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1 02:44:43

技能学习计划

技能学习计划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1-0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培训,经过5天繁忙而紧张的培训,感觉到“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不仅是教学员学习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培训中,培训内容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难度并不大,对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也基本上都是基础的。然而在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指导上,教材都做了精细的设计,表明教材编者不是仅仅向学员传授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要引导学员掌握学习方法,力图形成特有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引领模式从长远意义上讲,比知识技能更让学员终身受益。

一、“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思辩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培训中笔者意识到培训的目的是要学员在学会技能的同时获得技术素养,即通讯交流、解决问题、收集、组织和分享信息的技术和能力。“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学生用书开篇指出:“要在21世纪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做事的正确方法。本书中所有的活动和项目要求你们以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和交流分享四个阶段去完成。”[1]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各个技能项目的方法,并对各个阶段的操作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进而为学员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模式。在培训期间笔者采用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有效地掌握了各个学习项目所涵盖的技能,还逐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事习惯,相对于本计划所包含的学习内容,这一成果更有利于自身终身学习。

二、教师在项目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在《英特尔?教育计划 技能手册》中,对技能学习任务的讲述非常清晰、有条理,而且还提供了电子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想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身的基础稍好一些就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材还是提供了一本教师用书。书中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分析、教师角色、学习理论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指导,强调在教师的配合下,由一组学生共同工作、研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的如下五项目标。

(1)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划、实施、检查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

(3)启发学生通过解释、预测、检视、访谈以及其他方式进行思辩。

(4)积极主动,具有主见,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主人翁态度。

(5)指导学生采用恰当、有意义的方式与人、事物及情景展开互动。

根据目标要求,在“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去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管理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并在项目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计划在培训中的学习引领作用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采用的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每个项目中都包含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这四个环节。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制定计划这一环节,学习活动带有程度不同的随意性,学习效果往往难以实现最大化。

《英特尔?求知计划 教师用书》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其中的《英特尔?求知计划 技术与社区》中,开篇即对计划制定程序和内容给予详尽的说明,同时,在技能学习任务的编排上,也遵循着由简到繁的原则。由于最初的技能项目只是认识计算机、图画概述等简单的学习任务,计划制定的难度也相对较小,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念,而且学习计划可以随着任务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这一人性化的设计对学生逐步学会设计学习计划,进而减少学习的随意性很有帮助,体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教会我们,计划应该可以更灵活、更简单些,一张图、几句片语只要能抓住接下来工作的中心思想即可。学生在涂涂画画和逐渐积累中慢慢养成写计划的习惯,很快不用提醒学生就会写计划,于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当学生逐渐学会写计划,他们慢慢开始展开自己的手脚,开始懂得如何达到一个个目标,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成功喜悦,他们会用各自的长处吸引其他小组为其投票,“经营”起自己的事业来。

四、强调思辩的学习引领模式

“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提出的思辩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学习目标。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历练过程,积极巧妙地进行定义、应用、分析、综合等过程,或者评价从观察、体验、反思、推理交流中得到的信息,然后作为信息和行动的指导。注意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有一套推动并产生技巧的信息与信念;二是以心智努力为基础的运用技巧指导行为的习惯。

布卢姆的思维技能分类图[2]将思维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是处于低阶思维技能,是最普遍的思维技能,指的是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和把握知识材料的属性。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高阶思维技能,它随着水平的依次递增逐渐变得更为复杂而且运用的机会也更少。它们强调的是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和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创建新的关系和因果预测,并根据标准评价或选择其他办法。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知道了、了解了,这只是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面上,很少注重学生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理解层面,更要设计一些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注重对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所必需的智力活动技能。

总之,“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新鲜感和成就感,并使我们终身受益。

技能学习计划篇(2)

一、重要意义

大练兵活动是以满足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为目的,以提高计划生育专业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人员(以下简称技术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为目标,全员参与、经常性的技术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对完成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练兵活动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安全直接关系到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责任重大。加强技术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质量,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

(二)大练兵活动是贯彻落实《决定》的技术保障

“十一五”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练兵活动是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重要措施。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将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科技大练兵活动是加强技术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多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技术服务队伍。但是与新时期的工作任务相比,还有很多的不适应之处,已经成为制约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提高技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通过自学、职业化培训、继续教育、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势的大练兵活动,提高技术服务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为队伍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每一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都代表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形象,都承担着为群众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科技大练兵活动必须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全员参与,确保技术服务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2、立足本职岗位原则。每一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都要立足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认真学习钻研本岗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岗位要求,学习知识、操练技能。

3、因人制宜原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指导技术服务人员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个人学习计划,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

4、讲求实效原则。科技大练兵重在实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组织业务学习要注重技术服务队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不搞花架子,不能走过场,切忌形式主义。

三、目标要求及主要内容

(一)目标要求

1、促进技术服务人员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中营造一种学理论、练技能、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良好学术氛围,促进终身学习、在职教育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引导技术服务队伍健康发展。

2、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精湛服务技术、良好服务态度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标兵,培养一批计划生育技术学科带头人。

3、规范技术服务机构进一步依法执业,把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健康家庭指导中心(站)建设成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育龄群众之家。

4、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主要内容

1、计划生育节育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计划生育手术基本操作技能。

3、护理知识及技能。

4、基础检验操作规范。

5、B型超声和红外线乳腺诊断技术。

6、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管理。

7、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咨询指导技能。

8、生殖健康咨询服务文书规范。

9、避孕药具知识及管理发放随访。

10、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依法执业知识。

四、活动形式

以自学为主,辅以职业化培训、脱产进修、观摩教学、专题研讨、理论测试和技术竞赛等形式。

(一)开展全员自学

科技大练兵活动以自学为基础,自学要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全体技术服务人员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和一专多能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科目、章节、实践应用等内容,每人每周学习和训练时间不少于4个学时,要有学习和训练笔记。技术机构要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工作,配备必要的专业书籍和演练模具,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二)组织培训、进修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各级技术机构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级计生、卫生部门举办各类计划生育技术业务培训班。所有技术服务人员要有培训笔记。

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组织专业人员临床进修,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综合能力。县级服务站和部分一级甲等服务所每年选派1名以上技术人员到市、县级医疗机构进修至少3个月,乡服务所每两年选派1名以上技术服务人员到县服务站进修1-3个月。

(三)抓好测试和竞赛

县人口计生委将在岗位练兵活动前进行摸底考试,技术服务人员按所定岗位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测试和岗位竞赛均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个方面。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人员考试包括基础理论考试、咨询案例撰写、咨询技能答辩、咨询服务场景模拟展示等环节。

(一)评估办法

通过测试、竞赛、督导、专题调研等形式,县人口计生委将对科技大练兵活动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动态评估综合评价活动结果。

(二)评估内容

1、对技术服务人员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情况进行测试。

2、对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基本技能进行考核。

3、对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人员咨询技巧、案例书写等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技能学习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0008(2010)04-0047-04

一、引言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发展教育技术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使美国学生为进入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教育的挑战,该计划的关注点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让所有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该计划关注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利用率,支持并鼓励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庭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2005年,美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该计划总结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变化,以及示范学校的教学变革,重点提出了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

自第三个教育技术计划以来,技术的进步、对学习研究的新成果为教育创造了许多机遇。2010年3月5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 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

二、提出的背景及总目标

1 提出的背景

该计划在行动纲要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几十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列入美国重要议程,但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大学毕业率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归咎于美国严重的辍学问题。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的基础较差,高校还需为新生补习功课。而未来的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到2016年,10个工作中就有4个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或培训的人才(Dohm&Shnipe,2007)。目前,只有39%的年轻人获得了两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位(国家公共政策和教育中心,2D08),不同种族学生的入学率也极不均衡(美国教育统计中心,2007)。

因此,该计划指出,教育系统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以帮助他们树立目标、顺利取得高中文凭、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取得成功。要培养善于利用信息、工具、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优秀人才,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者必须与学生合作,开展学习、搜索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而不仅仅是信息专家;学生必须从智力、社交和情感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技术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基于技术的学习和评价系统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为各层次教育系统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同时,技术还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提出了《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2 计划的总目标及要求

鉴于美国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奥巴马当政期间,变革美国教育成为优先要务。截至2020年,计划将实现两个目标,即持有两年或四年大学学位的比例从现在的39%提高到60%;缩短所有学生之间的成就差距――无论种族、收入或居住区域,使学生在大学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美国政府认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地区及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这一挑战,因此计划特别强调要控制成本,提高生产力。为了变革教育,行动纲要对各级各类教育系统提出了四点要求:必须明确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合作重新设计教育结构和过程,并持续评价其有效性和灵活性;持续监控、测量绩效以改善学习结果;要为每一次进步和结果负责。

三、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

该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包括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这五个重要方面。

1 学习:21世纪的学习模式

目标: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有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使其成为全球性网络社会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参与者。

计划指出,21世纪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首先,在学习内容上,不管是哪个领域,都要学习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解决、合作以及多媒体通讯等21世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其次,从技术对学习的促进方式上看,可以通过不同技术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多媒体的呈现形式、网络资源和网络社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第三,从学习的时间和场所上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技术为按需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搭建了关键性的桥梁,使学习资源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得以有效利用;第四,从学习主体的广泛性上看,作为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的UDL(学习的通用设计)以“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目的,提供了灵活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知识表征方式和活动参与方式,针对因服务不周而未能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特殊群体(包括低收入学习者、少数民族学习者、残障学习者、学龄前儿童、成年劳动力、老年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所有人都能够学习。

建议:(1)针对既体现技术推动力、又反映21世纪专业知识的内容,需要修订、创建、采用标准和学习目标,从而改善学习;(2)开发并利用那些通过技术来体现学习科学设计原则的学习资源;(3)开发并利用那些通过技术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学习资源;(4)利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来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开发、采用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必须能够使所有学习者在STEM学习中表现优异),并对其进行评价。

2 评价:应该测量什么

目标: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将利用技术来测量重要的内容,并使用评价数据,以获得持续改进。

计划分析指出,当前学校过于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应该利用技术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从而为如何改善学习提供依据。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创造性等复杂能力进行评价。其次,技术支持了复杂能力的评价,改变了教学与测评的方式。例如,通过让学生在技术环境下改变参数、实施检测、录制数据、画图等来评价学生的复杂能力,这种评价数据的多样化有

助于评价学生的多项能力。第三,以改善学习为目的,利用技术收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利用技术可以获取有关学生思维过程的数据;对于在线学习,利用技术可以收集更多详细数据,如学生选择或输入的信息、尝试次数和反馈次数等多种数据为改善学习提供了依据。第四,技术优化了评价,具体体现为:通过自适应评价系统可以支持个别化学习;遵循UDL设计原则的评价普及性更高,进一步促进了评价的公平性;技术加速了评价量表的开发与测试,大大缩减了开发、测试的时间和成本;技术使更多人参与评价、提供反馈,还能减少考试次数,从而使评价各方面都得到优化。第五,利用评价数据不断提高学习成果和教育生产力,例如,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为学生、教师、家长、校领导和区行政长官建立一个互联的反馈系统。同时,为了使教育工作者易于使用这些基于技术的评价系统,需要设计相关的技术工具,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对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分析数据并采取适当行动。

建议:(1)设计、开发、应用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的、可操作的反馈,从而改善教学实践;(2)培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使用技术改进评价材料和评价过程的能力,以开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进行研究与开发,探索如何将游戏、模拟、协作环境和虚拟世界用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对复杂技能进行评价;(4)在实施新的评价模式(即,可以收集、共享学生学习的数据)的同时,要对相关的常规惯例、政策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确保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受到保护。

3 教学:通过联结教学促进学习

目标:利用技术为教师提供支持,使其能够获取数据、内容、资源、专业知识和学习体验,从而激励教师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

计划称,当前的教学大多是孤立的,同行之间缺乏外界的交流,这与21世纪的有效教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原因就在于教育系统未能给教师提供改善教学所必须的不断更新的新技术。首先,要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提供资源和工具。具体体现为:通过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其学习动机;通过在线社区,将教师与内容、专业知识和活动相连接,从而有效利用教学的资源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第二,做好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从事职前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联结教学为职前教师提供这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如何使用技术来改善教学实践;对于在职教师,可通过技术支持的面对面和在线学习相混合的教师学习模式,使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这为反思和完善教学提供了持续的支持;此外,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技术创建个人终身学习网,为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后的专业发展设计、开发资源,开发同行间共享的平台和工具,从而促进持续的专业学习。第三,联结教学可以使所有学生获得有效教师资源,对于缺乏有效教师的课程,学校允许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学习;联结教学支持了学习型社会,同时,对精于在线教学的教师的需求量也增加了。

建议:(1)设计、开发、应用基于技术的内容、资源和在线学习社区,为教师通过协作以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创造机会,鼓励并吸引新人加入教师队伍,鼓励优秀教育者继续从事教学工作;(2)为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学习经验,消除由技术影响而导致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代沟,通过技术的应用来改善学习、评价和教学实践;(3)在学校、职前教师培养机构、在职教师教育机构和专业组织中和它们之间,利用技术来创建个人终身学习网,从而变革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领导者的专业学习;(4)使用技术提供最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尤其是在那些无法获取优质资源的地方,还要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5)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

4 基础设施:人、过程和学习技术

目标:让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使用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

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学习基础设施,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和接入设备的类型限制,从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模式过渡到新的学习模式,即将世界上任何能使用设备及访问网络的人连接起来。同时,可实现终身化学习及全方位学习。学习基础设施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宽带连接、服务器、软件,也包括人、过程、学习资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构建学习基础设施的挑战十分巨大,需逐步实现目标。首先,要确保宽带网络的优良性能和获取的便捷性,特别是要保证足够的带宽,以支持同步访问;其次,要为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网络接入设备,鉴于此挑战之大,部分学校通过提倡学生使用个人设备、为贫困生购买设备等办法来节约成本,并解决“平等”问题,同时,美国政府也通过E-Rate计划,为中小学提供部分支持;第三,由高校教育开启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应该在K-16教育中得以普及,这种开放资源可大大降低教育成本;第四,应该考虑发展下一代计算系统,包括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最后,需要一群擅长于新兴技术、并能将技术整合到课程开发与评价中的技术人员,以及能通过技术来提升专业实践、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技术资源的教育专家,并促进不同职能单位间的密切合作。

建议:(1)确保所有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校内外都能通过宽带或无线连接来访问互联网;(2)确保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一台网络访问设备、软件和资源,用于在校内外开展研究、进行交流、创建多媒体内容和协作;(3)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并加快基于技术的新型开放学习工具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4)培养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发展学习基础设施的能力;(5)明确“有意义应用”的定义、目标和评价准则,为教育信息技术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有意义应用”提供支持。

5 生产力: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学习结果

目标:在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金钱和人员的同时,重新设计教育系统的结构,以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结果。在许多领域中,提高生产力是重点,但教育却未能沿袭这种惯例。如何提高教育的成本效益,是该计划的重中之重。其中,通过技术来改变教育的基本结构,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

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只有对学习成果和教育生产力加以定义、测量,才有可能提升学习结果和生产力。因此。要持续改进,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测量和管理成本,即通过成本会计,记录、追踪、汇报特定服务的成本,从而了解实际成本,并做出预算。其次,在做决策时,要以数据为依据,通过设计、开发、使用集成系统,来收集所需的综合数据,并明确政策法规。第三,要切实提高生产力,就要考虑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要采取迭代设计与开发的原则,即对新观点进行定义、测试、再定义,并检验这些新观点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第四,利用技术来重组教学和学习,例如,依据能力而非座位时间(seat-time)来组织教学。第五,延长学习时间,除了

延长在校时间外,还应通过其它方式为学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其中,在线学习是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之一。

建议:(1)开发、采用一个更为普遍的“教育生产力”定义,并针对学习成果和成本,开发、采用相关度更高的、更有意义的测量办法;(2)完善政策,并使用技术来管理成本;在内容、学生学习数据、财政数据的互操作标准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要加大投资,以便收集、共享和分析数据,从而完善教育决策;(3)从反思当前的常规惯例(即,依据座位时间而非能力,来组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继而对“利用技术促进学习”起到阻碍效果的基本假设进行反思;(4)设计、实施并评价技术推进的计划和干预措施,确保学生在K-16教育系统中取得进步,且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该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详细、具体地展开,并针对不同的内容引用很多优秀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应用技术促进变革。计划的内容丰富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技术的推动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这是该计划的核心;其次,提高教育生产力是该计划的归宿点,并通过学习、评价、教学和基础设施来展开教育变革;再次,计划在五个方面均考虑了教育公平性问题,考虑到美国的国情。这是实现该计划总目标所必须的,也体现了美国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所做的努力;最后,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注重过程性评价也是该计划的一大特点。

四、该计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技能学习计划篇(4)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口计生工作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队伍素质、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培训思路,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通过扎扎实实的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我县计生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水平,努力建设作风正、懂政策、善管理、会服务、适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为我县人口计生工作整体上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学习培训对象

县、镇办两级计生工作人员及村专干。

三、学习培训内容

主要学习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市县考核方案及计划生育工作业务、技术服务知识。

四、学习培训形式

采取分期分批、分级分类、集中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镇办计生工作人员、村专干学习培训主要由计生局中层以上干部负责,对村专干按相邻镇办划片集中培训,对镇办工作人员集中到县进行培训(分业务和技术)。

计生局工作人员培训以个人自学、科室组织学习为主。

学习培训可适时聘请省市有关领导、专家授课。

五、学习培训计划

(一)对计生局工作人员的培训。

1、2月21日-3月20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规定》和计划生育协会、村民自治、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管理等内容。学习培训结束后组织考试。

2、3月21日-4月20日。学习《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和计划生育统计、流动人口、政策法规、市县考核方案等内容。学习培训结束后组织考试。

(二)对镇办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

4月21日-5月20日。集中到县进行学习培训,

一是学习培训计划生育业务知识,

二是技术人员学习培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知识。

学习培训的内容以2011年计生局编写下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手册》为主,偏重镇办级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集中培训完成后同时组织考试。

(三)对村专干的培训。

5月21日-6月20日。对相邻2-3个镇办的村专干集中到一个会议室条件好的镇办进行学习培训,学习培训的内容以2011年计生局编写下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手册》为主,偏重村级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培训完成后,全县集中组织考试。

各级考试均采取闭卷方式。

六、保障措施

技能学习计划篇(5)

当下社会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兼具知识与技能的实用型课程,对于高中生来讲掌握这门技能十分必要。为了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质量,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利用学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学讲计划”的概念

“学讲计划”是“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课堂内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学进去,消化吸收,然后以自己的方式讲出来[1]。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讲计划”的策略

(一)任务驱动,设计合理的任务和问题。

学讲计划看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第二章《信息获取》为例,这节课主要是理论性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1)找出获取信息的方法;(2)什么是搜索引擎;(3)如何通过目录检索和关键词查询这两种基本方法获取因特网信息。让学生通过翻阅教材从中寻找答案,从而让学生熟知如何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搜索方式和查询检索资料的技巧,体验不同信息检索方式的检索效果,进而树立利用合法的手段获取信息的意识,认识到在数量庞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搜索的技巧才能快速地寻找到所需要的答案,否则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不知所措,真正意识到信息搜索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在生活和学习时使用网络工具的意识。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早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正确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完成这节课的知识任务[2]。

(二)巧设问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该充分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自主学习。

以教科版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实现》为例,这节课主要是实践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教师先对这节课的重点做简要的说明,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然后给学生设计问题:(1)分析问题,确定要用计算机做什么;(2)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设计算法);(3)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编制和运行程序)。通过三个简单的、循循善尽的问题,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掌握算法及其表达方式的操作步骤。

通过教师设计的具有目的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借助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现算法的程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模式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憧憬。

(三)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学讲计划”是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进行分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动手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做到,把自己学到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让生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激发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的意识,做到学有所用,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如今的信息时代的大背景[3]。

三、反思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讲计划”的重要性

学讲计划,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是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信息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和创造。“金字塔”学习理论,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学习分为两种方式,即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实验发现学习效果在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而“学讲计划”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讲计划”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今已是信息时代,学生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技能学习计划篇(6)

2013年6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名为“连接教育”(ConnectED)的新计划,要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充分利用并升级“教育折扣”(E-Rate)项目①,提高全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的网络普及率,并连接高速互联网。奥巴马要求联邦政府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使教师更好地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号召企业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在完善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促进配套学习软件和技术的开发[1]。此次改革有效地推进了科学技术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实施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只有掌握前沿信息才能获得长远发展,而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韩国,所有学校都有高速网络连接,所有教师也接受过数字化教学训练,到2016年,纸质版教科书将全面退出韩国教育市场。科技领先的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以新科技为基础的互动式、个性化学习体验,对帮助美国学生增强竞争力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奥巴马指出,要想帮助美国学生走在数字化时代的前列,就必须保证他们享有前沿科技。[2]

虽然美国曾经力推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是现在仍落后于一些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入的国家。根据白宫提供的数据,美国学校目前享有的网络服务和普通家庭享有的网络服务相差不大,但一所学校的网络用户规模通常是一个家庭的数百倍,只有不到20%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现有校内网络服务能满足其教学需求[3]。美国政府表示,如今还有数百万的美国学生不能在学校享有高速宽带网络。事实上,高速网络的缺失直接制约了美国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国如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高速网络和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教育中。

鉴于此,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行了“连接教育”计划,希望学生家庭、商界、学区和联邦政府一起努力,让美国学生在5年内能够在教室中享受到高速宽带网络服务,并为他们提供能充分利用这项服务的配套设备。该计划通过借助企业的力量普及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使全美学生都可以使用高速网络。同时,政府出资对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帮助其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

二、主要内容

(一)提高网络连接率,升级网络速度

“连接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将全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升级到新一代高速宽带网络及无线网络,使网速不低于100Mbps,最好能达到1Gbps;在5年之内,使得美国基础教育阶段99%的学生进入数字时代,适应数字化的教学需求。此外,“连接教育”计划突出强调要提高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网速,为偏远地区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连接教育”计划的实现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联邦教育部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师相关培训的投入,支持和推动教师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企业参与和支持,满足学校的硬件、软件技术需求

奥巴马利用企业、州政府、社区和学校的力量推行“连接教育”计划,推动私营领域的创新研发,为教师和学生设计能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教学设备及软件,使其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接轨。私营部门的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相关教材和教育软件质量的竞争,促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功能丰富的教育设备。

三、实施阶段与取得的成效

(一)广泛推行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

2014年2月,“连接教育”计划在美国推行8个月之后,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对该计划此前的广泛推行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其中包括计划实施的措施和成效、存在的问题。

1.措施和成效

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奥巴马指出“连接教育”计划的目标包括普及高速宽带网络及无线网络;使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并安装有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内容;使教师懂得如何运用技术增强课堂体验;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在家继续开展学习。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决定为学校宽带建设投入双倍资金,在2014年和2015年增加20亿美元的投入。这将使1.5万所学校展开数字教学,2000万名学生拥有无线网络并享受数字学习。在此基础上,“连接教育”计划的目标将可以提前完成。[4]

在“连接教育”计划的推行过程中,私人企业及部门承诺积极参与。美国诸多公司积极回应总统号召,为“连接教育”计划提供资源,并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些公司承诺投资7.5亿美元,以产品和服务优惠的形式为美国师生提供帮助,提高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和教师开展网络授课的能力。这些承诺将使“连接教育”计划更快地走进全美所有课堂,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学生所在的课堂。

随着教学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美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连接教育”计划为学校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课堂互动演示,分享和学习世界著名专家的教学经验,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学习型社区,与全国或世界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新的数字教育工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评估,推动学生发展并提供更直接的反馈,互动式在线课程可以让教师了解每名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设计适切的课程和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阶段性实施成果的同时,奥巴马也指出“连接教育”计划存在两个不可回避且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一,保障“连接教育”计划的普及性。强大的科技推动力是进一步提高“连接教育”计划普及性的有力保障。科技影响着经济领域的诸多产业,如今也渗透到教育领域。现实中,如果只有少数学校可以拥有高速宽带网络,那么尖端的数字学习市场就十分有限,意味着最前沿的技术和教育资源公司没有动力为价格合理的个性化学习设备和互动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学生进而无法获得前沿数字学习资源,学校也缺乏为每位学生配备计算机的积极性。只有鼓励学校为学生配备电脑,普及校园内部高速宽带网络,才能保证“连接教育”计划的普及性。因此,调动公司、企业、学校等相关组织的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保障“连接教育”计划的公平性。“连接教育”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发挥青年人的潜能,使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如何使成绩突出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同一个集体中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进步?“连接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可以解决这个困境。具体来说,如果在同一间教室里,每名学生都配备了个人学习设备和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学习资源,优秀的学生就可以学得更多,学习困难学生也有机会打牢基础。

(二)日趋成熟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19日,奥巴马在白宫的发言中总结了“连接教育”计划在日趋成熟阶段所取得的成效,并进一步指明了继续推广该计划所需注意的问题。

1.措施和成效

第一,“连接教育”计划得到了联邦、州和地方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美国教育部将举办12个学区的教育峰会,主题为“为未来教育做好准备”,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为其制定行动计划,使先进技术在每个学区都得到应用。美国教育部长还声称,为了支持数字化教学,政府将在美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中投入超过270亿美元的资助经费。[5]

第二,“连接教育”计划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虚拟教与学,通过在线系统进行作业修改和提交。EdX公司已经承诺提供免费的世界顶级大学在线课程,包括免费提供教师培训证书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Coursera也承诺在两年内为每个学区的教师提供免费在线辅导和专业培训课程。[6]

第三,政府和企业提供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高速宽带网络设备的支持,政府和企业已从硬件上对网络教育进行支持,网络发展的基础设施正趋于完善,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奥巴马指出,除了依靠政府,推行“连接教育”计划还依赖于美国顶尖的科技信息公司。截至2014年11月,已有10家公司承诺投入20亿美元。

第四,从软件开发上为计划推广做好准备。除了网络连接必需的硬件设施,软件设计公司也需要进行大量投入。比如,Adobe公司提供的软件可以设计高性能的教程和电子课本,教师也可以使用Prezi公司的软件呈现课堂内容。其他电子科技公司也有能力提供大量软件、电子书、教师培训资源等。[7]

2.存在的问题

在“连接教育”计划的推广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网络的普及,奥巴马强调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在学校普及安装网络设施的知识,号召电子科技公司对学校硬件设施的安装进行技术指导;二是为教师和校长提供学习网络教学的机会和平台,掌握运用软件进行教育教学的技能。软件应用的学习也是提高教师和校长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内容,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开展大规模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校长和教师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评析

(一)价值取向

“连接教育”计划的价值取向是“重能力、促发展,以人为本”。首先,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发展――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以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广为认可。其次,网络科技使课堂教育形式发生了变革――从重形式到促发展。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例如,“翻转课堂”是网络教育时代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其精髓是通过课堂外的网络平台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上课时间用来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任务或项目。另一种模式是交互式在线课程,它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和知识反馈,从而让教师真实了解学生,并利用数字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交互式在线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而不仅是在形式上完成学习任务。再次,网络时代的教育强调以人文本,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者和独立的个体,要主动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制定学习计划,按照视频或者在线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为了在教学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手段、实现师生互动。“连接教育”计划顺应了网络时代教育的本质需求和趋势,“重能力、促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连接教育”计划的推行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取得成效的原因

技能学习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73X(2015)06-0050-06

高职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强调高职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已普遍采用高职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够规范统一。因此,对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标准应体现为满足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高职课程标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细化,是在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领域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并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等提出要求或建议,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课程标准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刘晓欢(2009)认为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包括高校教师、高职课程研究专家,更应包括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韩利伟(2011)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订。鲍洁(2009)建议示范性院校应在课程标准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科目层面的课程标准应以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夏勇(2015)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应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朱林(2010)对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家职业标准》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但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取代高职课程标准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覃国蓉、何涛(2012)针对IT行业从业要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威厂商认证标准建设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李贤政(2010)认为应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3.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王淑文(2014)从高职课程标准架构的六个方面出发,编制了“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并指出了高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要点。杨君、袁利鹏(2011)指出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应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韩利伟(2011)对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流程进行了简介。周慎、张玲(2011)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设计的要点。总体来说,现有的课程标准研究成果对高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有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课程标准制订的内容范围不够统一,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还比较笼统,还没有国家或行业层次的高职课程标准等。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现状分析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自2008年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引进和不断普及之后,高职课程标准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基本指导性文件。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行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例,只有个别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简介[2]。当前高职课程标准多是学校层次制订的,国家或行业层次上系统的课程标准基本处于空白。即使在学校层次上制订的课程标准,也往往是下达到系部教研室,由教研室再指定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标准,有的直接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来制订,有的则是对原来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标准制订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职业情境化设计程度不高。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高职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取课程教材、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和课程讲义的依据,但在实际中,课程标准多用于学校专业人才评估或教学督导时的文件检查[3]56。课程标准是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替代教学大纲的教学文件,但目前有的课程教案仍遵循教学大纲的范式编写,使得教案设计与课程标准并不匹配,如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强调应围绕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内容,而传统的教案更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而且在实际授课中有的课程以选取的教材为导向,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有的课程则由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导致课程内容变化较大,教师一般只对授课内容和教案进行更新和补充,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较少关注,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指导价值缺失。

三、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

(一)参与主体

高职课程标准制订需要“政行企校”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部门主要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发挥社会人力资源培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高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建设;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主要分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任职要求和岗位关键能力;高职课程开发专家,主要指在高校或教育部门工作的从事课程开发的专业人才,负责课程学习模块的构建与分类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对各个课程模块进行具体学习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设计,即课程标准细化;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3]57。

(二)设计过程

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基于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遵循“技能为主,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有四个步骤:1.岗位能力分析首先,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明确高职学生胜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类型;其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关键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关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能,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特征,提炼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2.学习模块归类根据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内容的相似性、活动的连贯性和技能的复杂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教育规律,先将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序化,对照工作任务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再将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和系统性,划分课程门类,分析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并明确各课程学习目标、开设阶段、学时数等基本信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3.课程标准细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各类课程的学习模块进一步细分,构建各课程学习项目下的子任务。根据各课程子任务的学习目标,按照任务导向法,将工作领域的活动内容向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子任务的基本内容规范及要求。高职课程标准细化应对照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针对课程学习面向的职业岗位,合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4.课程标准修订高职课程标准经过调研、分析、讨论与制订之后,应作为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内容设计和活动实施的指导依据,贯穿于课程教学到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与课程学习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检验课程标准制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关注产业的动态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课程标准。

(三)设计内容

1.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高职专业课程定位是指所学课程面向的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性质(选修或必修;基础、核心或拓展)、课程作用(服务的职业岗位或专业深造学习)、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前导课程、同步课程、后续课程)等[4]。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营销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帮助同学们掌握从事工商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基本技能,并为今后在营销策划方向的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理念。高职课程理念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高职课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就业为导向等。课程教学理念是指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坚持的理念。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遵循“技能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同步”的课程理念。(3)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指从课程内容组织到课程实施的整个逻辑路线,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学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条件的配置、考评模式的设计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学分为4,计划教学为64课时,该课程以工商企业营销策划活动的基本目标为起点,以营销项目策划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吸收并借鉴行业最新的策划方法,以培养学生营销专项策划能力和综合策划能力为目标。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高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将达到的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专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课程具体目标是指完成某一完整的职业技能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工商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策划、构思与创意的能力和素质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围绕营销策划实际工作涉及的策划主题确定、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策划、营销组合策略策划、企业整体形象策划、营销策划书撰写以及创意技巧应用等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应具备的市场竞争意识、营销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模块学习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将能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或子任务,然后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拓展知识等进行设计。根据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共分为9个学习项目、30个学习任务和3个专项技能实训(见表1)。4.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以职业岗位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任务难度,可分小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假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如多媒体、微课、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等手段,选择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现代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场所等实施教学。(2)教学师资配置。课程标准下的高职专业教学要求配备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最好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3)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题库、视频、教材和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按课程标准来进行组织和编写,教材选用应参照课程标准内容,优先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平时作业、阶段性考核以及职业素质表现等评价;终结性考核为课程学习完成后对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综合技能项目设计等方式考核。

(四)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中应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考核上更注重能力的考核。二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体现教、学、产的统一,即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与产业或行业的职业岗位关键工作任务要相对应,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职业能力变迁,更新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内容。三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实现就业绝不是唯一目标。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不仅要体现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体现对思维技能、人际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处理好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生终身发展的矛盾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四、高职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

(一)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传统课程设计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是先讲后练,从理解和掌握知识再到应用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形成和强化技能,侧重于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应用,其弊端在于如果理论知识学习不牢固则影响技能应用的水平,还可能存在所学非所用的现象,而且理论学习向技能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新的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实现的工作成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学习任务的直观印象,通过在寻找解决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终完成并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实现了很好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教学设计是通过技能学习引导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而且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技能的方式相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学习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完成与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应用的同步。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开发消费者饮料消费需求这一学习任务为例,从营销策划的基本内容如环境机会分析,STP战略策划和4P策略策划,指导学生完成一整套营销策划方案。

(二)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组织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组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传统教学注重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而对课前或课后的教学组织较少,一般以知识预习、复习和技能练习为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组织不仅注重在课中通过互动教学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实施并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前应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预先分析,在课后要指导对课堂实施的学习任务进行整理、完善和补充,为开展后续学习任务做好衔接工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注重双向互动教学,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的难度等,采用团队分组学习,以主题讨论、技能演示、任务实施、3D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选择在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或实践场所等地点来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场所更加灵活开放,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三是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加注重技能学习的实效性,高职课程标准强调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目前对于技能型课程主要推行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不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直接形成职业技能,而非只是通过案例学习间接获取职业技能,与情景模拟教学相比,学习任务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学习体验。

(三)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考核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要求改变考核的形式、内容与方式。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变为现在的“实践考核+试卷考核”,其中实践考核是主要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学习型策划任务的实施及完成情况,注重对策划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兼顾职业素质和学习态度考核等;试卷考核转变为辅助考核手段,而且试卷考核的重点也有较大变化,过去多以记忆、理解和分析为主要题型,现在多以理解、分析和技能应用为主要题型,其中技能应用又是整体考核的主要部分。高职课程标准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比例大于终结性考核比例,要求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平时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与督促,并形成过程性考核的反馈机制,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侧重点各不相同且相互补充,两种考核方式结合更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布置、任务实施和任务成果总结三个过程,较好地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育职业素养,通过任务成果总结与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探究、实施到最后完成,全过程以技能学习为主线,代替原来以教师单向的知识或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再次,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增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实现了校内所学与岗位要求的接轨,尤其是工学结合型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以准员工的资格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既将校内所学融入岗位实践,又将实践所得进行总结与反馈,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增强了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2-85.

[3]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56-58.

技能学习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7-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9.68%,广西为40.01%并今后5年力争每年达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发展,广西城市住宅建设量处于空前高涨的状态,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与变化急需大量规划、建筑类建设人才,社会行业岗位的需求对于各建设高校中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如何区别于本科凸显高职特色,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优势,培养岗位所需高等技能型人才?继建筑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如何做好各阶段各教学内容顺利衔接?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及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特点

居住小区规划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通过对湖南某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后期就业情况跟踪,学生毕业3~4年后,80%的学生主要从事居住小区住宅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工作(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规划设计从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方法对转入三年级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教育,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已逐步掌握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设计、美术和cad绘图等专业知识,开始逐步扩展向规划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进一步训练和巩固建筑设计基本技能,从深度和广度强化规划与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核心技能,使其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方案综合技能。不同于以往“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形体、构图、表现手法的思维模式,也不同于本科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更多如社会学、 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因素,高职教育需要学生掌握规范及技术经济指标,解决一定范围内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

因此,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中学生面临着从建筑单体设计角度到区域性建筑群学习的转换,由于对一些前期基本的城市规划知识背景、内容、规范还不了解,很多学生反映在进入学习该课程时很难适应。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反思,结合具体实践改革措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传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往往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无相关规划知识入门学习。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不了解城市规划概念、规划与建筑的关系与区别,以及各处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容易忽视规划学习的重要性,对大尺度群体布局的控制难以把握,并影响今后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综合能力。

(二)对前期的调研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案例小区参观调研的组织,如果前期缺乏小区相关资料收集及参观要点,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导致现场参观不能深入,往往是走马观花,没有收获,更无益于学生对规划理论、规范知识的理解并进行规划设计。

(三)图纸成果的相似性和表面性。学生图纸成果的相似性显示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范例收集及学习;设计成果表面性体现在照搬规范,设计呆板,典型的“四菜一汤”模式是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改革措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及学生情况,其课程建设以“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应的尝试与改进。

(一)导入城市规划背景相关知识。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通过图例简单向学生介绍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强制规划等内容范围,明确居住小区规划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及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影响作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逐步过渡到规划设计学习的角度转变。

(二)加强规划设计前期调研工作。进入设计任务前期,结合教学模块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地调研报告,分两个实施阶段控制。

第一阶段: 自主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的本地的附近的3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和居住综合体)的周边环境及现状中所涉及的规划基本内容进行认识、分析、比较,形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在班上以PPT形式集中展示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演讲、讨论、自由交流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参观深化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第二阶段:集体参观调研。结合已有调研经验,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优秀居住小区,现场参观实际居住小区楼盘场景、沙盘、规划图,进行教学讲解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调查表收集相关小区资料,并在现场勘探中对居住小区的区位、场地分析、道路交通流线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分析、环境景观分析、住宅建筑风格形式和公建布局的分析等,结合该小区总平面图纸进行现场测绘,深入了解其案例,发掘个案的优点和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的途径。

(三)项目导向,工学结合。具体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与本科教育注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勘探与案例研究,强调工学结合,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平台,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以例导理”、“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案例纠错分析”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其中以一个已完成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课堂的组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分模块,突出前期已学习的各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在企业技术人员配合下,教师先把企业提供的经典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工作过程,结合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再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通过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实现整个教学内容。其中“案例纠错分析”效果显著,针对案例中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进课堂”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工作过程和内容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技法。让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并感受其中的职业气氛,养成职业素质。

2.强调规范,内容分解,建立模块化知识体系结构。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通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地区性、灵活性、初步具备承担详细规划实际工程的能力,因此,以实际项目结合教材和规范,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小区规划的调研与分析、小区规划结构形式与布局设计构思、居住建筑规划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构思、道路结构设计构思、绿地景观设计构思、竖向规划设计构思、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九大模块,分模块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阶段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期总成绩,改变以往教学进度和计分方式。

(四)草图与模型结合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电脑图流行的今天,学生阶段手绘图容易被忽略,然而构思草图的绘制,可快速捕捉创造性思维并快速修改草图,进行设计创作。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整个草图过程中注重学生徒手表达规划结构构思,道路流线组织及场地空间布置的能力。

模型对规划空间的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不同于本科建筑学专业对模型体块细致推敲,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将建筑单体“摆卡片”、“摆体块模型”培养空间感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建筑在基地中的位置、朝向,并运用“草图大师”软件建模,快捷并直观完成建筑空间布局调整,了解各不同功能空间对日照、采光、通风、防噪声、防视线干扰,基地内外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的建筑间距分析,等等。在方案可实施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强调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熟练操作,灵活运用各种软件将方案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强化软件和知识技能,达到岗位技能训练要求。

(五)尊重个性,强调交流。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应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教师在改图时对学生的方案应该尽量保持原来的布局和构思立意特色的部分,尽可能帮助学生去充实、完善其立意构思,同时辅助修改和纠正各种功能、技术及规范上的不足和错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方案的发展意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做出个性方案。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小组交流能够使学生们之间产生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在教学评图过程中,应该尽量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草图或模型作品的机会,比如可以采用组织方案公开评析的方式,创造尽可能多的相互交流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又可以征求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优胜者方案将作为教学范例留下,这种做法极大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当今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考虑,还是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出发,居住小区规划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的岗位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调研汇报和评图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设计构思的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把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规范和指标的方案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手绘草图及模型空间体验,加强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力;在后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加强了多种软件操作能力等,整个设计流程中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住宅建筑设计及规范、建筑设备、园林景观等进行贯穿与融合以相互促进,强化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本技能并提高综合实践训练,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从该专业学生实习毕业后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训练真实有效,这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加强校企合作,以便更好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规划设计出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舒适、怡人、优美的居住区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高度建筑教育,2014(1)

[2]李若.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

技能学习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教学计划是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总体规划,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在电子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可以顺利实践,才能提高电子信息的教学水平,实现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重要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一、电子信息的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背景

某学校在进行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实现。例如,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电子信息教学内容的学习,认为和平常的生活不相关。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集中精神听讲,课堂效率比较低,不能完全掌握电子信息教学中的内容,教学效果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针对这种情况,电子信息教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开始根据我国的电子信息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电子信息学习情况,制定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二)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制定的作用

教学计划是学校为了实现对人才进行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的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是学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等的一项基本依据。并且,教学计划的制定,总体的反映出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情况。在电子信息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改革,打破电子信息教学中自成体系的教学惯例,提出了实电子信息教学和其它学科之间进行有机衔接的方法,突出了电子信息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教学理论,反映出了电子信息学科中的最新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电子信息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制定

某学校根据电子信息教学的要求,为了改善目前的电子信息教学情况,提高电子信息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首先,该学校制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然后,实现了对教学计划的建立。例如,学校制定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的设置,实现了相关电子信息课程的整合优化,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二、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实践

根据学校制定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顺利实践。例如,教师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电子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一)创新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可以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因为实践教学主要是强调以实践为主,可以实现电子信息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保证电子信息教学的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完成了电子信息的教学计划,发挥了电子信息教学的作用。学校的电子信息教学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改善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及时的进行开会研讨,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加强实践能力培训

电子信息的理论教学一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实践主要是在实验室或者车间进行。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能真正实现电子信息教学的作用。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计划中,制定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某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把课堂搬到了车间。学生在车间中学习,接受了理论知识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电子信息学习水平,实现了电子信息教学计划。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在制定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进教学计划。因为,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了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才能自主的进行电子信息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电子信息学习水平。例如,某学校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开展电子科技活动,举行电子信息技术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电子信息技术,自己动手创作参赛作品。这种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电子信息教学计划对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项涉及到很多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制定有效的电子信息教学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子信息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实现电子信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电子信息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教学的发展。

技能学习计划篇(10)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改革计划,职技高师依托“卓越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构建“卓越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上一篇: 教研组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