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
  • 国际刊号:2095-4352
  • 国内刊号:12-1430/R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58
  • 创刊时间:198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05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2014年重症医学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就2014年全球重症医学临床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述评,供同道参考。1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对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地区171个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回顾性调查发现:2000年至2012年间严重脓毒症的绝对病死率已经由35.0%下降至18.4%,其中44岁以下无并发症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已由22.1%下降至7.3%。病死率的下降与重症医学界普遍实施国际诊治指南有关,但病死率的下降无疑将导致临床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以达到统计学效应,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多数大型研究难以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因此,开发新的统计方法或新的临床评估指标成为当务之急。
3-9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专家论坛

对山莨菪碱救治感染性休克的重新认识和展望

摘要:使用山莨菪碱(654-2)救治感染性休克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成功创举,经过各级医院近半个世纪的大量临床应用证明其对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是肯定的,同时也得到基础研究证据的支持。但是,多年来也一直存在以下三方面矛盾:①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山莨菪碱是扩血管药物,其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是扩张血管,而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是“小动脉痉挛”。这一整套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已经深入人心,被多数医务人员认可。
10-1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依托咪酯对脓毒症或严重脓毒症患者血压的影响

摘要:单剂量依托咪酯注射因具有潜在的肾上腺类固醇激素抑制效应,在用于脓毒症患者气管插管的安全性问题上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依托咪酯在脓毒症患者气管插管时作为诱导剂对休克发展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倾向匹配方法比较了脓毒症或严重脓毒症患者接受或不接受依托咪酯诱导插管后72h对血管活性药物支持需求的差异。
12-1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时期液体负荷对机体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时期进行液体负荷试验对机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42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诊断感染性休克0、24、48、72h进行液体负荷试验,记录液体负荷试验前后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仪(PiCCO)监测的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采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以液体负荷后SV增加值(△SV)≥15%定义为容量反应阳性;EVLWI增加且〉7mL/kg定义为肺水增加;氧合指数(PaO2/FiO2)较前下降定义为氧合下降。分析不同时间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血管外肺水及氧合情况。结果42例患者共进行168次液体负荷试验。与液体负荷试验前比较,确诊0、24、48h时液体负荷试验后患者心率(HR)明显下降,平均动脉压(MAP)、CO、SV均明显增加(均P〈0.01),72h时无明显变化。确诊各时间点EVLWI均增加,其中0h、24h时EVLWI〈7mL/kg,而48h、72h时EVLWI〉7mL/kg[EVLWI(mL/kg)0h:6.0±1.5比4.7±1.5,t=-4.183,P=0.000;24h:6.5±1.5比5.6±1.3,t=-6.000.P=0.000;48h:8.1±2.2比6.1±1.7,t=-7.246,P=0.000;72h:9.0±2.4比6.2±1.5,t=-7.524,P=0.000];而PaO2/FiO2在0h、24h明显上升,48h无明显变化,72h明显下降[PaO2/FiO2(mmHg,1mmHg=O.133kPa)0h:189.6±34.5比183.2±36.6,t=-3.644,P=0.002;24h:194.6±35.7比190.7±37.5,t=-4.594,P=0.000;48h:201.8±30.2比200.8±33.0,t=-0.793,P=0.437;72h:201.7±24.8比206.2±26.9,t=2.243,P=0.036]。诊断0、24、48、72h时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率逐渐降低,分别为85.7%、80.9%、42.8%、28.6%;肺水增加发生率逐渐增高,分别为9.8%、14.3%、42.8%、61.9%�
13-16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状态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被动抬腿试验(PLR)评价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预测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对容量治疗的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87例需行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和PVI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PLR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PLR后心排血指数(CI)增加值(△CI)≥10%定义为容量反应阳性(有反应组),ACI〈10%定义为容量反应阴性(无反应组)。评价两组患者PLR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变异度(SVV)、CI、PVI及其变化值(AHR、AMAP、ACVP、ASVV、△CI、APVI)的差异,分析其与△CI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8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进行145例次PLR,有容量反应性67例次,无容量反应性78例次。PLR前,有无反应两组间HR、MAP、CVP、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反应组SVV、PVI明显高于无反应组[SVV:(16.9±3.1)%比(8.4±2.2)%,t=9.078,P=0.031;PVI:(20.6±4.3)%比(11.1±3.2)%,t=19.189,P=0.022]。PLR后,有无反应两组患者间HR、MAP、CVP、SVV和P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反应组cI明显高于无反应组(mL·s^-1·m^-2:78.3±6.7比60.0±8.3,t=2.902,P=0.025)。有无反应两组患者间AHR、AMAP、A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反应组ASVV、ACI、APVI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SVV:(4.6±1.5)%比(1.8±0.9)%,t=11.187,P=0.022;ACI(mL·s^-1·m^-2):18.3±1.7比1.7±0.5,t=3.696,P=0.014;APVI:(6.4±1.1)%比(1.3±0.2)%,t=19.563,P=0.013]。PLR前HR、MAP、CVP与△CI均无相关性,SVV、PVI与△CI呈直线相关(r=0.850,
17-21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下脓毒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病情极危重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按是否需要PiCCO监测分为PiCCO监测组和常规监测组,应用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收缩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观察PiCCO监测组患者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1d、3d时的心排血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 max)、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清肌钙蛋白T(TnT)、B型钠尿肽(BNP)变化。比较是否使用米力农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和达标时间,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及3d液体入量的差异。比较PiCCO监测和常规监测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治疗结局。结果36例患者中PiCCO监测组15例,常规监测组21例。①使用PiCCO监测的15例患者中,入ICU 1d时心脏收缩功能指标CI、GEF、dp/dtmax降低者分别占40.0%、93.3%、33.3%;入ICU3d时,CI、GEF、dp/dt max降低者分别占60.0%、93.3%、60.0%,提示入ICU3d时CI、GEF、dp/dt max降低无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入ICU 1d时,35.7%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正常,分别有71.4%、71.4%的患者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运动速度比值(E/Em)、左心室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血流比值(E/A)减低;人ICU 3d时,有80%入ICU 1d LVEF低于正常的患者LVEF恢复至正常,有50%入ICU 1d舒张功能减低的患者舒张功能较前好转。人ICU 1d时,有92.9%的患者血清TnT升高,100%的患者BNP升高;入ICU 3d时,分别有71.4%的患者TnT和78.6%的患者BNP较1d时下降。②使用PiCCO监测患者中,米力农组(8例)与非米力农组
22-27

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组(RL组,40例)应用乳酸林格液扩容,羟乙基淀粉组(HES组,44例)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扩容。复苏前及复苏后6、12、24h取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APC,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RL组液体复苏前后胛、TF、TFPI及APC均无明显改变;HES组复苏后PT也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S组复苏后TF逐渐降低,并于24h时明显低于复苏前(U/L:15.80±7.32比31.40±2.75,P〈0.05);但各时间点与R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12h、24h时TFPI较复苏前略有升高(μg/L:1.32±0.22、1.14±0.09比0.63±0.54),且高于RL组同时间点(μg/L:0.84±0.69、0.95±0.30),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APC逐渐降低,且复苏后6、12、24h时明显低于RL组(mg/L:3.38±3.00比5.98±4.12,3.31±1.94比5.33±3.71,3.42±2.64比7.53±4.67,P〈0.05或P〈0.01)。HES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RL组(d:12.50±8.83比17.10±16.60,t=9.037,P〈0.001),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9%(18/44)比60.0%(24/40),χ^2=2.339,P=0.126]。结论应用乳酸林格液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的阳均无明显影响;但羟乙基淀粉可能会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过度激活,同时对蛋白C的活化也存在抑制作用。
28-3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感染性休克患者是否需要输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参照基准

摘要:感染性休克患者输血治疗是十分常见的,然而以不同血红蛋白(Hb)阈值进行输血的益处和危害尚未建立。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将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存在感染性休克且Hb≤90g/L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阈值组(Hb≤70g/L)和高阈值组(Hb≤90g/L),当患者Hb含量低于所在分组阈值时就给予去白细胞的红细胞1U输注治疗,主要评价指标为患者随机分组后90d死亡情况。
32-32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机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关系: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摘要:尽管目前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病死率仍然较高。尽早实施关键性治疗,包括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和液体复苏可减少其病死率。为证实在难治性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否与改善存活率相关,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32-3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以血管外肺水指数为导向的危重患者的容量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以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导向,对危重患者不同状态下液体冲击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指导容量复苏。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40例,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危重患者根据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与心功能分为4组:EVLWI、PVPI均正常的脓毒症患者17例,EVLWI、PVPI均增高的脓毒症患者3例,EVLWI增高、PVPI正常的脓毒症患者4例,EVLWI、PVPI均正常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16例。所有患者经颈内静脉15min内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250mL进行液体冲击治疗,然后以150mL/h的速度维持输入晶体液,研究期间机械通气条件、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维持不变。分别于液体冲击前、冲击后即刻及冲击后15、45、105min,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仪(PiCCO)监测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心排血指数(CI)的变化。以液体冲击前后每搏量(SV)上升12%-15%、中心静脉压(CVP)上升≥2mmHg(1mmHg=0.133kPa)、CI〉15%、ITBVI变化〉10%作为容量有反应性的标准。结果4组患者液体冲击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VLWI、PVPI正常的脓毒症患者液体冲击后,ITBVI仅在15—45min轻微升高了5.4%~9.7%。EVLWI与PVPI正常的冠心病、心衰患者液体冲击后,EVLWI在15、45、105min略升高了11.9%、5.9%、14.7%;ITBVI在45min时略增加了6.4%;CI在液体冲击后即刻升高了29.5%。EVLWI与PVPI均增高的脓毒症患者液体冲击后,CVP在液体冲击后即刻升高了8mmHg;EVLWI在45min时明显升高了15.8%;ITBVI仅在45min时略减少了10.0%;CI在冲击后UPN升高了24.7%,105min时仅升高了17.0%;PVPI在冲击后15。105min升高了15.6%~28.1%。EVLWI增高、PVPI正常的脓毒症患者液体冲击后
33-3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有关要求

摘要: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品种、品系描述清楚;②强调来源;③遗传背景;④微生物学质量;⑤明确体质量;⑥明确等级;⑦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⑧明确性别;⑨有无质量合格证明;⑩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⑩所有动物数量准确;⑥详细描述动物的状况;⑩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⑩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37-37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30°头低体位引流对稳定的机械通气创伤患者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项随机交叉试验

摘要:有人担心30°头低位可能导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气管插管患者心脏异常,为了评估30°头低位用于分泌物清除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安全性,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交叉设计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没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机械通气创伤患者,分别先后接受两种体位干预:30°头低位仰卧10min,水平卧位10min。与基线相比,10min 30°头低位后收缩压和中心静脉压有所增加[收缩压升高6.3mmHg(1mmHg=0.133kPa),95%可信区间(95%CI)=2.5~12.7;中心静脉压升高7.3cmH2O(1cmH2O=0.098kPa),95%CI=5.7—10.0;均P〈0.05];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未观察到心律失常发作或低氧血症情况。
42-42

口咽部和肠道去污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摘要:选择性消化道去污(SDD)和选择性口咽净化(SOD)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并与改善患者预后相关。这两种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及耐药性的相关效应存在一定争议。为比较SDD与SOD对抗菌药物耐药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42-4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监测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性休克短期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其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入住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76例脓毒性休克并行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科后立即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仪(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6h的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指数(SVI)、心排血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根据7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42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复苏前及复苏后6h各参数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7d预后的预测因素。结果①与液体复苏前比较,存活组复苏后6h的EVLWI、PVPI均明显下降[EVLWI(mL/kg):7.33±1.72比9.07±2.81,PVPI:1.39±0.34比1.74±0.50,均P〈0.01];死亡组复苏后6h的EVLWI、PVPI均明显升高[EVLWI(mL/kg):12.62±3.58比8.97±2.74,PVPI:2.36±0.81比1.73±0.60,均P〈0.01],而MAP进一步下降(MAP(mmHg,1mmHg=0.133kPa):70.53±12.12比77.06±13.48,P〈0.01]。②ROC曲线显示,液体复苏后6h 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临界值为9.50mL/kg时的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8.1%;PVPI的AUC为0.890,临界值为1.75时的敏感度为73.5%,特异度为92.9%。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液体复苏后6h的EVLWI是脓毒性休克患者7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R)=0.546,95%可信区间(95%CI)=0.852~0.976,P=0.006]。结论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EVLWI、PVPI、MAP与脓�
43-47

正五聚蛋白3联合血管外肺水指数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正五聚蛋白3(PTX3)联合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d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1、2、3d时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仪(PiCCO)监测EVLWI,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PTX3水平;并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PTX3和EVLWI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结果共入选74例脓毒症患者,28d存活41例,死亡33例。死亡组除人ICU时血乳酸及APACHEⅡ、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存活组外,其他基线资料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血浆PTX3水平均逐渐下降,死亡组入ICU1、2、3d时血浆PTX3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TX3(μg/L)1d:46.3±10.5比19.4±6.5,t=-13.486,P=0.000;2d:34.8±10.7比17.7±8.4,t=-8.284,P=0.000;3d:23.9±11.2比15.6±7.9,t=-5.036,P=0.000]。存活组EVLWI逐渐下降,死亡组逐渐升高;死亡组入ICU1、2、3d时EVLWI均明显高于存活组[EVLWI(mL/kg)1d:12.12±4.31比10.02±2.87,t=-2.502,P=0.023;2d:13.67±4.95比9.08±2.89,t=-5.188,P=0.000;3d:14.51±5.06比8.09±2.50,t=-7.126,P=0.000]。入ICU1、2、3d时PTX3与EVLwI均呈显著正相关(r1=0.747、r2=0.719、r3=0.705,均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人ICU 1d时PTX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5±0.045,截断值为23.0μg/L时,评估预后的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74.1%,阴性预测值为85.81%,阳性预测值为72.42%;人ICU 3d时EVLWI的AUC为0.838±0�
48-53

复方高渗盐溶液对脓毒症大鼠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高渗盐溶液(HSD)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3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5)、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n=45)、CLP+生理盐水(NS)组(n=45)、CLP+HSD组(n=28)4组。采用CLP方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和穿刺盲肠外,其余手术步骤相同。4组大鼠术毕均皮下注射0.9%氯化钠30mUkg;CLP+NS组、CLP+HSD组分别于术后3h自颈静脉内输注0.9%氯化钠或7.5%氯化钠/6%右旋糖酐705mL/kg(0.4mL·kg^-1·min^-1)。各组于术后9h、18h观察大鼠生存率。术后0、9、18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ALIS)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的含量。术后18h处死大鼠,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计算肺组织湿/干质量(W/D)比值,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假手术组动物未发生死亡,CLP组9h、18h生存率分别为62.2%、31.1%,CLP+NS组分别为57.8%、35.6%,CLP+HSD组分别为85.7%、64.3%;CLP+HSD组生存率较CLP组及CLP+NS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CLP组及CLP+NS组术后MAP明显下降,血浆TNF-α、IL-1β、PCT水平明显升高;而CLP组与CLP+NS组比较无差异。CLP+HSD组术后9h、18h时MAP、血浆TNF—α、IL-1β、PCT水平较CLP+NS组明显改善[MAP(mmHg,1mmHg=0.133kPa)9h:102±5比94±6,18h:90±2比72±3;TNF—α(ng/L)9h:284.19±57.18比329.67±45.79,18h:263.46±42.58比349.68±52.40;IL-1β(ng/L)9h:219.28±39.21比263.47±32.36,18h:195.98±39.06比250.10±41.57;PCT(μg/L)9h:2.32±0.37比4.52±0.75,18h:2.89±0.62比5.02±0.84;P〈0.05或P〈0.01]。术后18h,CLP组及CLP�
54-58

辅助腹腔复苏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肠损伤的动态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辅助腹腔复苏(APR)对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肠损伤的动态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9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APR组和透析液APR组4组,每组再分为复苏后1、2、6h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休克组采用常规静脉复苏(回输失血+2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林格液APR组和透析液APR组在常规静脉复苏基础上,分别于开始液体复苏时一次性腹腔注射100mL/kg林格液或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各组于相应时间点活杀动物,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肠黏膜损伤评分,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mRNA表达,取剩余肠组织计算湿/干质量(W/D)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休克组复苏后1h,血浆DAO活性、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小肠组织NF—κB和HSP70的mRNA表达、肠W/D比值即明显升高,除NF—κB mRNA于复苏后2h达高峰外,余各指标均随时间逐渐升高。与休克组比较,透析液APR组复苏后1、2、6h各时间点血浆DAO活性(U/L:8.78±0.76比13.30±1.37,9.67±0.92比16.56±1.61,10.53±0.84比18.31±1.72,均P〈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分:1.36±0.31比3.5l±0.66,2.28±0.40比4.02±0.76,2.47±0.38比4.76±0.77,均P〈0.05)、肠组织NF—κB mRNA表达(灰度值:0.658±0.062比0.765±0.067,0.945±0.077比1.158±0.096,0.761±0.062比0.912±0.082,均P〈0.05)、肠W/D比值(3.91±0.26比4.34±0.33,3.96±0.32比4.51±0.40,4.37±0.33比4.99±0.43,均P〈O.05)明显降低,肠组织HSP70 mRNA表达显著增强(灰度值:0.717±0.054比0.635±0.056,0.853±0.068比0.74
59-6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短篇论著

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6h内)集束化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6h集束化治疗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达标组(32例)和未达标组(18例),比较两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每小时尿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部位、患者来源及感染灶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未达标组比较,达标组CVP、MAP、ScvO2、每小时尿量均明显增加[CVP(mmHg,1mmHg=0.133kPa):7.99±0.92比6.82±0.83,t=9.812,P〈0.001;MAP(mmHg):65.98±5.69比61.38±4.42,t=7.798,P〈0.001;ScvO2:0.699±0.042比0.659±0.045,t=8.162,P〈0.001;每小时尿量(mL):51.58±10.71比40.60±8.07,t=9.960,P〈0.001],血乳酸、ICU住院时间及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血乳酸(mmol/L):1.87±0.62比2.47±0.63,t=-8.581,P〈0.001;ICU住院时间(d):6.50±1.94比8.12±1.34,t=-8.207,P〈0.001;院内病死率:15.6%(5/32)比22.2%(4/18),χ^2=0.223,P〈0.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尽早达标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64-66