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6 07:12:24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1)

信息工程因为具有灵活性高,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具体信息项目会非常的复杂。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工程体系中容易出现问题,更新速度快使得工程监理的内容会随时更新,因此其各个项目的监理工作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有统一标准的工程对其进行监理非常重要,有统一的标准其从业人员在进行工作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工程处理的效率,虽然将建立工程细化束缚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但是却能够降低操作的错误概率。此外,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极其重要,一定要有很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保证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信息监理工程的使用性。在这样一个具有专业素质人员组成的团队,专门从事信息项目的监理工作,一定要避免部门的重叠和相似部门的交叉,因为该举措能够影响监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同时导致工作小组人员实际从业人员与所需岗位的配比升高。形成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机构之后,还应该对其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监理工程标准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让其组员有针对性的涉足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以提高其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同时有利于其工程监理工作的推广和实行。

2信息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监理工作的标准化表现为对内标准化和对外标准化,对内标准化是指对信息工程的内部管理上,要做到按照统一的标准检测和监督内部员工的一切行为;对外监理的标准化则是指,首先,对于外部企业和外部的合作项目,要做到统一的招标和投标,不因为各种原因排斥或者倾斜于任何一家合作单位,对于相同的合作项目,不因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资金注入的多少而采取差别待遇。总之,信息工程的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这两个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相关的专注进行专门的了解。

3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

实践与工作成效想要证明信息工程监理化在实践中的效果和作用,任何理论都没有实际的案例来的更加有说服力,所以,特针对此情况,选取了一个符合该情景的案例,供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以便达到更好的阐述效果和目的。该案例具体分析:其一,策划编制工作内容包括:在开展一项工程的监理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尽可能详细的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策划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工程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谨记这句话,不能因为单独的贪多求快,就忽略了一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当然监理工作的准备和策划,与一项信息工程的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也绝不意味着它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比较低。一个良好的前期策划和准备,才能引导一项工作的顺利前行,所以,我们在开展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前,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对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编制。其二,统一编制的要求。编制中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对不能违背各项相关制度,否则,再详尽在科学的监理工作都是空谈,都是无意义的,是无效的。严重的话,甚至是违法的。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编制的最低标准,满足了最低标准,接下开就要向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标准靠近了,质量标准有几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全面性和统一性,全面性是指在监理工作的标准进行编制的时候一定要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情形充分考虑进去,否则在监理工作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就无法进行管理,当然,无法将各种偶然和必然性全都考虑到,但要尽量的考虑周到;统一性即强调监理的标准要简单明确,不给任何工作中的疏漏以可乘之机。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2)

一、关于文档一体化

当前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档一体化是机关内部文件和档案的流程交互过程现模式为:文书部门一档案室。强调前端控制。第二种观点认为文档一体化是文件、档案全程管理。实现模式为:文书部门一档案室一档案馆。淡化文件与档案的阶段划分,强调全程控制与管理。从理论上讲,前端控制思想和后保管模式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石,我国传统的文档管理更多地关注文件、档案各自的作用和意义,把文档一体化当作档案工作对文书工作的提前介入和参与。这样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我们应结合国情,全面和科学地把握机关文书工作、档案室与档案工作的有机联系,更多地关注电子文件管理的起始点、管理的跨越部门和管理的连续性,强调全程控制与管理。

二、文档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体制与文档一体化管理不相适应。表现在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分属在不同机关的领导下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我国档案工作统一归国家档案局领导,军地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中央及地方各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部门负责对全国、本地区、本系统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而文书工作又分别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领导。这种分属的领导体制严重制约了文档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2.电子政务系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结合不够。目前电子政务运行多数是“一把手工程”。在实际工作中,电子政务设计部门意识不到电子文件的管理应该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不主动征求档案部门的意见。档案管理部门信息闭塞,只是忙于自己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和数字档案系统的建设,主动参与不够。结果是电子文件的有效控制和收集都存在较大的困难。

3.文档一体化建设法规标准缺失。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了一套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为保护和保存电子文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电子文件形成越来越多,档案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电子文件的控制技术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好解决的问题,关键是与文档管理相配套的政策、法律、规章、标准严重缺失,还没有建立起既有阶段又有层次的法规标准体系。

三、文档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文档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我们要适应时展要求,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档一体化理论,建立健全与文档管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文档管理工作具有高效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3)

Abstract: Standardization performance project and the manage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closely linked, previous methods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reality, the need for integration, systematization, standardization direc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andardization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finall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应用于各个项目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和个人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以标准化带动项目管理发展。

1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弊端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较为粗狂,表现为没有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没有统一的文件格式和制度要求,项目管理组织、方法和相关知识也未标准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使管理知识集成化,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对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2标准化理论及研究现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明确地提出“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以便于技术协作,消除贸易壁垒;此外,还可以实现品种控制,兼容互换,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相互理解和提高经济效益等目的”。 企业认证范围最广泛的三个管理体系标准,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

Inger Bergman,Sven Gunnarson,Christine Räisänen(2013年)在《Decoupling and standardization in the projectification of a company》一文中,立足于以项目为导向的全球化公司,关注焦点在于项目管理、公司结构、办事流程的标准化以及项目进一步开展引起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雇员数量的增多。项目组织作为临时组织与母公司需联系起来,而员工的历史经验应该与公司数据库紧密结合。这促进了项目管理经验的标准化,并使项目与母公司加强联系,避免脱节,这是当前项目管理发展方向。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项目组织与母公司的关系,转变了以项目为导向公司的发展方向。

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发展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的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及文件,国家只颁布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没有出台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和实施细则,而国内的学术研究仅限于理论,没有和具体的项目管理实践相结合。

3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3.1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

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包括对于合约规划(合同网络体系)、进度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归纳总结、补充完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结合,把这三个管理体系有机的融为一体。

3.2项目管理文件的编制

项目管理文件标准化,包括项目规范性管理制度及项目管理流程的研究,各种标准化文件及表格,招投标文件及其范本,合同体系的研究及编制合同范本等内容。这些标准化的文件,可以指导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使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有技术支撑,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3.3项目管理制度的制订

项目管理制度标准化,包括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工作程序和奖惩原则,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明了、有据可依。制订的制度应该合理规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人为本,以项目为依托,辐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且要简洁、实用。

3.4项目人员配置的准备

项目人员配置的标准化,重视项目建设和公司发展中项目工作人员的作用,目的在于解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水平与工作要求标准不一致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该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的要求;二是根据人才自身特点,因才施用,做到用人有道,并且做到责任与人员的对接;三是定时给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学习培训,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

3.5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

项目管理经验的标准化,有助于形成一套具体可参考的优秀模式,指导未来项目的开展,提升工作效率。

4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实施

4.1项目管理体系建立方面

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结合,提升出一套合约规划(合同网络体系)、进度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建立起比较清晰、全面、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框架。

4.2项目管理文件编制方面

在项目开展中,广泛积累经验,对于具有应用价值的项目管理文件进行总结和归类,建立统一样式的文件范式,便于不同项目不同工作人员应用。

4.3项目管理制度制定方面

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3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均可持续运用。

4.4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方面

(1)优化组织结构,明确个人职责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最优的项目组织结构,除了主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外,还应该对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进行明确说明,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做到每份责任都有人担当,形成清晰的岗位责任制度。

(2)因才施用,做到用人有道

了解每个工作人员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在尊重员工选择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用人需要,对人员进行工作安排,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的效用。

(3)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工作人员有针对地进行实用性学习培训,经常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专题知识讲座。

4.5项目管理经验总结方面

平日应该多多积累成功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企业自己的数据库,方便日后类似项目的开展与进行,为其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5.结语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提出西方崛起主要得益于制度建设与变迁,同理,项目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建设与变迁,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有益于将工程项目管理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工程建设标准化是建设领域实行科学管理,建立适合企业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对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的建设质量,推动管理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志成.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瞿玮.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J].建筑工程,2011.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4)

一、前言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标准化是符合时展进程的表现,在技术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也是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基础工作。目前对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来说,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的好与坏,是衡量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也是每个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对标准化理解和掌握,对建筑工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加强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石化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含义

1.组织现代化管理,必须搞好标准化

石化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是建立在一定技术、协调配合、合理分工之上的高效管理方式。。往往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许许多多的技术环节,如果有一个环节不按技术标准操作,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工程质量标准化,特别是石化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关系着用户在生产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常规的程序、配合标准不统一,不能互换,在施工中往往也会造成停工。

2.建筑工程标准化作为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标准化属于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范畴,着眼于整体的协调和优选,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不但用于研究标准的制订与贯彻的运动规律,还适用于研究与处理其他各种技术工作。我们强调最佳协调原理,就是从若干协调方式中找到最好的协调方式或最好的平衡状态。石化工程建设技术人员掌握了标准化原理,就可以把自己从事管理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建筑工程标准化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很多,我们一线技术人员需要实时掌握它们,如:互换性、系统工程理论、抽样检查和计量学等,石化建筑工程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石化工程建设必须要有标准化管理

这种管理表现为计划生产、劳动组织、成本核算、指挥和协调各个环节等一系列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与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技术程度越高,更需要广泛地进行协作,没有标准化作为统一协调的技术媒介,建筑工程建设是不可能正常进行的。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石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石化工程建设标准急需重新修订

我们国家目前的工程建筑标准,总体上与我们国家的工程建筑同步,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石化工程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但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达世界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先进性以及合理性还有待于在实践当中努力去探索和研究;国际上在石化行业的标准化的实施,一般平均标龄为不足9年,而我们目前实施的标龄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限;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石化企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推广经费不足

由于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经费不足,很多采标的实际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存在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采标数据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制约了标准采集数据的物质条件和实验条件、以及标准的论证等多项后续的持续发展;经费的不足、标准的模糊,有时不得不以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我们自己的依据,而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是适合于他们本国的基本情况,而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这不免给我们的标准化的界定和实施带来诸多隐患。

3.石化企业工程建设技术人员重视不够

当今石化工程建筑标准化工作日趋重要。很多技术人员虽每天奔波在一线工作岗位,但对于石化工程标准化的概念或是理解还不是很清晰;就连一些身为管理层的领导也对标准化工作的意义重视不够,往往按部就班或者采用臆想来推断工作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做管理却不知管理与标准化挂钩,而标准化其实就是人们对规律的一种总结,这就在实际上,他们隔断了管理与事物规律的关系,把科学性的东西抛之脑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与否,这里值得打个问号。而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往往就技术论技术,缺乏最佳协调的概念和实行系统管理,致使施工面貌年年依旧,未有改观。

四、未来展望

“万丈高楼平地起”,标准就是设计、施工工作的基础和准绳,没有一项技术工作不是在各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施工标准化先行,因为它是工程建筑质量的确实保证。工程建筑标准化的程度及其使用性能必须符合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要求,这些因素决定着标准化程度和工程建筑的使用性能、决定着工程建筑质量以及使用。展望未来,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加强标准化的推广及修正

标准化的要求,并非永久标准化,它与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及时总结石化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按照实际情况对已存有的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实验验证,并定期加以修订;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实时投入相关的经费支持和科研的支持,对标准化的修改持慎重的、严谨的态度。有关部门还需要将标准化的实施和运作,实时纳入工程管理的要求和考核当中,作为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的范畴。在某些地域可试点,将标准化的要求融入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的条件之内,从而帮助企业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

2.强化建筑企业的认识

标准化,在国外其实也就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标准化要求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这里我们的企业对这样的紧迫感还很缺失。我们提倡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企业标准化的实施工作,利用强制手段来调控企业对标准化实施的重要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大潮之中,企业本身也要意识到标准化对企业本身的意义,也要积极参与到标准化的修正和标准化的实施上,从而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和自身效益。

五、结语

标准化的实施,必将给石化工程建设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空间,而我们每一个技术施工人员也必须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看待标准化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国图书馆学界对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黄宗忠教授就提出:“标准化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因此,图书馆标准是高速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8年10月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以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尽管图书馆标准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参照体系及其建设基础展开深入分析。显然,图书馆标准体系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构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对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旨在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解读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外相关指标体系及其理念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图书馆标准规范化的基础,以期丰富学界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认识,并为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图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三个方面。

大量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研究。据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高校图书馆标准化相关文献达368篇,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欧美日等国外高校图书馆标准的研究:二是从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张东华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与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贾朝霞(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采访有效性评价标准。王荣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王伟S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问题。张惠君等评述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标准与规范。彭一中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化问题。郭晶等考察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

对于图书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献编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丽就指出,国际编目在向标准化方向努力。杨玉麟(1989)曾对早期我国图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成桂(2005)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问题。梁焰(2006)对我国在版编目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与规范的建设框架问题,张晓琳等(2003)展开了系统论述,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刘锦山(2001)对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工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对数字图书馆标准化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分析。

此外,刘兹恒等对照ISO和IFLA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分析了其对我国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王世伟指出,着力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着力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力于“面向国际”战略的谋划是图书馆标准化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2.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1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英国哲学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由于能够完整地回答图书馆何以可能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可被视为图书馆走向标准化重要的理论依据。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则是客观的思想内容,特别指科学的因果思想以及技术作品的知识世界。其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影响,而“世界三”却自成一体,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世界。Popper认为,每一本书都是客观知识凝结,无论这种知识是真是假、有用或无用、有读者阅读或没读者阅读。

自“三个世界”理论产生后,图情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丰富其内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识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须延伸到信息。他认为,“世界三”中的客观知识即为记录、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等文化类思想产品,信息科学(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观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观的知识理论。Brookes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拓第一世界,而将他们的成果记录于“世界三”: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研究,属于“世界二”,通过与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将其记录存留于“世界三”: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职业的从业者的工具则是收集和组织“世界三”的记录,相关理论则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

显然,如果承认Popper所述的“客观的知识世界”的存在,那么图书馆的职业活动就可被视为客观知识的收集、整理、贮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动。通过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图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行业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知识”,因此,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既然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因“客观知识”而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则进而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图书馆学家S.R.Ranganmhan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誉为对图书馆职业的最简洁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书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hisbook),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 reader)。节省读者时间(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无疑,Ranganathan描述了图书馆的理想面。然而,在现实中,达成这五个定律殊非易事。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何光国指出,现实中的图书馆职业实践常常可以描述为:书是为归集而非利用,有些读者不得其书,有些书在书架上收集尘埃,浪费读者和馆员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旧货仓库。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图书馆,恐怕也无法完全达到Ranganathan所列举的五项标准,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难看出,把图书馆的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馆藏资源难以被用户充分利用是制约图书馆由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的主要障碍。实现管理过程与馆藏资源的标准化、统一性,是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基本目的。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显然是连接图书馆理想面与现实面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达成图书馆的职业目标,跨越从理想面到现实面的鸿沟,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标准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2.3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当代图书馆职业面对的最大现实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一现实,图书馆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社会认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Jesse H Shera认为,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责任是将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给最需要它的读者。从Shera的视角看,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存在着鸿沟,必须依靠图书馆这座桥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国台湾图书馆学家沈宝环基于Shera的理论,提出两点重要认识:其一,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无需馆员这一中介也能结合。无疑,这一观念导致图书馆应走向开架;其二,馆员要想在信息资源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则须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并洞悉读者所需。早在因特网尚不够普及的1994年就有学者指出,熟悉网上检索的读者,实际上不再需要图书馆和馆员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网络广为普及的今天,只要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记录仍然存在,图书馆就仍然存在着勃勃生机,只是信息资源(至少部分地)从有形走向无形,信息服务(至少部分地)从面对面走向远程化、虚拟化。正是基于这一状况,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展望未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部分,主动走向标准化,从而自觉地服从于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规制,这将不仅是图书馆职业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基本体现,甚至直接关乎图书馆职业存亡。

我国台湾学者何光国对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新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图书馆是否能保持生机,则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像过去数千年一样,机灵地、紧紧地随着信息记录形式及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即时相应更易。这便是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学根本。同时,何光国还基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新经济”的观察,提出图书馆今后企业和服务发展的指南:资讯本体二值化、资讯载体多元化、资讯内容密集化、资讯组织自动化、资讯需求个别化、资讯服务专业化、资讯供应商业化、资讯沟通双向化、资讯传输宇宙化、资讯资源国际化。基于上述分析,何光国指出,“在21世纪‘数位化资讯社会’里,资讯将全盘‘数位化’,‘纪录’的格式也必须趋向统一……现代的图书馆是毛毛虫,21世纪后半世纪的‘图书馆’将会是一只美丽万千的蝴蝶”。无疑,图书馆业务走向标准化,正是对数字化时代“机灵”地顺应。

总之,从理论视角来审视,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数字图书馆”甚嚣尘上的今天,图书馆的标准化趋向更显得紧迫。何光国认为,数位化资讯传送和收受的各种软硬件设计规格统一,数位化资讯传送、检索和使用格式标准统一,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品质管理统一集中,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应采用统一标准等9个方面是“虚拟图书馆”的生存条件和必经之路。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图书馆标准化息息相关。

3.图书馆标准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针对图书馆业务活动,起草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标准规范框架。整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相关标准文件从内容上借鉴国外规范文本,努力体现国际图书馆界相关标准规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国恢复ISO成员国资格。自197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ISO相关标准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图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补充本第1版,2003年7月)。这一指标的基本理念在两方面:一是比照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对其服务及相关活动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二是通过过程性评估,促进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图书馆之间的比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长性”评估,证明图书馆价值并促进馆际比较。具体评估策略是通过对单个图书馆不同年度绩效数据的比较,发现图书馆历年以来业务量与业务结构的变化,从而识别其图书馆的“成长性”,并据此做出管理决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国际图书馆统计(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这一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最重要理念是经过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活动与其他相似机构之间是类似的,通过对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并通过图书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有效评估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除ISO标准外,我国图书馆界还积极参照更大适用范围的标准规范文本,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益。近年来,卓越绩效评估工作已得到图书馆界的一定重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是由国家质检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会,属我国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评估的准则。2013年,东莞图书馆在东莞市卓越绩效评估中获得一等奖,首开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卓越绩效评估的先河。

卓越绩效评估的整体架构包括“两个三角”和“七大模块”。两个三角即“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七大模块指领导力与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价值创造过程、其支撑系统、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一评估可被用来作为业务工作改进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务绩效衡量工具。

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卓越绩效评估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户需求导向,实现发展战略标准化;关注价值创造,追求绩效输出标准化;优化管理过程,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卓越绩效评估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包括: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文化,顾客驱动,强调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适度灵活,关注未来,促进创新,基于事实展开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等。

3.3国际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图书馆质量管理项目着眼点在于对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所体现的理念对于构建图书馆服务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LIBECON。LIBECON即国际图书馆管理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这一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法国国际公共财经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欧盟委员会、国际图联(IFLA)等机构发起的。其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定标比超的工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促使全球化层面的图书馆行业政策的形成。贯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图书馆事业运行成本的分析,考察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价值。

(2)LibQUAL+。LibQUAL+系统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为美国及国际图书馆界提供的统计及评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整套在线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读者角度而展开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这一系统通过征求、跟踪、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质量的意见,进而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依据。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这一平台主要提供图书馆绩效测评数据、工具及测量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全面评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实现大学图书馆的职业价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个重要的图书馆服务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英联邦相关国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基于绩效评估,形成独立的“第三方”建议,以便为图书馆职业针对文化和学术研究开展活动提供管理支撑。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在线利用统计项目。这一项目由一家注册于英国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负责运营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设立标准,促进采用统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在线利用统计,从而为图书馆员、出版商和中间服务商服务。

3.4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为当前最大的图书馆行业性国际组织,在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迄今为止,IFLA及其各分支机构已出台了大量标准规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国图书馆界的普遍应用。2012年,IFLA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为6个战略计划中的1个,全面协调IFLA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化工作,同时也支持各个专业部,尤其是专业组的标准化工作,标志着IFLA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标准涉及技术、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如,1996年,IFLA学术和研究图书馆专业组颁布《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标体系重心在以用户为导向的指标上,包括:有效性、文献传递、馆藏利用、采访速度、图书加工处理速度、馆际互借速度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该指南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图书馆职业活动质量评估应该具有可比性,优质的图书馆业务活动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获得可靠的业绩。

4.我国图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4.1社会基础

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地变迁。在信息资源日益上升为重要战略资源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迅捷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无论从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条件看,信息资源赖以传播的网络都是一个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的存贮者和提供者,图书馆无疑需要自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便能接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中。

4.2政策基础

自2012年起,我国政府实施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使数以亿计的民众受益。然而,图书馆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作为政府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效益与价值,方能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公共资源必将(也只能)向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部门集中。构建图书馆标准体系的一个目的,是把图书馆置入社会效益评估的整体环境之中,以便实现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效益的实质性比较。只有通过这种跨部门的比较,图书馆才能向全社会证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效益,图书馆才能得到持久而强劲的支持。

4.3职业基础

知识组织整理方法是图书馆学最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性的领域之一。从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分类体系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并在数字化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图书馆学家Richmond曾乐观地预言,“在已有的分类法、参照系统、索引、叙词表等技术之外,我们完全有可能增添处理更难问题的更复杂的方法”。不难看出。知识整序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业务,而这一业务正是基于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而展开的。

4.4方法论基础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6)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是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终使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档案信息的开发工作,使管理和开发能够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而建立标准化的档案信息体系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们就针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现档案信息化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促进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步,使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信息化的格局。而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档案信息化就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档案的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信息化了的大环境里,档案信息化必定会与其他的社会信息化的相交融。另外,其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是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所以它的标准化过程也一定会受到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其他社会信息化组成部分的标准化状态的影响。档案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产物,而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综合性档案馆中,在其他的领域也有所涉入。由于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行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特征也就成为了整个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分支。

二、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某相关研究专家所提出的建立标准体系的框架构想,并与档案信息化管理自身的特点相联系,以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将其他领域所建立的现有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作为参考,大胆的建立了一个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下面就从其三维框架入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信息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的功能从建立数据库到设置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等,功能强大而繁杂。所以,标准体系三维框架中的信息技术维不能够只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将其放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分层次的建设。某纲要指出,必须要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明确的划分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共同建设。而其中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以及保障体系建设是与标准应用、信息技术联系得最为紧密也是建设工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这些因素和档案信息资源所结合的程度将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划分为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安全等几个方面。

(二)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维的细分,就是要根据一定标准,将档案管理分成若干方面。与图书馆领域相比,档案资源的凭证作用,在于档案管理机构的可信性,而归根结底,在于档案管理流程的可信性,因此,档案管理的流程与环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档案管理流程也是基于对文件运动规律(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的认识,而我国现有档案管理流程是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的,故对档案管理的细分,无论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还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从本质上说都是一致的。故在档案管理维,总体上适合按档案管理流程进行细分。

显然,这里所指的档案管理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而非传统的档案管理。基于全程控制的思想,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不是始自档案交接,而是必须延伸到档案前身――文件的生成。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著录、分类(标引)、保管、检索利用、归档、鉴定销毁等环节,其业务起点是档案接收,这显然已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而我国《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则基于全程管理的思想,将整体业务流程分为收集和积累(收集积累、登记)、归档(鉴定、检测、归档)、整理(整理、著录)、移交接收保管(移交接收、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统计)等部分。另外,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中所列的文件管理全过程包括确定文件系统需捕获的文件、确定文件保存时间、捕获、登记、分类(数字及编码配置、词汇控制)、存储和保管、利用、跟踪、实施处置、记录文件管理过程等部分。

(三)层次领域

任何领域的标准都有层次之分,档案领域也不例外。信息化环境下,档案标准与其他领域标准存在更多的互操作,领域差异造成的档案管理差异要求在关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专业标准。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由内向外,构成层次领域维。

在层次领域维,基础标准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的整体相结合,构成基础标准面,基础标准面作为一个整体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通用标准面和所有的专业标准面。类似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也作为层次领域维的一个元素,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构成一个面,不过,在该面上的具体标准可由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上的具体元素来确定。通用标准面沿层次领域维向外辐射,作用于所有专业标准面。专业标准在层次领域维上体现为若干呈并列关系的点,每一个点又与信息技术维和档案管理维确立一个专业标准面,若干平行面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化专业标准的集合。

三、结束语

三维框架模型只是标准体系的内容描述框架,不能直接用于具体标准制定,能直接用于制定具体标准的是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表是二维层次结构,最低层为具体标准名称。因此,有必要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框架,以便进一步制定标准体系表。■

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7)

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安全防护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主动促进安全的有力措施[1]。为提高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前瞻性,必须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目标和具体工作,加快促进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对员工产生持久精神激励[2]。

1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的安全人文生态圈,使得企业人、机、料、法、环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对人的思维、意识、工作态度、行为作风等,从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物的不安全状态,以达到减少事故隐患、趋吉避凶的效果,具有优化企业人、机、环安全氛围的深远意义[3]。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安全生产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安全承诺、安全愿望、安全心态、安全氛围,及其在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上的反映,它是塑造人为安全形象和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的深层次因素[4]。建设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是实现目标导向、员工凝聚、管理规范等功能,必须系统性建设安全文化,保证在每个环节不发生事故,确保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1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

根据我国首次出台的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等相关文件[5-7]的要求,借鉴国际通用的安全文化要素,以安全文化理念为核心,提取安全领导力、员工、作业、设备四个关键因素,即安全文化一级要素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建立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安全文化二级要素,从而形成完整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要素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文化形态、一级要素、二级要素。

2.2安全文化建设六大要素建设

2.2.1领导力要素建设

为了提升领导层的安全管理技能、领导水平和影响力。“领导力”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即安全承诺、领导行为、评估与改进及绩效与奖惩。安全承诺综合体现了企业安全愿景和安全使命,切合企业文化特性和实际情况,反映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并含义清晰、容易理解。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领导层必须通过一致的言行向员工传达一致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传递正确的信息、表达正确的愿景。每年都应该开展安全文化评估与改进工作,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阶段性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安全绩效应该在个人整体绩效中占据应有的比例,并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晋升、评优时,安全绩效差者实行一票否决制;相反,同等条件下,安全绩效优异者优先晋升或评优;

2.2.2员工要素建设改进

为调节员工的心理状态,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即心理状态、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及员工保障。员工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日常行为。员工心态良好是人身安全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直接影响其作业安全及风险认知、作业行为符合性以及应急反应的有效性。通过合理的引导、教育和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员工具备必要的岗位安全知识和风险意识。通过正确的引导,改善广大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事务,积极反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鼓励员工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2.3作业要素建设改进

作业过程是事故事件风险的主要产生原因,有效控制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对提高安全绩效,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通过系统地方法和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和作业管理,统一作业安全要求,规范员工行为。为精简各项安全作业流程与标准,有效控制作业风险,实现作业文件和数据的动态、信息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即流程与标准、作业控制、文件与数据。安全流程与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标准及业务指导书等,它规定了安全工作的方法。这些制度、程序、标准及业务指导书必须是书面的、切实可行的,便于员工参阅的、以及定期审阅修订的。安全流程与标准代表了企业领导层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意志和要求,通过多渠道的宣贯和现场指导,让员工熟悉作业流程与标准,懂得如何执行;

2.2.4设备要素建设改进

煤矿设备是是员工的操作对象,煤矿企业各项作业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和安全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安全物态文化建设。煤矿设备的完整性、符合性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各项作业安全的基本前提。为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导,严格执行设备的完整性管理要求,提升生产设备的可靠性,确保“本质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即设备完整性、设备符合性、变更管理。设备的完整性是指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验收、运行、维护、检修、报废等使用寿命的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设备管理除必须严格遵守完整性管理要求外,还应根据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公告,定期评审在用的设备设施,确保法规的符合性。

3结论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系统的过程,直接反映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论文在深入理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的基础上,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中得出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蒋畅和,何明,赵云胜.基于控制理论的安全文化建设内涵剖析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07)11:68-70.

[2]王善文,刘功智,任智刚等.国内外优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1):126-131.

[3]郑浩.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

[4]田水承,裴拙勤.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15(04):81-83.

[5]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办介绍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情况[EB/OL].(2012-8-24)[2013-6-15].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23-03

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标准的快速发展,地方标准逐渐成为引导和约束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对确保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效实施,推进地方建设领域技术进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备案是地方标准依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其具备实施效力的前提条件。自2000年实施备案制度以来,各地按要求开展了地方标准备案工作。根据可提升收集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从政府的层面可提供三类标准备案制度。可初步分为告知性备案制度(程序备案,不审查),审查性备案制度(经过专家认证),以及自我声明制度。由于自我声明制度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风险较高,应用在工程项目上风险较大,所以此方案并不适用备案制度的选择。本文主要运用了博弈论相关知识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相关的分析模型,对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制定的备案制度进行一定的探究和分析。

一、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及性质分析

1.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分析。备案制度是随着标准化工作改革而来的,标准是国家管理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统一实施,它已作为国家实行强制性管理的技术工具。标准的制定被天经地义地认为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只需要也只能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组织生产,因此在无制定权的前提下,更无备案选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和标准的复位发生了变化。不但企业有了标准的制定权,而且还要对自己制定的标准负责。国家基于产品安全监管的现实考量,规定企业产品标准在企业自行制定后,要向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而在产品上工程建设项目与其他项目的产品有所不同,工程建设企业的备案制度的选择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密切相关。工程建设企业的固定性和生产流动性使得工程项目的建造多为露天作业,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极大;工程建设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用途和功能要求,其多样性和建筑的单件性特点,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问题,这些因素往往会成为提高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是由很多分部项目组建的一个严密的、有序的完整工程系统,建造的协调性这一特点对企业层面的标准化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建造的高效、高质量。上述工程建设的一系列特点就决定了工程建设企业更需要监管,也对企业标准备案这一制度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不仅仅依靠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应该激发企业自身能动性,更好地提升了生产运营水平,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2.备案制度的性质分析。备案就是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有存案以备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都规定了备案的要求。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表达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更加表达了国家对保障工程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转换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表达了企业标准备案的必要性,经备案或认定的企业标准允许作为使用和验收的技术依据,使企业的技术得到认可和应用,顺利地完成生产,提高了企业标准化的积极性。而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及难度显著增加,规模普遍扩大等问题。从全国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来看,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一些企业仍然存在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企业自身缺乏推进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激励性的措施,更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障。

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的博弈分析

1.企业产品标准规制制度的策略空间。如上文所述,企业标准经历从最早的“政府包办”到“放权企业”的路径转换。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抑或是在现有政府职能和企业运行模式下,完全由“政府包办”都是不可取也不能取的,因此只能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自行制定标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是政府提高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是强化企业主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及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必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路径选择,不采取备案制成为制度选择的另一种方向。因此,在企业产品标准规制的策略空间上应在备案制度或不备案制度中选择。

2.企业产品标准规制制度的博弈分析。在规制主体和规制受体的不同方面,政府及企业对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政府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控制产品质量,实现监管绩效等会更加偏好备案制度。而企业以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对经营成本的增加,都使得企业更倾向于不备案制。作为政府监管的手段,备案制度不是终极方式;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不备案制也不是降低成本的唯一选择。由此看来,政府和企业对于备案制或不备案制的制度设计选择都可以接受。假定政府和企业对于“偏好”的效用值为a,“可以接受”的效用值设为b,效用值可表示为a>b;政府与企业对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制矩阵如表1所示。

根据纳什的博弈均衡理论,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点(b,a)(不备案制,不备案制)和(a,b)(备案制,备案制)。正如现实所反映的那样,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确实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合标生产的概率增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不断拓展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的背景下,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却存在如备案制度不适应产品更新换代、严格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不符合现有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并未能真正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等问题。基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的双面性,两个纳什均衡点的选择成了均衡各方因素、协调各方利益后的折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考虑项目的特点,其质量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的安全生活,对工程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作为制度设计的决策主体采用备案制;而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备案制度对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有推动作用,备案制度已成为使用和验收的技术依据,可以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也即是工程建设企业标准采取备案制度合理性的最优体现,故下文对备案制度具体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三、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

既然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存在合理性,那么具体的备案制度应采取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分析哪种备案制度是最主要的形式,下面我们对告知性备案和审查性备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从博弈的角度阐述两种备案制度的适用范围,哪种更具合理性。

告知性备案制度也称为程序备案制度,工程建设企业只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给有关机关,负责备案的机构只能进行形式审查,而无须进行实质性审查;其针对的对象是符合企业标准的定位和要求,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内容,这种备案制度使得行政主体行使适当监管职能,实行有效的事后监管。但是告知性备案通过有关监管部门的认定及认可后,条款技术等可以推广和应用,一旦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将不会承担责任,那么通过审查的监管部门将全权承担责任,备案部门却成为了企业标准质量的“担保人”。对于企业来说将承担更大的技术风险,而对于政府来讲,更倾向于选择告知性备案,既发挥了企业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有效地推进技术科技的进步;又分散了政府的压力及风险,将权力转移给有关部门,让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依赖政府监管、行政主导的思维模式中独立起来。

审查性备案则需要专家认证,行政主体对涉及到重大质量安全的技术内容实行审查,使技术得到有效保障,但此过程周期较长,认定机构需要对技术内容负责,投入的人、财、物较大。企业则更倾向于选择审查性备案,将风险转移给政府,更多地让政府来承担,政府需要对技术内容负责,这样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及工作量,对于企业来讲则会缺少自主性,不利于推进新技术的发展。

这两种备案制度均是行政备案的主要方式,由行政主体承担适当的监督职能,由完全依赖政府监管向接受市场自我调节过渡,两种备案制度均有合理性及不足。但从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角色转变方面来讲,告知性备案对促进企业的主体意识,接受市场的自我调节,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审查性备案中国家及机构将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工作量较大,政府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审查。

对于企业,基于促进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科技技术进步,告知性备案制度比审查性备案制度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效用值小于审查性备案可用数值,可用数值a>g表示。基于在工程质量安全可以保证的前提下,告知性备案则比审查性备案投资更少,利于节约成本,利于市场竞争,分散政府压力,获得的社会效益更大,可用数值表示为a+b>g+h。对于政府来讲,审查性备案制度比告知性备案制度所要承担的成本更大,效用值小于审查性备案,故h>b。此外对于政府和企业双方,如果双方是采取不一致的制度,则会造成备案效率的低下,故max(e+f,c+d)f,c

显然,这个博弈有两个个纳什均衡点:(3,1)(审查性备案,审查性备案)和(1,5)(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现在政府倾向于次优选择(1,5)(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而企业倾向的却是(3,1)(审查性备案,审查性备案)。(1,5)(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的选择基于发挥企业的自主性,推进科技技术的进步,分散政府压力,保证安全生产,而成为工程建设企业备案制度的首选。(3,1)(审查性备案,审查性备案)的选择基于涉及到重大质量安全的技术内容,但如果所有企业均选择审查性备案则规避了企业本身的风险,没有转变政府全权监管的职能,没有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和工作量,也加大了对于人、财、物的投资。所以,我国当前应以告知性备案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告知性备案的对象应为工程技术应用标准,适用于需在一定抵御范围工程建设中适用,但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政府的责任是保护标准备案的程序正义,通过提供合理、严谨的备案程序,让企业自行完成备案的过程中保证编制的标准符合工程应用要求。经备案公布的企业应用标准可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工程建设实施和监督的技术依据。协调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明确职能,不断发挥企业标准化工作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怎样完善制度使得告知性备案既有利于政府也有利于企业,降低企业风险、分散政府压力使得企业标准繁荣发展,提高企业标准的地位和贡献,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研究。

四、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路径选择的改进

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主要以告知性备案为主,审查性备案只针对于重大质量安全的项目。告知性备案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希望将风险转移给政府,让政府来承担责任,但是政府的行政资源有限,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企业的要求,而且会加大政府的投入。为此,必须提出新的方法来保证告知性备案更加顺利的实施,达到各方效益的最大化,保险制度则是保障企业利益的最佳选择。

企业作为标准制定的主体,如果标准出了问题,企业则需要付出更多来弥补和处理事件,无疑给企业很大的压力,所以企业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发展和创新,那么就需要保险制度来保障,制度主要是要保障企业标准告知性备案带来的工程风险,将保险制度和告知性备案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标准化的工作,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让标准化工作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

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和政府在制定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相关条例中增加风险控制制度,实现告知性备案和风险规避完美的结合,推动标准备案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保障社会、人民的安全生活。

五、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纳什均衡理论,分析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必要性,而工程建设标准作为企业标准的一部分,根据工程项目特点,讨论备案路径的选择,对告知性备案和审查性备案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当前企业应以告知性备案为主。同时为了减少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的自主责任意识,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本文也提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保险制度,规避企业的风险,而保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课题名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19B00)

参考文献:

[1] 董欣.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6):3-6

[2] 唐来祥.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2013(12):41-44

[3] 穆祥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综述及展望[J].特种结构,2005(3):89-92

[4]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 肖志勇.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角色转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 刘洋.基于企业层面的工程建设标准效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7] 杨申武.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工作现状与建议[J].研讨与探讨,2014(3):59-60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98-02

1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意义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设计(论文)是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在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和答辩四个环节都存在一系列问题:选题方面,学生所选题目涉及的内容与专业不吻合,论文选题不恰当,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雷同的现象;教师指导方面,指导老师的专业领域和学生所学专业不一致,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导致在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无法胜任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文撰写方面,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低,指导教师不能确切把握学生的设计与写作进度;论文评阅和答辩方面,成绩评定还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和客观,存在评价标准和尺度不一致的现象。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院从学院、系部2个层面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历经三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 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3.1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一组标准,其建立在当今国际流行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其中ISO 9001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基本要求。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集成了现代质量管理先进理念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被确定为最高管理者用于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指导原则,也是企业按照ISO 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3.2 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

从2010年开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全面引入ISO9001标准化管理体系,强调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学院先后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学院、系部及校外三级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学院层面,教务处负责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审查、验收和反馈,利用学院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系统中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从选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进行抽查评价。在系部层面,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答辩的组织工作,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组由3-4位教师组成,负责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同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对学生全程指导。在校外层面,成立外聘专家团队,每年随机按5%比例抽取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网上公示,送外校专家评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所有过程通过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控,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协调解决,有效地强化管理的及时到位,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教学质量。

4 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四个环节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4.1 研发创建论文选题库,多重举措对学生选题进行指导

在毕业设计中应尽量选择真实的课题,课题应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题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论文选题时,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做到三管齐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对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课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其次,结合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以就目前教学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三,结合企事业单位生产实际的课题,这些题目是企业迫切需求解决的,学生能够结合生产实际来撰写论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同时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4.2 引入课题查新的手段,保证课题的新颖性

学生选题往往新意不够,可通过课题查新的手段,了解所选课题立项的意义及结果分析,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选题论证工作,要求每个学生进入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论文题目检索,严禁论文选题重名,避免重复低水平的课题研究。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初稿、修改稿、定稿,要经过指导教师至少三次的论文审核,指导教师可以借鉴刊物出版前的论文防抄袭系统进行识别。同时,通过学院图书馆论文系统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测,有效防止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4.3开发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全程管理

学院组织开发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将论文选题的申请、提交和公布,全部在系统中完成,论文指导过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老师利用该系统,录入对学生的指导记录,有效解决了以往QQ等指导途径的缺点。该系统能够完整记录学生论文由初稿到定稿的整个过程,有效防止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前期过于放松,后期赶进度的现象。

开发的论文管理系统,将学生历年的论文存储在服务器数据库中,方便学生对历年论文的检索,能快速检索历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成绩排名,能查看到指导老师全程的指导建议,能查看到答辩老师的评语,最终能有效帮助自动完成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系统能保存历年的优秀论文进入数据库,作为校园网图书馆的馆藏资料,这一做法非常受学生欢迎。

4.4 成立答辩委员会,引入公开答辩制度

建立由专业负责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由系部教学主任任答辩委员会主任,下设若干答辩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评价的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先进行第一轮的小组答辩,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推荐,产生优秀设计(论文)的候选对象,参加第二轮公开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优秀论文的答辩和推荐工作。公开答辩的整个过程,允许师生旁听,邀请相关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论文答辩会。这个公开答辩制度,鞭策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公平竞争。

5 结束语

今后,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飞.高职“四层四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24.

[2] 杨敏.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6.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10)

关键词:

会计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

2009年初我国公布的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工作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明确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2010扩展商业报告语言(IBRL)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中,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完善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一、会计信息标准体系概况

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标准的集合,它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包括标准化理论、信息控制理论及系统理论和软件工程理论,只有充分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和运用才能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更加完善。

(一)会计信息化

简单来说,会计信息,就是信息技术和会计相结合,它是一种新的会计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公开化。它最大的特点是数据存储的信息资源实现最大共享。

(二)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信息标准化过程中,对部分重叠的概念统一性规定及信息收集及处理等方面的标准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制度有机连接。

二、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据作者观察,研究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在2009年4月财政部的《关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综合指导意见》是最早的一个。是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本文件的要求是明确的,是有一个宏伟蓝图的。然而,直到2011年12月,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和相应的维护委员会才正式成立。上述资料显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时,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研究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当前需求,甚至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会计行业深层次制度进行研究,促进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形成和科学合理的发展。

(二)成熟的理论还没有出台

根据相应的理论总结,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相应的标准化操作及系统,逐渐将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和利用效率提高为目的。但是,我国现有会计信息及建设领域的长期不足,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体系的理论基础薄弱,导致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与我国其他会计信息分类中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如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应用,有自己的技术标准;证券交易也有自己的技术管理标准。这样的混合技术指导标准导致专业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很难推动。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可以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首先,必须关注会计人员及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的及时协调和沟通,开发出可以将实用性扩大到整个行业软件系统;第二,上级部门的总体指导可以积极推进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辅助开发领域的发展和建设。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

基于研究这一领域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加强和促进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一)全面调查,找出相关领域采用XBRL分类标准为核心

会计信息标准体系是以XBRL分类标准为核心。然后我们可以对XBRL分类标准为标准,在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组,了解会计信息化系统用户的需求,对涉及的范畴和领域进行分析,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出了完善组织框架。

(二)财务管理的观念转变和流程完善

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不应仅仅依赖信息技术发展还应紧密结合会计业务及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金融具体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该过程的计划完成做出的科学总结,有助于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构建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方法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是建立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终极目标。在信息管理中会计工作必须建立明确的目标以及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实施准则。

(四)会计信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的研究离不开信息化人才的参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培育必须推进会计信息人才的培养。首先,会计人员培训过程中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除了加强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及审计业务等财务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加强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学习。以及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和分析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其次,建立会计信息研究平台,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推进会计信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还需要建立会计信息的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会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扩大企业规模的需求。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标准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转变会计业务的工作思路,将会计业务和信息实现有机的结合必将促进会计工作的有效提升。

作者:陈义吉 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仁显,孙士英,褚彦淑.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8.

[2]孙凡.从会计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看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C].财会月刊,2010,(4).

上一篇: 三年级英语教师 下一篇: 银行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