烈,以记背理论知识、通过考试为目标,忽视了实践性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还有的地方在教师招聘中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岗与计算机教师岗合并,报考专业限制为计算机,这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把该课程当做无关紧要的附加课程来学习,付出的努力自然降低。

2.课时少、安排不够合理灵活

有的师范院校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1学期、每周1节课,一门课程总共16至18节课,要完成理论教学都很紧张,就更别说开展实践性教学了;有的师范院校给每周安排2节课,但都往往固定不变,缺乏灵活性,不便于开展实践性教学。

3.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从功能上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的是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环境、设施等。这些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在高师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性教学中的普遍缺乏,严重地制约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4.师资力量薄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比学科课程更加广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除了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更需要教师具有相对全面而完善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协调与管理等能力,同时还要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和生产等技能。这对于任何教师来说都不是容易达到的,再加上一所师范院校内共同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相对较少,而且大都是“半路出家”,课程教学的教龄也较短,从而导致在课程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1.提升课程地位,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

师范院校要将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各个专业共同的必修课开设,开设时间宜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学习之后,毕业实习之前,以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使每个学生树立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意识。要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方案设计、项目制作、成果汇报等实践性考核形式,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

2.保障课程教学时间,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

要保障至少36学时的教学时间,其中实践性教学应占12学时左右。同时,鉴于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应允许教师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调整教学时间,以便安排费时较长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当然,单纯地依靠课堂时间显然还是有限的,还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性活动。

3.努力拓展实践性教学的相关课程资源

在校内,要争取经费,加强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图书资料室、活动室与实验室的建设。在校外,要密切高师与中小学校、少年宫、科技馆及其他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建立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保持长期合作互利关系。

4.多种渠道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探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理解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体现的理念、操作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和中小学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作用,与高师任课教师组成科研教学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在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将为中小学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与方法的独立学科。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又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在培养目标、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与相似点,并以多学科为载体和实施途径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所以,综合实践与不同区域,不同教学资源条件下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及与其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所喜爱,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相关的体育活动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户外的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毕竟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作为一种有着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为依据,有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为依托,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形式尚不够成熟,尚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系统研究。《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两学科在培养目标、学科性质、特点、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点达成两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体育课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达成两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目标:一方面使综合实践课借助体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实现综合实践课相关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社会综合实践这个平台,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向广泛的校园群体活动领域和无限的体育社会实践领域延伸,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达成强身健体益智目标的同时,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培养,以创新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一整套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使之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以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研究的条件

课题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学术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等)

1、本课题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杨国华(体育教研员)、贺永军(综合实践教研员)两位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2、近年来,我县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课题研究占据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体育及综合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熟悉课题运作方式方法,能够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3、课题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师大体育、政治双本科学历,曾于2007年在长春接受过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该同志是我县省级骨干教师,我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省、市体育“十佳”教师和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他曾任实验小学、靖宇三中体育教研组长,具有二十余年的体育教学、校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体育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他的教学论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中国学校体育》、《吉林教育科学》、《吉林体育科学》、《白山教育》等部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4、进修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保证,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导和财力物力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性研究;(二)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三)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四)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体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3、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是:

(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体育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综合实践与农村学校体育学科整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运用实验的方法论证和检验学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立足于本地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以两学科所具有的共性为切入点,谋求两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使之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整合优势,最终达成两学科共同具有的学科教育目标。

突破学校体育重体育课教学轻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力图通过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引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实践行为,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发挥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科教育目标。

五、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深入学课题相关文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子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综合实践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实验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组织开题会议。

(3)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使参加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筹措课题研究必须的资金,购置必备的体育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二)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基地,对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实验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实践活动原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组织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获得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实验的方式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的策略,形成相关理论。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系统归纳和总结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2)整理有关实验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的迎检、验收和结题工作。

(3)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转化。

六、本课题拟定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3、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七、课题组成员

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织机构及分工:

(一)学科专家指导:杨国华(学科专家、市教育研修院体育教研员)贺永军(学科专家、市教育学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课题研究体育及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理论及实践活动指导。

(二)课题学术指导:潘景胜(教育专家、进修学校校长)、王元德(教育专家、进修学校党委书记),负责课题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的学术指导。

(三)课题负责人:

吴岩,课题组长、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负责课题的统筹、组织实施、成果推广及与总课题组的联络工作。

(四)课题组重要组织机构:

课题组下设体育教师培训、课题实验、课题联络组和信息采集与数据统计四个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教师培训组:邱军、王乾、王彦军分别负责小学、初中、高中体育实验教师运动技能及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方式方法的培训工作。

课题实验组:

乡村:张建新、徐树仁、吉华、王作军、房起成、鄂润泽、仲卫军、张大伟等

城镇:杜明禧、李克军、李志刚、王宏伟、王志刚、郭永刚、胡翦飞,杨吉涛等

上述为各实验校(学区)体育教研组长、市县体育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负责课题实验活动在本学校(学区)的组织和实施。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5)

小学综合实践课十分注重素质教育的提升,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求和个性。不过,在综合实践课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针对这些难点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使课程顺利开展。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难点

受到地域的限制,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标准。除了知道纲要外,缺乏具体的参照对象,因此实施起来便存在许多问题。综合时间课程以实践为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只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达到课堂效果。虽然新课改正在不断推进,但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认为分数和名次才是最重要的,这自然不利于实践课的开展和评价。

二、综合实践课的实施策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在标准上还暂时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和兴趣的课程,有效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对课程充满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一般情况下,综合实践课的设定主要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角度出发,内容相辅相成,三者不可或缺。所选择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既互相联系,也要有一定的差异性。

综合实践课对于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担当综合实践课的重任。因此,为了保证综合实践课顺利开展,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对教师进行认真、严格的筛选,再进行专业的培训,使综合实践课师资队伍更加壮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不能单纯以书本为工具,以教室为地点,以教师为一言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起到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不仅考验教师的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素质提升的机会。在新时代背景下,处处是挑战,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尽管综合素质课还存在许多难点,但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课一定会越办越出色。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6)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原本机械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得以转变,学生能到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分享合作的精神。另外,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对此问题阐述建议和看法。

一、紧密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不同于日常生活,但是不可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识与学生生活上世纪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愈发强烈。”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紧密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赋予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气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以此大力拉近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倾心投入,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最优化。比如,以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所以,结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实践任务:自由结组,到本村的各个小超市、商店杂货铺,以及村庄其他会有汉字出现的地方,对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指出并帮助纠正。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将用字不规范情况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将报告上交给我们。另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以“普及汉字使用规范性”主题的宣传活动,农村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本就相对较低,学生可以趁此时机向他们普及汉字正确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容易使用错误的汉字,以此降低农村地区的人们使用汉字出现错误的机率,提升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强化。

二、充分运用乡土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学生天天置身于乡村田野,身边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运用,以此使实践活动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培养,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比如,赤田镇有着丰富的水库资源,共有鱼塘、水库161座,水面面积达29.2平方公里,课下,我们就可组织开展一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赤田镇水库资源的具体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在赤田镇,还保留许多有趣的民风习俗,如打春锣、吃红蛋、耍狮灯、开面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农村所保留的这些习俗作为实践活动资源进行调查探究,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三、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无论实践活动内容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和学科,落脚点都必须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1],切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成其他课程,如音乐课、科学课、美术课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得到大大提高。比如,以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为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对现代媒体展开讨论,但绝对不能将其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要依据这一综合实践专题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和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如设计由创意表达、故事交流、讲故事、演讲比赛、信息收集分析、小型辩论会等活动组成的探索实践环节[2],以此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任务的参与积极性,并紧紧抓住语文二字,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进而大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并且积极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展措施和途径,使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变得多元化,以此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7)

一、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

(一)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蕴涵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新的学生观,由此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引发了师资培养的连带性革命,所以教师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是新课改的亮点和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具活力和建设性的课程形式,成为我们培养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师资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尤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约束,属自主开发的课程范围,给实施者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具有极强的生成性特点,对培养新一代师范生课程开发的思想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中小学培养活动课程的师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以往任何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的特点,师范生要具有将来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质和能力,光靠传统的学科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从事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范院校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开发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内容,通过改变师范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范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从教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开设作师资方面的准备。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和目标

我们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比较,寻找其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共同的课程理念,但前者源于后者又高于后者,并最终为后者服务。因此,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非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与学生(未来教师)是这门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从教师教育的特点出发,从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出发,从本校、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开发的既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师范生具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为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是:1)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要领,学会在指导中小学生确立主题、开展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确立课程开发意识,初步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具有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2)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操作程序,通过实践的方式,制订研究方案,开展实际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研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目标中有认知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更有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课程目标的第一条中用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即用了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名称,目的是强调这部分内容与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同质的特点。而在课程目标的第二条中用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魂,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始终的,是根本的、主体的课程活动方式。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形态,采用的是特殊的学习方式,需要特别学习和加强,因此我们把它单列出来,以示强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的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或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在该课程中,学生少量学习文本内容,大量的是实践中的体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上升为理论。因此,它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性的学习。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1课程启动和热身训练

设计这个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背景,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质的差别,明确本门课的总体目标,同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研究小组,明确必备的活动形式———记研究日记、积累研究记录袋。而且通过初步热身训练,要使学生相互交流,建立起互动的感情基础。

2基本理论、步骤、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内容分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部分。主要是借助6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他人的经验中概括、上升为理论。此时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有效完成后一步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提供保证。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用时最多的环节,分两部分进行:一是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学生以自身为研究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

4成果展示和课程评价(后面将详细叙述)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即每3至4人组成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全班呈马蹄形排列,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探讨和实践。研究小组是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2采用案例教学法

我们把案例教学法引入了课程。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思考,往往是以案论理,通过思考创建的方法,得出的答案是多元的,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案例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把握部分。这样,理论的学习不再从概念到概念,也不再是只需记忆抽象的东西,理论来源于学生的概括和发现,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成为学生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东西。

3.实践中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直接指向实践。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重头戏,是花时间和精力最多、也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最出彩的环节。首先,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制订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案,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方案完善的基础上付诸实践。

其次,学生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每位学生都“下水”真真实实地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每一研究小组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广泛收集信息,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照相等形式获得大量的实际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并举行富有特色的成果报告会。学生在实践中吃了不少苦头,更尝到了许多甜头,收获了大量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中、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该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探究方式,转变了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实践的要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实践。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强调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和谐与统一

为改变长期以来评价总是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状况,我们把评价的中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上来。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各占30%。对研究过程的评价以研究日记、研究记录袋和同一研究小组同学之间的评语和情况反馈为主要依据。每一研究小组每次活动后必记研究日记,它真实地记载研究小组探索的过程,有迷惘有困惑,有思维的过程和实践的经历,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是他们自己最有深刻体会的自己书写的“教材”。

结果评价是以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展示的。全班在每个研究小组确立主题、研究实践和汇总写出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举行成果展示汇报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拟主题、自荐主持人、精心布置会场,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每个小组全员参与,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论证、解说、小品、节目访谈、展览、诗歌朗诵等)展示出来,它既是研究成果的汇报,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绝好体现。

2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8)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9)

一、把握好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形式

现阶段的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形式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内的几种教学的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授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授课形式。

具体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授课的过程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课型进行选题,选题过程为确定方案、社区实践、中期指导、成果展示,这一系列流程正是一个最规范的实践课模板。

在选题流程确定的基础上,现阶段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是以小组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小组活动占主体地位,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也相对占据一定的地位。小组活动中要注重对小组组长的选拔,以便小组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要考虑到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于时间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给的周课时不少于三课时的参考意见进行设置,但是笔者建议不实行固定课时制,课时安排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来调整。对于空间方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上的,教师要一方面保障课内实践课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更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使学生敢于开口讲英文,使得学生的英文水平在这种实践形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也就是说,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形式要首先有一个基本流程和基本框架的确定,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合理确定。

二、运用合理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方法

事实上,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明确教学方法。这里笔者分别针对课内、课外实践提供两种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课内综合实践课方面,笔者推荐教师采用探究合作型教学模式,具体是指教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将学生有机的进行分组,之后针对英文文章内容,进行问题的设置,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并对教师提出新的问题。这一整个过程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助,参与讨论,并不进行标准答案的明确,学生在讨论与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得到英语能力潜移默化的进步,并最终得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英语课外综合实践课方面,笔者推荐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进行切合实际的英语描述,或者是在某一处景点,进行经典剧集的还原,或者是教师进行相关情景的设置,要求学生进行表演。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出外踏青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鸟,并进行小鸟之间的对话展示。还可以让学生想象成自己在与外国人对话,让学生进行话题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了课堂的生动与否,更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效。无论是初中英语课内综合实践活动还是课外综合实践,其意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笔者提供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以及情景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适合应用于室内外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三、衔接好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

综合实践课是根据一个个教师预先设置好的课程项目开展实施起来的,每一个课程项目都不是单一的环节,都是有其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教师要想开展高效的英文综合实践课堂,就要把握好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

具体的时间流程分为项目准备阶段、学生实施项目、教师为学生准备制作项目所需要的语言技能策略阶段、学生制作项目作品教师点评五个阶段。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教师进行策略、技能的准备以及学生制作作品两个阶段,这时英语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关键环节。只有教师有合理的策略,学生有充足的作品准备,整个实践课才能够高效高品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是综合实践课的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课堂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师要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这三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教学形式是基础,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过程是核心。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篇(10)

大家知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热点,但现在似乎“亮点不亮”,“热点成难点”,近来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综合实践课程沦为“三无”课程(无教材、无教师、无课程标准);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现象。据调查显示,87%的老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好上”“难教”。因为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就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现象严重。

那么,在一定区域内如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应有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从“六个重视”来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样?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一、重视课程的落实,唤醒忧患意识

1.教育部门

一是出台相关文件通知,制度保证,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局层面关于印发《中小学贯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二是配备督学,进行随访,经常性下校督导综合实践课程的执行情况。三是制定评价标准。制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从办学思想、办学行为、教学常规、综合课程、学习习惯等方面制定标准。

2.教研部门

一是具体量化,如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教研常规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方案)》。具体规定到学校、教师每学期、每月、每天都应该做些什么。二是过程视导,进行教学视导,抓好常规工作。三是质量监控,在期中、期末举行教学质量抽测工作,做好诊断性评价。

3.学校层面

一是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安排好总功课表,确保开足、开齐每门课程。二是制定好课程整体规划和安排,要警惕这两种现象:一种是只看重语、数、英学科计划,忽略了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另一种是用少先队计划、德育工作计划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4.教师层面

拘牙鲜Φ挠腔家馐叮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示范性。一是因为综合实践的开设是顺应世界潮流,朝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二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常想起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因为成人的过多包办,使得当今的学生“精神成长”和“动手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球越打越小,步越跑越短,声越来越细,气越来越粗,手越来越瘦,人越来越胖。这些都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和解决。

二、重视资源的开发,丰富内容选择

1.现有资源

一是用资源包,主题示例――为老师提供了选择“教什么”的种种可能。二是地方校本,因地制宜――为老师提供了选择“教什么”的优先条件。

2.潜在资源

一是开展“三活动”:自主探究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依据。二是办学特色,名胜古迹――为师生探究过去的历史和学校生活提供了便利。三是时事新闻,热门话题――为师生认识当今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提供了素材。如:利用名胜古迹、办学特色、热门话题,重视资源的开发,必然丰富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好的内容才会有好的开始。

三、重视队伍的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1.招考

招考综合实践的专职教师,如,近五年我们区域内共招聘了791位新老师,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36位,占招聘总数的4.6%,有了专职教师,这一学科才会有中坚力量。

2.聘用

除专职综合教师外,聘用兼职教师,聘用校外能人。如,聘请校外的学者、民俗专家及其他专业人员参与,有法院的庭长、居委会主任、园林工程师、酒家的凉菜师傅、工厂的退休职工、本校食堂的厨师、保安等人都可聘为专业指导老师。

3.培养

教育改革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如,请大学教授或市教科院的教研员等,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调研指导活动。也可以走出去学习,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等地都是外派教师学习的好地方。同时,还可采用同伴互助、在岗学习等办法来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重视方法的指导,发展实践能力

1.以“两会”指导

这里的“两会”虽非比人大会、政协会这两会,却是区域内教育的盛会,即“教学教改经验交流会”和“聚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经验交流会”上,要有一场全校师生参与的才艺展示、一场校长论坛、一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检阅、一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在“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都会有3-6节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教师在磨课、研课、看课、论课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2.以“课题”指导

以市、区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为载体,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可归纳为“5543”模式:(1)来个“五点分析”,即分析教师科研方面的优点、缺点、潜在优点、潜在缺点和寻找发展的增长点。(2)给个“五层目标”,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阶段性发展目标,合理形成“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杰出教师―特级教师”的五层发展目标。(3)力求“四个突破”:一是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突破初任教师关。二是入职五年的教师要突破胜任教师关。三是入职八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要突破骨干教师关。四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突破指导关。(4)铺设“三子路径”:一是引路子:主要是以教学关注阶段论、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等理论为基础,聘请教育专家指导,专家及理论引领,促使骨干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二是搭台子:结合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开展系列竞技比拼,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供舞台。三是压担子:骨干教师确立实验课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实现教师由教书型向科研型转化。

3.以“合作”指导

一是团队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贵在“活动”,重在“综合”,只凭教师个人是难以胜任指导工作的,需要靠各学科老师之间密切合作,变“单打独斗”为“团队合作”。二是学科合作。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讲究的是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如,“负重远行”这项主题活动项目。活动前,德育处品社老师看到的是“诚信”教育;语文教师捕捉到的是“活动是写作源泉”;数学老师抓住了“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P系,学科合作效果好。

五、重视学生的体验,分享学习乐趣

1.研究问题,知多少

笔者在平时的下校观课看课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一些老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时,往往先入为主,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主题供学生选题,结果学生活动的兴趣索然,这是忽视学生主体性所致。那么,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呢?一是从课本资源包来,例如,资源包每册的《可爱家乡》,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再回归到实践中去检验。二是从兴趣中来,例如,《“低头族”,请抬起头来》《六年级女生阅读校园青春小说现状及思考研究报告》《中国梦,飞向月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研究的问题。三是从生活中来,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等,例如,《买东西的学问》《探究校园的植物》。

2.学科整合,少不了

从各学科综合学习探究中提炼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使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语文学科从“家乡的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提炼出《家乡的食文化》《家乡的茶文化》等活动主题。数学学科从“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的学习中提炼出《从数据谈节水》的活动主题;科学学科的综合学习中可提炼出《巧用废品学科学》等活动主题……学科整合少不了,它让本课程增色不少!

3.学生体验,最重要

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学生做过了,体验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六、重视评价的跟进,做好经验总结

1.评选先进教研组,给他一份奖励

教研组是学科最前沿、最基层的战斗堡垒,发挥综合实践教研组的作用尤其重要,只可惜实际工作中,还有相当的学校没能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因此,可通过评选先进教研组来激励。

2.征集优秀论文,给他一份肯定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与思考,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有自己的“得意之作”与“成功之法”,也总有自己的困惑与思考。适时地组织区域内综合实践优秀论文评选并汇编成册,这对老师是一种肯定。写好论文、做好经验总结,给他一份肯定。

3.举行竞赛活动,给他一次展示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学、以赛促评,这是区域内教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可举办“教师教学案例征集比赛”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比赛”,通过比赛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师生提供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香蕉与芭蕉一样吗?》《孩子们眼里的“”―― 一次时事热点题材的学习尝试》。

4.研究一个课题,给他一个探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综合实践的教师更应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来做研究,一个具有探索精神和探索实践的教师,才能适应儿童这一天生的探索者。

通过以上“六个重视”,克服综合实践课程沦为“三无”课程现象和课程学科化现象,还综合实践活动本来面目和别样的效果。

上一篇: 大学趣味运动会总结 下一篇: 二手车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