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时间:2022-02-11 03:49:40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校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培养在校学生的理论水平,更应该考虑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49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00万,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20万,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一、就业竞争力的涵义

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分为内在能力和外界条件两部分。内在能力是指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思维灵活性,除此之外,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外界条件则是指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学校的排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的综合体现,二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全面人才,因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及专业所学,自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好,在校期间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很好的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阶段学习任务,执行能力较好。但是领导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展现出来的,大部分同学的表现一般化,普遍缺乏创新能力。高校的学习很多情况依赖于自主学习,由于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老师的监督,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自主学习,但是学习结果和效果就因人而异了。

(二)就业观念不理性

目前的毕业生就业选择面很广,多元化趋势明显,但是很多的毕业生就业前观望现象严重,就业观念不够理性化,对实际就业情况考虑不全面,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目前很多学生的就业表现在:(1)考公务员,非事业编制不就业;(2)有意回避竞争,一门心思考研,备考期间不关注任何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3)相互攀比,看菜下筷,和同学之间比较工作环境,工作薪资,但是却忽视了岗位对自身的适合性;(4)不自信,总认为自己的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不尽如人意,在求职中羞于推销自己,浪费大好的就业机会;(5)过于依赖关系,有的学生完全依赖于父母及亲朋的安排,不主动在市场上参与竞争;(6)过于强调专业对口,总觉得只有对口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非对口工作不就业,忽视了专业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三)大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能力相对较弱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些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专业所学的。了解专业的能够在进入高校后很快的进行准确定位,并找出合适的学生方法,在专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不了解专业的在校生,在进入学校后,因为兴趣爱好和专业所有有所偏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能力相对欠缺。

(四)实习实践的经验积累不足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列出限定性条件,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实践经验积累的重视。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是通过参加专业实习或者寒暑假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的,另外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可见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在校期间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大学生实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十分有限,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实践经验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学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必须全面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因时因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结合当地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出相应的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将就业竞争力提升嵌入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其次,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高校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必修课,还应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可以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形式展示,加大有关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选修课,开设通识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拓展课,跨学科进行专业融合,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的兴趣。最后,调整教学内容设置,应该加强实习、实训、实践课教学,在学校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并将实习实践环节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政府与高校结合,加强就业引导工作

鼓励高校推出符合自身生源特色的办学模式,进行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拓展高校自身的教育方式,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合理安排招生计划,调节招生比例,根据学生特点调整学科规划和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使高校在招生、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制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最需要他们的地区工作。比如基层地区、中西部偏远山区、小型私人企业等,这些地区最需要的资源就是高质量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可以为他们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实用的技术,并且大学生在这些地区有着充分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特长运用到实践中去。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将大学生的就业领域拓展到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保障创业、市场引导创业、学校指导创业、个人积极创业”的大好格局。

(三)积极调整就业观念,密切联系就业市场需求

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其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向。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具备与时俱进的、与就业市场密切联系的就业观念,就掌握了就业的主动权,具备他人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在选择就业机会时,不能以地域为限制,不能被城市大小所左右,应该以适合自己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航标,才能更好的施展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社会需求。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潜能等,从而帮助自己挖掘自身潜能和优势。其次,要有良好职业认知能力,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发展出路和发展前景。最后,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密切联系市场导向,权衡自己的就业观念是否符合时展和市场需求,并及时作出有利调整或更改,凸显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里指的"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拓宽知识面,不仅学好本专业,同时要广泛涉猎人文知识、社情信息等,锻炼分析、推理、组织、表达、创新等综合能力,以扎实的专业、精通的业务、广博的知识为未来获取匹配的岗位奠定基础。大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对知识的运用离不开实习实践的检验。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团活动,但对社团的选择不可漫无目的或者盲目从众,可以多听取指导老师或者高年级学生的意见,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活动;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例如三下乡、政策宣传和农村支教等活动。

(五)强化自我实现意识,培育竞争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要不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相信自己具有实现自身价值和职业理想的潜能。在职场中,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及优秀的学习实践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高效的执行力、卓越的领导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形成自身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增强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获得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要加强认识,增强就业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分别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体系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弱项,主动改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培养自己的核也竞争优势。提升大学生就业核也竞争力需要多方合力,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环境的影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家庭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更需要学生自身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积极为实现就业和获得职业长远发展做出改变和努力。

【作者简介】何留俭(1978-),男,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2]顾胜贤.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8):72-75.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上一篇: 图书馆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探究 下一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