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要:为更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深度融合与长远发展,文章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局限性作为出发点,介绍目前基于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设计方法与教学资源,同时深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优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

技术激发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而如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教学也步入了新阶段。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服装结构设计最终要具有完整的灵感与色彩方案,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作品质量。由此可见,将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设计过程已是明显趋势。

1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作为专业必修课,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培养方案中通常采用逐级深入法,形成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共划分为三个层级,一般开设在本科二年级的下学期至三年级区间,且另有应用类课程来完善和检验教学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人体测量”“基础纸样”“上下装基本结构”“结构变化”“一体化结构设计”等[1],同时,该课程也包含数学计算公式与步骤。对于学生而言,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更需要反复操作与实践练习,以此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最终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传统的班级制授课模式大多是讲解与示范结合的流程化教学,由于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无法及时掌握课堂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情况,也会出现部分学生急于尝试更大难度的服装结构设计练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解答,弱化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难以提升学生整体的积极性。
2.2受传统课时限制,互动交流环节不够充分互动交流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课堂的活跃度。在课堂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同时教师在讲解基础的结构理论知识后,需要立即带领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以保证正常教学进度[2],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双方和学生相互之间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讨论交流。课程结束后,对于课堂情况和学生课下练习的进度,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及时且充分的反馈。长此以往,这种传统机制下的互动方式会影响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虽然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但无法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来掌握专业知识。

2.3实践效果欠缺,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承接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工艺课程之间的重要纽带,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付诸充足的操作练习。然而,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无法在课后提供更进一步的拓展内容,比如操作细节、重要的计算步骤等,教师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掌握相关知识,往往导致学生最终的实践呈现细节不够完整,影响课程的整体效果。另外,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学生构思和制作的过程和情况无法被教师及时掌控,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也易被忽略,最终影响学生顺利找到有效提升技能水平的关键点[3]。

3信息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概况

当下,信息技术对服装设计的“赋能”作用愈发显著,对比上述传统教学和操作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与局限,目前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服装设计软件与专业教学资源则趋向更加丰富的体验、混合、互动等新型模式。服装结构设计大多从制版、工艺和试衣等三个主要步骤出发,在此背景下,新兴软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等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削弱传统过于死板的二维制版限制。以CLO3D为例,这是一款在开发初期被广泛应用在CG动画与游戏领域内的虚拟服装设计软件,如今则不断渗透到时尚产业中[4]。CLO3D可以通过输入人体参数生成三维模型,同时通过可视化方式来创建服装裁片。在传统的服装制版过程中,由于无法完全地感知到各个部位的立体效果,设计师难以了解版型存在的隐藏问题。但CLO3D可以通过独特的虚拟缝合技术将平面纸样立体化地呈现出来,并且全方位地变换角度,以便设计师观察细节,大幅缩减实体样衣的制作成本。软件还包括基于虚拟物理引擎技术延伸出的面料仿真技术,能够直观地呈现不同织物和材料的延展度、悬垂性等物理性能,如图1所示。该软件在7.0版本中新增Pantone颜色库,可提供给设计师更具专业性的色彩方案,如图2所示。

4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策略的优化思路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服装真正的结构组成与内涵,从而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结合钉钉和微课等线上学习和管理软件而开展的混合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短板,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融合。当前,针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不应该继续局限于传统的软件操作学习和浅层管理,而应该积极地向灵活化模式发展。

4.1更新教学模式与资源

(1)通过录制完善的微课或MOOC等线上教学资源来阐述或示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理论层次的重点,如针对特殊体态人群的身体数据测量方法、制版方式和工业化放码等处理手段[5]。对于需要示范或实践的练习内容,可以借助CLO3D或MarvelousDesigner(MD)等软件来降低现场制作的成本,如图3、图4所示。例如在纸样试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修整版型细节和调整工艺种类,让学生实时观察到服装的整体效果并加以完善。另外,此类新兴服装设计软件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实现面料模拟、动态展示等服装设计的全过程。(2)基于物联网络概念,将计算机、大屏幕等校内教学设备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端互联,最大限度地利用云端教学资源,同时革新练习素材的存取方式。云资源的开放和分享功能可以加强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性认知,并逐步养成结构化的学习视角,这有助于其未来的专业学习。(3)课堂改革同步进行,打造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教育环境,通过“智慧课堂”的建设,提供给学生更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和沉浸式操作过程。教师应根据服装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搭建更为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专业赛事和校企合作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将知识点和项目任务以更加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呈现给学生,增强其合作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2完善考核评价与培养体系

根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以西装版型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要求,将西装领型进行分类并提前制作好视频课件,要求学生提前通过开放式资源管理软件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在正式课堂中便能够顺利地过渡到结构变化、面料选择和色彩风格等更具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呈现形式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特征更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阶段性情况。教师应弱化打分概念,可以通过“评鉴赏析”体系,即通过作品展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赛事参与来灵活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服装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敏锐的视角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看,服装结构设计的培养体系应该逐步从技术类教学的范畴延伸至行业动态关注和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在现有的结构设计知识体系上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育人模式需要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革新,教师自身也需要更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技能结构、创意思维和认知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多元评价管理方式,制定个性化作业评分模式,并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硬件设施来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等综合能力。

5信息技术背景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策略的优化意义

单纯地从工具层面去认识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是轻率的。教师应走出传统工具论的藩篱,主动采用信息技术来革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美国学者巴巴拉·西尔斯和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中,用“整合技术”一词来形容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技术。在当今的环境下,对于此术语的理解将更为透彻。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而言,通过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应用和新型可视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学生不仅能够领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度更高的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创新应用能力,激发深层学习潜力。由此可见,摆脱单纯呈现信息和控制教学的桎梏,以创新理念为核心来扩大定义和理解的范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思考教学发展问题,必然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特征,在厘清技术和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迎接教育教学建设的机遇和挑战[6]。同时,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培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新兴设计软件的操作也更加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督促每名学生通过大量操作练习来锤炼自己的基础动手能力,并严格按照标准从小事做起,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顺利地去体验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打破单一的时空限制,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造,教师也能逐步采用自然且灵活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教育教学的呈现形态正悄然发生变化,更具灵活性、融合性和互动性的混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中坚动力。在易变的环境和单一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凸显下,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策略优化方法更应该趋向多元化,让学生不再枯燥地学习专业技巧和理论知识。学校作为孵化创意和复合人才的首要阵地,将设计行业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应用是如今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和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俞树煜.从辅助到创新:教育中技术作用的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21-28,35.

[2]刘若琳.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线上教学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3):266-269.

[3]赵蒙蒙.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探讨[J].时尚设计与工程,2021(1):54-57.

[4]江雪.服装CAD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整合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0):145-146,149.

[5]王京菊,杨挺.服装结构工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纺织导报,2017(4):71-73.

[6]丁云.数字化技术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文献,2018(12):136-137.

作者:宋德风 乔银鹏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上一篇: 多媒体技术中的馆藏数字化资源... 下一篇: 民营外贸企业转型对策分析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