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杂志社
分享到:

法律适用杂志

《法律适用》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大法官论坛、特别策划、法学论坛、法官说法、司法调研、问题探讨、案例分析、司法技能、国外司法等。
  • 主管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 主办单位:国家法官学院
  • 国际刊号:1004-7883
  • 国内刊号:11-3126/D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4
  • 综合影响因子:1.465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法律适用 2013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法律适用杂志专稿

论审判独立的最低保障标准

摘要:作为一项共同的法治原则,审判独立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指导力,是法治的精神支柱。但是,如果不为它打造合适的躯壳来承载其精神,审判独立便成了游荡在空中而无法落地显形的虚幻之物,难以逃脱任人解释、利用甚至蹂躏的命运。在我国目前对这一课题的各项研究中,无不将审判独立当作司法制度的基石,而在实践方面论述较多的是审判独立如何受到地方化、行政化、官僚化、政治化的影响,如何受到法官素质、法官待遇、法官保障的阻碍,如何受到经费短缺、程序不严、信访泛滥的弱化。研究成果所给出的一些解决方案都会包括实现审判独立的各种保障措施。
2-7

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的目标:设立行政法院

摘要: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24年前建立起的行政诉讼制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亟待做出修改和完善。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必须抓住影响制约行政诉讼制度的关键问题。从行政诉讼实践来看,目前最亟待改革的事项是行政审判体制,而设立行政法院是比较适当的选择。
8-11
法律适用杂志法学论坛

司法程序终结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矛盾和纠纷被诉至法院,由于司法程序缺乏必要的终结性,一些已决案件经生效裁判确定后,不断被申诉再审,导致社会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严重影响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
12-21

区分司法品质:法院、法官与判决——司法场域中信号的传递与信任的生成

摘要:引言:信任与怀疑的背反彭宇案、佘祥林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影响性诉讼层出不穷,法院一次次被卷入舆论漩涡,面对各种各样有根据的或无端的质疑;田凤歧、麦崇楷、吴振汉、黄松有,害群之马前"腐"后继,法院公正司法的能力一次次遭受严峻的拷问,法院、法官、判决常常要针对"有罪推定""自证清白",以至于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担忧"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中国司法似乎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中国法院对司法公信力的渴求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30-35

金融衍生交易破产保护的法律规则

摘要: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破产豁免规定是否能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呢?目前,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破产法中的终止条款是为了保全债务人的财产完整性,以避免因债权人个别的请求支付而危害其他债权人的整体利益。譬如,在美国《破产法典》中,给予破产约定条款特殊对待,在破产发生时债权人有权自动终止合同,请求债务人进行没有到期的支付,这就使金融合约的债权人有优于其他债权人的提前请求支付的权利。AIG和贝尔斯登公司正是在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中失败导致其破产.但是二者无法有效利用破产法的相关规定阻止衍生交易的债权人请求支付或者终止他们之间合同的要求。
36-39

试论民事纠纷一次除尽原则的设立

摘要:实践中常见一个事实多次诉讼的现象,引发了诉讼成本增加、司法资源浪费以及裁判相互矛盾等诸多问题,主要缘于现行立法的纰漏、诉讼标的的虚无、司法实践的困惑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民事纠纷一次除尽原则,将若干关联案件合并成一个案件或者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审理,旨在通过程序完善,一次性解决关联案件的所有纠纷.平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纷争,消解社会风险隐患,恢复社会平衡和谐。一、现象与思路:民事纠纷一次除尽原则的提出(一)现象:一个事实多次诉讼
40-45

推定相关概念的基本结构研究

摘要:一、推定相关概念的基本范畴考察与问题提出推定是证据法中最令人费解的概念之一,如同普罗透斯的脸一样令人难以捉摸。目前对推定的研究中,一般都是从证明责任角度对其进行界定。日本学者的著作中很早就提出:"主张可依实验法则推定存在之事实者,无须证明其事实;反之其对方则须主张无此事实之特别事由,且须证明之。"〔1〕已经注意到了推定对于证明责任的转换作用。对此问题的论述.德国罗森贝克教授是集大成者。其将推定划分为事实上的推定、法律上的事实推定和法律上的权利推定。并指出,在事实推定中。“经验规则作为经验的表述,对法官心证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法律上的事实推定,“是证明责任的转换问题.因为它必须对被推定事实提出反面证明。”
46-52
法律适用杂志法官说法

《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死刑复核程序的适用问题

摘要:死刑复核程序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广义上也包括高级人民法院对没有上诉、抗诉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以及高级人民法院对死刑缓期执行案件的核准程序。《刑事诉讼法》第3编第4章规定的"死刑复核程序",就是在广义上使用的。
53-57

论单位犯罪的处罚标准

摘要:2010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立案追诉标准(二)》),在所涉86种经济犯罪中,有62种可以由个人和单位两种犯罪主体构成。《立案追诉标准(二)》规定合同诈骗罪等56种犯罪原则上不再区分个人和单位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仅对剩余的集资诈骗、票据诈骗等6种犯罪作出单位与个人犯罪数额有区别的规定。…于是,在《刑法》理论与实践上亟需探讨的问题是:单位与个人犯罪的追诉处罚标准究竟应否保持一致.其合理与正当性根据何在?一、两种显然不同的犯罪形态
58-6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修改内容的理解与适用

摘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民事诉讼活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司法实践,确立于1979年刑事诉讼法,经由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文件建立起了大致的规则体系,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诉讼制度。较之于独立解决民事赔偿问题,附带民事诉讼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方便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以及保证审判结果的一致性等方面具有其明显的制度优势。
63-69

虚假房屋买卖套取银行贷款情形所涉多重法律关系的效力分析

摘要:近年来,交易双方以房屋买卖之名,行套取银行贷款之实的现象呈多发态势。双方多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支付部分房款;合同签订后,房屋过户到买受人名下,银行并向出卖人发放了贷款。表面上看,双方交易符合房屋买卖的特征,然而通过审查发现,该类案件存在多处有悖于生活常理的疑点。如买受人在“购买”房屋前往往从未看过房: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余购房款未向出卖人支付过:出卖人未向买受人交付房屋,相反房屋一直由出卖人居住:出卖人获取银行贷款用于偿还高利贷甚至、吸毒等,实际由出卖人而不是买受人负责偿还贷款.或者出卖人将获得的贷款转交买受人,以满足其投资生意等资金之需等。这些“反常”行为表明,双方的真实目的不是买卖房屋,而是通过虚假的房屋买卖。套取银行购房贷款。后因对房屋买卖的效力产生争议.或未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等导致纠纷发生。并诉至法院。
70-74

非讼程序实现抵押权的若干问题思考——以《物权法》第195条和新民诉法第196、197条展开分析

摘要:一、前言抵押权的实现〔1〕是抵押担保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制度价值的最后体现,抵押权实现的制度设计对其美誉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国法律都十分重视抵押权实现程序的构建,以尽量凸显其促进经济发展之功用。概而言之,关于抵押权实现的途径世界各国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立法例,即司法保护主义、当事人自救主义和折中主义。[2]我国《物权法》第19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实现担保物权,严格来说,此处的“协议”方式并非“彻底的自救主义”.因为该法条第2款规定“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仍应申请强制执行.并不能依靠私力强制变现财产。
81-84
法律适用杂志专访

涉公司股东权益司法实务问题答疑——专访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

摘要: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实施后,针对《公司法》的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了3个司法解释,解决了1993年《公司法》与2006年《公司法》新旧法律适用衔接、公司清算、公司设立阶段的民事责任、股东出资义务与责任、股权确认等部分相关法律适用问题,为审判实践中准确适用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公平、公正处理民商事案件提供了统一的司法依据,对规范资本市场。引导公司依法运营,预防和减少民商事纠纷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关于公司股东权益诉讼类案件逐年增多。且有上升趋势.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进行了广泛调研,收集整理问题。已起草并拟适时出台有关公司法律适用的第4个司法解释,以促进公司股东权益诉讼类民商事案件的审判。针对相关问题.本刊记者特对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85-87
法律适用杂志问题探讨

民意如何进入司法判决

摘要:在我国,民意一直是司法裁判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无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官(兼职法官,主业是行政官,俗称父母官)通过"衡情度理"来断案,把民意作为衡量判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准,〔1〕还是延安时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的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走群众路线"的"大众化司法",民意都曾经作为司法裁判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存在。
88-93

法院去地方化改革的法理依据与具体路径

摘要:维护国家审判权的中央事权属性,是审判权本质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司法惯例和法治实践的要素。〔1〕但是,我国学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中国法院地方化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当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和司法缺失公信的体制性成因,〔2〕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司法体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应当成为本轮司法改革不容回避的焦点问题。
94-97

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案例1]原告刘某与第二被告杨某(杨某系中国某银行总行职员)经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诉讼中杨某出具了原告中国某银行卡的交易明细。原告刘某认为第一被告中国某银行分行擅自为第二被告杨某提供原告银行卡账号存款明细,侵害了个人隐私权,故要求第一被告中国某银行赔偿原告刘某精神损失费并登报道歉。
103-106

KTV行业著作权纠纷中的问题解析及解决路径探索

摘要:引言KTV行业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也叫卡拉OK行业,原为一种"真人配实唱"的娱乐方式。后来,随着MTV(音乐电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以创作MTV的方式为CD音乐进行促销。为配合MTV这种极具市场感染力的新音乐形式,国内部分卡拉OK场所开始更名为KTV场所,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成为我国文化娱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著作权纠纷的爆炸式增长却使得不少K’Ⅳ场所大感困惑.甚至萌生抱团抗拒之意。究其原因,进而分析该行业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探寻我国著作权人利益保护与使用人文化传播及市场繁荣三者之间之衡平路径.是当前知识产权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07-112
法律适用杂志司法调研

反思与重塑:国际金融中心背景下多元解纷机制构建之实证探索 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金融案件审理情况为研究范本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单一司法救济为主的解纷机制现状和问题分析(一)国际金融中心背景下解纷机制的现状分析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纠纷也日益增多。目前,上海的金融纠纷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实践中通过仲裁途径解决的仅占相当小的比例。相关部门也没有成立统一的金融纠纷调解中心,金融纠纷的解决主要还是依赖于诉讼程序.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救济状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法院”)2009年至2012年审理的金融案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