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探讨

时间:2022-07-27 04:51:11

摘要: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全面的发展。教育改革正在世界各国悄然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也必将会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更是被一再强调,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总体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事业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幼儿音乐教育问题思考

1幼儿音乐教育概述

1.1幼儿音乐教育的定义

幼儿音乐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音乐和旋律,启发未成年儿童(3~7岁未成年儿童)的思想感情和心智,使其逐步了解音乐基本知识,从而达到塑造人生个性的目的的过程[1]。

1.2幼儿音乐的教育现状以及研究现状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幼儿音乐教育一直都无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幼儿音乐事业的发展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正逐步恢复生机,但仍然缺乏足够的发展条件。一直以来,我国音乐艺术教育的研究专注于高校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就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上走在世界前列[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上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就,正在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幼儿音乐教育遇到的问题

2.1教育教学模式陈旧

音乐教育的课堂模式仍然遵循“三部曲”,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3]。这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幼儿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强都要强于其他成长阶段,幼儿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其完成理论上并没有完全理解的行为。幼儿的音乐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如果继续使用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将会使幼儿音乐教育背离其初衷。

2.2各种环境的缺乏

幼儿阶段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家庭氛围。一个有着良好音乐教育氛围的家庭和一个不具备这一氛围的家庭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巨大,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幼儿教育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

2.3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上充当着启蒙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并不乐观的是,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中师资队伍人才缺乏,教师整体音乐素质不高。这一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不在重点之列所导致的。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幼儿音乐教育高质量的保证,我们的师资队伍急需提高整体素质,为我们的下一代开好头,带好路。

2.4相关学术研究团队不足,研究资料缺乏

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一直都缺乏专门的人才,从事这一研究的团队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人才的缺乏,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我们也很需要,没有研究创新就没有进步,研究团队和研究资料的缺乏使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始终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2.5教育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

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空泛没有针对性,很多教材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幼儿的抵制心理,幼儿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兴趣和启发思想,并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教学资料的实用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的效果判断[4]。教学资料的不实用性严重制约着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编订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新教材。

3解决问题的措施

3.1改革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教育部门可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由单一的教育模式发展成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实现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教育部门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改革,如果成功则可以进行推广,反之则可以进行优化或调整且不影响教育大局。

3.2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家长的认知与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对幼儿音乐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在面对幼儿音乐教育问题时都应给予大力支持,优先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在教育改革中着重解决幼儿音乐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学校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纽带,幼儿的绝大部分学习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学校环境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学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鼓励孩子对音乐的学习,这些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在促进三个环境的营造中,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例如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学校和幼儿家庭在公共场合进行主题为《关注幼儿音乐教育,关心下一代未来》演讲宣传活动,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上的密切配合,又能通过演讲的形式向听众传达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三个环境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宣传力和感染力。通过演讲和宣传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认清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3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教师的整体音乐素质明显偏低,无法满足高质量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必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召集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方法而且可以加深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这样的聚会中还可以邀请幼儿及家长参与,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往往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性格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应变能力。

3.4培养相关人才并编纂系统性资料

相关人才的缺失和资料缺乏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面相关学术机构的大力配合,集中力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资料的编纂。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在几所有相关研究经验的高校中设立研究站点或者进行课题研究,广泛地吸收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有利的人才知识资源进行研究。

3.5革新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的革新极为重要,教材可以让教师有章可依,让幼儿有法可寻。教材缺乏实用性不但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误导教师,使其使用错误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的不断革新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其所要接触的知识。在教材的革新中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幼儿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刻板的教材没有兴趣,我们便可以利用现在幼儿都很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兴趣激发。在教材中把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对话的形式进行传达,配合彩色插图就能到达预期的效果。

4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中我们越来越强调全面的发展。教育改革正在世界各国悄然进行,幼儿音乐教育也必将会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幼儿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更是被一再强调,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事业总体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事业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李莉工作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剖析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准确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他们便会自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性很强,在歌唱、欣赏、节奏等方面,他们都非常容易进入音乐的意境。例如:在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时,幼儿听到音乐后会用“安静、流畅、优美、舒缓”等词语来准确的表达自己对音乐性质的感受。当老师告知幼儿这是描写春天主题的乐曲时,小朋友很快就抓住主题进行联想,首先有身体动作来扮演春天的动植物,表达对乐曲的感受,然后用语言来表达联想。有的说:“小芽从泥土里冒出来了。”有的说:“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有的说:“春姑娘穿这美丽的花衣群在花丛中跳舞呢!”……为促使幼儿的联想向纵深发展,老师因势利导,孩子们则由简单的一句话引出一段话,语句优美连贯;孩子们在边叙述中边联想,有一物想到多物,有“物体”想到“物态”,在发展到“情节”,充分表现了音乐欣赏教育在幼儿联想能力中的功能。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在幼儿园待得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幼儿音乐教育这方面也深入的进行过研究,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由此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更是一种美。一点一滴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单单是音乐方面,更应该有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对未来的成长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所追求的。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剖析幼儿音乐教育的再认识

摘要: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音乐艺术使命,使教师看不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创造性的潜在能力。音乐素质教育无法与每个幼儿相适应,更谈不上通过音乐教育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关键是应该对幼儿音乐教育作一重新认识。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音乐教育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一、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为幼儿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经验,刺激他们在所有的领域——身体、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幼儿是第一位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比音乐知识的活动更重要。因此,教师在重视幼儿知识获得的同时更重视发展能力,重视人格的建构,重视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与制定目标时要能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能发现幼儿蕴藏的巨大的创造潜能,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价值与积极学习的情感等,追求的是幼儿的长远发展。例如:音乐活动《母鸭带小鸭》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不能只注重歌曲的教授,还要注重让幼儿理解母鸭对小鸭的爱是无私的,让幼儿情感迁移,天下的妈妈都伟大,并通过情感传递的方式改编歌词创编新曲:《母牛带小牛》《母鸡带小鸡》等。

二、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实际需求带有许多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语、童龄妙舞等。她们是从本能需要出发,追求自然、自发、游戏性与趣味性。因此,我们选择从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编制台阶式、递进式的活动目标及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远到近、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活动,从幼儿生活范围里选出适当的内容,使幼儿理解,并能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事实上,直接给幼儿现成的音乐活动内容并不多见,大部分都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教育手段来进行,在整合性的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努力探索、挖掘与思考。

三、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示范、讲解、模仿,积极采取了探索发现法、听辩模唱法、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法等多种方法,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也更加注重幼儿对物体(乐器、道具)的操作摆弄,让幼儿通过亲身的感受真正理解与获得音乐知识、锻炼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还非常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如:教师要尽量少地在幼儿音乐操作前提供自己的范例或指导性意见,而是首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情感,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与创造。例如:在音乐活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充分让幼儿欣赏歌曲,通过孩子的听、对比和想像,让幼儿理解每一乐段表达的不同内容,从而在演唱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速度和语气更好的表现乐曲。

四、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不忽视教育结果的同时,更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其实,注重过程和注重结果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更不能理解为只有忽视结果才能注重过程。

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的过程中,从自发性学习到自觉性乐感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活动才能实现。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所需的时间和方式也不同。如:集体操作的方式——一起互相迁移促进的作用;个别操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建构音乐元素;教师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点拨。

首先,让幼儿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走进音乐。教师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多种可供幼儿操作的乐器,让他们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并通过音乐表现美和欣赏美。

其次,教师应重视幼儿的活动过程,使之体会到音乐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分析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上,给予适当的等待或及时的指导。

最后,我们不要求幼儿创造出完美无瑕的音乐成果。幼儿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必定是稚气的,但这也正是幼儿自己的东西。如:幼儿在木琴上敲奏乐句,一开始是无意识地摆弄,这时教师不能着急的责备:“这像什么音乐!”,而是应该明确幼儿就是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教师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注意保护幼儿的积极性,使之获得安全感,逐渐让幼儿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教学评价

音乐活动中,教师重视整体性的评价,教师的角色定位于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发现者和支持者。

首先,重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感因素,重点讲评幼儿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愉快情绪的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成功感。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教师尽量用正面评价去鼓励幼儿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教师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其能自主解决问题和时间学习,营造一种相互讨论的气氛。因为,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他们的音乐素质(及各方面的素质)的种子在教师创造的适当的环境中,自然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要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提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使每个幼儿的“花朵”都渐渐绽放。因而,教师在评价中要注重调节、推进幼儿与材料、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评价的效果更看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评价中要重视发现幼儿的独特见解,培养幼儿与教师讨论的胆量。因此教师应接纳幼儿所有的音乐创作方式,接纳幼儿所有的音乐创作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以增加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让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音乐梦”,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让每个幼儿都能自我思考,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愿望。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音乐艺术表现的特点

由于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与文学、美术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绘画能够逼真地描绘物体的外形;文学运用语言能够直接地表达概念和思想;而音乐更擅长表达感情。音乐在时间中进行,能够表达事物的运动发展、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境界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如高尔基在他的自传小说《在人间》中写道:“我的心碎裂了,它充满了一种强盛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是由良好的音乐奇妙地接触心心灵深处而唤起的。”音乐擅长抒发感情,能够深入打动人们的内心深处,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

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思想概念。音乐中的歌曲可以借助歌词,标题音乐可以借助标题和文字说明,帮助人们了解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帮助人们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于音乐作品中的非标题的纯器乐曲的感受,比对歌曲和标题音乐的感受更富有个人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个人在生活经验、文化艺术修养、音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个人欣赏的水平和特点。由于幼儿在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幼儿音乐教材大多数是歌曲和标题性、描写性音乐。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一样,有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各个科目只有在充分发挥其科目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各有所长地发挥其教育作用。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任务。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让儿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作者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客观的同时,总是表达着作者对该事物所持有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殃出对这些思想情绪言所二把手有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有的音乐作品也出现丑恶的反面形象,这些反面形象对正面形象起反衬作用,让儿童在比较中鉴别,更容易识别美与丑、是与非、正与误。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潘振词曲),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音乐技术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

音乐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有它自己必须具备的技术。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就不能获得完美的艺术。在音乐教育工作中,老师需要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去教,为幼儿的音乐活动伴奏、教幼儿欣赏音乐、排练和指挥节奏乐等,都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技术,才能保证教学上的一定艺术质量。幼儿学习音乐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有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感染教育,获得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效果。

寓教于乐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爱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教育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幼儿音乐教育探讨: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勿让幼儿习惯于在乐器伴奏中成长,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听觉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应让幼儿学会在没有乐器拐杖的情况下独立地唱准音调。钢琴或其他乐器主要用于演示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例如强弱、音高、快慢等,用于听觉训练,发展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感受,为舞蹈、律动伴奏。

上一篇: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 下一篇: 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