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08 16:45:49

摘要:在中职物理课程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不但可以极大地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还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使两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得益彰。更甚至对于培植传播和培育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也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篇1

我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中指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应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点,全面推进全国学校各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目的。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隐性思政课程,利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德育不仅是指课程本身产生的德育意义,即课程内容,而且还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德育意义[2]。“课程思政”实质不是重新开设的专业课,也不是新增加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将思政元素加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3]。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挖掘本专业学科课程课堂教学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化、数字化教学,如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教科书中的单一语言和符号转变为生动的教师教学语言,增强课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降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空间和距离为了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困惑。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对“课程思政”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载体、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出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与政治素养获得感不强等教学问题。而要借助课堂教学做到这些,依旧借助简单落后的传统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要引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系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即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4]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的普遍应用,更是技术与教学的渗透与互动。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学结构的信息化改革。学生可以真正用耳朵听,真正从内心说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入内”,然后运用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5]

1信息技术支持下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构建

1.1设计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框架

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教学资源丰富与否,影响着教育学的整个过程,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包括了素材库、图片库、视频库以及课件库等等,更有以微课、课程资源、教学工具、相关教学游戏等形式存在的教育资源新形态。但是在设计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过程中,不能一昧的追求新的资源,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特点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根据《纲要》[1]指出的不同课程定位和性质,合理识别并有效设计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框架。诸如专业教育通识课来讲,其知识性、学术性、操作性较强,资源存量少且分布零散,可以深入专业课程本质挖掘学科发展中科学家们的奉献事迹以及他们的钻研精神。

1.2明确构建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原则

在信息化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定位、学科属性、教育目的等进行,同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教育协同挖掘原则,以及与时俱进原则。首先,针对一些对于专业逻辑思维较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存量相对较少的课程,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不要无中生有,可以根据信息资源库中数据资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思政教育最忌就是生拉硬搬,有切入点地融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在信息化课程思政学习中自然而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熏陶,达到育人目的。其次,教育协同挖掘原则讲的是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避免出现各学科“各自为营”的现象,在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中,教学资源共享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块问题。对于信息化开放的教育服务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如MOOC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库等等。最后,与时俱进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时展脚步及时将新的教育资源融入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中课程资源库会随着教学的需要,一直不断地丰富教学资源种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原则的实现。

1.3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

激发教学资源的思想政治效力,须将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实现有赖于对本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并予以整合开发,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增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创新,实现课堂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各类共享平台的教学资源种类在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质量也在一直不断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师要传递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丰富教师传递的信息。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形式流动,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学习现象,在教育信息化中,多媒体课件、视音频、以及各类线上微课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数字化共享教育资源,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以教材为主要信息形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氛围下,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思想政治元素的内涵,感化学生精神世界[7]。

2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是指由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构建的学习场所,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的创设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对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它通常是指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而创建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因素和条件,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教育时空环境的集合[8]。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环境的创设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多以声像、图片、动画等方式来呈现教学信息。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多以语言、文字等较为单一的呈现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氛围较枯燥乏味,影响了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多媒体化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刺激学生学习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合作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还兼顾着教学监督者、教学评价者,主要突出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在信息化课堂中,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学问题解决与探究的合作者。在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要了解大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堂教学要立足在解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问题与需要,通过信息化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再次,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自动化。由于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时空与方法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完成新的课程思政教育管理任务。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能够及时、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有效的反馈,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关键。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自动化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如网络学习中的学习记录功能、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监控功能等。

3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结构

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学科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想要创新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价值渗透,就要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让课堂生动具体,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9]信息技术的相互学习模式中可以为学习者一个营造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结构中,通过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信息的呈现和传递形式、课堂教学空间的转变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结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行为。

3.1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

对于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主要是以语言、文字的信息形式流动,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会对产生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信息化教学时代,图片、视频等多种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形式,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刺激教学者。信息技术丰富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实际上也丰富了教学内容。“理性认识信息技术的特性对教学的内在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作用”。[10]当今信息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信息化教学结构较之更为适合教学新需求。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生成丰富的教学内容,专业课本的教材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单一的文本呈现方式影响了知识传播的效果。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优化了教学结构,实现教学多媒体数字化,改革纸质版教学文本信息呈现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

3.2教学时空的改变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化冲破了时空限制跨,实现“计算机跟计算机之间的网络互联、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面感知、人与人的语言交流互动”。[11]在以“网络空间”为代表的数字改革中,将我们的教育推向一种时空变革中,并将教育空间由阶段空间转向另一个经验维度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12]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突出教师的教,由于教育时空的局限,一般是以传统教室为主,对于学生发展仅仅要求共性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属于“填鸭式”教学,其教学效果一般甚至不佳。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目标中,要侧重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传统课堂过分强调教室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情感交流缺失。信息化教学时空是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伙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教学组织的设计者,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合作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时空上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发展,优化教学效果。

3.3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是以讲授方式上课,教师为教学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突出教师的“教”,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传统教学仅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播与接受,缺乏对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培养。《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健全高校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进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不足之处,努力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1]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目标强调的是立德树人,新时代人才不在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习得,而是要求具备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只要渠道”。[13]信息化教学创新了以互动、探究、参与等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结构。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上,我们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教学深度、侧重点等确立教学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在逻辑,运用教育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等特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信息教学支持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强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能力。

4结束语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趋势所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紧跟信息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教育局面、新形势下课程思政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个专业课堂中,更好地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作者:严树 林丹玲 陈佳仪 朱晓姝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南宁市碧翠园学校 东兴市第三中学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篇2

在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受到了严重阻碍。信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和应用,为教师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信息技术与新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创建良好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音乐作品风格和音乐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

(一)表现方式更加多元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音乐教师授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需要展现给学生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板书、实物、幻灯片,而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动画等灵活且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前的音乐课堂,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只能按部就班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枯燥。然而信息技术手段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的特点。它可以同时刺激多种感官,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二)拓宽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要利用学生生活和社会中的新鲜素材,如果教师只传授教材知识,那么学生的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2]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彼此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也没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其丧失了主体地位,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这些技能的培养都是以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新性为前提的,并且都依赖于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学生有了更多选择资源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的音乐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外,将网络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为一体,学生可以全方位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自主进行音乐学习、欣赏。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古板、抽象、难以理解的音乐图画通过视频和动画的方式更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通过声像、动静有效结合,共同对感官产生刺激,将画面、音频和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吸引,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兴趣就会高涨,求知欲望就会很好地被激发出来。

(二)有助于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1.丰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不仅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还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寻找到想要获取的资料,既省时又省力。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搜索到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资料,全国各地的音乐教育家、音乐作品都能够通过一键搜索出现在学生面前。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音乐课堂主要以活泼、欢快的教学内容为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生不单单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儿童音乐,还能通过画面去感受音乐中所涉及的人物情感,这样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学生能对著名音乐人物和音乐创作背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情感基调,进而更全面地学习音乐,这就是丰富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2.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传统音乐教学枯燥、单一,教师教学方法也非常死板。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将已知的部分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办法更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含义。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的音乐教学方式即多媒体教学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中小学课堂中也逐渐出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用眼睛直观感受音乐,从而产生共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想要展示音乐作品中某一个人物形象时,只能通过叙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看似接收了教师传递的知识,其实在脑海中并没形成真实的人物形象或者真实感受。多媒体信息技术恰好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进行了完善。[3]例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这首儿歌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傣族竹楼的照片、孔雀照片和彩虹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通过图片了解整首儿歌中的具体事物。另外,在教学方式选择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旋律以及音乐表达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着重欣赏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美。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

(三)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为教师授课带来了便利,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学生从以前以学习旋律和表现方式为主转变成了现如今以把握歌曲内在情感为主,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音乐学习中,学生除了模仿教师的情感和行为外,还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享受。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中的录音功能和自动检索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自主学习乐曲演奏、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等,打破了传统音乐学习中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陋习。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计算机以及各种通信工具的影响下,音乐学习能够突破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能跨越不同区域进行音乐交流互动学习。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对音乐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简单创作一些基本音乐作品,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信息技术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分析

(一)从传统“听讲”转变成现代“视听讲”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的是“听讲”,然而新型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边看边听的方式把音乐课堂中抽象内容具体化,让乏味的音乐课堂富有乐趣,也能让教师授课变得更加简单。教师在授课时,借助新型信息技术的帮助,能够将整堂课设置得丰富多彩、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能让学生在充满新鲜的氛围感中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例如,在讲《鸟儿的音乐会》这节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授课之前先为学生播放一场动物音乐会,让学生边看边听,感受音乐的旋律美和动感美。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前提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认可,可谓一举多得。

(二)从传统“教学式”转变成现代“互动式”

传统“教学式”上课方式,教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和走向,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要参与者,教师将课堂交给全体学生,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沟通,一起完成整节课的学习目标,这种现代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现如今,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之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次数明显变多,学习反馈也更加准确及时。例如,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将以前站在讲台上枯燥地讲,变成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做,具有显著效果。中小学生年纪较小,在教室里和同学拌嘴也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了让这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教师让学生主动查找与“友情”相关的资料,在日常中将这些拌嘴画面记录才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5]学生观看之后,内心真实情感就会暴露出来,对友情也会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技能,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办法实现的。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音乐教师更应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服务。例如,在《鸟儿音乐会》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自主设计,互动交流,并在边听边看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欣赏。课件中可以插入一些卡通形象,为学生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教师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歌曲进行反复播放,加强学生的记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电脑搜集与鸟儿有关的图片和信息,让学生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件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大量精力放在学生其他的问题上。

(三)从传统“重求同”转变成现代“重个性”

教师传统教学中“重求同”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个性会尊重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教师主要的工作职责。例如,《我和音乐来跳舞》这节公开课的主要授课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节拍的曲子编辑到课件中,以动画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直接点击,就能获得音响。之后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组内讨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展开大胆想象,进行歌曲创作和编写。[6]这种自由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思维想象都能发挥出来,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的学生在听到自己的选曲存在问题时,会主动进行更改,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前提,更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直观感受音乐教学深层情感体验,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下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将音乐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朱芳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篇3

1引言

物理教学是一门专业课,其根本目的在于让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物理思维和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研究自然、熟悉自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当前,在资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物理现状与发展前景,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物理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备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料,也为教师的信息查询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不背离教材的基础上,随时从网上寻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各类材料,并对备课内容进行修改增删,极大地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也进一步解放了教师的劳动。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2运用资讯科技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在网上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网上进行专业的学习。如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的教育资源,还有课件站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学习站点进行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核能的使用”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会先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学习的网站,再告诉他们学习的要求、目标和学习方法。最后,让同学们到相关的网站去收集和处理有关的知识,讨论和沟通,然后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2.3在模拟教学环境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效果显著

物理学的知识抽象程度较高,其所用的专业术语也是抽象的,如力、浮力、静电、磁场,这些概念,若仅靠老师的概念来解释,是很困难的。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景或图画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学生将不会感到困难。例如,在学习《导体在电场中获得静电平衡的基本原理》时,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就不可能观察到自由电子的运动。而将这个过程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可以直接感觉到自由电子的运动,这样老师就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也可以明白。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首先,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科学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尤其是由于互联网网络的发展,致使学生们对计算机科学并不陌生。但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多趋向于网络游戏、信息沟通等方面,而对其在课堂中运用的理解却还不深刻。第一,学生们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并不熟悉,觉得在课堂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只是把教学知识转移到了屏幕上,并无多大作用。第二,在中职物理课程中,由于对知识点的设置不太科学合理,使得传统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无法充分发挥,也使得学生们对运用信息技术参与课程并无多大趣味,反倒感到有些乏味、沉闷,而不愿进一步了解。其次,由于物理教育课程制作方法太过粗糙,有些老师只是直接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现成的教案,并不进行加工处理,既无法表现教材的特点,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差强人意。另外,在中职物理教育中,由于部分老师过分依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逐渐沦为教师多媒体和学生的“天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深受负面影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领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的主动性、自觉也无法调动,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个死板、无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严重影响了物理教育的实效性。再次,通过信息技术的中职物理教育,融合零散的物理知识点,更凸显了物理知识点的综合性、系统化。但是却削弱了对知识的关注与理解,不利于对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也影响了学校物理学课程的全面性,从而抑制了学生对自主能力的培养,使其无法形成浓厚的物理探究兴趣,从而无法在普通物理课程中有所突破。

4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1模拟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知识点都是很抽象的,教师在讲授时特别无趣,学生听课更缺乏积极性,而物理教师的课程教师目标就达不到,也提高不了教学效率。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可以对这些抽象化的理论加以展示,它能够化概念和抽象为直观,便于学习者掌握。比如在老师讲解“抛物线”运动的时候,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出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再加以分析、归纳与练习,通过对比老师来做给学生看的形式,多媒体演示具有生动性,而且不存在不确定性,每个学习者透过触摸屏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再掌握理论时就非常方便了。

4.2突出课堂教学要点.突破课堂重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突破课堂教学要点、突破课堂重难点问题上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即便如此.学习者还是觉得印象不深刻,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或者是厌倦情绪。突破课程要点和突破重难点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由于物理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许多物理现象都是肉眼看不见的,甚至用手摸不着的,就必须运用网络和多媒体加以模拟,才可以使学习者深化理解,加深掌握。例如,“热现象及运用”中的分子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场与磁性”中的磁场的磁力线;“核能及运用”中的原子组成构造运动,以及声、光、电等各种波的能量传递。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挂图与模型.以及经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但是对于物体粒子之间运动与演变的整个过程,却没法完全表现.学习者的直接印象与抽象思想很快便形成,如没有较好的转换和转换。对学习者的学习将会形成很大的阻碍。据此,我们还应该选择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将静止图表转变为动态图表.将微观提问宏大化、将抽象提问形象化,大大增加学习者的理性思维能力,使“教”与“学”关系更加容易开展,更易于突出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3能够创设情景,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苏瑞特拉最著名的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各种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纯地听从教师讲授要强得多。计算机技术在中职物理课程中的广泛运用,可以合理地创造各种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产生学习动机,并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训练思考技能。比如,人造地球运载火箭的升空、运作和接受的整个过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动画呈现,再配以相关的音效,将会让星体在人类宇宙世界中进行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给学习者造成一个居高临下、身临其境的视觉真实感,从而很好地帮助学习者去体验物理学过程,认识物理学概念,从而启发和培育思考技能。中职物理探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小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而这种对象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没法具体生动地加以说明,学习者也无从了解,所以研究很难进行。而对这种抽象式的概念没法用语言表达,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也能够很简单办到,例如对于天文运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就能够把整个天文运动过程微观化,给学习者呈现其整个运动过程;利用多媒体科技也能够把微观的知识点变得从宏大的角度加以呈现,生动具体的呈现使学习者产生学习趣味,更便于学生认识它的实质意义,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候也训练了学习者的微观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的时候也训练了各相关方面的创新能力。

4.4方便学生细致观察物理运动的过程

一些物质物理运动过程变化很快,如果由教师进行展示的话,稍纵即逝的运动过程将很难被学生所捕捉,就算进行了几次展示,有些学生可能仍然无法看到,所以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利用控制计算机,对物质的运动过程进行多次展示,也可以在某一地方停止,这也是由老师做实验实现时所无法相比的,能够使每位学生都看得很明白,也便于对后面知识的掌握。

5结语

在中职物理课程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不但可以极大地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还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使两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得益彰。更甚至对于培植传播和培育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也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成连连.中职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长春理工中职学报,2011(3).

[2]秦鸿雁.多媒体教学实践的价值定位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3]吴祥容.多媒体教学录播与编辑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

作者:吕建峰 惠明媚 单位:合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上一篇: 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下一篇: 描写冬天的诗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