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舞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1 14:10:46

学前舞蹈

学前舞蹈篇(1)

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其独到之处在于它能提高人们的审美价值、情感情操及自我生活品质。舞者优美的舞姿给人以视觉盛宴,动听的旋律带人浮想翩翩,而且从中所辐射出的人文内涵给人以激励和愉悦。因此对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1]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创新改变,同样舞蹈教学要想经得起考验,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及创新。舞蹈课教学中学生将身体与脑力相结合,通过观察、手脚并用等模式来开发大脑思维,这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思维、不断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强健人的体魄,美化人的心灵,使身心得到升华。舞者通过其身体做为一种表达形式来表达自身情感,使人感受舞蹈之美及舞蹈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2]通过舞蹈还可以提高自身审美、强健体魄,在幼儿时期,舞蹈显得更加重要,幼儿时期是身体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舞蹈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培养幼儿的品格和性格,同时对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记忆力也有一定的锻炼。因此,需要加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力度,加大对舞蹈教学的创新,使学生充分感受舞蹈之美。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创新

学前舞蹈篇(2)

(二)音乐可以促进内在情感的展现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要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舞蹈外在动作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有感彩的舞蹈”,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力。表现力强就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并在音乐的指引下,把优美的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更多的乃是内心情感或情绪的释放,音乐可以唤起舞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舞者强烈的情感欲望,达到身心、形体和音乐三者相互交融的境界,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情感丰富、动作优美的舞蹈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力任何的课堂教学,如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动作要领众多,稍有不专心就有可能遗忘其中的某个动作,导致整个舞蹈动作不协调,影响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专心致志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掌握领会舞蹈的每个动作更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又将会把怎样的舞蹈教授给幼儿呢?由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对音乐十分喜欢的年龄阶段,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会使舞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加深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推动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音乐可以协调学生舞蹈的动作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舞蹈动作,如果没有音乐,学生的舞蹈动作就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感觉来修正,但这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有规律的轻、重、缓、急音律来掌控舞蹈动作幅度,哪个动作需要舒展,哪个动作需要收缩,哪个部位需要动,哪个部位不需要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舞蹈带来巨大魅力的同时,还协调了学生舞蹈的动作,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学生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五)音乐有助于意境的展现“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就是这两种情态的统一,即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舞蹈是“形动于外而精于内”的表情艺术,作为舞蹈的表演者应了解音乐和舞蹈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深邃的意境,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身体动作表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作为时代气象与情境的描绘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音乐在表现意境方面是无形的、丰富的、微妙的、动人的,音乐虽不能给人以具体美的形象,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音乐还可以其强烈的感彩,打动人心、陶冶情操。

学前舞蹈篇(3)

关键词:

学前教育大专;舞蹈教学;教学模式

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技能课之一。通过舞蹈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气质,拓展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舞蹈教学以课堂教学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舞蹈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为学前教育提出了新概念,提供了新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传达美、表现美的一种方式,通过舞蹈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同时,优美的音乐、优雅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更加高雅的气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另外,舞蹈教学也是学生未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

二、学前教育舞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实施的标准形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建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深化和扩展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常见的教学模式

第一,“讲述式”。它强调教师以讲述的方式清晰地展现教材内容,教师高谈阔论,学生也许会聆听、思考,也许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该模式教师参与多,而学生参与少,不适合过多使用。第二“,启发诱导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讨论、探索。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去发现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科学态度、认识能力和意志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是,该模式耗时多、效率低,教师难以控制,也难于广泛采用。

(二)教学新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广大教师一次又一次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些教学改革,往往不是枝枝节节的修补,也不仅仅是教法的变化,而是从教育思想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性改革,带有变革教学模式的性质。舞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1.热身活动。

笔者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愉悦的氛围内接触知识、接受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是以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达到增进健康、塑造体形和娱乐身心的一项体育项目———健美操。笔者认为,在舞蹈课刚开始时,采用健美操热身,不仅能达到热身的效果,还能锻炼身体的协调性,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舞蹈的课堂中去,并对其产生兴趣。

2.基训。

基训可以塑造身体的形态姿势,使身体各部位具有一定的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整个动作更具美感。在教学中,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

3.舞蹈欣赏。

欣赏舞蹈,能够提高人的听觉和视觉能力,比如,对舞蹈节奏的快慢、音乐的旋律、音乐强弱的感受能力,对舞蹈动作的细腻、奔放、粗犷、刚健婉约、热烈、柔美的感受能力。舞蹈欣赏能够使人通过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提高舞蹈欣赏的视觉、听觉能力。

4.课程教学。

进入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第一年,应该把重点放在健身操上。健身操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素质、训练乐感,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年应该把重点放在民族舞上,把藏、汉、蒙、维、朝、傣、秧歌、花灯八个舞种分在不同的学期,由浅入深,充分把握舞蹈要点。第三年应该把重点放在现代舞上,现代舞是反映现代生活的舞蹈,它是紧跟时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哲学理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以,现代舞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舞蹈课是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然条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舞蹈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前舞蹈篇(4)

素质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改革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美育和体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发展得比较好。学前舞蹈训练主要是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体能特征进行一些简单身体训练,主要强调的是动作简单、趣味性强、音乐欢快。这种训练既能体现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又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培养学龄前儿童对于艺术的初期感知。但是在目前的学前舞蹈教育缺乏一个完善的教育理论系统,导致学前舞蹈教育的整体培育方向有着一定的偏差,并没有真正全面意识到学前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1

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能促进学前素质教育发展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对学前的个性与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体现,从而促进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在学前舞蹈教育过程中,一般要通过比较欢快的音乐、游戏、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协作能力、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也能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受,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和巩固。另外,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对于学生体育其实也是非常有利的,适当的舞蹈锻炼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和意志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学前舞蹈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要建立在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上。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既是艺术教学,又是体育教学,对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身体成长以及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科学的学前舞蹈课程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身体的发展和艺术审美层次的提高,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动作对学龄前儿童的欣赏情趣也能有着一定的引导和锻炼的作用,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3

学前舞蹈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前舞蹈教育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创造力和智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活动,在不断的身体延展和动作重复当中,儿童能对舞蹈的真实意义有着一定的体会,从而对舞蹈有着幼稚而独特的理解,甚至会在动作之外创造出独特的、能表达出自身思想的动作,这就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体现。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也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本身的天性,通过舞蹈的教学可以在学前训练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感悟能力,在学前锻炼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前舞蹈教育有利于对学龄前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力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品质有利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时期就要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这种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在舞蹈教育的训练中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意志力与恒心。在对舞蹈动作的掌握上,学龄前儿童可能需要很多遍,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中途放弃的念头,但是通过多次训练他就能体会到舞蹈完成后的欣喜,从而对其意志力进行初步的培养和巩固。

综上所述,学前舞蹈教育对儿童自身品格、品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所以舞蹈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必须得到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培养与扶持,从而优化学前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学前舞蹈篇(5)

1.1舞蹈教学得培养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是学生,但毕业后他们会走进相关机构,成为幼儿教师,他们在从教时,必须展示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基本动作得规范、得体、认真,基本功得过关,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他们这种规范性的动作培养,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里老师的严格指导和自身的科学训练,日常训练工作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教学一般以“手把手教”“、现场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1.2舞蹈教学得塑造学生的艺术气质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除了一些基本动作之外,还需要有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人体气质来共同展现出艺术的美感。音乐家、艺术家、舞蹈家与身都有一种艺术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来源自与专业学习和训练。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出自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亲和孩子、征服孩子的形象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就得依靠日常学习和训练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形象气质极佳、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幼教老师。

1.3舞蹈教学得融会贯通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

舞蹈专业不是单纯跳舞,还应吸收武术、体育、戏曲等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舞蹈同这些元素之间,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吸取这些元素的营养成分,才能壮大舞蹈的艺术内涵,扩大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人体结构、关节机能等专题研究成果和高难度技巧及防伤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掌握高难技巧的能力。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继承了古代技击、身法、剑术、气功等养生与技艺之精华。教师武术中的身法、技艺引入到舞蹈教学之中,把可以增强舞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既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增加了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增强舞蹈的专业基本功,以满足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舞蹈教学有着一些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相关学校正是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和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教学,切实提升舞蹈教学的授课效果。

2.1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中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些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应进行合适的定位,摆脱模糊不清的定位范式,加强专业型、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中,学校和教师应把握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有的方式的教学,把音乐、德育、美育等内容也纳入教学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舞蹈教学离不开专业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舞蹈教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挑选,订购到内容齐全、浅显易懂的教材,作为理论授课的依据,等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构建符合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

2.2保证资金供给,满足教学需要

舞蹈课程的开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规划,还是专业的训练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故此,相关中职院校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规划工作,学校除了提升一线教师的业绩待遇之外,还应设立专项资金,一是用来诚聘优秀人才,二是加大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授课经验,只有具备优秀的师资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除此之外,相关学校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几个标准化训练场地,满足教学需求,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2.3强化日常训练

对这些已经过了学习舞蹈最佳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加大训练量,指导学生进行艰苦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任何成功和成绩的提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校也可以相对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早晨、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也都纳入教学课时之中,适当加大训练课的课时,通过扩大训练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

3学前教育舞蹈创作的指导原则

前文所述,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但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还应考虑儿童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具备通俗性。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按照一些基本原则来实施创作,力争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既具备一定高雅性,还能浅显易懂,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首先得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艺术创造。

3.1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原则

学前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学龄前儿童,这样的孩子活泼、善良、调皮、好动,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任职还不够,处于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这个时间内他们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一点知识就行。学前教学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能过于高雅、过于专业,这样会脱离儿童的认知能力。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这种变现特征应该成为舞蹈创造的源泉。

3.2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的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精华元素的结晶,舞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动作的艺术变现。教学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和一些能增强他们记忆力的表情和动作,多多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增加舞蹈作曲的童趣。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动作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3.3添加游戏元素元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的学习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把游戏元素添加到舞蹈动作中去,增加一些游戏情节,提升滑稽感和童趣,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捉迷藏等等游戏活动都可以添加到舞蹈作品中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和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4舞蹈创作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舞蹈教学授课效果的提升,除了加强教学管理和强化日常训练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应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的舞蹈曲目和舞蹈动作的创作。根据相关教学和创作经验,一些综合技术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辅助手段。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一些技术挺受学生的喜好和欢迎,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实力来推广相应的辅助技术。

4.1基础辅助技术

舞蹈创作中,一些不需要太高投入的辅助技术,基本上都能满足一般创作的需要,相对来说,原则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推广这些技术的经费基础。这些技术包括幻灯片、音频技术、录像技术等,只要学校购买普通的磁带、录像带、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设备,就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和旋律,营造教学氛围,提供艺术节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4.2电化辅助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有实力的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建设电化教室,播放舞蹈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可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舞蹈科研人员也可以进行舞蹈力学、美学的研究,这种技术革新了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之中,用现教现学的电化技术来帮助学生开展舞蹈创作工作。

4.3信息辅助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进入了全新的模式阶段,当然,这些技术的采用,需要学校具备足够的资金供给。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之中,满足了教师进行舞蹈力学及美学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教师还能在网上捕捉学生的排练动作,已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单独纠正。运用这种技术,教师还可以把教学动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力学及审美分析,进而提升授课效果,学生也可以根据舞蹈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照片、动作帧等等,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错误的环节,并及时改正,保证舞蹈创作工作的顺利完成。

5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创作

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舞蹈创作也是舞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事先准备好一定的题材,让学生自由创造一组或多组舞蹈,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教师互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5.1指导学生创作芭蕾舞和古典舞

芭蕾舞最有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芭蕾舞的学习重点训“开、绷、直、立”等动作技巧,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芭蕾舞蹈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节意境来构造简单的舞蹈,多多练习,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学生在练习完芭蕾舞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就可以进行古典舞蹈的学习。教师在这个时期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舞,古典舞身韵主要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的创作训练,完全适合舞蹈教学的内在规律,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付出。

5.2指导学生创作民族舞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教师可以讲解几个典型民族舞蹈的特征,让学生进行组合创作,然后分组练习,多做练习,让学生做到掌握好众多典型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5.3指导学生创作幼儿舞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应明白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创作儿童喜爱的舞蹈,这样才可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幼儿舞蹈,然后进行严格训练。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舞蹈创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前舞蹈篇(6)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新增的专业,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艺术类教师。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使得尽快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十分重要。如不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以后很难成为一名全方面高素质的教师,也就偏离了我们最初的培养方向。自己不会跳舞,以后怎样教学生跳舞。道理简单,但实践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吃苦精神。舞蹈动作是经过艺术化的,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是人类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确切地说,肢体动作是它的语言,情感是它的血肉,主题就是它的灵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训练的第一个重要性是克服自身的自然形态,舞蹈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做示范,学生来模仿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也就是说,教师自身形态问题不解决,怎么能以美、以正确的舞蹈动作形态给学生示范呢?但是初学舞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往往缺乏舞蹈所需要的形态气质,这也是专业素质的缺乏。所以,必须经过系统的舞蹈课程训练,使他们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掌握正确的舞蹈形态,这样舞蹈训练才有意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课程训练的第二个重要性是增加舞蹈表现力。在掌握其正确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动作之后,要将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到舞蹈当中,要把握舞蹈表现力的三大要素——情感、节奏、想象力,这样才可以有编创舞蹈作品的灵感。

学前舞蹈篇(7)

【关键词】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途径分析

一、本科院校在进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节数不能满足教学质量需求

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需要充实的课时开展舞蹈知识学习,这样才会掌握较为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又较为薄弱,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和繁琐的教学,整体教学工作总量较多,需要众多舞蹈课时向学生传输舞蹈知识。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本科学前专业在舞蹈课程上的课时安排不足,每周只有两节课,且一些本科院校主要将这项课程设置为一至两年学习时间[1]。这样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教师对舞蹈知识传输和学生进行舞蹈知识接受的时间需求,影响最终教学质量,对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产生一定制约。

(二)本科院校使用的舞蹈教材规范性较低

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舞蹈教材选择时,主要是根据普遍的舞蹈专业教材进行选择,这样导致所选的教材不适用学前教育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主要是因为学前专业学生主要是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知识讲解,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舞蹈,以此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现有教材并没有将教学对象设定为学前儿童,整体教学规范性较低,不利于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学实际舞蹈教学。

(三)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存在一定限制性

现有大学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存在限制性问题。该问题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讲解的时候,存在课堂氛围僵硬沉闷现象,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机械性舞蹈动作教学。这样的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未能以最高效进行舞蹈知识记忆和运用,未能将知识以灵活方式进行展现[2]。

二、改善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对舞蹈教学课时节数进行合理分配

本科院校可以开展一些舞蹈比赛活动,例如班级舞蹈交流活动,学院舞蹈比拼活动,校级舞蹈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积极性进行舞蹈知识学习,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舞蹈知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学生舞台展现力,提升学生舞蹈实力,能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精神所带来的意义。此外,可以合理制定舞蹈教学时间,可设定为每周共四大课时或者六大课时,也可以适当延长课程设置的学年时间。

(二)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

针对当前教材选择和学生专业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以提升最终教学的实用性。第一个方面是重新选择教材,要和教学宗旨和以及教学需求相吻合,以此增加课堂教学质量。第二个方面是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要针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学主要工作入手,引导学生开展幼儿游戏舞蹈,提升学生未来工作的专业性能。此外,教师应该实现德育与舞蹈技能并用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舞蹈知识时可以增加德育意识。

(三)教师以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

本科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传输时,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学习能力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形势对学生开展创新型教学,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获得深层次知识理解。翻转课堂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和他人进行舞蹈知识讨论,也能够和教师开展更多时间的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对学习知识以及内容和风格等进行自主规划,使舞蹈学习更加适合自身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

三、结论

舞蹈教学是学前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一项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应该具有专业技能,对于日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该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对舞蹈课程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可以使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这样能够强化学生舞蹈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

作者:王嘉歆婳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前舞蹈篇(8)

舞蹈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其根本任务就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日后从事本职工作夯实稳定的舞蹈基础,依赖于坚实的舞蹈技能基础,最终提升自身的舞蹈表演、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的能力。舞蹈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是以人们形体伸展和有规律地动作为重要表现形式,是能深刻展现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还能陶冶情操和健身美体,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舞蹈能力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才能确保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幼儿阶段是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效仿欲,舞蹈教学对于推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利于他们智能、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丰富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化素养和熟练的演唱、美术和舞蹈技能,才能作好本职工作,推进幼教事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失一套灵活、多样的舞蹈教学方式

据调查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一直采用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不能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致使整体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一直奉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削弱了学生舞蹈学习的热情,不仅抑制了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也阻碍了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舞蹈教学课程配置不尽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理应将幼儿舞蹈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系统中的重点内容来抓,增加幼儿教育舞蹈的内容含量,准确把握幼教舞蹈和专业舞蹈两者之间的课程分配比例,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舞蹈教学设定的目标,科学设置比例合理、内容划分明晰的教学课程。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的配置不尽合理,对于幼儿教育的内容以及专业舞蹈的课程内容在内容分配、课程比例划分都不太科学,这样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居于舞蹈教学传统理念的束缚,对于舞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只是注重对于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成绩的考核与检测,而对于学生舞蹈技能、舞蹈实践操作、舞蹈自编创新等能力缺乏一定的考核,这种不尽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使总体效果的评价无法实现全面、公正与合理,极大削弱了学生学习舞蹈技能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较为低下,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舞蹈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公正与公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三、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作学习,主要指在教学实施和开展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再细分到每个学生学习的实况,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化地位,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最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身体机能素质、身心健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将合作学习运用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板块添加了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须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科学安排小组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这样克服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随意性,使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和任的要求,确定小组和个人的具体化目标和任务,以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为目的,最终实现小组整体舞蹈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为了集体总成绩的提高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不仅努力严于律己、力求进步,还会努力帮助能力不如自己的学生,互帮互助,最终推进集体目标的实现,这个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自主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切实推进了自身舞蹈技能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营造师生平等、生生互助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舞蹈教学过程中,前提是营造一种合作式学习的浓郁氛围,构建起一种公平民主、平等互信、心心交流的师生关系,教师放下以前为我权威的架子,演变成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这种融洽的关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进学生积极投身于舞蹈学习中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之间应建立起互相鼓励、互相帮扶、共同进步的关系,每个成员都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懈努力,而且还积极采纳组内成员提出的意见并及时纠正自身不足之处,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大幅度提升。

(三)通过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当小组成员初步掌握教师演示和传授的动作规范和要领后,各小组组长应安排成员不断进行反复练习,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舞蹈能力较强成员作为小教师,安排成对结组进行不断磨合与练习,以逐渐掌握所学习的舞蹈技能。还可开展组间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融入具有丰富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内容,采取奖惩并重的激励措施,使学生在不断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将自己的舞蹈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此过程中他们享受到了舞蹈艺术带来的成功体验,从内心深处焕发起舞蹈学习的强烈热情。合作学习使组内成员彼此之间的优势得到共享,借助于互帮互助、交叉学习的学习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而且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问题,提出纠正的建议与措施,这种学习突破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舞蹈学习中。

(四)通过阶段性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在合作学习教学开展中,以一周、一个月、一季度为一个评价阶段,进行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考核和检测。阶段性评价能对于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检测和考核,尽早发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对错误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及时纠正和改进,这种阶段性评价的方式,能第一时间使学生对于舞蹈动作要领和技能进行回顾与复习,而且能尽早发现组内成员的问题和自身的问题,继而对于陌生的动作要领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舞蹈动作技能的目的。

学前舞蹈篇(9)

教师的言语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准确,极容易导致学生接受错误的信息。相反,如果教师用准确的言语进行表达,不仅可以减少学生误解的情况,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体现在对舞蹈动作要领的传递。在模拟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讲解舞蹈动作,也可以向学生提问动作要领等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准确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动的语言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调节学习气氛,还可以唤起幼儿对舞蹈的兴趣。舞蹈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将需要讲解的舞蹈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幼儿芭蕾舞时,有些幼儿的手型动作不到位,可以提醒幼儿想象一下天鹅挥动翅膀的样子,这时幼儿就会注意到自己的手型,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手型像天鹅的翅膀一样美丽动人,这样更容易使得幼儿记住在舞蹈中正确的手型是如何摆放的。培养学生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更提高了幼儿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舞蹈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语言要生动准确,动作也要规范标准。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全面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并配合适当的面部表情,以优美的舞姿获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获得学生的尊重。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舞蹈动作的能力可以从动作技能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反映出来。动作技能是对舞蹈基础动作的掌握,而表现能力是对舞蹈艺术性的体现。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幼儿舞蹈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能力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和表现能力的学习。不仅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训练,还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的内容中,增加各个种类舞蹈的动作训练,如芭蕾舞、古典舞等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更大限度地了解以及掌握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以及动作要领,以便在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为幼儿传播更多不同风格的舞蹈知识,更全面地为幼儿打开舞蹈新天地。

三、编创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编创舞蹈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对编创幼儿舞蹈的需求。进行幼儿舞蹈的创新,首先,要求学生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幼儿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接受舞蹈能力也会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记忆、模仿、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心理特点进行编创舞蹈。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轮流进行创编作业练习,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纠错、互相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用自己的舞蹈语言表达所学到的动作,进而学会思考、有意识地进行舞蹈组合创编。最后,注重锻炼学生对于生活细致观察的能力,因为在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在幼儿表达不同情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其中得到灵感,从而编创出能反映幼儿生活的舞蹈。

学前舞蹈篇(10)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出拥有学前教学知识,有能力担任托儿所、幼稚园等幼儿机构的专业教学教师。对于这些专业人才教师,舞蹈是他们日常工作的活动之一,学前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是,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改革成为了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1舞蹈课时不足

舞蹈是艺术之一,进行舞蹈学习需要长期的间断练习和复习,才能提高身体的舞蹈素质,让身体接收各种专业舞蹈动作。但是,当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对舞蹈课时的安排不足,每周的舞蹈课时仅仅只有2节课,甚至不开设课程,只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那么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需要勤加练习的专业化舞蹈来说是往往不够的。舞蹈课时的不足,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今后的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

1.2舞蹈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就好比医生的手术刀、士兵的枪,教材在专业化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而对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教材就无从说起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学校中严重缺乏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对于选择的教材杂乱无章,有选择专业舞蹈学校的教材的情况,还有选择高难度的舞蹈教材来作为入门课程的情况,这些选取教材的情况严重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目的,不利于学生的舞蹈教学质量。

1.3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是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行为艺术,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优美又高超,一定会使观赏者拥有悦目娱心的感受。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刚开始真正的接触舞蹈,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舞蹈培训,肢体达不到舞蹈所需的柔韧性、灵活性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偏大,骨骼发育早已定型,极大地增加了舞蹈动作基本功的难度,还有些学生对舞蹈的概念模糊,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到位。

1.4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固定,而且没有存在专业的舞蹈管理者,这大大地降低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很多高校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没有合理规划,课程随意安排,舞蹈课程不固定,有时临时安排,教师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想怎样教就怎样教,压根没有进行严格的课程计划,这种情况极大地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教学的要求。

1.5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现今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里的舞蹈教师并不是专业舞蹈教师,有些是由学校人事编制而来的音乐教师,有些是非专业的业余舞蹈者。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一大弊端,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舞蹈教学,但是由于是非专业的,使得学生的舞蹈程度较低,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

1.6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达成教学质量要求的明确阐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出发,制定关于舞蹈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制定出粗略接触的舞蹈知识的阶段,加上学生对舞蹈接触时间少,舞蹈基本功差,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能力低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舞蹈教学目标。

2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2.1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舞蹈技能型更加重要,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在舞蹈课程中只是一味地对舞蹈技巧的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会使得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愉悦的心情,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教育学生翩翩起舞,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

2.2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是要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学生的德育思想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舞蹈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正确指导,因为在舞蹈学习中有许多竞争和交流,还有成功和失败的追逐,所以,舞蹈教师需要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要积极面对失败,以此提高德育思想和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时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这样舞蹈教师在今后进行舞蹈专业知识教学中就会相对轻松了,也能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2.4培养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舞蹈教师不够专业,虽然学校通过整编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舞蹈教师,可以节省学校的人事编制,但是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学琴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具有专业性的舞蹈但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要积极地培养舞蹈教师的舞蹈专业能力、招聘具有舞蹈专业性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培养训练,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

2.5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舞蹈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比如,在学前教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这样的阶段性舞蹈教学,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总体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规定,每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舞蹈教育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更新,提高实际舞蹈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58,139.

上一篇: 因病辞职信 下一篇: 水泥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