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时间:2022-10-22 10:20:21

摘要:艺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艺术人才的源头和阵地,承担着为我国培养德艺双馨综合性艺术人才的重任。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既是艺术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征,开展因材施教。

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艺术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点,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普通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期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一)专业能力显著,人文素质不高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上。然而,艺术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在录取时采用的是以下原则:在专业成绩达到合格线,且文化成绩达到最低控制线的前提下,参照考生填报的志愿,在德、智、体、美全面考核后,按计划择优录取。由于受到现行高考制度和艺术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文化学习的倾向。更有部分学生是迫于高考压力,为了能上一所本科院校,在高三时半路出家,选择“曲线救国”,通过三四个月的艺考突击培训,拿到了大学“最后一张入场券”,走上学艺之路。此外,艺术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开设,文化课的安排相对偏少,加之艺术院校的文化学习氛围不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专业能力显著、人文素质不高是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情感丰富,理想信念淡薄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活力的群体。一方面,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由于受到艺术的熏陶,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极强的跳跃性和创造性。他们拥有丰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对新事物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然而,部分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感性化,缺乏理性与耐心,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负面情绪的支配,从而导致他们容易冲动行事。此外,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更容易受到社会上负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滋生了专业隔离政治的错误倾向。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遭到侵蚀,他们整天沉溺于自我发展、自主选择之中,甚至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三)个性特征鲜明,自我意识突出

专业特点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有着浓重的自由主义倾向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一方面,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系统性,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性思维较为活跃,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热衷于个性的展现。另一方面,与文化课教学相比,专业教学大多采用小班制,这种教学模式拥有较强的灵活性,而教学的物理空间又相对狭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法律意识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行为特征。张扬个性是艺术类大学生的突出特点,这种个性的张扬,强调的是自我意识,这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相对较差,团队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四)政治素养不高,价值取向功利化

部分学生认为搞艺术就该宣扬个性、崇尚自由,规矩多了会抑制个性的发展,会影响创作的灵感。更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好才是王道,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这就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普遍不感兴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艺术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越来越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颇多。一方面,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利己主义色彩,往往把个人的得失、物质利益的获取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在职业规划上,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部分学生身上已很难看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外,在就业选择上,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即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实现个人的理想。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首先,艺术院校虽然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了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并未根据专业特点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其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较弱,但他们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采用相同的教材,这忽略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不能将教材体系巧妙的转化为教学体系,不能用生动直白的语言进行授课,那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统一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艺术类大学来说,确实存在理解与消化的难度。再次,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艺术类大学生普遍觉得理论性、政治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枯燥乏味。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并未充分考虑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源实际、思想实际、行为实际和特殊心理实际。这就使得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缺乏针对性。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各大高校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就全国艺术院校的实际来看,艺术院校普遍存在学生政工干部、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院校还没有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一线辅导员。二是大多院校没能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配教师。《标准》规定本科院校要按师生比1:350—400配置专职教师,专科院校要按师生比1:550—600配置专职教师。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无论是从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来看,与普通院校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拥有博士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不高。三是学校在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的过程中,政策倾向于专业教师,这不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甚至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三)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机制还未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工程。搞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要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牢牢把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牢牢把握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从制度上、人力上、物力上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的支持与保障;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重要性。然而,在艺术院校,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是专业教师的责任。这往往容易造成教师之间各教各的,互不干涉,互不通气,甚至还会出现互相看不起、彼此拆台的现象。由于艺术院校自身的特殊性,领导普遍重视专业教育,毕竟那是要出成绩的,要培养艺术人才的。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存在思想行为上的偏差,他们的言行和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相对较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主体性。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观念上的差异会阻碍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当下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特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面对不良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学生会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一些偏差。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他们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上课拖沓懒散、迟到、早退、旷课、请人上课等现象屡禁不止;上课不带课本,课上不做笔记,甚至在课堂上玩手机、吃零食、睡觉等现象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思维上的差异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沟通。艺术类大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偏弱。然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理性思维相对较多,这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不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艺术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是提升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开展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发展史,代表性作品及优秀艺术家的成才经历等相关要素,以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点评。通过作品赏析和点评,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这种方式不但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联系专业实际,积极弘扬正能量。如2016年云南艺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音乐学院师生用别开生面的“快闪”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舞蹈学院原创民族舞蹈诗剧《独龙情怀》刻画了独龙族儿女在党的关怀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不畏艰险、奋勇向前追求梦想的历史征程。作为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资助项目,《独龙情怀》以舞蹈的方式诗画般的呈现了独龙族生产生活、风俗人情、原始宗教等特有的民族文化。这种将艺术创作与脱贫攻坚、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使高等艺术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能生动的诠释当前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地方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成绩。自2004年开始,设计学院始终坚持与10多个县市进行“校地合作”,以开展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设计服务实践教学及创作活动。然而,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需要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健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历水平。学校在教师学历提高、培训、访学、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积极引进拥有博士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二要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状况及教师日常的精神风貌,对教育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师德师风事关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教育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在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中,实行一票否决。三要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艺术院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很多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要消除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必须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在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艺术讲究创新、讲究特色,整齐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时展的步伐。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着手段单一,方式僵硬,内容不够灵活等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抵触的。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方法和一般规律,还要针对艺术院校的实际、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实施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要积极尝试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将网络技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突破口;将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外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认知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寓学于乐;将课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课程教学与讲座服务相结合,坚持教学研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四)优化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阵地,绝非是一个孤立的境地,而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净化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是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客观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氛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情养性、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及文艺工作者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并对新时期如何做好文艺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为搞好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人,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陶冶人。再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学校与家庭相互沟通的有效机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家庭教育对个人“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搞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家长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搭建学校与家长交流的平台,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机制,保持彼此密切关系,及时反馈双方信息,共同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中国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作者:夏能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下一篇: 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及创新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