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6 07:12:24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1)

信息工程因为具有灵活性高,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具体信息项目会非常的复杂。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工程体系中容易出现问题,更新速度快使得工程监理的内容会随时更新,因此其各个项目的监理工作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有统一标准的工程对其进行监理非常重要,有统一的标准其从业人员在进行工作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工程处理的效率,虽然将建立工程细化束缚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但是却能够降低操作的错误概率。此外,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极其重要,一定要有很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保证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信息监理工程的使用性。在这样一个具有专业素质人员组成的团队,专门从事信息项目的监理工作,一定要避免部门的重叠和相似部门的交叉,因为该举措能够影响监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同时导致工作小组人员实际从业人员与所需岗位的配比升高。形成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机构之后,还应该对其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监理工程标准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让其组员有针对性的涉足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以提高其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同时有利于其工程监理工作的推广和实行。

2信息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监理工作的标准化表现为对内标准化和对外标准化,对内标准化是指对信息工程的内部管理上,要做到按照统一的标准检测和监督内部员工的一切行为;对外监理的标准化则是指,首先,对于外部企业和外部的合作项目,要做到统一的招标和投标,不因为各种原因排斥或者倾斜于任何一家合作单位,对于相同的合作项目,不因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资金注入的多少而采取差别待遇。总之,信息工程的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这两个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相关的专注进行专门的了解。

3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

实践与工作成效想要证明信息工程监理化在实践中的效果和作用,任何理论都没有实际的案例来的更加有说服力,所以,特针对此情况,选取了一个符合该情景的案例,供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以便达到更好的阐述效果和目的。该案例具体分析:其一,策划编制工作内容包括:在开展一项工程的监理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尽可能详细的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策划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工程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谨记这句话,不能因为单独的贪多求快,就忽略了一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当然监理工作的准备和策划,与一项信息工程的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也绝不意味着它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比较低。一个良好的前期策划和准备,才能引导一项工作的顺利前行,所以,我们在开展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前,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对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编制。其二,统一编制的要求。编制中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对不能违背各项相关制度,否则,再详尽在科学的监理工作都是空谈,都是无意义的,是无效的。严重的话,甚至是违法的。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编制的最低标准,满足了最低标准,接下开就要向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标准靠近了,质量标准有几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全面性和统一性,全面性是指在监理工作的标准进行编制的时候一定要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情形充分考虑进去,否则在监理工作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就无法进行管理,当然,无法将各种偶然和必然性全都考虑到,但要尽量的考虑周到;统一性即强调监理的标准要简单明确,不给任何工作中的疏漏以可乘之机。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2)

引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山西省安全质量标准化“六个标准”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以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态度,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三基”工作,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促进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使矿井安全稳定发展。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泽州县下村镇,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t/年,井田走向长为5.2km,倾斜宽为5.5km,面积约为27.6km2,是沁水煤田樊庄勘探区的一部分,煤层条件赋存稳定、倾角平缓、可采厚度大、储量丰富,煤层无自燃现象、无爆炸危险性。

1“12345”工程建设的内容和达标要求

“12345”工程是指一项合格(掘进巷道工程质量100%合格),两个样板工作面(一个样板综采面、一个样板综掘面),三类精品硐室(主变电所及排水泵房、永久避难硐室、井下乘车等候硐室精品硐室),四条文明大巷(集中主运、集中辅运、主要回风、辅助回风四条整洁文明大巷),五条线管理(井下管路、皮带、轨道、电缆、照明)。通过落实深化“12345”工程达标建设,采取“先抓点、后抓线、点线结合、重点突破”的方法,全面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实现矿井环境标准化、工程质量标准化、安全设施标准化、员工行为标准化的目标。

2提高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议

2.1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安全思想体系

1)以理念引导安全:把“心存畏惧、安全为天,心存感激、爱岗敬业”“职责高于一切”和“科学、创新、责任、感恩、包容、学习、诚信、进取”等优秀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渗透到每一位员工心中,营造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2)以亲情感染人:把安全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不定时地通过信函问候员工家属,潜移默化地激发出员工对企业、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3)激励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促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员工文化活动是体现整个工作环境上进心的一个重要前提,让员工以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而自豪,从而有为工作添光增彩的动力,为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注入新的工作动力。4)导向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促使员工团结一心,积极参与企业建设,从本职工作做起,营造勤俭敬业、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

2.2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在煤矿井下管路吊挂、通风设施建筑、电缆悬挂等方面需逐步形成“精品”工程。1)继续抓好精品建设,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定,授予“精品”称号。2)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和经验交流会,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将“可看、可学、可操作”的精品工程全面推广,迅速“连点成线、聚点成面”2.3开展区队岗位专业达标竞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建设是针对矿井生产过程的采、掘、机、运、通、地测、职业卫生等11个专业,进行常态化考核并要求符合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使煤矿各项工作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生产状态。可以组织标准化专业达标竞赛活动,根据标准化评分结果依次排名,实行奖励措施,以促进区队在技术、经验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2.4强化职工企业安全文化意识

构筑安全文化体系,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规避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凝聚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技能、提升安全素质,实现员工时刻从思想上牢记安全为宗旨;通过“以理念引导安全、以环境影响人、以亲情感染人”三步骤,推进本质安全系统提升,实现人性化管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深入基层,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这是推进各方面前行的前提,更是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职工高度认同,自觉地去遵守执行。时刻牢记安全的“八个无论”,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注重安全管理;无论安全生产周期多长,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无论什么样的安全检查,都要积极对待;无论什么样的隐患事故,都要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无论什么样的隐患,都要按事故处理程序对待;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经常性地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无论哪一个部门,都要明确各自重点;无论什么样的制度,都要抓好落实。是强化员工对安全质量的直接认识,让基层班组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搞好质量标准化达标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岗前五分钟从思想上形成员工自律活动,形成“三种氛围”,即安全氛围、学习氛围、工作氛围。

2.5注重查和抓

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达标要严格执行山西省煤矿建设“六个标准”:《山西省煤矿办矿企业标准》《山西省煤矿管理标准》《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山西省煤矿建设标准》《山西省煤矿建设施工管理标准》和《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评级考核办法》。要对照标准下现场查隐患、查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抓重点、抓细节、抓整改、抓落实、抓典型,及时发现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制止、及时整改确保安全、稳定生产。

2.6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

要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对安全隐患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每个流程、众多元素进行细化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工作中落实四项措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班组、安全防范技能落实到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积极打造“实干、争先、创新、和谐”的平安基层。开展以知责、履责、尽责、问责为重点的“四责”活动,对班组长以上人员实行每季度安全生产述责制度,形成人人知责、认真履责、个个尽责、严格问责的新格局,做到“知责制度化,履责规范化”。通过辨识岗位危险源,明确职工岗位安全责任,实现安全管理责任全员化。运用系统自动预警功能,跟踪监控各类危险源、隐患,实现隐患管理工作由被动检查到主动预控的全新模式。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作为矿井的主要工作,真正落实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全方面、细致化、精细化工作,应该立足实际,发扬真抓实干、不断上进、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建设方案,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3)

一、关于文档一体化

当前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档一体化是机关内部文件和档案的流程交互过程现模式为:文书部门一档案室。强调前端控制。第二种观点认为文档一体化是文件、档案全程管理。实现模式为:文书部门一档案室一档案馆。淡化文件与档案的阶段划分,强调全程控制与管理。从理论上讲,前端控制思想和后保管模式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石,我国传统的文档管理更多地关注文件、档案各自的作用和意义,把文档一体化当作档案工作对文书工作的提前介入和参与。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我们应结合国情,全面和科学地把握机关文书工作、档案室与档案工作的有机联系,更多地关注电子文件管理的起始点、管理的跨越部门和管理的连续性,强调全程控制与管理。

二、文档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体制与文档一体化管理不相适应。表现在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分属在不同机关的领导下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我国档案工作统一归国家档案局领导,军地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中央及地方各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部门负责对全国、本地区、本系统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而文书工作又分别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领导。这种分属的领导体制严重制约了文档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2.电子政务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结合不够。目前电子政务运行多数是“一把手工程”。在实际工作中,电子政务设计部门意识不到电子文件的管理应该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不主动征求档案部门的意见。档案管理部门信息闭塞,只是忙于自己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和数字档案系统的建设,主动参与不够。结果是电子文件的有效控制和收集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3.文档一体化建设法规标准缺失。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了一套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为保护和保存电子文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电子文件形成越来越多,档案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电子文件的控制技术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与文档管理相配套的政策、法律、规章、标准严重缺失,还没有建立起既有阶段又有层次的法规标准体系。

三、文档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文档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我们要适应时展要求,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档一体化理论,建立健全与文档管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文档管理工作具有高效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4)

一、实施基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在这些辉煌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相脱节,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不懂得相关的职业标准。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吻合,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是职业学校办学的生命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根本要素。建立基于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使学校找到与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结合点,又可以使人才培养规范化、科学化。

从行业现状来看,与专业群相关的有《国家职业标准》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从科研现状来看,关于基于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的系统性文章很少。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和建设部“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理论的提出,相关的科研成果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专业群职业标准概述

酒店工程专业群包含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酒店工程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五个专业。酒店工程专业群将各专业所针对的职业标准细化分解为两种职业标准,即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

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指的是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的职业的职业标准。五个专业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较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有房地产评估员职业标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有施工员、质量员职业标准,工程造价专业有预算员职业标准,酒店工程管理专业有机电设备维修工、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物业管理专业有物业管理员职业标准。其中施工员、质量员、预算员职业标准属于《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其余属于《国家职业标准》。

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指的是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后,所能从事工作的职业标准。五个专业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分别为注册房产估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酒店工程部经理、注册物业管理师职业标准。

三、专业群基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理论教学

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校内理论教学要与职业要求吻合,在教学总体计划制定中,要以满足职业标准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设计中,要按照职业标准使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情境真实职场化。

首先,酒店工程专业群以各专业远期职业的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各专业的教学总体计划。其次,以近期职业的职业标准确定相关专业课课程设计。最后,专业群自主开发了“酒店建设”方向的职业标准,包括将各专业均开设的“房屋建筑学”改为“酒店建筑学”;同时,将诸多酒店建设的标准(如凯悦酒店建设标准)融入到各专业职业标准中,形成了各专业的酒店建设类职业标准。

(二)实践教学

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酒店工程专业群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按照房地产评估员职业标准建设了房地产估价、开发报建等实训室,按照施工员、质量员、预算员职业标准建设了图纸会审、建筑实型、项目管理沙盘等实训室,按照机电设备维修工、维修电工职业标准建设了机电设备维修、强弱电工等实训室,按照物业管理员职业标准,建设了物业管理沙盘、房屋建筑与维修等实训室。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酒店工程专业群主要采取订单班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如工程造价专业与鲁班软件有限公司、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鲁商置业、物业管理专业与均豪物业按照职业标准进行校企合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基于职业标准人才培养的前提,要以培养既具有职业资格又能教授职业标准的教师为目的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酒店工程专业群采取挂职锻炼、参与职业标准培训、考察学习、编制校本教材等方式培养教师。要求所有教师每三年必须至少有半年挂职锻炼、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奖励、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参与职业能力培训、编制多本以职业标准为特色的校本教材。以上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对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总结汇报,并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体现所掌握的职业标准内容。

(四)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

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章制度,对基于职业标准的教学进行评价和保障。首先,酒店工程专业群制定了《职业标准引入制度》,要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各环节引入并落实职业标准。其次,根据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为所有专业课程设立职业标准质量监控点,确保教师按照职业标准授课。最后,建立导师制,对新进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职业标准教学培训,以保障基于职业标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基于职业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与职业标准相符的职业技能,也应有相应的职业素养。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时必须教授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邀请优秀企业冠名支持课外活动、开展企业文化和学术交流、按照真实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室。在就业创业教育方面,大二下学期开设2学分的“就业教育”课程,在其中引入用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强化职业素养。

四、结语

本文是我专业群“基于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酒店管理学院酒店工程专业群为例”科研课题的成果之一。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并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其他专业群的建设有着示范引领作用。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building engineering design is also catc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ake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as the main content to discusses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design scheme optimization of content.

Key words: engineering design; grey relational degree; preferabl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导语

随着目前建筑工程的大量建设,其建筑方案的优选性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所特有的存在价值性和重要性也已越来越显著。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就我国目前而言,仅占总投资额1%左右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费用却影响着整体投资70%以上的使用,其建筑设计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体工程造价的控制,更直接作用于整体施工质量的高低以及未来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强化对于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至关重要。但是,在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的优选问题上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甄别,毕竟建筑设计方案看似简单但其中却饱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施工、重预算、轻对于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控制,导致施工方不能够主动的去把控工程的整体造价,因此本文将重点将设计阶段的优选方案作为引导造价控制主要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促进建筑工程能够在满足自身建筑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程度上的投资效益。

在进行设计方案优选时,一般有多指标评价法、价值工程等方法,但存在着主观性强,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等问题。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选中,其优点在于先确定一个虚拟最佳方案作为比较标准,然后将其他设计方案与之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该种应用理论弥补了备选建筑设计方案数量有限、信息掌握量不完备的弱点,为较为复杂的建筑施工方案的优选提供了更有实用性的选择方案,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计算,从而有效的做出最为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的决策。

1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灰色系统是贫信息的系统,即系统中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灰色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定量比较方法,也是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控制的基础。

所谓关联度就是表示两个序列的关联程度的数值,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确定标准序列和若干比较序列,通过它们曲线变化趋势观察,曲线越接近的,则序列变化越接近,表示其关联度越大。灰色关联分析实质上是比较一系列数据对———条标准曲线拟合的紧密程度,如果某个序列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越接近标准曲线,其关联度就越大,该序列数据代表的方案越符合设想要求。基本步骤包括:确定比较数据序列、确定标准数据序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计算。

1.1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比较数据序列

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来说,理想的方案应该满足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环境美观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方案的优选中,选择一些特征指标构成技术经济指标的数据序列,称为比较数据序列,如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类型、施工难易、环境美观等指标。假设有m个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组织有关专家对每个方案指标进行评价,得到m个灰色比较数据序列,即

Xi(k)={xi(1),xi(2),L,xi(n)}(i=1,2,L,m) (1)

1.2确定标准数据序列

标准数据定的原则是:从诸方案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序列里选出一个最佳者,从而组成了最优参考数据序列,即

X0(k)={xi(1),x0(2),L,x0(n)} (2)

应注意的是,评价指标如果是效益型,则取最大值;如果是费用型,取最小值。

1.3关联系数计算

关联系数ξi(k)是比较数据序列与标准数据序列在第k个指标的相对应的差值,计算公式为:

(3)

其中,λ为分辨系数,是为了削弱最大绝对差值因过大而失真的影响,以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λ∈[0,1],一般取0.5。

1.4关联度计算

由于关联系数众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因此将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同时考虑到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不同,需要拟定各指标关联系数的权重wk,其计算公式为

(4)

根据计算结果,关联度大的设计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2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选实例

某民用工程项目有四个待选设计方案,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设计方案的优选。

2.1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评价

通过专家分析论证,选取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类型、施工难易、环境美观等作为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其中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属于定量指标,其余四个属于定性指标,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确定,评价结果如表1所列。

表1各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2.2确定比较数据序列和标准数据序列

由于技术经济指标包含定性和定量指标,而且具有不可公度性,所以需要对各技术经济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使其值在[0,1]之间,由此确定比较数据序列和标准数据序列。处理结果见表2所列。

表2经规范化处理后的技术经济指标

从以上数据中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组成标准数据序列(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取最小值,其余指标取最大值)即

X0={0.74,0.79,1.00,1.00,1.00,1.00}

2.3关联系数计算

(1)求标准序列X0与各子序列Xi在各指标的绝对差Δi(k)(i=1,2,3,4;k=1,2,3,4,5,6),计算结果如表3所列。

表3标准序列与子序列在各指标的绝对差值

由此得到最小绝对差值Δmin=0,最大绝对差值Δmax=0.26。

(2)根据(3)式,计算各指标与标准序列的关联系数,取分辨率为λ=0.5,计算结果如表4所列。

表4各指标与标准序列的关联系数

2.4关联度计算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W={0.446,0.237,0.143,0.089,0.054,0.031},根据(4)式计算出四个设计方案的关联度为:

r1=0.529,r2=0.680,r3=0.972,r4=0.634

计算结果表明:第三个设计方案的关联度0.972最大,则该方案与标准方案最接近,所以最优方案即为第三个设计方案。

3 结束语

灰色关联分析法可以在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数学运算进行数据处理,克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因而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建筑工程科学不断发展,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性的方法将会越来越多,也将会越来越完善,必将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朝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2]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6)

一、前言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标准化是符合时展进程的表现,在技术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也是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基础工作。目前对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来说,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的好与坏,是衡量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也是每个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对标准化理解和掌握,对建筑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加强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石化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含义

1.组织现代化管理,必须搞好标准化

石化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是建立在一定技术、协调配合、合理分工之上的高效管理方式。。往往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许许多多的技术环节,如果有一个环节不按技术标准操作,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工程质量标准化,特别是石化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关系着用户在生产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常规的程序、配合标准不统一,不能互换,在施工中往往也会造成停工。

2.建筑工程标准化作为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标准化属于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范畴,着眼于整体的协调和优选,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不但用于研究标准的制订与贯彻的运动规律,还适用于研究与处理其他各种技术工作。我们强调最佳协调原理,就是从若干协调方式中找到最好的协调方式或最好的平衡状态。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掌握了标准化原理,就可以把自己从事管理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建筑工程标准化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很多,我们一线技术人员需要实时掌握它们,如:互换性、系统工程理论、抽样检查和计量学等,石化建筑工程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石化工程建设必须要有标准化管理

这种管理表现为计划生产、劳动组织、成本核算、指挥和协调各个环节等一系列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与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技术程度越高,更需要广泛地进行协作,没有标准化作为统一协调的技术媒介,建筑工程建设是不可能正常进行的。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石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石化工程建设标准急需重新修订

我们国家目前的工程建筑标准,总体上与我们国家的工程建筑同步,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石化工程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但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达世界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先进性以及合理性还有待于在实践当中努力去探索和研究;国际上在石化行业的标准化的实施,一般平均标龄为不足9年,而我们目前实施的标龄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限;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石化企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推广经费不足

由于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经费不足,很多采标的实际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存在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采标数据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制约了标准采集数据的物质条件和实验条件、以及标准的论证等多项后续的持续发展;经费的不足、标准的模糊,有时不得不以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我们自己的依据,而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是适合于他们本国的基本情况,而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这不免给我们的标准化的界定和实施带来诸多隐患。

3.石化企业工程建设技术人员重视不够

当今石化工程建筑标准化工作日趋重要。很多技术人员虽每天奔波在一线工作岗位,但对于石化工程标准化的概念或是理解还不是很清晰;就连一些身为管理层的领导也对标准化工作的意义重视不够,往往按部就班或者采用臆想来推断工作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做管理却不知管理与标准化挂钩,而标准化其实就是人们对规律的一种总结,这就在实际上,他们隔断了管理与事物规律的关系,把科学性的东西抛之脑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与否,这里值得打个问号。而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往往就技术论技术,缺乏最佳协调的概念和实行系统管理,致使施工面貌年年依旧,未有改观。

四、未来展望

“万丈高楼平地起”,标准就是设计、施工工作的基础和准绳,没有一项技术工作不是在各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施工标准化先行,因为它是工程建筑质量的确实保证。工程建筑标准化的程度及其使用性能必须符合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要求,这些因素决定着标准化程度和工程建筑的使用性能、决定着工程建筑质量以及使用。展望未来,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加强标准化的推广及修正

标准化的要求,并非永久标准化,它与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及时总结石化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已存有的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实验验证,并定期加以修订;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实时投入相关的经费支持和科研的支持,对标准化的修改持慎重的、严谨的态度。有关部门还需要将标准化的实施和运作,实时纳入工程管理的要求和考核当中,作为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的范畴。在某些地域可试点,将标准化的要求融入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的条件之内,从而帮助企业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

2.强化建筑企业的认识

标准化,在国外其实也就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标准化要求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这里我们的企业对这样的紧迫感还很缺失。我们提倡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企业标准化的实施工作,利用强制手段来调控企业对标准化实施的重要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大潮之中,企业本身也要意识到标准化对企业本身的意义,也要积极参与到标准化的修正和标准化的实施上,从而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和自身效益。

五、结语

标准化的实施,必将给石化工程建设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空间,而我们每一个技术施工人员也必须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看待标准化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黄宗忠教授就提出:“标准化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因此,图书馆标准是高速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8年10月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以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尽管图书馆标准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参照体系及其建设基础展开深入分析。显然,图书馆标准体系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构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对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旨在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解读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外相关指标体系及其理念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图书馆标准规范化的基础,以期丰富学界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认识,并为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三个方面。

大量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研究。据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高校图书馆标准化相关文献达368篇,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欧美日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研究:二是从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张东华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与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贾朝霞(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采访有效性评价标准。王荣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王伟S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问题。张惠君等评述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标准与规范。彭一中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化问题。郭晶等考察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

对于图书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献编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丽就指出,国际编目在向标准化方向努力。杨玉麟(1989)曾对早期我国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成桂(2005)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问题。梁焰(2006)对我国在版编目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规范的建设框架问题,张晓琳等(2003)展开了系统论述,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刘锦山(2001)对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工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对数字图书馆标准化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分析。

此外,刘兹恒等对照ISO和IFLA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分析了其对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王世伟指出,着力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着力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力于“面向国际”战略的谋划是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2.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1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英国哲学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由于能够完整地回答图书馆何以可能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可被视为图书馆走向标准化重要的理论依据。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则是客观的思想内容,特别指科学的因果思想以及技术作品的知识世界。其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影响,而“世界三”却自成一体,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世界。Popper认为,每一本书都是客观知识凝结,无论这种知识是真是假、有用或无用、有读者阅读或没读者阅读。

自“三个世界”理论产生后,图情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丰富其内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识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须延伸到信息。他认为,“世界三”中的客观知识即为记录、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等文化类思想产品,信息科学(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观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观的知识理论。Brookes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拓第一世界,而将他们的成果记录于“世界三”: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研究,属于“世界二”,通过与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将其记录存留于“世界三”: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职业的从业者的工具则是收集和组织“世界三”的记录,相关理论则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

显然,如果承认Popper所述的“客观的知识世界”的存在,那么图书馆的职业活动就可被视为客观知识的收集、整理、贮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动。通过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行业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知识”,因此,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既然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因“客观知识”而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则进而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图书馆学家S.R.Ranganmhan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誉为对图书馆职业的最简洁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书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hisbook),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 reader)。节省读者时间(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无疑,Ranganathan描述了图书馆的理想面。然而,在现实中,达成这五个定律殊非易事。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何光国指出,现实中的图书馆职业实践常常可以描述为:书是为归集而非利用,有些读者不得其书,有些书在书架上收集尘埃,浪费读者和馆员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旧货仓库。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图书馆,恐怕也无法完全达到Ranganathan所列举的五项标准,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难看出,把图书馆的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馆藏资源难以被用户充分利用是制约图书馆由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的主要障碍。实现管理过程与馆藏资源的标准化、统一性,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基本目的。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显然是连接图书馆理想面与现实面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达成图书馆的职业目标,跨越从理想面到现实面的鸿沟,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2.3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当代图书馆职业面对的最大现实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一现实,图书馆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社会认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Jesse H Shera认为,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责任是将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给最需要它的读者。从Shera的视角看,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存在着鸿沟,必须依靠图书馆这座桥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沈宝环基于Shera的理论,提出两点重要认识:其一,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无需馆员这一中介也能结合。无疑,这一观念导致图书馆应走向开架;其二,馆员要想在信息资源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则须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并洞悉读者所需。早在因特网尚不够普及的1994年就有学者指出,熟悉网上检索的读者,实际上不再需要图书馆和馆员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网络广为普及的今天,只要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记录仍然存在,图书馆就仍然存在着勃勃生机,只是信息资源(至少部分地)从有形走向无形,信息服务(至少部分地)从面对面走向远程化、虚拟化。正是基于这一状况,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展望未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部分,主动走向标准化,从而自觉地服从于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规制,这将不仅是图书馆职业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基本体现,甚至直接关乎图书馆职业存亡。

我国台湾学者何光国对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新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图书馆是否能保持生机,则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像过去数千年一样,机灵地、紧紧地随着信息记录形式及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即时相应更易。这便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学根本。同时,何光国还基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新经济”的观察,提出图书馆今后企业和服务发展的指南:资讯本体二值化、资讯载体多元化、资讯内容密集化、资讯组织自动化、资讯需求个别化、资讯服务专业化、资讯供应商业化、资讯沟通双向化、资讯传输宇宙化、资讯资源国际化。基于上述分析,何光国指出,“在21世纪‘数位化资讯社会’里,资讯将全盘‘数位化’,‘纪录’的格式也必须趋向统一……现代的图书馆是毛毛虫,21世纪后半世纪的‘图书馆’将会是一只美丽万千的蝴蝶”。无疑,图书馆业务走向标准化,正是对数字化时代“机灵”地顺应。

总之,从理论视角来审视,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数字图书馆”甚嚣尘上的今天,图书馆的标准化趋向更显得紧迫。何光国认为,数位化资讯传送和收受的各种软硬件设计规格统一,数位化资讯传送、检索和使用格式标准统一,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品质管理统一集中,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应采用统一标准等9个方面是“虚拟图书馆”的生存条件和必经之路。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图书馆标准化息息相关。

3.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针对图书馆业务活动,起草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标准规范框架。整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相关标准文件从内容上借鉴国外规范文本,努力体现国际图书馆界相关标准规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国恢复ISO成员国资格。自197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ISO相关标准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图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补充本第1版,2003年7月)。这一指标的基本理念在两方面:一是比照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对其服务及相关活动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二是通过过程性评估,促进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比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长性”评估,证明图书馆价值并促进馆际比较。具体评估策略是通过对单个图书馆不同年度绩效数据的比较,发现图书馆历年以来业务量与业务结构的变化,从而识别其图书馆的“成长性”,并据此做出管理决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国际图书馆统计(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这一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最重要理念是经过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活动与其他相似机构之间是类似的,通过对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并通过图书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有效评估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除ISO标准外,我国图书馆界还积极参照更大适用范围的标准规范文本,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益。近年来,卓越绩效评估工作已得到图书馆界的一定重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是由国家质检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会,属我国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评估的准则。2013年,东莞图书馆在东莞市卓越绩效评估中获得一等奖,首开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卓越绩效评估的先河。

卓越绩效评估的整体架构包括“两个三角”和“七大模块”。两个三角即“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七大模块指领导力与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价值创造过程、其支撑系统、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一评估可被用来作为业务工作改进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务绩效衡量工具。

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卓越绩效评估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户需求导向,实现发展战略标准化;关注价值创造,追求绩效输出标准化;优化管理过程,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卓越绩效评估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包括: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文化,顾客驱动,强调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适度灵活,关注未来,促进创新,基于事实展开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等。

3.3国际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图书馆质量管理项目着眼点在于对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所体现的理念对于构建图书馆服务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LIBECON。LIBECON即国际图书馆管理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这一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法国国际公共财经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欧盟委员会、国际图联(IFLA)等机构发起的。其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定标比超的工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促使全球化层面的图书馆行业政策的形成。贯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图书馆事业运行成本的分析,考察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价值。

(2)LibQUAL+。LibQUAL+系统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为美国及国际图书馆界提供的统计及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整套在线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读者角度而展开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这一系统通过征求、跟踪、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质量的意见,进而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依据。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这一平台主要提供图书馆绩效测评数据、工具及测量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全面评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实现大学图书馆的职业价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个重要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英联邦相关国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基于绩效评估,形成独立的“第三方”建议,以便为图书馆职业针对文化和学术研究开展活动提供管理支撑。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在线利用统计项目。这一项目由一家注册于英国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负责运营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设立标准,促进采用统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在线利用统计,从而为图书馆员、出版商和中间服务商服务。

3.4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为当前最大的图书馆行业性国际组织,在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迄今为止,IFLA及其各分支机构已出台了大量标准规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国图书馆界的普遍应用。2012年,IFLA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为6个战略计划中的1个,全面协调IFLA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化工作,同时也支持各个专业部,尤其是专业组的标准化工作,标志着IFLA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标准涉及技术、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如,1996年,IFLA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专业组颁布《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标体系重心在以用户为导向的指标上,包括:有效性、文献传递、馆藏利用、采访速度、图书加工处理速度、馆际互借速度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该指南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职业活动质量评估应该具有可比性,优质的图书馆业务活动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获得可靠的业绩。

4.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4.1社会基础

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地变迁。在信息资源日益上升为重要战略资源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迅捷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无论从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条件看,信息资源赖以传播的网络都是一个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的存贮者和提供者,图书馆无疑需要自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便能接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中。

4.2政策基础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实施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使数以亿计的民众受益。然而,图书馆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作为政府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效益与价值,方能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公共资源必将(也只能)向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部门集中。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一个目的,是把图书馆置入社会效益评估的整体环境之中,以便实现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效益的实质性比较。只有通过这种跨部门的比较,图书馆才能向全社会证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效益,图书馆才能得到持久而强劲的支持。

4.3职业基础

知识组织整理方法是图书馆学最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性的领域之一。从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分类体系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并在数字化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图书馆学家Richmond曾乐观地预言,“在已有的分类法、参照系统、索引、叙词表等技术之外,我们完全有可能增添处理更难问题的更复杂的方法”。不难看出。知识整序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业务,而这一业务正是基于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而展开的。

4.4方法论基础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8)

作者简介:冯秀(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4-0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成立于1958年,长期作为全国化工职业院校的牵头专业,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很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化工职教界借鉴加拿大的CBE理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本世纪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在示范性建设中,由机械系主任、本专业带头人、全国化工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潘传九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1]从2011年开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三维”综合化培养思路对“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2]

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教材和资源库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本专业定位,并依据“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架及文献[3]、[4],确定本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课程建设团队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而且课程中工作任务要符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人员。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这支队伍在学术、职称及年龄方面都需要有阶梯性,同时为“双师型”。

2.企业调研

课程团队成立后,利用团队的人力资源,小组成员先后到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扬子石化芳烃厂、扬子检维修公司、南化检维修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评价情况,明确了设备点检及管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些为课程后续建设指明了方向。

3.企业、行业专家研讨会

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岗位工作为引导,经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工作领域;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4.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会

由企业、行业专家对所制订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

5.形成建设方案

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修改,形成完整的可执行方案。

二、课程具体建设

1.师资队伍组建

为了满足课程建设要求,组建了本课程师资团队。本团队有10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有1名全国化工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位全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职委副主任委员,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这样师资强大的课程团队,为建设一门符合高职教育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流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标准制订

课程建设与实施依靠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订好课程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本课程以设备点检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以企业一线专家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岗位分析为参考,制订了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本文主要介绍课程概述、教学设施及教学方法,其余内容见文献[2]。

(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根本、技能实训为重点的教学方针。课程内容设置上,把握“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三个体系”的原则,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三体系一体化。

本课程根据化工生产中点检员的真实工作岗位要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扩展设置各项目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练习查找资料,制订项目计划方案,经过具体实施环节完成课程各项任务,掌握化工机械检测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掌握化工机械故障振动分析、温度分析、铁谱分析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提高在化工生产中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的具体技能,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施。本课程在我院勤业楼一楼化工装备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具有开展本课程教学活动所需的软硬件,如图1所示。该实训中心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离心泵操作系统10台,换热器设备10台,控制室1间(里面可以容纳40学生左右),电脑10台(装有测振系统),并配备基本的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各10套,这些已经可以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但还缺检测仪器,像泄漏检测仪和红外点温仪仅各有4套,机器听诊器和冲击脉冲计各有3套及智能化测振仪2套,每种仪器至少还缺6~8套。在这种教学设施下,只能把学生分批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和所设项目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任务驱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项目分别对任务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再依据修改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教师提供仪器及设备给学生,学生依据方案进行项目的具体操作,项目完成后,学生写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小组讨论法。为了更好完成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4名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3)角色扮演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老师扮演巡检员,学生扮演点检员,全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

4)案例教学法。设备故障诊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因此在学习故障诊断基本思路和方法时,可采用实际故障案例开展教学。比如,以“某大型压缩机投产运转两年后发生强烈振动”为故障案例进行教学,首先应讲授设备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及症状,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案例中故障信号特征,据此诊断出案例中故障的种类。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故障诊断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

5)启发式教学。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从人体疾病诊断演变而来。常用的人体疾病诊断方法有量体温、抽血化验、听心跳、测脉搏、做心电图等,对应于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就有温度诊断、油样诊断、振动诊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知道项目怎么进行时,可通过人体疾病诊断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3.教材建设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社会上适合“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基本没有,教材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该课程团队已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化工设备点检员》高级工、技师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按上述课程标准构建,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的整体设计及课程简介,第二部分由项目一组成,第三部分由项目二及项目三组成。每个项目中分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是根据岗位实际操作要求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单元后附上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自己学习、自己做,在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做完,内容学完。

4.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照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并依托学院的数字化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丰富优质的活动载体或平台。

三、课程建设特色

在学习领域内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引导,以企业设备管理任务为项目,按设备点检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和考核,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并采用理论实践“五个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空间场所一体化,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同时,在教学实施上体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即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且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四、结束语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化校本教材及数字资源库,不仅保证了本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还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由于建设周期比较短,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资源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工程案例需要进一步收集和补充,校企合作还需要加强联系和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黄斌,潘传九.一体化 三平台 任务引领 工学交替——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8):10-11.

[2]冯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2-93.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9)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使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档案信息的开发工作,使管理和开发能够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而建立标准化的档案信息体系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就针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档案信息化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步,使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信息化的格局。而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档案信息化就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档案的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信息化了的大环境里,档案信息化必定会与其他的社会信息化的相交融。另外,其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是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所以它的标准化过程也一定会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其他社会信息化组成部分的标准化状态的影响。档案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产物,而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综合性档案馆中,在其他的领域也有所涉入。由于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行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特征也就成为了整个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分支。

二、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某相关研究专家所提出的建立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想,并与档案信息化管理自身的特点相联系,以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将其他领域所建立的现有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作为参考,大胆的建立了一个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下面就从其三维框架入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信息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的功能从建立数据库到设置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等,功能强大而繁杂。所以,标准体系三维框架中的信息技术维不能够只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将其放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分层次的建设。某纲要指出,必须要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明确的划分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共同建设。而其中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是与标准应用、信息技术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是建设工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这些因素和档案信息资源所结合的程度将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划分为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安全等几个方面。

(二)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维的细分,就是要根据一定标准,将档案管理分成若干方面。与图书馆领域相比,档案资源的凭证作用,在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可信性,而归根结底,在于档案管理流程的可信性,因此,档案管理的流程与环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档案管理流程也是基于对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的认识,而我国现有档案管理流程是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的,故对档案管理的细分,无论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还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从本质上说都是一致的。故在档案管理维,总体上适合按档案管理流程进行细分。

显然,这里所指的档案管理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而非传统的档案管理。基于全程控制的思想,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不是始自档案交接,而是必须延伸到档案前身――文件的生成。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著录、分类(标引)、保管、检索利用、归档、鉴定销毁等环节,其业务起点是档案接收,这显然已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而我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则基于全程管理的思想,将整体业务流程分为收集和积累(收集积累、登记)、归档(鉴定、检测、归档)、整理(整理、著录)、移交接收保管(移交接收、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统计)等部分。另外,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中所列的文件管理全过程包括确定文件系统需捕获的文件、确定文件保存时间、捕获、登记、分类(数字及编码配置、词汇控制)、存储和保管、利用、跟踪、实施处置、记录文件管理过程等部分。

(三)层次领域

任何领域的标准都有层次之分,档案领域也不例外。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标准与其他领域标准存在更多的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的档案管理差异要求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专业标准。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由内向外,构成层次领域维。

在层次领域维,基础标准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的整体相结合,构成基础标准面,基础标准面作为一个整体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通用标准面和所有的专业标准面。类似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也作为层次领域维的一个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构成一个面,不过,在该面上的具体标准可由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上的具体元素来确定。通用标准面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所有专业标准面。专业标准在层次领域维上体现为若干呈并列关系的点,每一个点又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确立一个专业标准面,若干平行面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化专业标准的集合。

三、结束语

三维框架模型只是标准体系的内容描述框架,不能直接用于具体标准制定,能直接用于制定具体标准的是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是二维层次结构,最低层为具体标准名称。因此,有必要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框架,以便进一步制定标准体系表。■

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10)

(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职业综合素质为引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开展企业调研,根据现代化工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国家西部建设培养人才。

(三)工学结合,能力递进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规范,管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融合企业职业能力目标和学校知识能力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入企业标准,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与提升,既要提高学生的入职能力,又要保障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

充分利用“化工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与多家企业开展研讨、调研,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一条主线,二个步骤,四个环节”,采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递进的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从基础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递进。

(一)企业调研

1.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等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需求状况展开调研。统计5家企业调研结果,2010~2012年化工类专业招收员工1443人,分析专业录用员工80人,根据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全区化工类企业约为12000家,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化验室,所以分析人才需求量较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学历调研

对分析岗位员工的学历做调研,从调研结果来分析,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2%,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专业,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分析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人需求量很大,招聘的大量的非专业员工进行企业培训上岗,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相比较而言,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二)专业定位

根据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岗位设置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分析工,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是:培养能从事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的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性教学任务,素质拓展课程为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保障,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分析岗位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突出分析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课程分为随堂基础实验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专业实践三类,结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四、 “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模式的实施流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分析检验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前四学期解决专业适应性问题,后两学期按不同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及顶岗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基础课相关实训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

公共课程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数学、语文、英语、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性能力的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重要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础化学课程,是化工专业的基础,是奠定专业职业基本能力的基石。

第三、四学期,完成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需的工业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形成专业技术核心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根据典型工作任 务分析,分解形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分解典型工作过程由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组成。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第五学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特点和就业面向行业企业发展和变化产生的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设置具有鲜明专业拓展课程,比如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煤质分析和石油产品分析等课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分析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学生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领域分析与检验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夯实操作技能。

第六学期,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开展分析检测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形成双导师,为学生提供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术指导和理论指导,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从认识实习—项目化教学(引入企业检测任务)—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学生对分析检测职业的认知—把握—融入的过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氛围。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实习衔接岗位,学生成为准员工”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五、“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

学校组建“内蒙古化工职教集团”,搭建人才培养新平台。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由企业参与学院实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多赢机制,探索化工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2.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

化学工程系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化工分析类专业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二)制度保障

1.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学院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监控

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院、系两级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各类教学评价指标,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多元考核、多形式考核,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务处负责全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日常工作;各系(部)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建设标准,检查落实执行情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院系共同监控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社会评价机制

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各专业理事会成员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质量督导员,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

4.信息机制

实现网上教学信息、网上评教、教学资源共享。设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制度,利用学院网、教学工作简报等不同渠道教育教学质量信息。

六、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本着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工作,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他们为社会多做贡献。

上一篇: 三年级英语教师 下一篇: 银行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