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0 11:31:50

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1)

二、调查地点及主要内容:碧溪乡某某村委会下辖13个自然村,某某村肉牛生产发展等农产品情况调查。

三、调查时间: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10月30日

四、调查方法:走访村民访谈 观察法

五、调查基本情况

(一)碧溪某某村民委员会基本情况介绍

南涧县碧溪乡某某村民委员会,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乡政府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4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为具利皮,属典型的贫困行政村之一,下辖锅新、新地基、松林塘、福塘、把你者、沙拉谷、蝙蝠山、岩子脚、乐吾具、妈库、瓦木字、阿唱边、二基库共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281户2885人常住人口701户271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20户898人,与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有35%降至0%,脱贫成效取得了阶段性顺利,离不开肉牛产业等农产品的发展。

2013年,松林村被省级确定为贫困行政村之一,政府机关选派部分工作人员前往松林村开展脱贫工作。通过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争取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村民收入,为了切实了解目前松林村农产品发展的相关现状。我用走访、问卷调查、观察的方式,走访了自己家乡松林村委会的部分村民。由于农民朋友的教育知识水平有限,部分问卷在我询问后填写,一部分由农民自己填写。

(二)某某村目前肉牛生产现状

为了更好的做好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从90年代起松林村村民积极响应南涧县畜牧局肉牛改良政策,户均西门达尔改良牛不低于2头。到2011年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良牛存栏量急剧下降,户均存栏不到0.9头;为了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某某村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农产品生产上寻找契机,争取早日实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新时代。

某某村委会肉牛、生猪通过5年来升级提升,在脱贫攻坚和村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全村共存栏肉牛1670头、其中产业扶贫扶持201头;争取补助资金1005000元,生猪7248头,其中产业扶贫扶持198头;争取补助资金396000元,年产值近42600000元。

(三)某某村目前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行政村一级的兽医人员大多都是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文化理论水平低的人员;都是在日常养殖中摸索出一定的经验的半路出家的人,一般都是边学边行医,不懂病理,往往只能按药品说明书行医。

2.收费标准不合理,治疗效果不理想。药品收费标示没有进行公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的病症,收费不相同,在群众心里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病理知识的支持,对病因了解不够全面,造成群众虽花了昂贵的医药费用,却没有一个好的效果,很多时候没能将病畜治好。

3.防疫工作不到位。一是农户防疫意识不强,不支持兽医进行防疫。二是兽医本身防疫意识不强,处理病畜后没有及时进行消毒,存在到下一家时交叉感染现象。三是入户商贩流动性大,消毒意识不强,东家出西家进,导致各个自然村和不同养殖户之间疫情扩散快。

4.执法力度不够,缺乏监管。一是保险保费赔付率低。二是没有专业人员配合农户处理病死畜无害化处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户宁愿低价出售给商贩,也不愿保保险。

(四)碧溪乡松林村农产品生产的解决措施

1.加大对养殖户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好防疫工作。尤其是养殖技术的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预防防疫,增加抗病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2)

(一)畜产品市场

1、营销单位。我区肉禽蛋营销单位共有两家,分别是外贸公司榆次肉联厂冷库、榆次区食品公司冷库。经营的品种主要有猪肉、禽肉、羊肉、兔肉和禽蛋等。外贸粮油食品公司肉联厂冷库始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自建厂以来,畜产品全部出口外销,主要经营兔肉和羊肉,兔肉出口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羊肉主要出口中东国家,2003年销售额58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缴纳各种税费98万元。榆次区食品公司冷库始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畜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2003年销售额32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缴纳各种税费40万元。

2、产品批发市场。我区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榆次区汇隆市场和商贸城市场,主要经营猪肉、禽肉、羊肉和水产,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汇隆市场始建于1993年,商贸城市场始建于2000年,经营方式都以个人租赁为主,年销售额分别为1150万元、2100万元,分别占榆次市场从份额的10%、15%,两个市场的管理从业人员分别为2人和5人。

3、产品集贸市场。我区以零售为主的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菜园街市场、路西市场、校园路市场和经纬厂市场等,市场份额占全区市场的40%。

4、畜产品超市。我区畜产品经营超市有田森超市一部、二部、华联超市、普家乐超市和铁华超市。其中田森超市和铁华超市采取租赁的经营方式,华联超市和普家乐超市采取连锁的经营方式,市场份额占全区市场的20%。

(二)果品市场

1、果品批发市场。我区批发市场主要有北田镇豆腐庄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量500万公斤,全部批发到省外,年交易总额350万元,市场辐射相邻35个村,该市场有管理人员1名,从业人员10名。榆次区北田镇北田村果蔬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其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投资50多万元,交易大棚5个共1440平方米,基础设施及围墙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秋季投入使用。其它如榆次汇隆批发市场、晋中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也兼营水果批发。

2、品集贸市场。城区果品集贸市场,年销售量在1000万公斤,年交易额500万元,市场辐射到平遥等邻近县区,该市场属于自发的果品集贸市场,无专人组织,没有形成正常的管理体系。

3、营销大户。我区销售大户有北田镇豆腐庄村陈二棉,异地批发红星和新红星,年销售量500万公斤,年销售额300万元;庄子乡下黄彩赵石爱,异地批发红星、新红星,年销售量300万公斤,年销售额600万元;庄子乡义井王承林异地批发红星、红富士,年销售量60万公斤,年销售额130万元;东赵乡训峪的阎贵虎异地批发梨、苹果,年销售量300万公斤,年销售额500万元。我区红枣营销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出现较大的营销企业,红枣销售以大户营销为主,红枣销售大户有10多户,较大的营销大户有王连贵、王大跃等,产品主要销往东北、北京、广东等地,销量约100万公斤。

4、营销企业。我区的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晋中纳特福果业有限公司、庄子乡榆城坪新顺果脯厂,都是正在兴起的果品种植、加工、销售的新型企业。新顺果脯厂占地1.5亩,年果品加工量20万斤,年销售产值52万元。晋中纳特福果业有限公司年消化果品10.8万斤,年产量7.2万斤,年产值64万元。

5、营销协会。榆次枣业协会,主营枣类产品的储藏加工,有经营场地800平方米,2003年9月开业,年销售量250万斤,年销售额250万元,年利润额110万元。晋中市果业协会也吸纳了不少我区的果品销售经纪人,带动了全区果品销售。

6、果品超市。榆次金虎便利超市,主营枣类品种,年销售量2吨,年销售额1.5万元,年利润额0.6万元。

全区果品年销售量6000万公斤,年销售额7200万元,其中批发市场销售1500万公斤,销售大户销售1170万公斤,占销售总量的45%,剩余55%的果品均是零散批发。

(三)粮食市场

1、加工营销单位

(1)粮食加工营销企业。我区有生力面粉厂、东阳、魏岳、郭村、修文、源涡等20多家规模型股份或私营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00万公斤,超过全区小麦总产量。

(2)油脂加工营销企业。晋北油脂厂、诚信油脂厂等,年加工销售油料15万吨。

(3)酿造营销企业。以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和南六堡曲醋厂为重点的酿造群体,食醋年产销量6万余吨,转化粮食1000万公斤。

(4)饲料加工销售企业。鲲鹏饲料集团、亨通饲料公司和强大饲料公司,三大饲料企业年产销饲料达10万吨,转化粮食1亿多公斤。

2、粮食批发市场。什贴镇葵花籽交易市场是发展我区支柱产业的一个重点工程,该市场占地80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现已建成农副产品储存仓库2400平方米,交易货场2000平方米,此工程主要依托什贴、郭家堡、张庆等供销社,重点解决我区农民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建成山西最大、可辐射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预计全年可收购葵花籽1500万公斤,小杂粮、豆类、玉米等200万公斤,可推销各种农副产品4000万元。

3、粮食营销大户。雷贵友,1998年开始经营粮食业务,有场地300平方米,年粮食销售量1400万公斤,年利润额10万元。

(四)蔬菜市场

1、蔬菜批发市场。

(1)东阳镇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2亩,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其中交易大棚面积5250平方米,2001年6月开业,年交易量2.5万吨,年交易额4.5亿元,建有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站,开通了蔬菜国际互联网站,产品远销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武汉等大中城市。榆次汇隆批发市场,属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兼营蔬菜、水果、肉类等,年交易量为一亿余元。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本区。

2、蔬菜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路西市场、菜园街市场、校园路市场和经纬厂市场。属综合性农产品集贸市场,兼营蔬菜、水果、肉类等。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本区。

3、蔬菜储藏营销企业。晋中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公司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85亩,设有业务洽谈室、农产品检验室、产品包装室及产品装卸车间,交易品种以反季节蔬菜为主,产品销往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年交易量达1500吨,交易额达300万元。

4、蔬菜营销协会。主要有蔬菜贮藏协会、贮藏研究会、蔬菜营销协会等。蔬菜贮藏协会,发展土窑洞、地下窖、机械恒温库,引进最新保鲜袋贮藏法、气调保鲜法、空气电离子保鲜法等对蔬菜进行贮藏,年贮量8000万公斤,增值3200万元以上。蔬菜流通协会,有会员113人。蔬菜营销协会,有经营场地1667平方米,1998年开业,年销售量500万斤,年销售额200万元,年利润额4万元。东阳镇贮藏协会带头人、东阳镇支部书记杜玉富于1998年10月破土兴建大型恒温库,已投资200万元,建成了25座,一次性保鲜1000吨蔬菜,年纯利润20万元。

5、蔬菜营销经纪人、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经纪人达到1000多人,其中销菜量200万斤以上的大户达34人,并涌现出了像王二只、孙校、郑贵、王四守、张新卫、赵四清、许月喜等一批年销菜量造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年销菜量5亿公斤。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我区紧邻省城太原,又地处晋中市区,各类农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80%的农产品需要外销和供应本地市场。我区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汇隆批发市场、榆次商贸城市场等,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路西市场、菜园街市场、校园路市场、经纬厂市场等,设施简陋,多属于马路市场。这些市场除具备集中交易功能外,储藏保鲜、物流配送、农药残留检测和现代化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大多数市场不具备。

(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底。我区龙头企业少,经营规模小,规模效益体现不出来,对我区农产品市场的拉到作用不明显。如我区的红枣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年产量50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但全区红枣加工、营销企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档次低、加工能力小,现在加工企业只有5家,以初加工为主,销售企业没有出现,销售大户也只有10多户。

(三)品牌少,无特色。2001年以来,我区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机构调整以蔬菜、红枣、畜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以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蔬菜、红枣、畜牧产业获得迅猛发展。2003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4万亩,蔬菜总产量11.63亿公斤,全年蔬菜销售总收入5.47亿元。红枣从2001年前的4万亩猛增至30万亩,红枣产量50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畜牧业按照“稳猪鸡、上牛羊、突出发展奶牛业”的发展思路,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343吨、9770吨、8117吨,奶牛存栏4288头,畜牧业总产值3.05亿元。可见,我区的农产品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品牌少、无特色的情况仍很严重。如我区红枣种植面积与太谷县不相上下,但中国红枣之乡的牌子却被太谷县拿走了。我区的蔬菜,2001年就申报注册了“魏榆”牌,但至今牌子叫不响,运作不起来。

三、建议与规划

(一)打造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我区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如何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建设面临的一个难点。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实践证明,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既增强了统一服务的功能,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潜力,是一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生产、加工、销售联为一体,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此举能够在农村与市场间架设桥梁,突破区域界限,扩大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形成一批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采用电子商务网络等现代交易手段和流通方式的农产品批发拍卖市场,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完整通畅链条的引导带动下,建立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联合,打造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3)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莱阳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爱产品供应体系不断变革。目前莱阳农产品供应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手中;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超市流入消费者手中;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入消费者手中。 

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市场上较为原始的流通模式,农贸市场作为传统商业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贸市场上供给的农产品多是直接来自农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农贸市场也在积极的扩大规模,大型农贸市场不断的新建,以前农贸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也渐渐趋于合理化,农贸市场的流通模式也正在向大城市的规模化流通迈进。 

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流通最为普遍的流通模式,超市是人们生活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超市作为农产品零售商,一般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运输,超市对农产品采购更少是直接面对农民,多是需经过二到三级的批发商。目前有大型连锁超市为形成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一般有自己固定的供应商,建立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合作经济类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基础。在该模式中,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力量,此外也是整条供应链平衡运行的根本。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企业,如农民、农业生产基地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契约性支持,另一方面直接连接分销渠道,为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环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二、莱阳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物流流通渠道复杂、流通环节过多,物流高成本。由于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中需要多级的批发商的参与,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物流流通渠道的交接,不同的物流流通渠道,不同的物流方式,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物流标准,在物流交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众多分歧,造成物流效率低下。其次,物流环节的过多,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对物流效率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物流渠道的复杂性、供应链的拉长造成物流效率的低下,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损耗,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增加。

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于物流运输效率低下,加上对农产品的保鲜技术的匮乏,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农产品地域性的原因,多数农产品物流运输路途较长,为提高物流效率,多数物流企业并不能对运输中的农产品进行及时的质量检测,因而不能及时发现正在运输的农产品的变质等问题,更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使得更多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冷链物流是指将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在从生产地开始,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供应链系。冷链物流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还极大程度的保证了农产品品质,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工作措施。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4)

二、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年,有关部门按照《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快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构。一是基本形成了以各级企业减负机构牵头,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行政工作体系。三是完善了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负担监测体系。

三、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制度化进程加快。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探讨工作新思路,加快制定新制度,推动减负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今年我县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树立“大服务”观念,转变职能,明确责任,强化宣传,注重实效,开展价格专项检查治理,稳定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四、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回头看”活动效果显著。在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回头看”活动中,通过基层单位、查薄弱环节、查突出问题,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降低了一批收费标准,规范了涉及企业收费行为。

五、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舆论氛围已经形成。结合《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的贯彻,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企业治乱减负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尽管去年我县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工作不平衡等问题。由于机构变动,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只是处于配合协助地位,客观上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年工作安排

*年,我县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快思路创新,狠抓政策落实,注重标本兼治,防止企业负担反弹,推进乡镇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落实《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县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贯彻《办法》精神与改善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乡镇企业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在各级减负办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综合治理,及时提出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在思路上有所突破,措施上有所创新,确保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继续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要继续推行收费公示制度、涉企执收罚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完善乡镇企业负担监测联系制度和乡镇企业负担监督员制度,发挥好负担监测点和监督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查处企业或群众反映的乱收费案件;逐步完善政府部门考核评议制度,组织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对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三、不断完善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体系。要加强乡镇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机构建设;逐步形成由各级减负办统一领导、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和企业广泛参与的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体系。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5)

12月初,商会推荐4个会员企业参加了****农产品交易会,展示了我县特色农产品,达成合作意向10多份。

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从走访情况看,2012年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平稳,大都呈现产销两旺势头,较大规模企业都有新项目新产品上马。

1、面粉加工部级龙头企业天香面业一枝独秀,其他企业规模较小(有许多小型加工厂没有参加商会),基本是保证周边群众日常需求;天香在深加工上推出了新品。

2、调味料企业形势大好,基本上满负荷生产,税收均有两位数增幅;品正计划向集聚区搬迁,用地已落实;立达的新产品冷冻营养面市场拓展较慢。

3、怀药企业中伟康、建国、永坤、北方等4家较大规模企业都积极上新项目,开发新产品,较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效应。

4、方便食品企业中天虹食品开发了方便烩面、糊涂面等新产品,并开始主攻本县市场;典洋作为私房小厨的一个生产车间,产品大都外销,有计划在周边旅游景点开展直销网络,也有扩大规模的意愿;哥润、嘉辉等新办企业稳步发展;粉业、锅巴等企业能维持运转;

5、生物科技企业中纤源和曙光在蛋白粉的基础上,开发了丝状产品,市场较广,势头不错;

6、肉制品企业中亿腾自投产以来,产销两旺,计划实施大规模标准化基地建设;

7、保和堂制药比较稳定,今年新上的中药饮片已通过认证,并扩建了车间,购置了先进设备,计划批量生产;

8、一般饮品企业市场空间较小,有喜有悲;怀药企业的饮品销售也不太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多数食品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而且牌子不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较弱势;

2、四个怀药企业和保和堂都正在和计划上中药饮片项目,虽有利于产品升级,但难免加大内耗;

3、怀药企业开发了上百个(有的说200多个)系列产品,貌似百花齐放,实则混乱不堪,没有拳头品牌,销售渠道不畅;

4、怀药和制药企业为了确保药材品质,都自行承租或流转土地进行种植,极大地增加了经营成本;

5、新上食品企业如果不能实现与知名企业对接合作,不可能快速发展壮大;

6、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多数食品企业呈现常年招工现象。

四、企业的意见建议

1、希望政府抓住两不三新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资金;

2、建议政府对新上项目予以引导,杜绝一哄而上,要重点帮助怀药企业找准合作抱团的切入点,比如在中药饮片上,几个较大企业,你做山药,我做地黄,他做菊花,既让客户在**可以采购所有道地药材,也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引导企业在药字上下功夫,全力推出精深加工产品(保健品);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6)

二、农产品冷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大量农产品堆积压库,无处存放和运销;一方面加工能力不足,深加工高附加值配套不够,推销渠道不畅,农民往往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值,农产品严重卖难。二是贮藏容量与现实生产能力反差大。一方面,各种肉禽蛋和水果水产品蔬菜及其加工品批零销售市场看好,但收获季节高峰因运力和销售速度影响,大量需临时冷藏的鲜货,因储藏设施不匹配烂掉坏掉,损失巨大。三是现有冷库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名优产品的质量,使优质产品大打折扣,影响了农产品声誉。

三、“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市场前景及其特点

枝江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和湖北省确定的优质肉禽蛋和水果、水产、蔬菜生产基地,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体特点是:一是农产品资源丰富。先后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70万头瘦肉猪、7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5万亩砂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8万亩速生丰产林等10大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已成规模。二是农产品质量闻名中外。全市有近4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百里洲砂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董市白瓜”、“银山白桃”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柑橘和大蒜等还远销世界各地。三是上下游产业包括粮食、油脂、水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世联公司、湘宜水产品加工,鸿新、隆华等柑橘加工等企业,均已成为我市规模骨干企业和出口基地。四是我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水、公、铁、空运输及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产品资源丰富,2009年全市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30.31、30.12、8.84、0.95、6.25万吨,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现实物质基础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四、“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与长江经济带大物流相对接,将我市富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容进一体化,实现取长补短、优势共享;二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养殖)、交易、加工、冷冻冷藏、运输、批发零售等一条龙大市场,形成跨行业跨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实现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快物流速度,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变质,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费用,让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四是加快与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规模相配套的储藏设施,在我市交通便利和运载吞吐量大的地方新建、扩建冷库,同时在农产品产量大和具有相对产业化规模的地方建加工厂,就地加工。

五、“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发展规划的项目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7)

1.加强组织领导

县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乡镇成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每个乡镇均调配了2~3名专业技干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专项工作经费

向县财政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工作经费9万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的开展。

3.开展普法宣传

以“走进直播间”(896政风行风热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活动为载体,采用普法宣传车、悬挂横幅、举办培训班、张贴挂图、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宣传力度,向群众宣传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用药施肥、农业标准化种植、放心农资选购等知识。向生产者和经营者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学法、知法、守法自觉性。对规模种植基地(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食用农产品企业印发《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增强他们自觉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法律意识。

二、加强普法培训,健立建全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

1.加强普法培训

全县共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19期,对500余个农资经营户(店)和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大户(基地)的负责人进行轮训一次。三是深入农村宣传。组织县农民讲师团百余技术人员到乡镇进村入户进行宣讲,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

2.建立各项制度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涟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十项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制度》、《涟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在我县的有效贯彻实施。

3.采取责任追究制

农委与各乡镇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全县的农资经营店(户)都与县农业执法大队签订了“种子守法经营承诺书”和“全面禁止销售高毒禁限用农药目标责任状”;蔬菜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委递交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保证书)”,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检验检测,从监管网络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开展专项治理

以排查禁用农药为重点,依法打击各类非法经营假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今年1-7月份,我们共出动执法人员近480多人次,对全县32个集镇500多个经营户(店)进行了拉网式专项检查,共立案查处案件8起,其中种子案件5起,农药案件2起,肥料案件1起,涉及金额7.66万元。抽检肥料样品4个批次,抽检送检种子样品7个批次,抽检送检农药样品10个批次。抽检送样4个批次120个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8.5%,年检测蔬菜样品1200余个,检测合格率达99%。全县未发生一起因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导致的中毒事件。

2.加快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已新建化验室28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添置恒温箱、离心机等化验、监测设备也正在采购。各乡镇农技站将结合“五有”乡站建设设立化验室,开展蔬菜农残的速测工作。加大对检测人员检测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有效开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涟水县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管理体制不顺、人员老化,人员配置不合理,且现有设备不足和落后,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难到位。

2.农检中心建设进展缓慢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建设地址迟迟得不到落实,农检中心建设一直还滞留在纸面上。

3.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硬件投入缺口还有100多万元,每年购买检测试剂等运行经费还要20万元,基本保障经费也有待落实。乡一级基本没有建立检测室,没有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城区多数农贸市场、超市和食用农产品企业、规模种植基地(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社没有配备检测设备,没有开展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检测把关。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以案说法等灵活生动的形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解读法律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将开展好三个活动,一是农业执法监管人员的集中培训活动,进一步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二是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培训会议,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并提出具体要求。三是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基地(大户)和农贸市场负责人会议,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把关,推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新台阶。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把法律精神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技术要领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开展打击违法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普通农药中非法添加高毒农药和违法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加大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的例行抽检力度,确保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建立农资进销货记录档案和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档案,实施全程监督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全县人民吃的“放心”、吃的“安全”。

4.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8)

目前,__县业已形成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主导产业“三特一主”产业群,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粉产业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全县有较大面粉企业43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有16家,亿元以上面粉企业2家,全县日加工小麦能力10000吨,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值31亿元,利税2.7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拥有5个分公司,18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62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国家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得利”牌面粉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五得利集团总裁丹志国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花生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南李庄、张集、金滩镇三大花生市场年交易量达25万吨以上,交易额10亿多元,市场辐射冀、鲁、豫、辽、蒙等11个省市,带动3000多农民群众从事花生加工和流通,是长江以北最大花生集散地。全县有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花生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名福植物油、名龙花生、名威花生、康宏食品等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4万吨以上,已形成食品、油脂、饮料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创出花生油、烤花生、分级筛选花生米等一批名牌产品。花生龙型产业年利税1.9亿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__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香油产业香遍全国。__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全县拥有小磨香油专业村40多个,7500多个香油专业户遍布全国,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总量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20__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县内投资百万元以上香油加工企业4个,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个。去年以来,新建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__香油城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后,__香油产业将实现由分户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跨越,__将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县。

——养殖产业成为增收富民第一主导产业。目前,全县重点养殖乡镇12个,养殖专业村78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千万元以上2家。冀南牛业、京华养殖、亚基饲料、正大饲料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了全县养殖业发展。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多“龙”腾飞从壮大龙头开始

__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主攻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1、在龙头企业项目选向上围绕特色做文章。围绕打造“三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销售基地),育壮扶强产业龙头,着力做大做强做长面粉、花生、香油三条龙型经济。面粉产业,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面粉深加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美佳香馍食品项目已竣工投产;花生产业,投资5000万元的名福植物油项目已竣工投产,名威、名龙花生深加工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香油产业,成立了中国__小磨香油协会,投资1.2亿元的中国__香油城项目即将竣工。

2、在龙头企业业主选择上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从资金、土地、税收、工商、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对民营大户实行县级干部联系制、挂牌重点保护制、优惠政策扶持制,并成立面粉、花生、香油三大产业推进指挥部,建立起“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支队伍”的推进机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内引改制县企,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租赁、参股、控股集体企业、破产企业,盘活资产,打造新“龙头”。目前,通过政策支持、牵线搭桥,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破产企业3家,租赁9家,参股6家,酒厂、油脂厂等县办企业一经民营注入,活力显现。

3、在龙头企业发展力量上全民参与。实行“1+X”项目机制,将党政机关推向项目建设第一线。全方位、多渠道拓宽招商方式,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激活民营招商主体,以“民企”引“民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招商引资,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知识,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上半年,组织民营企业经营者到沿海开放地区——京、津、沪,有针对性重点招商5次,吸引18家外地客商到__投资置业,引进资金5.2亿元。狠抓工业城载体建设,“筑楼招亲”。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9)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xx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xx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部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 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xx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农产品调查报告篇(10)

(一)农资范围

本机制所称农资包括种子(种苗、种畜禽)、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渔药)、渔机渔具、农机及零配件等。

(二)线索通报

经初步核实的假劣农资案件线索涉及其他省份的,应由线索发现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有关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三)案件协查

对跨省假劣农资案件需涉案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调查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或证据不足需要补充调查的,涉案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协助。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发现案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委托有关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调查:

在本省经营环节发现的假劣农资产品,生产地在其他省的;

在本省生产环节发现的假劣农资产品,经营地在其他省的;

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发生地在本省,涉案农资产品的生产、经营行为在其他省的;

其他需要协助调查的情况。

(四)联合办案

对案情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跨省案件,应由主办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省有关部门成立专案组,开展联合办案;案情特别重大的,由农业部牵头成立专案组,抽调有关力量,集中查办。

二、协调程序及要求

(一)案件通报、协查应以书面形式作出。

(二)案件协查,应随函附送案件基本情况、有关检验检测或鉴定报告、笔录等相关证据材料。

(三)有关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线索通报、案件协查函后,应立即核实情况,对属于本省管辖范围内的,应自收函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发函单位确认接收,并立即对有关事实进行调查并依法予以处理。有关单位如认为线索通报或案件协查不当,应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发函单位并说明理由。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回复的,应及时向发函单位说明原因。

(四)对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检中发现的假劣农资的生产企业不在本省的,案发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通过线索通报、案件协查等形式,及时函告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积极配合做好相关调查工作。

如需委托其他省检测机构检验的,检验机构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积极协助和配合。

(五)案件协查情况应在接到协查函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相关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抄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重大复杂案件,报经农业部批准可延长一个月。

(六)案件办结后一个月内,主办单位应将案件办理情况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同时通报涉案省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部有关行业司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案件会商制度。对跨省重大复杂案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可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共同讨论研究,必要时可邀请相关省省级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讨论,共同开展调查。

上一篇: 银行转正工作总结 下一篇: 民营企业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