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5 23:08:46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1)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习态度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会思考,他们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本期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会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的数。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渗透集合和等量代换两种思想。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2)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2)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面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

4、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非常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于是我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山美湖、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第二故乡、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教材和老师创设的环境下,心灵得到了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的总结,有很多多样化的算法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课间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尽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逐渐培养学生注意力持久保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上课不搞小动作。此外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我就时刻提醒学生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课后我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作业整洁,不潦草,不涂抹。为了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首先注意教学时板书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此外加强写字课教学和书写评比,并用鼓励性的评价标志奖励书写认真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细致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学生的书写均有较大的进步。

四、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欢做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2、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丽。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3)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5、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重视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9、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10、通过一些活动,统计、数据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是学生有了为祖国为 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于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没一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4)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他的经验和总结:

1、运用恰当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知识。直观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选用是否恰当,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体现的很明显。让学生用学具盆中的数字卡片摆出算式,比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结果要方便,而且组成一个数时,更能显示“摆”的优越性,注重微机在课堂中的使用,用各种有趣的动画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2、数学课上,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在数学课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3、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4、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兴趣的目的,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不对,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加上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

2、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只是一味的教学课本内容,教学太死板,不够灵活,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在上课时,有时会留下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有个别的落后生不能作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还需要课下辅导。

5、教师的教育思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要多掌握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切实的知道自己的教育行为。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我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特点,我主要是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和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不冷眼对待学困生,再就是利用星期四下午给差生补课的时间进行辅导,及时对学生进行家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练习要把握训练的要求和重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明确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继续抓好常规管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适当加强口算,提前口算教学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可以为学习本册的笔算打下基础,对以后学法试商、简便算法等也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些口算,并为笔算作好准备,在教材中分别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教学。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图形,初步理解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5)

一 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

四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计23人,男生13人,女生10人。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比较扎实,但个别同学存在学习态度及方法问题,有待指导与提高。另外,需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 测试情况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六 教学反思

一 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二 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分析;

三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四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 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六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6)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应该只是重重复复地计算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是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本来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我国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处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现行教材也比较注重这个问题,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年级的每一册书,“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编排都占了很大分量。

但是,我们很多一线的教师,却都和本人一样,直接、简接地了解到很多低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这些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都是感到“难、累”,要背诵好多好多的关系式,要做好多好多的类型题练习,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伤脑筋,不是这题错就是那题错。因为这些题多数都是占分比较多的大题,扣得多,得分自然就不高,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就更加普遍。

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著名教师徐长青老师的话讲,就是“从冗繁走向凝练, 从紧张走向舒缓, 从杂乱走向清晰, 从肤浅走向深邃。”他提出了令青年教师豁然开朗的“三不讲”、“三讲”的原则,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规律方法”。

在听了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的《退中的数学》一课和他的《我的简约教学》的讲座之后,我豁然开朗: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徐长青老师的方法,对低、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简约教学,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好学会问题解决,利用两到三学期时间进行效果追踪、方法改进,如能得出好效果,就在同行推介。为此,我们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了 “低中年级问题解决的简约式教学效果研究” 小课题:

1 本小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对象――小学低、中年级段学生(以本校2、3、4年级学生为样本)

研究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到8册里面“用数学”、“解决问题”、“列式解答”等内容的简约教学方法和效果研究。

2 本小课题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论,研究现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简约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2.2 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同事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3 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2.4 对比分析法。每个年级都设实验班和对比班,用两到三个学期进行跟踪对比。

2.5 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3 本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步骤:

3.1 申报阶段(2011.05): 提出设想,向区教科所申报;

3.2 准备阶段(2011.06―2011.08): 相关指导理论与方法、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主要包括学习徐长青老师的有关简约教学的理论和课例,有计划地学习许卫兵老师的《简约数学教学》一书,讨论挑选实验班和对比班,确定课例以及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分工。同时,我们还设计出以下数据统计表:

填表说明:

(1)“实”指采用简约教学的教学班,“对”就是同年级对比班;

(2)总评的各档做对的人数,等于上面四项平均人数。

3.3 实施阶段(2011.09―2012.07):教学实施,数据收集;完善资料,改进方法;

3.4 总结阶段(2012.08―2012.09): 数据整理和分析,写研究成果、总结。

4 完成本小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课题组的成员都是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对数学的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教学成果显著。同时此小课题的研究得到区教研室、林凤娥小学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给予了理论的指导。

通过本小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4.1 学生方面:通过实验对比的教学效果检测,我们得出以下数据:

4.1.1 总评正确率≥80%的学生:

二年级的两个课例,实验班占89.4%和92.9%,

对比班占88.0%和83.2%;

三年级的三个课例,实验班占94.3% 、92.2%和94.4%,

对比班占86.6% 、84.4%和90.0%;

四年级的两个课例,实验班占88.2%和87.2%,

对比班占86.8%和80.8% 。

4.1.2 错误率≥80%的学生:

二年级的两个课例,实验班占0.7%和1.32%,

对比班占4.2%和4.86%;

三年级的三个课例,实验班占0% 、0%和0.83%,

对比班占4.4% 、1.67%和2.50%;

四年级的两个课例,实验班占0.74%和0%,

对比班占1.50%和2.27% 。

对比两极效果以及课例实施后到研究时间结束的学生综合表现,我们证明用简约教学的班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能力水平等完全超越对比班的学生,这还不包括实施课例的简约程度是否理想,因为限于水平问题,我们的教学设计、授课过程的简约程度肯定有待提高,假设课例的设计能更加简约,这个差距可能会更大。

4.2 教师方面:

证明我们有能力、有办法对低、中年级学生问题解决的简约教学,而且效果是理想的,同时也探索出一些能让低、中年级学生高效学习问题解决的简约式教学方法,初步收集和设计出一些简约式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低、中年级数学教师能对问题解决的相关内容进行简约教学,用最为简洁的教学语言、教学程序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允许学生使用他自己能明白的最为简洁的等量关系式去解决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框条条。能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好学会问题解决,乐意用学生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简约式教学可以适用于小学低中年级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更加能够适用,因为高年级学生比低中年级学生具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更能举一反三,采用简约式教学,自然更加见效,也就是基于上述原因,研究对象才不考虑高年级学生。运用简约式教学方法,完全可以高效教学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好学会解决问题,乐意用学生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卫兵.《简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7)

1.全面性原则。(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对学校、教师进行全面评价;(2)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年级主任、班主任、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全面进行评价。

2.达标性原则。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根据两次综合得分的高低确定学校受奖等次。

3.多元性原则。根据《*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细则》确定每校各层面受奖总数,学校根据内部管理的各项综合评价条例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受奖人员。

4.过程性原则。对学校和教干、教师,按教学工作综合评估、阶段质量调研和日常教学监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

5.鼓励性原则。对学校层面,根据评估成绩的高低设置不同受奖等次,综合得分未超过600分的学校不设奖。对个人层面,根据工作性质实行分层设奖,使各层面工作突出的个人都能有受到表彰的机会。各层面设奖人数除年级主任外,其他原则上不超过该层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6.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水平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水平评价,按“关注整体水平,以平均分高低为基本依据”的原则进行。对发展评价,按“关注基础水平,以平均分相对提高率为基本依据”的原则进行。

二、奖励依据

根据《*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每学年对学校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按评估的成绩进行奖励。主要包括:1.办学思想与教学规划;2.教学资源与校本培训;3.教学实施与校本教研;4.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5.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

三、奖项设定

1.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根据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得分的分布情况,确定各奖次的具体受奖单位数。

2.优秀年级主任:全县设奖总数约为年级主任总数的二分之一。其中高三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高二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高一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

3.优秀班主任:高三奖班主任总数的三分之一,高二奖班主任总数的六分之一,高一奖班主任总数的九分之一。

4.优秀备课组长:高三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四分之一,高二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八分之一,高一奖年级备课组长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5.优秀教学奖:市级教学奖只面向高三任课教师。县级教学奖面向高中三个年级的任课教师,高三奖任课教师总数(获市级教学奖以外的)的三分之一,高二奖任课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高一奖任课教师总数的九分之一。

6.突出贡献奖:(1)各层面突出贡献奖的总数根据每年高三教学质量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确定,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2)获一等奖的学校再加奖2人。(3)只面向高三任课教师。

四、奖励办法

1.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奖励条件

每学年进行两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按评估结果的综合得分确定奖次。900分以上(含900分)为一等奖;750~899分为二等奖,600~749分为三等奖;600分以下(不含600分)不受奖。

2.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奖奖励条件

(1)各校“优秀年级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教学奖”的受奖名额,根据高中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的结果,结合各层面的实有人数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办法见附件。

(2)对当年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直接授予优秀班主任。

(3)对当年奥林匹克竞赛有学生获省赛区一等奖,且被省级及以上高等院校招为保送生的指导教师,直接授予优秀教学奖。

(4)对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8位任课教师,直接授予县级优秀教学奖。

(5)市级优秀教学奖与县级优秀教学奖不重复奖励。

3.突出贡献奖奖励条件

(1)根据每年高三教学质量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确定各校获突出贡献奖的总数,具体分配办法由学校根据内部管理评价制度及结果确定。(2)在校长、业务校长和受奖的高三年级主任三个层面中,获一等奖的学校共奖2人,具体人员由学校根据内部管理评价制度及结果确定。(3)考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所在班级的8位任课教师(至少含2位基本能力科目任课教师),直接授予突出贡献奖,不占计算名额。

4.几点说明

(1)县级优秀教学奖项面向高中三个年级,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积分为依据;突出贡献奖、市级优秀教学奖项面向高三年级,以教学工作综合评估积分和重大教学质量检测水平为依据,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8)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 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二)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5-20

=225-20

=205(张)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9)

样本来自昆山市某职业院校,分布于一、二、三年级中三个专业共计7个班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计发放问卷213份,经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及数据缺失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94人(46.3%),女生109人(53.7%),男女生人数比为0.86∶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时让学生匿名作答,答卷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信息搜集成效。所有问卷信息经过审查与核实后输入电脑,保证问卷分析质量。因此,此次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份问卷中,学生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33人,占调查总数的16.3%;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170人,占调查总数的83.7%。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4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中专学生90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9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1人。经卡方检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数比率显著高于中专学生(X2检验:X2=3.859,P=0.049<0.05,见表1)。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65人。二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2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73人。三年级学生3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1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32人。经卡方检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具有显著的差异性(X2检验:X2=7.829,P=0.020<0.05),越是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能坚持自己学习,越是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更多地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等方面(见表2)。

3.男生、女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男生94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3人,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方面的81人。女生109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经卡方检验,男、女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差异性不显著(X2检验:X2=0.462,P=0.497>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能否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3)。

(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针对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自主学习0小时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8.2%,每天自主学习1小时的114人,占调查总数的56.2%,每天自主学习2小时的39人,占调查总数的19.2%,每天自主学习3小时的13人,占调查总数的6.4%。结论是,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是1.14小时。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6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0.99小时。t检验后,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显著高于中专学生(t检验:t=-2.447,P=0.015<0.05,见表4)。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12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36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1.722,P=0.18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5)。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0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t检验:t=-1.252,P=0.21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6)。

(三)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针对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课余上网时间0小时的3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每天课余上网时间2小时的67人,占调查总数的33.0%;每天课余上网时间4小时的74人,占调查总数的36.5%;每天课余上网时间6小时的30人,占调查总数的14.8%。最后计算结果,每人每天课余平均上网时间约为3.01小时。

1.中专学生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8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9小时。通过t检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显著低于中专学生(t检验:t=2.002,P=0.047<0.05,见表7)。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8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13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03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0.413,P=0.66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8)。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9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t检验:t=1.815,P=0.07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性别影响不大(见表9)。

(四)学生晚自修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人中,住校学生63人,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的10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15.9%;趴在课桌上睡觉的23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6.5%;同学之间聊天的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7.9%;看小说杂志的2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9.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结果可知:(1)职校学生目前厌学心理普遍严重。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人数比率很低,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者看电视看小 说等。相比较,中专学生比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高。(2)职校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很短。职校学生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只有1.14小时。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要明显比中专学生多。(3)职校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较多。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1小时。中专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要明显比高职学生多。(4)只有少部分住校学生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大部分同学晚自修时间是在睡觉、聊天或看小说杂志等。

(二)建议

1.注重培养校园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加强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本次调查发现,7.9%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理论课,56.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实践操作课,11.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24.6%的学生则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所以,要营造校园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学习热情不太高的中专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更要调动其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次,专业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因为只有进入企业实践并经历真正的企业岗位锻炼,才能掌握贴近企业实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给学生传授有用的动手操作技能。唯此,才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减少其上网频率,缩短其沉溺网络时间。[1]与普高学生相比,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机动时间较多。因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本次调查发现,8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8.7%的学生则对此持无所谓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客观上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余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三开展的“广场周周演”活动,还有“女子管乐团”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都极高,节目质量也很高,深受学生喜欢。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一,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技能训练取得的成就感能够冲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压力。[2]第二,实行“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替代学分”是指用技能成绩来替论课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如数学考试不及格,可用电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学分来弥补。“过程学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拿到学分。[3]如在实训课上加工出了一件合格的机械零件产品,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能按时毕业。“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这些对于考试没信心而对待动手技能操作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来说,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可取路径。

另外,增强住校生晚自修管理,配备适当的值班教师,既能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也能维持良好的晚自修纪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09-03

现行教材删除了独立的应用题单元,将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不少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脱节”、学生解题能力的下降。我认为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在新教材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重新审视数量关系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使它能够“心安理得”地重新回到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它的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必要的数量结构,在获取信息后形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内容

“数量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小学阶段数学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加、减、乘、除的关系。“加”就是把几个数量合在一起,“减”就是从一个数量里去掉另一个数量,“乘”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就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如果能够把这些基本的含义理解透彻了,那么一些人为地总结出的大量的数量关系式就可以找到自己归属,学生可以更多地从这四种运算意义出发自己编写数量关系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数量关系众多而给学生带来的记忆负担。用数学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小学阶段以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为主,涉及简单的方程运用。主要包括简单数量关系的运用、复合数量关系的运用,以及特殊数量关系的运用。教学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简单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四种数量关系的结构(部总、份总、相差、倍数);第二阶段主要是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四种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由四种最基本的简单数量关系经过交错组合而形成);第三阶段是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特殊数量关系的结构(把一般的份总关系运用到特殊情境之中,如:购物、工程、行程等问题情境,产生以下一些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工效×工时=工总,速度×时间=路程)。

以上数量关系运用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简单运用和变式运用。小学阶段不论是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都离不开四则运算的意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在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的最基本的含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基本方法

1.通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编写意图。苏教版教材中“数量关系”这一数学术语首次以书面形式呈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随后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页例题7:“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教材是以图文形式出现)中首次出现数量关系的文字表达式: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在第9页的“试一试”下面提供了填空形式的表达式:(?摇?摇)的体重×33=(?摇?摇)体重。同时在教材第10页安排了相应的习题,如第5题: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之前教材中从未出现过“数量关系”这四个字,是否就可以认为教师不用教数量关系?学生也不用把握数量关系呢?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明,方程的等量关系的教学是在学生熟悉相关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然是用了“熟悉”一词,就应该想到之前教师应该有数量关系的教学,那么数量关系的教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记得沈重予老师谈教材编排意图时曾经指出,数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思路的形成。而且我也翻阅了苏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的教学参考书,发现一年级的教参中提到数量关系的地方就有好几处,而在其他年级的教参中,关于数量关系的提法更是俯首皆是,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教材的编写者从来也没有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没有在教材和教参中具体呈现。因为缺乏必要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关注情境创设,关注信息收集,忽视了数量关系的分析。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林老师在《也谈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一文中指出:“第一学段就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数的运算的意义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抽象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根据分析数量关系的难易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有关应用题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有机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结合日常教学过程,渗透数量关系。低年级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依赖形象思维的支撑。因为学生往往借助形象思维和生活经验,很快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而到了中年级,如果还是凭借直观的思维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抽象概括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全面的、深刻的把握。数量关系的呈现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低年级的老师讲过渡到中年级的学生讲,从中年级的讲过渡到高年级的写,从给定的填空式过渡到自觉地寻找。低年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经常性地、口头说说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数量关系式。如:看到“小红比小丽多跳2下”就能想到:小丽跳的数+2=小红跳的数,看到“柳树是杨树的3倍”就想到:杨树的棵数×3=柳树的棵数等。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多,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个数量关系的模型,到中年级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数量关系,不必要求语言多么严密,措辞多么严整,只要能够完整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可。在对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高年级教师就应让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式了,并且在写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数量关系式。如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标准量+相差数=比较量、倍数×倍数=几倍数、单价×数量=总价等。这样自觉寻找就容易多了。

这样的训练也不能过于机械,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设计一些只有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目,让学生感悟得出必须知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求出第三个数量。

如“二年级植树24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求出吗?为什么?生说不能,因为不知道五年级比二年级多几棵还是少几棵,也不知道五年级的棵数是二年级的几倍或二年级的棵数是五年级的几倍。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告诉学生说不知道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不能求出。如果要求五年级植树多少棵,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吗?要是补充一个“三年级植树32棵”这个条件能求出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因为三年级的棵数和五年级没有关系。那我们要补充的条件必须是二年级和五年级两个数量之间的一个关系。然后启发学生补充条件如下:五年级比二年级多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少植树12棵;五年级比二年级少植树12棵或二年级比五年级多植树12棵;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二年级的2倍或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五年级的2倍。从中任选一个条件,你能求出吗?能,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了五年级和二年级之间的关系。找“数量关系”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补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等条件。经常进行数量之间关系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中学方程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3.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抽象数量关系。苏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这种明显带有个体“数学思考”成分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安排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一幅猴子采蘑菇的情景图,有12个蘑菇,把这些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问题是:分给它们多少个?教学用书要求教师利用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解决,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分数的意义相联系,充分经历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学生用圆片代替蘑菇,分前要先想一想这里■表示的实际意义,就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的数;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列式,先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用算式表示为12÷4=3(个),再取其中的3份,用算式表示为3×3=9(个)。接着,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方法,而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似情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自己总结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把12个蘑菇的■分给3只猴子,分给它们多少个?这些同样是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是多少,再用乘法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原始的积累,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合解题思路的叙述,表述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式的概括过程是学生把日常用语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过程,是将日常用语转换成符号语言(方程式)的前提。重视解题思路就是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

一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要训练学生表述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使学生明确简单实际问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述,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表述思考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说出思考过程。①根据条件“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可以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②根据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想到大猴采的不知道,应该先算大猴采的个数。表述算法的选择:无论哪种想法,当明确了这个“中间问题”之后,解题思路也就形成了。①求大猴采的个数,要用每筐个数×筐数。②求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要用大猴采的个数+小猴采的个数。表述结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这道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计算的?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初步形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思考问题的意识。显然,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步计算问题的综合。因此,对一步计算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整理信息不是罗列条件和问题,还要发现条件之间的联系,研究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能从中再生出新的、有用的信息。

除了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还有密切结合某些实际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数量关系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一个梳理和归纳的过程。而运用数学语言来提炼数量关系是此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构建“原生态”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转换思维视角,从而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运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并没有舍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当我们重新审视了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地位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数量关系在新教材中牢固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我们更希望编写者能在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上为数量关系提供适当的空间位置,让一线教师更加清楚要为数量关系的教学做些什么,怎么做;更希望一线教师能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将数量关系的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数量关系运用的结构教学初探[J].小学数学教师,2007,(7).

上一篇: 质检员试用期工作总结 下一篇: 二手房买卖协议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