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6 23:16:20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软件蓝领一词来源于印度,泛指技能型软件专门人才。目前全球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依然巨大,并以膨胀方式持续增长,外包市场需要大量技能型软件专门人才。上世纪末,“千年虫”解决方案成就了印度,使之成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强国,令世人瞩目。在印度的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每个基础编程人员按照规定的工序加工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正如印度卡纳塔卡邦首席行政长官Krishna在解读为什么班加罗尔会成为印度乃至亚洲的硅谷时回答,除了教育,还是教育。

目前,在我国软件企业中,人才缺乏是制约软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面临最大的教学问题是企业求贤若渴、却英才难觅,其根源在于传统的“本科压缩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笔者针对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总结,其目的是为了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若干教学问题

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旨在通过软件学院的建立,实现软件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在示范性软件学院计划中,明确提出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的专业定位。2003年教育部批准建立了36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IEEE-CS组织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2004,在指南中划分了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等lO个关键知识域,规定了每个知识域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如“软件需求”知识域有需求基础、需求过程、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需求确认、需求实践等教学主题。

回顾多年的软件工程专业发展,我国各高校中已有近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出现。为了支持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自2006年起,商务部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2007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加大了对信息类专业的支持力度,软件工程专业列入第2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修订的学科目录,把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软件工程专业和学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政府层面安排的各级各类专项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等。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为了建立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软件产业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深化高校与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等。

综上所述,市场对人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适应产业市场不断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教育任重道远。培养技能型软件人才已经到了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人才短缺、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本文主要讨论3方面教学问题:

(1)实践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理念必须符合产业标准和项目规范,软件项目的成功取决于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必须遵循软件工程规范,规范是指项目规程和实施项目的相关技术标准,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求其核心的基础知识,不求知识全面。

(2)职业技能结构。通常职业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其职业技能可以划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的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此外个人的职业素养也是一种职业能力,主要有交流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文档的规范写作、分工合作、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等。

(3)实践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原则,根据“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具体程序员”的人才结构组建项目团队,按照项目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实施项目,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产业技术、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实训从最简单的项目做起,在强调掌握具体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善于交流、勤于沟通,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2 实践教学理念

印度软件企业快速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按照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方式培养人才,形成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分析软件产业特点,任何大型软件项目的实施,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如图1所示;把大项目分解成无数小模块任务,要求按照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遵守项目流程,如图2所示;不同层次上的人员有着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在合作或协同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和职业素养,团队角色职责如表1所示。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框架中,工作指南规定了要完成的任务步骤、方法、进度等,各“角色”执行任务时必须参照工作指南,工作模板是指“角色”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具体任务以及必须完成的各种文档结构,QC根据指南,逐一核对任务列表,通过检查表监督各角色是否按进度执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某个项目)一起学习和工作,团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机制。例如项目专用的公告牌(公告、通知、状态报告),项目邮件列表;项目网站(文档、团队成员主页、相关的技术论文和笔记以及自学培训材料),项目会议(关于简报和问题解决方案),关于团队成员工作的最佳实践会议和讨论,面对面交谈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块地掌握实际动手开发能力,尽快与产业技能接轨,要求学生给自己制造一个理由来组织学习型工作团队,通过发放团队工作规范和模板,签订团队工作责任书、内部承诺等方式来提高团队学习效率。通过教学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并提出团队、规范、交流的教学理念,团队是项目基础,规范是项目规程和技术标准,交流是团队成员的基本素养,其教学理念符合产业需求和企业实际。

3 职业技能结构

全球软件产业市场呈现两大特点,国际化分工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化技术更新加速。前者使得软件服务外包成为全球性软件市场中的追逐热点,涌现了象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一些软件外包强国,后者说明软件产业中的技术从业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和技能,尤其是直接面对软件开发环节中的技能型软件人才。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软件企业的人才结构合理,其软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紧跟国际软件领衔企业的技术发展,快速更新教材,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可承担任何大型软件项目中具体某个环节的规范且熟练工作。对于软件产业来说,教育部门提供大量技能型软件人才是软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同时这种专门化知识结构的人才模式也将推进软件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因此,必须分析研究技能型软件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该寻找培养这种能力结构的方式方法。

职业能力包括贯穿技术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现行教育部门或软件企业中的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之内涵必须得以重新构造;已经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交流和职业行为评价等因素都应纳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接受任务、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这是最基本的标准。例如对于低档软件人员不懂操作系统、计算机原理、关系数据库原理等常识,并不妨碍他编写代码、使用工具开发用户层界面等专门工作。所谓技能训练,就是掌握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几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然后学习目前流行且高效率的软件开发工具(如果企业需要,还可以学习一些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学习实用的软件编程、数据管理、硬件维护等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围绕编程规范,研究技能知识结构”的课程建设思想,把技能型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特定技能、通用技能、核心技能3个层次,其中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体现了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特定技能可以理解为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来划分范围,例如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通用技能通常比特定技能的口径要宽,可以理解为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我们提出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边界,按照软件阶段划分,制定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例如编码阶段,要求有规范代码书写、单元测试能力,专业教师(或项目经理)要善于观察、发掘、培养新人,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固化训练或交叉培养设计、编码、测试、文档书写或管理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过程区分,哪些人是技术型,哪些是项目管理型。哪些技能操作型人才。高校不是企业,企业也不该承担高校职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围绕职能能力训练,企业和高校之间有职责分工的边界,例如外包委托、实习见习活动等等。在职业素养和能力方面,着重在交流表达、规范写作、分工合作、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我们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边界,坚持任何人都有“用”的原则,关键“用”到实处。刁钻苛刻的人“用”到测试上去,勤奋好胜的人“用”到技术攻关上,豁达人缘好的人“用”到项目协调上去,条理规矩的人“用”到设计上去。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知识只求核心基础知识,不求全面知识,知识教学内容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软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方面的教材较少,这类课程建设有一定难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协作来组织开发此类课程,另一方面,借鉴真实项目的仿真实训来开发此类课程,此类项目的文档比较规范齐全,可实施规范训练。在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年级高低,使课程教学和训练仅局限于某个开发阶段,例如编码阶段,着重让学生看懂详细设计文档、规范编码书写、模块单元测试。另外,在课程教学和项目训练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说(交流)、写、做,特别是说和写。“说”可以通过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讨论,“写”可以写个人小结或技术分析等。这些内容和要求都应该作为课程建设的必须内容,并用恰当规范的格式或流程编写起来。

4 实训教学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一系列实训项目,构建了以实训项目为主题的实训环境,明确提出以项目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以“职业技能为根本、工作体验为主题、知识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

以实训项目为主题的工作模式,是仿照软件企业规范的运作模式,由教师(或项目经理)演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文档,安排学生编写详细需求、详细设计文档,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分片包干,个人承包,每人都有机会承担项目的某个具体内容(如编制模块,编写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规范化开发能力和团队分工协作,强化程序设计基础,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开发环境和工具。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一、国内软件产业总体形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计算机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但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尚处于逐步明确清晰阶段

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还没有真正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实现优化,再加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我国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但未见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之势。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全面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关键技术发展方面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软件产业在产品质量、软件开发的规范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年销售总额不足200亿美元,约占全球软件产业销售总额的2%,相当于美国的1/21,日本的1/5。国产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3.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国家信息化的要求

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5%,远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韩国的1.96%、印度的16.7%,与国家信息化对软件产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美国,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继汽车和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4.国内软件产业基础薄弱,软件企业规模不大,软件人才严重缺乏

据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的调查,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至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仅有十几家公司。

我国软件产业当前的劣势格局,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软件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软件产业内部微观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软件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软件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主要因素。至2005年,我国软件技术人员约有25万人左右,此外,还有38万人在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其中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上也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中缺乏急需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也是必然的结果。基于对如何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逐步树立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等问题的思考,有必要探讨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二、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形势分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在当今的社会人才需求中,最需要的是大量实用型人才,能娴熟地完成工作的任务。对高新技术的软件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产业的发展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另外,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应注重学生隐性知识的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对于课程僵化、节奏缓慢的传统教学是无法满足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

分析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不容乐观,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件人才的市场供应,计算机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大量应届毕业学生就业困难,这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软件人才教育的问题――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脱节。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便是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软件。

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而这些软件人才的获得,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资料显示,在印度34万软件人才中,仅有4万人来自大专院校,有30万出自印度的高度发达的开放教育和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为了培养人才,印度建立有世界一流的理工院校,但是主流的人才来源却是印度与大学教育平行的开放教育和职业化培训机构。作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软件产业的需求,脱离产业和市场来培养人才的方式都是不科学的。

基于该思路,结合实际,我国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依托传统高等教育资源,在计算机高等教育中实施改革。结合产业和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应设置以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方向的专业,当前主要以创办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途径;二是依托电大开放教育的资源,充分发挥电大开放教育“覆盖范围广,人才培养规模大”的优势,为更多软件人才创造“在实践中学习”的受教育条件;三是利用社会培训认证机构资源。由于国内培训认证机构办学规模和条件总体状况不理想,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三、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1.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

目前,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资源进行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包括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

(1)软件学院培养模式

软件学院一般依托在计算机学科领域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2002年初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批准设立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等第一批全国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作为各高校 的二级学院,接受学校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从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与计算机系区别开来,但与计算机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当前,各软件学院的招生渠道有三种,一是招收所在学校二年级后本科生,主修软件方向;二是招收其它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软件方向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三是从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本科学历以上软件从业人员中招收软件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

(2)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改善软件人才结构,大规模培养软件初级编程人员,满足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要。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第一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体制上以职业技术需要为依据,实行开放式办学,允许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特别加强了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争取国际国内若干软件企业、公司的支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培养人才以增强办学活力。

当前,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全国高考和各省级统一组织的考试中,招收应届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另外,还可通过由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高职班单独入学考试,招收少量有一定相关实践经验和较好理论基础的在职人员。

2.探索中的开放教育培养模式

利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是探索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较全面的分析。目前,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两个层次。

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重点面向基层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分解为硬件设计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1)要求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应用软、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必须的基本技能;(2)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

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专科包括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等专业。其中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由2003年秋先行推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和“网站应用编程”两个方向的试点。计算机开放教育各专业以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如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明确针对软件人才的培养。

3.两类培养模式的比较

根据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软件企业需要的是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等。

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高端的需求比较小,中低端的需求量非常大。示范性软件学院(本科以及研究生院)是培养工程型的偏中高层的人士;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面向中低端的;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和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也是面向中低端的。表1说明了软件人才层次与培养模式的对应关系。

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国内软件产业基础薄弱,软件企业规模不大,软件人才严重缺乏现状采取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上的改革措施。事实表明创办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电大开展开放教育是独立的覆盖范围非常广的系统,人才培养规模大,这是其他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电大是从中央电大到全国各省、市、县地方电大形成的一个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开放教育培养模式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此外,与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相比,由于电大开放教育采用在职不脱产学习,因此学生能更好地结合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产学结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更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合理和可行的。

四、对开放教育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借助开放教育资源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对于提高我国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意义重大,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人才培养总的前提是我国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市场需求,市场需要的软件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根据市场对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必要对目前开放教育中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必要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课程设置问题

在开放教育中,培养多层次实用型软件开发人才,按照软件企业的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是开发教育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动态的调整,一定要适合市场的需要,可以采用动态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上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最好能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如软件项目管理专业,侧重于软件功能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系统分析设计专业,侧重于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专业,主要是编写程序,实现软件的功能;软件测试专业,就是想办法攻击和破坏软件的人才;软件文档专业,主要负责软件文档的编写;软件营销专业,就是市场策划、推广营销软件的人才;技术支持专业,主要是售后服务。

开放教育软件专业课程的内容应体现成人终身学习的特色,往往是理论以够用为度,重在应用能力的提高。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要把握住重点。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软件开发过程、行业概述、研究领域概述等等都是当代软件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课程理当强调。此外,建议增加一些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基础课程。可请交流专家讲授基础知识,再让学生通过实例亲身体会。培养用户至上的软件人才观念。请专家讲授,增加实践案例。可设置美学欣赏及文学修养选修课,请专家讲授,辅以流行的软件作案例。

2.师资建设问题

加强开放教育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软件实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从IT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软件技术与管理人员到开放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有利于改善开放 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仅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选调方式可采取调动、借用、校企合作、兼职等多种形式,政府可制定配套的政策给以鼓励与支持。

建立办学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组织开发和编写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

如国内有的软件学院在师资队伍结构上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聘任:三分之一来自学校及国内的优秀教师,三分之一来自国内外著名IT企业的骨干技术专家,三分之一来自境外著名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而前沿学术讲座则是全部由盯业界的竹席科学家、技术专家组成并直接参与的。企业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的全新的学术讲座课程,为的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直接吸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思想及成果。这对于开放教育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在软件专业教师的考核标准上,不应该把在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把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

3.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软件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借助和利用微软、IBM、Intel、HP、SUN、ORACLE、SAP等跨国公司的各方面资源。开放教育需要学习软件学院模式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探索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

积极探索与国际多所著名大学、知名企业合作的途径,聘请他们的专家教授来校授课任职,引进著名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前沿教材,实现学术环境、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开放教育部门如何更多地和企业接触,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不断体会新技术,实现技术互动,这是所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都要努力的方向。要办好开放教育,电大系统自身必须要先开放。开放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教育与培训方案。

4.教育质量的控制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应用,要将软件人才培养落实到企业用人需求上,将好的思路和培养方式落实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上。教育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是“软件人才需要在市场中检验”。在以培养多层次实用型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的同时,要采用淘汰制和奖学金制。在国外,这方面有很明确的宣传,就是让别的产业都知道,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软件人才的培养能够保证质量。淘汰制,一方面是让产业界知道我们的学生培养是注重质量的,另外也是止学生知道只要不努力,你就毕不了业。奖学金制度也应该改革。特别是软件产业,应以给学牛锻炼的机会为主,而不是以奖金为主。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113

0 引言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有相关文件指出要将专业实训室基地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发展重点。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高职院校本身就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为了进一步迎合大数据时展要求,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我省各高职院校将进一步的加强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的建设,推动整个河北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的科学化、统一化、专业化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而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将会遭遇一定的阻碍,目前我省的高校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尚处于不成熟状态,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面貌。

1 大数据时代下的河北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投资。为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状况,笔者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资料收集方式进行了探索。由调查结果看来,我市各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的建设方面初有成效,不仅在实训室建设总面积上实现了量的突破,更是在专业实训室建设以及专业队伍的建设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能够初步满足大部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培训需求。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各高校还收到了来自中央政府、省市财政专款以及社会民意投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援助。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占总体建设资金的15%,而省市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最大,高达69%,其他各种资金筹集渠道填补了总建设资金的16%,为河北省的总体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2)实训项目与相关设备配置。据相关调查结果表示,我省目前在实训室的建设上主要以程序设计类、多媒体类、电子商务类与网络工程类四大类实训室建设为主。同时,也延伸出了如网络及初级设计、数据库开发建设等三十余种与实训室相关联的复线工程项目。且各类项目的开出率近乎100%的成功率。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在设备原料采购的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了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实用性,以最大程度的保障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的先进性以及科学性。设备原料的质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实训室的最终效果,更是直接影响我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建设河北省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

(1)全社会共同合作共建校外云平台实训室。由上文已知,我省当前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的建设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而在此基础上,各院校更应该加强自身与社会的链接度,主动构建校内外共同实用的云平台实训室。(2)强化院校教育资源。建设实训室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的统一,因此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对师资水平的考验。就目前看来,我省各高职院校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将前期资金筹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了计划重点,然而对于实训室实际作用的发挥而言,更加需要院校师资教育力量的配合。(3)紧密依托市场行情,深化实训室建设。实训室的建设除了要满足校内生产发展需求之外,更应该主动适应市场发展潮流,深化建设,最终达成具有全方位培训作用的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信息源,也能够成为信息接收者,院校应该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工学结合、专业与实践结合、培训与企业结合的全方位实训环境。从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就将市场观察能力以及对外技术服务等职业素养理念传达给学生个人。

3 具体构建框架设想

(1)校外实训室构建。在得到来自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院校与相关软件企业的连接。共同搭建实训小组,挑选专业知识优秀且对软件开发设计具有强烈兴趣以及热情的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实训。推动校外实训室的构建,为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一个更为实际的专业训练平台。同时为软件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导向,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统一的优秀员工。(2)综合运用校内资源的实训室构建。面对有限的校内外资源,相关院校负责人可以依据不同软件专业学生的发展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尤其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实现实训室的共享,搭建具有共通性的专业云实训平台。而在针对专业性质较强的软件专业,就需要合理运用校内资源,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软件开发测试实训室等。首先可以在院校缘由的软件技术实训室基础资源之上,建立师生共享的软件工作室,组建由专业教师与周边的软件企业员工共同组成的师资团队,对工作室学生给予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操作上的帮助。还可以以院校工作室的名义承接社会软件设计项目,由学生组队完成,提升学生的软件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力促进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云平台实训室建设,不仅能够推动河北省的软件技术产业发展,更有利于全国软件技术专业培训局面的改革发展。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6.049

0 引言

为了适应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不断提高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自2010年以来,国家逐步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白皮书,地处苏州服务外包发达地区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而不断探索和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逐步形成品牌特色[1]。作者在自己的成果—文献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ITSS、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技能需要等,以准职业人为目标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不断更新“产学并行”实训模式、实训理念和实训途径,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的界定

“产教并行”一般要以产品和真实项目为载体,生产与学习融为一体,学生以员工的角色,在实际生产和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范和岗位标准进行学习和工作,例如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模式必须遵守ITSS、软件编码和软件测试岗位规范、按照软件研发和编码岗位流程进行学习和生产,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开展“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该专业具有真实的教学、实训、生产环境,即太仓-健雄国际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入住苏州吉耐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菲优雀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太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完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实训条件的企业化,校企融合开展项目研发、服务、生产和人才培训,为专业群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为此,“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和实施[1,2]。

2 软件技术专业“产学并行”教学内容的选取

要实现“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首先就是要有标准化、真实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产品或真实项目,否则就无法开展“产学并行”的实训教学,结合苏州地区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业务规范和岗位标准,对应软件技术发展,主要选取实战性、真实、生产性强的项目作为骄教学内容载体,进行内容组织和设计,建成以真实项目或软件产品为核心的“产学并行”项目资源库,支撑产学并行实训教学,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照软件技术专业特点和产业标准,建议将教师的社会服务和研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的软件系统、企业成熟的软件产品等资源,作为产学并行的教学载体,实现企业化教学内容建设和组织。

2.1社会服务和研发项目:主要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承接的企业研发项目和社会技术服务项目。

2.2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协议要求,可以将企业真实项目在课堂内通过实训完成,既节省了成本,又训练了生产性技能。

2.3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指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和各类竞赛项目,此类项目真实性强,技术性高,比较适合学生技术创新和整体训练。

2.4获得软件著作权的软件系统:教师和学生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研发的获得软件著作权的软件系统,此类系统具有通用性和独特性双重效果。

2.5企业成熟的软件产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企业允许,将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软件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学生可以全面体验企业生产过程和基于产品质量的工作过程。

3 具有“产学并行”教学能力教学团队建设

“产学并行”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产教研”融合能力的教师,而“产教研”融合能力的教师必须经过不同寻常的过程才能训练和培养出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师培养:

3.1通过“师徒结对子”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处理能力。新教师和年轻教师要跟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名师和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结对子,不断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处理、教学把控等能力和技术,锤炼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2通过“校企融合”来培训教师,提高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只有深入企业一线,基于企业化资源,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培训,才能训练和培养出合格、能胜任“产学并行”教学的教师团队。例如:参加Google培训、北大青鸟、合作企业研发和培训。

3.3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结对子,不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结对子可以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技术服务和在企业一线挂职训练(与企业对接),这将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4树立终身的网络学习习惯,软件技术学习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到大量、有难度、经典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只是在遇到问题才想到百度,根本没有体验到网络空间、专题、论坛大而丰富的专业技术资源,必须培养教师树立牢固的网络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4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流程设计

经过教学研究和改革,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产学并行”教学模式最合适的教学流程是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流程,经过团队近年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流程主要总结如下[1,3]:

4.1导入项目场景

引入项目背景,给出项目任务,提出项目问题,通过项目问题引导后面的学习和训练。

4.2项目技术贮备和引导

通过项目问题,进行项目分析和技术方法分解,通过其他项目或示例进行技术和方法学习训练,并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和技术,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等手段进行知识和技术学习。

4.3项目场景中完成项目

在掌握项目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项目场景进行设计与完成,充分体现“产学并行”的训练形式。

4.4相关项目训练

体现知识和技术的巩固性,提供相类似的项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训练。

4.5技术总结和重点问题

总结项目训练情况,归纳重点技术、方法和知识,对技术难点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

4.6知识训练

不仅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兼顾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将来升迁和就业面奠定基础。

5 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课程考核

“产学并行”的教学模式,基于真实项目或产品进行训练,这就要求仿照企业化的管理进行课程考核,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和要求,采取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形成性考核将是最有效的选择[5,6,7]。

基于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的形成性考核,是从产品最终合格角度出发,严格把控各个生产阶段,进行严格阶段验收,才能保障最终的合格。软件技术专业课程采取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核方式,首先将软件产品规范、软件工程流程和ITSS嵌入到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结合ITSS进行软件项目阶段考核、阶段验收和阶段测试,最终进行软件产品的验收与评价等考核工作,考核主要包括:课程考核计划表、项目考核表、阶段验收表、加分表、最终验收表、成绩汇总表等组成。

课程考核计划表主要说明该考核的组成、考核次数、考核评分标准、验收评价标准、考核要求、考核计算方法等。

项目考核表对项目进行分段式评价,将团队合作、职业素质的考核贯穿其中,可以作为子项目进行分解后考核。

阶段验收表主要阶段验收是根据项目设计计划书、阶段目标进行的验收,是保障最终产品合格的有效环节,验收不仅是评价,还要提出整改和修订意见,以保证最终的软件质量。

加分表主要鼓励学生通过创意设计大赛、创新训练项目等形式进行软件技能训练,取得优秀成绩和成效,作为加分依据,也是鼓励和培养专业特长生的有效方法。

最终验收表是核心部分,采取答辩、专家评价和软件测试的方式,按照项目需求和ITSS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严重不合格软件将一票否决制,对于符合要求的软件项目,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成绩汇总表对以上各部分成绩按照计划表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计算汇总,得出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

6 结束语

作者在原来的“产学并行”教学模式研究基础上,结合ITSS进行了“产学并行”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从教学组织、教学流程、教学师资、教学考核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给出了一个适合产业发展、符合专业特点和标准、工学结合鲜明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翠苗,杨正校.高职软件技术“产学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24-25,29.

[2]朱翠苗.基于ITSS的高职程序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与师资培养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10):64-66.

[3]郑广成.MVC和.NET相结合的高职课程形成性考核系统开发[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01):57-60.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新兴的地方性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更重要的是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应该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特色。本文主要阐述以工程教育认证质量评价机制为指导的徐州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养体系。 

2 市场调研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模式,首先组织一些学科教授和骨干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市场需求等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市场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与股份制等公司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本次调研内容包括实地参观学习、与企业召开研讨会,并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表500份,收集有效调查表437份。 

通过这次调研,总结软件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结构和素质要求、企业技能标准等信息,发现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奇缺,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不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二次学习的困境。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完整性的实训锻炼、强调企业项目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与企业长期合作,开设企业实用的技术课程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内容。 

3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软件开发的系统和工程性,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软件工程专业沿用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3+1”培养模式,具体模式为学生在前三年完成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基本实训,最后一年在企业完成项目级实训、职业训练和毕业设计。 

表1所示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汇总表。徐州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平台。其中,通识类课程平台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以及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知识支撑能力结构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知识支撑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熟知行业标准、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设置学科基础课、通识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专业技术导论、讲座等课程;为了培养持续学习、协作和项目分析等能力,设置软件工程课程群、企业实训课程以及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 

理论知识体系结构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结构包括通识课程群、学科基础群、专业课程群,其中专业课程群是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分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软件开发技术知识、数据库原理知识、计算机系统知识、软件工程知识等5个子课程群。其中,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软件开发技术知识包括Java Web方向课程群、移动开发方向课程群等课程;数据库原理知识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等课程;软件工程知识包括软件需求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 

实践体系结构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四个阶梯: 

1)个人级的实验,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实践环节; 

2)小组级的实验,需要2~4个学生为一组,为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面向对象技术开发,通过沟通和相互协作完成,注重技能的训练; 

3)项目级的实训,主要由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方向技能、软件工程综合训练;

4)企业级的实训,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由学生独立完成企业项目综合训练、职业技能提高以及毕业设计。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效果,每4~6个学生配备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校内导师在学生入学后确定,主要任务是“学业综合指导”;校外导师在学生入学后的3年内确定,主要任务是“工程实践指导”。学生在三年级初步确立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进行指导。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质量评价 为了加强软件工程专业的质量评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建立针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每个教学环节,基于认证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以上这些质量评估措施,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后期,毕业之后阶段,仍然采用跟踪反馈机制,通过记录评价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并逐步对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很显然,只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才能保证按预期的目标完成专业培养要求。因此,从地方性高校实际出发,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质量评价指导,不断完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卓越的学生,为企业持续不断地吸引优秀的生源。 

4 总结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应用型工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别于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需要更注重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有别于传统学术性高校“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师资要求等。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标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注重软件工程宏观意识,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地方性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能够培养更多卓越的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提供一种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2(20):11-13.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锐易特软件的成立,使我国掌握了集成中间件的核心技术,通过形成与IBM、Oracle等国际主流厂商在技术上同步的企业服务总线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破了国外厂商对企业级中间件的垄断地位。在李轶强的带领下,锐易特软件在促进和支撑行业信息化的同时,大力推动了我国中间件和基础软件的产业发展。而李轶强本人,作为SOA标准工作组的专家、国家SOA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互联网标准开放实验室(ISOL)的专家,广泛参与了部级标准的制订工作。由他参与编撰的《SOA用户指南》一书,现已面向全国发售,成为各行业用户全面了解SOA的必备读物。

李轶强知道,民族软件产业要振兴,必须有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引领和支撑。因此,他高度重视对软件人才的培养。锐易特于2004年与东北大学合作成立了SOA研发中心、信息整合与服务科学研究室。他作为研究室的主任,一方面担任东北大学的特聘教授,将自身在国内外从事技术工作总结出的丰富经验向学生倾囊而授,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研究室的学生提供实际参与项目研发的机会,凭借资深工程师一对一的导师制模式,培养出一大批理论与实践兼具的高端技术人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锐易特软件不但没有裁员,还签约成为了东北大学的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并在辽宁各大院校展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解决了大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一个传统大众化专业,所谓传统意味着历史资源的积累,大众化代表着难于创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现代IT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在现代软件行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寻求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广泛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踏实做好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法宝。

 

1 形成“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灰领”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提出三阶段技能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素质养成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规划阶段,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2 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尤其是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项目组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访、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融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行业的了解,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随行业、企业调整的方法,如图2所示。每年暑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对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搜集毕业生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等。在年末召开专家专业建设研讨会,论证调研结果,听取专家意见。在第二年初调整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次项目调研结果及专家论证意见修订了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了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就业范围\&初始岗位群

 

(毕业3年内)\&发展岗位群

 

(毕业3年后)\&软件开发

 

(web应用程序、手机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软件产品测试员\&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

 

(软件实施、软件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软件支持技术员\&技术支持工程师\&其它软件相关

 

(软件需求调研、软件文档编写工程师、软件销售、软件售后服务及培训、软件客服)\&相关业务员\&相关主管\&]

 

2)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详细描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细化了人才培养规格。基础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技术支持能力等 。

 

3)根据职业认证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选取了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种类和级别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

 

3 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系统、开放”的理念,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整理软件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了“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软件产品工作过程梳理三条技术主线:WEB应用程序开发、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整个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模块;描述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并对核心课程做出描述。 4 采用LPT教学模式

 

在“语言类”课程上采用“LPT”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lecture(教学)、practical(实践)和tutorial(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小型案例的方式介绍基本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部分基础知识的使用方法。实践教学布置两类实训任务:一是与教学案例类似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二是布置难度高于教学案例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与易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同时也提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部分知识的常用方法。

 

5 打造全方位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多数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书等上课必备资源。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学校课程资源包保准,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具体有:教学资料、学习资源、特色教学资源、课外作业、课外训练、题库等。在核心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上,与企业工程师一起研发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的案例及相关技术文档。

 

通过软件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共享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行业产业信息、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项目资源和实训案例等,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6 总结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所教非所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培养机制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职业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如何针对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出一大批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是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下面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开发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就业岗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IT行业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一线程序员岗位,培养能在IT行业的软件开发领域内从事计算机程序开发、软件编码测试、软件技术服务和管理、软件销售和推广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比较,它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把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培养“素质+能力+专长”的应用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net方向)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作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软件开发技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核心骨干作用,是培养基于.net技术Web程序员的主要支撑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重要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Web程序员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职业准备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为学习本课程和职业岗位准备基本技能,后续课程是《软件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属于岗位技能应用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一致。

如何让学生利用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用.net技术进行中小型Web应用程序开发;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基于这一背景开设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开设的。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课程设计理念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开发以Web应用产品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Web应用开发程序员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Web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紧密合作,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3.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软件开发市场、软件企业、行业对Web开发程序员的需求,确定“Web程序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按照Web应用项目开发流程(生产过程),确定工作任务。归纳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梳理成课程教学模块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最终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一体化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培养Web程序员应具备能力的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4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4.1 面向就业岗位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明确本课程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为课程重点针对的教学岗位。

4.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分析面向就业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了以下岗位职业能力。

确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能力模块选取如图2所示。

4.3 选取企业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课程主要教学案例。因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是与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素材全面,包括源代码、数据库设计、相关维护配套工具、说明等资料齐全。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案例涵盖了Web应用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能涵盖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5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5.1 按企业WEB应用项目开发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以真实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做中学”为实现途径,以煤矿安全资格考

试系统开发流程中每个工作任务要使用的技术为依据,以工作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设置,将课程内容序化为8个学习情境、16个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如表1所示。

5.2 单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

下面以学习情境四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设计中工作任务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任务导引:数据库设计。教师引导复习煤矿资格安全考试考试系统概要设计,并引出新任务:数据库设计。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案例演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设计。教师演示教学案例,学生观看演示案例。

(3)任务提出与分配: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下发开发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本阶段的任务,进行任务划分,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

(4)实施。学生阅读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概要设计文档,学习Power Designer工具的使用,使用Power Designer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编写数据库设计报告。项目经理审批数据库设计报告。创建并生成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点评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完善自己的作品。

总之,通过以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设计8个学习情景、l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能实际经历Web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职业素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2 如何让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蓝色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前我省高职院校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与我省蓝色经济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不相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的具体情况,契合我省蓝色经济实际情况,剖析当前教学现状,从就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推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

2.1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我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枯燥,师资力量配比不尽合理。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为指导,强化软件应用服务于其他行业工作的特性,围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信息化建设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坚持“面向区域,服务为本”的建设思路,积极开拓软件应用的服务领域。

2.2 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专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的建设思路进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题组通过走访青岛和半岛地区50多家软件企业,电话访谈百余次,回访三届毕业生、网络调研、院校交流、组织校企专家研讨会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政府规划进行分析,

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职业能力进行了广泛调研。我们组织企业一线工程师和职业教育专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青岛市及周边地区软件产业的高速增长,急需大量的软件行业人才来支撑和服务,在结合青岛区域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确定主要有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外包工程师、网站建设工程师和软件技术支持工程师及移动开发等职业岗位。其中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主要职业岗位。

在职业岗位调查中、我们分析了软件开发过程,调查了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主要职能、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方式、与其他任务关系、所需知识能力,最终确定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阅读程序、编写代码;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网站开发与维护;企业级应用开发和维护。

根据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要求,按照“课程对应能力”的职业教育特点,我们把典型工作任务中要求的职业能力,最终转换为如图1所示的相对应的学习领域(通常所说的课程),使之更加适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2了解专业相关职业群,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了解专业有关的职业群,能够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群进行了解,为学生介绍有关的职业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对职业产生一定的规划,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之处。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授课。

2.1展示软件技术专业典型职业发展路线

发展路线1: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这条发展路线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上层发展,最后成长为系统架构师,系统架构师难度比较大,但是工资很高,目前系统架构师是按小时算钱,一个小时可达几万元,不过系统架构师只是在大型公司才会有,对高职学生来说走这条路需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成功,所以难度比较大。发展路线2: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与发展路线1相比较,区别在最后一步是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所以这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底层发展路线,相对于系统架构师来说,工资虽然低一点,但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难度较小一点。发展路线3: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市场总监/技术总监、CEO。这是往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的路线,收入也很高。

2.2理清发展路线中各种岗位所需的职业水平

在明确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群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和分析具体的岗位职业要求、技能要求等等,组织学生对岗位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岗位不同,对应的专业能力也不同。JAVA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Java开发工具,熟悉JavaJSP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结合各类型的软件(使用JAVA开发桌面应用程序使用JSP进行小型动态网站;开发SSH框架进行大中型网站或系统开发)等等进行操作,能够自主编写程序。.Net程序员:要可以自主应用开发软件,了解C#编程语言和开发技术,明确应用架构,会编写程序的相应技术文档。移动开发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一种移动开发工具,熟悉Java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能够借助手机客户端进行程序或者软件的设计,能够自主编写程序。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熟悉软件项目,能够部署软件系统,能够维护系统处理故障,能够培训用户并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2)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方法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自主学习,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够借助工具阅读专业相关的外文(如英语)资料。3)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社会能力。工作中能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与客户、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组员、测试组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用语音、文字正确表达设备软件项目的相关业务;能积极进取,并能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

3理清职业相关证件

职业相关证件能够表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当前人才市场中较为看重的内容。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考取职业相应的证书。如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取相当于高级水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员证书;还可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取相当于中级水平的VisualC#平台证书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和软件技术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考证的相关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考证活动,形成一定的考证意识,并在考证的过程当中,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这种方式也能够使教师明确进一步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问题和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富含针对性特点。

4明确学校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效果等情况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校企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加,展现了高职院校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价值。学校可以与其他优秀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将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多的优势。学校为软件技术专业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实训室学生用机是高端苹果机,软件技术专业采用逆向软件工程及全程软件测试的“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1”表示以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程序设计”)为基础;“3”表示通过“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软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三门项目课程,使学生成为在软件工程规范下进行高质量软件项目开发的程序设计员。以项目为载体,由易到难,按软件开发过程的逆序“编码(实现)、设计、需求分析”,分阶段学习经过整合的项目课程;项目教学中贯穿进行软件测试V形模型中的各测试类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弥补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素质或技能方面的缺陷,还可结合不同学期的课程开设、能力需求情况等,推出形式与内容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企业参观、MIS开发技能竞赛、综合软件项目开发、ITAT软件开发技能竞赛、移动互联网技能竞赛、企业优秀人才或历届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专题讲座、PPT制作竞赛等,以固化或拓展学生素质。

上一篇: 交通安全演讲材料 下一篇: 社会公共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