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思考

时间:2022-07-17 05:12:07

摘要: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在何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作为公有企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载群体,下岗失业党员在改革与竞争的夹缝中负重谋生,绝大部分成为了城市隐性党员,在基层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视野中已难找到他们的踪迹。津市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说明,要破解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突破隐性屏障是关键,建立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思考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思考:对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突破“隐性屏障”是增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效的有效途径

——对津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在何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作为公有企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载群体,下岗失业党员在改革与竞争的夹缝中负重谋生,绝大部分成为了城市隐性党员,在基层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视野中已难找到他们的踪迹。津市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说明,要破解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突破隐性屏障是关键,建立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

一、直面现实,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紧迫性

津市市在全面完成公有企业、事业单位、街道体制三大改革后,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加之城市基层党的基础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度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口袋”党员比例大。全市133家公有企业和325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后,共向街道社区整体接转和全程接转党员组织关系3174人,占街道社区党员总数的85%。查找党员前手拿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有1012人,占接转党员总数的32%。“口袋”党员中,流出党员、在两新组织打工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和待岗党员分别占12%、47%、9%、32%。

2、“花名册”党员正在增多。全市3174名下岗失业党员中,长期频繁流动而不知具体去向的党员有723人,占党员总数的23%。其中津市市内街道、城乡间流动党员427人,占59%;流出津市市外党员296人,占41%。这些党员基本处于既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也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装在档案袋里的“花名册”党员。

3、“隐蔽”党员呈扩大趋势。近些年来津市市非公企业发展迅猛,总数已达3195家,从业人数1.06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党员705人。这些党员中,有368名党员不愿在企业亮名身份,普遍存有“雇佣心理”,认为自己是“打工仔”,主要是挣钱谋生,主观上有“不作为”思想,行动上不与企业党组织和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成为了脱离党组织的“隐蔽”党员。

4、“空挂”党员的隐性时间越来越长。据统计,2003年全市“空挂”党员中,隐性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占“空挂”党员总数的61%,超过两年以上的占26%,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8%。

上述这些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口袋”党员、“隐蔽”党员、“花名册”党员、“空挂”党员,不仅是党的政治资源的流失,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而且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清醒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解决隐性党员问题,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党的全局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突出重点,逐步构建下岗失业党员科学管理体系

1、调整——从源头上治理。切实防止党员隐性化问题产生,关键是要从源头上做好工作,在企业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在调整中加强党的工作,巩固党的组织。津市市委主要是做到了“两同步一参与”,即企业在制定关、停、并、破方案时,同步考虑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企业正式实施改制方案时,同步进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市委部门派人全程参与企业改革,指导企业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2001年2月,原津市市绢麻纺织印染厂由深圳老板左彪整体买断后,重组为津市市益林麻棉纺织印染厂。当新企业挂牌成立时,该厂党总支部也批文同步下发、同时挂牌,没有出现组织管理“断层”,避免了党员隐性化问题的出现。

2、组建——在发展中管理。主要针对非公有经济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一统津市经济的形势,在发展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一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变更速度较快,组织内部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人指导组建等多种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共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2个,使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了100%。二是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配合公有企业关、停、并、破改制,津市市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于2001年5月撤消了经工委、财工委、私企工委等7个战线党工委,将这些企业主管部门下属的改制企业党组织关系,整体接转到所在地的街道党工委管理。公有企业改制清盘以来,全市4个街道党工委共接收转入公有改制企业、转体事业单位党组织115个,基本杜绝了组织管理“盲区”的出现。

3、延伸——在接转中建设。公有企业改制后,街道社区已成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对此,市委主要抓了两项建设:一是切实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公开招聘干部竞争上岗,适时选配一批年富力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干部进入社区工作,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增强了社区党建工作力量。二是调整社区组织设置。按照“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党建延伸目标,全市共建立社区党总支23个,小区党支部68个,楼栋党小组182个,做到了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的组织就有党建主题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梳理——在查找中跟踪管理。市委针对下岗失业党员数量大、分布面广、涉及单位多的特点,按照“普遍登记、逐人排查、跟踪寻找”的要求,分“调查摸底、核实衔接、检查验收”三个阶段,采取了六种方式进行查找。一是逐户逐人“问”。各党支部对“隐蔽”党员采取“拉网式”访问,逐户逐人了解党员地点、时间、原因、联系电话,逐一填报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做到访一户、核一户、登一户、不留空白。二是街道、社区、机关干部“包”。各街道、社区、机关建立干部摸底排查“四包”责任制,即包摸底、包查访、包登记、包台帐,做到责任明确,不走过场。三是发动亲友“找”。对一时不知去向的党员,通过建立党员查找网络,动员家人走亲访友找,邻里互相介绍找,朋友出差、旅游找,做到不漏一人、不掉一户。四是发函寄信“催”。对每一个“隐蔽”党员,市委组织部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发公告催;各街道、社区、机关统一发公函找。五是部门配合“查”。到今年5月底,全市共查找党员3110人,其中市内党员2755人,流出省外党员202人、省内常德市外党员84人、常德市内县间党员69人。通过全面查找,已将所有下岗失业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让这些党员都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三、讲求实效,探索创新下岗失业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1、适应新情况,建立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岗不离党。一是党员下岗前,由所在企业党组织与党员签定《党员下岗责任书》,对下岗职工党员在脱离原党组织后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立了下岗失业党员登记制度。社区党组织对每名下岗失业党员都建立登记卡,登记卡内容包括党员基本情况、原工作单位、现就业单位(或服务处所)、收入情况及联系地址和号码,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下岗失业党员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到所在社区党组织口头或书面形式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四是建立党员联系制度。在街道和社区都设立了下岗失业党员联络员,定期到下岗失业党员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关注新问题,建立教育帮扶机制,确保党员失业不失志。构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体系只是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散在下岗失业党员回到党的怀抱后,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崭新的形象。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津市市委针对绝大部分下岗失业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差,再就业困难,基本生活缺少保障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党政资源,组织开展了“三联三创”主题帮扶活动。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市直单位联社区,帮助建好服务平台,共创再就业文明社区;市直单位党组织联社区党组织,帮助加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单位党员联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帮助培训再就业,共创共产党员实践岗。目前,全市已结成联创对子1500多个,共解决568户特困党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帮扶316名下岗党员实现了再就业,重新激活了下岗失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搭建新平台,建立教育就业机制,确保党员下岗不失业。一是建立服务平台。市委共向街道社区下派了8支扶持再就业工作队,共建立纵横联网的社区再就业服务平台8个,电脑服务网络建到了每一个社区。还开辟了保安、保绿、保洁;托老、托幼、托病;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等就业新渠道,使261名下岗党员不出社区就找到了再就业岗位。二是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的本领和能力,市委先后建立了湖南机电学院、津市职教集团、市就业培训中心等3个再就业培训基地,4个街道均成立了再就业培训学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再就业培训体系。近两年来,已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600余人,其中下岗党员1106人,使参训人员都掌握了1—2门就业技能。三是建立再就业主渠道。通过开发汽车工业、盐化工业、食品工业三大板块,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再就业;开辟城隍庙商贸步行街、不夜城夜市一条街、丰彩超市、广兴超市等就业场所推进再就业。全市共新增就业岗位6510个,其中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2150人,为下岗失业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了条件。

4、探索新载体,建立教育活动机制,确保党员无业勿无为。市委重新洗牌整合教育格局,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社区的共享教育机制,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党员教育载体。首先,普遍建立党员教育基地。全市4个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党校,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做到了教育硬件有活动场地,教学有电脑、电视、影碟、录象、功放、打印等一体化设施,软件有图书、台帐、考勤、考学、督学、述学等制度,满足了常规教育的需要。其次,建立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去年,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党校教师、市直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学校政治理论教员、社会名人党员、党员企业主等50多人组成的“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义务为社区下岗失业党员举办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班35期,授课近百次,轮训党员1800多人次。第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做到了“三讲清、三结合”,即在教育内容上讲清公有企业改制不可逆转的趋势,讲清企业关停并破的原因及必要性,讲组织对关停并破企业党员的要求;在教育的方式上把集中学习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把宣传政策和形势教育相结合,把登门上户和维权服务相结合,开展一对一谈心,确保下岗失业党员在思想上不掉队。第四,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点帮助、市直单位联手扶助、机关党员结对援助的“三级联助”下岗失业党员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再就业党员中,开展“为业主图发展,为员工谋利益,为党旗添光彩”的“三为”主题实践活动;在下岗失业的流动务工党员中,开展“创办一个产业实体,引进一项致富技术,传递一项致富信息,帮带一批群众就业”的“四个一”实践活动;在社区下岗失业无职党员中,开展“在社会当个好公民、在党内做个好党员、重新上岗做个好员工、在小区做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个好家长、无论在哪里留个好名声”的“六个好”实践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让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起来,让社区下岗失业党员的形象树起来,让社区群众满意的口号响起来”的显著效果。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思考:对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突破“隐性屏障”是增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效的有效途径

——对津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在何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作为公有企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载群体,下岗失业党员在改革与竞争的夹缝中负重谋生,绝大部分成为了城市隐性党员,在基层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视野中已难找到他们的踪迹。津市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说明,要破解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突破隐性屏障是关键,建立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

一、直面现实,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紧迫性

津市市在全面完成公有企业、事业单位、街道体制三大改革后,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加之城市基层党的基础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度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口袋”党员比例大。全市133家公有企业和325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后,共向街道社区整体接转和全程接转党员组织关系3174人,占街道社区党员总数的85%。查找党员前手拿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有1012人,占接转党员总数的32%。“口袋”党员中,流出党员、在两新组织打工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和待岗党员分别占12%、47%、9%、32%。

2、“花名册”党员正在增多。全市3174名下岗失业党员中,长期频繁流动而不知具体去向的党员有723人,占党员总数的23%。其中津市市内街道、城乡间流动党员427人,占59%;流出津市市外党员296人,占41%。这些党员基本处于既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也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装在档案袋里的“花名册”党员。

3、“隐蔽”党员呈扩大趋势。近些年来津市市非公企业发展迅猛,总数已达3195家,从业人数1.06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党员705人。这些党员中,有368名党员不愿在企业亮名身份,普遍存有“雇佣心理”,认为自己是“打工仔”,主要是挣钱谋生,主观上有“不作为”思想,行动上不与企业党组织和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成为了脱离党组织的“隐蔽”党员。

4、“空挂”党员的隐性时间越来越长。据统计,2003年全市“空挂”党员中,隐性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占“空挂”党员总数的61%,超过两年以上的占26%,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8%。

上述这些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口袋”党员、“隐蔽”党员、“花名册”党员、“空挂”党员,不仅是党的政治资源的流失,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而且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清醒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解决隐性党员问题,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党的全局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突出重点,逐步构建下岗失业党员科学管理体系

1、调整——从源头上治理。切实防止党员隐性化问题产生,关键是要从源头上做好工作,在企业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在调整中加强党的工作,巩固党的组织。津市市委主要是做到了“两同步一参与”,即企业在制定关、停、并、破方案时,同步考虑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企业正式实施改制方案时,同步进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市委部门派人全程参与企业改革,指导企业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2001年2月,原津市市绢麻纺织印染厂由深圳老板左彪整体买断后,重组为津市市益林麻棉纺织印染厂。当新企业挂牌成立时,该厂党总支部也批文同步下发、同时挂牌,没有出现组织管理“断层”,避免了党员隐性化问题的出现。

2、组建——在发展中管理。主要针对非公有经济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一统津市经济的形势,在发展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一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变更速度较快,组织内部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人指导组建等多种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共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2个,使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了100%。二是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配合公有企业关、停、并、破改制,津市市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于2001年5月撤消了经工委、财工委、私企工委等7个战线党工委,将这些企业主管部门下属的改制企业党组织关系,整体接转到所在地的街道党工委管理。公有企业改制清盘以来,全市4个街道党工委共接收转入公有改制企业、转体事业单位党组织115个,基本杜绝了组织管理“盲区”的出现。

3、延伸——在接转中建设。公有企业改制后,街道社区已成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对此,市委主要抓了两项建设:一是切实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公开招聘干部竞争上岗,适时选配一批年富力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干部进入社区工作,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增强了社区党建工作力量。二是调整社区组织设置。按照“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党建延伸目标,全市共建立社区党总支23个,小区党支部68个,楼栋党小组182个,做到了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的组织就有党建主题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梳理——在查找中跟踪管理。市委针对下岗失业党员数量大、分布面广、涉及单位多的特点,按照“普遍登记、逐人排查、跟踪寻找”的要求,分“调查摸底、核实衔接、检查验收”三个阶段,采取了六种方式进行查找。一是逐户逐人“问”。各党支部对“隐蔽”党员采取“拉网式”访问,逐户逐人了解党员地点、时间、原因、联系电话,逐一填报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做到访一户、核一户、登一户、不留空白。二是街道、社区、机关干部“包”。各街道、社区、机关建立干部摸底排查“四包”责任制,即包摸底、包查访、包登记、包台帐,做到责任明确,不走过场。三是发动亲友“找”。对一时不知去向的党员,通过建立党员查找网络,动员家人走亲访友找,邻里互相介绍找,朋友出差、旅游找,做到不漏一人、不掉一户。四是发函寄信“催”。对每一个“隐蔽”党员,市委组织部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发公告催;各街道、社区、机关统一发公函找。五是部门配合“查”。到今年5月底,全市共查找党员3110人,其中市内党员2755人,流出省外党员202人、省内常德市外党员84人、常德市内县间党员69人。通过全面查找,已将所有下岗失业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让这些党员都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三、讲求实效,探索创新下岗失业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1、适应新情况,建立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岗不离党。一是党员下岗前,由所在企业党组织与党员签定《党员下岗责任书》,对下岗职工党员在脱离原党组织后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立了下岗失业党员登记制度。社区党组织对每名下岗失业党员都建立登记卡,登记卡内容包括党员基本情况、原工作单位、现就业单位(或服务处所)、收入情况及联系地址和号码,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下岗失业党员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到所在社区党组织口头或书面形式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四是建立党员联系制度。在街道和社区都设立了下岗失业党员联络员,定期到下岗失业党员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关注新问题,建立教育帮扶机制,确保党员失业不失志。构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体系只是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散在下岗失业党员回到党的怀抱后,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崭新的形象。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津市市委针对绝大部分下岗失业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差,再就业困难,基本生活缺少保障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党政资源,组织开展了“三联三创”主题帮扶活动。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市直单位联社区,帮助建好服务平台,共创再就业文明社区;市直单位党组织联社区党组织,帮助加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单位党员联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帮助培训再就业,共创共产党员实践岗。目前,全市已结成联创对子1500多个,共解决568户特困党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帮扶316名下岗党员实现了再就业,重新激活了下岗失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搭建新平台,建立教育就业机制,确保党员下岗不失业。一是建立服务平台。市委共向街道社区下派了8支扶持再就业工作队,共建立纵横联网的社区再就业服务平台8个,电脑服务网络建到了每一个社区。还开辟了保安、保绿、保洁;托老、托幼、托病;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等就业新渠道,使261名下岗党员不出社区就找到了再就业岗位。二是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的本领和能力,市委先后建立了湖南机电学院、津市职教集团、市就业培训中心等3个再就业培训基地,4个街道均成立了再就业培训学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再就业培训体系。近两年来,已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600余人,其中下岗党员1106人,使参训人员都掌握了1—2门就业技能。三是建立再就业主渠道。通过开发汽车工业、盐化工业、食品工业三大板块,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再就业;开辟城隍庙商贸步行街、不夜城夜市一条街、丰彩超市、广兴超市等就业场所推进再就业。全市共新增就业岗位6510个,其中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2150人,为下岗失业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了条件。

4、探索新载体,建立教育活动机制,确保党员无业勿无为。市委重新洗牌整合教育格局,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社区的共享教育机制,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党员教育载体。首先,普遍建立党员教育基地。全市4个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党校,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做到了教育硬件有活动场地,教学有电脑、电视、影碟、录象、功放、打印等一体化设施,软件有图书、台帐、考勤、考学、督学、述学等制度,满足了常规教育的需要。其次,建立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去年,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党校教师、市直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学校政治理论教员、社会名人党员、党员企业主等50多人组成的“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义务为社区下岗失业党员举办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班35期,授课近百次,轮训党员1800多人次。第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做到了“三讲清、三结合”,即在教育内容上讲清公有企业改制不可逆转的趋势,讲清企业关停并破的原因及必要性,讲组织对关停并破企业党员的要求;在教育的方式上把集中学习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把宣传政策和形势教育相结合,把登门上户和维权服务相结合,开展一对一谈心,确保下岗失业党员在思想上不掉队。第四,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点帮助、市直单位联手扶助、机关党员结对援助的“三级联助”下岗失业党员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再就业党员中,开展“为业主图发展,为员工谋利益,为党旗添光彩”的“三为”主题实践活动;在下岗失业的流动务工党员中,开展“创办一个产业实体,引进一项致富技术,传递一项致富信息,帮带一批群众就业”的“四个一”实践活动;在社区下岗失业无职党员中,开展“在社会当个好公民、在党内做个好党员、重新上岗做个好员工、在小区做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个好家长、无论在哪里留个好名声”的“六个好”实践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让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起来,让社区下岗失业党员的形象树起来,让社区群众满意的口号响起来”的显著效果。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思考:对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对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突破“隐性屏障”是增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效的有效途径

——对津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在何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作为公有企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载群体,下岗失业党员在改革与竞争的夹缝中负重谋生,绝大部分成为了城市隐性党员,在基层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视野中已难找到他们的踪迹。津市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说明,要破解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突破隐性屏障是关键,建立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

一、直面现实,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紧迫性

津市市在全面完成公有企业、事业单位、街道体制三大改革后,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加之城市基层党的基础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度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口袋”党员比例大。全市133家公有企业和325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后,共向街道社区整体接转和全程接转党员组织关系3174人,占街道社区党员总数的85。查找党员前手拿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有1012人,占接转党员总数的32。“口袋”党员中,流出党员、在两新组织打工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和待岗党员分别占12、47、9、32。

2、“花名册”党员正在增多。全市3174名下岗失业党员中,长期频繁流动而不知具体去向的党员有723人,占党员总数的23。其中津市市内街道、城乡间流动党员427人,占59;流出津市市外党员296人,占41。这些党员基本处于既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也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装在档案袋里的“花名册”党员。

3、“隐蔽”党员呈扩大趋势。近些年来津市市非公企业发展迅猛,总数已达3195家,从业人数1.06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党员705人。这些党员中,有368名党员不愿在企业亮名身份,普遍存有“雇佣心理”,认为自己是“打工仔”,主要是挣钱谋生,主观上有“不作为”思想,行动上不与企业党组织和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成为了脱离党组织的“隐蔽”党员。

4、“空挂”党员的隐性时间越来越长。据统计,20__年全市“空挂”党员中,隐性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占“空挂”党员总数的61,超过两年以上的占26,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8。

上述这些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口袋”党员、“隐蔽”党员、“花名册”党员、“空挂”党员,不仅是党的政治资源的流失,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而且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清醒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解决隐性党员问题,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党的全局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突出重点,逐步构建下岗失业党员科学管理体系

1、调整——从源头上治理。切实防止党员隐性化问题产生,关键是要从源头上做好工作,在企业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在调整中加强党的工作,巩固党的组织。津市市委主要是做到了“两同步一参与”,即企业在制定关、停、并、破方案时,同步考虑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企业正式实施改制方案时,同步进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市委部门派人全程参与企业改革,指导企业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20__年2月,原津市市绢麻纺织印染厂由深圳老板左彪整体买断后,重组为津市市益林麻棉纺织印染厂。当新企业挂牌成立时,该厂党总支部也批文同步下发、同时挂牌,没有出现组织管理“断层”,避免了党员隐性化问题的出现。

2、组建——在发展中管理。主要针对非公有经济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一统津市经济的形势,在发展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一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变更速度较快,组织内部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人指导组建等多种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共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2个,使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了100。二是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配合公有企业关、停、并、破改制,津市市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于20__年5月撤消了经工委、财工委、私企工委等7个战线党工委,将这些企业主管部门下属的改制企业党组织关系,整体接转到所在地的街道党工委管理。公有企业改制清盘以来,全市4个街道党工委共接收转入公有改制企业、转体事业单位党组织115个,基本杜绝了组织管理“盲区”的出现。

3、延伸——在接转中建设。公有企业改制后,街道社区已成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对此,市委主要抓了两项建设:一是切实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公开招聘干部竞争上岗,适时选配一批年富力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干部进入社区工作,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增强了社区党建工作力量。二是调整社区组织设置。按照“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党建延伸目标,全市共建立社区党总支23个,小区党支部68个,楼栋党小组182个,做到了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的组织就有党建主题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梳理——在查找中跟踪管理。市委针对下岗失业党员数量大、分布面广、涉及单位多的特点,按照“普遍登记、逐人排查、跟踪寻找”的要求,分“调查摸底、核实衔接、检查验收”三个阶段,采取了六种方式进行查找。一是逐户逐人“问”。各党支部对“隐蔽”党员采取“拉网式”访问,逐户逐人了解党员地点、时间、原因、联系电话,逐一填报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做到访一户、核一户、登一户、不留空白。二是街道、社区、机关干部“包”。各街道、社区、机关建立干部摸底排查“四包”责任制,即包摸底、包查访、包 登记、包台帐,做到责任明确,不走过场。三是发动亲友“找”。对一时不知去向的党员,通过建立党员查找网络,动员家人走亲访友找,邻里互相介绍找,朋友出差、旅游找,做到不漏一人、不掉一户。四是发函寄信“催”。对每一个“隐蔽”党员,市委组织部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发公告催;各街道、社区、机关统一发公函找。五是部门配合“查”。到今年5月底,全市共查找党员3110人,其中市内党员2755人,流出省外党员202人、省内常德市外党员84人、常德市内县间党员69人。通过全面查找,已将所有下岗失业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让这些党员都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三、讲求实效,探索创新下岗失业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1、适应新情况,建立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岗不离党。一是党员下岗前,由所在企业党组织与党员签定《党员下岗责任书》,对下岗职工党员在脱离原党组织后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立了下岗失业党员登记制度。社区党组织对每名下岗失业党员都建立登记卡,登记卡内容包括党员基本情况、原工作单位、现就业单位(或服务处所)、收入情况及联系地址和号码,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下岗失业党员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到所在社区党组织口头或书面形式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四是建立党员联系制度。在街道和社区都设立了下岗失业党员联络员,定期到下岗失业党员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关注新问题,建立教育帮扶机制,确保党员失业不失志。构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体系只是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散在下岗失业党员回到党的怀抱后,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崭新的形象。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津市市委针对绝大部分下岗失业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差,再就业困难,基本生活缺少保障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党政资源,组织开展了“三联三创”主题帮扶活动。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市直单位联社区,帮助建好服务平台,共创再就业文明社区;市直单位党组织联社区党组织,帮助加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单位党员联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帮助培训再就业,共创共产党员实践岗。目前,全市已结成联创对子1500多个,共解决568户特困党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帮扶316名下岗党员实现了再就业,重新激活了下岗失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搭建新平台,建立教育就业机制,确保党员下岗不失业。一是建立服务平台。市委共向街道社区下派了8支扶持再就业工作队,共建立纵横联网的社区再就业服务平台8个,电脑服务网络建到了每一个社区。还开辟了保安、保绿、保洁;托老、托幼、托病;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等就业新渠道,使261名下岗党员不出社区就找到了再就业岗位。二是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的本领和能力,市委先后建立了湖南机电学院、津市职教集团、市就业培训中心等3个再就业培训基地,4个街道均成立了再就业培训学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再就业培训体系。近两年来,已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600余人,其中下岗党员1106人,使参训人员都掌握了1—2门就业技能。三是建立再就业主渠道。通过开发汽车工业、盐化工业、食品工业三大板块,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再就业;开辟城隍庙商贸步行街、不夜城夜市一条街、丰彩超市、广兴超市等就业场所推进再就业。全市共新增就业岗位6510个,其中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2150人,为下岗失业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了条件。

4、探索新载体,建立教育活动机制,确保党员无业勿无为。市委重新洗牌整合教育格局,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社区的共享教育机制,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党员教育载体。首先,普遍建立党员教育基地。全市4个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党校,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做到了教育硬件有活动场地,教学有电脑、电视、影碟、录象、功放、打印等一体化设施,软件有图书、台帐、考勤、考学、督学、述学等制度,满足了常规教育的需要。其次,建立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去年,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党校教师、市直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学校政治理论教员、社会名人党员、党员企业主等50多人组成的“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义务为社区下岗失业党员举办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班35期,授课近百次,轮训党员1800多人次。第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做到了“三讲清、三结合”,即在教育内容上讲清公有企业改制不可逆转的趋势,讲清企业关停并破的原因及必要性,讲组织对关停并破企业党员的要求;在教育的方式上把集中学习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把宣传政策和形势教育相结合,把登门上户和维权服务相结合,开展一对一谈心,确保下岗失业党员在思想上不掉队。第四,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点帮助、市直单位联手扶助、机关党员结对援助的“三级联助”下岗失业党员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再就业党员中,开展“为业主图发展,为员工谋利益, 为党旗添光彩”的“三为”主题实践活动;在下岗失业的流动务工党员中,开展“创办一个产业实体,引进一项致富技术,传递一项致富信息,帮带一批群众就业”的“四个一”实践活动;在社区下岗失业无职党员中,开展“在社会当个好公民、在党内做个好党员、重新上岗做个好员工、在小区做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个好家长、无论在哪里留个好名声”的“六个好”实践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让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起来,让社区下岗失业党员的形象树起来,让社区群众满意的口号响起来”的显著效果。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思考:对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对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突破“隐性屏障”是增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效的有效途径

——对津市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在何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作为公有企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载群体,下岗失业党员在改革与竞争的夹缝中负重谋生,绝大部分成为了城市隐性党员,在基层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视野中已难找到他们的踪迹。津市市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说明,要破解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突破隐性屏障是关键,建立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

一、直面现实,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紧迫性

津市市在全面完成公有企业、事业单位、街道体制三大改革后,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加之城市基层党的基础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度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口袋”党员比例大。全市133家公有企业和325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后,共向街道社区整体接转和全程接转党员组织关系3174人,占街道社区党员总数的85。查找党员前手拿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有1012人,占接转党员总数的32。“口袋”党员中,流出党员、在两新组织打工党员、个体工商户党员和待岗党员分别占12、47、9、32。

2、“花名册”党员正在增多。全市3174名下岗失业党员中,长期频繁流动而不知具体去向的党员有723人,占党员总数的23。其中津市市内街道、城乡间流动党员427人,占59;流出津市市外党员296人,占41。这些党员基本处于既不与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也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装在档案袋里的“花名册”党员。

3、“隐蔽”党员呈扩大趋势。近些年来津市市非公企业发展迅猛,总数已达3195家,从业人数1.06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党员705人。这些党员中,有368名党员不愿在企业亮名身份,普遍存有“雇佣心理”,认为自己是“打工仔”,主要是挣钱谋生,主观上有“不作为”思想,行动上不与企业党组织和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成为了脱离党组织的“隐蔽”党员。

4、“空挂”党员的隐性时间越来越长。据统计,20__年全市“空挂”党员中,隐性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占“空挂”党员总数的61,超过两年以上的占26,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3、8。

上述这些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口袋”党员、“隐蔽”党员、“花名册”党员、“空挂”党员,不仅是党的政治资源的流失,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而且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清醒认识解决下岗失业党员隐性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认识到,解决隐性党员问题,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党的全局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突出重点,逐步构建下岗失业党员科学管理体系

1、调整——从源头上治理。切实防止党员隐性化问题产生,关键是要从源头上做好工作,在企业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在调整中加强党的工作,巩固党的组织。津市市委主要是做到了“两同步一参与”,即企业在制定关、停、并、破方案时,同步考虑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企业正式实施改制方案时,同步进[!]行党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市委部门派人全程参与企业改革,指导企业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20__年2月,原津市市绢麻纺织印染厂由深圳老板左彪整体买断后,重组为津市市益林麻棉纺织印染厂。当新企业挂牌成立时,该厂党总支部也批文同步下发、同时挂牌,没有出现组织管理“断层”,避免了党员隐性化问题的出现。

2、组建——在发展中管理。主要针对非公有经济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一统津市经济的形势,在发展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一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变更速度较快,组织内部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人指导组建等多种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共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2个,使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了100。二是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配合公有企业关、停、并、破改制,津市市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于20__年5月撤消了经工委、财工委、私企工委等7个战线党工委,将这些企业主管部门下属的改制企业党组织关系,整体接转到所在地的街道党工委管理。公有企业改制清盘以来,全市4个街道党工委共接收转入公有改制企业、转体事业单位党组织115个,基本杜绝了组织管理“盲区”的出现。

3、延伸——在接转中建设。公有企业改制后,街道社区已成为下岗失业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对此,市委主要抓了两项建设:一是切实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公开招聘干部竞争上岗,适时选配一批年富力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干部进入社区工作,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社区党务工作者,增强了社区党建工作力量。二是调整社区组织设置。按照“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党建延伸目标,全市共建立社区党总支23个,小区党支部68个,楼栋党小组182个,做到了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有党的组织就有党建主题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梳理——在查找中跟踪管理。市委针对下岗失业党员数量大、分布面广、涉及单位多的特点,按照“普遍登记、逐人排查、跟踪寻找”的要求,分“调查摸底、核实衔接、检查验收”三 个阶段,采取了六种方式进行查找。一是逐户逐人“问”。各党支部对“隐蔽”党员采取“拉网式”访问,逐户逐人了解党员地点、时间、原因、联系电话,逐一填报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做到访一户、核一户、登一户、不留空白。二是街道、社区、机关干部“包”。各街道、社区、机关建立干部摸底排查“四包”责任制,即包摸底、包查访、包登记、包台帐,做到责任明确,不走过场。三是发动亲友“找”。对一时不知去向的党员,通过建立党员查找网络,动员家人走亲访友找,邻里互相介绍找,朋友出差、旅游找,做到不漏一人、不掉一户。四是发函寄信“催”。对每一个“隐蔽”党员,市委组织部通过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发公告催;各街道、社区、机关统一发公函找。五是部门配合“查”。到今年5月底,全市共查找党员3110人,其中市内党员2755人,流出省外党员202人、省内常德市外党员84人、常德市内县间党员69人。通过全面查找,已将所有下岗失业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让这些党员都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

三、讲求实效,探索创新下岗失业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1、适应新情况,建立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岗不离党。一是党员下岗前,由所在企业党组织与党员签定《党员下岗责任书》,对下岗职工党员在脱离原党组织后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履行应尽的义务。二是建立了下岗失业党员登记制度。社区党组织对每名下岗失业党员都建立登记卡,登记卡内容包括党员基本情况、原工作单位、现就业单位(或服务处所)、收入情况及联系地址和号码,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下岗失业党员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到所在社区党组织口头或书面形式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四是建立党员联系制度。在街道和社区都设立了下岗失业党员联络员,定期到下岗失业党员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关注新问题,建立教育帮扶机制,确保党员失业不失志。构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体系只是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散在下岗失业党员回到党的怀抱后,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崭新的形象。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津市市委针对绝大部分下岗失业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差,再就业困难,基本生活缺少保障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党政资源,组织开展了“三联三创”主题帮扶活动。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市直单位联社区,帮助建好服务平台,共创再就业文明社区;市直单位党组织联社区党组织,帮助加强对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直单位党员联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帮助培训再就业,共创共产党员实践岗。目前,全市已结成联创对子1500多个,共解决568户特困党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帮扶316名下岗党员实现了再就业,重新激活了下岗失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搭建新平台,建立教育就业机制,确保党员下岗不失业。一是建立服务平台。市委共向街道社区下派了8支扶持再就业工作队,共建立纵横联网的社区再就业服务平台8个,电脑服务网络建到了每一个社区。还开辟了保安、保绿、保洁;托老、托幼、托病;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等就业新渠道,使261名下岗党员不出社区就找到了再就业岗位。二是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的本领和能力,市委先后建立了湖南机电学院、津市职教集团、市就业培训中心等3个再就业培训基地,4个街道均成立了再就业培训学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再就业培训体系。近两年来,已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600余人,其中下岗党员1106人,使参训人员都掌握了1—2门就业技能。三是建立再就业主渠道。通过开发汽车工业、盐化工业、食品工业三大板块,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再就业;开辟城隍庙商贸步行街、不夜城夜市一条街、丰彩超市、广兴超市等就业场所推进再就业。全市共新增就业岗位6510个,其中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2150人,为下岗失业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创造了条件。

4、探索新载体,建立教育活动机制,确保党员无业勿无为。市委重新洗牌整合教育格局,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社区的共享教育机制,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党员教育载体。首先,普遍建立党员教育基地。全市4个街道都建立了社区党校,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做到了教育硬件有活动场地,教学有电脑、电视、影碟、录象、功放、打印等一体化设施,软件有图书、台帐、考勤、考学、督学、述学等制度,满足了常规教育的需要。其次,建立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去年,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党校教师、市直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学校政治理论教员、社会名人党员、党员企业主等50多人组成的“社区党员教育讲师团”,义务为社区下岗失业党员举办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班35期,授课近百次,轮训党员1800多人次。第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做到了“三讲清、三结合”,即在教育内容上讲清公有企业改制不可逆转的趋势,讲清企业关停并破的原因及必要性,讲组织对关停并破企业党员的要求;在教育的方式上把集中学习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把 宣传政策和形势教育相结合,把登门上户和维权服务相结合,开展一对一谈心,确保下岗失业党员在思想上不掉队。第四,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点帮助、市直单位联手扶助、机关党员结对援助的“三级联助”下岗失业党员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再就业党员中,开展“为业主图发展,为员工谋利益,为党旗添光彩”的“三为”主题实践活动;在下岗失业的流动务工党员中,开展“创办一个产业实体,引进一项致富技术,传递一项致富信息,帮带一批群众就业”的“四个一”实践活动;在社区下岗失业无职党员中,开展“在社会当个好公民、在党内做个好党员、重新上岗做个好员工、在小区做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个好家长、无论在哪里留个好名声”的“六个好”实践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让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起来,让社区下岗失业党员的形象树起来,让社区群众满意的口号响起来”的显著效果。

上一篇: 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探讨 下一篇: 村干部教育管理探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