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培训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4:24

软件培训方案

软件培训方案篇(1)

一、快速培训方案研究思路

本系统研究一套能够针对不同种类信息、不同组网需求的快速培方案,提供系统综合运用的具体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实现岗位人员综合任职能力的快速培训。为实验培训方案、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通过单片机硬件编程与计算机软件设计相结合的方式,研制一套外观、使用效果与实际设备基本一致的拟训练系统,包括模拟训练设备,可以实现操作体验上与实际设备基本一致的效果。

复杂系统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方案,使操作人员能够按照使用要求,快速选择综合运用方案,学会设备选型、连接、操作配置等一系列操作,深化对系统的理解,形成系统综合运用能力,达到正确、快速、熟练系统组网的目的,缩短技能生成周期,满足岗位任职需求。

二、快速培训方案研究内容

(一)系统分析与梳理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的方法途径

以实际设备操作使用为根本依据,对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的方法步骤、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出分别使用不同协议组网的方法途径,为快速培训方案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复杂系统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方案

根据系统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处理、传输需求,从主用的两大传输途径入手,提出信息综合运用的具体方案,为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提供可操作性依据。包括组网信息流向分析、组网方式选择、协议选择、设备连接关系、设备参数配置、相关专业软件使用与数据应用等。

(三)研制复杂系统综合运用模拟训练系统

结合快速培训方案,制作一套复杂系统模拟训练系统,根据系统组网应用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类型信息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模拟训练系统包括软、硬件两部分,硬件部分的模拟训练设备能够真实的呈现复杂系统设备的相应外观与操作响应,软件部分的训练软件具备训练演示操作和训练考核功能。

(四)开发复杂系统综合运用训练管理软件

为实现系统综,合运用的快速培训,及时掌握操作、训练情况、提高训练质量。研制一套复杂系统综合运用训,练管理软件,能够对训练过程实现任务制定、过程监控、可视化演示以及结果分析及评判等功能。

三、快速培训方案研究方法

(一)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指导参训人员快速培训

通过梳理整合复杂系统典型综合运用方式,研究一套涵盖不同种类信息、不同组网需求的快速培训方案,拟定每种综合运用的具体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包括系统组网的信息流程、设备选型、连接、操作配置等一系列内容,可操作性强。在快速培训方案的指导下,参训人员能够按照系统组网要求对组网信息流向进行分析,理解信息处理、传输网络的组成架构和信号流程,明确通信方式选择、协议选择、设备使用型号数目、设备连接关系,掌握设备互联互通、协同训练与管理的方法规程。通过亲自动手对设备进行线缆连接与操作使用,搭建近似岗位任职实际的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环境,体会各种设备的灵活应用与配置方法,形成设备参数配置、相关专业软件使用与数据应用等综合运用的相关技能。经过方案所设置的循序渐进综合运用课目训练,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使参训人员深化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形成正确、快速、熟练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极大提高训练效率,缩短技能生成周期,实现参训人员综合任职能力的快速培训目标。

(二)综合性应用各种技术,实现系统综合运用模拟

针对复杂系统应用需求,研制包括模拟训练设备、训练管理软件在内的模拟训练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实现模拟设备组网操作功能模拟:引入TCP/IP技术组网,将各模拟训练设备、管理主机通过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内部局域网络,实现模拟设备操作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控制信息的传输,实现复杂系统综合运用方案模拟;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单片机控制管理技术构建模拟训练系统通用基础平台,实现软硬件数据协调通信、管理控制等功能。

软件培训方案篇(2)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软件培训方案篇(3)

基本案情回放

据了解,广东新广人才交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或新广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广东新广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从事人才培训、人才推荐、人才招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2011年底,BSA|软件联盟成员欧特克公司、奥多比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了解到,新广公司在其经营的新广动漫培训学院中大量使用了未经原告授权的软件产品用于动漫培训活动,遂以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为由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天河区法院)提起了诉讼。

2012年6月20日,天河区法院根据原告的申请,对新广公司的经营场所采取了证据保全措施,现场清查发现被告公司电脑安装了包括两家成员公司的Autodesk 3ds Max、Maya、Adobe Flash、Photoshop等一系列盗版软件。

在完成双方证据交换程序之后,法院分别于2012年12月14日、2013年3月18日对案件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同时将此案作为典型案例,邀请人大代表旁听了庭审并对庭审进行了网络公开直播。

2013年12月16日,天河区法院对本案依法作出宣判,判决新广公司停止侵权及赔偿损失1822492元。目前,该判决已经生效。

据悉,本案是全国首例针对国有教育培训机构的软件侵权诉讼,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证据保全措施的有效运用

通常来讲,证据保全环节是软件侵权案件的重点和难点。为对本案中证据保全的具体运用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本案原告人、北京市立方(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尧律师。

“为争取更好的诉讼结果,我们在案件的各个阶段都作出了精心准备。在之前,权利人及律师调查、收集了新广公司侵权的大量证据;案件启动后,依法向法院提出了证据保全的申请,并向法院详细说明了软件侵权案件证据保全的特点及注意事项,为证据保全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邓律师说,“到了审理阶段,我们向法院提交了大量证据材料、案例以及司法指导意见,详细论述了新广公司构成侵权以及软件侵权损失赔偿计算方式等关键问题,在庭后阶段,律师又收集了新广公司继续侵权的证据,向法院阐述新广公司侵权的主观恶意及严重情节,争取到了更好的赔偿结果。”

以往许多案例表明,在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中,证据保全的应用方式对于取证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案证据保全是法院根据原告的申请依法启动的。保全过程中,原告及新广公司均有代表参加,这种安排既符合证据保全有关的法律规定,同时也较好地保障了双方的知情权,得到双方的理解和尊重。在明示的情况下,法院采用了抽样检查的方式,即按照抽样的侵权比例来推定整个侵权软件的用量,由此提高了保全的效率,同时也没有影响新广公司经营活动。整个保全过程由法院主导,客观、公正,保全工作总体顺利。”邓律师向记者介绍说。

计算机软件侵权具有隐蔽性强、不易发现以及容易删除侵权记录等特点,这也造成权利人举证的困难,很多时候需要法院进行证据保全来获取全面、准确的侵权证据。对此,各地法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当中。

“广东法院在探索完善司法证据制度方面,强化了侵权者的证据披露义务和侵权者举证妨碍的责任承担,这种做法较好地平衡了权利人与侵权者的举证责任,有助于法院查清案件事实,有助于案件的公正处理。”邓律师进一步表示,“有关立法部门应当及时总结和吸纳司法实践中已经成熟或已被广泛认可的一些做法,并及时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当中。具体到软件著作权保护方面,我们认为,在举证责任及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面,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可以做出更进一步的完善。”

软件商业性使用的判定

与其他同类型案件相比,本案的特殊之处在于,新广公司作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其将软件用于开展培训活动的行为是属于合理使用还是商业性使用?

邓律师认为,判断是否构成商业性使用是软件最终用户著作权侵权纠纷中的核心内容,由于计算机的普及性和现代行业的多样性,不能简单地依据使用主体或者计算机所在位置等单一的标准来判断是否构成商业性使用。比如,以往在个人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往往是为学习研究而使用,而现在很多设计师都是在家中完成单位的工作,这就具有了商业使用的性质。总体上,判断商业性使用应当考虑使用者、使用地、使用目的、使用结果等多种因素,综合加以判断。

邓律师又结合本案作了具体分析:“在本案中,第一,法院在新广公司经营场所内保全发现,其计算机内安装有盗版软件,应当认为被检查的计算机为新广公司工作性使用。第二,我方提供的证据显示,无论是在日常培训环节还是考试环节,新广公司旗下的学员均需上机实际操作涉案软件。由此可见,新广公司安装、使用涉案软件的目的是提供给受训人员学习、操作以及考试之用,是用于培训和考评,即用于经营活动。第三,从新广公司的企业性质及经营范围可以看出,新广公司主体的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性企业,其经营范围包括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等,进一步印证了其利用软件开展培训工作是经营性的商业使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法院最终认定新广公司对涉案软件构成商业性使用。”

本案被告是一家培训机构,通常会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应当如何看待和分析此类机构使用盗版软件的行为?

邓律师对此表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属合理使用。教育培训机构,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而是利用软件本身的功能开展经营活动,则是一种商业性使用行为。本案被告新广公司虽为培训机构,但其培训是以营利为目的,并不具有公益性,另外,其培训活动也不是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而是利用了软件本身的功能,因此,本案被告新广公司构成一种商业性使用软件。因盗版软件无法享受售后服务等,导致其功能、用户体验等方面明显差于正版软件,如培训机构其在培训活动中使用盗版软件,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受训人员对于软件的评价,这会造成用户对于软件本身不当甚至负面的评价,进而影响到权利人的声誉以及长远的市场利益。同时,因培训机构具有引导作用,其学员涉及面广泛,培训机构使用盗版软件的侵权情节相对而言会更加严重。

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问题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侵权的损害赔偿的计算一直是司法审判的难点问题。据有关学者研究统计,因无法通过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者的获利准确计算侵权损害赔偿,我国法院在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判赔中,采用法定赔偿的占78.54%。

“事实上,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复制成本极低,其销售又是采取许可模式,对于计算软件侵权的损失赔偿,是可以参照正版软件的市场售价乘以侵权者实际安装的软件数量来计算的,而且这种计算方式实际上也获得司法实践的广泛认可。”邓律师表示。

据了解,此种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早有体现。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定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指导意见》(京高法发[2005]12号)第31条规定,软件最终用户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可以按照正版软件市场价格确定赔偿数额。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年通过的《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适用法定赔偿方法确定赔偿数额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1条规定:“软件最终用户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被判停止侵权的,可以参考正版软件市场销售价格确定赔偿数额。”

另外,国内其他各地法院在类似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中也是按照涉案正版软件的市场价格乘以安装数量计算损失赔偿数额。如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奥多比公司诉成都汉湘文化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案号:(2004)成民初字第477号】;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美而光交通运动器材(昆山)有限公司与欧特克公司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上诉案【案号:(2008)苏民三终字第0056号】等多个案件中,法院均是以涉案正版软件的市场价格乘以安装数量计算损失赔偿数额。

不仅如此,以正版软件的市场价格乘以安装数量计算损失赔偿数额也是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政策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23号]第16条规定:在确定损害赔偿时要充分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采取优势证据标准认定损害赔偿事实。积极引导当事人选用侵权受损或者侵权获利方法计算赔偿,尽可能避免简单适用法定赔偿方法。参照许可费计算赔偿时,体现侵权赔偿金适当高于正常许可费的精神,增强损害赔偿的补偿、惩罚和威慑效果,提高侵权代价。

由于软件均是以许可方式进行销售,以销售价格乘以实际数量计算损害赔偿相当于参照许可费,因此,该计算方式也是符合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政策、精神的。

本案中,法院是采取法定赔偿方式来确定损害赔偿额,虽然部分案件是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最高法定赔偿额度,即50万元判决被告承担责任,但邓律师认为,本案法院在处理赔偿问题上仍趋于谨慎和保守。

国企更须注重软件合规问题

由于本案被审理法院作为典型案例对外公开直播,因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对于其他同类企业也必将产生一定的触动作用。本案再次为仍在使用盗版软件的企业最终用户敲响了警钟,企业必须将软件正版化提上日程。同时,本案还首次明确了培训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软件的行为构成商业性使用,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也提醒培训机构,应转变观念和认识,尽快推进软件的正版化,避免侵权的法律风险。

软件正版化作为中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提高公众著作权意识,促进软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有企业,在推行软件正版化方面应起到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

邓律师还特别提醒说:“本案的另一启示在于,国有企业除了注意推进自身软件的正版化外,还要积极推进属下控股或参股企业软件的正版化工作。”

BSA|软件联盟中国区总监兼首席代表王晓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软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企业有必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其软件资产进行管理,通过完善的管理模式和适当的技术支持,明确掌握企业信息化的投资状况,实现高效运行。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既要积极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更应重视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软件资产管理,唯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降低法律、安全和经济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本案中被告的侵权行为给软件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在市场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此案帮助更多企业认识到,提高自身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更是避免安全、法律、经济风险的保证。

软件培训方案篇(4)

IT人才“储备池”

东软1991年创立于东北大学。自创立伊始,与东北大学合作设立了“软件加强班”,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

通过多年的在员工培养方面的大量实践,东软实训围绕TCOE(卓越技术团队)计划,以人员的能力发展为基础,形成了东软人才培养框架NeuTA,并构建了基础层、工作层、高级层、专家层四个不同层级,职业素质、软件基础、外语、商务办公、软件工程、工程实践等六纬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东软实训成立至今,已向行业输送人才万余名,其中东软内部录用近2000名,还与300余家国内外名企保持着持续用人关系,入职IBM、上海通用汽车、埃森哲、惠普、戴尔、简柏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LG电子等国内外名企的实训学员近千名,已成为行业初级人才“储备池”。

获得多项荣誉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东软实训已与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和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先后被南昌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十所知名高校授予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资质。

此外,东软实训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也充分受到了部级、省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誉,分别被授予“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软件十年中国软件行业人才培养贡献奖”、“人才信用公约缔约企业 ”、“辽宁省大学生实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等数十项资质和荣誉。

实力派品牌

东软是中国知名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8000多名,在中国建立了6个软件研发基地,8个区域总部,在4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在大连、南海、成都和沈阳分别建立3所东软信息学院和1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美国、日本、欧洲、中东设有子公司。

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东软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面向行业客户,东软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易扩展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信息化管理最佳实践,以满足客户业务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行业解决方案涵盖的领域包括:东软的行业解决方案涵盖领域包括:电信、电力、金融、政府(社会保障、财政、税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海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知识产权等)、制造与商贸流通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行业。

在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领域,东软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在世界著名的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IT产品等众多产品中运行。东软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

在自有品牌的产品工程方面,在医疗领域,东软先后研制成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磁共振、数字X线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放射治疗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等十大系列50多种医疗产品,其中CT机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能够生产CT的国家。产品已经销往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等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设备安装,拥有客户5000多家,构建了覆盖中国、辐射全球的销售服务网络。

在服务领域,东软提供包括IT咨询服务、应用开发和维护、第三方ERP咨询与实施、专业测试及性能工程服务、与本地化服务、IT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流程外包(BPO)IT教育与培训等服务业务。

软件培训方案篇(5)

要规范地建设好校园网,必须做到:规划、培训、建库,然后建网。

一、规划

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网络,必须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网络,需要校园网络来干什么?通常学校对校园网络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最简单的校园网络:包括一个微机房、一个教师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教师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师办公、校务管理。学校也可以使用校长管理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几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2.中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电脑一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教师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满足管理、办公、教学、辅助教学的大部分要求。学校可以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网站等。

3.高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足够的微机房,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微机若干台(甚至学生人手一台微机),每个教师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的自动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自动化。学校可以使用各种的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学校,实现真正的网上教学。

利用校园网络最基本可以做到学校管理自动化,例如:人事档案管理、教师办公、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如果配置允许,还可以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教师辅助教学系统、网上学校等。所以要建设校园网络前必须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好校园网络。

另外,建设校园网还需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统一的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必须认清形势,了解到学校日后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潜力,统一规划好校园网络的架设。

二、培训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先进行全员培训,即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再考虑架建网络。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校园网就算是架设好了,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或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当规划好校园网,找到了合适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后,立即要着手做的就是对全校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进行全员培训。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全员培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全体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办公系统的使用;第三,教师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第五,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六,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七,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2.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相应的管理系统的使用,第三,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四,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五,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3.网络管理员的培训。网络管理员是最重要的人,整个校园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个管理员的水平。学校最好是聘请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来从事这一项工作,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互联网技术,第五,网络安全的技术。

4.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学校的网络和硬件以及办公设备。硬件维修人员应该参与到学校的整个网络铺建的工作中,熟悉全校的网络线路的布局。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架设技术;第二,微机的安装和保养;第三,微机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第四,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维修。

5.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也不可能长期依赖于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软件的维护人员来维护学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软件维护人员应该参预到学校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熟悉学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的技术;第二,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的技术;第三,系统设计的原理;第四,系统故障的处理和维护。

以上五种人员的培训工作都必须走在学校建设校园网络的前面,尤其是第四、第五种人员。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学校自己找合适的人士来培训;第二、三、五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编写管理系统的软件公司负责培训;第四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铺设校园网络的厂商负责培训。

三、建库

校园数据库内容包括很多的内容,我们都称之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就是要建立好校园网络,必须先建立起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的内容有: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人事档案库包括:教师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学生档案库。教师档案库中包括了教师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教师在学校的历任和现任职务、教师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资料、教师在学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学生档案库中包括学生的成绩、评语、奖惩、身体发育状况等。

财务档案库包括:校产档案库、工资档案库、收支档案库。校产档案库中包括了常规教学设备资料、电脑电教设备资料、图书资料、水电维修和木工资料、环境保护资料。

文件档案库包括:政府下达文件库、学校下发文件库、学校各种获奖文献库、学校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教学信息库包括:各学科教案库、试题库、教学改革信息库、教学研究信息库。教案库中包括了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节新授课、复习课的教案,以便日后教学总结及提高教学能力之用。试题库中包括了各种难度、各阶段的练习、测试、考查的试题,而且是每一题试题都已经经过分析并得出其难度的题目,以便从题库找出相应的题目组成一份试题。

软件培训方案篇(6)

要规范地建设好校园网,必须做到:规划、培训、建库,然后建网。

一、规划

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网络,必须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网络,需要校园网络来干什么?通常学校对校园网络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最简单的校园网络:包括一个微机房、一个教师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教师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师办公、校务管理。学校也可以使用校长管理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几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2.中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电脑一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教师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满足管理、办公、教学、辅助教学的大部分要求。学校可以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网站等。

3.高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足够的微机房,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微机若干台(甚至学生人手一台微机),每个教师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的自动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自动化。学校可以使用各种的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学校,实现真正的网上教学。

利用校园网络最基本可以做到学校管理自动化,例如:人事档案管理、教师办公、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如果配置允许,还可以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教师辅助教学系统、网上学校等。所以要建设校园网络前必须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好校园网络。

另外,建设校园网还需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统一的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必须认清形势,了解到学校日后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潜力,统一规划好校园网络的架设。

二、培训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先进行全员培训,即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再考虑架建网络。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校园网就算是架设好了,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或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当规划好校园网,找到了合适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后,立即要着手做的就是对全校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进行全员培训。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全员培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全体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办公系统的使用;第三,教师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第五,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六,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七,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2.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相应的管理系统的使用,第三,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四,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五,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3.网络管理员的培训。网络管理员是最重要的人,整个校园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个管理员的水平。学校最好是聘请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来从事这一项工作,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互联网技术,第五,网络安全的技术。

4.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学校的网络和硬件以及办公设备。硬件维修人员应该参与到学校的整个网络铺建的工作中,熟悉全校的网络线路的布局。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架设技术;第二,微机的安装和保养;第三,微机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第四,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维修。

5.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也不可能长期依赖于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软件的维护人员来维护学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软件维护人员应该参预到学校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熟悉学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的技术;第二,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的技术;第三,系统设计的原理;第四,系统故障的处理和维护。

以上五种人员的培训工作都必须走在学校建设校园网络的前面,尤其是第四、第五种人员。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学校自己找合适的人士来培训;第二、三、五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编写管理系统的软件公司负责培训;第四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铺设校园网络的厂商负责培训。

三、建库

校园数据库内容包括很多的内容,我们都称之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就是要建立好校园网络,必须先建立起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的内容有: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人事档案库包括:教师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学生档案库。教师档案库中包括了教师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教师在学校的历任和现任职务、教师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资料、教师在学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学生档案库中包括学生的成绩、评语、奖惩、身体发育状况等。

财务档案库包括:校产档案库、工资档案库、收支档案库。校产档案库中包括了常规教学设备资料、电脑电教设备资料、图书资料、水电维修和木工资料、环境保护资料。

文件档案库包括:政府下达文件库、学校下发文件库、学校各种获奖文献库、学校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教学信息库包括:各学科教案库、试题库、教学改革信息库、教学研究信息库。教案库中包括了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节新授课、复习课的教案,以便日后教学总结及提高教学能力之用。试题库中包括了各种难度、各阶段的练习、测试、考查的试题,而且是每一题试题都已经经过分析并得出其难度的题目,以便从题库找出相应的题目组成一份试题。

软件培训方案篇(7)

1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很多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群体软件工程-TSP》、《个体软件工程PSP》,老师讲授的时候觉得是在“空讲理论”,而对于没有任何软件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像在听“天书”。但这些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理论+实训”的培养模式,并搭建了实训平台,旨在促进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省的培养质量。

2 原有培养模式综述

IT技术改变了世界,软件已经无处不在。对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是各个国家IT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合格的、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上,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其中比较流行的3个培养模式是:

对软件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于瀑布软件开发模型,即瀑布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大学4年的培养周期一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这种单向的、线性的培养模式,缺乏反馈与迭代,这种模式对产业和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缺乏有效的弹性配合,与产业发展主线难以形成有机融合。

另外有人提出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打破先基础后产业、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过程,建立理论、实践、工程的培养过程,整个过程以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工厂实践环节形成能力培养的螺旋学习环节,见图1所示。螺旋式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IT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去企业实习必要性不强;二是软件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存在巨大困难;三是螺旋式培养模式过于重视工厂实践,不适合培养高水平的软件分析师和架构师;四是由于扩招,专业学生太多,全部安排去公司实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

3 杭电软工的理论+实训的模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1984年就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方向),2015年以IT特色进入浙江省重点建设的5所大学行列,在中国的IT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巩固及加强我校在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培养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前软件工程学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借鉴CMU/SEI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与CDIO教育体系结合,在2010-2014期间进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训”教学方法。

3.1 取得的成果

课程组进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实践,自主开发了“一个网站,两个课件,三个平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实现了有效培养面向企业岗位技能的E-learning教育体系。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了一个“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技能实用”的多元立体化教材系统及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系统。

为了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中软件工程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对软件工程的实践部分,以微软的Windows Server 2008 R2、SQL Server 2008作为基础软件平台,对微软的SharePoint Service 3.0和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0进行深度定制,开发了一套合适于团队项目开发实训、班级统一授课(普通专业课)实训的过程框架。该框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无障碍沟通。

学生在机房输入http://10.65.7.81/sites/portal/CMMI/default.aspx(目前该平台已经转移到“杭电云研究中心的”云平台上,网址改为http://),然后依据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入学院的实训平台。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可以选择进入相关的课程网站,在课程网站上可以访问和下载相关的课程资料,同时也可以进入自己的班级课程网站或实训小组网站。

在4年的重点课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队伍共12人,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有6名,占总人数的50%,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为45岁,职称结构合理;课程组教师大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下,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课程组教师四年来多次参加CMU/SEI举办的培训,有3位教师拿到CMU/SEI认证证书;另外,课程组中有多位教师来自国内知名IT企业,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

四年来,课题组成员总共主持教学类项目5项;取得教学成果及荣誉2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7篇;参加SEI及移动应用开发培训2次;出版了《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教程》、《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实训指导》、《案例教程实训指导》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及实训指导》等教材4部,其中《基于CMMI的软件及实训指导》为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教材。

2015年6月12日-19日期间我们利用“问卷星”问卷调查网络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共收集了58份电子调查问卷。首先我们对同学们是否曾经使用过该实训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其中35个同学以前没有使用过该系统,23个已经使用该系统,对该系统具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实训课程的总体评价是,27个对该系统评价等级为“优”,其它27个为“良”,4个“中”,如图2所示。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实训系统有哪些优点”的可多选问题,给出4个勾选项及2个随意填写项。4个勾选项目是:能满足系统实训要求、系统很实用、功能完整、说明书和系统是匹配。在这58份调查问卷中,同学反馈结果如图3所示。67.24%勾选了“实训系统能满足课程实训的要求”,51.72%的同学勾选了“系统很实用”。37.93%的同学勾选“功能完整”。22.41%的同学勾选“说明书和系统是匹配的”。可见同学们对本实训系统是相当满意的。

3.2 存在的问题

《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在课题组多年的悉心建设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课题有待改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软件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的实训内容不但要巩固理论又要接实践的地气,这使得任课教师在确定实训案例的时候难以把握案例的难度和工作量,实训案例的吸引力和后续的可继续利用性也难以保证。部分实践材料参考了现有的公开资料,学生可以轻易搜寻到答案。所以确定新案例及案例库的建设是软件工程实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相关的图书,如李龙澍等老师编写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3]及熊庆宇编写的《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I》[3]及《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II》[4]等可以做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学计划上规定的课外实训学时难以落地。以《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训为例,实训内容涉及(1)熟悉开发环境、(2)组建项目小组、(3)项目立项、(4)需求收集、需求分析、(5)项目详细策划、(6)建立配置库、(7)系统设计、(8)系统实现与测试、(9)测试计划及测试用例、系统测试、(10)项目总结等10项内容。教学计划安排是32学时,但实际完成则需要76学时。这76个学时是按照项目小组的人数、在大家分工合理密切配合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完成。32学时实训效果是可控的,必定有固定的场地,有老师的监督指导。而其余44课时的课外实训,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和环境,学生只有自找场地。本来在固定的场地固定的群组完成的实训,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原因,同一项目组的同学如盘散沙,教师也是鞭长莫及,原本设立的项目小组组长也无力监督本小组的同学,导致实训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学生无暇领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经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师生比不能超过1:40,即每40个学生配置一名辅导教师。但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受到课程教务安排和学生选课倾向的影响,往往大于这个比率,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实训效果很难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基于传统的一课一练的思路,我们对《软件工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群体软件工程-TSP》、《个体软件工程PSP》等分别设置了实训内容,但实训内容有很多相同的部分,大多都是开发一个某某系统,需要完成相同的软件周期,其差别仅在于:(1)系统规模的大小及难度不同;(2)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如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关注过程文档,PSP关注与开发人员自身的相关内容。这些课程的实训共有的现象是:系统的开发成果粗糙,系统的架构、功能和界面等雷同,实训时间不足。未来可以通过课程间的整合,多门课程围绕一个实训案例开展联合实训。

现在“挑战杯”、“创业大赛”、“服务外包”等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那些有想法、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了同学中的明星和老师眼中的红人。他们早早主动或被动的被一些项目导师给“求包”或“被包”了。在课程的实训中有些学生直接提出不参加工程实训的申请,理由也很简单及充分:“我们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有些直接拿出自己的参赛题目直接要求“自我命题”,这类项目往往代码都有了,倒过来补写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文档。

在2015年6月12日至19日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同时也设计了“你认为系统有哪些缺点”的问项,希望从同学们那里听到意见、批评和建议。和问题3的设计一样,我们也是给出4个勾选项目及2个随意填写的项目。反馈的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53.45%的同学对于“进入系统要输入很长的网址”这个缺点有强烈的共鸣;32.67%的同学认为说明书不清晰;6.9%的同学认为说明书和实际功能不匹配;32.76%的同学认为有些功能和实际不匹配。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专门设置了一项“对于基于CMMI的课程实训,你的其它建议”来弥补格式化问卷的缺陷,让参与调查的同学对我们的实训系统提意见。虽说这是个可选回答项,但我们收到21个同学的反馈,占36%。同学们的回答基本上可归纳如下几个方向:关于系统功能,有4位同学反映:“实训系统有很多功能不完善、系统有点太过复杂、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应该删去”;关于实训内容安排方面有3位同学建议:“多些实例讲解、多给一些前辈的实训经验和例子、可以用一些案例来分析,这样我们理解的更好!”;关于实训的组织方面有4位同学对于实训过程中的分组进行了吐槽,认为“应该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及具体任务,应该重视如何分组,不然有些人忙死,有些人“打酱油””;最后关于实训中实践和理论进行融合方面有3位同学建议:实训也要注意加强理论指导,而不是直接“照葫芦画瓢”,不是只把模板DOWN下来,机械的填写内容后再UPLOAD上去。

4 结论和展望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为学生的实训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为杭电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做了很多的开端和铺垫。目前已经完成了“硬件”建设部分,现在已经进入了“软件”建设阶段,我们认为未来应该在此良好的“硬件基础”上,着力研究课程群的划分、各科内容的相互划分和协调,授课教师小组的建设及案例库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龙澍,郑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0.

软件培训方案篇(8)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困惑

从近几年软件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到机关、科研和部队等事业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今后大多数软件类本科生将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这类本科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众多IT企业又在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就业难和选才难并存的怪现象困惑着各高校的IT教育工作者,也困扰和影响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

问题出在那里?显然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差;另一方面校企实质性的合作未能开展(因为现在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便录用后,往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缝隙,无法直接对接,学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企业再培训期)才能上岗。近几年,针对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类专业本科生无缝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实现学校与IT软件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拓宽了高校软件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所大学中实施,包括美国1000所的20万本科学生,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普通高校教学体制也不允许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的目的。然而以就业为导向,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零适应期软件类本科生的无缝培养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三、国内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到IT软件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国内高端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二个多月的调查。

1.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3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高端软件人才的缺口。IT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IT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其中,一高一低两头的人才较缺。

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信息提供:中国软件还缺人才1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3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也需用30多年。

2.软件人才的岗位设置和对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多媒体设计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构建工程师、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WEB应用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要求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XP应用认证。而网络系统管理员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岗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软件开发与应用(含可视化编程、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构建(含网络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应用(含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

调查发现,几年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仍是持续上升的,虽然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但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对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和运行机制

所谓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实施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化项目实训合作,而不是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IT教育培训机构与校方的合作方式简单、切实可行,实训项目和教师由培训机构提供,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利用学校机房进行培训,也可以外出到培训机构所在地去进行培训;另外,实训项目都是面向企业实际的企业化实战项目,教师也都具有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所以无缝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企业化环境、便于操作、费用少、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

这几年我们与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有限公司(ATA)、广州达内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IT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合作,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在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采取:一是让机构开展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请进来。

二是走出去,我们派出青年教师到上海和广州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省属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1.方案实施的原则(1)基于无缝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强调的不是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而是与IT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环境中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培养零适应期的计算机高端应用人才。

(3)充分利用IT培训机构与众多企业广泛的联系,以及这些企业对这些IT培训机构所培训学生能力的认可,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填补校企之间的缝隙。

(4)学生自愿参加培训,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培训后的学生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方案的组成和内容。实施方案由学习学期和实习实训学期两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学期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在教务及时间上的安排,实习实训学期实训内容、合作方式、学生组织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在制定方案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

3.方案实施的保障与管理。要使方案能得到真正实施,就必须要有稳定、可靠并且切实可行地保障与管理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如:教务、实验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经费、就业统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如: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无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困难?能否接受?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学院对在外地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后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及跟踪等。

就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和鼓励IT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和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广州市政府和深圳特区做得较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是经培训后在广州市内IT企业就业,且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将减免培训费40%-6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就IT培训机构来讲,要保障方案的实施就应更加注重后期就业的问题。上一届毕业生经培训后就业率越高,对后一届毕业生的影响就越大,等于为后一届学生做了一个活广告,那么后续参加实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机构本身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五、开展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些年来,一方面我们与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教育公司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把两周的教学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机构,由他们派来师资,带来设备和项目,使用我们学院的机房让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带项目的实习,往往会对这种实际项目的操作开发产生强烈的兴趣,自愿做出进一步到对方公司培训3-4个月的决定,从而在毕业前已具有相当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二是我们派出了4位青年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

师资,为以后实习节约资源,也降低了学生实习成本。三是与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我们与其中5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由对方每年定量保证我院经项目实训后的毕业生就业。今年还开展了校外集中培训、3+2模式(校内3个月,到公司2个月)实习及后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前后已有4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训。目前已有372人就业,其中有不少就职于IBM、中软国际、中兴通讯、广东电信等大型IT企业,月薪平均达到3000元,就业率达到9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六、几点思考

目前,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和就业教育力度。为此,我们一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对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我校),能否将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本科教育的专业?修订原有的泛而不精、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应用型(无缝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目前我们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模式、机制和信用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不断完善。

如: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端计算机人才,这种无缝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着的。通过项目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可共享IT培训机构的就业资源;也降低了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寻找就业职位的成本,减轻了学校的就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因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如:贫困学生难以负担实训经费、学生就业后所欠培训费分期还款是否守信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津民,管银枝.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9,(36)[2]李月,赵为.开拓思路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做好保障[OL].新华网,2008.

软件培训方案篇(9)

人才和技术是当今企业赖以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引进人才,保证企业的竞争活力。企业引进人才,往往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以便于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避免造成对人才的误用、浪费,因此,企业需要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训管理。信息的多元化在企业对其人员进行管理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把握计算机软件技术,使其在对人员的培训管理中发挥作用。

1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管理可有效提高效率

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对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常常需要系统的、繁杂的资料。企业传统的培训管理中,往往是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这种做法实际上消耗了员工大量精力,并且成效并不显著。并且,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的任务往往很繁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就可以避免浪费时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侧重点,可以减少企业投入的财力物力,也可以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更加精简、有效率。

1.2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人才测评可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测评时,需要保存一系列的档案、数据,进行有效地信息采集十分必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对企业的人才测评进行归纳整理,有利于企业对各方面信息的采集,并且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对培训信息进行录入时,对培训管理进行负责的专人应该侧重询问一些本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减少与之无关的信息,是高效的人才系统得以建立并使用。例如,企业对员工进行档案整理时,可以根据其性格、特长、爱好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总结出适合员工工作的一些方案,避免对人员的使用不当。

1.3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使培训管理信息得到保存

企业前期对人才会进行培训,但是培训资料容易遗失、不易保存,对人才培训的数据也容易有所缺失,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前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保存、备份相关资料,培训情况及时整理存入计算机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后期资料不全、人员培训记录缺失等问题。公司对内部人员进行统筹管理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料,以便于对工作进行合理划分,使得公司得以高效运转。将资料保存在计算机软件中,是能够使公司进行统筹管理的重要手段。

2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管理

2.1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输入

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采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历、特殊技能、个人履历等。以个人履历为例来说,包括是否有工作经验、曾从事的单位、获得的奖励等,其中获得奖励还包括在什么时间获得奖励、因何事获得奖励等。每一项个人资料可能包含多项相关的资料,因此,个人信息显得复杂且多样化。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对此进行归档保存,把复杂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存、归类。这极大便利了企业对个人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培训信息进行管理。培训信息包括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项目、负责人员等。还要记录培训的具体内容、在培人员的编号,若是培训期间表现优异者获得荣誉,还要对其所获得荣誉进行记录。

2.2在培训管理中计算机软件技术提供的作用

查询更加快捷。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常常需要调用各种人员的具体资料,只需通过简单的搜索检索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各种资料进行过滤分类,提供最接近检索者所需要的资料,这极大方便了检索者查询资料,节省了时间,更加高效、快捷。个人信息的保护。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个人信息的泄露、恶意病毒的攻击、黑客的攻击等对培训管理中的信息造成了威胁。培训管理中的信息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重要数据,如果遭到泄露,往往会对个人及公司造成大量的损失。企业往往会重视对培训管理信息的保护,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因此,培训管理的信息往往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等级权限的管理。不同等级的人员获取的权限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级别越高的人员对信息获取的权限越大。在计算机软件管理中,负责培训管理的人员被要求定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整理,便于查询,获取最新信息。对于培训管理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的人获取的程度不同。例如,有的人可以查看所有资料,有的人则只可以查看其中部分资料。计算机软件技术对这一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他功能。计算机管理技术在培训管理中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功能。信息的传真、打印、拷贝等。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方面资料的打印。这极大方便了培训管理信息的传递。

3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3.1计算机软件技术方便培训管理信息的保存和查阅

运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保存,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花费一定的财力,还要聘请专业的档案记录人员,在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保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缺漏,也不便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更新、整理。传统的纸质档案受影响的因素多,天气状况、人为失误等都可能造成档案的缺失、破坏。需要查阅信息时,由于资料繁多,也不方便及时查阅。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培训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保存资料的时间更为长久,甚至可以永久保存。也可以对信息进行备份以防信息的丢失。总之,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培训管理信息进行保存优于传统纸质档案对培训管理信息的保存。

3.2企业应该重视培养相关的人才

利用计算软件技术对企业进行培训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每个企业应该具备的技能。对相关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有利于企业办事更高效,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人才越来越被重视,也越来越被需要。企业拥有相关人才,可以使企业高效、快速运转。

3.3如何实现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管理

不同企业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支持,自主研发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培养自己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团队。实力一般的企业,可以对相关方面的人才、技术进行引进,加以培训,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的发展。计算机人员对企业的作用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企业对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所必须的。

4结论

经济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强调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企业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培训信息进行管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管理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越来越被需要。因此,企业培养相关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诉求。本文最后强调了企业应加强对该方面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秦燕.基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5):49-51.

软件培训方案篇(10)

软件外包是当前我国鼓励重点发展的贸易形式,对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外贸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软件外包产业来说,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作为全球软件外包的新兴力量,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备受全球瞩目,但是缺少专业人才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培养满足外包企业项目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2]。

软件专业学生要在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依赖两个条件[3]:一是企业进行软件生产流程再造,将大量工作进行分工细化和生产标准化,为学生提供适用岗位;二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实用人才。虽然目前企业和学校对此都已有认识,但要达到完美的结合尚需时日。因此,现阶段的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着几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企业分工不细,对学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学生难以适应;二是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三是高校教师知软件而不知软件生产,学生所学知识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对传统的软件专业培养方式进行改革。

1我国软件外包人才短缺的原因

无论是国外看中国,还是国内横向比较,我国软件外包服务都有较好的市场。从全球范围来看,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了328亿美元,增长率高达25%,而且这一市场规模还在呈膨胀式增长。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5%。瑞士日内瓦霍拉西斯战略咨询公司和美国全球投资风险研究所早在2005年联合推出的《2005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就预测,中国将在未来10年内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科技业务外包的最大承接国,中国外包服务行业方兴未艾,前景诱人[4-5]。

而我国软件外包出现人才短缺,具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异常迅速,大大超出了预期,而国内对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认识比较滞后,没有较早地进行人才储备。

其次,我国缺少外包服务的内需环境。目前我国的软件外包服务客户大都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外市场,国内企业对软件外包的认识不深,基本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解决,而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再次,目前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民营和私人企业,与大型传统的IT企业相比,在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的竞争力较弱。

最后,目前国内高等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所学知识与软件外包项目的需要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达不到企业的标准。

找出外包人才短缺的原因,然后按图索骥,对症下药,培养和挖掘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将是软件外包行业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历史使命,需要校企双方高度重视,并寻求有效途径。

2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

外包服务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软件外包行业是软件服务业,具有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等特征,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就必然有行业自身的特征。

事实上,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根据需求有所区别的,最合理的软件外包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

具体来说,底层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能够编写代码、技术文档等,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层是数量较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类人才需要有技能和经验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

最高层是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他们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

目前,软件外包企业对人才的一致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掌握外语(英语、日语、朝鲜语等)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由于客户来自国外,因此对外语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掌握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管理和行业知识都有较深入的了解。

第三,熟悉和遵守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态度。

第四,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并能与他们密切交流和沟通,解决外包项目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之,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来看,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而是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的人才。

3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之道

笔者认为,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我国软件外包人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历教育人才。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英文读写能力,但是他们缺乏参与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第二,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培训人才。他们以就业或取得技能证书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因此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人才。由于有了企业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脱节。

第四,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又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因此很多软件企业加强了员工的内部培训。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成为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以上各种人才培养渠道各有利弊,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有效办法呢?

4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模式的研究

通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新出现的一种“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它的总体思路是:首先由各家软件外包服务公司深入分析人才培训需求,提取行业需要的共性技能和知识以及每个企业具体的人才要求;然后由软件行业协会牵头组建或遴选外包培训机构,由各个企业推荐培训教师,共同编写培训教材和考核体系,完成培训授课和跟踪学员学习情况。采取学习和辅导并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培训方式。常规课堂授课和到外包公司实习相结合,参与实际外包项目。实行“严进严出”的招生方式,从招生源头开始控制学员的基础素质,再经过企业的阶段性考核,决定学员是否能满足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

“企业实训模式”并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应该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以期找到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高校本着这种思路,可以建立以下实施方案:从高校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依托软件外包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联合当地或周边地区的软件外包企业,开展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利用多方资源,搭建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通过实训指导、课程开发、教材编制、互建基地、订单培养、就业推荐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参与学校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借鉴相关软件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软件实用人才培养经验,探索软件外包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该方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请企业辅助综合实训和毕业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主要目标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尽享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再通过邀请IT企业的管理精英,对学生进行仿真测试和就业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建议,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 校企全面合作,共建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与本地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全面合作,在学校建立研发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实际的件外包项目。学校在软件企业中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在软件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以实际开发的外包项目作为实习训练项目,实习后将具备相当于在专业IT公司工作超过半年的员工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可直接上岗,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3) 以销促产,全面开展软件外包方向人才订单培养工程。

与本地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开展软件外包方向人才订单培养。通过召开相关的研讨会,邀请企业专家,就如何开展该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进行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并实施。同时,让企业尽早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使学生能更好地达到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要求。

该方案实施的难点是如何解决课程设置、外包项目真实案例收集、校内真实环境实训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时间分配以及外包软件人才技能认证等问题。

5结语

软件外包是新兴的行业,据一些行业分析机构预测,中国在未来3~5年内一定会出现几千人甚至是接近万人的软件外包企业,届时外包人才将呈现“井喷式”发展。我们依靠专业院校的师资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与软件外包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丛,万丽丽,南方,等. 对特色培养本科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7):126-128.

[2] 金柘苗,臧新. 南京软件外包业发展战略选择[J]. 江苏科技信息,2008(8):34-36.

[3] 李英. 南京软件外包人才问题研究[J]. 人力资源,2009(1):126-128.

[4] 李洛,吴绍根. 基于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两年制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思路[J]. 高教探索,2004,5(2):53-56.

[5] 万晓兰,王丽燕. 中印软件外包业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8(3):61-67.

Thinking about Training Software Outsourcing Personnel in Universities

CHEN Ye-bin 1, LI Ying 2

上一篇: 舞蹈毕业实习报告 下一篇: 宴会邀请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